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2029002U - 一种干簧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干簧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2029002U
CN222029002U CN202420626620.5U CN202420626620U CN222029002U CN 222029002 U CN222029002 U CN 222029002U CN 202420626620 U CN202420626620 U CN 202420626620U CN 222029002 U CN222029002 U CN 2220290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hielding
right direction
coil winding
reed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62662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鑫
董欣赏
林佳宾
陈泽州
毛启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Signal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Signa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Signal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Signa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062662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20290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20290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20290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干簧继电器,其包括被绝缘体包裹的线圈组件、屏蔽罩和干簧开关,线圈组件包括线圈架和线圈绕组,线圈架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挡墙,屏蔽罩相对线圈架固定并罩设于线圈绕组外;所述屏蔽罩与线圈绕组之间的空隙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道连通至线圈组件沿左右方向至少一侧的端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干簧继电器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干簧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继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干簧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干簧继电器一般有外置屏蔽罩和内置屏蔽罩两种。内置屏蔽罩的干簧继电器包括由绝缘体包裹的线圈组件、屏蔽罩、干簧开关、若干引脚和抑制元件。
线圈组件包括线圈架、线圈绕组和缠头。线圈架一般注塑成型,其包括支承轴和位于支承轴两端的挡墙。线圈绕组缠绕于支承轴上并用于受电信号激励产生磁场,缠头固定于线圈架,可以与线圈架嵌件注塑一体成型,也可以固接于线圈架。缠头与线圈绕组电连接。
屏蔽罩用于避免其他干簧继电器的磁场或外界环境干扰本干簧继电器从而产生误动作,也用于避免本干簧继电器的磁场干扰其他干簧继电器或外界环境。屏蔽罩与线圈架相对固定,并用于遮蔽线圈绕组。由于干簧继电器在电路板上经常并排使用,屏蔽罩重点遮蔽线圈绕组两侧,因此屏蔽罩一般具有两个遮蔽线圈绕组两侧的遮壁。现有技术中,部分屏蔽罩具有连接两个遮壁的连接壁,该连接壁还遮蔽线圈绕组顶部的连接壁,部分屏蔽罩取消连接壁,其顶部敞开。屏蔽罩具体的设置方式一般分为两种,其中一种设置于两个挡墙之间,另一种设置于两个挡墙之外。设置于两个挡墙之间能够减小干簧继电器的体积特别是厚度,但容易损伤线圈绕组的漆包线。而设置于两个挡墙之外,则不容易损伤线圈绕组的漆包线。现有技术中,设置于挡墙之外的屏蔽罩如果具有连接壁,则连接壁一般向下抵靠挡墙,遮壁的下端向内弯折扣紧挡墙,从而使屏蔽罩相对线圈架固定。设置于挡墙之外的屏蔽罩如果不具有连接壁,则遮壁一般会弯折至挡墙的侧端面并与挡墙固定。
干簧开关一般包括管体和两个管脚,管体内置有两个可以彼此接触或分离的舌簧,两个管脚从管体的两端延伸而出。为了保证干簧开关的耐压性和绝缘性,管体内一般抽真空或者填充隋性气体,使两个舌簧之间未接触时不易短路。管体一般由玻璃制成。两个管脚分别与两个舌簧电连接并伸出管体。两个管脚与管体衔接的部位绕结而成。
各引脚一般包括两个驱动引脚和两个负载引脚,两个驱动引脚与缠头通过焊接电连接,用于将激励电信号传送给线圈绕组,两个负载引脚与干簧开关的两个管脚通过焊接电连接,用于控制外部电路通断。
抑制元件一般通过驱动引脚与线圈绕组并联,用于在激励电信号关断时削弱反向电动势。
绝缘体包裹线圈组件、屏蔽罩、干簧开关、抑制元件和各引脚位于绝缘体内的部分。各引脚伸出绝缘体外的部分形成连接端子。绝缘体一般由嵌件注塑形成。注塑前,线圈组件、屏蔽罩和干簧开关组合好后置于引脚框架上定位并焊接。
干簧继电器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各产业的重要器件。在特定应用场景中,要求干簧继电器适应密集安装,并具有高绝缘耐压性,快速响应和长寿命等特点。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干簧继电器经常发现可靠性不高的情况,实际使用中,表现为同一型号的干簧继电器可靠工作的时间长短不一,或者部分干簧继电器易出现性能参数不正常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干簧继电器,其包括被绝缘体包裹的线圈组件、屏蔽罩和干簧开关,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架和线圈绕组,所述线圈架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挡墙,线圈绕组缠绕于线圈架上,并位于两个挡墙之间,所述屏蔽罩相对线圈架固定并罩设于线圈绕组外;所述屏蔽罩与线圈绕组之间的空隙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道连通至线圈组件沿左右方向至少一侧的端面。
第二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至少一个挡墙沿左右方向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形成所述通道。
第三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屏蔽罩与至少一个挡墙之间形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缺口,所述缺口形成所述通道。
第四技术方案基于第三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屏蔽罩与两个挡墙之间均形成所述缺口。
第五技术方案基于第四技术方案,其中,至少其中一个挡墙与屏蔽罩之间形成两个以上所述缺口。
第六技术方案基于第三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挡墙设有倒角,所述倒角与所述屏蔽罩之间形成所述缺口。
第七技术方案基于第六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倒角凸出于绕圈绕组的外缘。
第八技术方案基于第六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挡墙设有朝上的第一表面、朝前的第二表面和朝后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均凸出于绕圈绕组的外缘;所述屏蔽罩围设于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外;所述倒角设置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和/或第一表面与第三表面之间。
第九技术方案基于第八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屏蔽罩设有连接壁和两个遮壁,两个遮壁沿前后方向遮蔽线圈绕组,连接壁连接两个遮壁并位于线圈绕组的上方;每个挡墙在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均凸设有卡接凸起,所述遮壁设有与卡接凸起卡接配合的卡接孔。
第十技术方案基于第九技术方案,其中,每个挡墙在第一表面凸设有限位部,所述连接壁沿左右方向被夹设于两个限位部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上述方案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申请人对现有技术中的干簧继电器进行了拆解、分析和研究发现,引起现有技术中的干簧继电器可靠性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现有技术中的干簧继电器的结构容易产生制造缺陷,这种制造缺陷主要是指绝缘体内各零部件经历制造过程相比设计位置或设计形状出现移位或变形。这将导致三种结果。其一是导致干簧开关的管体特别是管脚伸出管体的部位密封性降低甚至破裂从而降低耐压性和绝缘性;其二是导致爬电距离减小从而降低耐压性和绝缘性;其三是导致干簧继电器的磁效率降低,响应速度变慢,使干簧开关切换不够快速,触点寿命降低。而经过不断实验和研究发现,零部件出现较大的变形或移位主要是由于在嵌件注塑形成绝缘体的过程中零部件承受较大的应力。
第一技术方案中,屏蔽罩与线圈绕组之间的空隙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道连通至线圈组件沿左右方向至少一侧的端面,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屏蔽罩与挡墙之间只存有配合间隙的情况,线圈组件和屏蔽罩沿左右方向受到的应力更小,沿左右方向的形变量和移位量更小,更不易使干簧开关受挤压而影响密封性,也更不易改变各零部件之间的爬电距离,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更能够保证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可靠性更高。这是因为,在嵌件注塑形成绝缘体的过程中,由于浇口设置于线圈架一侧外,因此线圈架端面将受到高压塑料熔体的直接冲刷。由于形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道,能够使得塑料熔体更容易直接填充进屏蔽罩与线圈绕组之间的空隙,降低线圈组件受到的沿左右方向的冲刷应力,从而使左右方向的形变量和移位量更小。
第二技术方案是第一技术方案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在挡墙上设置贯穿孔以形成上述通道。
第三技术方案中,通过屏蔽罩与挡墙之间的缺口形成通道,相对于第二技术方案更容易实施,注塑形成线圈架时,成本更低,制造更容易。
第四技术方案中,屏蔽罩与两个挡墙之间均形成缺口,使沿左右方向远离浇口的挡墙受到的高压塑料熔体冲击的力量也能够更小,该挡墙左右方向的形变量和移位量更小。
第五技术方案中,挡墙与屏蔽罩之间形成两个以上缺口,使通道的截面积更大,挡墙受到的冲击应力更小。
第六技术方案中,通过倒角形成缺口,成本更低,制造更容易。
第七技术方案中,倒角凸出于线圈绕组的外缘,能够更有效地沿左右方向保护线圈绕组,避免漆包线受损影响干簧继电器的参数性能。
第八技术方案中,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均凸出于线圈绕组外缘,且屏蔽罩围设于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外,使屏蔽罩与线圈绕组之间形成有效的间隔,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线圈绕组,防止漆包线受损,也使屏蔽罩与线圈绕组之间形成必要的间隔,使两者之间保持更高的击穿距离或爬电距离。倒角设置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和/或第一表面与第三表面之间是第七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
第九技术方案中,挡墙上端设置限位部,连接壁沿左右方向夹设于两个限位部之间,能够进一步避免屏蔽罩上部在嵌件注塑形成绝缘体的过程中受沿左右方向的应力而向一侧形变,从而使屏蔽罩沿左右方向更有效地遮蔽线圈绕组,提高磁屏蔽效果和内部整体磁效率。同时,能够避免因为屏蔽罩向一侧形变导致爬电距离变小,从而提高干簧继电器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
第十技术方案中,通过使两个遮壁上的卡接孔与挡墙前后两边的卡接凸起前后配合,能够实现屏蔽罩与线圈架相对固定,能够避免屏蔽罩在嵌件注塑造形成绝缘体的过程中受高压塑料熔体的冲刷而发生移位从而影响磁屏蔽效果和内部整体磁效率。具体地,两个遮壁与挡墙的前后两个表面配合,使屏蔽罩与线圈架沿前后方向相对固定,卡接孔与卡接凸起配合,能够实现屏蔽罩与线圈架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相对固定。屏蔽罩与线圈架相对固定,同时能够避免因为屏蔽罩移位而导致内部零部件之间爬电距离改变而导致干簧继电器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改变。另外,第十技术方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遮壁下部弯折与挡墙扣合的技术方案,只需要屏蔽罩向下插入并卡接即可完成,因此制造和装配工艺更加简单,能够避免因为二次弯折而导致漆包线受损绝缘性能下降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简要介绍所需要使用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中干簧继电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线圈组件的前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线圈组件的左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线圈组件的右视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线圈组件的俯视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线圈组件的仰视图;
图7为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8为图2的B-B向剖视图;
图9为实施例一中屏蔽罩的立体图;
图10为实施例一中干簧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一中引脚的立体图;
图12为实施例一中干簧继电器的功能部件的前视图;
图13为实施例一中干簧继电器的功能部件的后视图;
图14为实施例一中干簧继电器的功能部件的左视图;
图15为实施例一中干簧继电器的功能部件的右视图;
图16为实施例一中图14的C-C向剖视图;
图17为实施例一中引脚框架的立体图;
图18为实施例一中磁路部分的立体图;
图19为实施例一中步骤2完成后的中间体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一中步骤4完成后的中间体的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一中干簧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2为实施例二中线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干簧继电器;2、线圈组件;3、屏蔽罩;4、干簧开关;5、抑制元件;6、引脚;7、绝缘体;8、线圈架;9、线圈绕组;10、缠头;11、支承轴;12、挡墙;13、中心孔;14、第一挡墙;15、第二挡墙;16、本体;17、凸出部;18、第一表面;19、第二表面;20、第三表面;21、倒角;22、第一倒角;23、卡接凸起;24、限位部;25、第一凹部;26、第一抵接面;27、第一限位面;28、第二凹部;29、第二抵接面;30、第二限位面;31、遮挡部;32、第二倒角;33、第一配合面;34、第二配合面;35、凹下部;36、引线;37、第一引线;38、第二引线;39、缠绕部;40、连接部;41、遮壁;42、连接壁;43、第一壁部;44、第二壁部;45、卡接孔;46、通孔;47、间隔部;48、管体;49、管脚;50、舌簧;51、负载引脚;52、驱动引脚;53、连接端子;54、负载端子;55、驱动端子;56、第一引臂;57、第二引臂;58、第三引臂;59、第一凹槽;60、第一部分;61、第二部分;62、第四引臂;63、第五引臂;64、第六引臂;65、第一端;66、第二凹槽;67、第二端;68、缺口;69、通道;70、引脚框架;71、边框;80、磁路部分;81、贯穿孔;F、塑料熔体的注入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上下方向”是指连接端子伸出绝缘体的方向,术语“前后方向”是指遮壁遮蔽线圈绕组的方向,术语“左右方向”是指线圈架的支承轴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均为双向。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固接”、“固定连接”和“相对固定”,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为“包含但不限于”。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设有”意指位于其后的技术特征是位于其前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遮蔽”是指两个遮壁能够有效沿前后方向对线圈绕组进行磁屏蔽,并非特指线圈绕组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投影面上的投影全部位于遮壁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内。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术语“两个舌簧适于彼此接触的部分在第一投影面上的投影位于连接壁在第一投影面上的投影内”中“连接壁在第一投影面上的投影”不包括通孔在第一投影面上的投影。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术语某特征“凸出于线圈绕组的外缘”是指该特征任意点至线圈绕组的轴线的距离大于线圈绕组的外缘至轴线的距离。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术语“屏蔽罩围设于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外”是指屏蔽罩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投影面上的投影任意部分均位于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所围成的区域之外。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术语“缺口”是指该缺口形成的通道大于正常屏蔽罩与挡墙形成的配合间隙。这种配合间隙是指两者表面贴近所形成的间隙。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术语“挡墙设有沿左右方向保护对应的引线的遮挡部”中的“保护”是指靠近浇口的挡墙设有防止引线离开线圈绕组外缘且未缠绕至缠头的部分被高压塑料熔体沿左右方向直接冲击。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术语“交叉连接”是指两个物体在同一平面上彼此交叉地连接。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干簧继电器1的结构。如图1所示,干簧继电器1包括线圈组件2、屏蔽罩3、干簧开关4、抑制元件5、四个引脚6和绝缘体7。其中,线圈组件2、屏蔽罩3、干簧开关4、抑制元件5和四个引脚6共同构成干簧继电器1的功能部分。参见图2至图8,图2至图8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线圈组件2。线圈组件2用于受电信号激励形成产生磁场,并在电信号消失时磁场消失。如图2所示,线圈组件2包括线圈架8、线圈绕组9和两个缠头10。
如图2所示,线圈架8用于支承和保护线圈绕组9。线圈架8包括支承轴11和两个挡墙12。支承轴11沿左右方向延伸,用于供线圈绕组9缠绕于其上。两个挡墙12与支承轴11连为一体并分别位于支承轴11沿左右方向的两侧。线圈架8还设有中心孔13,中心孔13沿左右方向贯穿支承轴11和两个挡墙12。本实施例中,两个挡墙12分别为位于左侧的第一挡墙14和位于右侧的第二挡墙15。
如图3所示,第一挡墙14设有本体16和凸出部17。本体16设有朝上的第一表面18、朝前的第二表面19和朝后的第三表面20。第一表面18垂直于上下方向,第二表面19和第三表面20均垂直于前后方向。第一表面18与第二表面19之间和/或第一表面18与第三表面20之间设有倒角21。本实施例中,第一挡墙14在第一表面18与第三表面20之间设有第一倒角22。第一挡墙14的前后两边均设有卡接凸起23,两个卡接凸起23凸设于第二表面19和第三表面20。第一挡墙14的上端设有限位部24,限位部24凸设于第一表面18。本体16的上部设有第一凹部25。第一凹部25设有彼此相接的第一抵接面26和第一限位面27,第一抵接面26朝后设置并垂直于前后方向。第一限位面27朝上设置并垂直于上下方向。凸出部17从本体16沿前后方向的中部向下凸出。凸出部17的下部设有第二凹部28。第二凹部28设有彼此相接的第二抵接面29和第二限位面30。第二抵接面29朝后设置并与第一抵接面26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二限位面30朝下设置并垂直于上下方向。
如图4所示,第二挡墙15设有本体16、凸出部17和遮挡部31。本体16设有朝上的第一表面18、朝前的第二表面19和朝后的第三表面20。第一表面18垂直于上下方向,第二表面19和第三表面20均垂直于前后方向。第二挡墙15在第一表面18与第三表面20之间设有第一倒角22。第二挡墙15在第一表面18与第二表面19之间设有第二倒角32。因此,第二挡墙15设有两个倒角21。第二挡墙15的前后两边均设有卡接凸起23,两个卡接凸起23凸设于第二表面19和第三表面20。第二挡墙15的上端设有限位部24,限位部24凸设于第一表面18。本体16的上部设有第一凹部25。第一凹部25设有彼此相接的第一抵接面26和第一限位面27,第一抵接面26朝后设置并垂直于前后方向。第一限位面27朝上设置并垂直于上下方向。凸出部17从本体16沿前后方向的中部向下凸出。凸出部17的下部设有第二凹部28。第二凹部28设有彼此相接的第二抵接面29和第二限位面30。第二抵接面29朝后设置并与第一抵接面26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二限位面30朝下设置并垂直于上下方向。遮挡部31将在下文详细介绍。
如图5所示,第一挡墙14和第二挡墙15的第一表面18均有部分位于限位部24的内侧。这里所称的“内侧”是指该挡墙12靠近另一挡墙12的一侧。第一挡墙14和第二挡墙15的第一凹部25还分别设有彼此朝向背离的第一配合面33。第一配合面33与相应的第一抵接面26和第一限位面27均相接。第一挡墙14的第一配合面33朝左设置并垂直于左右方向。第二挡墙15的第一配合面33朝右设置并垂直于左右方向。
如图6所示,第一挡墙14和第二挡墙15的第二凹部28还分别设有彼此朝向背离的第二配合面34。第二配合面34与相应的第二抵接面29和第二限位面30均相接。第一挡墙14的第二配合面34朝左设置并垂直于左右方向。第二挡墙15的第二配合面34朝右设置并垂直于左右方向。
如图7所示,第一挡墙14的凸出部17的前部靠近本体16的位置设有凹下部35。凹下部35从凸出部17的朝向第二挡墙15的内侧表面向左凹下并延伸于凸出部17的前缘。
如图8所示,第二挡墙15的遮挡部31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投影面上的投影呈三角形。其一条直角边位于本体16的前部下缘的后侧,其另一条直角边位于凸出部17的前缘的上侧。
如图7和图8所示,线圈绕组9缠绕于支承轴11上。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8、第二表面19、第三表面20、第一倒角22和第二倒角32均凸出于线圈绕组9的外缘。这里所称的“凸出于线圈绕组9的外缘”是指第一表面18、第二表面19、第三表面20、第一倒角22和第二倒角32上任意点至线圈绕组9的轴线的距离大于线圈绕组9的外缘至轴线的距离。线圈绕组9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引线36。引线36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引线37和位于右侧的第二引线38。第一引线37从线圈绕组9左侧的后下部延伸而出并紧贴凹下部35延伸至凸出部17的前方。第二引线38从线圈绕组9右侧的前上部延伸而出并紧贴遮挡部31延伸至凸出部17的前方,因此遮挡部31能够沿从右向左的方向保护未缠绕于缠头10的第二引线38。
缠头10连接线圈绕组9的两个引线36。如图2所示,两个缠头10沿左右方向布设。
如图7和图8所示,两个缠头10分别沿前后方向贯穿对应的挡墙12的凸出部17并与对应的本体16间隔设置。每个缠头10设有向前伸出凸出部17的缠绕部39和向后伸出凸出部17的连接部40。缠绕部39向前延伸供对应的引线36缠绕。具体地,位于左侧的缠头10的缠绕部39供第一引线37伸出凸出部17前方的部分缠绕。位于右侧的缠头10的缠绕部39供第二引线38伸出凸出部17前方的部分缠绕。连接部40向后延伸并向下弯折。
如图6所示,在线圈架8左右两侧的每一侧,第二凹部28均与缠头1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参见图9,图9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屏蔽罩3。屏蔽罩3用于避免其他干簧继电器的磁场或者外界环境干扰本干簧继电器1从而产生误动作,也用于避免本干簧继电器1的磁场干扰其他干簧继电器或外界环境。本实施例中,屏蔽罩3采用顺磁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屏蔽罩3采用铁镍合金。如图9所示,屏蔽罩3包括两个遮壁41和一个连接壁42。两个遮壁41用于沿前后方向遮蔽线圈绕组9。这里所称的“遮蔽”是指两个遮壁41能够有效地沿前后方向对线圈绕组9进行磁屏蔽,并非特指线圈绕组9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投影面上的投影全部位于遮壁41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内。两个遮壁41沿前后方向布设。每个遮壁41垂直于前后方向。每个遮壁41包括第一壁部43和第二壁部44。第一壁部43与连接壁42衔接并与连接壁42沿左右方向的尺寸相等。第二壁部44位于第一壁部43的下方,其沿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壁部43。第二壁部44沿左右方向的两侧设有卡接孔45,卡接孔45适于与对应的卡接凸起23卡接配合。连接壁42用于连接两个遮壁41,连接壁42垂直于上下方向并适于盖设于线圈绕组9的上方。连接壁42沿左右方向的尺寸与两个限位部24之间的距离匹配。连接壁42设有两个通孔46,两个通孔46沿左右方向布设,两个通孔46之间形成间隔部47,间隔部47位于连接壁42沿左右方向的中部,是连接壁42的一部分。
参见图10,图10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干簧开关4。干簧开关4用于控制外部电路通断。如图10所示,干簧开关10包括管体48和两个管脚49。管体48包括内有密封空腔的管本体和两个舌簧50。管本体由玻璃材料制成,其内抽真空或者填充隋性气体。两个舌簧50均沿左右方向延伸。两个舌簧50彼此靠近的自由端适于彼此接触或分离。本实施例中,两个舌簧50在线圈绕组9通过电流形成磁场时彼此吸引而接触,使外部电路导通;两个舌簧50在线圈绕组9未通过电流时由弹性力作用彼此分离,使外部电路关断;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干簧开关10设计为两个舌簧50在线圈绕组9未通过电流时彼此接触,而在线圈绕组9通过电流形成磁场时彼此分离。两个管脚49分别与对应的舌簧50电连接并分别沿左右方向伸出管体48。
抑制元件5用于在激励电信号关断时削弱反向电动势。抑制元件5与线圈绕组9并联。
参见图11,图11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四个引脚6。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四个引脚6沿左右方向布设。四个引脚6包括两个负载引脚51和两个驱动引脚52。负载引脚51用于使干簧开关4与外部电路电连接,两个负载引脚51沿左右方向布设。驱动引脚52用于使线圈绕组9与外部电路电连接,两个驱动引脚52沿左右方向布设。两个驱动引脚52沿左右方向位于两个负载引脚51之间。每个引脚6伸出绝缘体7的部分形成连接端子53。负载引脚51的连接端子53称为负载端子54。驱动引脚52的连接端子53称为驱动端子55。四个连接端子53沿左右方向布设,两个驱动端子55沿左右方向位于两个负载端子54之间。
如图11所示,两个负载引脚51均设有第一引臂56、第二引臂57和第三引臂58。第一引臂56沿上下方向延伸,负载端子54形成于第一引臂56的下端。第一引臂56的上端形成第二部分61。第二部分61的作用将在下文详述。第二引臂57从第一引臂56沿左右方向的外侧向上延伸。这里的“外侧”是指远离另一第一引臂56的一侧。第二引臂57设有第一凹槽59。第一凹槽59向前开口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凹槽59供对应的管脚49向后抵接并焊接。两个第三引臂58均从第二引臂57的上端沿左右方向彼此靠近地延伸,第三引臂58形成第一部分60。第一部分60的作用将在下文详述。
如图11所示,两个驱动引脚52均包括第四引臂62、第五引臂63和第六引臂64。第四引臂62沿上下方向延伸,驱动端子55形成于第四引臂62的下端,第五引臂63从第四引臂62的上端向后延伸。第六引臂64连接第五引臂63的后端并沿左右方向延伸。两个第六引臂64沿左右方向布设,两个第六引臂64彼此背离的第一端65分别设有用于与连接部40焊接的第二凹槽66。两个第六引臂64彼此靠近的第二端67用于与抑制元件5焊接。
参见图12至图16,图12至图16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干簧继电器1的功能部分。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屏蔽罩3的各卡接孔45与两个挡墙12的各卡接凸起23卡接配合,使屏蔽罩3相对线圈组件2沿上下方向固定。连接壁42沿左右方向被夹设于两个限位部24之间并位于第一平面18之上,当然也位于线圈绕组9的上方。两个管脚49沿左右方向分别伸出中心孔13。抑制元件5与两个第六引臂64的第二端67焊接。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个负载引脚51的第一部分60分别插入两个挡墙12的第一凹部25中。两个负载引脚51的第二部分61分别插入两个挡墙12的第二凹部28中。使同一挡墙12的第一限位面27和第二限位面30沿上下方向被夹设于同一负载引脚51的第一部分60和第二部分61之间。两个挡墙12的两个第一配合面33沿左右方向被夹设于两个第一部分60之间。两个挡墙12的两个第二配合面34沿左右方向被夹设于两个第二部分61之间。第一凹部25与连接壁42沿左右方向位于限位部24的两侧。
如图14所示,屏蔽罩3围设于第一表面18、第二表面19和第三表面20外。这里所称的“屏蔽3罩围设于第一表面18、第二表面19和第三表面20外”是指屏蔽罩3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投影面上的投影任意部分均位于第一表面18、第二表面19和第三表面20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所围成的区域之外。”。第二表面19和第三表面20被两个遮壁41沿前后方向夹设于其中,使两个遮壁41得以沿前后方向遮蔽线圈绕组9,并使屏蔽罩3沿前后方向相对线圈组件2固定,从而使屏蔽罩3相对线圈组件2固定。两个遮壁41的下缘向下不超过本体16的下缘。第一倒角22与屏蔽罩3之间形成缺口68,缺口68形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道69,通道69使屏蔽罩3与线圈绕组9之间的空隙得以连通至线圈组件2沿左右方向至少一侧的端面。管脚49向后抵接第一凹槽59并与第一凹槽59焊接。第一抵接面26向后抵接第一部分60,第二抵接面29向后抵接第二部分61。缠头10的连接部40与第六引臂64的第一端65上的第二凹槽66焊接。
如图15所示,第二倒角32与屏蔽罩3之间也形成缺口68,缺口68也形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道69,通道69使屏蔽罩3与线圈绕组9之间的空隙得以连通至线圈组件2沿左右方向至少一侧的端面。
如图16所示,屏蔽罩3的连接壁42座落于第一表面18之上。管体48位于中心孔13内。两个舌簧50适于彼此接触的部分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第一投影面上的投影位于连接壁42的间隔部47在第一投影面的投影内。
本实施例中,绝缘体7采用塑料,并通过嵌件注塑方式包裹线圈组件2、屏蔽罩3、干簧开关4、抑制元件5和各引脚6位于绝缘体7内的部分。各引脚6伸出绝缘体7外的部分形成连接端子53。应当注意,本实施例中,虽然线圈架8也同为塑料并通过注塑成型。但是,在嵌件注塑形成绝缘体7的情况下,两个金属零部件之间仍有可能通过两次注塑形成的塑料之间的缝隙爬电。
参见图17,图17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引脚框架70。引脚框架70用于制造本实施例中的干簧继电器1。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引脚框架70包括边框71和四个引脚6。其中,边框71呈中空长方形,四个引脚6的下端连接至边框71。
参见图18至图20,图18至图22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干簧继电器1的制造过程。本实施例中,干簧继电器1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上述引脚框架70。制造本实施例中的干簧继电器1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屏蔽罩3插接至线圈组件2,使各卡接孔45与对应的卡接凸起23卡接配合,并使连接壁42被夹设于两个限位部24之间,从而得到如图18所示的干簧继电器1的磁路部分80;将干簧开关4插入中心孔13中,并使两个管脚49沿左右方向伸出中心孔13;
步骤2:将引脚框架70置于水平状态,将第一抵接面26和第二抵接面29分别对应地抵接至第一部分60和第二部分61,将两个管脚49分别置入对应的第一凹槽59中,将抑制元件5置于两个第六引臂64的第二端67上,从而得到如图19所示的中间体;
步骤3:将管脚49焊接于第一凹槽59,将连接部40焊接于第二凹槽66,将抑制元件5焊接于两个第六引臂64的第二端67;
步骤4:嵌件注塑以形成绝缘体7,注塑时,浇口如图20所示沿左右方向设置于第二挡墙15外,塑料熔体的注入方向F为从右向左,从而得到如图20所示的中间体;
步骤5:将除绝缘体7和各连接端子53外的其他部分切除,从而得到如图21所示的干簧继电器1。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位于线圈绕组9上方的连接壁42,不仅能够对线圈绕组9的漆包线提供更有效的防护,而且能够避免不设置连接壁42时,两个遮壁41需要向挡墙12弯折所产生的屏蔽罩3与干簧开关4的管脚49爬电距离过近的问题,从而提高干簧继电器1的耐压性和绝缘性。
本实施例中,在连接壁42设置通孔46,能够降低线圈组件2和屏蔽罩3在嵌件注塑形成绝缘体7的过程中承受的应力,从而降低线圈组件2和屏蔽罩3的移位和变形风险,因此管体48密封性更不易降低,爬电距离更不易减小,可靠性更高。同时设置通孔46对于屏蔽罩3的磁屏蔽功能而言影响有限。
本实施例中,两个舌簧50彼此接触的部分在第一投影面上的投影位于连接壁42的间隔部47在第一投影面上的投影内,能够提高磁路部分的磁效率,使两个舌簧50接触或断开动作更快速,动作过程中电弧对触点的损伤就更小,干簧继电器1的耐压能力更强,绝缘性能更好,寿命更长,可靠性更高。同时,屏蔽罩3通过设置间隔部47,能够增加屏蔽罩3的整体强度,能够降低屏蔽罩的形变量。
本实施例中,通过使两个遮壁41上的卡接孔45与挡墙12前后两边的卡接凸起23前后配合,不仅能够实现屏蔽罩3与线圈架2相对固定以避免屏蔽罩3在嵌件注塑造形成绝缘体7的过程中受高压塑料熔体的冲刷而发生移位从而影响磁屏蔽效果和内部整体磁效率,同时能够避免因为屏蔽罩3移位使内部零部件之间爬电距离改变而导致干簧继电器1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改变。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屏蔽罩3只需要向下插入并卡接即可完成与线圈组件2的连接,因此制造和装配工艺更加简单,能够避免因为二次弯折而导致漆包线受损绝缘性能下降的情况发生。
本实施例中,挡墙12上端设置限位部24,连接壁42沿左右方向夹设于两个限位部24之间,能够避免屏蔽罩3上部在嵌件注塑形成绝缘体7的过程中受沿左右方向的应力而向一侧先移位后变形,从而使屏蔽罩3沿左右方向更有效地遮蔽线圈绕组9,提高磁屏蔽效果和内部整体磁效率。同时,能够避免因为屏蔽罩3向一侧先移位后变形导致爬电距离变小,从而提高干簧继电器1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
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8、第二表面19和第三表面20均凸出于线圈绕组9的外缘,且屏蔽罩3围设于第一表面18、第二表面19和第三表面20外,使屏蔽罩3与线圈绕组9之间形成有效的间隔,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线圈绕组9,防止漆包线受损,也使屏蔽罩3与线圈绕组9之间形成必要的间隔,使两者之间保持更高的击穿距离或爬电距离。
本实施例中,倒角21与屏蔽罩3之间形成缺口68,从而使屏蔽罩3与线圈绕组9之间的空隙通过该缺口68形成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道69连通至线圈组件2沿左右方向至少一侧的端面。相较于现有技术,线圈组件2和屏蔽罩3沿左右方向受到的应力更小,沿左右方向的形变量和移位量更小,更不易使干簧开关4受挤压而影响密封性,也更不易改变各零部件之间的爬电距离,因此更能够保证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可靠性更高。同时,通过倒角21形成缺口68,也具有成本更低,制造更容易的优势。
本实施例中,屏蔽罩3与两个挡墙12均形成缺口68,使沿左右方向远离浇口的第一挡墙14受到的高压塑料熔体冲击的力量也能够更小,第一挡墙14左右方向的形变量和移位量更小。
本实施例中,第二挡墙15上形成两个缺口68,使通道69的截面积更大,第二挡墙15受到的冲击应力更小。
本实施例中,挡墙12设有本体16和凸出部17,凸出部17从本体16沿前后方向的中部凸出,缠头10沿前后方向贯穿对应的凸出部17并与本体16间隔设置,且遮壁41的下缘向下不超过本体16的下缘,相较于不设置凸出部17,能够增大屏蔽罩3与缠头10之间的爬电距离,提高干簧继电器1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使干簧继电器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缠头10的缠绕部39和连接部40分设于凸出部17的前后两边,能够提高负载引脚51和线圈绕组9与屏蔽罩3的爬电距离,提高干簧继电器1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使干簧继电器1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挡墙12设有沿左右方向保护引线的遮挡部31,能够使引线36避免高压塑料熔体沿左右方向的直接冲击,使线圈绕组9的漆包线更不易受损,更能保证干簧继电器1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每一负载引脚51的第一部分60和第二部分61分别向前抵接同一挡墙12的第一抵接面26和第二抵接面29,使线圈组件2和屏蔽罩3与负载引脚51沿前后方向精确定位并限位;同一挡墙12的第一限位面27和第二限位面30沿上下方向被夹设于同一负载引脚51的第一部分60和第二部分61之间,使线圈组件2和屏蔽罩3与负载引脚51沿上下方向精确定位并限位;两个挡墙12的两个第一配合面33沿左右方向被夹设于两个第一部分60之间,两个挡墙12的两个第二配合面34沿左右方向被夹设于两个第二部分61之间,使线圈组件2和屏蔽罩3与负载引脚51沿左右方向精确定位并限位;结合上述三个技术手段,使线圈组件2和屏蔽罩3能够与负载引脚51的空间相对位置被精确定位和限位,从而确保线圈组件2和屏蔽罩3与负载引脚51在嵌件注塑形成绝缘体7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相对移位,从而保证两者之间的爬电距离和干簧开关4的密封性,相较于现有技术,提高干簧继电器1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凹部25与连接壁42沿左右方向位于限位部24两侧,能够增大负载引脚51与屏蔽罩3之间的爬电距离,从而提高干簧继电器1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提高干簧继电器1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第二凹部28与缠头1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能够保证线圈绕组9、缠头10和驱动引脚52与负载引脚51之间的爬电距离,从而提高干簧继电器1的耐压性能和绝缘性能,提高干簧继电器1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第五引臂63后向弯折从而使连接部40能够被焊接于第六引臂64的第二凹槽66中,能够使第一引臂56、第二引臂57、第三引臂58和第四引臂62基本位于同一平面上,更有利于设置引脚框架70,使引脚框架70被冲压弯折的部分更少。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引脚框架70,便于制造本实施例中的干簧继电器1,并在制造过程中定位干簧继电器1的线圈组件2和干簧开关4。
本实施例中,浇口沿左右方向设置于其中一侧的挡墙12外,能够避免嵌件注塑形成绝缘体7时高压塑料熔体直接冲击线圈绕组9,避免线圈绕组9径向形变过大从而压迫干簧开关4的管体48,因此相对于沿其他方向设置浇口,能够减小对干簧开关4密封性的影响,干簧继电器1的可靠性能够得到保证。
实施例二
参见图22,图22示出了实施例二中的干簧继电器1的功能部分。如图22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挡墙14上不再设置第一倒角22,而是在挡墙14的本体16上设置两个贯穿孔81以形成通道69。该贯穿孔81沿左右方向贯穿第一挡墙14的本体16,贯穿孔81的孔壁同样凸出于线圈绕组9的外缘。同时,第一挡墙14与屏蔽罩3之间不再形成缺口68,而是只有配合间隙存在。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
本实施例是通道69形成的又一实施方式。但可见,实施例一中通过倒角21形成缺口68进而形成通道69的实施方式,相较于本实施例,注塑形成线圈架8时,成本更低,制造更容易。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干簧继电器,其包括被绝缘体(7)包裹的线圈组件(2)、屏蔽罩(3)和干簧开关(4),所述线圈组件(2)包括线圈架(8)和线圈绕组(9),所述线圈架(8)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挡墙(12),线圈绕组(9)缠绕于线圈架(8)上,并位于两个挡墙(12)之间,所述屏蔽罩(3)相对线圈架(8)固定并罩设于线圈绕组(9)外;其特征是,所述屏蔽罩(3)与线圈绕组(9)之间的空隙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道(69)连通至线圈组件(2)沿左右方向至少一侧的端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至少一个挡墙(12)沿左右方向设有贯穿孔(81),所述贯穿孔(81)形成所述通道(69)。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屏蔽罩(3)与至少一个挡墙(12)之间形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缺口(68),所述缺口(68)形成所述通道(69)。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屏蔽罩(3)与两个挡墙(12)之间均形成所述缺口(68)。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至少其中一个挡墙(12)与屏蔽罩(3)之间形成两个以上所述缺口(68)。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挡墙(12)设有倒角(21),所述倒角(21)与所述屏蔽罩(3)之间形成所述缺口(68)。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倒角(21)凸出于绕圈绕组(9)的外缘。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挡墙(12)设有朝上的第一表面(18)、朝前的第二表面(19)和朝后的第三表面(20);所述第一表面(18)、第二表面(19)和第三表面(20)均凸出于绕圈绕组(9)的外缘;所述屏蔽罩(3)围设于第一表面(18)、第二表面(19)和第三表面(20)外;所述倒角(21)设置于第一表面(18)与第二表面(19)之间和/或第一表面(18)与第三表面(20)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屏蔽罩(3)设有连接壁(42)和两个遮壁(41),两个遮壁(41)沿前后方向遮蔽线圈绕组(9),连接壁(42)连接两个遮壁(41)并位于线圈绕组(9)的上方;每个挡墙(12)在第二表面(19)和第三表面(20)均凸设有卡接凸起(23),所述遮壁(41)设有与卡接凸起(23)卡接配合的卡接孔(45)。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干簧继电器,其特征是,每个挡墙(12)在第一表面(18)凸设有限位部(24),所述连接壁(42)沿左右方向被夹设于两个限位部(24)之间。
CN202420626620.5U 2024-03-28 2024-03-28 一种干簧继电器 Active CN2220290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626620.5U CN222029002U (zh) 2024-03-28 2024-03-28 一种干簧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626620.5U CN222029002U (zh) 2024-03-28 2024-03-28 一种干簧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2029002U true CN222029002U (zh) 2024-11-19

Family

ID=93441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626620.5U Active CN222029002U (zh) 2024-03-28 2024-03-28 一种干簧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20290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05166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3870049B2 (ja) 電磁継電装置
US7504915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9496664B2 (en)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EP2840585B1 (en) Electromagne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ing the same
EP1191566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101154627B1 (ko) 전자 계전기
JP4212248B2 (ja) 電磁継電器
EP2945178B1 (en) Contact device
KR102172923B1 (ko) 코일 장치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전동밸브 및 전자밸브
CN222029002U (zh) 一种干簧继电器
JPH06112069A (ja) エンジンの点火コイル装置
CN222088476U (zh) 一种干簧继电器
CN222106545U (zh) 一种干簧继电器和引脚框架
US20050231312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having at least one relay actuator and a receptacle for relay actuators
JP7186446B2 (ja) 樹脂モールド電磁コイ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磁弁
CN118412245A (zh) 一种干簧继电器和干簧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CN114156124A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118098876A (zh) 一种干簧继电器、引脚框架和干簧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JP2005183554A (ja) コイルブロック
JP6681374B2 (ja) 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気的駆動弁
US20240145197A1 (en) Highly-reliable insulating ultra-small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6761609B2 (ja) ヒューズの断続構造
EP3933240B1 (en) Expansion valve coil assembly
CN222190579U (zh)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