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530316U -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530316U CN221530316U CN202323614360.4U CN202323614360U CN221530316U CN 221530316 U CN221530316 U CN 221530316U CN 202323614360 U CN202323614360 U CN 202323614360U CN 221530316 U CN221530316 U CN 2215303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ug
- side plate
- socket
- plate
-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5G、6G信号高速传输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各导电触点相互间无法可靠且紧密地抵接,从而造成电流的导流不稳定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包括插头插接框架和插头绝缘体,插头插接框架设置在插头绝缘体上,插头插接框架包括第一插头插接部,在第一插头插接部相对两侧设有一对向着远离第一插头插接部延伸的第二插头插接部;第一插头插接部与一对第二插头插接部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插头插接部分体式设置或一体成型设置;第一插头插接部与一第二插头插接部一体成型,与另一第二插头插接部分体式设置。本方案提高了连接器连接的可靠性,保证了高速传输的优良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5G、6G信号高速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和尤其以5G、6G为代表的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连接器作为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也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连接器主要起到保证电流流畅连续地流通的作用。连接器一般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座一般焊接安装在电子设备上,插头和其他电子元器件连接,插头和插座配合连接,使得其他电子元器件通过连接器和电子设备连接,以完成某种特定的功能。例如手机的电子设备内的电路基板中常常使用作为连接器的多通道信号传输装置来传递多路无线通信信号,通道信号传输装置所包括的插座安装在手机的电路板上且插头与信号导线连接,当插头和插座连接后信号导线中的通信信号传递到手机的电路板中。
但是,现有连接器仍存在多方面不足使其工作存在不可靠、不稳定的不足,均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方面,现有连接器的插头及插座的一侧上常采用一对导电触点,容易造成导电连接的可靠性降低,导致电流导通失效。另一方面,现有连接器的插座和插头缺少保持两者在插接配合时相对固定的相关固定保持结构,使得连接器的固定可靠性低,在连接器工作过程中,相互插接的插头与插座容易产生相对晃动甚至脱离,容易造成电流导流能力不稳定,尤其对于电流稳定要求很高的5G、6G信号的高速传输,降低了高速传输效果。再一方面,现有连接器的插座和插头的各自导电触点无法在插头与插头插接配合时提供足够良好保持相互抵接的弹性抵接力,导致各导电触点相互间无法可靠且紧密地抵接,从而造成电流的导流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插头与插座插接不牢靠,提供一种多触电抵接,电流或信号传输稳定的插座、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包含插头和插座;所述插头包括插头绝缘体和插头插接框架,所述插头插接框架设置在所述插头绝缘体上,所述插头插接框架包括第一插头插接部,在所述第一插头插接部相对两侧设有一对向着远离所述第一插头插接部同向延伸的第二插头插接部;所述第一插头插接部与一所述第二插头插接部一体成型,与另一所述第二插头插接部分体式设置;所述插座包括插座绝缘体、插座插接框架和插座导通固定框,所述插座插接框架设置在所述插座绝缘体上,所述插座插接框架包括第一插座插接部,在所述第一插座插接部相对两侧设有一对向着远离所述第一插座插接部同向延伸的第二插座插接部;所述插座导通固定框与所述插座插接框架分体式设置,或所述插座导通固定框与所述插座插接框架一体成型;所述插座导通固定框包括导电接触部,所述导电接触部设置在一对所述第二插座插接部之间,所述导电接触部外露于所述插座绝缘体并形成第一导电触点、第二导电触点和第三导电触点。
优选地,所述第一插头插接部包括一体成型的顶板和弯折板,所述第二插头插接部包括顶接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间隔相对设置,所述顶接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插头插接部的所述顶板与所述第二插头插接部的所述顶接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中其中之一一体成型,或所述第一插头插接部的所述弯折板与所述第二插头插接部的所述第一侧板或所述第二侧板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第二插头插接部包括顶接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间隔相对设置,所述顶接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插座插接框架卡接的凹槽或凸起。
优选地,所述第一插头插接部包括一体成型的顶板和弯折板,所述第二插头插接部包括顶接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间隔相对设置,所述顶接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弯折板的连接部分向远离所述弯折板的方向凸出;所述顶接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的连接部分向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凸出,所述顶接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连接部分向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凸出。
优选地,一对所述第二插头插接部的所述第一侧板或所述第二侧板分别相对远离地向外延伸形成插头焊脚。
优选地,所述导电接触部包括顶触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间隔相对设置,所述顶触板连接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顶触板上形成所述第一导电触点,所述第三侧板的两侧分别相对远离地延伸形成第二导电触点和第三导电触点。
优选地,所述插座导通固定框还包括连接部和焊脚,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板一体成型,另一端外露于所述插座绝缘体形成插座焊脚。
优选地,所述顶触板的两侧分别向远离插接配合的方向弯折延伸,在弯折处分别向外侧凸起。
优选地,所述插头焊脚的末端弯折并与所述插头绝缘体卡接配合和/或所述插座焊脚的末端弯折并与所述插座绝缘体卡接配合。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含如上述的插座或连接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座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包括插头插接框架,插头插接框架设置在插头绝缘体上,包括第一插头插接部,在第一插头插接部相对两侧设有一对向着远离第一插头插接部延伸的第二插头插接部;第一插头插接部与一对第二插头插接部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插头插接部分体式设置或一体成型设置;第一插头插接部与一第二插头插接部一体成型,与另一第二插头插接部分体式设置;插座包括插座插接框架,插座插接框架设置在插座绝缘体上,包括第一插座插接部,在第一插座插接部相对两侧设有一对向着远离第一插座插接部延伸的第二插座插接部;插座导通固定框,插座导通固定框与插座插接框架分体式设置,或插座导通固定框与插座插接框架一体成型;插座导通固定框包括导电接触部,导电接触部设置在一对第二插座插接部之间,导电接触部外露于插座绝缘体并形成第一导电触点、第二导电触点和第三导电触点。
可以理解地,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插头结构的设计:
多插头插接部的设置:插头包括第一插头插接部和一对向远离第一插头插接部延伸的第二插头插接部。这种设计允许插头在连接时具有更灵活的插入方式,提高了连接的适应性。
2.插头和插座的互插方式:
一体成型和分体式设置的组合:第一插头插接部与一对第二插头插接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一体成型设置,与另一个第二插头插接部分体式设置。这种组合既提供了连接的稳定性(一体成型部分),又保留了一定的灵活性(部分体式设置),以适应多种连接需求。
3.插座结构的设计:
多插座插接部的设置:插座包括第一插座插接部和一对向着远离第一插座插接部延伸的第二插座插接部。这允许插头能够灵活插入插座,提高了插拔的方便性。
4.导通固定框的设计:
导电接触部的设置:插座导通固定框包括导电接触部,形成第一、第二和第三导电触点。这提供了多个电气连接点,有助于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5.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分体式和一体成型的设置:插座导通固定框与插座插接框架可以是分体式设置或一体成型。这种设计可以根据需要提供更灵活的制造和组装方式。
综上所述,本方案在连接的可靠性和传输的稳定性方面相对于传统设计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制造和安装过程中提供更大的便利性和灵活性,提高了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这些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插头插接框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插座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插头插接框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插头插接框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插座导通固定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插座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座的插接框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座的插接框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座的插接框架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座的插接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中零件部件及编号:
1、插头;2、插座;
10、插头插接框架;11、插头绝缘体;20、插座插接框架;21、插座绝缘体;22、插座导通固定框;
100、第一插头插接部;101、第二插头插接部;200、第一插座插接部;201、第二插座插接部;220、导电接触部;221、连接部;222、插座焊脚;
1000、顶板;1001、弯折板;1010、顶接板;1011、第一侧板;1012、第二侧板;1013、凹槽;1014、插头焊脚;1015、凸起;1017、延展板;2010、连接臂;2200、第一导电触点;2201、第二导电触点;2202、第三导电触点;2203、顶触板;2204、第三侧板;2205、第四侧板;2206、第五侧板;2207、第六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在本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的限制。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如果不冲突,本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实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结合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插头1和插座2;插头1包括插头插接框架10和插头绝缘体11,插头插接框架10设置在插头绝缘体11上,插头插接框架10包括第一插头插接部100,在第一插头插接部100相对两侧设有一对向着远离第一插头插接部100延伸的第二插头插接部101;第一插头插接部100与一第二插头插接部101一体成型,与另一第二插头插接部101分体式设置;插座包括插座插接框架20、插座绝缘体21和插座导通固定框22,插座插接框架20设置在插座绝缘体21上,插座插接框架20包括第一插座插接部200,在第一插座插接部200相对两侧设有一对向着远离第一插座插接部200延伸的第二插座插接部201;插座导通固定框22与插座插接框架20分体式设置,或插座导通固定框22与插座插接框架20一体成型;插座导通固定框22包括导电接触部220,导电接触部220设置在一对第二插座插接部201之间,导电接触部220外露于插座绝缘体21并形成第一导电触点2200、第二导电触点2201和第三导电触点2202。
可以理解地,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插头结构的设计:
多插头插接部的设置:插头包括第一插头插接部100和一对向远离第一插头插接部100延伸的第二插头插接部101。这种设计允许插头在连接时具有更灵活的插入方式,提高了连接的适应性。
2.插头和插座的互插方式:
一体成型和分体式设置的组合:第一插头插接部100与一对第二插头插接部101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一体成型设置,与另一个第二插头插接部101分体式设置。这种组合既提供了连接的稳定性(一体成型部分),又保留了一定的灵活性(部分体式设置),以适应多种连接需求。
3.插座结构的设计:
多插座插接部的设置:插座包括第一插座插接部200和一对向着远离第一插座插接部200延伸的第二插座插接部201。这允许插头能够灵活插入插座,提高了插拔的方便性。
4.导通固定框的设计:
导电接触部220的设置:插座导通固定框22包括导电接触部220,形成第一、第二和第三导电触点2202。这提供了多个电气连接点,有助于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5.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分体式和一体成型的设置:插座导通固定框22与插座插接框架20可以是分体式设置或一体成型。这种设计可以根据需要提供更灵活的制造和组装方式。
综上,本方案在连接的可靠性和传输的稳定性方面相对于传统设计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制造和安装过程中提供更大的便利性和灵活性,提高了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作为更多的变形,请参阅图8至图11,插座插接框架20的结构如图所示。
具体地,请参阅图8,其中第一插座插接部200与两侧的第二插座插接部201的连接处区别于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采用板材沿着厚度方向折弯屈曲工艺,而是采用冷冲压拉伸工艺加工,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稳定性。
相类似地,请参阅图9和图10,第二插座插接部201中的连接臂2010采用冷冲压拉伸工艺做成,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地,在第一插座插接部200和/或第二插座插接部201中采用冷冲压工艺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1.高生产效率:
冷冲压工艺通常是一种高效的生产方法。它允许在短时间内迅速加工大量的零部件。这有助于提高插座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高精度和一致性:
冷冲压工艺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加工,确保插座的每个部件的尺寸和形状都非常一致。这对于插头和插座的互插和连接至关重要,可以减少因尺寸不一致而导致的连接问题。
3.成本效益:
冷冲压通常比其他制造方法更具成本效益,因为它可以通过一次加工步骤完成多个步骤,减少了生产的时间和资源成本。
4.高强度和耐久性:
通过冷冲压工艺制造的插座零部件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确保了产品的长寿命和可靠性。
5.复杂形状的制造:
冷冲压工艺适用于制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零部件。在插座的连接部位可能需要一些特定的形状和结构,冷冲压可以灵活地满足这些设计要求。
6.减少废料:
冷冲压通常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原材料的浪费。由于高效的加工方式,废料较少,有助于提高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7.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如果插座需要进行大规模生产,冷冲压工艺尤为适用。它可以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求,并保持产品质量和一致性。
总体而言,采用冷冲压工艺在第一插座插接部与第二插座插接部的连接处提供了高效、精准、经济、强度和耐久性等多方面的优势。
请结合图2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头插接部100包括一体成型的顶板1000和弯折板1001,第二插头插接部101包括顶接板1010、第一侧板1011和第二侧板1012,第一侧板1011和第二侧板1012间隔相对设置,顶接板1010连接第一侧板1011和第二侧板1012;
第一插头插接部100的顶板1000与第二插头插接部101的顶接板1010、第一侧板1011和第二侧板1012中其中之一一体成型,或
第一插头插接部100的弯折板1001与第二插头插接部101的第一侧板1011或第二侧板1012一体成型。
具体地,请参阅图2,第一插头插接部100的弯折板1001与第二插头插接部101的第一侧板1011一体成型。
作为一种变形,请参阅图4,第一插头插接部100的弯折板1001通过延展板1017与第二插头插接部101的第一侧板1011一体成型。
可以理解地,上述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一体成型的设计:
结构稳定性:第一插头插接部100的顶板1000与第二插头插接部101的顶接板1010、第一侧板1011和第二侧板1012中的其中之一一体成型。这种设计提供了结构上的一体性,有助于提高整个连接器的稳定性。
2.弯折板1001和第一/第二侧板1012的结合:
强度和耐用性:第一插头插接部100的弯折板1001与第二插头插接部101的第一侧板1011或第二侧板1012一体成型。这种结合提供了连接部221分的坚固骨架,增强了连接器的强度和耐用性。
3.平行设置的侧板:
插头结构稳定性:第一侧板1011和第二侧板1012间隔相对设置,有助于提高插头结构的稳定性,确保插头在连接时能够稳固插入插座。
4.灵活的组合方式:
适应不同连接需求:一体成型的设计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顶板1000与顶接板1010、第一侧板1011和第二侧板1012中的哪一个一体成型,或者选择弯折板1001与第一侧板1011或第二侧板1012一体成型。这种灵活性允许连接器适应不同的连接需求。
请继续结合图1与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插头插接部101包括顶接板1010、第一侧板1011和第二侧板1012,第一侧板1011和第二侧板1012间隔相对设置,顶接板1010连接第一侧板1011和第二侧板1012;
第一侧板1011和/或第二侧板1012上开设有用于与插座插接框架20卡接的凹槽1013或凸起。
可以理解地,上述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平行设置的侧板:
插头结构稳定性:第一侧板1011和第二侧板1012间隔相对设置,有助于提高插头结构的稳定性,确保插头在连接时能够稳固插入插座。
2.顶接板1010连接侧板:
结构坚固性:顶接板1010连接第一侧板1011和第二侧板1012,形成了一个坚固的连接结构,增加了整个插头插接部的强度和耐用性。
3.凹槽或凸起的设置:
插座卡接功能:第一侧板1011和/或第二侧板1012上开设有用于与插座插接框架20卡接的凹槽或凸起。这种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插座卡接机制,确保插头在插入插座时能够牢固卡接,增加了连接的可靠性。
4.适应不同连接方式:
灵活性:凹槽或凸起的设置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在第一侧板1011、第二侧板1012或两者上设置。这种灵活性使得连接器可以适应不同的连接方式和需求。
请结合图2与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头插接部100包括一体成型的顶板1000和弯折板1001,第二插头插接部101包括顶接板1010、第一侧板1011和第二侧板1012,第一侧板1011和第二侧板1012间隔相对设置,顶接板1010连接第一侧板1011和第二侧板1012;
顶板1000和弯折板1001的连接部221分向远离弯折板1001的方向凸出;
顶接板1010与第一侧板1011的连接部221分向远离第一侧板1011的方向凸出,顶接板1010与第二侧板1012的连接部221分向远离第二侧板1012的方向凸出。
可以理解地,上述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连接部221分的凸出设计:
结构强度:顶板1000和弯折板1001的连接部221分向远离弯折板1001的方向凸出,而顶接板1010与第一侧板1011、第二侧板1012的连接部221分也向远离相应侧板的方向凸出。这种设计增加了连接部221分的强度,有助于提高插头的整体耐久性。
2.方便的插拔:
凸出部分的设计:凸出的连接部221分可以在插拔过程中提供更容易的引导,使得插头能够更轻松地插入和拔出插座,提高了连接的便捷性。
3.凸出部分的形状:
插头结构的稳定性:凸出部分的设计可以增加插头结构的稳定性,有助于确保插头在连接状态下保持牢固。
4.方向性设计:
连接部221分的方向性:连接部221分向远离相应板的方向凸出,这种方向性设计有助于确保连接部221分与插座的正确对接,提高连接的精准性。
总体而言,这种连接部221分凸出设计提高了插头插接部的结构强度、稳定性和使用便捷性。通过引导插头在插拔过程中更容易,同时提高连接部221分的强度,这有助于确保连接器在使用中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一对第二插头插接部101的第一侧板1011或第二侧板1012分别相对远离地向外延伸形成插头焊脚1014。
可以理解地,上述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插头焊脚1014的设置:
电气连接:一对第二插头插接部101的第一侧板1011或第二侧板1012分别相对远离地向外延伸形成插头焊脚1014。这种设计使得插头焊脚1014能够方便地用于电气连接,例如焊接到电路板上。插头焊脚1014提供了可靠的电气连接,有助于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2.方向性设计:
连接准确性:插头焊脚1014相对远离地向外延伸,这种方向性设计有助于确保插头在连接时能够准确对齐插座,提高了连接的精准性。
3.易于制造和组装:
制造过程中的方便性:插头焊脚1014的设计使其易于制造和组装。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制造过程中的复杂性。
4.空间利用:
紧凑结构:插头焊脚1014向外延伸的设计充分利用了插头的空间,创造了紧凑的结构,有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更多的电气连接。
总体而言,插头焊脚1014的设计增加了连接器的电气连接能力,同时方向性的延伸设计有助于提高连接的准确性。
请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接触部220包括顶触板2203、第三侧板2204和第四侧板2205,第三侧板2204和第四侧板2205间隔相对设置,顶触板2203连接第三侧板2204和第四侧板2205,顶触板2203上形成第一导电触点2200,第三侧板2204的两侧分别相对远离地延伸形成第二导电触点2201和第三导电触点2202。
可以理解地,上述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多导电触点的设置:
电气连接可靠性:导电接触部220包括顶触板2203、第三侧板2204和第四侧板2205,形成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导电触点2202。这种设计提供了多个电气连接点,有助于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平行设置的侧板:
结构稳定性:第三侧板2204和第四侧板2205间隔相对设置,有助于提高导电接触部220的结构稳定性,确保电气连接的牢固性。
3.顶触板2203的连接:
连接强度:顶触板2203连接第三侧板2204和第四侧板2205,形成了一个坚固的连接结构,增加了导电接触部220的强度和耐久性。
4.方向性的延伸设计:
连接准确性:第三侧板2204的两侧相对远离地延伸形成第二和第三导电触点2202,这种方向性的延伸设计有助于确保导电触点在连接时能够准确对齐插头,提高了连接的精准性。
总体而言,这种导电接触部220的设计提高了连接器的整体性能。多导电触点的设置、平行设置的侧板、强固的连接结构以及方向性的延伸设计,共同为连接器提供了更稳定、可靠、精准的电气连接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座导通固定框22还包括连接部221和插座焊脚222,连接部221的一端与第三侧板2204一体成型,另一端外露于插座绝缘体21形成插座焊脚222。
可以理解地,上述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连接部221一体成型:
结构稳定性:连接部221的一端与第三侧板2204一体成型,形成了一个坚固的连接。这有助于提高插座导通固定框22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确保连接器在使用中保持牢固。
2.焊脚的设置:
电气连接:连接部221的另一端外露于插座绝缘体21形成插座焊脚222。这种设计方便了插座的电气连接,例如可以通过焊接将插座焊脚222连接到电路板上,确保了电气信号的传输。
3.方向性设计:
焊脚外露方向:焊脚外露于插座绝缘体21,这种方向性的设计有助于确保焊接时的方便性,提高了连接的准确性。
4.整体集成设计:
制造和组装的便捷性:插座导通固定框22的连接部221一体成型,焊脚外露于插座绝缘体21,这种整体集成的设计使得制造和组装过程更为便捷,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总体而言,插座导通固定框22的设计通过一体成型的连接部221和焊脚的设置,提高了连接器的结构稳定性、电气连接能力,并方便了制造和组装过程。
请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接触部220包括顶触板2203、第五侧板2206和第六侧板2207,第五侧板2206和第六侧板2207间隔相对设置,顶触板2203连接第五侧板2206和第六侧板2207,顶触板2203的中部形成第一导电触点2200,顶触板2203的两侧分别向远离插接配合的方向弯折延伸,在弯折处形成第二导电触点2201和第三导电触点2202,第五侧板2206与插座绝缘体21卡接,第六侧板2207与第一插座插接部200一体成型。
可以理解地,上述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平行设置的第五侧板2206和第六侧板2207:
结构稳定性:第五侧板2206和第六侧板2207间隔相对设置,这有助于提高连接器导电接触部22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2.顶触板2203连接第五侧板2206和第六侧板2207:
强度和耐用性:通过顶触板2203连接第五侧板2206和第六侧板2207,连接器的导电接触部220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骨架,提供了足够的强度和耐用性。
3.多导电触点的设计:
第一导电触点2200:顶触板2203的中部形成第一导电触点2200,提供一个主要的电气连接点。
第二和第三导电触点2202:顶触板2203的两侧向远离插接配合的方向弯折延伸,在弯折处形成第二导电触点2201和第三导电触点2202。这提供了额外的电气连接点,有助于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4.插座绝缘体21的卡接和一体成型:
连接的稳定性:第五侧板2206与插座绝缘体21卡接,这有助于确保插头和插座之间的稳定连接。
一体成型的第六侧板2207:第六侧板2207与第一插座插接部200一体成型,这提供了连接部221分的一体性,有助于提高连接的牢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触板2203的两侧分别向远离插接配合的方向弯折延伸,在弯折处分别向外侧凸起。
可以理解地,上述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弯折延伸设计:
连接的灵活性:顶触板2203的两侧向远离插接配合的方向弯折延伸,这种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使得连接器在插入插座时能够更容易地适应不同的插接情况。
2.向外侧凸起的设置:
引导插头插入:在弯折处向外侧凸起的设置有助于引导插头在插入时更容易找到正确的位置,提高了插头插入插座的准确性。
3.增强连接稳定性:
强化连接部221分:弯折处向外侧凸起的设计增加了连接部221分的结构强度,有助于确保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减少误差:
弯折与凸起的协同作用:弯折与凸起的协同作用有助于减少插头插入时的误差,确保插头能够正确插入插座。
总体而言,这种顶触板2203设计提高了连接器的插入灵活性、准确性和稳定性。通过弯折延伸和向外侧凸起的设计,连接器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插接情况,并确保连接的牢固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插头焊脚1014的末端弯折并与插头绝缘体11卡接配合和/或插座焊脚222的末端弯折并与插座绝缘体21卡接配合。
可以理解地,上述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稳定的连接:
卡接配合:插头焊脚1014和插座焊脚222的末端弯折并与相应的绝缘体卡接配合,这种设计提供了稳定的机械连接。卡接配合确保了焊脚牢固地固定在插头或插座绝缘体21上,减少了插拔过程中的松动风险。
2.连接的可靠性:
弯折设计:末端弯折的设计增加了焊脚与绝缘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这对于在振动或其他环境变化下保持连接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3.插拔方便:
弯折设计:弯折的设计不仅提高了连接的牢固性,还能够在插拔时提供一定的弹性,使得插头和插座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
4.保护焊点:
绝缘体卡接:通过末端弯折与绝缘体卡接配合,可以有效地保护焊点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延长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总体而言,这种末端弯折与绝缘体卡接配合的设计提高了连接器的机械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使得插拔操作更加便捷。这对于连接器在各种应用中的性能和耐久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含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具有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头和插座;
所述插头包括插头绝缘体和插头插接框架,所述插头插接框架设置在所述插头绝缘体上,所述插头插接框架包括第一插头插接部,在所述第一插头插接部相对两侧设有一对向着远离所述第一插头插接部同向延伸的第二插头插接部;所述第一插头插接部与一所述第二插头插接部一体成型,与另一所述第二插头插接部分体式设置;
所述插座包括插座绝缘体、插座插接框架和插座导通固定框,所述插座插接框架设置在所述插座绝缘体上,所述插座插接框架包括第一插座插接部,在所述第一插座插接部相对两侧设有一对向着远离所述第一插座插接部同向延伸的第二插座插接部;所述插座导通固定框与所述插座插接框架分体式设置,或所述插座导通固定框与所述插座插接框架一体成型;所述插座导通固定框包括导电接触部,所述导电接触部设置在一对所述第二插座插接部之间,所述导电接触部外露于所述插座绝缘体并形成第一导电触点、第二导电触点和第三导电触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头插接部包括一体成型的顶板和弯折板,所述第二插头插接部包括顶接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间隔相对设置,所述顶接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所述第一插头插接部的所述顶板与所述第二插头插接部的所述顶接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中其中之一一体成型,或
所述第一插头插接部的所述弯折板与所述第二插头插接部的所述第一侧板或所述第二侧板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头插接部包括顶接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间隔相对设置,所述顶接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所述第一侧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插座插接框架卡接的凹槽或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头插接部包括一体成型的顶板和弯折板,所述第二插头插接部包括顶接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间隔相对设置,所述顶接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所述顶板和所述弯折板的连接部分向远离所述弯折板的方向凸出;
所述顶接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的连接部分向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凸出,所述顶接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连接部分向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凸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第二插头插接部的所述第一侧板或所述第二侧板分别相对远离地向外延伸形成插头焊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接触部包括顶触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间隔相对设置,所述顶触板连接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顶触板上形成所述第一导电触点,所述第三侧板的两侧分别相对远离地延伸形成第二导电触点和第三导电触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导通固定框还包括连接部和焊脚,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板一体成型,另一端外露于所述插座绝缘体形成插座焊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触板的两侧分别向远离插接配合的方向弯折延伸,在弯折处分别向外侧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5或7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焊脚的末端弯折并与所述插头绝缘体卡接配合和/或所述插座焊脚的末端弯折并与所述插座绝缘体卡接配合。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614360.4U CN221530316U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614360.4U CN221530316U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530316U true CN221530316U (zh) | 2024-08-13 |
Family
ID=92185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614360.4U Active CN221530316U (zh) | 2023-12-28 | 2023-12-28 |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530316U (zh) |
-
2023
- 2023-12-28 CN CN202323614360.4U patent/CN22153031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160164Y (zh) | 电连接器 | |
CN110556651B (zh) | 一种可浮动双通道的电连接器 | |
CN110571555A (zh) |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
CN20494718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0576565U (zh) |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
CN211376987U (zh) |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 |
CN221530316U (zh) |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
CN220856967U (zh) | 一种插座电连接器 | |
CN210489871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件 | |
CN20451693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8005410U (zh) |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合 | |
CN214313631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2848967U (zh) | 一种微型大电流btb连接器母座 | |
CN21612090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1579028U (zh) | 板对板插座、插头及连接器组件 | |
CN219917779U (zh) | 导电优良的插座、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 |
CN21897584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8039889U (zh) |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 | |
CN220253514U (zh) | 复合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 | |
CN220042360U (zh) | 一种沉板式type-c连接器 | |
CN222690929U (zh) | 浮动母连接器及电连接装置 | |
CN222072246U (zh) | 一种插头、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
CN216850387U (zh) | 浮动式电连接器 | |
CN220569922U (zh) | 沉板式连接器 | |
CN117673796A (zh) |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