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047923U - 室内机和暖通系统 - Google Patents
室内机和暖通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047923U CN222047923U CN202420586555.8U CN202420586555U CN222047923U CN 222047923 U CN222047923 U CN 222047923U CN 202420586555 U CN202420586555 U CN 202420586555U CN 222047923 U CN222047923 U CN 2220479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ss
- air
- wind wheel
- flow wind
- blad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08 swee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室内机和暖通系统,其中,室内机包括壳体和至少两贯流风轮,在底面间隔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至少两所述贯流风轮设于所述风道内,并在所述出风口的长度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贯流风轮包括多个叶片,多个所述叶片沿其所述贯流风轮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叶片沿其所述贯流风轮的轴向呈扭转设置;其中,相邻两所述贯流风轮的所述叶片的扭转方向不同。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室内机送风单一性、无法满足实际环境中不同送风需求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室内机以及具有其的暖通系统。
背景技术
室内气流组织是评价暖通系统优劣的重要因素,对于舒适性暖通系统的室内机来说,合理的送风方式(送风距离和送风广度)在室内空气环境、人体舒适性以及室内机节能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技术中,暖通系统的室内机如天花机会设置贯流风轮以实现室内送风,然而现有技术的天花机采用贯流风轮的送风方式较为单一,无法根据不同的室内实际场景而设置适配的送风距离和送风广度,限制了室内机的使用场景,无法满足实际环境中不同送风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室内机和暖通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室内机送风单一性、无法满足实际环境中不同送风需求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该室内机包括:
壳体,在底面间隔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和
至少两贯流风轮,至少两所述贯流风轮设于所述风道内,并在所述出风口的长度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
所述贯流风轮包括多个叶片,多个所述叶片沿其所述贯流风轮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叶片沿其所述贯流风轮的轴向呈扭转设置;
其中,相邻两所述贯流风轮的所述叶片的扭转方向不同。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贯流风轮的叶片具有远离所述贯流风轮的轴线的出风尾端,所述出风尾端沿所述叶片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点之间的连线为端点连线,所述端点连线相对于其所述贯流风轮的转动轴线呈倾斜设置;
相邻两所述贯流风轮的所述端点连线的倾斜方向不同。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还包括联轴器,所述联轴器连接于两相邻所述贯流风轮之间;
两所述贯流风轮的所述端点连线在靠近所述联轴器的一端沿远离所述联轴器的一端的方向上,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还包括联轴器,所述联轴器连接于两相邻所述贯流风轮之间;
两所述贯流风轮的所述端点连线在靠近所述联轴器的一端沿远离所述联轴器的一端的方向上,沿背离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尾端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出风部,相邻的两个所述出风部之间限定出补气切口,所述补气切口被配置为使所述补气切口处的气流从层流状态向湍流状态过渡。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同一所述贯流风轮的不同所述叶片的所述补气切口沿其所述贯流风轮的周向排布呈一圈,且多圈所述补气切口沿所述贯流风轮的轴向排布;
和/或,每一所述补气切口的与所述叶片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横截面形状呈矩形、三角形或者梯形。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贯流风轮包括以及在所述贯流风轮的轴向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端盖,且两个所述端盖之间沿所述贯流风轮的轴向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多个风轮中节,每一所述风轮中节包括隔板以及沿所述隔板周向设置的多个所述叶片;
同一所述风轮中节的叶片的所述端点连线相对于其所述贯流风轮的轴向的倾斜方向一致。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两相邻所述风轮中节上,相邻的两所述叶片在二者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贯流风轮的轴线之间存在错位角A,A小于等于8度,且大于等于5度;
和/或,在所述贯流风轮的径向上,各个所述叶片不伸出所述端盖的外边缘。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所述贯流风轮的叶片数量不同。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风道内,并位于所述贯流风轮和所述进风口之间。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暖通系统,该暖通系统包括室外机和如上所述的室内机,所述室外机与所述室内机连接。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室内机以及暖通系统,通过在壳体的底面间隔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且壳体内形成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同时在风道内设置两贯流风轮,贯流风轮的叶片沿其贯流风轮的轴向呈扭转设置,且相邻两贯流风轮的叶片的扭转方向不同,以使得本实施例的室内机具有至少以下的技术效果:
首先,将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在壳体的底面,如此使得室内机同一侧进行气流吸入和气流排出,相较于多侧进出风的设计的气流流动路径更为简短,且安装时更方便将进风口和出风口与室内环境进行连通,减少安装的复杂性。其次,在室内机同一侧设置进出风的基础上,通过间隔设置至少两贯流风轮,并对相邻两个贯流风轮进行不同设计,以使得相邻的两个贯流风轮的叶片扭转方向呈不同设置,如此使得相邻两个贯流风轮对于气流的导向不同,以产生不同方向的气流在出风处进行汇集,从而在出风口形成多样化的送风方式,进而可根据实际安装环境调整室内机的出风口处的送风广度和送风距离,以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送风方案,为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室内机的两个贯流风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室内机的两个贯流风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2所示的贯流风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的贯流风轮与蜗舌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室内机;10、壳体;11、蜗舌;111、蜗舌主体;112、导流筋;113、导流槽;10a、进风口;10b、出风口;20、贯流风轮;L1、端点连线;L2、轴向;21、端盖;22、风轮中节;221、隔板;222、叶片;2221、出风尾端;222a、出风部;222b、补气切口;30、联轴器;40、换热器;50、驱动电机。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部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下部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部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暖通系统,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暖通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空调、多联机以及热泵等等设备,并且可以应用在商场、写字楼等规模较大的场所。其中,暖通系统可以包括室内机100、室外机(图中未示出)以及连接管(图中未示出),室内机100通过连接管与室外机连接,以使室内机100与室外机构成循环流路。
在一些实际使用场景中,本申请的室内机100可以安装于室内,室外机负责制冷或者制热,并通过连接管运输冷媒或者冷冻水等介质,冷媒或者冷冻水等介质在分别与室内的空气、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室内机100负责将冷气或热气输送到室内,以达到降温或升温的效果。
具体地,室内机100可以包括天花机、风管机以及挂壁式空调室内机100中的一种,其中,天花机通常采用吊顶的方式嵌设在天花板内,以通过天花板对天花机起到隐藏效果,如此,使得天花机相较于其他室内机100的形式而言隐藏效果较好,更为美观,本实施例对室内机100的具体形式不作具体限定。
参照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0、换热器40以及贯流风轮20,换热器40和贯流风轮20均设于壳体10的风道内。
壳体10的外轮廓可以呈矩形块状设置,且壳体10的材质可以为金属材质,以具有强度较佳、轻盈以及耐腐蚀等优点,当然,壳体10的材质还可以为塑料材质,以具有重量轻、成本低、易于加工成型等优点,本实施例对于壳体10的形状以及材质均不作限制。当室内机100安装于室内时,该底面可以位于天花板并朝向室内设置。壳体10的底面间隔设置有进风口10a和出风口10b,且壳体10内部形成有连通进风口10a和出风口10b的风道。如此使得室内机100同一侧进行气流吸入和气流排出,相较于多侧进出风的设计的气流流动路径更为简短,且安装时更方便将进风口10a和出风口10b与室内环境进行连通,减少安装的复杂性。此外,壳体10还包括蜗舌11,蜗舌11位于贯流风轮20和出风口10b之间,蜗舌11用于分割被贯流风轮20送向出风口10b的气流,以使气流的部分能够顺畅流向出风口10b。
换热器40可以呈直线型、V形、弧形或者波浪形等多种形状。换热器40用于与穿过换热器40的气体进行换热,起到对气体进行制冷或制热的作用。例如,换热器40内穿设有多条冷媒管,气体在穿过换热器40时与管内的冷媒换热,从而改变气体温度,具体地,在制冷时气体与换热器40的冷媒热交换形成低温空气,而在制热时气体与换热器40的冷媒热交换形成加热空气。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40设于风道内,并位于贯流风轮20和进风口10a之间,如此以使得从进风口10a进入的气流会先与换热器40进行换热后,再经过贯流风轮20后从出风口10b吹向室内场景中,如此以使得换热器40远离出风口10b设置,以降低换热器40对出风方向的干涉。
结合参照图3和图4,贯流风轮20具有节能、风量大、自身运行噪音低、安装简单的优点,从而采用贯流风轮20驱动气流以提高室内机100的使用性能。其中,贯流风轮20可以呈长筒状设置,且贯流风轮20包括叶片222。叶片22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呈翼型状,翼型状可以优化气流在叶片222的表面上的分布,使得流经叶片222表面的气流更为均匀,降低了气流在叶片222表面的湍流度,从而提升贯流风轮20的整体气动性能。示例性地,翼型状具体可以是对称翼型、平凸翼型或者凹凸翼型等形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叶片222的材质可以是塑料材质,以具有重量较轻、防腐蚀等优点,例如可以具体为ASG(玻璃纤维强化AS树脂)材质,当然,本实施例不限于此,叶片222的材质还可以是金属材质,以具有强度较高,以保持长久平稳运转而不变形等优点。
然而现有技术的天花机采用贯流风轮20的送风方式较为单一,无法根据不同的室内实际场景而设置适配的送风距离和送风广度,限制了室内机100的使用场景,无法满足实际环境中不同送风需求。
参照图2至图4,基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至少两贯流风轮20设于风道内,并在出风口10b的长度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贯流风轮20的叶片222沿其贯流风轮20的轴向L2呈扭转设置。
其中,在高速旋转或制热工况下,单个长风轮的中部会产生较大的变形,因此在出风口10b的同样长度下,将单个长风轮设计为在出风口10b的长度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贯流风轮20,以有效降低风轮工作过程中发生变形的可能性。而通过将贯流风轮20的叶片222沿其贯流风轮20的轴向L2呈扭转设置,以对经过叶片222的气流的走向进行改变。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两种实现各个叶片222自身能够发生扭转的加工形式:
第一种形式中,叶片222为塑料材质,且通过注塑成型的形式加工形成,而在脱模过程中,可以采用旋转脱模的形式,具体为在脱模过程中,使模具沿着旋转轴线旋转,从而在脱模过程中实现叶片222的扭转;
第二种形式中,在加工出叶片222后,仅对叶片222沿其长度方向的任一一端施加扭力,或者对叶片222沿其长度方向的一端施加沿顺时针方向的扭力,另一端施加逆时针方向的扭力,使得叶片222自身实现扭转。
综上,将进风口10a和出风口10b均设置在壳体10的底面,如此使得室内机100同一侧进行气流吸入和气流排出,相较于多侧进出风的设计的气流流动路径更为简短,且安装时更方便将进风口10a和出风口10b与室内环境进行连通,减少安装的复杂性。其次,在室内机100同一侧设置进出风的基础上,通过间隔设置至少两贯流风轮20,并对相邻两个贯流风轮20进行不同设计,以使得相邻的两个贯流风轮20的叶片222扭转方向呈不同设置,如此使得相邻两个贯流风轮20对于气流的导向不同,以产生不同方向的气流在出风处进行汇集,从而在出风口10b形成多样化的送风方式,进而可根据实际安装环境调整室内机100的出风口10b处的送风广度和送风距离,以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送风方案,为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使用体验。
参照图3至图6,在一些结构形式中,贯流风轮20的叶片222具有远离贯流风轮20的轴线的出风尾端2221,可以理解的是,气流在流经叶片222时,最终会由出风尾端2221流出,并流向蜗舌11。而出风尾端2221沿叶片22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点之间的连线为端点连线L1,端点连线L1相对于其转动轴线呈倾斜设置。也即,端点连线L1L1与贯流风轮20的轴向L2之间存在夹角,且夹角不为零。而相邻两贯流风轮20的端点连线L1的倾斜方向不同,如此以实现相邻两贯流风轮20最终的出风方向不同,进一步增加了送风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通过调整相邻贯流风轮20的端点连线L1的倾斜方向,可以实现不同方向和角度的送风,以满足不同室内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进一步地,在一些结构形式中,两相邻的贯流风机的端点连线L1的倾斜方向呈对称设置。如此在生产时,可以生产制造两个端点连线L1的倾斜方向相同的贯流风机,之后安装于壳体10内时,翻转其中一个贯流风机以使其与另一个贯流风机对称设置,如此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可以同步实现相邻两贯流风轮20的端点连线L1的倾斜方向不同。
在一些结构形式中,室内机100还包括联轴器30,联轴器30连接于两相邻贯流风轮20之间。通过联轴器30以将两个相邻的贯流风轮20进行连接在一起,使它们能够同步运行。这样一来,系统可以通过同一个驱动电机50来驱动两个贯流风轮20,而不是需要两个独立的驱动电机50。这种设计不仅减少了系统的能源消耗,还降低了系统的维护成本。其次,联轴器30连接两个贯流风轮20的设计简化了系统的结构,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和复杂性。这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了故障的可能性。
同时,参照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两贯流风轮20的端点连线L1在靠近联轴器30的一端沿远离联轴器30的一端的方向上,沿朝向出风口10b的方向倾斜设置。如此以使得两个贯流风轮20均朝向远离出风口10b的中心的方向倾斜送风,从而可以增大送风角度,增大送风范围,实现广角送风,提升室内机100的制冷或制热工作范围,以适用于横向宽度过大的送风场景。
参照图5和图6,在其他实施例中,两贯流风轮20的端点连线L1在靠近联轴器30的一端沿远离联轴器30的一端的方向上,沿背离出风口10b的方向倾斜设置。如此以使得两个贯流风轮20均朝向邻近出风口10b的中心的方向倾斜送风,从而可以将出风口10b的风聚集在中央,可以提升室内机100的送风风压,使得空调器的送风距离更远,实现远距离送风,以适用于纵向深度过大的送风场景。
参照图7和图8,在一些结构形式中,出风尾端222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出风部222a,相邻的两个出风部222a之间限定出补气切口222b,补气切口222b被配置为使补气切口222b处的气流从层流状态向湍流状态过渡。从而在气流流向蜗舌11过程中,能够让位于气流的尾迹的大涡流提前变成多个小涡流,如此,不仅能够降低气流在流向蜗舌11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的强度,而且在多个小涡流冲击蜗舌11的形式中,相较于大涡流冲击蜗舌11的形式,所产生的噪音的强度会更低。
进一步地,蜗舌11包括蜗舌主体111和导流筋112,导流筋112凸设于蜗舌主体111上,其中,导流筋112与蜗舌主体111可以为一体成型构件,如此不仅能够增强导流筋112与蜗舌主体111之间连接的强度,还能够减少导流筋112与蜗舌主体111的组装步骤,当然,导流筋112与蜗舌主体111还可以为分体构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导流筋1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流筋112间隔地凸设于蜗舌主体111上,相邻两个导流筋112之间限定出导流槽113。可以理解的是,贯流风轮20所送出的气流在导流筋112与导流槽113的导引下能够顺畅地流向送风口。
其中,在贯流风轮20转动至任一角度的状态下,沿贯流风轮20的出风方向,出风尾端2221与导流筋112相对的叶片222的出风部222a与导流槽113相对,且,该叶片222的补气切口222b与导流筋112相对。
可以理解的是,由出风尾端2221具有补气切口222b的区域所送出的气流,位于其尾迹的大涡流提前变成多个小涡流,而由出风尾端2221未具有补气切口222b的区域,也即由出风部222a所送出的气流,其流动状态若要从层流状态向湍流状态过渡,所需的流动时间较长。因此,在受限于室内机100的尺寸一定,而使蜗舌11与贯流风轮20之间的相对距离无法拉远的基础上,通过导流槽113与出风部222a进行相对,能够适当延长由出风部222a流出的气流流向蜗舌11的距离,使得由出风部222a流出的气流在冲击至导流槽113的槽底壁之前,位于其尾迹的大涡流提前变成多个小涡流,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噪音的强度。如此,在该实施例中,结合端点连线L1L1相对于贯流风轮20的轴向L2倾斜的形式、以及在出风尾端2221上设置有补气切口222b的形式,能够起到组合降噪的效果,更为有效地降低了室内机100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的强度。
进一步地,同一贯流风轮20的不同叶片222的补气切口222b沿其贯流风轮20的周向排布呈一圈,也即,不同叶片222的补气切口222b沿贯流风轮20的周向呈相对设置,且多圈补气切口222b沿贯流风轮20的轴向L2排布。
一方面,基于降噪的角度,若不同叶片222的补气切口222b沿贯流风轮20的周向非相对设置,例如沿贯流风轮20的周向,相邻两个叶片222中,其中一个叶片222的补气切口222b与其中另一个叶片222的出风部222a相对,会导致贯流风轮20在快速转动过程中,对蜗舌11的冲击相位所存在差异较小,仍存在低可能性会出现共振。基于此,通过不同叶片222的补气切口222b沿贯流风轮20的周向排布呈一圈,能够使得贯流风轮20在快速转动过程中对蜗舌11的冲击相位所存在差异较大,进一步降低出现共振的可能性,更为有效地降低噪音的强度。
另一方面,基于生产制造的角度,当叶片222为塑料材质且在对叶片222进行注塑制造时,可以通过在用于生产叶片222的模具的模腔内凸设有多条间隔排布的凸筋,且每条凸筋可以被配置为环状,如此,通过多条凸筋实现多个叶片222的每一圈补气切口222b的成型,而当属于同一圈的多个补气切口222b在周向上相对时,对应的凸筋整体是连续且不间隔的筋体,从而使得模具的结构设计更为简单,降低模具的生产成本,且能够更便于进行脱模,方便注塑生产。
可选地,每一补气切口222b的与叶片222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横截面形状呈矩形、三角形或者梯形。如此使得形状较为规则,便于加工出补气切口222b。
参照图7和图8,在一些结构形式中,贯流风轮20包括以及在贯流风轮20的轴向L2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端盖21,且两个端盖21之间沿贯流风轮20的轴向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多个风轮中节22,每一风轮中节22包括隔板221以及沿隔板221周向设置的多个叶片222。同一风轮中节22的叶片222的端点连线L1相对于其贯流风轮20的轴向L2的倾斜方向一致。
如此,在倾斜方向一致的基础上,在保证出风量不发生衰减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少噪音的产生。可以理解的是,若沿贯流风轮20的轴向L2,相邻两节风轮中节22的叶片222的端点连线L1L1,相对于贯流风轮20的轴向L2的倾斜方向不一致,则会导致分别流经两节风轮中节22的气流发生对冲,使得气流在贯流风的轴向L2上的流速会发生部分抵消,进而导致贯流风轮20的出风量减少,其次,在气流发生对冲的情况下,会产生湍流,造成噪音的产生。
进一步地,两相邻风轮中节22上,相邻的两叶片222在二者的延伸方向上与贯流风轮20的轴线之间存在错位角A,A小于等于8度,且大于等于5度。如此,通过形成错位角A,以使得相邻的两节的风轮中节22会错开送风,使得相邻的两节的风轮中节22的叶片222所送出的气流会在不同时刻冲击到蜗舌11上,在通过蜗舌11处时对蜗舌11的冲击相位会存在差异,使得频谱特征呈离散状,不易出现共振,有效降低噪音的强度。并且,在该实施例中,结合端点连线L1L1相对于贯流风轮20的轴向L2倾斜的形式、在出风尾端222111上设置有补气切口222b的形式以及出风部222a与导流槽113相对且补气切口222b与导流筋112相对的形式,能够起到组合降噪的效果,更为有效地降低了室内机100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的强度。
可选地,在贯流风轮20的径向上,各个叶片222不伸出端盖21的外边缘。如此,在实现端点连线L1L1相对于贯流风轮20的轴向L2呈倾斜设置的基础上,能够避免叶片222的出风尾端2221伸出端盖21的外边缘,降低工作人员因碰触出风尾端2221而造成划伤的可能性。
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实现端点连线L1L1相对于贯流风轮20的轴向L2呈倾斜设置的基础上,各个叶片222可以伸出端盖21的外边缘。
可选地,相邻两贯流风轮20的叶片222数量不同。如此以使得相邻的两个贯流风轮20驱动的气流到达蜗舌11的时间点不同,以错开共振频率。有效降低噪音的强度。其中,贯流风轮20的叶片222数量为35片至37片,如此,可进一步有利于叶片222的进风与扫风,使得贯流风轮20能产生更大的风量,从而在风量一定的条件下,降低驱动电机50的负荷,进而使得室内机100的噪音得以降低。
以上为本申请实施例室内机的具体结构示例的解释说明,可以理解地,由于本申请的暖通系统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在底面间隔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和
至少两贯流风轮,至少两所述贯流风轮设于所述风道内,并在所述出风口的长度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
所述贯流风轮包括多个叶片,多个所述叶片沿其所述贯流风轮的周向间隔排布,所述叶片沿其所述贯流风轮的轴向呈扭转设置;
其中,相邻两所述贯流风轮的所述叶片的扭转方向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轮的叶片具有远离所述贯流风轮的轴线的出风尾端,所述出风尾端沿所述叶片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点之间的连线为端点连线,所述端点连线相对于其所述贯流风轮的转动轴线呈倾斜设置;
相邻两所述贯流风轮的所述端点连线的倾斜方向不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还包括联轴器,所述联轴器连接于两相邻所述贯流风轮之间;
两所述贯流风轮的所述端点连线在靠近所述联轴器的一端沿远离所述联轴器的一端的方向上,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倾斜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还包括联轴器,所述联轴器连接于两相邻所述贯流风轮之间;
两所述贯流风轮的所述端点连线在靠近所述联轴器的一端沿远离所述联轴器的一端的方向上,沿背离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倾斜设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尾端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出风部,相邻的两个所述出风部之间限定出补气切口,所述补气切口被配置为使所述补气切口处的气流从层流状态向湍流状态过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贯流风轮的不同所述叶片的所述补气切口沿其所述贯流风轮的周向排布呈一圈,且多圈所述补气切口沿所述贯流风轮的轴向排布;
和/或,每一所述补气切口的与所述叶片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横截面形状呈矩形、三角形或者梯形。
7.如权利要求2至6任意一项中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轮包括以及在所述贯流风轮的轴向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端盖,且两个所述端盖之间沿所述贯流风轮的轴向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多个风轮中节,每一所述风轮中节包括隔板以及沿所述隔板周向设置的多个所述叶片;
同一所述风轮中节的叶片的所述端点连线相对于其所述贯流风轮的轴向的倾斜方向一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两相邻所述风轮中节上,相邻的两所述叶片在二者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贯流风轮的轴线之间存在错位角A,A小于等于8度,且大于等于5度;
和/或,在所述贯流风轮的径向上,各个所述叶片不伸出所述端盖的外边缘。
9.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中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贯流风轮的叶片数量不同。
10.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中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风道内,并位于所述贯流风轮和所述进风口之间。
11.一种暖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外机和如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室内机,所述室外机与所述室内机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586555.8U CN222047923U (zh) | 2024-03-25 | 2024-03-25 | 室内机和暖通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586555.8U CN222047923U (zh) | 2024-03-25 | 2024-03-25 | 室内机和暖通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2047923U true CN222047923U (zh) | 2024-11-22 |
Family
ID=93501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586555.8U Active CN222047923U (zh) | 2024-03-25 | 2024-03-25 | 室内机和暖通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2047923U (zh) |
-
2024
- 2024-03-25 CN CN202420586555.8U patent/CN22204792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44905B (zh) | 出风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 |
KR101347932B1 (ko) | 관류 팬, 성형용 금형 및 유체 이송 장치 | |
CN105674399A (zh) | 一种混合出风空调室内机 | |
CN210399169U (zh) | 柜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4165147B (zh) | 离心风机系统及使用该离心风机系统的风冷冰箱 | |
CN222047923U (zh) | 室内机和暖通系统 | |
CN108488936B (zh) | 窗式空调 | |
CN213228247U (zh) |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车辆 | |
CN118089129A (zh) | 室内机和暖通系统 | |
CN211290302U (zh) | 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8469073B (zh) | 窗式空调设备 | |
CN108443978B (zh) | 空调设备 | |
CN217582590U (zh) | 混流风机及风管机 | |
CN109855182A (zh) | 一种双向贯流风机及空调 | |
CN206145843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2132673U (zh) | 风轮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JP2024522125A (ja) | エアダク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空調設備 | |
CN100526762C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连续圆弧形蒸发器 | |
CN212985569U (zh) | 一种风机盘管 | |
CN210861436U (zh) |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2179041U (zh) | 一种风机盘管 | |
CN110762636B (zh) | 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21957853U (zh) | 贯流风轮、室内机以及暖通系统 | |
CN206890694U (zh) | 座吊式空调 | |
CN118008880A (zh) | 贯流风轮、室内机以及暖通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