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55182A - 一种双向贯流风机及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贯流风机及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855182A CN109855182A CN201910195325.2A CN201910195325A CN109855182A CN 109855182 A CN109855182 A CN 109855182A CN 201910195325 A CN201910195325 A CN 201910195325A CN 109855182 A CN109855182 A CN 1098551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an blade
- impeller
- fan
- flow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向贯流风机及空调,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实现了一个双向贯流风机多角度送风的功能,减小了空调的体积和重量,降低了空调的制造成本。双向贯流风机,包括叶轮和双向驱动电机,叶轮沿轴线方向设有N个风叶组,风叶组包括多个沿筒状排列的叶片和用于固定多个叶片的端板;风叶组的叶片外侧倾斜设置,且每相邻的两个风叶组的径向横截面上,两个风叶组的叶片的倾斜方向相反;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一种空调,包括壳体,壳体内有风道,风道内设有换热器,壳体上设有与风道连通的进风口以及至少一个出风口,风道内设有上述的双向贯流风机。本发明用于调节室内温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贯流风机及空调。
背景技术
贯流风机又称横流风机,传统的单向贯流风机001,如图1所述,一般由驱动电机002和叶轮003两个部分组成,因其气流输送距离远,无紊流,风向集中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空调领域。空调在不同的季节和使用环境下,需要兼顾制冷和制热两个功能,但是,如图2所示,传统的空调,包括壳体004,壳体004内部设置有单向贯流风机001,且采用上进风下出风的结构布局,即,壳体001的上方设置进风口005,下方设置出风口006,空调工作时,空气从空调上方的进风口005进入空调,并由下方的出风口006吹出。但是,传统空调,制冷时,冷风气流通常直吹人体;制热时,热风气流通常不能直达人体脚部;使得制冷和制热的时候,均不能达到很好的用户体验。
为了解决解决上述问题,提升客户体验,实现空调的上下多角度吹风,使空调制冷时,向上吹风;空调制热时,向下吹风。传统技术中,如图3所示,通常在空调的内部,设置两个单向贯流风机001,当空调制冷需要向上吹风时,空调内上方的单向贯流风机001工作,空调内下方的单向贯流风机001不工作,空调形成向上的气流;反之,当空调制热需要向下吹风时,空调内下方的单向贯流风机001工作,空调内上方的单向贯流风机001不工作,空调形成向下的气流,进而,实现空调的多角度吹风的功能;传统空调使用的单向贯流风机001,如图4所示,叶轮003的径向截面上,叶片007的外侧沿同一个方向偏转。
但是,上述方案采用了两个单向贯流风机,即,采用两个驱动电机和两个叶轮的结构布局,实现空调多角度送的功能,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会增加空调整体的重量和体积,影响产品美观,而且由于风道内放置有两个叶轮,在空调工作时,不工作的叶轮占用了风道空间,会影响风道的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设置了两个驱动电机和两个叶轮,空调的制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向贯流风机及空调,实现了一个双向贯流风机多角度送风的功能,减小了空调的体积和重量,并降低了空调的制造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向贯流风机,包括叶轮和可驱动叶轮正反转的双向驱动电机,叶轮沿轴线方向依次设有N个风叶组,风叶组包括多个沿筒状排列的叶片和用于固定多个叶片的端板;风叶组的叶片外侧倾斜设置,每相邻的两个风叶组的径向横截面上,两个风叶组的叶片的倾斜方向相反;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包括叶轮和可驱动叶轮正反转的双向驱动电机,叶轮与驱动电机之间使用联轴器或者其他组件轴接在一起,以使双向驱动电机能够带动叶轮正反两个方向旋转。叶轮沿轴线方向依次设有N个(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风叶组,每个风叶组都包括多个沿筒状排列的叶片和用于固定多个叶片的端板,且叶片和端板之间注塑或者压合成一个整体。风叶组的叶片外侧倾斜设置,即,风叶组的叶片与风叶组的径向截面直径有一定夹角。每相邻的两个风叶组的径向横截面上,两个风叶组的叶片的倾斜方向相反;具体的,每相邻的两个风叶组的其中一个风叶组的叶片外侧沿顺时针倾斜,另外一个风叶组的叶片外侧沿逆时针倾斜,使叶轮在正反转的过程中,叶片外侧倾斜方向不同风叶组交替工作,进而产生朝向不同方向的气流,实现一个双向贯流风机多角度送风的功能。相比现有技术,通过两个驱动电机和两个叶轮的组合实现上下双向送风,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由于叶轮上设置了叶片外侧沿相反方向倾斜的风叶组,只需设置一个双向贯流风机,就可以实现多角度送风的功能,双向贯流风机实现多角度送风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双向驱动电机带动叶轮正转的时候,叶片外侧沿顺时针倾斜的风叶组与空气发生相互作用,空气在叶片的作用下进入叶轮内部,再经过一次叶片的作用从与进入叶轮相对的方向流出叶轮,在此过程中获得一个较大的速度,并在沿着风道产生朝向一个方向的气流;在双向驱动电机带动叶轮正转时,叶片外侧沿逆时针倾斜的风叶组与空气发生相互作用,但是对空气的作用不会产生朝向一个方向的稳定气流,进而,叶轮产生方向与叶片外侧沿顺时针倾斜的风叶组产生气流方向相同的气流。反之,当双向驱动电机带动叶轮反转时,叶轮产生的气流与叶轮正转时产生的气流方向相反,其具体运动过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因而,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只需要控制其双向驱动电机的正反转就可以控制叶轮的正反转,从而实现双向贯流风机的多角度送风的功能。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有风道,风道内设有换热器,壳体上设有与风道连通的进风口以及至少一个出风口,风道内设有上述的双向贯流风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由于设置了上述双向贯流风机,在只设置一个双向贯流风机,即,只设置一个双向驱动电机和一个叶轮的前提下,即可实现空调的多角度吹风功能,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两个驱动电机加两个叶轮的方案,本发明在保证空调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可减小空调的体积和重量,降低空调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单向贯流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空调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的设置两个单向贯流风机的空调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的单向贯流风机的叶轮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的风叶组的侧面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的风叶组的正面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的叶片外侧沿逆时针偏转的风叶组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的叶片外侧沿顺时针偏转的风叶组的径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的叶轮与轴盖的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的叶轮有五个风叶组时的叶轮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的风叶组之间的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置两个出风口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置两个出风口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置一个出风口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双向贯流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双向贯流风机的叶轮与箱体之间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出风口为两个且第一出风口位于壳体下方时的空调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出风口为两个且第一出风口位于壳体上方时的空调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平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
001-单向贯流风机;002-驱动电机;003-叶轮;004-壳体;005-进风口;006-出风口;007-叶片;1-叶轮;2-双向驱动电机;3-风叶组;31-第一风叶组;32-第二风叶组;33-第三风叶组;34-第四风叶组;35-第五风叶组;4-叶片;5-端板;6-轴盖;7-端盖;8-固定轴承;100-双向贯流风机;200-空调;201-壳体;202-换热器;203-进风口;204-出风口;205-第一出风口;206-第二出风口;207-气流引导结构;208-挡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双向贯流风机及空调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100,如图5所示,包括叶轮1和可驱动叶轮1正反转的双向驱动电机2,叶轮1沿轴线方向依次设有N个风叶组3,如图6和图7所述,风叶组3包括多个沿筒状排列的叶片4和用于固定叶片4的端板5;风叶组3的叶片4外侧倾斜设置,每相邻的两个风叶组3的径向横截面上,两个风叶组3中的叶片4的倾斜方向相反;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100,如图5所示,包括叶轮1和可驱动叶轮1正反转的双向驱动电机2,叶轮1与驱动电机2之间使用联轴器或者其他组件轴接在一起,以使双向驱动电机2能够带动叶轮1正反两个方向旋转。叶轮1沿轴线方向依次设有N个(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风叶组3,如图6和图7所示,每个风叶组3都包括多个沿筒状排列的叶片4和用于固定多个叶片的端板5,且叶片4和端板5之间注塑或者压合成一个整体。风叶组3的叶片4的外侧倾斜设置,具体的,如图8所示,风叶组3的叶片4的外侧倾斜设置是指:在风叶组3的径向截面叶片4与风叶组3的径向有一定夹角,即图8中所示的“α”角。每相邻的两个风叶组3的径向横截面上,两个风叶组3的叶片4的倾斜方向相反;具体的,如图8和图9所示,每相邻的两个风叶组3的径向横截面上,其中一个风叶组3的叶片4外侧沿逆时针倾斜,另外一个风叶组3的叶片4外侧沿顺时针倾斜,使叶轮1在正反转的过程中,叶片4外侧偏转方向不同的风叶组3交替工作,进而在风道内产生朝向不同方向的气流,实现双向驱动风机100的多角度送风的功能。相比现有技术,通过设置两个贯流风机(即:设置两个驱动电机2和两个叶轮1)的结构布局实现上下多角度送风;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100,由于叶轮1上设置了N个叶片4沿不同方向倾斜的风叶组3,并且使用了可双向旋转的双向驱动电机2代替传统的单向旋转电机,在只设置一个双向贯流风机100的前提下,就可以实现双向贯流风机100的、多角度送风的功能,双向贯流风机100实现多角度送风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双向驱动电机2带动叶轮1正转的时候,叶片4外侧沿顺时针倾斜的风叶组3与空气发生相互作用,空气先在叶片4的作用下进入叶轮1内部,再经过一次叶片4的作用从与进入叶轮1相对的方向流出叶轮1,在此过程中获得一个较大的速度,并在风道内产生朝向一个方向的气流;在双向驱动电机2带动叶轮1正转时,叶片4外侧沿逆时针倾斜的风叶组3与空气发生相互作用,但是不产生气流,进而,叶轮1产生方向与叶片4外侧沿顺时针倾斜的风叶组3产生气流方向相同的气流。反之,当双向驱动电机2带动叶轮1反转时,叶轮1产生的气流与叶轮1正转时产生的气流方向相反,其具体运动过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因而,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100,只需要控制双向驱动电机2的正反转就可以控制叶轮1实现正反转,从而实现双向贯流风机100的多角度送风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双向驱动电机2正转是指,沿叶轮1的轴线从叶轮1朝向双向驱动电机2的方向看,双向驱动电机2顺时针旋转;假设上述的沿叶轮1的轴线从叶轮1朝向双向驱动电机2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叶片4的外侧是指叶片4上远离风叶组3旋转中心的一端,如图8和图9所示的叶片4上远离风叶组3的圆心的一侧。叶片4外侧沿顺时针倾斜的风叶组3,是指,沿第一方向看,风叶组3的径向截面上,叶片4沿顺时针方向倾斜。文中所有“正向旋转”、“方向旋转”、“顺时针”“逆时针”等表示的方向,均以上述的第一方向为参考基准,且上述的表示方向的方式和参考基准的选取,只是为了方便描述而设定的,不应该理解成对具体的结构做出的限制。
与普通驱动电机相比,双向驱动电机2通过增加控制电路,控制通入双向驱动电机2的电流的方向,以控制双向驱动电机2的旋转方向,进而实现双向驱动电机2的正反转的功能。
参照图5,叶轮1两侧一般还设置有轴盖6和端盖7;如图10所述,轴盖6用于将叶轮1与双向驱动电机2相连,双向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与轴盖6上的轴孔配合,并使用键连接或者螺栓连接固定双向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于叶轮1,本发明实施例,使用螺栓连接将叶轮1与双向驱动电机2的输出轴的径向固定;如图11所示,端盖7上连接有旋转轴,旋转轴与叶轮1之间采用轴承连接,使叶轮1可以相对于旋转轴旋转。
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100,叶轮1的风叶组3的数量为五个,如图12所示,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为:第一风叶组31;第二风叶组32;第三风叶组33;第四风叶组34;第五风叶组35。其中,第一风叶组31、第三风叶组33和第五风叶组35,如图6所示,风叶组3的叶片4外侧沿顺时针倾斜;第二风叶组32和第四风叶组34,如图7所示,风叶组3的叶片4外侧沿逆时针倾斜。当双向驱动电机2带动叶轮1顺时针旋转的时候,第一风叶组31、第三风叶组33和第五风叶组35共同作用,在风道内产生沿朝向一个方向流通的气流;当双向驱动电机2带动叶轮1逆时针旋转的时候,第二风叶组32和第四风叶组34共同作用,产生沿另一个方向流通的气流。
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100,叶轮1上的多个风叶组3之间通过焊接或压合方式固定为一体。可选的,如图13所示,多个风叶组3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技术固定为一个整体。此时,当驱动电机2旋转时,叶轮1上的所有风叶组3全部一起伴随旋转;其中,叶片4外侧倾斜方向与叶轮1旋转方向相同的风叶组3,对空气产生相互作用,并使空气产生一个朝向一个方向的气流;叶片4外侧倾斜方向与叶轮1旋转方向相反的风叶组3,对空气的作用力相对较弱,对叶轮1整体产生的气流方向和气流速度等影响很小,且不会形成气流。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焊接或压合方式而不采用螺接方式固定连接相邻的风叶组3,是因为,采用螺栓连接多个风叶组3,在叶轮1工作时,叶轮1的转速很快,相邻的两个风叶组3之间传递较大的扭矩,对应的,螺栓切面上会产生较大的切应力,对螺栓的强度以及多风叶组3上螺孔的强度要求较高,不利于叶轮1长期稳定的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的双向贯流风机100,叶轮1上的多个风叶组3通过离合器与双向驱动电机2相互连接,离合器连接是指:当双向驱动电机2正向旋转时,叶轮1上叶片4外侧的沿顺时针方向倾斜的风叶组3伴随驱动电机2一起正向旋转,叶轮1上叶片4外侧沿逆时针方向倾斜的风叶组3不发生旋转,用以减小叶片4外侧沿逆时针方向倾斜的风叶组3对叶轮1产生的气流的干扰作用;当双向驱动电机2反向旋转时,叶轮1上叶片4外侧的沿逆时针方向倾斜的风叶组3伴随驱动电机2一起旋转工作,叶轮1上叶片4外侧沿顺时针方向倾斜的风叶组3不发生旋转,以此减小叶片4外侧沿顺时针方向倾斜的风叶组3对叶轮1产生的气流的干扰作用。
将多个风叶组3同轴设置,可防止叶轮1旋转时,发生偏心转动,尤其是当叶轮1高速旋转时,若多个风叶组3之间非同轴设置,会导致叶轮1产生偏心转动,一来不利于叶轮1产生气流的稳定性,二来叶轮1很容易发生疲劳失效,损坏设备,不利于双向贯流风机100长期稳定的工作。多个风叶组3的径向尺寸相同,叶轮1旋转时,风叶组3对空气的作用于风叶组3的径向尺寸和旋转速度相关,将多个风叶组3的径向尺寸设置成相同大小,可增加叶轮产生气流的稳定性,不会发生左侧和右侧气流风速不相同的问题。
当风叶组3的数量大于2个时,每个叶片4外侧沿顺时针倾斜的风叶组3的叶片4的倾斜角度相同;每个叶片4外侧沿逆时针倾斜的风叶组3的叶片4的倾斜角度相同。将叶片4外侧斜方向相同的多个风叶组3的叶片的倾斜角度设置相同。如图12所示,当风叶组3的数量设置为5个时,将叶片4外侧斜方向相同的多个风叶组3的叶片的倾斜角度设置相同,即:所有叶片4外侧沿逆时针倾斜的风叶组3的叶片4的倾斜角度相同,如图12所示,第二风叶组32和第四风叶组34的叶片4的倾斜角度相同;所有叶片4外侧沿顺时针倾斜的风叶组3的叶片4的倾斜角度相同,如图12所示,第一风叶组31、第三风叶组33和第五风叶组35的叶片4的倾斜角度相同。
双向贯流风机100工作时,风叶组3在风道内旋转,叶片4对空气产生力的作用,空气在该力的作用下,产生相对于叶片4的运动,并在风道内形成沿着一定方向的气流。为了保证气流方向集中,气流大小稳定,需尽量保证在风道的同一位置处叶片4对空气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一致,因此,将多个风叶组3同轴设置,且将各风叶组3的直径大小设置相同,每个叶片4外侧沿同一方向倾斜风叶组3的叶片4的倾斜角度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8所示,叶片4的倾斜角度是指:叶片4所在的直线与之相交的风叶组3的截面半径之间的夹角,即:图8中的所示的“α”角。在实际的加工制造过程中,由于加工制造精度问题,叶片4的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可能会出现一定偏差,导致叶片4外侧沿相同方向倾斜的风叶组3上的叶片4的倾斜角度不能完全相同,属于在合理的范围内的安装误差,不影响双向贯流风机100的正常工作。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200,如图14和图15所示,包括壳体201,壳体201内形成有风道,风道内设有换热器202,壳体201上设有与风道连通的进风口203以及至少一个出风口204,风道内设有上述的双向贯流风机100。
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200,如图14所示,由于使用了上述双向贯流风机100,即,在只设置一个双向驱动电机2和一个叶轮1的前提下,即可实现空调200的多角度吹风,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使用两个单向贯流风机,即,采用如图3所示的,两个驱动电机2加两个叶轮1的设计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200,在保证空调200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减少了双向驱动电机2和叶轮1的数量,因此,可以减小空调200的体积和重量,降低空调200的制造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200,如图16所示,出风口204的数量为一个,即,壳体201上开设有一个进风口203和一个出风口204,进风口203和出风口204相对设置,且位于风道的两端;进风口203位于壳体1的上方,出风口204位于壳体201的下方,换热器202位于风道双向贯流风机100的上方。当双向贯流风机100正向旋转时,空气由进风口203进入空调内部,经换热器202和双向贯流风机100作用后,形成气流,由出风口204吹出;当双向贯流风机100反转时,气流反向流通,空气由出风口204进入空调,经换热器202和双向贯流风机100作用后,形成气流,由进风口203吹出;
需要说明的是,当如图16所示的空调200,使用的双向贯流风机100与图5所示的双向贯流风机100相同,且叶轮1采用如图12所示的叶轮1时,空调200的后侧面(即图15中空调200的右边线所在平面)为安装固定面,该面与墙体相连接,若从正面看,双向贯流风扇100的驱动电机2位于空调200的右端,图16所示的叶轮1的横切面为第一风叶组31或者第三风叶组33或者第五风叶组35的切面视图。如图17和图18所示,将双向贯流风机100安装于空调200内时,叶轮1的端盖7上伸出的旋转轴与一个固定轴承8连接,固定轴承8固定安装在壳体201的内部。旋转轴的一端通过轴承与叶轮1相连,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壳体201相连,旋转轴的两端都采用轴承连接,可很大程度上减小叶轮1旋转时的阻力,使叶轮1旋转更容易,进一步的,可降低空调200的能耗。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由于热空气会向上升,冷空气会向下降。当壳体201上设置一个出风口204,且当空调制热工作时,双向驱动电机2带动叶轮1顺时针旋转,第一风叶组31、第三风叶组33和第五风叶组35对空气产生作用,在空调200的风道内,形成稳定的向下流通的热气流,此时,空气由壳体201上方的进风口203进入空调内部风道,经过换热器202加热后,再经叶片4两次作用,形成稳定气流,从壳体201下方的出风口204吹出,热气流继续流通至空间底部,随后热气流向上运动并提升空间温度,避免空间内上热下凉的情况发生,进而暖热整个人体,提升客户体验。反之,当空调200制冷工作时,双向驱动电机2带动叶轮1逆时针旋转,此时,第二风叶组32和第四风叶组34对空气产生作用,在空调200的风道内,产生朝向上方的气流,此时空气由下方出风口204进入空调内部,并经过叶片4两次作用,形成稳定的气流,气流向上穿过换热器202,降低气流温度,最后从进风口203吹出,进一步的,冷空气在空间内下沉到空间底部,并降低空间温度,避免了冷气流直接吹向人体的问题,从而提升客户体验。
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200,如图14和图15所示,空调200的壳体201上设置两个出风口204,分别为第一出风口205和第二出风口206;由于双向贯流风机100正反转时产生的气流方向相反,故而将第一出风口205和第二出风口206相对设置,且设于风道的两端;进风口203设置在风道的中部,以便于气体进入壳体201。当双向贯流风机100正转时,由进风口203进风,并由第一出风口205出风,当双向贯流风机100反转时,由进风口203进风,并由第二出风口206出风。
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特性,将第一出风口205和第二出风口206设置在壳体201的相对的上下两个侧面,且当空调200制热工作时,气流从位于壳体201下方的出风口204吹出,当空调200制冷工作时,气流从位于壳体201上方的出风口204吹出;并将进风口203设置在壳体201的前侧面。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双向贯流风机100相对于空调的安装方向不同,会导致双向贯流风机100正转时产生的气流方向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如图19和图20所示的空调200,第一出风口205位于壳体201的上方,或者,第一出风口205位于壳体201的下方,只是为了方便描述,保证当双向贯流风机100正转时,由进风口203进风,并由第一出风口205出风,当双向贯流风机100反转时,由进风口203进风,并由第二出风口206出风,两者并无结构设置上的不同。
双向贯流风扇100在壳体201内部的安装方向不同,第一出风口205和第二出风口206相对于壳体1的位置也不相同。下面以“双向驱动的电机2位于壳体1的右端”为例进行描述。
双向驱动的电机2位于壳体1的右端,如图19所示,从双向贯流风机100的第一方向上看,当双向驱动电机2带动叶轮1顺时针旋转时,气流从壳体201前侧面的进风口203进入空调200的风道,经由叶轮1上的叶片4外侧沿顺时针倾斜的风叶组3的作用,形成向下的气流,并从壳体201下方吹出,此时,第一出风口205位于壳体1的下方,第二出风口206位于壳体201的上方。反之,如图20所示,当双向驱动的电机2位于壳体1的相对左端时,第一出风口205位于壳体201的上方,第二出风口206位于壳体201的下方。
当驱动的电机2位于壳体1的右端时,如图19所示,换热器202位于壳体201的进风口203处,当空调200制热工作时,从第一方向上看,驱动电机2顺时针旋转,并带动叶轮1顺时针旋转,空气进风口203进入空调200的风道内,并穿过换热器202空气温度升高,之后经过叶轮1叶片4两次作形成向下的气流,从位于壳体201下方的第一出风口205出吹;当空调200制冷工作时,从第一方向上看,驱动电机2逆时针旋转,并带动叶轮1逆时针旋转,气流经过换热器202温度降低,并经过叶轮1叶片4两次作用,形成向上的气流,从位于壳体201上方的第二出风口206出吹。当驱动的电机2位于壳体1的左端时,如图20所示,空调200的制冷和制热的工作过程与驱动的电机2位于壳体1的右端时的工作过程相识,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5所述,当出风口204的数量为两个时,出风口204的位置上都设置有挡风板208;挡风板208可以将出风口204封闭,当气流由第一出风口205处吹风时,为了防止第二出风口206同步吹风,分散出风流量和流速,位于第二出风口206处的挡风板208将第二出风口206封闭,使气流集中从第一出风口205吹出,而不从第二出风口206吹出;当空调不工作时,两个挡风板208将两个出风口204都关闭,防止灰尘进入空调200的内部。反之,当气流需要从第二出风口206吹出时,位于第一出风口205处的挡风板208将第一出风口205封闭,气流只从第二出风口206出吹。如图15、图19和图20所示,空调200的风道内,出风口204处均设置有气流引导结构207,使通过的气流以一定角度吹出,使气流运动方向有一定的水平分量,避免气流竖直向上或者在竖直向下吹出,影响整个空间的换热。“左”、“右”、“前”、“后”等方位描述均以图中所表示的方向为依据,以进风口203所在侧面为前侧面为参考基准;方位词语只是为了方便描述,不做结构和功能上的限定。
换热器202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例如,换热器202可以设计成“U”型、“C”型、“L”型、多折型或者平板型,具体的,需要根据空调200的具体结构和风道的结构来确定。但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202优选平板式换热器202,如图21所示,平板式换热器202不同于传统挂壁空调的多折形状的换热器和其他形状的换热器202,平板式换热器202取消了传统的多折形状的换热器202的异形切割以及拼接工序,可提高换热器的生产效率,并降低换热器202的制造成本,进而降低空调200整体的制造成本。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双向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叶轮和可驱动所述叶轮正反转的双向驱动电机,所述叶轮沿轴线方向依次设有N个风叶组,所述风叶组包括多个沿筒状排列的叶片和用于固定多个所述叶片的端板;所述风叶组的叶片外侧倾斜设置,每相邻的两个所述风叶组的径向横截面上,两个所述风叶组的所述叶片外侧的倾斜方向相反;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N个所述风叶组之间通过焊接或压合固定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N个所述风叶组之间通过离合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N个所述风叶组同轴设置且径向尺寸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叶片外侧沿顺时针倾斜的所述风叶组的所述叶片的倾斜角度相同;每个所述叶片外侧沿逆时针倾斜的所述风叶组的所述叶片的倾斜角度相同。
6.一种空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内设有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风道连通的进风口以及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风道内设有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向贯流风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为一个,且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对设置,位于所述风道的两端;
当所述双向贯流风机正转时,所述进风口进风,所述出风口出风;当所述双向贯流风机反转时,所述出风口进风,所述进风口出风。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相对设置,且位于所述风道的两端,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风道的中部连通;
当所述双向贯流风机正转时,所述进风口进风,所述第一出风口出风;当所述双向贯流风机反转时,所述第进风口进风,所述第二出风口出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上侧和下侧,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前面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平板式换热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195325.2A CN109855182A (zh) | 2019-03-14 | 2019-03-14 | 一种双向贯流风机及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195325.2A CN109855182A (zh) | 2019-03-14 | 2019-03-14 | 一种双向贯流风机及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55182A true CN109855182A (zh) | 2019-06-07 |
Family
ID=66900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95325.2A Pending CN109855182A (zh) | 2019-03-14 | 2019-03-14 | 一种双向贯流风机及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855182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57119A (zh) * | 2019-11-06 | 2020-01-07 | 朱利新 | 一种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和风管机 |
CN114110879A (zh) * | 2021-12-31 | 2022-03-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换气装置及具有其的新风空调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20724A (zh) * | 2017-05-15 | 2017-09-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贯流风叶及空调 |
CN107131148A (zh) * | 2017-07-10 | 2017-09-05 | 宁波有铭电器有限公司 | 贯流风轮、贯流风机及送风装置 |
CN210123180U (zh) * | 2019-03-14 | 2020-03-03 | 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向贯流风机及空调 |
-
2019
- 2019-03-14 CN CN201910195325.2A patent/CN10985518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20724A (zh) * | 2017-05-15 | 2017-09-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贯流风叶及空调 |
CN107131148A (zh) * | 2017-07-10 | 2017-09-05 | 宁波有铭电器有限公司 | 贯流风轮、贯流风机及送风装置 |
CN210123180U (zh) * | 2019-03-14 | 2020-03-03 | 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向贯流风机及空调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57119A (zh) * | 2019-11-06 | 2020-01-07 | 朱利新 | 一种径向双涡轮增压风机和风管机 |
CN114110879A (zh) * | 2021-12-31 | 2022-03-0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换气装置及具有其的新风空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728638B (zh) | 空调器出风口导风结构、空调器 | |
WO2007148645A1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CN108869358A (zh) | 风扇 | |
CN115111653A (zh) | 空调 | |
CN109059102A (zh) | 一种柜式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 |
WO2020155350A1 (zh) | 风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109855182A (zh) | 一种双向贯流风机及空调 | |
CN107131148A (zh) | 贯流风轮、贯流风机及送风装置 | |
CN105222224A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
JP2008202869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CN105841241B (zh) | 空调柜机 | |
CN100549538C (zh) | 管道式空调器 | |
CN215637909U (zh) | 一种扫风叶片及空调器 | |
CN208779561U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209689052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8936296U (zh) | 空调器 | |
CN210123180U (zh) | 一种双向贯流风机及空调 | |
CN209558516U (zh) | 空调柜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1912003A (zh) |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 |
CN110762824A (zh) | 出风组件及整体式空调 | |
CN215951723U (zh) | 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 | |
JP2008096020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CN215216459U (zh) | 一种可逆送风空调器 | |
CN211650521U (zh) |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211174660U (zh) | 一种贯流风扇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