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923696U - 风机组件、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风机组件、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923696U CN221923696U CN202420447358.8U CN202420447358U CN221923696U CN 221923696 U CN221923696 U CN 221923696U CN 202420447358 U CN202420447358 U CN 202420447358U CN 221923696 U CN221923696 U CN 22192369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outlet
- air inlet
- cavity
- baff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5 wor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机组件、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和空调器,风机组件包括:外壳,外壳具有容纳腔、与室外侧连通的第一进风风道和第一出风风道、与室内侧连通的第二进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旋转组件,旋转组件可转动的设在容纳腔内且可将容纳腔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第一进风风道和第二进风风道分别与进风腔连通,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分别与出风腔连通,旋转组件具有进风挡板和出风挡板;风轮,风轮设于进风腔或出风腔;驱动组件,用于驱动风轮和旋转组件转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机组件,空气可通过不同的风道流入外壳并通过不同的风道流出外壳,以在外壳内形成多个方向的通路,可以丰富风机组件的工作模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机组件、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传统的风机可以单向向室内或室外送风,难以实现反向的送风,导致其工作模式较为单一,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风机组件,所述旋转组件可以丰富风机组件的工作模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新风模块。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机组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纳腔、与室外侧连通的第一进风风道和第一出风风道、与室内侧连通的第二进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二进风风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风道间隔布置;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可转动的设在所述容纳腔内且可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第一进风风道和所述第二进风风道分别与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分别与所述出风腔连通,所述旋转组件具有进风挡板和出风挡板,所述进风挡板用于控制所述进风腔与所述第一进风风道和所述第二进风风道的通断,所述出风挡板用于控制所述出风腔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通断;风轮,所述风轮设于所述进风腔或出风腔;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在所述外壳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旋转组件和所述风轮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风轮和所述旋转组件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机组件,通过在旋转组件上设置进风挡板和出风挡板,使得旋转组件可以在旋转的过程中可以控制不同的风道与不同的腔室的通断,使得空气可通过不同的风道流入外壳并通过不同的风道流出外壳,以在外壳内形成多个方向的通路,可以丰富风机组件的工作模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且通过驱使旋转组件旋转即可切换风机组件的工作模式,便于操作。
此外,通过驱使旋转组件旋转以切换通路,相较于在每个通路内设置一个风阀且每个风阀需要单独的电机驱动而言,可以减少风机组件内的运动机构,简化风机组件的结构,提高风机组件的空间利用率,有利于减小风机组件的体积,实现风机组件的小型化,且可以提高风机组件工作的可靠性,且有利于降低风机组件的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具有位于所述第二进风风道的敞开端的第二开口,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敞开端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沿所述旋转组件的转动周向排布,且所述第二开口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开口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不同。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外壳具有连通所述第二进风风道和所述进风腔的第二进风口,所述外壳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和所述出风腔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沿所述风轮的转动轴向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三开口之间的最小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轮设于所述出风腔,所述出风挡板位于所述风轮的外周,所述出风挡板的一端形成有蜗舌段,沿远离所述蜗舌段的方向,所述出风挡板的靠近所述风轮的一侧表面与所述风轮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出风挡板包括第一遮挡段和第二遮挡段,所述第二遮挡段位于所述第一遮挡段的靠近所述风轮的一侧,所述第二遮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遮挡段连接,所述第二遮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遮挡段间隔布置且通过所述蜗舌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遮挡段与所述第一遮挡段之间设有加强筋。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齿轮,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遮挡段的背离所述第二遮挡段的一侧设有啮合齿,所述齿轮与所述啮合齿啮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旋转组件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位于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之间,且所述分隔板形成环形,所述分隔板设有可连通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的连通口。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进风挡板和所述出风挡板分别沿所述分隔板的周向延伸,且所述进风挡板和所述出风挡板在所述分隔板上的投影错位布置或部分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沿所述风轮的转动轴向排布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进风风道和所述进风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出风腔位于所述第二壳体。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旋转组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进风腔与所述第一进风风道连通,所述出风腔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连通,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进风腔与所述第二进风风道连通,所述出风腔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连通。
在一些示例中,在所述旋转组件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所述进风腔与所述第一进风风道断开且所述出风腔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断开,或,所述进风腔与所述第二进风风道断开且所述出风腔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断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包括: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机组件;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可拆卸地设于所述风机组件内;通过采用上述风机组件,可以在新风模块内形成多个方向的通路,可以丰富新风模块的工作模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腔设有风轮,所述过滤件设于所述进风腔。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分隔板的朝向所述进风腔的一侧设有密封圈,所述分隔板适于通过所述密封圈与所述过滤件的框架密封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机组件;或者,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新风模块,通过采用上述风机组件或者上述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可以在空调器内形成多个方向的通路,可以丰富空调器的工作模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在又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在再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沿图4中A-A截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4中B-B截线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爆炸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壳体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壳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二壳体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二壳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旋转组件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旋转组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在一视角下的工作示意图,其中,旋转组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在另一视角下的工作示意图,其中,旋转组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18是图17中C结构的放大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在一视角下的工作示意图,其中,旋转组件处于第二位置;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在另一视角下的工作示意图,其中,旋转组件处于第二位置。
附图标记:
新风模块100,
外壳10,第一开口101,第二开口102,进风腔103,出风腔104,安装件105,第三开口106,
第一壳体11,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12,第一限位件113,第二限位件114,插口115,第一进风风道116,第二进风风道117,
第二壳体12,第一出风口121,第二出风口122,齿轮安装部123,避让口1231,电机安装部124,出线孔125,导风板126,第一出风风道127,第二出风风道128,
旋转组件20,分隔板21,连通口211,进风挡板22,出风挡板23,第一遮挡段231,啮合齿2311,第二遮挡段232,加强筋2321,蜗舌段233,
齿轮30,第一驱动电机31,第二驱动电机32,齿轮盖33,
风轮40,过滤件50,过滤本体51,安装凸台511,定位把手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2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机组件。
如图1-图2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机组件包括:外壳10、旋转组件20、风轮40和驱动组件,外壳10具有容纳腔、第一进风风道116、第一出风风道127、第二进风风道117和第二出风风道128。
第一进风风道116和第一出风风道127分别与室外侧相连通,以使容纳腔与室外连通,第二进风风道117和第二出风风道128分别与室内侧相连通,以使容纳腔与室内连通;且第二进风风道117和第二出风风道128间隔布置,使得第二进风风道117和第二出风风道128相互独立,可以减少压损,提高风机组件的进出风效率,进而提高进风风量和出风风量。
旋转组件20设置在容纳腔内,旋转组件20可以在容纳腔内转动,且旋转组件20可以将容纳腔分隔为进风腔103和出风腔104,第一进风风道116和第二进风风道117分别与进风腔103连通,以使进风腔103分别与室内和室外连通,第一出风风道127和第二出风风道128分别与出风腔104连通,以使出风腔104分别与室内和室外连通。
旋转组件20具有进风挡板22和出风挡板23,进风挡板22可以控制进风腔103与第一进风风道116的通断,且进风挡板22可以控制进风腔103与第二进风风道117的通断,出风挡板23可以控制出风腔104与第一出风风道127的通断,且出风挡板23可以控制出风腔104与第二出风风道128的通断。
风轮40设置在进风腔103或出风腔104内,驱动组件设置在外壳10上,驱动组件可以与风轮40连接以驱动风轮40转动,且驱动组件可以与旋转组件20连接以驱动旋转组件20转动,使得进风挡板22可以断开进风腔103与第二进风风道117,且使得出风挡板23可以断开出风腔104与第一出风风道127,可使室外空气先通过第一进风风道116进入进风腔103,然后进入出风腔104,再通过第二出风风道128流出,可以在外壳10内形成第一通路。
驱动组件可以继续驱动旋转组件20转动,使得进风挡板22可以断开进风腔103与第一进风风道116,且使得出风挡板23可以断开出风腔104与第二出风风道128,可使室内空气先通过第二进风风道117进入进风腔103,然后进入出风腔104,再通过第一出风风道127流出,可以在外壳10内形成第二通路;即通过驱使驱动组件旋转,可使空气在不同的通路内流动,有利于切换风机组件的工作模式,便于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机组件,通过在旋转组件20上设置进风挡板22和出风挡板23,使得旋转组件20可以在旋转的过程中可以控制不同的风道与不同的腔室的通断,使得空气可通过不同的风道流入外壳10并通过不同的风道流出外壳10,以在外壳10内形成多个方向的通路,可以丰富风机组件的工作模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且通过驱使旋转组件20旋转即可切换风机组件的工作模式,便于操作。
此外,通过驱使旋转组件20旋转以切换通路,相较于在每个通路内设置一个风阀且每个风阀需要单独的电机驱动而言,可以减少风机组件内的运动机构,简化风机组件的结构,提高风机组件的空间利用率,有利于减小风机组件的体积,实现风机组件的小型化,且可以提高风机组件工作的可靠性,且有利于降低风机组件的成本。
如图10和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出风风道127与第一进风风道116的至少一部分重合,且第一出风风道127与第一进风风道116相互连通,即第一出风风道127与第一进风风道116可以相互配合,以在风机组件的室外侧形成第一开口101,使得第一出风风道127与第一进风风道116共用第一开口101,进而便于第一开口101外接管路以与室外机连通,相较于第一进风风道116和第一出风风道127分别外接管路而言,可以简化管路,便于维护,且有利于降低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外壳10可以具有第一开口101,第一开口101可以为室外口,第一开口101可以位于第一进风风道116的敞开端,使得第一进风风道116可以通过第一开口101与室外侧连通,同时第一开口101可以位于第一出风风道127的敞开端,使得第一出风风道127可以通过第一开口101与室外侧连通,换而言之,第一进风风道116和第一出风风道127可以共用一个开口(室外口),以使容纳腔与室外连通。
如图1、图16和图1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外壳10具有第二开口102和第三开口106,第二开口102和第三开口106可以均为室内口,第二开口102可以位于第二进风风道117的敞开端,使得第二进风风道117可以通过第二开口102与室内侧连通,且第三开口106可以位于第二出风风道128的敞开端,使得第二出风风道128可以通过第三开口106与室内侧连通。
换而言之,第二进风风道117和第二出风风道128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开口(室内口),以使容纳腔与室内连通,可使第二进风风道117和第二出风风道128相互独立,且由于第二出风风道128对应第一通路,第二进风风道117对应第二通路,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的通风量,有利于提高风机组件的送风效率。
如图17所示,第二开口102和第三开口106可以沿着旋转组件20的转动周向排布,可以实现对第二开口102和第三开口106的分离,有利于减小第二进风风道117或者第二出风风道128的长度尺寸,例如,可以缩小第二开口102与旋转组件20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以减小第二进风风道117的长度尺寸,进而有利于减小室内空气在第二进风风道117内的流动阻力,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二通路的通风量,提高风机组件的送风效率。
如图1和图17所示,第二开口102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第三开口106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可以不同,可使第二开口102的敞开方向与第三开口106的敞开方向不同,例如,如图1所示,第三开口106可以向风机组件的前侧(如图1所示的前侧)敞开,可以降低室内遮挡物(例如墙壁)遮挡第三开口106的概率,有利于提高风机组件的送风量,提高第一通路的通风量,提高风机组件的送风效率,且第二开口102可以向风机组件的上侧(如图1所示的上侧)敞开,有利于减少进风噪音在室内的扩散程度,减小风机组件的工作噪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或者,如图8所示,第二开口102可以向风机组件的左侧(如图8所示的左侧)敞开,在基于减小风机组件的工作噪音的基础上,可以降低室内遮挡物(例如墙顶)遮挡第二开口102的概率,有利于提高风机组件的送风量,提高第二通路的通风量,提高风机组件的送风效率。
此外,第二开口102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第三开口106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同,即第二开口102的敞开方向与第三开口106的敞开方向可以相同,例如,如图7所示,第二开口102可以向风机组件的前侧(如图7所示的前侧)敞开,使得第二开口102和第三开口106向风机组件的同一侧敞开,可以降低室内遮挡物(例如墙壁)遮挡第二开口102和第三开口106的概率,可以提高风机组件的送风效率,同时可以减小第二进风风道117的长度尺寸,进而可以减小室内空气在第二进风风道117内的流动阻力,以进一步提高风机组件的送风效率。
如图1、图7和图8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出风风道128以及第三开口102均位于风机组件的上侧(如图1所示的上侧),可以增大第二出风风道128和第三开口102的高度,使得风机组件的第三开口远离用户,有利于减少送风噪音在室内的扩散程度,进而有利于减小风机组件的工作噪音,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进风口112与第二开口102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二出风口122与第三开口106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减小第二进风风道117的长度尺寸,进而有利于减小室内空气在第二进风风道117内的流动阻力,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二通路的通风量,提高风机组件的送风效率。
如图10-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外壳10具有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二进风口112,第一进风口111用以连通第一进风风道116和进风腔103,第二进风口112用以连通第二进风风道117和进风腔103;外壳10还具有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第一出风口121用以连通第一出风风道127和出风腔104,第二出风口122用以连通第二出风风道128和出风腔104。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外壳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限定有进风腔103,第二壳体12限定有出风腔104,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沿着旋转组件20的转动轴向(如图9所示的左右方向)排布,且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如图9-图15所示,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一出风口121可以沿风轮40的转动轴向(如图9所示的左右方向)排布,即旋转组件20的分隔板21可以将进风腔103和出风腔104分隔开,且分隔板21可以与第一壳体11配合,以在进风腔103的一侧限定出第一进风口111,且在进风腔103的另一侧限定出第二进风口112,第二进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22可以沿风轮40的转动轴向(如图9所示的左右方向)排布,即分隔板21可以与第二壳体12配合,以在出风腔104的一侧限定出第二进风口112,且在出风腔104的另一侧限定出第二出风口122。
其中,第一进风风道116和第二进风风道117位于第一壳体11内,便于第一进风风道116通过第一进风口111与进风腔103连通,且便于第二进风风道117通过第二进风口112与进风腔103连通;第一出风风道127位于第二壳体12内,便于第一出风风道127通过第一出风口121与出风腔104连通。
第二出风风道128的一部分可以位于第一壳体11内,第二出风风道128的另一部分可以位于第二壳体12内,即第二出风风道128可以由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拼接而形成,有利于增大第二出风风道128的截面面积,进而有利于提高风机组件的送风量;或者,整个第二出风风道128可以位于第二壳体12内,有利于降低外壳10的成本,且便于加工。
如图13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壳体12具有导风板126,导风板126设置在第二出风风道128内,且导风板126可以沿第二出风风道128的延伸方向延伸,可以实现对第二出风风道128内的气流的导向,可以提高第二出风风道128内的空气流动的稳定性,可以降低第二出风风道128内出现湍流的概率,有利于提高第一通路的通风量,提高风机组件的送风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导风板126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例如,导风板126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导风板126在第二出风风道128的高度方向(如图13所示的上下方向)上间隔布置,可以提高对气流的导向效果,进一步提高空气流动的稳定性。
如图10-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旋转组件20还包括分隔板21,分隔板21位于进风腔103和出风腔104之间,且分隔板21形成环形,分隔板21设置有连通口211,连通口211可以连通进风腔103和出风腔104,进风挡板22可以设置在分隔板21的朝向进风腔103的一侧(如图14所示的左侧),有利于进风挡板22在旋转组件20转动的过程中遮挡第一进风口111,以断开进风腔103和第一进风风道116,且有利于进风挡板22在旋转组件20转动的过程中遮挡第二进风口112,以断开出风腔104和第二进风风道117。
出风挡板23可以设置在分隔板21的朝向出风腔104的一侧(如图14所示的右侧),有利于出风挡板23在旋转组件20转动的过程中遮挡第一出风口121,以断开出风腔104和第一出风风道127,且有利于进风挡板22在旋转组件20转动的过程中遮挡第二出风口122,以断开出风腔104和第二出风风道128。
如图10-图1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进风挡板22可以遮挡第二进风口112,且出风挡板23可以遮挡第一出风口121,使得室外空气可以通过第一开口101进入第一进风风道116,然后通过第一进风口111进入进风腔103,再通过连通口211进入出风腔104,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22进入第二出风风道128,最后通过第三开口106流至室内,可以实现对室内的送风,且室外空气经过过滤后可以实现对室内的送新风。
进风挡板22可以遮挡第一进风口111,且出风挡板23可以遮挡第二出风口122,使得室内空气可以通过第二开口102进入第二进风风道117,然后通过第二进风口112进入进风腔103,再通过连通口211进入出风腔104,然后通过第一出风口121进入第一出风风道127,最后通过第一开口101流至室外,以向室外排风,例如,可以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开口101可以为室内口,第二开口102和第三开口106可以均为室外口,进风挡板22可以遮挡第二进风口112,且出风挡板23可以遮挡第一出风口121,使得室内空气可以通过第一开口101进入第一进风风道116,然后通过第一进风口111进入进风腔103,再通过连通口211进入出风腔104,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22进入第二出风风道128,最后通过第三开口106流向室外,以向室外排风,例如,可以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
进风挡板22可以遮挡第一进风口111,且出风挡板23可以遮挡第二出风口122,使得室外空气可以通过第二开口102进入第二进风风道117,然后通过第二进风口112进入进风腔103,再通过连通口211进入出风腔104,然后通过第一出风口121进入第一出风风道127,最后通过第一开口101流至室内,可以实现对室内的送风,且室外空气经过过滤后可以实现对室内的送新风。
如图9和图1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风轮40可以设置在出风腔104内,出风挡板23位于风轮40的外周,驱动组件与风轮40连接以驱动风轮40转动,其中,风轮40可以是离心风轮40,风轮40旋转可以将进风腔103内的空气泵入出风腔104内。
如图5、图14和图15所示,出风挡板23的一端形成有蜗舌段233,沿远离蜗舌段233的方向,且在出风挡板23的延伸方向上,出风挡板23的靠近风轮40的一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风轮40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例如,如图5所示,在风轮40的转动方向上,出风挡板23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风轮40的转动中心的距离逐渐增大,可以实现对空气流动的导向,提高空气流动的稳定性。
其中,出风挡板23的靠近风轮40的一侧表面的一部分可以与风轮40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便于加工,且有利于降低成本;出风挡板23的靠近风轮40的一侧表面可以与风轮40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可以延长起到对气流导向作用的通路的路径,以进一步提高空气流动的稳定性,提高风机组件的出风效率。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出风挡板23包括第一遮挡段231和第二遮挡段232,第一遮挡段231沿着分隔板21的外周延伸,第二遮挡段232位于第一遮挡段231的靠近风轮40的一侧,第二遮挡段232的一端与第一遮挡段231连接,第二遮挡段232的另一端与第一遮挡段231间隔布置,且第二遮挡段232的另一端与第一遮挡段231通过蜗舌段233过渡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蜗舌段233的表面可以为圆弧形,使得第二遮挡段232的另一端与第一遮挡段231圆弧过渡连接,可以提高蜗舌段233对空气流动的引导效果,防止空气在旋转组件20内循环流动,可以降低旋转组件20内出现湍流的概率,有利于增大风机组件的出风量,有利于提高风机组件的出风效率,这里的出风既包括风机组件向室内送新风,也包括风机组件向室外排风。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遮挡段232的靠近风轮40的一侧表面与风轮40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例如,在风轮40的转动方向上,第二遮挡段232的内壁面与风轮40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可以实现对空气流动的导向,提高空气流动的稳定性,同时在出风腔104内空气的流动路径上,通路的尺寸逐渐增大,有利于降低风机组件内出现湍流的概率,进而有利于降低空气的流动阻力,有利于增大风机组件的出风量,有利于提高风机组件的出风效率。
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二驱动电机32可以驱动风轮40逆时针转动,且在逆时针方向上,第二遮挡段232的内壁面与风轮40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如图5和图1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遮挡段232与第一遮挡段231之间可以设置有加强筋2321,可以提高出风挡板23的结构强度,可以防止出风挡板23在风机组件工作时损坏,便于维护,且使得出风挡板23可以承受具有更高流速的气流,进而可以提高风轮40的转速,以提高风机组件的进出风量,提高风机组件的工作效果。
如图9和图1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31和齿轮30,第一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与齿轮30连接,第一遮挡段231的背离第二遮挡段232的一侧设置有啮合齿2311,齿轮30与啮合齿2311啮合,第一驱动电机31可以驱动齿轮30转动,以通过出风挡板23带动整个旋转组件20旋转;或者,进风挡板22可以设置有啮合齿2311,齿轮30与啮合齿2311啮合,第一驱动电机31可以驱动齿轮30转动,以通过进风挡板22带动整个旋转组件20旋转。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一遮挡段231的背离第二遮挡段232的一侧设置啮合齿2311,以便于将第一驱动电机31和齿轮30设置在旋转组件20外,可以降低第一驱动电机31和齿轮30干扰气流的概率,有利于减小空气在风机组件内部的流动阻力,提高风机组件的工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啮合齿2311可以沿旋转组件20的转动周向在第一遮挡段231上排布,啮合齿2311可以位于第一遮挡段231的一侧(如图14所示的右侧)边沿,便于加工,啮合齿2311也可以位于第一遮挡段231的背离第二遮挡段232的一侧表面,可以提高啮合齿2311与齿轮30啮合的稳定性,防止出风挡板23在旋转组件20转动时左右窜动,进而可以提高旋转组件20转动的稳定性。
如图9和图1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壳体12上设置有齿轮安装部123,齿轮安装部123位于出风腔104外,外壳10还包括齿轮盖33,齿轮盖33可以具有凹槽,凹槽的敞开口朝向齿轮安装部123,第一驱动电机31可以放置在凹槽内,且第一驱动电机31可以与凹槽卡接,且第一驱动电机31可以与齿轮安装部123固定连接,齿轮30位于齿轮安装部123与第一驱动电机31之间,第一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与齿轮30连接。
齿轮盖33可以与第二壳体12连接,以将第一驱动电机31和齿轮30安装至齿轮安装部123内,可以实现对第一驱动电机31和齿轮30的隐藏,有利于提升风机组件的美观性;出风腔104的侧壁开设有避让口1231,齿轮30通过避让口1231与出风挡板23上的啮合齿2311啮合,进而第一驱动电机31可以驱动齿轮30转动,以通过出风挡板23带动整个旋转组件20旋转。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分隔板21形成环形,进风挡板22和出风挡板23分别沿分隔板21的周向延伸,且进风挡板22和出风挡板23在分隔板21上的投影错位布置,且由于第一开口101(室外口)和第二开口102(室内口)分别位于外壳10的相对两侧(如图1所示的上下两侧),第一开口101(室外口)和第三开口106(室内口)分别位于外壳10的相对两侧,可以保证出风挡板23在进风挡板22遮挡第一进风口111的同时遮挡第二出风口122,且可以保证出风挡板23在进风遮挡第二进风口112的同时遮挡第一出风口121,可以提高对通路的密封性,有利于增大风机组件的进出风量,可以提高风机组件的出风效率。
如图10-图1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驱动组件驱动旋转组件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旋转组件20转动至第一位置时,进风挡板22可以遮挡第二进风口112,且出风挡板23可以遮挡第一出风口121,使得室外空气可以通过第一开口101进入第一进风风道116,然后通过第一进风口111进入进风腔103,再通过连通口211进入出风腔104,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22进入第二出风风道128,最后通过第三开口106流至室内,可以实现对室内的送风,且室外空气经过过滤后可以实现对室内的送新风。
在旋转组件20转动至第二位置时,进风挡板22可以遮挡第一进风口111,且出风挡板23可以遮挡第二出风口122,使得室内空气可以通过第二开口102进入第二进风风道117,然后通过第二进风口112进入进风腔103,再通过连通口211进入出风腔104,然后通过第一出风口121进入第一出风风道127,最后通过第一开口101流至室外,以向室外排风,例如,可以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
在另一些示例中,在旋转组件20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进风挡板22可以遮挡第一进风口111,以断开进风腔103与第一进风风道116,且出风挡板23可以遮挡第一出风口121,以断开出风腔104与第一出风风道127,可以实现对第一开口101的封闭,即旋转组件20可以同时关闭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可以实现对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的分隔,防止室外空气在风机组件未向室内送风时进入室内,例如,可以防止冷风倒灌至室内。
或者,进风挡板22可以遮挡第二进风口112,以断开进风腔103和第二进风风道117,且出风挡板23可以遮挡第二出风口122,以断开出风腔104与第二出风风道128,实现对第二开口102的封闭。
在另一些示例中,进风挡板22的一部分在分隔板21上的投影与出风挡板23的一部分在分隔板21上的投影重合,使得出风挡板23可以在进风挡板22遮挡第一进风口111的同时遮挡第一出风口121,以断开进风腔103与第一进风风道116且断开出风腔104和第一出风风道127,可以实现对第一开口101的封闭。
同时,可以减少进风挡板22与第一进风口111之间的缝隙,且可以减少出风挡板23与第一出风口121之间的缝隙,可以提高对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2的关闭效果,进而可以提高对第一开口101(室外口)的关闭效果,从而提高对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的分隔效果,防止室外空气在风机组件未送新风时倒灌至室内。
如图10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外壳10内具有第一限位件113和第二限位件114,在旋转组件20转动至第一位置时,进风挡板22可以与第一限位件113配合,可以实现对旋转组件20的限位,防止旋转组件20由于过度转动而与外壳10内的部件发生干涉,可以提高风机组件工作的可靠性;在旋转组件20转动至第二位置时,进风挡板22可以与第二限位件114合,以实现对旋转组件20的限位,防止旋转组件20由于过度转动而与外壳10内的部件发生干涉,可以提高风机组件工作的可靠性,即第一限位件113和第二限位件114均可以设置在进风腔103内,以在旋转组件20的转动方向上限制进风挡板22活动。
或者,在旋转组件20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出风挡板23可以与第一限位件113配合,以实现对旋转组件20的限位,在旋转组件20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出风挡板23可以与第二限位件114配合,以实现对旋转组件20的限位,即第一限位件113和第二限位件114均可以设置在出风腔104内,以在旋转组件20的转动方向上限制出风挡板23活动。
当然,在旋转组件20转动至第一位置时,进风挡板22和出风挡板23可以同时与第一限位件113配合,以实现对旋转组件20的限位,在旋转组件20转动至第二位置时,进风挡板22和出风挡板23可以同时与第二限位件114配合,以实现对旋转组件20的限位,即第一限位件113可以同时设置在进风腔103和出风腔104内,第二限位件114可以同时设置在进风腔103和出风腔104内,以在旋转组件20的转动方向上同时限制进风挡板22和出风挡板23活动,可以提高对旋转组件20限位的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外壳10的内壁面可以具有凸筋,凸筋朝向容纳腔的中心方向凸出,凸筋可以形成第一限位件113,进而在旋转组件20转动至第二位置时,进风挡板22可以与凸筋抵接,以实现对旋转组件20的限位;或者,凸筋可以形成第二限位件114,进而在旋转组件20转动至第一位置时,进风挡板22可以与凸筋抵接,以实现对旋转组件20的限位;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件113和第二限位件114均可以为凸筋,便于加工。
在一些示例中,外壳10的内壁面可以具有凸块,凸块沿容纳腔的周向延伸,且凸块的一端形成有限位凹槽,限位凹槽可以形成第二限位件114,进而在旋转组件20转动至第一位置时,进风挡板22可以与限位凹槽插接,以实现对旋转组件20的限位;或者,限位凹槽可以形成第一限位件113,进而在旋转组件20转动至第二位置时,进风挡板22可以与限位凹槽插接,以实现对旋转组件20的限位;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件113和第二限位件114均可以为限位凹槽,可以提高对旋转组件20的限位效果。
如图10、图14和图1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限位件113和第二限位件114均位于进风腔103内,进风挡板22在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限位件113和第二限位件114配合,在旋转组件20转动至第一位置时,进风挡板22可以与第一限位件113配合,在旋转组件20转动至第二位置时,进风挡板22可以与第二限位件114配合,可以实现对旋转组件20的限位,防止旋转组件20由于过度转动而与外壳10内的部件发生干涉,可以提高风机组件工作的可靠性。
如图1、图2和图11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外壳10上具有插口115,用于过滤件50的插入,且第一限位件113和第二限位件114可以均位于插口115的一侧;当然,限位件的实际位置可以根据实际设计参数来确定,设计参数可以是进风挡板22的尺寸、进风挡板22在旋转组件20转至第一位置时的位置,或者进风挡板22在旋转组件20转至第二位置时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件113和第二限位件114可以位于插口115的相对两侧,即在进风腔103的周向上,插口115可以位于第一限位件113和第二限位件114之间,使得两个限位件可以对进风挡板22进行限位,以防止进风挡板22遮挡插口115,进而可以防止进风挡板22与过滤件50发生干涉,可以提高风机组件工作的可靠性,且有利于操作人员在风机组件工作时装卸过滤件50,便于维护。
如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驱动电机32,第二驱动电机32设置在风轮40的背离分隔板21的一侧(如图9所示的右侧),且第二驱动电机32与风轮40配合,第二驱动电机32可以驱动风轮40转动。
如图13所示,第二壳体12上设置有电机安装部124,电机安装部124位于出风腔104的底壁上,电机安装部124具有安装孔和定位凹槽,第二驱动电机32可以通过安装孔与电机安装部124固定连接,以实现对第二驱动电机32的安装,同时第二驱动电机32的一部分可以与定位凹槽插接配合,可以实现对第二驱动电机32安装的定位,且可以提高对第二驱动电机32安装的稳定性,由此,第二驱动电机32的输出轴与风轮40连接,可以直接驱动风轮40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壳体12的底壁上具有出线孔125,第二驱动电机32可以通过线缆与电源电连接,其中,线缆可以穿过出线孔125以连接第二驱动电机32和电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新风模块100,包括:风机组件和过滤件50,过滤件50可拆卸地设于风机组件内,便于更换,有利于降低维护成本;通过采用上述风机组件,可以在新风模块100内形成多个方向的通路,可以丰富新风模块100的工作模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16和图1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风轮40可以设置在出风腔104内,过滤件50可以设置在进风腔103内,即通过将风轮40和过滤件50单独设置在两个腔室内,可以防止风轮40与过滤件50发生干涉,有利于提高风轮40工作的可靠性,且有利于提高过滤件50的使用寿命。
如图1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过滤件50包括过滤本体51和定位把手52,进风腔103的侧壁上设有插口115,过滤本体51可以通过插口115伸入进风腔103内,定位把手52的至少一部分在宽度方向(如图17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插口115的尺寸,使得定位把手52可以在过滤本体51进入进风腔103时与第一壳体11抵接,可以实现对过滤件50安装的定位,且有利于提高过滤件50安装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7和图18所示,进风腔103内设置有安装件105,安装件105可以与第一壳体11连接,安装件105具有安装口,过滤本体51具有安装凸台511,在过滤本体51通过插口115伸入进风腔103后,安装凸台511可以与安装口卡接配合,以实现过滤件50的安装。
如图1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分隔板21的朝向进风腔103的一侧(如图14所示的左侧)设置有密封圈,分隔板21可以通过密封圈与过滤件50(例如过滤本体51)的框架密封配合,使得进风腔103内的空气可以充分流经过滤件50中的过滤网后进入出风腔104,可以提高对空气的过滤效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风机组件;或者,包括空调器的新风模块100,通过采用上述风机组件或者上述空调器的新风模块100,可以在空调器内形成多个方向的通路,可以丰富空调器的工作模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下面参照图1-图20来描述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空调器包括新风组件,新风组件包括:外壳10、旋转组件20、驱动组件和风轮40,外壳10具有第一开口101、第二开口102和第三开口106,外壳10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和齿轮盖33,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通过紧固件连接,齿轮盖33与第二壳体12连接。
第一壳体11限定有进风腔103、第一进风风道116和第二进风风道117,第二壳体12限定有出风腔104、第一出风风道127和第二出风风道128,进风腔103具有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二进风口112,出风腔104具有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
第一进风风道116通过第一进风口111与进风腔103连通,且第一进风风道116通过第一开口101与室外空间连通,第二进风风道117通过第二进风口112与进风腔103连通,且第二进风风道117通过第二开口102与室内空间连通;第一出风风道127通过第一出风口121与出风腔104连通,且第一出风风道127通过第一开口101与室外空间连通,第二出风风道128通过第二出风口122与出风腔104连通,且第二出风风道128通过第三开口106与室内空间连通。
旋转组件20包括分隔板21,分隔板21设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分隔板21具有连通口211,分隔板21的朝向进风腔103的一侧(如图14所示的左侧)设有进风挡板22,分隔板21的朝向出风腔104的一侧(如图14所示的右侧)具有出风挡板23,出风挡板23具有啮合齿2311。
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31、齿轮30和第二驱动电机32,第一驱动电机31设于齿轮盖33上,第一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与齿轮30连接,齿轮30与出风挡板23上的啮合齿2311啮合;风轮40设于出风腔104内,且风轮40与连通口211的位置对应,第二驱动电机32设于出风腔104的底壁上,第二驱动电机32的输出轴与风轮40连接。
在空调器处于初始状态下,例如,如图16和图17所示,旋转组件20处于第一位置,进风挡板22遮挡第二进风口112,出风挡板23遮挡第一出风口121,第二驱动电机32可以驱动风轮40旋转,以在出风腔104内产生负压;此时,室外空气可以通过第一开口101进入第一进风风道116,然后通过第一进风口111进入进风腔103,再通过连通口211进入出风腔104,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22进入第二出风风道128,最后通过第三开口106流至室内,且在室外空气经过滤后,空调器可以向室内送入新鲜空气,以实现空调器的送新风功能。
如图5所示,第一驱动电机31可以继续驱动旋转组件20顺时针转动至第二位置,如图19和图20所示,旋转组件20处于第二位置,进风挡板22遮挡第一进风口111,出风挡板23遮挡第二出风口122,第二驱动电机32可以驱动风轮40旋转,以在出风腔104内产生负压;此时,室内空气可以通过第二开口102进入第二进风风道117,然后通过第二进风口112进入进风腔103,再通过连通口211进入出风腔104,然后通过第一出风口121进入第一出风风道127,最后通过第一开口101排至室外,可以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至室外,以实现空调器的排风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其中,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以图示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纳腔、与室外侧连通的第一进风风道和第一出风风道、与室内侧连通的第二进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二进风风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风道间隔布置;
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可转动的设在所述容纳腔内且可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第一进风风道和所述第二进风风道分别与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分别与所述出风腔连通,所述旋转组件具有进风挡板和出风挡板,所述进风挡板用于控制所述进风腔与所述第一进风风道和所述第二进风风道的通断,所述出风挡板用于控制所述出风腔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通断;
风轮,所述风轮设于所述进风腔或出风腔;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在所述外壳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旋转组件和所述风轮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风轮和所述旋转组件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位于所述第二进风风道的敞开端的第二开口,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的敞开端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沿所述旋转组件的转动周向排布,且所述第二开口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开口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连通所述第二进风风道和所述进风腔的第二进风口,所述外壳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和所述出风腔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沿所述风轮的转动轴向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三开口之间的最小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设于所述出风腔,所述出风挡板位于所述风轮的外周,所述出风挡板的一端形成有蜗舌段,沿远离所述蜗舌段的方向,所述出风挡板的靠近所述风轮的一侧表面与所述风轮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挡板包括第一遮挡段和第二遮挡段,所述第二遮挡段位于所述第一遮挡段的靠近所述风轮的一侧,所述第二遮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遮挡段连接,所述第二遮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遮挡段间隔布置且通过所述蜗舌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挡段与所述第一遮挡段之间设有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齿轮,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遮挡段的背离所述第二遮挡段的一侧设有啮合齿,所述齿轮与所述啮合齿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位于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之间,且所述分隔板形成环形,所述分隔板设有可连通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的连通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挡板和所述出风挡板分别沿所述分隔板的周向延伸,且所述进风挡板和所述出风挡板在所述分隔板上的投影错位布置或部分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沿所述风轮的转动轴向排布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进风风道和所述进风腔位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出风腔位于所述第二壳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旋转组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进风腔与所述第一进风风道连通,所述出风腔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连通,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进风腔与所述第二进风风道连通,所述出风腔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组件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所述进风腔与所述第一进风风道断开且所述出风腔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断开,或,所述进风腔与所述第二进风风道断开且所述出风腔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断开。
14.一种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组件;
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可拆卸地设于所述风机组件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腔设有风轮,所述过滤件设于所述进风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的朝向所述进风腔的一侧设有密封圈,所述分隔板适于通过所述密封圈与所述过滤件的框架密封配合。
17.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组件;或者,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16所述的空调器的新风模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447358.8U CN221923696U (zh) | 2024-03-07 | 2024-03-07 | 风机组件、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447358.8U CN221923696U (zh) | 2024-03-07 | 2024-03-07 | 风机组件、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923696U true CN221923696U (zh) | 2024-10-29 |
Family
ID=93195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447358.8U Active CN221923696U (zh) | 2024-03-07 | 2024-03-07 | 风机组件、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923696U (zh) |
-
2024
- 2024-03-07 CN CN202420447358.8U patent/CN22192369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62693B (zh) | 多功能双向流新风机 | |
CN212204781U (zh) | 空气处理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5260132U (zh) | 换气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1981577A (zh) | 新风机及空气调节设备 | |
CN212204780U (zh) | 空气处理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112594781A (zh) | 新风系统及空调器 | |
CN211575447U (zh) | 风管结构、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113357811A (zh) |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 |
CN221923696U (zh) | 风机组件、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
CN214619831U (zh) | 空调器 | |
CN214198897U (zh) | 空调器 | |
CN221897870U (zh) | 风机组件、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
CN221897871U (zh) | 风机组件、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
CN113566355A (zh) |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20707506U (zh) | 风机组件和具有其的新风模块、空调器 | |
CN112460685A (zh) | 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 |
CN214198916U (zh) | 新风系统及空调器 | |
CN216080287U (zh) | 出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柜机 | |
WO2022247212A1 (zh) | 水洗空气装置及空调柜机 | |
CN221897874U (zh) | 风机组件、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
CN214148152U (zh) | 换气组件、换气装置和空调系统 | |
CN214148151U (zh) | 新风系统及空调器 | |
CN214536679U (zh) |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 |
CN221923701U (zh) |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
CN219656186U (zh) |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