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068694U -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068694U CN222068694U CN202420447246.2U CN202420447246U CN222068694U CN 222068694 U CN222068694 U CN 222068694U CN 202420447246 U CN202420447246 U CN 202420447246U CN 222068694 U CN222068694 U CN 22206869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inlet
- cavity
- fresh air
- air
- fil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模块和空调器,新风模块包括:壳体,壳体限定出进风腔和风轮腔,进风腔具有新风进口和室内进风口,风轮腔具有室外出风口和室内出风口;风轮;旋转组件,旋转组件用于开闭新风进口、室内进风口、室外出风口和室内出风口;过滤件,过滤件设于进风腔内且将进风腔至少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连通室内进风口和连通口,第二腔室与新风进口连通。由此,通过设置旋转组件,以调整不同进出风口的开闭状态,有利于增加新风模块的送风模式,并且有利于简化新风模块的结构;通过设置过滤件,使新风模块具有净化功能,通过设计过滤件的布置方式,使得进入进风腔的气流可以选择性地经过过滤件,以降低过滤件的损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传统的新风模块可以单向向室内或室外送风,难以实现反向的送风,导致其工作模式较为单一,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存在改进空间,并且新风模块内的过滤件的损耗大,使用寿命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的工作模式多,且新风模块内过滤件的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新风模块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新风模块,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进风腔和风轮腔,所述进风腔和所述风轮腔通过连通口连通,所述进风腔具有新风进口和室内进风口,所述风轮腔具有室外出风口和室内出风口;风轮,所述风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风轮腔内;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用于开闭所述新风进口、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外出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设于所述进风腔内且将所述进风腔至少分隔为位于所述过滤件相对两侧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连通口,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模块,通过设置旋转组件,以灵活调整不同的进风口和不同的出风口的开闭状态,使得新风模块内可以形成多条不同方向的气流通道,有利于增加新风模块可以实现的送风模式,并且无需设置风阀等结构,有利于简化新风模块的零部件设置,此外,通过设置过滤件,使得新风模块具有净化功能,通过对过滤件的布置方式进行设计,使得过滤件将进风腔至少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通过不同进风口进入进风腔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不同,过滤件可以选择性地对空气进行过滤,在无需对空气进行过滤时,外部空间的空气可以避开过滤件,以降低过滤件的损耗,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滤件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腔和所述风轮腔的轴向均沿所述风轮的轴向延伸,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风轮的轴向一端,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室内进风口在所述进风腔的周向间隔排布;其中,所述过滤件从所述新风进口至所述室内进风口逐渐偏离所述连通口,以使从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所述进风腔内的气流避开所述过滤件且流向所述连通口,以及,从所述新风进口进入所述进风腔内的气流经过所述过滤件且流向所述连通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腔与所述连通口相对设置的腔壁设有定位座,所述定位座靠近所述新风进口设置且与所述过滤件配合,以使所述过滤件从所述新风进口至所述室内进风口逐渐偏离所述连通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定位座和所述过滤件中的一个设有定位孔且另一个设有定位凸筋,所述定位凸筋与所述定位孔插接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过滤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于所述进风腔内;滤网,所述滤网设于所述支架以通过所述支架设于所述进风腔内,所述滤网从所述新风进口至所述室内进风口朝远离所述连通口的方向倾斜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设有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安装口,所述过滤件通过所述安装口安装至所述进风腔中,所述过滤件的一侧设有把手以使所述过滤件可推拉,所述把手封闭所述安装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口沿所述进风腔的周向螺旋延伸,所述把手的形状与所述安装口的形状相同以相互适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把手的一端为与所述过滤件连接的固定端,所述把手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其中,所述把手具有扣位部,所述把手适于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弹性变形,以使所述扣位部与所述壳体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把手上设有止抵部,所述止抵部凸出于所述把手的至少一侧,在所述把手部分嵌入所述安装口且封闭所述安装口的状态下,所述止抵部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相止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把手的所述固定端上设有握持部,所述握持部位于所述把手背离所述过滤件的一侧且凸出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用于通过所述握持部推拉所述过滤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外出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在所述风轮腔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靠近设置,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的一端与所述新风进口、所述室外出风口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外部空间连通;和/或,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靠近设置,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外部空间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旋转组件包括:第一挡风件,所述第一挡风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进风腔,且所述第一挡风件可选择性地封堵所述新风进口或所述室内进风口;第二挡风件,所述第二挡风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风轮腔,且所述第二挡风件可选择性地封堵所述室外出风口或所述室内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模块具有排风模式和新风模式;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所述第一挡风件打开所述室内进风口且关闭所述新风进口,所述第二挡风件打开所述室外出风口且关闭所述室内出风口;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第一挡风件打开所述新风进口且关闭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第二挡风件打开所述室内出风口且关闭所述室外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室内进风口在所述进风腔的周向排布,且所述第一挡风件形成沿所述进风腔的周向延伸的弧形结构;所述室外出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在所述风轮腔的周向排布,且所述第二挡风件形成沿所述风轮腔的周向延伸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二挡风件的一端形成蜗舌且另一端与所述风轮腔的内周壁圆弧过渡。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新风模块。
所述空调器与上述的新风模块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风模块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图3在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6为图5在B-B处的剖视图一,其中,新风模块处于排风模式;
图7为图5在B-B处的剖视图二,其中,新风模块处于新风模式;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过滤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挡风件与分隔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挡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挡风件、第二挡风件以及分隔板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新风模块100、壳体110、进风腔111、新风进口1111、室内进风口1112、第一腔室1113、第二腔室1114、
风轮腔112、室外出风口1121、室内出风口1122、
外壳113、第一壳1131、第二壳1132、定位座1133、
分隔板114、连通口1141、
第一风道115、第二风道116、
安装口118、
风轮120、
过滤件130、支架131、
把手132、止抵部1321、握持部1322、扣位部1323、扣位斜面1324、
定位凸筋133、滤网134、
旋转组件101、第一挡风件140、第二挡风件150、第一遮挡段151、第二遮挡段152、
第一从动齿条1622、
第二从动齿条1722、
蜗舌1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宽度”、“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100。
结合图1和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模块100包括:壳体110和风轮120,壳体110限定出进风腔111和风轮腔112,进风腔111和风轮腔112通过连通口1141连通,进风腔111具有新风进口1111和室内进风口1112,风轮腔112具有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风轮120可转动地设于风轮腔112内。
具体地,进风腔111通过新风进口1111和室内进风口1112与外部空间相连通,风轮腔112通过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与外部空间相连通,同时壳体110内设置有连通口1141,进风腔111与风轮腔112通过连通口1141相连通,风轮120在风轮腔112内转动时可以驱动外部空间中的空气形成气流,气流可以通过新风进口1111或室内进风口1112进入进风腔111,而后气流自进风腔111通过连通口1141进入风轮腔112并通过室外出风口1121或室内出风口1122流入外部空间中。
需要说明的是,“外部空间”是指新风模块100的外部空间,可以包括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具体地,新风模块100在实际使用场景中,新风进口1111和室外出风口1121均连通室外空间,室内进风口1112和室内出风口1122均连通室内空间。
结合图6和图7,新风模块100还包括旋转组件101,旋转组件101用于开闭新风进口1111、室内进风口1112、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
具体而言,旋转组件101可以在壳体110内转动,以便于旋转组件101选择性地开闭新风进口1111、室内进风口1112、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有利于增加新风模块100可以实现的送风模式,提高新风模块100的功能性,即新风进口1111、室内进风口1112、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之间可以形成多条气流通道,在不同的送风模式下,气流所流经的气流通道不同,通过调整不同进出风口的开闭状态,以调整多条气流通道的开闭状态,从而可以实现新风模块100不同的送风模式。
举例而言,旋转组件101可以关闭室内进风口1112和室外出风口1121,并打开新风进口1111和室内出风口1122,新风进口1111可以与室内出风口1122相连通以形成第一气流通道;旋转组件101可以关闭新风进口1111和室内出风口1122,并打开室内进风口1112以及室外出风口1121,室内进风口1112和室外出风口1121可以相连通以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此外,旋转组件101还可以关闭室内进风口1112和室外出风口1121,新风进口1111和室外出风口1121相连通以形成第三气流通道;旋转组件101还可以关闭新风进口1111和室外出风口1121,并打开室内进风口1112和室外出风口1121,室内进风口1112可以与室外出风口1121相连通以形成第四气流通道,新风模块100处于不同模式时气流所流经的气流通道不同,例如:室外新风可以通过第一气流通道流入室内,室内浊气可以通过第二气流通道排入室外,以便于实现新风模块100的多种送风模式。
此外,进一步参照图3,新风模块100还包括过滤件130,过滤件130设于进风腔111内且将进风腔111至少分隔为位于过滤件130相对两侧的第一腔室1113和第二腔室1114,第一腔室1113连通室内进风口1112和连通口1141,第二腔室1114与新风进口1111连通。
过滤件130安装在进风腔111内,并且将进风腔111至少分隔为第一腔室1113和第二腔室1114,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过滤件130可以将进风腔111分隔为第一腔室1113和第二腔室1114,或过滤件130还可以将过滤件130分隔出其他腔室。
其中,第一腔室1113和第二腔室1114可以平行于风轮120的旋转中心线或与风轮120的旋转中心线呈夹角布置,例如:过滤件130可以与风轮120的旋转中心线呈夹角布置,过滤件130所分隔出的第一腔室1113和第二腔室1114与风轮120的旋转中心线呈夹角设置;或过滤件130可以平行于风轮120的旋转中心线布置,过滤件130所分隔出的第一腔室1113和第二腔室1114均平行于风轮120的旋转中心线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当过滤件130与风轮120的旋转中心线呈夹角布置时,沿平行于风轮120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连通口1141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腔室1113的正投影范围内,以使得第一腔室1113可以与连通口1141相连通;当过滤件130与风轮120的旋转中心线平行布置时,沿平行于风轮120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连通口1141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腔室1113的正投影范围内,以使得第一腔室1113可以与连通口1141相连通,并且过滤件130的正投影位于连通口1141的正投影的一侧。
进一步地,第一腔室1113与室内进风口1112和连通口1141相连通,外部空间的空气可以通过室内进风口1112进入第一腔室1113,并进一步通过连通口1141流入风轮腔112,在该过程中,外部空间的空气不会穿过过滤件130,即在该过程中,过滤件130不对外部空间的空气进行过滤,有效降低过滤件130的损耗,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滤件130的使用寿命。
第二腔室1114与新风进口1111相连通,外部空间的空气通过新风进口1111进入第二腔室1114,并进一步穿过过滤件130进入第二腔室1114,而后外部空间的空气通过连通口1141进入风轮腔112,在该过程中,外部空间的空气穿过过滤件130,过滤件130可以对空气进行过滤,使得新风模块100具有净化功能,提高自新风模块100排出的空气的质量。
由此,通过在壳体110内设置过滤件130,使得新风模块100具有净化功能,通过对过滤件130的布置方式进行设计,使得过滤件130将进风腔111至少分隔为第一腔室1113和第二腔室1114,通过不同进风口进入进风腔111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不同,过滤件130可以选择性地对空气进行过滤,在无需对空气进行过滤时,外部空间的空气可以穿过过滤件130,以降低过滤件130的损耗,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滤件13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模块100,通过设置旋转组件101,以灵活调整不同的进风口和不同的出风口的开闭状态,使得新风模块100内可以形成多条不同方向的气流通道,有利于增加新风模块100可以实现的送风模式,并且无需设置风阀等结构,有利于简化新风模块100的零部件设置,此外,通过设置过滤件130,使得新风模块100具有净化功能,通过对过滤件130的布置方式进行设计,使得过滤件130将进风腔111至少分隔为第一腔室1113和第二腔室1114,通过不同进风口进入进风腔111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不同,过滤件130可以选择性地对空气进行过滤,在无需对空气进行过滤时,外部空间的空气可以避开过滤件130,以降低过滤件130的损耗,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滤件130的使用寿命。
结合图1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腔111和风轮腔112的轴向均沿风轮120的轴向延伸,连通口1141位于风轮120的轴向一端,新风进口1111和室内进风口1112在进风腔111的周向间隔排布。
具体地,进风腔111和风轮腔112的轴向均沿风轮120的周向方向依次延伸,并且进风腔111和风轮腔112间隔设置,连通口1141设置在风轮120在轴向方向上靠近进风腔111的一侧,进风腔111和风轮腔112可以通过连通口1141相连通。
如图3所示,在一些示例中,过滤件130从新风进口1111至室内进风口1112逐渐偏离连通口1141,以使从室内进风口1112进入进风腔111内的气流避开过滤件130且流向连通口1141,以及,从新风进口1111进入进风腔111内的气流经过过滤件130且流向连通口1141。
具体而言,过滤件130在进风腔111内与风轮120的旋转中心线呈夹角布置,也可以理解为过滤件130在进风腔111内倾斜布置,沿新风进口1111向室内进风口1112延伸的方向上,过滤件130与风轮120在轴向方向上的距离逐渐增大,即过滤件130逐渐偏离连通口1141设置,进入进风腔111内的气流需要通过连通口1141流入风轮腔112,在该部分气流(即通过室内进风口1112进入进风腔111的外部空间的空气所形成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上,过滤件130可以对气流进行避让,以使得气流可以不穿过过滤件130而直接通过连通口1141进入进风腔111,从而降低过滤件130的损耗,提高过滤件130的使用寿命。
此外,通过新风进口1111进入进风腔111的气流需要通过连通口1141流入风轮腔112,在该部分气流(即通过新风进口1111进入进风腔111的外部空间的空气所形成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上,过滤件130将连通口1141遮挡,该部分气流穿过过滤件130流向连通口1141,过滤件130可以对气流进行过滤,以实现新风模块100的净化功能。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过滤件130从新风进口1111至室内进风口1112逐渐偏离连通口1141设置,即过滤件130倾斜设置,有利于增大过滤件130的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滤件130的过滤面积,提高过滤件130对气流的过滤效率,并且有利于提高新风模块100的风量。
结合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腔111与连通口1141相对设置的腔壁设有定位座1133,定位座1133靠近新风进口1111设置且与过滤件130配合,以使过滤件130从新风进口1111至室内进风口1112逐渐偏离连通口1141。
具体地,进风腔111与连通口1141相正对的一侧腔壁上设置有定位座1133,定位座1133靠近新风进口1111设置,定位座1133可以与过滤件130配合从而便于过滤件130的定位安装,并且定位座1133可以在平行于风轮120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支撑过滤件130,过滤件130可以在进风腔111内倾斜布置,即沿新风进口1111向室内进风口1112延伸的方向上,过滤件130与风轮120在轴向方向上的距离逐渐增大,以使过滤件130从新风进口1111至室内进风口1112逐渐偏离连通口1141,从而使得过滤件130可以对进入进风腔111内的气流避让或过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座1133和过滤件130中的一个设有定位孔且另一个设有定位凸筋133,定位凸筋133与定位孔插接配合。
具体地,参照图4,定位座1133上可以设置有定位孔,过滤件130上设置有定位凸筋133,当过滤件130安装至进风腔111时,定位凸筋133可以与定位孔插接配合,从而实现过滤件130的定位安装。
可选地,定位座1133上可以设置有定位凸筋133,过滤件130上设置有定位孔,当过滤件130安装至进风腔111时,定位凸筋133可以与定位孔插接配合,从而实现过滤件130的定位安装。
结合图1、图3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过滤件130包括:支架131和滤网134,支架131设于进风腔111内,滤网134设于支架131以通过支架131设于进风腔111内,滤网134从新风进口1111至室内进风口1112朝远离连通口1141的方向倾斜设置。
具体地,支架131用于对滤网134提供安装位,以便于滤网134的安装,滤网134可以通过支架131安装于进风腔111,气流流经滤网134时滤网134可以对气流进行过滤,以提高自新风模块100流出的空气的质量。
进一步地,沿新风进口1111向室内进风口1112延伸的方向上,滤网134朝向远离连通口1141的方向倾斜设置,以使得通过室内进风口1112进入进风腔111的外部空气可以避开滤网134,降低滤网134的损耗,提高滤网134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新风进口1111进入进风腔111的外部空气可以经过滤网134,以使得滤网134可以对气流进行过滤,实现新风模块100的过滤功能。
结合图2、图8和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0设有与进风腔111连通的安装口118,过滤件130通过安装口118安装至进风腔111中,过滤件130的一侧设有把手132以使过滤件130可推拉,把手132封闭安装口118。
具体地,壳体110与进风腔111相对设置的位置处设置有安装口118,即安装口118形成在进风腔111的腔壁上,过滤件130可以通过安装口118安装至进风腔111中,过滤件130的一侧设置有把手132,具体而言,把手132设置在支架131上,可以通过把手132推拉过滤件130,以便于将过滤件130安装于进风腔111,有利于提高新风模块100的生产安装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把手132将过滤件130自进风腔111中拉出,以便于过滤件130的维修或更换,并且本申请的过滤件130的结构简单,有利于简化新风模块100的整体结构。
进一步地,当过滤件130安装于进风腔111时,把手132与安装口118相对设置并且把手132可以封闭安装口118,以防止安装口118处漏风,有利于提高新风模块100的出风效果。
结合图2和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口118沿进风腔111的周向螺旋延伸,把手132的形状与安装口118的形状相同以相互适配。
具体地,安装口118形成在壳体110上,并且沿进风腔111的周向方向呈螺旋状延伸,即安装口118在风轮120的旋转中心线方向上的投影呈弧形,同时安装口118在垂直于风轮120的旋转中心线方向上的投影倾斜延伸,以便于将过滤件130倾斜安装至进风腔111内。
进一步地,把手132的形状与安装口118的形状相同,以使得把手132可以与安装口118相互适配,保证把手132对安装口118的封闭效果,降低安装口118处漏风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口118的周沿与把手132之间设有密封圈,用于密封二者之间的间隙。
具体地,密封圈安装在安装口118上,并且密封圈沿安装口118的周向方向布置,当支架131安装于进风腔111内时,把手132封闭将安装口118封闭,密封圈可以提高把手132与安装口118之间的封闭效果,以防止因把手132与安装口118之间产生间隙而导致安装口118漏风。
结合图2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把手132的一端为与过滤件130连接的固定端,把手132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其中,把手132具有扣位部1323,把手132适于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以使扣位部1323与壳体110配合。
具体地,把手132的一端与过滤件130相连,把手132的另一端与过滤件130间隔设置,以便于把手132发生弹性变形,其中,定义把手132与过滤件130相连的一端为把手132的固定端,定义把手132与过滤件130间隔设置的一端为把手132的自由端,在安装过滤件130的过程中,扣位部1323与壳体110背离进风腔111的一侧壁面(即壳体110的外壁面)止抵配合,可以通过按压的方式使得把手132发生弹性变形,使得把手132可以嵌入安装口118内并封闭安装口118。
同时,扣位部1323可以嵌入安装口118内,并且扣位部1323可以与壳体110靠近进风腔111的一侧壁面(即壳体110的内壁面,也可以理解为进风腔111的腔壁)止抵配合,以防止把手132自安装口118脱出,保证把手132的装配稳定性,并且可以保证把手132封闭安装口118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密封圈的一部分可以嵌设于安装口118并沿安装口118的周向方向延伸,密封圈的另一部分自安装口118伸出并与壳体110背离进风腔111的一侧壁面贴合配合,并且该部分密封圈沿安装口118的外周沿布置。
进一步地,把手132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边沿形成有凸台,当过滤件130安装于进风腔111时,把手132发生弹性变形并嵌设至安装口118内,通过把手132自身的弹性力,使得凸台可以压紧沿安装口118的外周沿布置的密封圈,以进一步提高把手132与安装口118之间的密封效果。
结合图2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扣位部1323位于把手132的自由端且与安装口118插接配合,扣位部1323形成有从安装口118外至安装口118内,朝远离固定端的方向延伸的扣位斜面1324。
具体地,扣位部1323设置在把手132的自由端远离固定端的一侧,并且扣位部1323背离固定端的一侧形成有扣位斜面1324,沿固定端向自由端延伸的方向上,扣位斜面1324与过滤件13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即扣位部1323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以使得扣位部1323不容易从安装口118脱出。
在将过滤件130安装至进风腔111的过程中,扣位部1323与壳体110止抵,按压把手132使其向进风腔111一侧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得扣位部1323(也可以理解为把手132整体)可以嵌入安装口118,并且把手132嵌入安装口118内后恢复弹性变形,扣位部1323的扣位斜面1324与壳体110的内壁面止抵配合,以防止把手132自安装口118脱出。
结合图2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把手132上设有止抵部1321,止抵部1321凸出于把手132的至少一侧,在把手132部分嵌入安装口118且封闭安装口118的状态下,止抵部1321与壳体110的外壁面相止抵。
具体地,把手132背离过滤件130的一侧设置有止抵部1321,止抵部1321在把手132的宽度方向上凸出于把手132的至少一侧,把手132的一部分可以嵌入安装口118内并将安装口118封闭,在把手132将安装口118封闭的状态下,止抵部1321与壳体110的外壁面止抵配合,以防止把手132进一步嵌入进风腔111中而干涉进风腔111中其他零部件的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止抵部1321可以在把手132的宽度方向上凸出于把手132的一侧设置,以便于把手132的加工;或止抵部1321可以在把手132的宽度方向上凸出于把手132的两侧设置,把手132两侧的止抵部1321均可以与壳体110的外壁面止抵,以防止把手132偏移。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止抵部1321在把手132上的具体布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生产要求确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止抵部1321设于把手132的自由端且凸出于把手132的相对两侧。
具体地,把手132的自由端设置有止抵部1321,并且止抵部1321凸出于把手132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以使得在把手132封闭安装口118时止抵部1321可以与壳体110的外壁面止抵配合,并且止抵部1321凸出于把手132的相对两侧设置以在把手132的两侧分别与壳体110的外壁面止抵配合,以提高把手132的稳定性,防止把手132偏移,并且有利于提高把手132对安装口118的封闭效果。
由此,通过使得把手132可以发生弹性变形,以便于实现把手132对安装口118的自密封效果,通过在把手132上设置扣位部1323以及止抵部1321,以防止把手132自安装口118脱出或进一步伸入进风腔111中,实现对把手132的定位,同时可以保证把手132对安装口118的封闭效果。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把手132的固定端上设有握持部1322,握持部1322位于把手132背离过滤件130的一侧且凸出于壳体110的外壁面,用于通过握持部1322推拉过滤件130。
具体地,把手132的固定端设置有握持部1322,当过滤件130安装于进风腔111内时,握持部1322凸出于壳体110的外壁面设置,便于通过握持部1322推拉过滤件130,以将过滤件130安装至进风腔111内或将过滤件130自进风腔111内取出。
其中,握持部1322设置在把手132的固定端可以防止把手132发生变形,从而可以保证有效推拉过滤件130,防止在推拉过滤件130的过程中因把手132发生变形而导致无法移动过滤件130或过滤件130的移动效果差。
可选地,握持部1322可以构造为凹槽结构,当需要推拉过滤件130时,可以将手伸入握持部1322中以施加驱动力,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握持部1322还可以构造为其他结构,例如:握持部1322还可以构造为拉手等结构,具体握持部1322的构造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保证可以通过握持部1322推拉过滤件130即可。
结合图1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在风轮腔112的周向间隔排布;新风进口1111和室外出风口1121靠近设置,壳体110还具有第一风道115,第一风道115的一端与新风进口1111、室外出风口1121连通且另一端与壳体110的外部空间连通;和/或,室内进风口1112和室内出风口1122靠近设置,壳体110还具有第二风道116,第二风道116的一端与室内进风口1112、室内出风口1122连通且另一端与壳体110的外部空间连通。
具体地,室外出风口1121与室内出风口1122在风轮腔112的周向方向间隔排布,同时新风进口1111与室外出风口1121在轴向方向上靠近设置,壳体110上形成有第一风道115,新风进口1111和室外出风口1121可以均可以通过第一风道115与外部空间相连通。
室内进风口1112和室内出风口1122在轴向方向上靠近设置,壳体110上形成有第二风道116,室内进风口1112和室内出风口1122均可以通过第二风道116与外部空间相连通。
可选地,壳体110上可以同时形成有第一风道115和第二风道116;或壳体110上仅形成有第一风道115,新风进口1111和室外出风口1121可以均可以通过第一风道115与外部空间相连通,室内进风口1112与室外出风口1121可以分别与外部空间相连通;或壳体110上仅形成有第二风道116,室内进风口1112和室内出风口1122均可以通过第二风道116与外部空间相连通,新风进口1111和室外出风口1121可以分别与外部空间相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10上不同的进出风口与外界的连通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生产要求确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旋转组件101包括:第一挡风件140,第一挡风件140可转动地设于进风腔111,且第一挡风件140可选择性地封堵新风进口1111或室内进风口1112。
具体地,第一挡风件140可转动地设置在进风腔111中,以便于第一挡风件140选择性地开闭新风进口1111和室内进风口1112,当第一挡风件140关闭新风进口1111时,室内进风口1112打开,当第一挡风件140关闭室内进风口1112时,新风进口1111打开。
旋转组件101还包括第二挡风件150,第二挡风件150可转动地设于风轮腔112,且第二挡风件150可选择性地封堵室外出风口1121或室内出风口1122。
第二挡风件150可转动地设置在风轮腔112内,以便于第二挡风件150开闭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当第二挡风件150关闭室外出风口1121时,室内出风口1122打开,当第二挡风件150关闭室内出风口1122时,室外出风口1121打开。
通过设置第一挡风件140以调整不同进风口的开闭状态,通过设置第二挡风件150以调整不同出风口的开闭状态,从而实现新风模块100不同的送风模式。
结合图5至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模块100具有排风模式和新风模式;在排风模式下,第一挡风件140打开室内进风口1112且关闭新风进口1111,第二挡风件150打开室外出风口1121且关闭室内出风口1122;在新风模式下,第一挡风件140打开新风进口1111且关闭室内进风口1112,第二挡风件150打开室内出风口1122且关闭室外出风口1121。
具体地,结合图5和图6,在排风模式下,第一挡风件140转动至新风进口1111处以将新风进口1111关闭,同时使得室内进风口1112打开,第二挡风件150转动至室内出风口1122处以将室内出风口1122关闭,同时使得室外出风口1121打开,室内进风口1112与室内空间相连通,室外出风口1121与室外空间相连通,室内空气可以通过室内进风口1112进入第一腔室1113,并且可以避开过滤件130通过连通口1141进入进风腔111,而后室内空气通过室外出风口1121排入室外空间中,实现新风模块100向室外排风的功能,也可以理解为实现新风模块100的负压新风功能。
在该模式下,气流(即室内空气所形成的气流)避开过滤件130,以防止过滤件130对需要排出到室外的室内浊气进行过滤,从而实现降低过滤件130的损耗,提高过滤件130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7,在新风模式下,第一挡风件140转动至室内进风口1112处以将室内进风口1112关闭,同时使得新风进口1111打开,第二挡风件150转动至室外出风口1121处以将室外出风口1121关闭,同时使得室内出风口1122打开,新风进口1111与室外空间相连通,室内出风口1122与室内空间相连通,室外的新鲜空气可以通过新风进口1111进入第二腔,并且经过过滤件130后通过连通口1141进入风轮腔112,而后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室内出风口1122排入到室内空间中,实现新风模块100向室内送新风的功能,也可以理解为实现新风模块100的正压新风功能。
在该模式下,气流(即室外的新鲜空气所形成的气流)流经过滤件130,过滤件130可以对气流进行过滤,以提高进入室内的空气的质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结合图1、图4、图6以及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0包括:外壳113,新风进口1111、室内进风口1112、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设于外壳113;分隔板114,分隔板114设于外壳113内以将外壳113的内腔至少分隔为进风腔111和风轮腔112。
具体地,分隔板114设置在外壳113内,并且分隔板114可以将外壳113的内腔至少分隔为进风腔111和风轮腔112,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分隔板114还可以将外壳113的内腔分隔出其他腔室,其中,进风腔111和风轮腔112沿轴向方向排布,第一挡风件140可活动地设于进风腔111,第二挡风件150可活动地设于风轮腔112,并且第一挡风件140和第二挡风件150可以相对活动。
进一步地,外壳113上设置有新风进口1111、室内进风口1112、室外出风口1121以及室内出风口1122,新风进口1111和室内进风口1112可以设于外壳113上与进风腔111相对设置的位置处,以便于新风进口1111和室内进风口1112与进风腔111相连通,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可以设置在外壳113上与风轮腔112相对设置的位置处,以便于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与风轮腔112相连通。
结合图1、图10至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风件140和第二挡风件150中的一个相对于分隔板114可活动;第一挡风件140和第二挡风件150中的另一个与分隔板114一体成型,或者,第一挡风件140和第二挡风件150中的另一个与分隔板114分别单独成型且固定连接。
具体地,第一挡风件140设于分隔板114靠近进风腔111的一侧,第二挡风件150设于分隔板114靠近风轮腔112的一侧,可选地,第一挡风件140可以相对于分隔板114可活动,第二挡风件150可以设置在分隔板114上并与分隔板114一体成型设置,分隔板114可以为第二挡风件150提供安装位,以便于第二挡风件150的装配,或第二挡风件150与分隔板114可以单独成型并相连,第二挡风件150可以与分隔板114同步活动,第一挡风件140可以相对于第二挡风件150以及分隔板114活动。
或第二挡风件150可以相对于分隔板114可活动,第一挡风件140可以设置在分隔板114上并与分隔板114一体成型设置,分隔板114可以为第一挡风件140提供安装位,以便于第一挡风件140的装配,或第一挡风件140与分隔板114可以单独成型并相连,第一挡风件140可以与分隔板114同步活动,第二挡风件150可以相对于第一挡风件140和分隔板114活动。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具体第一挡风件140、第二挡风件150以及分隔板114的布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生产要求确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保证第一挡风件140和第二挡风件150可以相对活动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挡风件150与分隔板114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第一挡风件140相对于分隔板114可滑动。
具体地,第二挡风件150与分隔板114一体成型,或第二挡风件150与分隔板114单独成型并固定连接,以使得第二挡风件150与分隔板114可以同步活动,第一挡风件140设置在进风腔111内并且相对于分隔板114可滑动,从而使得第一挡风件140可以相对于第二挡风件150以及分隔板114单独活动,以便于灵活调整不同进风口和不同出风口的开闭状态,有利于实现新风模块100不同的送风模式,提高新风模块100的功能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分隔板114设有滑槽(未示出),第一挡风件140与滑槽滑动配合。
具体地,分隔板114与进风腔111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滑槽,并且滑槽的槽口向进风腔111一侧敞开,第一挡风件140可以与滑槽滑动配合,例如:第一挡风件140可以插接于滑槽,并且第一挡风件140可以在滑槽内滑动,从而可以实现第一挡风件140可以相对于分隔板114滑动,即第一挡风件140可以相对于分隔板114以及第二挡风件150单独活动,以便于灵活调整不同进风口和不同出风口的开闭状态,有利于实现新风模块100不同的送风模式,提高新风模块100的功能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模块100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驱动组件与第一挡风件140传动相连,以驱动第一挡风件140转动。
新风模块100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与第二挡风件150传动相连,以驱动第二挡风件150转动。
具体地,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分别设于壳体110,壳体110可以为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提供安装位,以便于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的安装,第一驱动组件可以与第一挡风件140传动相连,以使得第一驱动组件可以驱动第一挡风件140转动,第二驱动组件可以与第二挡风件150传动相连,以使得第二驱动组件可以驱动第二挡风件150转动,通过设置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以分别驱动第一挡风件140和第二挡风件150,使得第一挡风件140和第二挡风件150可以相对转动,从而可以灵活调整不同进风口和不同出风口的开闭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一传动机构,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一挡风件140通过第一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具体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传动机构连接,第一传动机构与第一挡风件140传动相连,第一驱动电机可以通过第一传动机构驱动第一挡风件140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二传动机构,第二驱动电机与第二挡风件150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具体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传动机构连接,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二挡风件150传动相连,第二驱动电机可以通过第二传动机构驱动第二挡风件150转动。
可选地,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均可以构造为齿轮传动机构、带传动机构或蜗杆传动机构等中的任一种,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传动要求以及安装要求确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机构设于进风腔111内且包括传动连接的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从动齿条1622,第一从动齿条1622形成在第一挡风件140朝向其转动轴线的一侧,第一驱动电机用于驱动第一主动齿轮转动,以通过第一从动齿条1622带动第一挡风件140转动。
具体地,第一主动齿轮设置在进风腔111内,以提高进风腔111内的空间利用率,并且有利于减小新风模块100的体积,减小布置新风模块100所需要的空间,第一主动齿轮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驱动电机可以驱动第一主动齿轮转动。
进一步参照图11,第一挡风件140上靠近其转动轴线的一侧壁面上设置有第一从动齿条1622,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一主动齿轮位于第一挡风件140的径向内侧,即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一主动齿轮位于第一挡风件140靠近第一挡风件140的转动轴线的一侧,以便于第一主动齿轮与第一从动齿条1622啮合配合,当第一驱动电机驱动第一主动齿轮转动时第一主动齿轮可以通过第一从动齿条1622带动第一挡风件140转动,从而使得第一挡风件140可以开闭新风进口1111以及室内进风口111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条1722,第二从动齿条1722形成在第二挡风件150背向其转动轴线的一侧,第二主动齿轮设于风轮腔112外且部分伸入风轮腔112内以与第二从动齿轮啮合,第二驱动电机用于驱动第二主动齿轮转动,以通过第二从动齿条1722带动第二挡风件150转动。
具体地,第二主动齿轮设置在风轮腔112内,以提高风轮腔112的空间利用率,并且有利于减小新风模块100的体积,减小布置新风模块100所需要的空间,第二主动齿轮与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驱动电机可以驱动第二主动齿轮转动。
进一步参照图12,第二挡风件150上背离其转动轴线的一侧壁面上设置有第二从动齿条1722,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二主动齿轮位于第二挡风件150的径向外侧,即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二主动齿轮位于第二挡风件150背离第二挡风件150的转动轴线的一侧,以便于第二主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条1722啮合配合,当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二主动齿轮转动时第二主动齿轮可以通过第二从动齿条1722带动第二挡风件150转动,从而使得第二挡风件150可以开闭室外出风口1121以及室内出风口1122。
可选地,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二主动齿轮均可以构造为齿轮组,有利于防止因第一从动齿条1622和第二从动齿条1722的长度不足而导致第一从动齿条1622与第一主动齿轮脱离、第二从动齿条1722与第二主动齿轮脱离,从而防止啮合配合失效。
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风件140、第二挡风件150以及分隔板114可以同步转动,例如:第一挡风件140、第二挡风件150以及分隔板114可以一体成型设置;或第一挡风件140和第二挡风件150单独成型并与分隔板相连,以实现第一挡风件140、第二挡风件150以及分隔板114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挡风件140和第二挡风件150可以同步转动,因此只需设置一组驱动装置即可,驱动装置可以与第一挡风件140或第二挡风件150中的一个传动相连,即可同时驱动第一挡风件140和第二挡风件150转动,以进一步简化新风模块100的零部件设置,实现新风模块100的小型化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进口1111和室内进风口1112在进风腔111的周向排布,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在风轮腔112的周向排布。
具体地,结合图1和图4,分隔板114将外壳113的内腔分隔为进风腔111和风轮腔112,新风进口1111和室内进风口1112在进风腔111的周向方向排布,气流可以自新风进口1111或室内进风口1112进入进风腔111,并且新风进口1111和室内进风口1112在进风腔111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以便于第一挡风件140选择性地开闭新风进口1111和室内进风口1112;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在风轮腔112的周向排布,进入风轮腔112的气流可以通过室外出风口1121或室内出风口1122排入外部空间中,并且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在风轮腔112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以便于第二挡风件150选择性地开闭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
结合图1、图10和图11,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挡风件140设于进风腔111内且形成沿进风腔111的周向延伸的弧形结构,第二挡风件150设于风轮腔112内且形成沿风轮腔112的周向延伸的弧形结构,第二挡风件150的一端形成蜗舌180且另一端与风轮腔112的内周壁圆弧过渡。
具体地,第一挡风件140可以形成为弧形结构,例如:第一挡风件140可以形成为沿进风腔111周向方向延伸的弧形板,使得第一挡风件140可以与进风腔111的内侧壁的形状适配,在第一挡风件140的转动过程中,第一挡风件140可以将沿进风腔111周向方向排布的新风进口1111和室内进风口1112打开或关闭。
进一步地,第一挡风件140可以靠近进风腔111的外周沿设置,并且第一挡风件140的尺寸大于新风进口1111和室内进风口1112的尺寸,同时第一挡风件140可以与进风腔111的内侧壁贴合配合,以提高第一挡风件140对新风进口1111和室内进风口1112的关闭效果,即提高第一挡风件140在关闭新风进口1111或室内进风口1112时的密封性,降低新风进口1111和室内进风口1112在关闭时漏风的风险。
第二挡风件150可以形成为沿风轮腔112延伸的弧形结构,并且第二挡风件150的一端与蜗舌180相连,第二挡风件150的另一端与风轮腔112的内周壁呈圆弧过渡,以使得第二挡风件150可以与风轮腔112的内周壁的形状相适配,在第二挡风件150的转动过程中,第二挡风件150可以将沿风轮腔112的周向方向排布的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打开或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挡风件150与风轮腔112的内周壁不相连。
进一步地,第二挡风件150可以靠近风轮腔112的外周沿设置,第二挡风件150的尺寸大于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的尺寸,同时第二挡风件150可以与风轮腔112的内周壁贴合配合,以提高第二挡风件150对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的关闭效果,即提高第二挡风件150在关闭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时的密封性,降低室外出风口1121和室内出风口1122在关闭时漏风的风险。
参照图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挡风件150包括第一遮挡段151和第二遮挡段152,第一遮挡段151沿分隔板114的外周延伸,第二遮挡段152位于第一遮挡段151靠近风轮120的一侧,第二遮挡段152的一端与第一遮挡段151连接,第二遮挡段152的另一端与第一遮挡段151间隔设置,且第二遮挡段152的另一端与第一遮挡段151通过蜗舌180过渡连接。
具体地,风轮120位于第二挡风件150相对靠近其转动轴线的一侧,蜗舌180的表面可以构造为圆弧形,使得第二遮挡段152的另一端与第一遮挡段151呈圆弧形过渡连接,以提高蜗舌180对空气流动的引导效果,防止空气在壳体110内循环流动,降低壳体110出现湍流问题的风险,并且有利于增大新风模块100的出风量,提高新风模块100的出风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遮挡段152靠近风轮120的一侧表面与风轮120的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例如:在风轮120的转动方向上,第二遮挡段152的内壁与风轮120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以实现对空气流动的导向,提高空气流动的稳定性,同时有利于降低新风模块100出现湍流的风险。
结合图1、图4和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13包括第一壳1131和第二壳1132,第一壳1131限定有进风腔111,第二壳1132限定有风轮腔112,第一壳1131内设置有定位座1133,定位座1133用于对过滤件130定位安装。
具体地,第一壳1131和第二壳1132在轴向方向排布,并且第一壳1131和第二壳1132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相连,分隔板114设置在外壳113内并将进风腔111和风轮腔112分隔开,安装口118形成在第一壳1131上,以便于过滤件130通过安装口118安装至进风腔111。
进一步地,第一壳1131内还设置有定位座1133,定位座1133与第一壳1131相连,定位座1133上形成有定位孔,支架131上背离把手132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凸筋133,定位凸筋133向背离支架131中心的一侧凸出,定位凸筋133可以与定位孔卡接配合,以实现过滤件130的定位安装。
此外,第一驱动电机可以安装于第一壳1131,第二驱动电机可以安装于第二壳113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新风模块100。
由于空调器设置有上述的新风模块100,通过设置旋转组件101,以灵活调整不同的进风口和不同的出风口的开闭状态,使得新风模块100内可以形成多条不同方向的气流通道,有利于增加新风模块100可以实现的送风模式,并且无需设置风阀等结构,有利于简化新风模块100的零部件设置,此外,通过设置过滤件130,使得新风模块100具有净化功能,通过对过滤件130的布置方式进行设计,使得过滤件130将进风腔111至少分隔为第一腔室1113和第二腔室1114,通过不同进风口进入进风腔111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不同,过滤件130可以选择性地对空气进行过滤,在无需对空气进行过滤时,外部空间的空气可以避开过滤件130,以降低过滤件130的损耗,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滤件130的使用寿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进风腔和风轮腔,所述进风腔和所述风轮腔通过连通口连通,所述进风腔具有新风进口和室内进风口,所述风轮腔具有室外出风口和室内出风口;
风轮,所述风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风轮腔内;
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用于开闭所述新风进口、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外出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
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设于所述进风腔内且将所述进风腔至少分隔为位于所述过滤件相对两侧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连通口,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和所述风轮腔的轴向均沿所述风轮的轴向延伸,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风轮的轴向一端,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室内进风口在所述进风腔的周向间隔排布;
其中,所述过滤件从所述新风进口至所述室内进风口逐渐偏离所述连通口,以使从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所述进风腔内的气流避开所述过滤件且流向所述连通口,以及,从所述新风进口进入所述进风腔内的气流经过所述过滤件且流向所述连通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与所述连通口相对设置的腔壁设有定位座,所述定位座靠近所述新风进口设置且与所述过滤件配合,以使所述过滤件从所述新风进口至所述室内进风口逐渐偏离所述连通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座和所述过滤件中的一个设有定位孔且另一个设有定位凸筋,所述定位凸筋与所述定位孔插接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件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设于所述进风腔内;
滤网,所述滤网设于所述支架以通过所述支架设于所述进风腔内,所述滤网从所述新风进口至所述室内进风口朝远离所述连通口的方向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与所述进风腔连通的安装口,所述过滤件通过所述安装口安装至所述进风腔中,所述过滤件的一侧设有把手以使所述过滤件可推拉,所述把手封闭所述安装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口沿所述进风腔的周向螺旋延伸,所述把手的形状与所述安装口的形状相同以相互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的一端为与所述过滤件连接的固定端,所述把手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其中,所述把手具有扣位部,所述把手适于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弹性变形,以使所述扣位部与所述壳体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上设有止抵部,所述止抵部凸出于所述把手的至少一侧,在所述把手部分嵌入所述安装口且封闭所述安装口的状态下,所述止抵部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相止抵。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的所述固定端上设有握持部,所述握持部位于所述把手背离所述过滤件的一侧且凸出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用于通过所述握持部推拉所述过滤件。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出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在所述风轮腔的周向间隔排布;
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靠近设置,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的一端与所述新风进口、所述室外出风口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外部空间连通;
和/或,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靠近设置,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外部空间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包括:
第一挡风件,所述第一挡风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进风腔,且所述第一挡风件可选择性地封堵所述新风进口或所述室内进风口;
第二挡风件,所述第二挡风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风轮腔,且所述第二挡风件可选择性地封堵所述室外出风口或所述室内出风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具有排风模式和新风模式;
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所述第一挡风件打开所述室内进风口且关闭所述新风进口,所述第二挡风件打开所述室外出风口且关闭所述室内出风口;
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第一挡风件打开所述新风进口且关闭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第二挡风件打开所述室内出风口且关闭所述室外出风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室内进风口在所述进风腔的周向排布,且所述第一挡风件形成沿所述进风腔的周向延伸的弧形结构;
所述室外出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在所述风轮腔的周向排布,且所述第二挡风件形成沿所述风轮腔的周向延伸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二挡风件的一端形成蜗舌且另一端与所述风轮腔的内周壁圆弧过渡。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447246.2U CN222068694U (zh) | 2024-03-07 | 2024-03-07 |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447246.2U CN222068694U (zh) | 2024-03-07 | 2024-03-07 |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068694U true CN222068694U (zh) | 2024-11-26 |
Family
ID=93545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447246.2U Active CN222068694U (zh) | 2024-03-07 | 2024-03-07 |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068694U (zh) |
-
2024
- 2024-03-07 CN CN202420447246.2U patent/CN22206869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628209B (zh) | 风扇 | |
CN212204781U (zh) | 空气处理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111076400B (zh) | 进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 |
CN209558559U (zh) |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窗式空调器 | |
CN222068694U (zh) |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
CN222068693U (zh) |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
CN210688484U (zh) |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9656186U (zh) |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 |
CN221923701U (zh) |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
CN221923700U (zh) | 风机组件、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
CN215256987U (zh) | 风扇 | |
CN218672582U (zh) | 新风装置和空调器 | |
CN111622994A (zh) | 无叶风扇 | |
CN221897874U (zh) | 风机组件、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
CN216080287U (zh) | 出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柜机 | |
CN214617112U (zh) | 蜗壳风机和扫地机器人 | |
CN221923696U (zh) | 风机组件、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
CN221897870U (zh) | 风机组件、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
CN112648238B (zh) | 导风结构、风扇 | |
CN112628864B (zh) | 一种新风的进出风口运动机构及其空调器 | |
CN210568867U (zh) | 一种新风控制装置及立式窗机 | |
CN118654034B (zh) | 一种风机组件、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 |
CN210801410U (zh) | 新风控制装置及立式窗机 | |
CN119699910A (zh) | 车载吸尘器及车辆 | |
CN222911787U (zh) | 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