[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0931671A - Photovoltaic device - Google Patents

Photovoltaic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31671A
TW200931671A TW097133357A TW97133357A TW200931671A TW 200931671 A TW200931671 A TW 200931671A TW 097133357 A TW097133357 A TW 097133357A TW 97133357 A TW97133357 A TW 97133357A TW 200931671 A TW200931671 A TW 20093167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ing layer
light absorbing
layer
energy
ba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333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asuhiko Takeda
Tadashi Ito
Tomoyoshi Motohiro
Tomonori Nagashima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9316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3167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F77/10Semiconductor bodies
    • H10F77/14Shape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semiconductor regions within semiconductor bodi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0/00Individual photovoltaic cells, e.g. solar cells
    • H10F10/10Individual photovoltaic cells, e.g. solar cell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20093167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乃關於光電元件者。 * 【先前技術】 ' 近年以來,做爲不排出二氧化碳之乾淨能源,太陽能 電池等之光電元件則倍受矚目。現今實用化之光電元件雖 具有使用矽晶圓之稱之爲「第1世代」的構造,但光電變 換效率爲低,相較於一般發電系統,每單位電力之成本會 有較高之問題。 對於此第1世代之光電元件而言,另有稱之爲「第2 世代」之構造。即,有薄膜矽型(經由使矽層厚度變薄, 減少使用原料、生產所需之能量、成本等)、CIGS型( 使用非Si系之半導體材料之銅、銥、鎵及硒者)、色素 增感型等。此等第2世代之光電元件雖對於第1世代之光 〇 電元件而言,變換效率爲相同或略爲下降,但可較第1世 代者成本低而製造之故,可大幅減低每單位電力之成本。 對於此第2世代而言,更有提案數個抑制成本之增加 ,大幅提升變換效率爲目標之稱之爲「第3世代」之構造 1 者。此第3世代中最爲期望之一者,即爲熱載子型之光電 元件。此乃將在半導體所成光吸收層內,經由光激發所生 成之載子(電子或電洞),在經由聲子散亂該能量被散逸 之前,藉由從光吸收層取出,以實現高變換效率之方式。 對於如此熱載子型之光電元件之原理,例如記載於非專利 -5- 200931671 文獻1〜4之中。 非專利文獻 1 : RobertT.Ross et al.“Efficiency of hot-carrier solar energy converters5,,American Institute of Phisic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May 1 9 82, Vo 1.5 3 , No.5,pp. 3 8 1 3 -3 8 1 8 Ο
非專利文獻 2 : Peter Wurfel,“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with hot electrons from impact ionizationElsevier, 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1 997, Vol.46, pp . 4 3 - 5 2 非專利文獻 3 : G.J.Conibeer et al.,“On achievable efficiencies of manufactured Hot Carrier solar cell absorbers”, 2 1st European Photovoltaic Solar Energy Conference, 4-8 September 2006, pp.234-23 7 非專利文獻 4: Peter Wurfel,“Particle Cnservation in the Hot-carrier Solar Cell”,Wiley InterScience, 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 :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18 February 2005,Vol. 1 3,pp.277-285 【發明內容】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上述非專利文獻等之中,熱載子型光電元件之理論上 之變換效率乃記載有80%以上。但是,根據本發明人之檢 討結果,實際之變換效率不過是50%程度。如此,經由考 量的結果則如后所述。一般而言,光吸收層之載子密度愈 -6 - 200931671 大,變換效率有變高的傾向。而上述80%之變換效率乃以 載子密度充分爲大之時爲前提。而爲使載子密度變大’需 令在於光吸收層中,從經由光激發而產生之載子,至該載 子向光吸收層之外部被取出之時間(滯留時間)變長。 ‘在此,圖10乃顯示無視以往之光電元件之載子之能 量之損失時之光吸收層內之載子密度與變換效率之關係的 計算結果之圖。圖10中,圖表G11〜G16乃顯示各別載 0 子溫度爲 300〔Κ〕、600〔Κ〕、1200〔Κ〕' 2400 ( K ] 、3600〔Κ〕及4800〔Κ〕時之載子密度與變換效率之關 係。然而,圖10中,令電子及電洞之有效質量各爲0.4, 聚光倍率爲1 000倍。參照圖10時,可知各載子溫度中, 載子密度愈大,變換效率亦跟著變高。 但是,實際上,使光吸收層內之載子之滯留時間變長 時,載子晶格相互作用之起因於聲子散亂之能量損失則愈 發明顯,結果無法連結到變換效率的提升。因此,即使是 φ 熱載子型之光電元件,實際之變換效率亦會被抑制於50% 之程度。 本發明乃有鑑於上述問題點而進行者,以提供光吸收 層之載子之滯留時間即使爲短,亦可有效率提升變換效率 之熱載子型之光電元件爲目的者。 〔爲解決課題之手段〕 爲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所成之光電元件乃具備:吸 收光線’生成電子及電洞之光吸收層,和鄰接於光吸收層 200931671 之一方之面的電子移動層、和鄰接於光吸收層之另一方之 面的電洞移動層、和設於電子移動層上之負電極、和設於 電洞移動層上之正電極;電子移動層乃具有較光吸收層之 傳導帶之能量寬度爲窄之能量寬度,具有選擇性通過特定 之第1之能量位準之電子的傳導帶;電洞移動層乃具有較 光吸收層之價電子帶之能量寬度爲窄之能量寬度,具有選 擇性通過特定之第2之能量之電洞的價電子帶;光吸收層 U 乃含有P型不純物或η型不純物爲特徵者。 本發明人等對於熱載子型之光電元件,則矚目於以下 之處所。即,於熱載子型之光電元件中,將在於光吸收層 所產生之高溫之電子及電洞,維持該能量(溫度)下,從 光吸收層取出。 但是,電子及電洞之移動目的地之電極之溫度幾近爲 室溫之故,當電子及電洞從光吸收層移動至電極之時,熵 會上昇。即,會損失此熵增大的能量部分,而使得變換效 ❹ 率被抑制。 於上述光電元件中,光吸收層含有Ρ型不純物(受體 )或η型不純物(供體)者。例如光吸收層包含ρ型不純 物時,從預先摻雜之Ρ型不純物所放出之電洞之溫度爲低 (室溫附近)之故,即使光激發所產生之電洞之能量爲高 ,平均電洞溫度亦會接近室溫。因此,可使此電洞從光吸 收層取出之時之電洞與電極之溫度差變小,抑制關於電洞 之熵之增大。又,亦與光吸收層包含η型不純物時相同, 從預先摻雜之η型不純物所放出之電子之溫度爲低(室溫 -8- 200931671 附近)之故’即使光激發所產生之電子之能量爲高,平均 電洞子度亦會接近室溫。因此,可使此電子從光吸收層取 出之時之電子與電極之溫度差變小,抑制關於電子之熵之 增大。 ' 如此,根據上述光電元件時,可抑制電子或電洞從光 吸收層向電極移動時之熵的增大之故,即使光吸收層之載 子之滯留時間爲短時,亦可有效提高變換效率。 @ 又,光電元件乃光吸收層含有p型不純物,電洞移動 層之價電子帶乃包含前述光吸收層之價電子帶之上端之能 量準位者爲特徵亦可。光吸收層含有P型不純物之時,經 由從預先摻雜之P型不純物放出之電洞,光吸收層整體之 電洞之能量分布則向價電子帶之上端附近偏移。因此,經 由電洞移動層之價電子帶包含光吸收層之價電子帶之上端 之能量準位,使偏移在光吸收層之價電子帶之上端附近的 電洞,可藉由電洞移動層之價電子帶,有效率向正電極移 〇 動之故,可提高光電元件之變換效率。又,此時之電洞移 動層之價電子帶之上端之能量準位乃較光吸收層之價電子 帶之上端之能量位準爲高,較光吸收層之電洞之准費米能 準位爲低則更佳。 又,光電元件乃光吸收層含有η型不純物,電子移動 層之傳導帶乃包含前述光吸收層之傳導帶之下端之能量準 位爲特徵亦可。光吸收層含有η型不純物之時’亦與上述 相同,經由從預先摻雜之η型不純物放出之電子’光吸收 層整體之電子之能量分布則向傳導帶之下端附近偏移。因 -9- 200931671 此,經由電子移動層之傳導帶包含光吸收層之傳導帶之下 端之能量準位,使偏移在光吸收層之傳導帶之下端附近的 電子,可藉由電子移動層之傳導帶,有效率向負電極移動 之故,可提高光電元件之變換效率。又’此時’電洞移動 • 層之傳導帶之下端之能量準位乃較光吸收層之傳導帶之下 端之能量位準爲低,較光吸收層之電子之准費米能準位爲 高則更佳。 U 又,光電元件乃光吸收層含有P型不純物,第2之能 量準位乃實質上與光吸收層之價電子帶之上端之能量準位 一致爲特徵亦可。如上所述,光吸收層含有P型不純物之 時,光吸收層整體之電洞之能量分布則向價電子帶之上端 附近偏移。因此,選擇性通過電洞移動層之價電子帶之第 2之能量準位,經由實質上與光吸收層之價電子帶之上端 之能量準位呈一致時,電洞可有效率電洞移動層,而可提 高光電元件之變換效率。 φ 又,光電元件乃光吸收層含有η型不純物,第1之能 量準位乃實質上與光吸收層之價電子帶之下端之能量準位 一致爲特徵亦可。光吸收層含有η型不純物之時,亦與上 述相同,光吸收層整體之電子之能量分布則向傳導帶之下 端附近偏移。因此,選擇性通過電子移動層之傳導帶之第 1之能量準位,經由實質上與光吸收層之傳導帶之下端之 能量準位呈一致時,電子可有效率電子移動層,而可提高 光電元件之變換效率。 光電元件乃光吸收層之ρ型不純物或η型不純物之濃 -10- 200931671 度,爲令入射光強度做爲A〔kW/m2〕時,是爲 cnT3〕以上爲特徵者亦可。由此,光吸收層中, 從預先摻雜之p型不純物或η型不純物所放出之 子)之密度較光激發所產生之電洞(電子)之密 大之故,可使光吸收層整體之電洞(電子)溫度 接近室溫。然而,做爲入射光強度A〔 kW/m2〕 例如爲基準太陽光之強度(1〔 kW/m2〕、亦表 Sun〕)乘上聚光倍率之數値爲佳。例如非聚光 元件中,入射光強度A爲1〔 kW/m2〕,1〇〇〇倍 光電元件中,入射光強度A爲1 000〔 kW/m2〕。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光電元件時,光吸收層之載子 間即使爲短,亦可有效提升變換效率。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加圖面,詳細說明本發明所成 之實施形態。然而,於圖面說明中,同一要素則 符號,省略重覆說明。 〔實施形態〕 對於本發明所成光電元件之一實施形態加以 此之前,首先對於熱載子型之光電元件之發電機 細說明。 ΑχΙΟ"〔 由於可使 電洞(電 度充分爲 有效率地 之數値, 現爲1〔 型之光電 聚光型之 的滯留時 光電元件 附上同一 說明。在 構加以詳 -11 - 200931671 圖1乃模式性顯示利用半導體之Pn接合之以往之光 電元件之能量帶圖。於光電元件中’吸收較半導體之能帶 隙爲高之能量之光線L時,首先,電子則激發至較傳導帶 下端爲高之能量準位。又,此時電洞12乃位於較價電子 ' 帶上端爲低之能量準位。接著,電子11、電洞12乃與半 導體之結晶晶格相互作用,生成聲子之狀況下,各別向傳 導帶下端、價電子帶上端移動’緩和該能量(圖中之箭頭 0 P1 )。於此過程中,經由聲子之生成而消耗的能量,無法 做爲電力向外部取之故,而成爲抑制光電元件之發電效率 之原因。然而,光電元件內中,於此過程之外’ Pn接合之 電壓下降(圖中之箭頭P2)、與取出電極接合迎分的電 壓下降(圖中之箭頭P3)、電子11及電洞12之再結合 (圖中之箭頭P4)之各過程,雖亦成爲抑制發電效率之 原因,但與此等比較,箭頭P1所示能量緩和過程乃對於 發電效率有最大的影響。 Q 圖2 ( 〇〜(h)模示顯示在半導體’光被吸收時之 電子及正孔之能量分布之變化圖。圖2中,(a)乃吸收 光線之前之電子及電洞之能量分有圖。對此’吸收較能帶 隙爲高之能量之光時,如(b )所示’生成電子-電洞對。 此階段中,電子及正孔之各別能量分布’乃從費米分布遠 離,爲非熱平衡之狀態之故,無法定義此等之溫度。然後 ,如(c )及d )所示,於不足1微微(pico )秒之期間, 電子乃與其他電子相互作用,電洞則與其他電洞相互作用 ,電子及電洞則各於傳導帶及價電子帶,達成熱平衡狀態 -12- 200931671 。然而,(b)〜(d)所示過程中,只有電子之彼此,電 洞彼此收受能量之故,系統整體之能量是不會有損失的。 之後,如(e )及f)所示,於大約數微微秒間,與結晶晶 格相互作用,一邊生成光學聲子下,一邊使電子到達傳達 帶下端,使電洞到達價電子帶上端。然而,生成之光學聲 子乃於數十微微秒間,轉成音響聲子。此(e)及(f)所 示過程中,起因於光學聲子及音響聲子之散亂,產生能量 II 損失。之後,如(g )及(h )所示,藉由輻射或非輻射過 程,再結合電子及電洞。熱載子型之光電元件乃電子及電 洞之能量縵和時,即經由晶格相互作用,生成光學聲子之 前之“熱”狀態之期間,可使電子及電洞向光吸收層外部取 出。 熱載子型之光電元件乃如圖3所示,將具有能量帶寬 度極小之傳導帶16a之電子移動層(能量選擇性連接層) 16,鄰接於光吸收層17加以設置,僅特定之能量準位之 φ 電子18a,可藉由電子移動層16,到達電極者。較電子 18a高能量準位之電子18b、較電子18a低能量準位之電 子18c乃相互進行能量之收受與再放出,到達可通過電子 移動層16之能量準位之狀態下,藉由電子移動層16到達 電極,賦予輸出。結果,高能量準位之電子可防止生成光 聲子之過程(能量緩和過程),減低能量損失。然而,關 於圖3之前述說明雖爲關於電子之移動者,但對於電洞之 移動,亦經由同樣之原理,可減低能量損失。 然而,做爲抑制圖2之(e )及(f)所示之過程(能 -13- 200931671 量緩和過程)所造成之能量損失,提升光電元件之發電效 率之模式,除了熱載子型之外,串列型者亦有被實用化。 串列型乃指能帶隙不同之複數種類之pn接合層呈光學性 直列連接者。於光之入射側,配置能帶隙大之材料所成Pn _ 接合層時,高能量之光線雖在此吸收,低能量之光線則透 過此,於配設於其後之能帶隙小之材料所成pn接合層加 以吸收。爲此,與具備一個pn接合之光電元件比較,可 u 使吸收之光之能量與能帶隙之差變小之故,可減低電子及 電洞之能量緩和所造成之損失。但是,串列型之時,能帶 隙不同之pn接合之組合有其限制之故,更難以減低能量 損失。 熱載子型之時,假使將激發之所有電子及正孔’在生 成光學聲子之前,可取出至光吸收層之外部時,較串列型 者可實現更高之變換效率。又,與組合多數之Pn接合之 串列型比較,元件構造爲單純,結果可以較低成本加以製 ⑩ 造。 圖4(a)顯示一般熱載子型光電元件之能量帶構造圖 。圖4(a)所示光電元件乃具備具有較窄之能帶隙的半導 體所成光吸收層20、和做爲鄰接於光吸收層20之兩側之 能量選擇性連接層的電洞移動層21及電子移動層22、和 爲各別取出電子及電洞之金屬電極(正電極23及負電極 24 ) <= 光吸收層20乃具有傳導帶20a、價電子帶20b及禁止 帶20c。電子移動層22乃鄰接於光吸收層20之一方之面 -14- 200931671 而加以配置,具有傳導帶22a。傳導帶22a乃與光吸收層 20之傳導帶20a比較,能量帶寬度極小,僅特定之能量準 位(能量Ee )之電子,可通過此傳導帶22a ’到達負電極 24。電洞移動層21乃鄰接於光吸收層20之另一方之面而 ' 加以配置,具有價電子帶21a。價電子帶21a乃與光吸收 層20之價電子帶20b比較,能量帶寬度極小’僅特定之 能量準位(能量Eh)之電洞,可通過此價電子帶21a,到 q 達正電極23。然而,電子移動層22之傳導帶22a之能量 準位Ee乃設定較光吸收層20之傳導帶20a之下端之能量 準位爲高。同樣地,電洞移動層21之價電子帶21a之能 量準位Eh乃設定較光吸收層20之價電子帶20b之上端之 能量準位爲低。然而,圖4 ( a )所示虛線Q1及Q2各別 爲光吸收層2之電子及電洞各別之准費米準位。 於此光電元件,當光線入射時,在於光吸收層20產 生如圖4(b)所示載子之能量分布。圖4(b)中,分布 Q De乃顯示傳導帶20a之電子之能量分布,分布Dh乃顯示 價電子帶2 0b之電洞之能量分布。如此,於光吸收層20 入射光線時,於光吸收層20,對稱性分布電子及電洞之能 量準位。此等之電子及電洞乃在生成光學聲子(即產生能 量緩和)之前,透過各別之傳導帶22a及價電子帶21a, 由負電極24及正電極23取出。 以如上所述一般之熱載子型光電元件之發電機構爲前 提,對於本發明所成之光電元件之實施形態,說明如下。 圖5乃顯示關於實施形態之光電元件1之構成之斜視圖。 -15- 200931671 參照圖5時’光電元件1乃具備光吸收層2、電子移動層 3、電洞移動層4、負電極5及正電極6。 光吸收層2乃吸收太陽光等之光l,生成具有相當於 該波長之能量之載子(電子11及電洞12)之層。光吸收 層2乃例如由Si、Ge或III-V族化合物等之半導體材料所 成,實質上摻雜η型不純物或p型不純物。光吸收層之此 等不純物之濃度,爲令入射光強度做爲A〔 kW/m2〕時, 是爲ΑχΙΟ13〔 cm·3〕以上爲適切者。做爲一實施例,光吸 收層2以能帶隙爲0.5〜1.0[eV]之材料爲主成分而構成。 電子移動層3乃鄰接於光吸收層2之一方之面2a而 加以設置。電子移動層3乃使具有較光吸收層之傳導帶之 能量寬度爲窄之能量寬度之傳導帶而構成,由此,選擇性 通過特定之能量位準(第1之能量位準)之電子。做爲如 此電子移動層3之構成,例如於障壁範圍31中,含有量 子井層、量子細線、量子點之載子封閉效果(量子效果) 之半導體量子構造32即可。此時,電子移動層3中,經 由半導體量子構造32之載子封閉效果,電子可存在之傳 導帶之能量帶寬度則會變窄。一實施例中,障壁範圍31 以能帶隙爲4.5~5.0[eV]之半導體材料所構成,厚度爲2〜 10 [run]。又,令半導體量子構造32以量子點構成之時, 量子點乃以能帶隙爲1.8〜2.2[eV]之半導體材料所構成’ 該點徑(Φ )爲2〜5[nm]。 負電極5乃設於電子移動層3上。光吸收層2中生成 之電子乃通過電子移動層3’到達負電極5’在此加以收 -16- 200931671 集。負電極5乃爲使向光吸收層2入射之光線被透過,例 如經由透明導電膜加以構成。更且,負電極5乃以組合高 折射膜與低折射膜之反射防止膜加以塗佈亦可。又,負電 極5乃代替透明電極膜,經由金屬製梳型電極加以構成亦 ' 可。 ' 電洞移動層4乃鄰接於光吸收層2之另一方之面2b 而加以設置。電洞移動層4乃使具有較光吸收層之價電子 u 帶之能量寬度爲窄之能量寬度之價電子帶而構成,由此, 選擇性通過特定之能量位準(第2之能量位準)之電洞。 做爲如此電洞移動層4之構成,可適用與前述電子移動層 3同樣之構成,例如於障壁範圍41中,含有量子井層、量 子細線、量子點之載子封閉效果(量子效果)之半導體量 子構造42即可。此時,經由半導體量子構造42之載子封 閉效果,電洞可存在之價電子帶之能量帶寬度則會變窄。 —實施例中,障壁範圍41以能帶隙爲4.0~5.0[eV]之半導 〇 體材料所構成,厚度爲2〜l〇[nm]。又,令半導體量子構 造 42以量子點構成之時,量子點乃以能帶隙爲 1.2〜1.8[eV]之半導體材料所構成,該點徑(φ )爲4〜 7[nm]。 正電極6乃設於電洞移動層4上。光吸收層2中生成 之電洞乃通過電洞移動層4,到達正電極6,在此加以收 集。正電極6乃例如將鋁等之金屬做爲材料加以構成。然 而’本實施形態中’雖於光吸收層2之光入射面(一方之 面2a)上,設置負電極5,於背面對(另—方之面2b), -17- 200931671 設置正電極6,於光入面上設置正電極,於背面上設置負 電極之構成亦可。此時,電洞移動層乃鄰接於光吸收層之 光入射面而設置,電子移動層乃鄰接於光吸收層之背面而 設置。又,正電極乃使光線透過,藉由透明導電膜等而構 _ 成,負電極乃經由金屬膜所構成。 ' 圖6(a)及圖7(a)乃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光電元件1 之能量帶構造圖。圖6(a)乃顯示在光吸收層2,摻雜p Q 型不純物之之情形,圖7(a)乃顯示在光吸收層2,摻雜 η型不純物之之情形。如圖6(a)及圖7(a)所示,光電 元件1之光吸收層2乃具有傳導帶2c、價電子帶2d及禁 止帶2e,禁止帶2e之能量間隙sg乃比較上變得較小。又 ,於光吸收層2摻雜p型不純物之時,如圖6(a)所示, 對於能量準位Ee、Eh而言之傳導帶2c下端之能量準位Ec 及價電子帶2d上端之能量準位Ev之高度乃相較於非摻雜 之時(圖4(a)),各別變得較低。然而,圖中所示虛線 〇 Q1及Q2各別爲光吸收層2之電子及電洞各別之准費米準 位。 鄰接於光吸收層2之一方之面的電子移動層3乃具有 選擇性通過特定能量準位(第1之能量準位)Ee2電子的 傳導帶。傳導帶3a乃與光吸收層2之傳導帶2c比較,能 量帶寬度極小,僅特定之能量準位Ee之電子,可通過此 傳導帶3a,到達負電極5。 又,鄰接於光吸收層2之另一方之面的電洞移動層4 乃具有選擇性通過特定能量準位(第2之能量準位)Eh2 -18- 200931671 電洞的價電子帶4a。價電子帶4a乃與光吸收層2之價電 子帶2d比較,能量帶寬度極小,僅特定之能量準位Eh之 電洞,可通過此價電子帶4a,到達正電極6。 於光吸收層2摻雜p型不純物之時,如圖6(a)所示 ,電洞移動層4之價電子帶4a乃包含光吸收層2之價電 子帶2d上端之能量準位Ev而加以設定。更佳而言,電洞 移動層4之價電子帶4a之上端之能量準位乃較光吸收層2 U 之價電子帶2d之上端之能量位準Ev爲高,較光吸收層2 之電洞之准費米能準位Q2爲低地加以設置。又,電洞移 動層4之價電子帶4a下端之能量準位乃設定成較光吸收 層2之價電子帶2d之上端之能量準位Ev爲低。更且,電 洞移動層4之價電子帶4a之特定能量準位Eh乃設定成與 光吸收層2之價電子帶2d上端之能量準位Ev實質上爲一 致者。相較之下,電子移動層3之傳導帶3a之特定之能 量準位Ee乃Ee-Eh成爲大約等於吸收於光吸收層2之光的 〇 平均能量,或成爲較此平均能量小0.1[eV]以內之値地加 以設定。 圖6(a)所示能量帶構造中,於光吸收層2入射光線 時,光吸收層2中則產生如圖6(b)所示載子之能量分布 。圖6(b)中,分布Dei乃顯示傳導帶2c之電子之能量 分布,分布〇幻乃顯示價電子帶2d之電洞之能量分布。 經由光之吸收在光吸收層2內生成之電子乃激發至對應於 入射光波長之能量準位。即,短波長光爲高,長波長光爲 低之能量準位之電子,被生成於傳導帶2c。同時,短波長 -19- 200931671 光爲低,長波長光爲高之能量準位之電洞’被生成於價電 子帶2d。傳導帶2c中,經由高能量電子及低能量電子之 相互作用’產生能量之收受’電子之能量分布Dei則成爲 熱平衡狀態。同樣地,價電子帶2d之電洞之能量分布 Dhi亦成爲熱平衡狀態。 如圖6(b)所示’於光吸收層2中,電子能量分布 Dei乃在傳導帶2c之寬廣範圍加以分布。相較之下’電洞 能量分布Dlu乃在從p型不純物所放出之電洞之密度較光 激發所產生之電洞之密度充分爲大之時,向價電子帶2d 之上端(能量準位Ev )附近偏移。此乃即使經由光激發所 產生之電洞能量爲高,但從Ρ型不純物放出之電洞之溫度 接近室溫之故,熱平衡狀態下之電洞溫度幾近維持於室溫 。如此生成之電子及電洞乃在生成光學聲子(即產生能量 緩和)之前,透過各別電子移動層3之傳導帶3a及電洞 移動層4之價電子帶4a’由負電極5及正電極6取出。 又,於光吸收層2摻雜η型不純物之時’如圖7(a) 所示,電子移動層3之傳導帶3a乃包含光吸收層2之傳 導帶2c下端之能量準位E。而加以設定。更佳而言’電子 移動層3之傳導帶3a之下端之能量準位乃較光吸收層2 之傳導帶2c之下端之能量位準E。爲低,較光吸收層2之 電子之准費米能準位Q1爲高地加以設置。又’電子移動 層3之傳導帶3a上端之能量準位乃設定成較光吸收層2 之傳導帶2c之下端之能量準位E。爲高。更且,電子移動 層3之傳導帶3a之特定能量準位Ee乃設定成與光吸收層 -20- 200931671 2之傳導帶2c下端之能量準位Ee實質上爲一致者。相較 之下,電洞移動層4之價電子帶4a之特定之能量準位Eh 乃Ee-Eh成爲大約等於吸收於光吸收層2之光的平均能量 ,或成爲較此平均能量小〇·1 [eV]以內之値地加以設定。 ' 圖7 ( a )所示能量帶構造中,於光吸收層2入射光線 ' 時,光吸收層2中則產生如圖7 ( b )所示載子之能量分布 。圖7(b)中,分布De2乃顯示傳導帶2c之電子之能量 0 分布,分布Dh2乃顯示價電子帶2d之電洞之能量分布。 如圖7 ( b )所示,於光吸收層2中,電洞能量分布 Dh2乃在價電子帶2d之寬廣範圍加以分布。相較之下,電 子能量分布De2乃在從η型不純物所放出之電子之密度較 光激發所產生之電洞之密度充分爲大之時,向傳導帶2c 之下端(能量準位E。)附近偏移。此乃即使經由光激發所 產生之電子能量爲高,但從η型不純物放出之電子之溫度 接近室溫之故,熱平衡狀態下之電子溫度幾近維持於室溫 φ 。如此生成之電子及電洞乃在生成光學聲子(即產生能量 緩和)之前,透過各別電子移動層3之傳導帶3a及電洞 移動層4之價電子帶4a,由負電極5及正電極6取出。 以下,對於經由本實施形態之光電元件1所得之效果 加以說明。首先,對於具有圖4 ( a )所示能量帶構造之一 般之熱載子型光電元件之問題點加以檢討,接著,說明本 實施形態之光電元件1可解決該問題之部分。 關於圖4 ( a )所示形態之熱載子型光電元件,對於該 輸出電力之大小,理論性地加以探討。然而,在輸出電力 -21 - 200931671 之導出時,假定如下。 (A )僅矚目於光吸收層20之特性,對於電洞移動層 21及電子移動層22而言,該帶寬爲無限小,電導爲無限 大。 ' (B)激發至高能量之載子乃在產生能量緩和之前, ' 取出至光吸收層20之外部。即,無視載子晶格相互作用 〇 φ ( C )不產生碰撞離子化及非輻射再結合。 (D)於光吸收層20中,具有較該能帶隙爲高之能量 之光凸所有被吸收。即,光吸收層20乃較該光吸收係數 之倒數有充分之厚度。 (E )經由光激發所產生之載子乃經由載子間之彈性 散亂,馬上呈熱平衡狀態(惟,與晶格則非熱平衡),可 使該能量分布使用費米分布函數加以表示。即,載子後此 之衝擊時間可視爲無限小。 〇 (F)在光吸收層2〇內,保持電性之中性。 (G)光吸收層2 0內之載小密度、溫度、准費米準位 乃在厚度方向爲一定。即,令載子擴散係數視爲無限大。 於此等之假定下,輸出電力P則如下式(1)式被導 出。 [式1] P=J(Ve-vh) …(1) 於此數式(1 )中,J爲電流密度’ Ve、Vh乃各別取 出之電子、電洞之能量,(Ve-vh)乃輸出電壓。 -22- 200931671 電流密度J乃太陽光光譜Is(s)及從光吸收層20之 射再結合所成輻射之光譜Ir(e,μβ,ph,Te,Th)乃有 以下之關係。 [式2] J =〔ds[Ι“ε)-Ικ(ε,pe'ph,Te,Th)] …(2) [式3]
Is⑻= 2Ω5ϊίν exp
kBTsJ -1 -(3) Ο [式4] 2Ω ο2 IR(E^e,Mh,Te,Th) =-3-f- ·—-——?- …(4 ) c exp L1
〔kBTe kBTh J 上述數式(2)〜(4)中,Eg乃光吸收層20之能量 間隙,,μη乃各爲電子、電洞之准費米準位,Te,Th乃 各電子、電洞之溫度。h乃蒲朗克常數,c乃光速度,kB 乃波茲曼常數,Ts乃太陽表面溫度(5760〔K。〕)。又, 乃太陽光入射之立體角,QR乃輻射再結合所成輻射之 立體角,各別爲〇s=6.8xl(T5[rad](l[Sun]照射)、Ωιι =π [rad]。 電子能量Ve及電洞能量Vh乃滿足以下之關係。 [式5] ve - vh =[Ee -TRTASJ-[Eh -TrtASJ (g) = [Ee -(Ee -μβ)Τκτ /TJ-[Eh -(Et ~Mh)TRT/Th] [式6] J(Ee -Eh) = .ζ<1ε · ε [Ι8(ε) - IR(e, μ,, μ„, Tc, Th)] (6) -23- 200931671 上述數式(5)及(6)中,Ee乃電子移動層選擇 過電子之能量準位,Eh乃電活移動層選擇性通過電洞 量準位。又,ASe、ASh乃在光吸收層20中,溫度Te 子、溫度Th之電洞,取出於溫度TRT (室溫)之負 24、正電極23時之熵之增大部分。 於前述之非專利文獻1〜4中’理論性檢討爲了 較熱載子型光電元件爲高之變換效率之條件結果,顯 ^ 得80%以上之變換效率。如此高的變換效率雖以上述 之假定(A)〜(C)爲前提,但本發明人則在此等假 特別矚目於(B)。即,爲使(B)假定成立,需使從 光激發而產生之載子,至該載子向光吸收層2之外部 出之時間,即滯留時間(h )較充分爲短。一般之半 中,能量緩和時間Tt爲數微微秒。半導體超晶格構造 InN之特殊物質之時,能量緩和時間Tt爲數百微微秒 因此,光吸收層20之載子之滞留時間Tt較此等 Q 被縮短限制之故,於光吸收層20無法蓄積載子,而 光吸收層20之載子密度(n。)。 一般而言,光吸收層20之載子密度η。愈大,變 率則變高。爲使載子密度η。變大,例如有聚光光線 射至光吸收層20之方法。惟,實用化之聚光倍率約;i 倍,在實驗室層級所實現之聚光倍率約爲1000倍。 ,考量聚光倍率1000倍時之光電元件之變換效率。 決定載子密度ne及電子溫度Te、電洞溫度Th時 決定電子之准費米準位με及電洞之准費米準位μ»·’ 性通 之能 之電 電極 得到 示可 3項 定上 經由 被取 導體 或如 〇 時間 限制 換效 ,入 500 在此 ,則 根據 -24- 200931671 准費米準位h及Ph,求得變換效率。已示於圖10中’顯 示如此求得之變換效率與載子密度ne之關係。惟’圖10 中,令電子及電洞之有效質量me、mh各爲0.4’電子溫度 Te及電洞溫度Th呈相同溫度(TH)。然而’光吸收層20 之能量間隙乃對於載子密度η。及溫度ΤΗ加以最佳化。 ' 參照圖10時,爲我接近80 %之變換效率,可知載子密度 nc需爲lxl019〔cm_3〕以上。即如所述’載子之能量緩和 q 時間h,最大不過是數百微微秒。惟,爲了將了,正在硏 究可使能量緩和時間Tt更長之材料之故,在此,假定令載 子之能量緩和時間Tt爲1奈秒(nano second ),令光吸 收層20內之滯留時間爲100微微秒。如此,令滯留時 間T假定爲長之時,載子密度ne乃lxl015[CnT3]程度,變 換效率爲50〜60%。即,假定(B )之假想條件下,可得 接近80%之變換效率,但現實上,變換效率不過是50〜 60%。以上之計算爲令聚光倍率爲1 000倍之時者,在聚光 〇 倍率下降之時,變換效率則更爲下降。又,實際上,還加 上載子之能量緩和所造成之損失,或載子透過電子移動層 (電洞移動層),向各電極移動所產生能量損失等之故, 變換效率則較上述値會變得更小。 除了熱載子型之外,亦有人硏究高效率之光電元件。 例如經由使用ΠΙ-V族化合物半導體之3接合型之光電元 件,實現39 %之變換效率,更且有進行更高效率指標的4 〜6接合型之硏究。因此,如熱載子型之變換效率爲60% 以下時,其優異性亦可能爲之喪失。在此,本發明人對於 -25- 200931671 光吸收層20內之滯留時間爲短時,仍可提升變換效率 之構造,進行了檢討。 於上述理論性之檢討中,如圖4(b)所示,關於電子 及電洞之能量分布Dei、Dhi則對於禁止帶20c之中心爲 ' 對稱者爲前提。即,僅考量Te = Th、Ee = -Eh,光吸收層20 爲真性半導體(未摻雜)之情形。 根據本發明人等的數値計算結果,於數式(2)及(6 U )中,電子溫度Te及電洞溫度Th較1 500 [K°]爲高,且能 量間隙88較0.5[eV]爲大之故,起因於輻射再結合之項Ir 幾乎可以忽視。此時,決定能量間隙時,經由數式(2 )電流密度J大體上可決定之故,爲了提升變換效率,可 增大電子能量Ve與電洞能量Vh之差(Ve-Vh ) gp可。差 (Ve-Vh )雖經由通過電子移動層及電洞移動層之電子、 電洞之能量準位Ee及Eh之差(Ee-Eh )與數式(5 )所結 合,另一方面,差(Ee-Eh)乃經由數式(6)決定其値。 ❹ 在此,對於(Ee-Eh )之値,加上使(Ve-Vh )變大的處置 爲佳。 爲實現高變換效率,當使電子溫度Te變高,電子之 准費米準位μ6則變低。此時,(Εε-μ6 )成爲更大之値之 故,由於取出電子時之熵的增大,電子能量Ve相反地會 變小(參照數式(5))。在此,使通過電子移動層之電 子之能量準位Ee變低,且使電子溫度Te變低時,伴隨電 子之准費米準位μ6之變大效果,熵的增大量Δ S e則變小。 尤其,使通過電子移動層之電子之能量準位Ee,設定在傳 -26- 200931671 導帶之下端附近’使電子溫度Te成爲接近室溫的溫度( 例如300[Κ。])時,可有效使熵的增大量ASe變小。然而 ,經由使能量準位Ee變小’電子能量Ve雖亦可能變小’ 但(Ee-Eh )之値已決定之故’隨能量準位Ee變小的部分 ,能量準位Eh會跟著變小。因此,輸出電壓(Ve-Vh )會 '爲Z變大。 然而,上述檢視中,雖對於減低電子之熵增大量ASe U 構成做爲檢討,但是對於減低電洞之熵增大量ASh構成亦 適用同樣之考量方式。即’使通過電洞移動層之電洞之能 量準位Eh變高,且使電洞溫度Th變低時’伴隨電洞之准 費米準位μΐι之變小效果,熵的增大量 ASh則變小。尤其 ,使電洞移動層之能量準位Eh’設定在傳導帶之下端附近 ,使電洞溫度Th成爲接近室溫的溫度(例如3 00 [K°])時 ,可有效使熵的增大量△ S h變小。 爲了使電洞溫度Th接近室溫(例如300[K°]),如本 Q 實施形態之光吸收層2,於光吸收層摻雜ρ型不純物(受 體)即可。從預先摻雜之Ρ型不純物所放出之電洞之溫度 爲低(室溫附近)之故,即使光激發所產生之電洞之能量 爲高,熱平衡狀態之電洞溫度則會接近室溫。因此,可使 電洞從光吸收層2取出之時之電洞與正電極6之溫度差變 小,抑制關於電洞之熵之增大。 又,爲了使電子溫度八接近室溫(例如300[Κ°]), 可適用與電洞溫度Th相同之思考方式。即,於光吸收層2 乃摻雜η型不純物(施體);從預先摻雜之η型不純物所 -27- 200931671 放出之電子之溫度爲低(室溫附近)之故,即使光激發所 產生之電子之能量爲高,熱平衡狀態之電子溫度Te則會 接近室溫。因此,可使電子從光吸收層2取出之時之電子 與負電極5之溫度差變小,抑制關於電子之熵之增大。
圖8乃顯示在於光吸收層摻雜p型不純物時之光吸收 層2內之光激發載子密度與變換效率之關係圖表。圖8中 ,圖表G1〜G6乃顯示各別載子溫度爲300〔K〕' 600 [ K〕、1 200〔 K〕、2400〔 K〕、3600〔 K〕及 4800〔 K〕 時之載子密度與變換效率之關係。然而,圖8中,令p型 不純物濃度爲lxl〇17[cm_3],令電子及電洞之有效質量各 爲0.4,聚光倍率爲1000倍。惟,由於是假定較光激發載 子密度,P型不純物濃度爲充分大之前提上的計算結果, 光激發載子密度爲lxl〇16[cm_3]以上的結果在物理上是無 意義的。比較圖8與圖10時,於熱載子型光電元件實現 所得之載子密度(lxl〇15[cnT3]以下)中,載子密度及載 子(電子)溫度爲相同之時,經由在於光吸收層2摻雜p 型不純物,可使變換效率更爲提升。 接著,對於以上結果補充說明。光吸收層2內之電子 之密度ne乃與電子之准費米準位μβ及電子溫度Te有以下 之關係。 [式7] 8>/2π n 3/2 :/2 d£^je-£s/2 exp[(e-pe)/kBTe] + l …(7> 惟,數式(7 )中,令能帶隙sg之中心爲能量軸之原 點。 -28- 200931671 然而,電洞之密度nh亦使用電洞之准費米準位 電洞溫度Th,與數式(7)同樣地表示。 另一方面,電子密度ne及正孔密度nh中,經由光照 射所產生成分之載子密度ne乃在光吸收層2之吸收光子 數密度Ns、平均滯留時間、及光吸收層2之厚度d中 有以下之關係。 [式8] Ο nc = 5.' - (8) d [式9] Ν3 = Γ(1εΙ/ε)…(9) 吸收光子數密度Ns乃經由供予入射光強度及能量間 隙sg而決定。例如,入射光強度爲1〔 kW/m2〕、能量間 隙68爲0之時,吸收光子數密度Ns乃成爲6·3χ1017〔 cm_2/s〕,此乃與AMO光譜之入射光子密度(6·46χ 1017 〔CnT2/S〕)幾近等値。將此吸收光子數密度Ns與光吸收 層2之厚度d適用於數式(7) 、(8)時,可有載子密度 nc、平均滯留時間、電子之准費米準位μβ、電洞之准費 米準位μΐ!及電子溫度Te之關係。由此關係,決定了平均 滯留時間^、載子密度n。可被決定,而導出電子之准費 米準位與電子溫度Te之關係,以及電洞之准費米準位 μΐ!與電洞溫度Th之關係。 在此,變形前述數式(5 ),則成爲 -29- -.(10) -.(10)200931671 [式 ίο]
Ve - Vh = μβ(Τκτ /Te) — (TRT /Th) + AE(l-TRT/Th)-Ee(TRT/Te -TRT/Th) 惟 AE = Ee-Eh 。因此,爲得大的(Ve-Vh ),在Te > Th,即於光吸 收層,摻雜P型不純物之時’電子移動層3之傳導帶3a 之能量準位Ee儘可能使之變大即可,更佳而言,令電洞 移動層4之價電子帶4a之能量準位Eh,設定於光吸收層 2之價電子帶2d上端即可。又,Te<Th,即於光吸收層2 ,摻雜η型不純物之時,電子移動層3之傳導帶3a之能 量準位Ee儘可能使之變小即可,更佳而言,令此能量準 位Ee,設定於光吸收層2之傳導帶2c下端即可。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光電元件1時,可抑制 電子或電洞從光吸收層2向負電極5或正電極6移動時之 熵的增大之故,即使光吸收層2之載子之滯留時間爲短 時,亦可有效提高變換效率。 本實施形態之光電元件1中,更佳爲令光吸收層之p 型不純物或η型不純物之濃度,成爲令入射光強度做爲A 〔kW/m2〕時,是爲ΑχΙΟ13〔 cm·3〕以上者即可。此時, 光吸收前述電洞溫度Th (或電子溫度Te)幾近爲300[K] ’電洞(電子)之准費米準位μΐι(με)乃位於價電子帶 2d上端之正上方(傳導帶2c下端之正下方)。雖經由光 之吸收產生新的電洞(電子),該密度較經由摻雜所產生 之電洞(電子)之密度遠遠較小之故,電洞溫度Th (電子 -30- 200931671 溫度Te )及准費米準位μΗ ( μβ )則幾近沒有變化。因此, 可令光吸收層2整體之電洞溫度Th (電子溫度Te),更 有效地接近室溫。然而,做爲入射光強度A〔 kW/m2〕之 數値,例如爲基準太陽光之強度(1〔 kW/m2〕、亦表現爲 ' 1〔 Sun〕)乘上聚光倍率之數値爲佳。例如非聚光型之光 電元件中,入射光強度A爲1〔 kW/m2〕,1〇〇〇倍聚光型 之光電元件中,入射光強度A爲1 000〔 kW/m2〕。 0 又,已於述及,光吸收層2包含p型不純物之時(參 照圖6(a)),電洞移動層4之價電子帶4a乃包含光吸 收層2之價電子帶2d上端之能量準位Ev者爲佳。光吸收 層2含有ρ型不純物之時,經由從預先摻雜之ρ型不純物 放出之電洞,光吸收層2整體之電洞之能量分布則如圖6 (b)所示,向價電子帶2d之上端附近偏移。因此,經由 電洞移動層4之價電子帶4a包含光吸收層2之價電子帶 2d之上端之能量準位Ev,使偏移在光吸收層2之價電子 Q 帶2d之上端附近的電洞,可藉由電洞移動層4之價電子 帶4a,有效率向正電極6移動之故,可更提高光電元件1 之變換效率。又,此時,電洞移動層4之價電子帶4a之 上端之能量準位乃較光吸收層2之價電子帶2d之上端之 能量位準Ev爲高,較光吸收層2之電洞之准費米能準位 μΐ!爲低則更佳。 另一方面,光吸收層包含η型不純物之時(參照圖7 (a)),電子移動層3之傳導帶3a乃包含光吸收層2之 傳導帶2c下端之能量準位E。者爲佳。光吸收層2含有n -31 - 200931671 型不純物之時,亦與上述相同,經由從預先摻雜之η型 純物放出之電子,光吸收層2整體之電子之能量分布則 圖7(b)所示,向傳導帶2c之下端附近偏移。因此, 由電洞移動層3之傳導帶3a包含光吸收層2之傳導帶 之下端之能量準位E。,使偏移在光吸收層2之傳導帶 之下端附近的電子,可藉由電子移動層3之傳導帶3a, 效率向負電極5移動之故,可更提高光電元件1之變換 率。又,此時,電洞移動層3之傳導帶3a之下端之能 準位乃較光吸收層2之傳導帶2c之下端之能量位準Ec 低,較光吸收層2之電子之准費米能準位卜6爲高則更 〔實施例〕 圖9顯示上述實施形態所成光電元件丨之實施例及 較例之表。此表所示實施例1〜4中,調查在於光吸收層 〇 摻雜P型不純物,將該摻雜濃度、電子及電洞之有效質 me及mh’以及聚光倍率設定成各種數値時之最佳能量 隙εε、電子移動層3之傳導帶3a之能量準位Ee與電洞 動層4之價電子帶4a之能量準位Eh之差(Ee-Eh )、電 之准費米能準位h與電洞之准費米能準位μΐι之差(μβ_ )、電子能量Ve與電洞能量vh之差(Ve-Vh)以及變 效率。 又,做爲相對於實施例1〜4之比較例1〜4,調查 光吸收層不摻雜P型不純物或η型不純物,將電子及電 不 如 經 2 c 2c 有 效 旦 里 爲 佳 比 2 量 間 移 子 μΐι 換 於 洞 -32- 200931671 之有效質量me及mh,以及聚光倍率設定成各種數値時之 最佳 sg、(Ee-Eh) 、(με-μΐι) 、(Ve-Vh)以及變換效 率〇 參照圖 9時,例如呈me= mh= 〇·4,令聚光倍率爲 1000倍之時,於光吸收層不摻雜不純物之比較例1之變換 效率爲54%。相較之下,於光吸收層摻雜p型不純物之實 施例1之變換效率爲64%,較不摻雜不純物之時,變換效 0 率提升了 1 0%。對於其他之實施例2〜4,相較於比較例2 〜4,變換效率亦提升了 7 %〜1 0 %。 又,令圖9之實施例1〜4所示能量間隙sg以及有效 質量me及mh做爲可實現之材料,有SixGei-x等之IV族 二元化合物 ’ InxGai.x、As、InxGai.xSb、AIxGai-xSb、 GaAsxSbi.x ' Μ InAsxPi_x等之III-V族三元化合物、或此 等元件(In、Ga、As、Sb、及Al)中組合4個之III-V族 四元化合物。又,可爲CuInxGai.xSe、AgInxGai.xSe等之 0 I-III-VI族化合物。 本發明所成光電元件乃非限定於前述實施形態,可做 種種變形。例如,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做爲選擇通過具有 特定能量準位之電子(電洞)之電子移動層(電洞移動層 )之構成,雖例示了在於障壁範圍中,包含量子井層、量 子細線、量子點之半導體量子構造之構成,但只要可實現 窄能量寬度之傳導帶(價電子帶)之構成,做爲電子移動 層(電洞移動層)之構成可適用其他之各種構成。 -33- 200931671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之光電元件時,光吸收層之載子的滯留時 間即使爲短,亦可有效提升變換效率。 [圖式簡單說明】 〔圖1〕模式性顯示利用半導體之pn接合之以往之光 電元件之能量帶圖。 〔圖2〕 (a)〜(h)模示顯示在半導體,光被吸收 時之電子及正孔之能量分布之變化圖。 〔圖3〕模示性表示熱載子型光電元件之動作圖。 〔圖4〕 (a)顯示以往熱載子型光電元件之能量帶構 造圖。(b)在示於(a)之光電元件,當光線入射時產生 之光吸收層之載子之能量分布。 〔圖5〕顯示關於實施形態之光電元件之構成之斜視 圖。 〔圖6〕 (a)顯示於光吸收層摻雜p型不純物時之能 量帶構造圖。(b)在示於(a)之光電元件,當光線入射 時產生之光吸收層之載子之能量分布。 〔圖7〕 (a)顯示於光吸收層摻雜η型不純物時之能 量帶構造圖。(b)在示於(a)之光電元件,當光線入射 時產生之光吸收層之載子之能量分布。 〔圖8〕顯示於光吸收層摻雜P型不純物時之光吸收 層內之光激發載子密度與變換效率之關係圖表。 〔圖9〕顯示關於實施形態之光電元件之實施例及比 -34- 200931671 較例之表。 〔圖10〕乃顯示以往構造之光電元件之光吸收層內之 載子密度與變換效率之關係圖表。 【主要元件之符號說明】 ' 1 :光電元件 2、 17、20:光吸收層 0 2c、 3a、 16a、 20a、 22a:傳導帶 2d :價電子帶 3、 16、22:電子移動層 4、 21 :電洞移動層 4a、 20b、 21a:價電子帶 5、 24 :負電極 6、 2 3 :正電極 3 1、4 1 :障壁範圍 Q 32、42:半導體量子構造 Q1 :電子之准費米準位 Q2:電洞之准費米準位 -35-

Claims (1)

  1. 200931671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光電元件,其特徵乃具備:吸收光線,生成 電子及電洞之光吸收層, 和鄰接於前述光吸收層之一方之面的電子移動層、 和鄰接於前述光吸收層之另一方之面的電洞移動層、 ' 和設於前述電子移動層上之負電極、 和設於前述電洞移動層上之正電極; Q 前述電子移動層乃具有較前述光吸收層之傳導帶之能 量寬度爲窄之能量寬度,具有選擇性通過特定之第1之能 量準位之電子的傳導帶; 前述電洞移動層乃具有較前述光吸收層之價電子帶之 能量寬度爲窄之能量寬度,具有選擇性通過特定之第2之 能量準位之電洞的價電子帶; 前述光吸收層乃含有P型不純物或η型不純物者。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電元件,其中,前述 Q 光吸收層乃含有Ρ型不純物; 前述電洞移動層之價電子帶乃包含前述光吸收層之價 電子帶之上端之能量準位者。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光電元件,其中,前述 電洞移動層之價電子帶之上端之能量準位乃較前述光吸收 層之價電子帶之上端之能量位準爲高,較前述光吸收層之 電洞之准費米能準位爲低。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電元件,其中,前述 光吸收層乃含有η型不純物; -36- 200931671 前述電子移動層之傳導帶乃包含前述光吸收層之傳導 帶之下端之能量準位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光電元件,其中,前述 電子移動層之傳導帶之下端之能量準位乃較前述光吸收層 ' 之傳導帶之下端之能量準位爲低,較前述光吸收層之電子 ' 之准費米能準位爲高。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電元件,其中,前述 0 光吸收層乃含有P型不純物; 前述第2之能量準位乃實質上與前述光吸收層之價電 子帶之上端之能量準位一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電元件,其中,前述 光吸收層乃含有η型不純物; 前述第1之能量準位乃實質上與前述光吸收層之傳導 帶之下端之能量準位一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之任一項之光電 φ 元件,其中,前述光吸收層之前述ρ型不純物或前述!!型 不純物之濃度,乃令入射光強度做爲A〔k\V/m2〕,是爲 Αχ 1 Ο13〔 cm·3〕以上者。 -37-
TW097133357A 2007-08-31 2008-08-29 Photovoltaic device TW200931671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26277A JP4324214B2 (ja) 2007-08-31 2007-08-31 光起電力素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31671A true TW200931671A (en) 2009-07-16

Family

ID=40387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33357A TW200931671A (en) 2007-08-31 2008-08-29 Photovoltaic devic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58164A1 (zh)
EP (1) EP2184786A1 (zh)
JP (1) JP4324214B2 (zh)
CN (1) CN101790793B (zh)
TW (1) TW200931671A (zh)
WO (1) WO200902849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1444B (zh) * 2010-07-09 2017-05-01 傲思丹度科技公司 太陽能電池及操作其之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9775A (zh) * 2009-07-03 2012-07-04 新南创新有限公司 热载流子能量转换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JP2012114378A (ja) 2010-11-26 2012-06-14 Imperial Innovetions Ltd 光電変換素子
JP5556639B2 (ja) * 2010-12-07 2014-07-23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光電変換素子
JP5557721B2 (ja) * 2010-12-10 2014-07-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US20120318336A1 (en) * 2011-06-17 2012-12-2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ntact for silicon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JP5745958B2 (ja) 2011-07-07 2015-07-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
TWI493739B (zh) * 2013-06-05 2015-07-21 Univ Nat Taiwan 熱載子光電轉換裝置及其方法
US9431443B1 (en) 2015-05-28 2016-08-30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Image sensor with heating effect and related methods
WO2017037693A1 (en) * 2015-09-01 2017-03-09 Techn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Limited Heterojunction photovoltaic device
EP3378100A4 (en) * 2016-03-11 2019-07-24 Invisage Technologies, Inc. IMAGE SENSORS, INCLUDING THOSE FOR PROVIDING A GLOBAL ELECTRONIC SHUT-OFF
EP3414777B1 (en) 2016-06-08 2021-01-06 Invisage Technologies, Inc. Image sensors with electronic shutter
JP2019110192A (ja) * 2017-12-18 2019-07-04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太陽電池
CN115101602B (zh) * 2021-03-03 2023-09-01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49573B2 (en) * 2004-08-17 2006-05-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Nonchanneled color capable photoelectronic effect image sensor and method
US8426722B2 (en) * 2006-10-24 2013-04-23 Zet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LC—AQT Series Semiconductor grain and oxide layer for photovoltaic cells
WO2009142677A2 (en) * 2008-03-24 2009-11-26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Quantum dot solar cell with quantum dot bandgap gradient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1444B (zh) * 2010-07-09 2017-05-01 傲思丹度科技公司 太陽能電池及操作其之方法
US9722533B2 (en) 2010-07-09 2017-08-01 Ostendo Technologies, Inc. Alternating bias hot carrier solar cells
US9882526B2 (en) 2010-07-09 2018-01-30 Ostendo Technologies, Inc. Alternating bias hot carrier solar cel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0793B (zh) 2011-09-28
EP2184786A1 (en) 2010-05-12
US20100258164A1 (en) 2010-10-14
WO2009028492A1 (ja) 2009-03-05
CN101790793A (zh) 2010-07-28
JP2009059915A (ja) 2009-03-19
JP4324214B2 (ja) 2009-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931671A (en) Photovoltaic device
TWI441346B (zh) 第ⅱ型量子點太陽能電池
US8895839B2 (en) Multijunction photovoltaic device
US20090050201A1 (en) Solar cell
CN101622718A (zh) 具有嵌入在能量围栏势垒中的量子点的中间带光敏器件
JP5538530B2 (ja) ホットキャリアエネルギー変換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0132539A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avelength conversion in solar cells and solar cell covers
JPWO2013030935A1 (ja) 太陽電池
US20120048329A1 (en) Charge-coupled photovoltaic devices
JP6385720B2 (ja) 高変換効率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調製方法
CN108538930B (zh) 光电探测器
JP2005109360A (ja) ヘテロ接合太陽電池
US9842957B1 (en) AlGaAs/GaAs solar cell with back-surface alternating contacts (GaAs BAC solar cell)
JP6395872B2 (ja) インコヒーレント放射の非線形多光子吸収を用いて電力を発生させる光起電デバイス
JP5557721B2 (ja)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6511554A (ja) 高効率光電変換デバイス
Bellucci et al. Defect engineering of diamond cathodes for high temperature solar cells
JP6567539B2 (ja) 光起電力セル、回路、及び方法
Movla et al. Photocurrent and surface recombination mechanisms in the In_xGa_ {1-x} N\slashGaN different-sized quantum dot solar cells
US10566491B2 (en) Solar cell using quantum dot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ame
Choudhuri et al. Enhanced Photodetection from TiO2–SiO x–TiO2 One-Dimensional Device
Jehl et al. Hot carrier extraction using energy selective contacts and feedback on the remaining distribution
Sergeev et al. Charged Quantum Dots for High‐Efficiency Photovoltaics and IR Sensing
US9865761B1 (en) Emitter-less, back-surface alternating-contact solar cell
JP2025065081A (ja) 中間バンドを用いた熱放射発電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