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527956A - Whit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Google Patents
Whit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0527956A TW200527956A TW093132154A TW93132154A TW200527956A TW 200527956 A TW200527956 A TW 200527956A TW 093132154 A TW093132154 A TW 093132154A TW 93132154 A TW93132154 A TW 93132154A TW 200527956 A TW200527956 A TW 200527956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red
- blue
- dye
- item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7—Carrier injection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11—Phthalocyanine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21—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 H10K85/324—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comprising aluminium, e.g. Alq3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200527956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發射白光之有機電冷光裝置。 【先前技術】 傳統上,有一些方法使用一有機電冷光裝置可以顯示全彩 影像已為熟知。其中有一方法,一白色有機電冷光裝置(下稱,, 白色有機EL裝置”)可發射白光,之後白光經由一 RGB色彩過 遽為過濾可得到紅、綠、藍色光線。 白色有機EL裝置被使用於以上之方法,已被日本專利號 第3451680號所揭露。此參考文獻揭露一白色有機El裝置具有 一每射層,其係甴一藍色發射層,一綠色發射層以及一紅色發 射層所組成。根據此參考文獻,藍色發射層由綠色發射物質摻 冰、、工色摻雉染料組成。當電壓施加於白色有機裝置,每一 發射屬會發射其㈣之顏色的光。因此,自色有機仙裝置就會 發射白色的光。 這些白色有機el裝置被其使用於許多領域,例如,電視 顯示器,數位相機顯示器等等。若被使用做為顯示a,其發光 然而,本參考文獻中所揭露的白色有機EL跤置,若施 於裝置的電壓為了調整發光強度而改變,則由EL裝置所產L 光線色度也會改變。意即由參考文獻所揭露之E 色平衡會依所施加之電壓而改變。 、 1 【發明内容】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白色有機E
射白光且具有高顏色純度。本發明另—目的係提供一白J EL裝置,可發射白色光線,其具有一色平衡, > EL裝置之一電壓而改變。 不曰□施加方 200527956 根據本發明,係提供一有機電冷光裝置,發射白光,包含 一位於一基質上(塗有ITO之玻璃)的一陽極以及一陰極間的有 機層。該有機層至少有一第一藍色發射層用以發射藍光,一第 一綠色發射層用以發射綠光以及一紅色發射層用以發射紅光。 該紅色發射層含有一藍色發射化合物摻雜至少一黃色摻雜染料 以及一紅色摻雜染料。 較佳方式為藍色發射層化合物為一電洞傳遞化合物。較佳 地,有機層由陽極層開始依序為,紅色發射層,第一藍色發射 層,以及第一綠色發射層。 如杲紅色發射層含有黃色掺雜染料以及紅色掺雜染料,黃 色摻雜染料含量會比紅色摻雜染料之舍量高。 有機層由陽極端開始依序可為第一藍色發射層,紅色發射 層以及第一綠色發射層。 有機層可具有一位於紅色發射層以及第一綠色發射層之間 的第二藍色發射層。 有機層可具有一第二綠色發射層於第二藍色發射層的陽極 端之上。 較佳地,有機層和有一電洞射入屬於接近陽極端,該電洞 射入層含有CuPc以及MTDATA。 根據本發明,係提供一有機電冷光裝置,用以發射光線, 該裝置包含一發射光線之有機層位於一基質上的一陽極與一陰 極之間。該有機層具有一電洞射入層靠近陽極端,該電洞射入 層含有CuPc以及MTDATA。 本案中,電洞射入層可包舍含有CuPc之第一電洞射入層 以及一含有MTDATA之第二電洞射入層。進一步,電洞射入層 可含有一 CuPc以及MTDATA之混合物。 200527956 【實施方式】 ^發明將根據圖式巾所顯示的實施例描述如下。 第一圖係顯示—白色有機EL裝置,為本發明一第一實施 例所應用。此白色有撫4士 33 β 1 ^ 、 / u 衣置具有一基底部分(基質)1〇以及 -陽極U位於基底部分1〇之上,一有機層21位於陽_之上, -電子射人層17位於有機層21之上,以及一陰極18位於電子 射入層17之上。 、 基底部分(基質)1〇由玻璃材料所組成,其具有光線穿 透之特性。陽極11為一透明層,其含有IT〇(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陽極11之厚度約為1〇〇nm。有機層21(位於陽極u上) 發射白光如下方所述。白光經由陽極n以及基底部分1〇送出el 裝置20。 有機層21由陽極U端依序為一電洞射入層19,一電洞 傳遞層12,一藍色發射層13 一紅色發射層15,一綠色發射層16 以及一電子傳遞層25。每一層緊緊堆疊於一相鄰層疊之上。至 少一電洞傳遞層19以及電子傳遞層25可被省略。 電洞射入層19含有MTDATA (4,4,,4 •三偶(3鳴 曱基苯基苯胺)三苯胺)如下方化學式[4]所示。電洞發射層19之 厚度約從1 Onm至60nm,較佳為15nm。電洞射入層19可以有效 地接住由陽極電極射出的電洞於有機層21。進一步,電洞射入 層19可以由AlF3、Hf03、Ta205或CuPc(銅酜菁)如化學式[4_2] 所示,且可以由CuPc以及MTDATA之一混合物形成。本例中電 洞射入層19由一有機化合物例如CuPc、MTDATA或兩者之混a 物’電洞射入層19之厚度較佳由1 Onm至8 Onm。本例中電洞射 入層19係由CuPc以及MTDATA混合物所形成,CuPc以及 Μ丁DATA之重量比例範圍由1:1至1.5:1 〇 化學式[4] 200527956
化學式[4-2]
一電洞傳遞層12含有一電洞傳遞化合物,其較佳為滿足 下列結構式[5] 化學式[5]
[5] 8 200527956 結構化學式[5]的以及R4為芳基群(aryl gr〇up)。進— 步,該芳基群於本說明書中包含烷基取代之芳基群。r1,r2,r3以 及R4可以為相同的芳基群亦可為不同的芳基群。更進一步,電 洞傳遞化合物較佳能滿足結構式[6]或[7]。 結構式[6]
結構式[7]
C7] 在結構式[6]或[7]中 —_ — _ ,,氏从及R為氩原子或是1 1々 碳原子的烷基。Ri,R2,R3以及R4 ίι , 1 2 3 4 為相同的烷基群或是不同合 烷基群。RU'R3以及R4可選擇性 a加/ , ^ ^ ^ ^ ^ 宇生地以本或疋奈naphthalene) 骨架個別取代。電洞傳遞化合物特職佳為鹏(N,N,·二(萘] 200527956 基 )-N,N’- 二苯基 - 聯苯胺 , N,N、Dis(naphthalen-l-yl)-N,N’_diphenyl-benzidine )如化學式[8] 所示,或是TPD (Ν,Ν0-二苯基-Ν,Ν0-二(3-曱基苯基)-1,10-二苯 基-4,40-二胺,N,N0-diphenyl-N,N0-bis(3-methylphenyl)-l,10-diphenyl-4,40-diamine)如化學式[9]所示。電洞傳遞層12可含有 兩個或更多上述化合物之混合物。電洞傳遞層12之厚度由大約 20nm至約100nm,但較佳約為40-90nm。電洞傳遞層12傳遞電 洞,該電洞由陽極11有效地射出至發射層13,15以及16。 化學式[8]
化學式[9]
H3C Q N-d
TPD ch3 藍色發射層13含有一藍色發射化合物為一主要化合物並 雜一藍色摻雜染料14a。意即,藍色發射層13由藍色發射化二夕 以及均勻分散於藍色發射化合物的藍色摻雜染料丨钝所組成γ物 藍色發射層13之厚度範圍由10nm至約3〇nm,較佳约為。該 20m。 15 至 200527956 I色备射層13之藍色發射化合物為一蒽之衍生 物或是一苯乙烯基(styryl)衍生物。苯乙烯基(styryl)衍生物 較佳能滿足以下結構式[丨〇]。
結構式[10J
R ’R ’R ,R ,r,r於結構式[1 為氩原子或是芳基群(較佳 為苯基群)中至少有一為芳基群(較佳為苯基群)且 較佳為R^R2,!^中有二為芳基群(較佳為苯基群)qR4,r5,r6* j少有一為芳基群(較佳為苯基群)且較佳為“卫^中有二為 芳基群(較佳為苯基群)。進一步,Rl,R2,R3,R4,R5,R6可以為相 同芳基群或是不同芳基群。 苯乙歸基(styryl)衍生物較佳例如為DPVBi (1,4-雙(2,2-:苯乙烯基))如化學式[11;|所示或是ADS〇82 (4,4•雙(二苯基亞乙 烯)一苯基,4,4,-bis(diphenylvinylene)-biphenyl)。 蒽 (anthracene)之衍生物較佳例如為々 AND(9,1〇雙(2_萘基)蒽; HO-chp-naphthyl^mhracene)如化學式[12]所示或 TBADN (2 t 丁 基 9,1〇 雙(2-萘基)蒽;2+buthyl_91〇-di(2 naphthyl)⑽化 如結構式[13]所示。本實施例中混合兩者或多於兩種上述之化合 物之此合物可被用於藍色發射化合物,但較佳為單獨使用 DPVBi或ADS082 4藍色發射化合物。 化學式[11] 200527956
化學式[12]
化學式[13]
12 200527956 藍色摻雜染料14a為二萘嵌苯(Perylene)衍生物或是二萘 嵌苯(Pe,(Perylene)),如化學式[14]所示。二萘嵌苯(Perylene) 衍生物含有二萘嵌苯骨架,其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烷基於選擇性 的位置被取代。二萘嵌苯衍生物較佳例如TBPe (四(t-丁基)二 萘嵌苯,Tetra (t-butyl) perylene),如化學式[15]之所示。兩種或 多於兩種這一類化合物之混合物可被使用於藍色摻雜染料。藍 色發射層13也許不會摻雜藍色摻雜染料14a。進一步,藍色摻雜 染料14a之含量由2到4個重量百分比(較佳為3個重量百分比), 相對於藍色發射層13的藍色發射化合物(主要化合物)。 化學式[14]
[14]
Pe 化學式[15]
[15] 紅色發射層15含有一藍色發射化合物作為主成分且掺雜一 13 200527956 黃色摻雜染料14b以及一紅色摻雜染料14c。意即,紅色發射層 15是由藍色發射化合物及均勻分佈於藍色發射化合物的黃色與 紅色摻雜染料14b與14c 紅色發射層15的黃色掺雜染料14b的比重高於紅色掺雜染 料14c的比重。黃色掺雜染料14b與紅色摻雜染料14c的重量比 例範圍由1.8:1到2.2:1,且較佳為2:1。黃色摻雜染料14b與紅色 摻雜染料14c的總重量含量相對於紅色發射層中15的藍色發射化 合物由0.1至2重量百分比,較佳為0.1至1.5重量百分比,更佳 為1重量百分比。紅色發射層15之厚度較佳由5nm至30nm,且 更佳為由1 Onm至20nm。 進一步,紅色發射詹15不需要同時含有黃色掺雜染料14b 與紅色掺雜染料14c。意即,發射層15可以只含黃色摻雜染料 14b與紅色掺雜染料14c其中一種。本例中,黃色掺雜染料14b 或紅色摻雜染料14c之含量相對於紅色發射層15之藍色發射化合 物(主化合物)由0.5到1.5重量百分比,較佳為1重量百分比。 紅色發射層15之主化合物由上述藍色發射化合物中選擇。意 即,紅色發射層15之主化合物例如為苯乙稀基(styryl)衍生物 或蒽(anthracene)之衍生物。苯乙稀基(styryl)衍生物較佳係符 合化學式[10]結構式之化合物,且較佳為DPVBi( 1,4-雙(2,2二苯 乙烯基))如化學式[11]所示,或是如上所示之ADS082 。蒽 (anthracene)之衍生物較佳例如為;5 -AND,如化學式[12]所示或 TBADN,如結構式[13]所示。一兩種或多餘兩種上述化合物之 混合物可被使用於紅色發射層15之主成分,但較佳為DPVBi或 ADS082擇一使用於主成分中。更佳為,紅色發射層15之主成分 與藍色發射層13之主成分相同。 黃色摻雜染料14b為一含有四苯(naphthacene)骨架之化合 物,其芳基(例如苯基)群(較佳由二到六個芳基群)於適當位 14 200527956 置選擇性取代之。黃色掺雜染料14b例如為紅熒烯(Rubrene)如 結構式[16]所示。 結構式[16]
[16]
紅色摻雜染料14c為一化合物例如滿足結構式[17]。 結構式[17]
以及R5於結構式[17]為氫原子或具有一到六個 碳原子之烷基。R^R'R^R4以及R5可為相同或不同的烷基。紅 色摻雜染料14c較佳為DCM2 (4-二氰基亞曱基2曱基 •6-(2-(2,3,6,7-四-氫氧基-1Ή,5Η_ 苯[ij] quinolizin-8-基)4H-吡喃), 4-dicyanomethylene-2-methyl-6_(2-(2,3,6,7-tetra-hydro-lH,5H-ben zo[ij]quinolizin-8-yl)4H-pyran)如化學式[18]所示或 DCJTB (4-二 15 200527956 氰基亞曱基)-2小丁基6(1,1,7,7-四曱基julolidy卜9-丙烯4H吡喃; 4-(dicyanomethylene)2-t-butyl-6(l,l,7,7-tetramethyljulolidyl-9_eny l)4H-pyran)如化學式[19]所示。進一步,紅色摻雜染料14c可以 為驗性蕊香紅6G ( rhodamine6G)如化學式[20]所示,或DCM如 化學式[21]所示。更進一步,混合上述兩種或大於兩種化合物之 混合物可被用於紅色摻雜染料14c。較佳為只使用DCJTB以及 DCM2中其中一種在紅色摻雜染料14c中。 化學式[18]
NC CN
[19]
16 200527956 化學式[20]
[20] 化學式[21]
NC CN
£21】 黃色摻雜染料14b以及紅色摻雜染料14c能帶間隙(energy band gap)小於藍色發射化合物之能帶間隙。進一步,一最高填 滿分子軌域(HOMO,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以及 一最低空的分子執域(LUMO,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之間的能帶間隙是不同的。 綠色發射層16含有一綠色發射化合物,其為一烧基化合物 (alkylate),例如較佳為Alq3(三(8-羥基逵琳)鋁)如化學式[22]所 示。當然綠色發射層16可以由其他有機化合物形成。進一步, 綠色發射層16可含有一有機化合物(例如Alq3 )摻雜一綠色掺 雜染料。綠色掺雜染料例如香豆素染料(coimiarin 6)如化學式 [23-1]或€545丁(10-(1,3-苯噻唑-2基)-1,1,7,7-四曱基-2,3,6,7-四氬 17 200527956 -1H,5H,11H-吼喃[2,3-f]吼啶並[3,2,l-ij]-喹啉-11 one; 10-(1,3_benzothiazol-2-yl)-l,1,7,7-tetramethyl-2,3,6,7-tetrahyd ro-lH,5H,l lH_pyrano[2,3-f]pyrido[3,2,l-ij]quinolin-l 1-one))如化 學式[23-2]所示。綠色發射層16厚度較佳從lOnm到約50nm,且 更佳為25nm。 化學式[22]
c2h5 coumarin δ [22] 化學式[23-1] [23-1] 化學式[23-2]
200527956 電子傳遞層25包舍烷基化合物,例如Alq3,類似綠色發射 層16。然而,電子傳遞層25可以由其他化合物形成。電子傳遞 層25的厚度由20nm到约30nm且較佳為25nm。 陽極11與陰極18連接至一電池22,之間有一有機層21插 入。陰極18由鋁所形成。電子射入層17形成於陰極電18以及 有機層21之間。電子射入層17可以輕易地將電子由陰極is帶 入有機層21。電子射入層由銘:鐘(Aluminum-lithium)或氟化鐘 (lithium fluoride)所形成。電子射入層17厚度約〇.7nm 〇 陽極11,有機層21,電子射入層17以及陰極18分別各自依 序以蒸鍍法(vapor deposition)形成於基模1〇之上,例如化學蒸鍍 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或物理蒸鏡法(PVD)。進一 步,掺雜染劑以及藍色發射化合物(主成分)會同時蒸鍍形成藍色 發射層13以及紅色發射層16。 當電壓由電池22施加於陽極11以及陰極18,電洞被由陽極 11發射,而電子被由陰極18射入。由陽極u射入之電洞被電洞 射入層19所帶走,之後被電洞傳遞層12送至藍色、紅色以及綠 色發射層13、15以及16。另一方面,由陰極is射入之電子被電 子射入層17所帶走,之後被電子傳遞層25傳遞至藍色、紅色以 及綠色發射層13、15以及16。這些電子及電洞在發射層13、 15、16界面間結合形成激子(excit〇n)。 這些激子散佈然後發出藍光於藍色發射層13。激子於紅色 發射層15的能量由藍色發射層傳遞至黃色摻雜染劑14b,因為黃 200527956 色掺雜染料14b的激發態能階小於藍色發射層的激發態之能階。 之後,黃色摻雜染料能量14b傳遞至紅色摻雜染料14c,因為紅 色摻雜染料14c之激發態能階低於黃色摻雜染料14b的激發態能 階。因為如此,具有較高顏色純度紅色光於紅色發射層15中創 造出來。綠色光於綠色發射層被激子所創造。藍色、紅色與綠 色於其相對的發射層創造,因此EL裝置20會發出白光。更進 一步,電子傳遞層25包含綠色發射化合物(Alq3),但是電洞以及 電子不會於這一層組合,因此電子傳遞層25不會發射光線。
第二圖顯示一白色有機EL裝置之第二實施例。第二實施例 之EL裝置20與第一實施例構造相同,除了有機層21的疊層順 序以外。 苐二實施例,有機層21由陽極11依序為電洞射入層19、電 /同傳遞層12、紅色發射層15、藍色發射層13、綠色發射層16以 及電子傳遞層25。進一步,有機層21之每一疊層同第一實施例 之構造。因此有機層21之描述於此省略。 第三圖顯示一白色有機EL裝置之第三實施例。第三實施例 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處在於有機層21有兩個藍色發射層。意即, 第三實施例之有機層21有一第一藍色發射層13a以及一第二莊色 發射層13b。 1 第三實施例中,有機層21由陽極n依序為電洞射入層19、 電洞傳遞層12、第一藍色發射層13a、紅色發射層15、第二藍色 發射層13b、綠色發射層16以及電子傳遞層乃。 | 桌^色發射層13a以及第二藍色發射層i3b具有與第一實 施例的&色發射廣13相同構造,因此薄廣13a與別含有藍色發 射化合物摻雜藍色捧雜染料如同第一實施例。第—與第二發射 層13b可和有同樣或不同的藍色發射化合物 同的藍色摻雜染料。 X个 20 200527956 於實施例中,第一與第二發射層較佳厚度個別為5nm至 15nm。13a與13b以及15之總厚度較佳不超過50nm。本實施例 之其他構造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其解說省略。 第四圖顯示一白色有機EL裝置之第四實施例。第四實施例 與第三實施例不同處在於有機層21具有篥一綠色發射層16a以及 一第二綠色發射層16b。 第四實施例中,有機層21由陽極11依序為電洞射入層19、 電洞傳遞層12、第一藍色發射層13a、第二綠色發射層16b、紅 色發射層15、第二藍色發射層13b、第一綠色發射看16a以及電 子傳遞層25。 第二綠色發射層16b含有藍色發射化合物做為一主成分並摻 雜綠色摻雜染料14d。意即,第二綠色發射層16b由藍色發射化 合物以及綠色摻雜染料14d散佈於藍色發射化合物而形成。 使用作為第二綠色發射層16b之藍色發射化合物與上述之 第一實施例之藍色發射層13之藍色發射化合物類似。 第二綠色發射層16b之主成分可與第一及/或第二藍色發射 層13a,13b相同,也許與第一及/或第二藍色發射層13a,13b不 同。 綠色掺雜染料14d例如為香豆素染料(coumarin 6)如化學 式[23-1],或C545T如化學式[23-2]所述。第一綠色發射層16a之 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之綠色發射層16相同。 較佳為,第一與第二藍色發射層13a,13b、第二綠色發射層 16b以及紅色發射層15之每一層個別约為5至約15nm,更佳為 約5到10nm。13a、13b、16b與15之總厚度較佳不超過50nm。 進一步,第四實施例其他構造與第三實施例相同,因此,其解 說省略。 進一步,第四實施例之層疊順序由第一藍色發射層13a、第 21 200527956 一綠色發射層16b、紅色發射層丨5、第二藍色發射層丨儿可以改 麦。例如有機層21由陽極u依順序為第一藍色發射層13a、紅 色發射層15、第二綠色發射層16b以及第二藍色發射層nb。 又進一步,至少有一電洞射入層19以及電子傳遞層25可於 第一、第二以及第四實施例可被省略,如第一實施例般。 第五圖顯示一白色有機EL裝置之第五實施例。第五實施例 之白色有機EL裝置40含有一基膜1〇、一陽極u位於基膜1〇 之上,一有機層21位於陽極u之上,一電子射入層口位於有機 層21之上以及一陰極18位於電子射入層17之上。基膜1〇與陽 極11與弟一實施例之基膜與陽極具有相同構造。有機層21發射 之白色光經由基膜10與陽極u穿出EL裝置2〇。 —有機層21由陽極11依序為電洞射入層19、紅色發射層35、 監色發射層13以及一綠色發射層16。 ,兒’同射入層19含有MTDATA如化學式(4)所示,與第一實施 =類似。電洞射入層19可以由A1F3、Hf〇3、丁成或CuPc(舰 与)古化學式[4-2]所示,且可由CuPc與MTDATA之混合物所形 成。本例中,電洞射入層19係由一無機化合物如AlF3、Hf〇3、 Ta2〇5等所形成,電洞射入層之厚度不大於5nm。本例中,電洞 ,入層19 #由-有機化合物如CuPc、MTDATA或是兩者之混合 务所形成時,電洞射入層19之厚度較佳約1〇nm至約8〇nm。本 ^中,電洞射入屬19*CuPc與MTDA 丁八之混合物所形成,Cupc /、MTDΑΤΑ重量比例範圍由u至1.5:1。 主紅色發射層35含有一電洞傳送化合物作為主成分並摻雜一 t榦木料14b以及一紅色按雜染料14c。意即,紅色發射層 5由電洞傳送化合物所形成,且黃色與紅色摻雜染料i4b盥Μ。 ^散侔於電洞傳送化合物中。本實施例之電洞傳遞化合物之 光譜的高峰波長位於藍色波長範圍(4〇〇_5〇〇nm),因此電洞傳 22 200527956 遞化合物可能是藍色發射化合物。 使用於紅色發射層35作為主化合物之電洞傳遞化合物係為 一化合物,例如可滿足結構式[5],且較佳可滿足例如化學式[6] 或[7]。電洞傳遞化合物較佳為NPB如化學式[8]所示,或是TPD 如化學式[9]所示。紅色發射層35可含有一上述兩種化合物或多 餘兩種化合物之混合物。然而,只有NPB和TPD之一作為紅色 發射層35之電洞傳遞化合物較佳。紅色發射層35之厚度由20nm 至6Onm,且較佳為40nm。 在紅色發射層35,黃色摻雜染料14b之重量含量高於紅色發 射層35之紅色摻雜染料14c之重量含量。黃色摻雜染料14b與紅 色摻雜染料14c之重量比例由1.8:1至2.2 : 1,且較佳為2:1。 黃色掺雜染料14b較佳為萘(naphthalene)之衍生物,同第 一實施例。萘之衍生物具有萘骨架,其芳基(較佳為苯基)(較佳 為二到六個芳基)被於選擇性位置取代。黃色摻雜染料14b為紅 發婦(Rubrene)如結構式[16]所示。紅色掺雜染料14c較佳為一 化合物滿足化學式[17],且較佳為DCM2如化學式[18]所示,或 DCJTB如化學式[19]所示。然而,紅色掺雜染料14c可以為鹼性 蕊香紅6G (rhodamine6G)如化學式[20]所示,或DCM如化學式 [21]所示等等。進一步,兩種或更多上述化合物之混合物可被使 用於紅色摻雜染料14c。較佳為,只有DCJTB與DCM2其中之一 被使用於紅色摻雜染料14c。黃色摻雜染料14b與紅色掺雜染料 14c之總重量含量由0.1至2個重量百分比相對於紅色發射層3 5 之電洞傳遞化合物(主成分)。黃色摻雜染料14b由0.5至1.5 個重量百分比(較佳為1個重量百分比)且紅色摻雜染料14c由 0.25至0.75重量百分比(較佳為0.5個重量百分比)相對於紅色發 射層35之電洞傳遞化合物(主成分)。 藍色發射層13含有一藍色發射化合物作為主成分且掺雜一 23 200527956 f色㈣染料⑷。意即,藍色發射膚13由藍色發射化合物以及 欢佈於广色&射化合物之藍色摻雜染料W所组成。藍色發射層 X I色表射化&物為例如—蒽(_^⑽e)之衍生物或是一苯 乙稀基(styr—yl)何生物。苯乙歸基衍生物較佳能滿足以下結構式 ()同第s施例。苯乙歸基衍生物較佳例如為DpvBi( j,4_ 雙(2,2二苯乙稀基))如化學式[11]所示或S ADS082。蒽 (anthraCene)之衍生物較佳例如為[AND如化學式[12]所示,或 TBADN如結構式[13]所示。本實施例中混合兩者或多餘兩種上 =二7物之混合物可被用於藍色發射化合物,但較佳為 DPVBl或ADSG82其中之—被使用為藍色發射化合物。 藍色掺雜染料14a為二X嵌贫/T> , 、y > ^人本(Perylene)衍生物或是二萘嵌 本如化學式[14]所示,如同筮 y , ^ , 』米―貫施例。二萘嵌苯衍生物較佳例 :、TBPe如化子式[15]之所示,同第一實施例。上述化合物之 混合物可被使用於藍色摻雜染料。 藍色發射詹13之厚度較佳由約i〇nmi3()nm,且更佳為 20nm。藍色掺雜染料14a之含量相對於藍色發射層i之藍色發射 化合物(主成分)約為2至4個重量百分比,較佳為3個百分比。 進一步,藍色發射層13並無摻雜藍色摻雜染料14a。 綠色綱16含有一綠色發射化合物,較佳為-烷基化合物 ㈣帅),例如較佳為卿(三(8經基逵琳)⑷如化學式[22]所 示田然’綠色么射層16可以由其他有機化合物形成。綠色發 射層16之厚度約由1〇聰至約30nm且較佳為約施m。 如上所述’紅色發射層35之厚度大於綠色發射廣ι6或藍色 發射層I3,且較佳約為藍色發射層u或綠色發射層Μ兩倍厚。 進-步,綠色發射層16可以含有一有機化合物(例如蝴3) 掺雜-綠色摻雜染料。綠色摻雜染料例如為香豆素染料 (⑽削如6)或⑽丁等(如化學式叫]或[23-2]所示)。 24 200527956 陽極11與陰極18中間插入一有機層21,並連接至一電池 22。電子射入層17形成於陰極層18以及有機層21之間。當電 壓由電池22施加於陽極11以及陰極18,電洞被由陽極11發射, 而電子被由陰極18射入。由陽極11射出之電洞被電洞射入層19 帶至紅色發射層35。紅色發射層35扮演電洞傳遞的角色,因此 被帶入紅色發射層35之電洞會被紅色發射層35傳送至藍色與綠 色發射層13以及16。另一方面,由陰極18射入之電子被電子射 入層17所帶走,之後傳遞至紅色、藍色以及綠色發射層35、13 以及16。電子與電洞會重新結合之後形成激子於每一發射層 13、15以及16之捉取介面。 激子於紅色發射層35的能量由NPB(藍色發射化合物)傳遞至 黃色摻雜染劑14b,因為黃色摻雜染料14b的激發態能階小於藍 色發射化合物的激發態之能階。之後,黃色摻雜染料能量14b傳 遞至紅色摻雜染料14c,因為紅色摻雜染料14c之激發態能階低 於黃色摻雜染料14b的激發態能階。因為如此,具有較高顏色純 度紅色光於紅色發射層35中創造出來。藍色與綠色光個別於藍 色以及綠色發射層13以及16由激子產生。藍色、紅色與綠色在 其相對的發射層創造並混合,因此EL裝置20會發出白光。 如上述,紅色發射詹3 5不只摻雜紅色掺雜染料14c亦摻雜黃 色摻雜染料14b,因此紅色發射層35可發射具有高色純度的鮮明 紅光。有鑑於此,白色有機EL裝置20可以發射高色彩純度的 白光。 於第五實施例中,紅色發射層35由具有相當良好電洞傳遞 特性之藍色發射化合物(NPB)所形成。意即,第五實施例中,有 機層21不需要具有電洞傳遞層,因此,白色有機EL裝置可以獲 得一簡單構造。當然,電洞傳遞層可以形成於紅色發射層35以 及電洞射入層19間,如第一實施例一般。 25 200527956 進一步,當施加電壓如上述改變時,由 所創造白光的色平衡仍然相同。 由白色有機i裝置40 更進一步,紅色發射廣35可以只摻雜紅色捧雜染料】朴或 黃色棱雜染料⑷其中之一。本例中,紅色捧雜染料⑽或是黃 色按雜染料…相對於主成分,其重量百分比為〇 較 佳為1個重量百分比。 丘导又
當然,上述其他化合物可被用於上述實施 裝置之每-疊層组成。 巴㈣bL 之色有機EL裝置之第六實施例。第六實施例 之EL衣置40具有如同第五實施例之料1了^_ 9 ==第Γ施例之有機層21與第五實施例具有相同構 造除了電洞射入層19以外。 第六實施例中,電洞射入層(電洞緩衝層)19由第一電洞射入 :”電洞射入廣19b組成。第—電洞射入層…以及 弟一笔洞射入们9b依序層疊於陽極u之上。第一電洞射入声 19a含有CuPc如化學式[4.2]所干,1 # ^ ^ 動舰如化學式晴i。]所不且呆二電洞射人層19b含有 =二電㈣人層19b之厚度大於第—電 如 度约由—至18,第一電洞射入層19a其厚度約由心 〇nm ° 所實施例中’由於電洞射入層19由CuPc與MTData 所=射入發射層35、13以及16之電洞可以減少。因 數目會被電子數目平衡,然後-裝置4。的發光 —ίτΓ所::例中,ζ::有電润射入層1…uPc與 例。意即,電2二9=·?由單層組成如同第五實施 曰 了 U由CuPc與MTDATA之混合物所 26 200527956 形成。本例中,CuPc與MTDATA的重量比例例如由1:1到 1.5:1,且電洞射入層19厚度約由10nm至80nm,類似第五實施 例。 進一步,有機層21之構造除了電洞射入層19不限於上述構 造,且可使用上述以外之構造。 在第一到第六實施例中,基膜10由上述實施例之陽極11側 形成。基膜10亦可由上述實施例之陰極18形成之。進一步,陰 極18可以由一可透光物質形成,且白光可從陰極18穿透。進一 步,基膜10可以由其他玻璃以外的材質例如樹脂形成。 範例 本發明將參考本發明範例與比較範例解說。需注意本發明 不限於這些範例之任何形式。 範例一 範例一係根據第一實施例。然而範例一中,有機層21不 含有電洞射入層19以及電洞傳遞層25。進一步,紅色發射層15 只摻雜紅色摻雜染料14c且藍色發射層13不摻雜藍色摻雜染料 14a。意即,範例一之白色有機EL裝置由下述所製成。首先, 一可透光之玻璃基板被作為一基膜10且ITO被蒸鍍於玻璃基板 而形成一厚度約lOOnm的陽極11。接著,NPB如化學式[8]所 示,蒸鍍於陽極電極11上,因此形成一厚度約90nm的電洞傳遞 層12。ADS082即藍色發射層蒸鍍於電洞傳遞層12之上,因此形 成一厚度約20nm藍色發射層13。接著,ADS082與DCJTB如化 學式[19]所示,同時蒸鍍於藍色發射層13上,因此形成一厚度約 10nm之紅色發射層15。Alq3如化學式[22]所示,蒸鍍於紅色發 射層15之上,因此形成一厚度約為25nm之綠色發射層16。接 著,LiF蒸鍍於綠色發射層16之上而形成一厚度約為0.7nm之電 27 200527956 子射入層17。鋁蒸鍍於電子射入層17上而形成陰極Η,鲈由上 述過程即可製得白色有機EL裝置2〇。進一步,範例—之= 為PVD之真空蒸鍍法。 u戮沄 範例二 範例二係根據第二實施例。範例二與範例一有相 =射ΚΙ3:及紅色發射層15之屬疊構造之疊屬順序:反I :二:例一中之白色有機EL裝置2〇的紅色發射層15、藍色發 曰 以及綠色發射層16由陽極11依序層疊。 範例三 +範例三絲㈣二實施例。範例三與範例二有 了電洞傳遞層12之厚度以外r如一 冓4余 40nm。 +度乂外0把例二中,電洞傳遞層之厚度為 範例四 範例四係根據實施例= λ . 乾例四中’有機層21不且有雪调 射入層19以及電洞傳遞屑9 个八啕私/门 φμ 14 0 , 層25,紅色發射層15只摻雜紅色摻雜毕 # 14c,且第一與第二藍多 户、巴心唓木 染料l4a。 3射層1“與13b並不摻雜藍色摻雜 意即’範例四之白色 ln p9 ^ 巴有铖EL裝置如下述產生。首先,X腔 10、%極11以及電洞傳诱爲 土膜 厣ς — # 斗 〜曰12形成方式如同範例一。接著戶 度5mn之第一藍色發射屬 罕』接耆,尽 之上。接著’红色發射㉟15 & ADS〇82形成於電洞傳遞層u DCJTB如化學式[⑼所^ 厚度為1〇nm由娜〇82形成且 有厚度約15⑽之第二藍色^於第—藍色發射層13a之上。具 射層15上。綠色β 13b * ADSG82形成於紅色發 ^ 、電子射入層17以及陰極18形成於 28 200527956 第二藍色發射層13b之上,如範例一。由上述之過程可獲得白色 有機EL裝置。 範例五-六 範例五與六係根據第三實施例。範例五與六與範例四具有 相同構造除了第一與第二藍色發射層的厚度13a與13b以及紅色 發射層15之厚度。 意即,第一藍色發射層13a、紅色發射層15以及第二藍色 發射層13b於範例五中個別為1 Onm、1 Onm以及1 Onm。 範例六中,第一藍色發射層13 a、红色發射層15以及第二 藍色發射屬13b之厚度個別為15nm、10nm以及5nm。 範例七 範例七係根據第四實施例。然而,範例七中,有機層21不 含有電洞射入層19以及電洞傳遞層25,紅色發射層15只摻雜紅 色摻雜染料14c,且第一與第二藍色發射層13a與13b不掺雜藍 色摻雜染料14a。 意即,範例七之白色有機EL裝置由下述所製成。首先,基 膜10、陽極11、電洞傳遞層12形成方式如同範例一。接著,厚 度10nm之第一藍色發射層13a由ADS082形成於電洞傳遞層12 之上。具有一厚度5nm之第二綠色發射層16b由ADS082以及香 豆素染料(coumarin 6)形成於第一藍色發射層13a之上。厚度 為5nm之紅色發射層15由ADS082與DCJTB形成於第二綠色發 射層16b之上。接著,具有厚度約10nm之第二藍色發射層13b 由ADS082形成於紅色發射層15上。接著,第一綠色發射層16a 其厚度為25nm,由Alq3形成於第二藍色發射層13b之上。然 後,電子射入層17以及陰極18形成於第一綠色發射層16a之 上,如範例一。由上述之過程可獲得白色有機EL裝置。 29 200527956 範例八 範例八係根據第四實施例。範例八與範例七有相同構造除 了第一籃色發射層13a、第二綠色發射層16b以及紅色發射層15 之厚度以及疊層順序。 範例八中,第一藍色發射膚13a其厚度為5nm,紅色發射層 15其厚度為5nm,第二綠色發射層16b其厚度為5nm,而第二藍 色發射層13b其厚度為10nm,依序層疊於電洞傳遞層12之上。 範例九 範例九與範例六具有相同構造除了電洞傳遞層12以及綠色發 射層16以外。意即,範例九中電洞傳遞層12其厚度為40nm由 TPD如化學式[9]所示所形成。進一步,綠色發射層16之厚度為 20nm ° 更進一步,紅色摻雜染料14c相對於形成範例一至九的紅色 發射層15之藍色發射化合物(主成分)為2重量百分比。另一方 面,綠色摻雜染料14d相對於形成第一綠色發射層16a的藍色發 射化合物(主成分)為1重量百分比。 範例十 範例十對應於第五實施例。範例十的白色有機EL裝置具有 紅色發射層摻雜黃色摻雜染料14b以及紅色摻雜染料14c。 意即,範例十的白色有機EL裝置依照下述過程製作。首 先,基膜10、陽極11形成方式如同範例一。接著,厚度60nm之 電洞射入層19由MTDATA形成。紅色發射層35厚度為40nm由 NPB、紅熒烯(Rubrene)與DCJTB形成於電洞射入層19之上。 藍色發射層13具有厚度約20nm由DPVBi以及TPBe形成於紅色 30 200527956 發射層35上。接著,綠色發射 於藍色發射層13之上。電子射…夕度42〇_由~形成 綠色發射層16之上如範例 S Μ陰極^依序形成於
裝置。 之上如祀例一。由上逑之過程可獲得白色有機EL _之:量=1“/分…。進-步,紅㈣與 物)為色發射層35的啊藍色發射化合 们室里百分比以及〇·5個重量百分比。
色惨相同構造除了红色發射…捧雜黃 M t °意即紅色發射層35係由NPB起㈣^ 紅相之含量相對於形成紅色發射声3…二7 开 物)為!個重量百分比。 層5❾NPB(藍色發射化合 厚度範= 造除了紅㈣含量以及疊層 層35的NPB (Λ Γ 稀之含量相對於形成紅色發射 電,遞層i 9 I广厚产t =物)為2個重量百分比。進-步, 之厚度分別為子又a %射層13之厚度以及綠色發射層16 钔為 3〇nm、40nm、2〇nm 以及 2〇nm。 例十::::=範:十二具有相同構造除了電洞射入層i9。範 仅範例十!::入層19由MTDATA如化學式U4]所示而形成, —由CuPcW化學式[4-2]所形成。 31 200527956 範例十四 範例十四係根據第六實施例。範例十四與範例十二具有相 同構造除了電洞射入層19。範例十四的電洞射入層19由 MTDATA以及CuPc混合物所形成。MTDATA以及CuPc之重量 比例為1.2:1。MTD ΑΤΑ與CuPc之重量百分比為1.2:1。進一步, MTDATA與CuPc同時以蒸鍍法形成範例十四之電洞射入層。 範例十五 範例十五係對應於第六實施例。範例十五與範例十一有相 同構造除了電洞射入層19以及紅熒烯之含量。範例十五當中, 電洞射入層19具有第一電洞射入層19a以及第二電洞射入層19b 由陽極11依順序層疊。第一電洞射入層19a甴CuPc形成,而第 二電洞射入層19b由MTDATA形成之。第一電洞射入層19a以及 第二電洞射入層19b其厚度分別為5nm以及15nm。進一步,紅 熒烯之含量相對於形成紅色發射層35的NPB (藍色發射化合物) 為2個重量百分比。 釦匕孝交範4列一 比較範例一之白色有機EL裝置係由下述内容製得以顯示該 實施例之影響。首先,基膜10、陽極11、電洞射入層19形成方 式如同範例十。接著,厚度20nm之電洞傳遞層由NPB形成於電 洞射入層之上。接著,藍色發射層具有厚度約10nm由DPVBi以 及TPBe形成於電洞傳遞層上。接著,紅色發射層具有一厚度約 1 Onm由紅熒烯與Alq3形成於藍色發射層之上。之後,綠色發射 層其厚度為20nm由Alq3形成於紅色發射層之上。電子射入廣以 及陰極依序形成於綠色發射層之上如範例一,由上述之過程可 獲得比較範例一之白色有機EL裝置。 32 200527956 在比較範例一中,TBPe之含量相對 -㈣發射化合物)為3個重量4:二成一== =㈣於形成紅色發射層之Aiq3 (綠色發射化合物)為! 夏百分比。 -的甚V® = π祀例一至十四之EL裝置的每—層疊與比較範例 一的母一層畳係由與範例一相同之蒸鍍法所形成。 第七二十四圖顯示範例一至九,當施加電壓為4、6、8以 及EL(電子冷光)光譜及色座標(如贿tidty。。。咖&⑷。 如弟八圖所示,白色有機EL裝置於範例—發出近乎白 了施加1〇V電壓以外)。當施加電壓改變範圍為代到…時,色 度產異非常微小。如第九.十二圖所示,範例二與三中,各施加 電愿改變範圍為4V到料色差非常微小。然而,範例二二範例 二之白色有機EL裝置所發出光線接近黃色,如 如第七-十二圖所示,在第-實施例與第二實二白色 有機EL裝置所發出之光缘的色平衡並不會隨著施加電恩改變而 變化。此外,當藍色、紅色及綠色發射層依序由陽 可得到高度純粹的白色光。 第十三-十八圖分別顯示範例四、五、六之肛光譜以及色座 標。當白色_ EL裝置有兩個藍色發射層時也會發射近乎白 光’如範例四、五、六之結果。進一步,當施加電壓改變如類 似範例-、二、二時’範例四、五、六之色座標不會改變。 第十九-二十二圖分別顯示範例七、八之虹光譜W色座 標。當白色有機EL裝置於兩個藍色發射層中間有—綠色發射屬 時也會發射近乎白光,如範例七與八之結果。範例七與八之^ 座^不會改受’ S施加電蜃改變如類似範例一至六。 第二十三與二十四圖暴頁示範例九之&光譜以及色座標。心 白色有機EL裝置發射白光時,色平衡不會因為施加電壓變化而 33 200527956 改變,當電洞傳遞層由NPB改變為TpD。 … 、一十六及二十七圖顯示範例十、十一及比較範 於。於Γ施加私愿的改變範圍為作到9V時之EL光譜以及色座 二、一十六及二十七圖的EL光譜為常態化的光譜。 口曰二取強的波峰設為L0丄乂得到常態化的光譜。 盥rl: —十五及二十六圖所示,其常態化光譜幾乎與範例十 1 相同,當施加電壓改變範圍為4V到8V時。音即,+ 改變時’範例十與範例十_的色平衡不會改進: :第一:八圖的色座標顯示範例十的色度與施加電壓間的關 愈r =範例十的色座標顯示範例十的之色平衡不會隨著施加 電壓改變,如圖所示。 方面比較貫施例一之常態化的色座標,;el強度於 = 〇nm之波峰的強度會隨著施加電壓增加而下降。意即,當施加 $由5V 9V ’貫光強度與紅光強度會減少,且比較範例一 中,EL裝置所發射的光線之色平衡會改變。 呆一十九與三十圖顯示,範例十與範例十一以及比較範例一 中^加於P#極以及陰極的電壓與電流密度之間的關係。第三 十-與三十二圖顯示電流密度與發光效率之關係、。範例一與範 例二的冷光效率比比範例一要好得多,如第三十一與三十1圖 所示。進一步,範例十之ELt置所測得的發光效率電壓4、6 以及士 8V分別為31、886以及7352cd/m2。因此,第五實施例之 EL裝置在較高電壓下發射較高發光。 士第三十三圖顯示範例十二_十四中,當相同電壓9v施加於el 裝置之EL光譜。第三十四圖顯示範例十二_十四之電流密度组發 光度之關係。 / 如第三十三至三十四圖所示’當CuPe被使用作為電洞射入 層19之發光效率比MTDATA作為相同用途要來得好。進一步, 34 200527956 我們驚訏於當混合cupCMMTDATA使用於電洞射人層19時, 發光效率大大地改善。 ㈢ 、 j第三十五圖顯示範例十二,十三以及十五的電流密度以及發光 效率的關係。如第三十五圖所示,當電洞射入層19包含Cu^層 與MTDATA層時,相較於電洞射入層19只包含CuPc或^ MTDATA,發光度被大幅度改善。 隹本赉月之灵施例已配合參考圖示敘述於此,顯然許多 修正與改變可以被熟知本技藝之人實施而不偏離本發明範圍。 本發明係揭露關於含有日本專利公開第2〇〇3_364482號(於 2〇〇3>年10月24日申請)以及2〇〇4_188445 (於2〇〇4年6月乃 日申請),其係全部納入本發明作為參考。 【圖式簡單說明】 本發明之目的以及優點根據下述將會較容易瞭解,並參考 伴隨之圖示。 圖。第-圖係顯示本發明之第—實施例之有機EL I置之透視 第亡圖係顯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有機紅裝置之透視圖。 第二圖係顯不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有機EL·裝置之透視圖。 第四圖係顯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有機此裝置之透視圖。 第五圖係顯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有機EL裝置之透視圖。 、圖係顯不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有機EL·裝置之透視圖。 第七圖係顯示範例一測量電冷光之光譜圖。 第八圖係顯示範例一中的色度座標圖。 第九圖係顯示範例二測量電冷光之光譜圖。 第十圖係顯示範例二中的色度座標圖。 第十一圖係顯示範例三測量電冷光之光譜圖。 35 200527956 第十二圖係顯示範例三中的色度座標圖。 第十二圖係顯示範例四測量電冷光之光譜圖。 第十四圖係顯示範例四中的色度座標圖。 第十五圖係顯示範例五測量電冷光之光譜圖。 第十六圖係顯示範例五中的色度座標圖。 弟十七圖係#員示範例六測量電冷光之光譜圖。 第十八圖係顯示範例六中的色度座標圖。 弟十九圖係顯示範例七測量電冷光之光譜圖。 第二十圖係顯示範例七中的色度座標圖。 第一十一圖係顯示範例八測量電冷光之光譜圖。 第二十二圖係顯示範例八中的色度座標圖。 第一十二圖係顯示範例九測量電冷光之光譜圖。 第二十四圖係顯示範例九中的色度座標圖。 第一十五圖係顯示範例十測量電冷光之光譜圖。 第一十/、圖係顯示範例十一測量電冷光之光譜圖。 第一十七圖係顯示比較範例一測量電冷光之光譜圖。 第二十八圖係顯示範例十中的色度座標圖。 第一十九圖係顯示範例十的施加電壓與電流密度間的關 係。 第二十圖係顯示範例十一以及比較範例一的施加電壓與電 流密度間的關係。 第二十一圖係顯示範例十的電流密度與發光效率間的關 係。 第二十一圖係顯示範例十一以及比較範例一的電流密度與 發光效率間的關係。 第二十二圖係顯示範例十二、十三、十四之測量電冷光之 光譜圖。 36 200527956 第三十四圖係顯示範例十二、十三、十四的電流密度與發 光效率間的關係。 第三十五圖係顯示範例十二、十三、十五的電流密度與發 光效率間的關係。 【主要元件符號對照說明】 ίο 基底部分(基質) 11 陽極 12 電洞傳遞層 13 藍色發射層 13a第一藍色發射層 13b第二藍色發射層 14a藍色掺雜染料 14b黃色掺雜染料 14c紅色摻雜染料 15 紅色發射層 16 綠色發射層 16a第一綠色發射層 16b第二綠色發射層 17 電子射入層 18 陰極 19 電洞射入層 19a第一電洞射入層 19b第二電洞射入層 20 EL裝置 21有機層 37 200527956 22 電池 25 電子傳遞層 35 紅色發射層
38
Claims (1)
- 200527956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有機電冷光裝置,發射白光,係包含: 一有機層位於一基板上之陰極與陽極之間 前述有機層至少包括; 一發射綠光之第一綠色發射層;以及 ▲ -發射紅光之紅色發制,其含有—藍色發射化合物求 雉至少黃色摻雜染料以及紅色摻雜染料立中之一。2·=請專利㈣第丨項所狀裝置,其中前述之藍色發射 合物為一電洞傳遞化合物。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梦罢 入戶'呵述之衣置,其中前述之電洞傳遞41 合物係滿足結構式 結構式[1 ] R1R2〆/R3\r4 Φ 其二’本結構式之r1,r2,r3以及r4為芳基群。 ϋ申4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梦w # , 物4NPB。 V、之衣置,其中珂述電洞傳遞化合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 壯 依庠A > +、 之衣置,其中前述有機層由陽極 序為,刖述之紅色發射層、 逑之綠色發射層。 k之弟【色每射詹以及刖 如申清專利範圍第1項 壯 有前逑紅色摻科料,且述紅色發射詹含 結構式[2] 〃 述紅色掺染料係滿足結構式[2]; 39 200527956 NC CM其中’本結構式之尺^^尤為氣 碳原子的烷基群。 、丁次疋具有一到六個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裝置,t义 有前述黃色掺雜染料以及紅色糁雜染料。& 4紅色發射詹含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裝置, 之含量高於紅色掺雜染料之含量。八中則述黃色捧雜染料 9.=申請專㈣圍第^項所述之裳置,其中前述黃色摻雜染料 紅色摻雜染料之重量比例範圍由1 ·8:丨至2 2 . j。 ίο.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裝置,其中前述黃色摻雜染料 與紅色摻雜染料之總重相對於前述藍色發射化合物之重量不 大於2個重量百分比。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裝置,其中前述第一藍色發射 層含有一藍色摻雜染料。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裝置,其中前述藍色發射化合 物係滿足結構式[3]; 結構式[3] 200527956R、1 R2 、"構式之Rl,R2,R3,R4,R5與R6為氬原子或是芳基群; 艘,,中至少有一為芳基群且R4,R5,R6中至少有一為芳基 利靶圍$1項所述之裝置,其中前述有機層由前述 二h依序為前述第_藍色發射層、前述紅色發射層以及 則述弟一綠色發射層。 14·如申: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裝置,其中前述有機層含有一 ;b迚、、工色發射層以及前述第一綠色發射層之間之第二藍 色發射層。 15·如申t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裝置,其中前述有機層具有一 位於刖述第二藍色發射層之陽極電極側上之第二綠色發射 層。 x 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所述之裝置,其中前述有機屬具有一 電洞射入層於最靠近前述陽極電極端,該電洞射入屬含有 CuPc 以及 MTDATA。 17· —種有機電冷光裝置,用於發射光線,係包含: 一發射前述光線之有機層,係位於基板上之一陽極與— 陰極之間,前述有機層具有一電洞射入層於最靠近前述陽極 端,前述電洞射入層含有CuPc與MTDATA。 1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裝置,其中前述電洞射入層具 41 200527956 有一含有CuPc的第一電洞射入層以及一含有MTDATA的第 二電洞射入層。 1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裝置,其中前述電洞射入層含 有一 CuPc與MTDATA之混合物。42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364482 | 2003-10-24 | ||
JP2004188445 | 2004-06-25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527956A true TW200527956A (en) | 2005-08-16 |
Family
ID=34554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3132154A TW200527956A (en) | 2003-10-24 | 2004-10-22 | Whit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50100760A1 (zh) |
KR (1) | KR20050039674A (zh) |
CN (1) | CN1610468A (zh) |
TW (1) | TW200527956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87157B (zh) * | 2007-12-11 | 2015-06-01 |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 具有藍光發射層之白光有機發光二極體 |
TWI606623B (zh) * | 2014-01-10 | 2017-11-21 | 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有機發光裝置及照明設備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201696B1 (ko) | 2002-12-26 | 2012-11-15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발광 장치 |
JP2006139932A (ja) * | 2004-11-10 | 2006-06-01 | Pentax Corp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
US8487527B2 (en) * | 2005-05-04 | 2013-07-16 | Lg Display Co., Ltd.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
US7777407B2 (en) * | 2005-05-04 | 2010-08-17 | Lg Display Co., Ltd.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comprising a doped triazine 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
US7811679B2 (en) * | 2005-05-20 | 2010-10-12 | Lg Display Co., Ltd. | Display devices with light absorbing metal nanoparticle layers |
US7795806B2 (en) * | 2005-05-20 | 2010-09-14 | Lg Display Co., Ltd. | Reduced reflectance display devices containing a thin-layer metal-organic mixed layer (MOML) |
US7943244B2 (en) * | 2005-05-20 | 2011-05-17 | Lg Displa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with metal-organic mixed layer anodes |
US7728517B2 (en) * | 2005-05-20 | 2010-06-01 | Lg Display Co., Ltd. | Intermediate electrodes for stacked OLEDs |
US7750561B2 (en) * | 2005-05-20 | 2010-07-06 | Lg Display Co., Ltd. | Stacked OLED structure |
KR100670383B1 (ko) * | 2006-01-18 | 2007-01-16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평판 표시 장치 |
KR100792139B1 (ko) * | 2006-02-06 | 2008-01-04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전자주입층으로서 무기절연층을 이용한 유기발광소자 및이의 제조 방법 |
US9028974B2 (en) * | 2006-03-07 | 2015-05-12 | Lg Chem, Ltd. | OLED and fabricating method of the same |
WO2007105906A1 (en) * | 2006-03-14 | 2007-09-20 | Lg Chem, Ltd.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having high efficiency and process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
TW200740955A (en) * | 2006-04-20 | 2007-11-01 | Wintek Corp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EP1863105B1 (en) | 2006-06-02 | 2020-02-19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US7902742B2 (en) | 2006-07-04 | 2011-03-08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EP1876658A3 (en) | 2006-07-04 | 2014-06-25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KR101426717B1 (ko) * | 2006-12-04 | 2014-08-06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
KR20080083449A (ko) | 2007-03-12 | 2008-09-1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
JP2008225179A (ja) * | 2007-03-14 | 2008-09-25 | Sony Corp |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
EP1973386B8 (en) * | 2007-03-23 | 2016-01-13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JP5163642B2 (ja) * | 2007-03-29 | 2013-03-13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 |
TWI335681B (en) * | 2007-05-18 | 2011-01-01 | Ind Tech Res Inst | White light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device |
KR100866359B1 (ko) * | 2007-07-19 | 2008-10-31 |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
KR100899423B1 (ko) * | 2007-08-16 | 2009-05-27 |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JP5530608B2 (ja) | 2007-09-13 | 2014-06-25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
US8115382B2 (en) | 2007-09-20 | 2012-02-14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controlled carrier transport |
US8384283B2 (en) | 2007-09-20 | 2013-02-26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TWI524567B (zh) | 2007-09-27 | 2016-03-01 |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 發光元件,照明裝置,發光裝置,與電子裝置 |
US8040047B2 (en) | 2007-10-19 | 2011-10-18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device |
CN102655223B (zh) * | 2007-10-19 | 2015-07-22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发光元件、发光设备和电子设备 |
EP2075860A3 (en) * | 2007-12-28 | 2013-03-20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FR2926677B1 (fr) * | 2008-01-18 | 2014-04-25 | Astron Fiamm Safety | Diode et procede de realisation d'une diode electroluminescente organique a microcavite incluant des couches organiques dopees |
JP2009188045A (ja) * | 2008-02-04 | 2009-08-20 |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 有機el素子 |
CN102027614B (zh) | 2008-05-16 | 2013-05-29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
EP2120275A3 (en) * | 2008-05-16 | 2012-08-22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ing apparatus,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appliance, and display |
JP2011526424A (ja) * | 2008-06-26 | 2011-10-06 | イー・アイ・デュポン・ドウ・ヌムール・アンド・カンパニー | 有機発光ダイオード照明器具 |
KR102383642B1 (ko) | 2008-07-10 | 2022-04-08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발광장치 및 전자기기 |
JP5325707B2 (ja) * | 2008-09-01 | 2013-10-23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発光素子 |
JP5329342B2 (ja) | 2008-09-01 | 2013-10-30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発光素子 |
EP2200407B1 (en) | 2008-12-17 | 2017-11-22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KR101074787B1 (ko) * | 2008-12-26 | 2011-10-19 |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소자 |
TWI467824B (zh) | 2009-06-11 | 2015-01-01 | Ind Tech Res Inst | 白光有機發光元件 |
CN101931054B (zh) * | 2009-06-25 | 2012-05-30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白光有机发光元件 |
KR20120066026A (ko) * | 2009-08-24 | 2012-06-21 | 이 아이 듀폰 디 네모아 앤드 캄파니 |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조명기구 |
EP2471121A4 (en) * | 2009-08-24 | 2013-10-30 | Du Pont | OLED LIGHTING |
CN102484215A (zh) * | 2009-08-24 | 2012-05-30 | E.I.内穆尔杜邦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具 |
CN102484219A (zh) | 2009-08-24 | 2012-05-30 | E.I.内穆尔杜邦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灯具 |
JP2013502741A (ja) * | 2009-08-24 | 2013-01-24 | イー・アイ・デュポン・ドウ・ヌムール・アンド・カンパニー | 有機発光ダイオード照明器具 |
KR20120055713A (ko) | 2009-08-24 | 2012-05-31 | 이 아이 듀폰 디 네모아 앤드 캄파니 |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조명기구 |
US8716699B2 (en) | 2009-10-29 | 2014-05-06 |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having white light emission |
US20110260143A1 (en) * | 2009-10-29 | 2011-10-27 |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luminaires |
US8674343B2 (en) | 2009-10-29 | 2014-03-18 |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having white light emission |
US8716700B2 (en) | 2009-10-29 | 2014-05-06 |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having white light emission |
KR20120113721A (ko) * | 2009-10-29 | 2012-10-15 | 이 아이 듀폰 디 네모아 앤드 캄파니 |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조명기구 |
US9076979B2 (en) * | 2011-03-24 | 2015-07-07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lighting fixture, and food storage device |
DE112012001401B4 (de) * | 2011-03-24 | 2017-07-27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Organisches Elektrolumineszenz-Element, Beleuchtungskörper und Lebensmittellagervorrichtung |
TWI559587B (zh) * | 2011-03-24 | 2016-11-21 | 松下電器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照明器具、及食品保管裝置 |
US9655199B2 (en) * | 2012-05-30 | 2017-05-16 |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 Four component phosphorescent OLED for cool white lighting application |
CN102982742A (zh) * | 2012-11-26 | 2013-03-20 | 李崇 | 多组分oled发光器件技术结合滤光技术制作的全色oled显示器 |
WO2016121561A1 (ja) | 2015-01-26 | 2016-08-0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 |
CN106206961A (zh) * | 2015-05-06 | 2016-12-07 |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oled器件 |
KR102520026B1 (ko) | 2015-12-30 | 2023-04-07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소자 |
KR102512069B1 (ko) * | 2015-12-31 | 2023-03-21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청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CN105679957B (zh) * | 2016-04-20 | 2017-12-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69292A (en) * | 1987-03-02 | 1988-09-06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modified thin film luminescent zone |
EP0765106B1 (en) * | 1995-09-25 | 2002-11-27 | Toyo Ink Manufacturing Co., Ltd. | Light-emitting material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for which the light-emitting material is adapted |
JP3370011B2 (ja) * | 1998-05-19 | 2003-01-27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
TW554637B (en) * | 2000-05-12 | 2003-09-2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
TW536836B (en) * | 2000-05-22 | 2003-06-1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ical appliance |
US6475648B1 (en) * | 2000-06-08 | 2002-11-05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
TWI261358B (en) * | 2002-01-28 | 2006-09-0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US6876144B2 (en) * | 2002-09-09 | 2005-04-05 | Kuan-Chang Peng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host material layer intermixed with luminescent material |
US6875524B2 (en) * | 2003-08-20 | 2005-04-05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White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improved doping |
-
2004
- 2004-10-22 KR KR1020040085027A patent/KR20050039674A/ko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4-10-22 CN CNA2004100861825A patent/CN1610468A/zh active Pending
- 2004-10-22 US US10/970,002 patent/US2005010076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4-10-22 TW TW093132154A patent/TW200527956A/zh unknown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87157B (zh) * | 2007-12-11 | 2015-06-01 |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 具有藍光發射層之白光有機發光二極體 |
TWI606623B (zh) * | 2014-01-10 | 2017-11-21 | 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有機發光裝置及照明設備 |
US9887376B2 (en) | 2014-01-10 | 2018-02-06 | Lg Display Co., Ltd.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50100760A1 (en) | 2005-05-12 |
CN1610468A (zh) | 2005-04-27 |
KR20050039674A (ko) | 2005-04-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0527956A (en) | Whit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
JP6968246B2 (ja) |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照明装置 | |
JP6556933B2 (ja) | 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テレビジョン装置 | |
CN109980085B (zh) | 一种含有覆盖层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用途 | |
EP3222695B1 (en)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 |
TWI497789B (zh) | 用於有效獲取白光有機發光裝置(oled)之單重及三重激子的物質及架構 | |
US9099682B2 (en) |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ligh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KR101688317B1 (ko) | 저전압 구동 유기발광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TW200806078A (en)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a phosphor-sensitized fluorescent emission layer | |
Huang et al. | Improving the color purity and efficiency of blu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BOLED) by adding hole-blocking layer | |
Li et al. | Efficient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based on a thin layer of hole-transporting host with rubrene dopant | |
CN114141963A (zh) | 包含不对称性三芳胺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应用 | |
Kanno | High-efficienc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