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35109U - 搅拌组件和捏合机 - Google Patents
搅拌组件和捏合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835109U CN220835109U CN202322576671.XU CN202322576671U CN220835109U CN 220835109 U CN220835109 U CN 220835109U CN 202322576671 U CN202322576671 U CN 202322576671U CN 220835109 U CN220835109 U CN 2208351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nsioning
- stirring shaft
- stirring
- tension
- turnt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ixers Of The Rotary Stirring Typ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搅拌组件和捏合机。搅拌组件包括搅拌轴、转盘和涨紧部件。转盘连接于搅拌轴,并用于在搅拌轴的带动下转动。转盘设置有容置腔。容置腔的内腔侧壁与搅拌轴的轴侧壁之间形成间隙。涨紧部件设置于间隙处。涨紧部件包括涨紧件和配合件,配合件与转盘和搅拌轴固定连接。配合件设置有与涨紧件相抵顶的抵顶面。涨紧件设置有第一涨紧面和第二涨紧面。第一涨紧面与抵顶面贴合涨紧,第二涨紧面与搅拌轴的轴侧壁贴合涨紧;或者,第二涨紧面与转盘的内腔侧壁贴合涨紧。第一涨紧面与抵顶面均配置为相对搅拌轴的中轴线倾斜设置的斜面,从而提高搅拌轴的转动稳定性,防止转盘与搅拌轴发生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捏合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搅拌组件和捏合机。
背景技术
捏合机是对高粘度、弹塑性物料的捏合、混炼、硫化、聚合的理想设备。捏合机可用于生产电池液体、硅橡胶、密封胶、热熔胶、食品胶基、医药制剂等。
相关技术中,捏合机的转盘与搅拌轴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导致搅拌轴的转动不稳定,以及导致转盘与搅拌轴之间的磨损严重,缩短了捏合机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搅拌组件和捏合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搅拌轴的转动不稳定及磨损严重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搅拌组件,包括搅拌轴、转盘和涨紧部件。所述转盘连接于所述搅拌轴,所述转盘用于在所述搅拌轴的带动下转动,所述转盘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内腔侧壁与所述搅拌轴的轴侧壁之间形成间隙。所述涨紧部件设置于所述间隙处,所述涨紧部件包括涨紧件和配合件,所述配合件与所述转盘或所述搅拌轴固定连接,所述配合件设置有与所述涨紧件相抵顶的抵顶面,所述涨紧件设置有第一涨紧面和第二涨紧面。所述第一涨紧面与所述抵顶面贴合涨紧,所述第二涨紧面与所述搅拌轴的所述轴侧壁贴合涨紧;或者,所述第二涨紧面与所述转盘的所述内腔侧壁贴合涨紧。其中,所述第一涨紧面与所述抵顶面均配置为相对所述搅拌轴的中轴线倾斜设置的斜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搅拌组件,基于在转盘的内腔侧壁与搅拌轴的轴侧壁之间形成间隙处设置有涨紧部件,第一涨紧面与抵顶面贴合涨紧,第二涨紧面与搅拌轴的轴侧壁贴合涨紧;或者,第二涨紧面与转盘的内腔侧壁贴合涨紧。第一涨紧面与抵顶面均配置为相对所述转盘的中轴线倾斜设置的斜面。配合件配置为刚性结构,涨紧件配置为弹性结构,从而在搅拌轴的转动过程中,涨紧件会在搅拌轴上施加沿搅拌轴的径向方向的力,以平衡搅拌轴朝转盘的内腔侧壁偏移的偏移力,从而避免搅拌轴发生松动,进而提高搅拌轴的转动稳定性,提高搅拌效果,以及防止转盘与搅拌轴发生磨损,延长搅拌组件的使用寿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涨紧部件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穿设于所述涨紧件与所述配合件中,所述调节件用于调节所述涨紧件的涨紧程度。由此,通过调节件调节涨紧件和配合件的相对位置,以使得涨紧件与配合件拉紧在一起,从而实现对涨紧件的涨紧程度进行调整,更好地发挥第一涨紧面与抵顶面贴合涨紧,提高搅拌组件使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理解地,涨紧件的涨紧程度越大,涨紧件与配合件及搅拌轴抵顶得越紧,搅拌轴与转盘连接的稳固性和可靠性越强。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转盘包括盘体和盘盖,所述盘体和所述盘盖配合固定并合围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搅拌轴穿设于所述盘盖并伸入至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涨紧部件设置于所述搅拌轴的端部与所述盘体,从而更好地避免搅拌轴的端部相对转盘发生移位的问题,提高了搅拌轴转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搅拌更加均匀。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盘体包括底板和与所述底板连接的侧板,所述配合件与所述侧板固定连接。由此,提高转盘与搅拌轴及涨紧部件的装配效率,以及搅拌轴与转盘连接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涨紧件与所述底板及所述盘盖间隔设置。由此,一方面,为涨紧件的变形提供缓冲空间,避免涨紧件抵顶盘体和/或盘盖而出现盘盖和盘体的连接发生松脱的问题;另一方面,为调节件的安装提供避位空间,方便安装。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配合件与所述搅拌轴合围形成至少一个涨紧槽,所述涨紧槽用于安装所述涨紧件,从而避免搅拌轴在搅拌过程中出现松动或偏移的问题,提高搅拌组件的转动稳定性,提高搅拌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涨紧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头部和尾部,所述涨紧件通过所述头部插设于所述涨紧槽中,所述涨紧件在所述转盘的径向方向上的厚度自所述头部到所述尾部的方向逐渐增大。由此,提高涨紧件的涨紧面积,且涨紧件的变形能力更好,涨紧程度可调节,提高搅拌轴的连接稳固性和可靠性,及提升使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配合件包括抵顶板和凸设于所述抵顶板的中部的挡板,所述搅拌轴与所述抵顶板及所述挡板合围形成两个所述涨紧槽,所述抵顶板在所述转盘的径向方向上的厚度自所述抵顶板的中部朝向两端逐渐减小。由此,搅拌轴的承力能力更好,安装牢固。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配合件设置于所述搅拌轴的端部,所述配合件的周侧壁配置为所述抵顶面,所述涨紧件开设有与所述配合件涨紧配合的凹槽。由此,基于配合件与涨紧件的配合定位,以及基于涨紧件的变形抵顶作用,从而提高搅拌轴转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好地发挥搅拌轴的均匀搅拌作用。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涨紧面及所述抵顶面均配置为锥状面。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涨紧面与所述抵顶面贴合涨紧时,所述涨紧件在所述转盘的径向方向上抵压所述搅拌轴及所述转盘。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捏合机,包括捏合筒和如上所述的搅拌组件。所述捏合筒具有搅拌腔,所述搅拌腔用于容置待搅拌料。所述搅拌组件沿所述捏合筒的中轴线设置,所述搅拌组件用于绕所述捏合筒的中轴线旋转。由此,提高捏合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捏合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捏合机的搅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捏合机的搅拌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图2中的捏合机的搅拌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捏合机100;捏合筒1;搅拌腔101;搅拌组件3;搅拌轴10;轴侧壁1001;转盘30;容置腔301;内腔侧壁3011;间隙302;盘体31;底板311;侧板312;盘盖32;通孔320;第一密封件33;第二密封件34;桨叶40;分散件41;涨紧部件50;涨紧槽501;涨紧件51;头部511;尾部512;第一涨紧面5101;第二涨紧面5102;第三涨紧面5103;配合件53;抵顶面5301;抵顶板531;挡板532;凹槽510;第一槽体5105;第二槽体5106;本体部514;延伸部515;调节件60;锁紧件70;轴向方向X;径向方向Y;周向方向Z。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表述,否则单数形式“一”和“所述”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实施例。提供以下具体实施例的目的是便于对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更清楚透彻的理解,其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对应附图中位置而言。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在……上”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然而上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捏合机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捏合机100。捏合机100包括捏合筒1和搅拌组件3。捏合筒1具有搅拌腔101,搅拌腔101用于容置待搅拌料。搅拌组件3沿捏合筒1的中轴线P设置,搅拌组件3用于绕捏合筒1的中轴线P旋转,提高捏合机100的搅拌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捏合机100通过搅拌组件3搅拌待搅拌料。搅拌组件3用于为待搅拌料提供搅拌力,以提高搅拌效果。待搅拌料可以为但不限于为固态粉末、或液体、或固液混合体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待搅拌料为电极用浆料进行示意,可以理解地,待搅拌料还可以为其它需要搅拌浆料,例如肥料、建筑用料等,在此不对搅拌组件3搅拌的待搅拌料的类型及捏合机100的应用进行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搅拌组件3的中轴线与捏合筒1的中轴线P重合。
搅拌组件3通过绕捏合筒1的中轴线P旋转能够为待搅拌料提供背离捏合筒1的中轴线P的离心力,以进一步提高对待搅拌料的搅拌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捏合机100能够通过搅拌组件3提高搅拌效果及搅拌效率。捏合筒1的中轴线P为捏合筒1的顶壁的中心与捏合筒1的底壁的中心的连线,搅拌组件3沿捏合筒1的中轴线P设置是指搅拌组件3设于捏合筒1的正中心。
需要说明的是,图1的目的仅在于示意性地描述捏合筒1和搅拌组件3之间的设置方式,并非是对各个元件的连接位置、连接关系及具体构造等做具体限定。图1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意的捏合机100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捏合机100的具体限定。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捏合机100可以包括比图1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捏合机100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周向搅拌部件及驱动电机等等。周向搅拌部件设置于捏合筒1的周侧壁。周向搅拌部件与搅拌组件3协同转动,周向搅拌部件及搅拌组件3均绕捏合筒1的中轴线P转动,搅拌组件3将待搅拌料离心搅拌,周向搅拌部件将待搅拌料向心搅拌,有利于搅拌组件3与周向搅拌部件之间形成湍流,从而有利于待搅拌料的搅拌,提高了捏合机100的搅拌效率,且使得待搅拌料被捏合得更为充分。驱动电机用于驱动周向搅拌部件及搅拌组件3转动,以对待搅拌料进行搅拌。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3,图2是图1中的捏合机100的搅拌组件3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捏合机100的搅拌组件3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搅拌组件3。搅拌组件3包括搅拌轴10、转盘30和涨紧部件50。转盘30连接于搅拌轴10。转盘30用于在搅拌轴10的带动下转动。转盘30设置有容置腔301,容置腔301的内腔侧壁3011与搅拌轴10的轴侧壁1001之间形成间隙302。涨紧部件50设置于间隙302处。涨紧部件50包括涨紧件51和配合件53。配合件53与转盘30固定连接。配合件53设置有与涨紧件51相抵顶的抵顶面5301。涨紧件51设置有第一涨紧面5101和第二涨紧面510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涨紧面5101与抵顶面5301贴合涨紧,第二涨紧面5102与搅拌轴10的轴侧壁1001贴合涨紧。其中,第一涨紧面5101与抵顶面5301均配置为相对搅拌轴10的中轴线倾斜设置的斜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搅拌组件3,基于在转盘30的内腔侧壁3011与搅拌轴10的轴侧壁1001之间形成间隙302处设置有涨紧部件50,第一涨紧面5101与抵顶面5301贴合涨紧,第二涨紧面5102与搅拌轴10的轴侧壁1001贴合涨紧。第一涨紧面5101与抵顶面5301均配置为相对搅拌轴10的中轴线倾斜设置的斜面从而在搅拌轴10的转动过程中,涨紧件51会在搅拌轴10上施加沿搅拌轴10的径向方向Y的力,以平衡搅拌轴10朝转盘30的内腔侧壁3011偏移的偏移力,从而避免搅拌轴10发生松动,进而提高搅拌轴10的转动稳定性,提高搅拌效果,以及防止转盘30与搅拌轴10发生磨损,延长搅拌组件3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捏合机100的使用寿命。
为了描述的准确性,本文凡是涉及方向的请一律以图2为参照,“轴向方向X”是指平行于搅拌轴10的中轴线的方向,即沿搅拌轴10的中轴线方向;术语“径向方向Y”是指垂直于搅拌轴10的中轴线的方向,即沿转盘30的横截面的半径方向;术语“周向方向Z”是指转盘30的圆周方向,即环绕搅拌轴10的中轴线的方向,其中,轴向方向X、径向方向Y及周向方向Z共同构成转盘30的三个正交方向。搅拌轴10的轴向方向X与转盘30的轴向方向X及捏合筒1的轴向方向X相同。相同转盘30的轴向方向X、径向方向Y及周向方向Z可以根据产品的具体结构和附图呈现视角自定义,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搅拌轴10的中轴线与捏合筒1的中轴线P重合。
转盘30用于在搅拌轴10的带动下转动。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转盘30与搅拌轴10同轴设置,从而待搅拌料的搅拌更加均匀,使得待搅拌料被捏合得更为充分。转盘30的中轴线与搅拌轴10的中轴线重合。转盘30的外周侧壁设置有多个桨叶40。多个桨叶40沿转盘30的周向方向Z呈辐射状设置,且彼此间隔设置。桨叶4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分散件41。分散件41固定连接于桨叶40上,且与搅拌轴10间隔设置。分散件41用于在桨叶40绕搅拌轴10转动时提供搅拌力,从而实现对待搅拌料的搅拌,提高了捏合机100的搅拌效率。分散件4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分散件41配置为销钉。分散件41包括多个,多个分散件41沿转盘30的径向间隔设置在桨叶40上。分散件41还可以配置为片状结构或板状结构,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散件41上设置有剪切结构,剪切结构可以凸设于分散件41的外表面和/或可以凹设于分散件41的外表面,从而使得待搅拌料被捏合得更为充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涨紧面5101及抵顶面5301均配置为锥状面。需要说明的是,锥状面是指径向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光滑曲线形的锥状结构的侧壁呈锥状。术语“锥状”是指物体具有径向截面的面积沿物体的轴向方向自一端朝另一端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的形状。锥状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圆锥状、棱锥状、圆台状等。第一涨紧面5101相对于搅拌轴10的中轴线的倾斜角度可以等于抵顶面5301相对于搅拌轴10的中轴线的倾斜角度,即第一涨紧面5101的锥度可以等于抵顶面5301的锥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涨紧面5101相对于搅拌轴10的中轴线的倾斜角度还可以略大于抵顶面5301相对于搅拌轴10的中轴线的倾斜角度,即第一涨紧面5101的锥度可以略大于抵顶面5301的锥度,从而更好地发挥涨紧件51的涨紧功能。第一涨紧面5101相对于搅拌轴10的中轴线的倾斜角度及抵顶面5301相对于搅拌轴10的中轴线的倾斜角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涨紧面5101及抵顶面5301均为在周向方向Z上连续的锥状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涨紧面5101或抵顶面5301中的至少一者为不连续的锥状面。第一涨紧面5101及抵顶面5301可以为配置为但不局限于弧面、平面、波浪面或锯齿面等其它规则面或不规则面,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
在第一涨紧面5101与抵顶面5301贴合涨紧时,涨紧件51在所述转盘30的径向方向Y上抵压搅拌轴10及转盘30,从而避免搅拌轴10脱离与转盘30的连接,提高搅拌轴10转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搅拌轴10能够带动转盘30转动,使得搅拌组件3具有良好的搅拌效果。可以理解地,在第一涨紧面5101与抵顶面5301贴合涨紧时,涨紧件51沿径向方向Y在搅拌轴10上施加朝向搅拌轴10的中轴线的作用力及在转盘30上施加背向搅拌轴10的中轴线的作用力。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配合件53固定连接于转盘30,涨紧件51涨紧于配合件53和搅拌轴10之间。在第一涨紧面5101与抵顶面5301贴合涨紧时,涨紧件51沿径向方向Y在搅拌轴10上施加朝向搅拌轴10的中轴线的作用力及在固定在转盘30上的配合件53上施加背向搅拌轴10的中轴线的作用力。由此,增大了涨紧件51与搅拌轴10及配合件53在轴向方向X上的摩擦力,进而避免搅拌轴10的端部脱离与转盘30的连接,提高搅拌轴10转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搅拌轴10能够带动转盘30转动,使得搅拌组件3具有良好的搅拌效果。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配合件53配置为刚性结构,涨紧件51配置为弹性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件53与涨紧件51还可以均配置为弹性结构,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涨紧部件50还包括调节件60,调节件60穿设于涨紧件51与配合件53中,调节件60用于调节涨紧件51的涨紧程度。由此,通过调节件60调节涨紧件51和配合件53的相对位置,以使得涨紧件51与配合件53拉紧在一起,从而实现对涨紧件51的涨紧程度进行调整,更好地使第一涨紧面5101与抵顶面5301贴合涨紧,提高搅拌组件3使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理解地,涨紧件51的涨紧程度越大,涨紧件51与配合件53及搅拌轴10抵顶得越紧,搅拌轴10与转盘30连接的稳固性和可靠性越强。在调节件60沿轴向方向X推顶挤压涨紧件51时,涨紧件51的第一涨紧面5101将轴向运动转化为水平运动,从而实现涨紧件51涨紧于配合件53和搅拌轴10之间。
涨紧件51通过调节件60固定于配合件53上,从而避免涨紧件51发生移位,保证涨紧件51的涨紧功能。调节件60包括一个或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调节件60沿转盘30的周向方向Z间隔排布设置,从而保证涨紧件51受力均匀,提高搅拌轴10与转盘30连接的稳固性和可靠性,降低剐蹭磨损的风险。调节件60可以绕搅拌轴10的中轴线设置至少一圈。调节件60依次穿过其中一个涨紧件51和配合件53的挡板532而锁紧于其中另一个涨紧件51。调节件60可以配置为用于调节涨紧件51的涨紧程度,使得第一涨紧面5101与抵顶面5301贴合涨紧,第二涨紧面5102与搅拌轴10的轴侧壁1001贴合涨紧。锁紧件70可以配置为螺栓。在一些实施例中,锁紧件70还可以配置为卡块和卡槽等其它固定结构。
转盘30包括盘体31和盘盖32。盘体31和盘盖32配合固定并合围形成容置腔301。盘体31与盘盖32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从而便利于转盘30、搅拌轴10及涨紧部件50等部件的装配,提高组装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装配完转盘30、搅拌轴10及涨紧部件50等部件后,将盘体31与盘盖32通过不可拆卸方式(例如焊接、胶粘等)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提高转盘30与搅拌轴10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固性。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盘体31与盘盖32可以通过紧固件(例如螺钉、销钉或铆钉等)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在一起。在一些实施例中,盘体31与盘盖32还可以通过卡扣结构、螺纹结构等方式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在一起。
搅拌轴10穿设于盘盖32并伸入至容置腔301内,涨紧部件50设置于搅拌轴10的端部,从而更好地避免搅拌轴10的端部相对转盘30发生移位的问题,提高了搅拌轴10转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搅拌更加均匀。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搅拌轴10的端部与容置腔301的底壁抵接,从而避免搅拌轴10的端部悬空而导致搅拌轴10在转动过程中出现摆动的现象,提高搅拌轴10还可以与转盘30连接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搅拌轴10的端部与容置腔301的底壁悬空设置,从而降低搅拌轴10的端部与转盘30发生剐蹭磨损,延长搅拌组件3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搅拌组件3还包括第一密封件33和第二密封件34。转盘30与搅拌轴10通过第一密封件33密封连接。盘体31和盘盖32通过第二密封件34密封连接。由此,避免待搅拌料进入至转盘30的容置腔301内,提高待搅拌料的出料量,降低转盘30的清洁难度及防止待搅拌浆料对搅拌轴10及转盘30产生磨损。盘盖32或搅拌轴10设置有安装第一密封件33的安装槽,盘体31或盘盖32也设置有安装第二密封件34的安装槽,从而提高转盘30的密封性能。
盘体31包括底板311和与底板311连接的侧板312,配合件53与侧板312固定连接。由此,提高转盘30与搅拌轴10及涨紧部件50的装配效率,以及搅拌轴10与转盘30连接的稳固性和可靠性。配合件53与侧板312可以一体成型,从而提高组装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件53与侧板312相互独立设置,从而方便配合件53和转盘30的加工成型。配合件53还可以通过但不局限于胶粘方式,紧固件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配合件53还可以与底板311固定连接;或者,配合件53还可以与底板311及侧板312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搅拌轴10的端部与盘体31固定连接。具体地,搅拌轴10的端部与盘体31的底板311通过锁紧件70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搅拌轴10与转盘30连接的稳固性和可靠性。本实用新型的搅拌组件3设置有涨紧部件50,从而涨紧部件50能够平衡搅拌轴10朝转盘30的内腔侧壁3011偏移的偏移力,以防止锁紧件70松动,进而提高搅拌轴10的转动稳定性,提高搅拌效果,以及防止转盘30与搅拌轴10发生磨损,延长搅拌组件3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涨紧件51与底板311及盘盖32间隔设置。由此,一方面,为涨紧件51的变形提供缓冲空间,避免涨紧件51抵顶盘体31和/或盘盖32而出现盘盖32和盘体31的连接发生松脱的问题;另一方面,为调节件60的安装提供避位空间,方便安装。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涨紧件51抵顶盘体31和盘盖32均间隔设置,从而为涨紧件51的变形提供足够的缓冲空间。
配合件53与搅拌轴10合围形成至少一个涨紧槽501。涨紧槽501用于安装涨紧件51,从而避免搅拌轴10在搅拌过程中出现松动或偏移的问题,提高搅拌组件3的转动稳定性,提高搅拌效果。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配合件53与搅拌轴10合围形成两个涨紧槽501。两个涨紧槽501沿转盘30的轴向方向X间隔设置,从而增强涨紧件51对搅拌轴10施加的涨紧力,进一步提高搅拌组件3的转动稳定性,提高搅拌效果。
配合件53包括抵顶板531和凸设于抵顶板531的中部的挡板532,搅拌轴10与抵顶板531及挡板532合围形成两个涨紧槽501,抵顶板531在转盘30的径向方向Y上的厚度自抵顶板531的中部朝向两端逐渐减小。由此,搅拌轴10的承力能力更好,安装牢固。抵顶板531与挡板532一体成型,从而方便配合件53的加工成型。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532与抵顶板531可以通过紧固件(例如螺钉、销钉或铆钉等)、卡扣方式及粘接方式等固定连接在一起。
涨紧件51包括相对设置的头部511和尾部512。涨紧件51通过头部511插设于涨紧槽501中,涨紧件51在转盘30的径向方向Y上的厚度自头部511到尾部512的方向逐渐增大。由此,提高涨紧件51的涨紧面积,且涨紧件51的变形能力更好,涨紧程度可调节,提高搅拌轴10的连接稳固性和可靠性,及提升使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4,图4是图2中的捏合机100的搅拌组件3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第二实施例中,搅拌组件3包括搅拌轴10、转盘30和涨紧部件50。第二实施例中的转盘3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转盘30的结构相同,具体细节参看第一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不同的是,第二实施例中的搅拌轴10和涨紧部件50的结构和设置方式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涨紧面5101与抵顶面5301贴合涨紧,第二涨紧面5102与转盘30的内腔侧壁3011贴合涨紧。其中,第一涨紧面5101与抵顶面5301均配置为相搅拌轴10的中轴线倾斜设置的斜面。
在第二实施例中,搅拌轴10与配合件53可以一体成型,从而提高组装效率。搅拌轴10与配合件53还可以相互独立设置。例如,搅拌轴10与配合件53可以通过但不局限于粘接方式,焊接方式、卡接方式或紧固件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配合件53固定设置于搅拌轴10的端部。配合件53的周侧壁配置为抵顶面5301。涨紧件51开设有与配合件53涨紧配合的凹槽510。在第一涨紧面5101与抵顶面5301贴合涨紧时,涨紧件51沿径向方向Y在固定在搅拌轴10上的配合件53上施加朝向搅拌轴10的中轴线的作用力及在转盘30上施加背向搅拌轴10的中轴线的作用力。由此,基于配合件53与涨紧件51的配合定位,以及基于涨紧件51的变形抵顶作用,从而增大涨紧件51与配合件53及转盘30在轴向方向X上的摩擦力,以避免搅拌轴10的端部上设置的配合件53脱离与转盘30的连接,进而提高搅拌轴10转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好地发挥搅拌轴10的均匀搅拌作用。配合件53的径向截面的面积自相对靠近搅拌轴10的一端朝相对远离搅拌轴10的一端逐渐增大。
示例性地,涨紧件51包覆配合件53和至少部分搅拌轴10。凹槽510包括第一槽体5105和第二槽体5106。配合件53与第一槽体5105过盈配合,搅拌轴10与第二槽体5106过盈配合,从而提高涨紧件51的涨紧功能,保证搅拌轴10转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换句话说,涨紧件51对应第一槽体5105的部分涨紧于配合件53和转盘30之间,涨紧件51对应第二槽体5106的部分涨紧于搅拌轴10和转盘30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涨紧件51的凹槽510仅包括第一槽体5105,即涨紧件51仅涨紧于配合件53和转盘30之间,从而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涨紧面5102在转盘30的轴向方向X覆盖配合件53和部分搅拌轴10。涨紧件51还包括第三涨紧面5103。第三涨紧面5103与搅拌轴10的轴侧壁贴合涨紧。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配合件53配置为锥状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术语“锥状结构”是指物体的径向截面的面积自一端朝另一端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锥状结构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圆锥状结构、棱锥状结构、圆台状结构等。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上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搅拌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搅拌轴(10);
转盘(30),所述转盘(30)连接于所述搅拌轴(10),所述转盘(30)用于在所述搅拌轴(10)的带动下转动,所述转盘(30)设置有容置腔(301),所述容置腔(301)的内腔侧壁(3011)与所述搅拌轴(10)的轴侧壁(1001)之间形成间隙(302);
涨紧部件(50),所述涨紧部件(50)设置于所述间隙(302)处,所述涨紧部件(50)包括涨紧件(51)和配合件(53),所述配合件(53)与所述转盘(30)或所述搅拌轴(10)固定连接,所述配合件(53)设置有与所述涨紧件(51)相抵顶的抵顶面(5301),所述涨紧件(51)设置有第一涨紧面(5101)和第二涨紧面(5102);
所述第一涨紧面(5101)与所述抵顶面(5301)贴合涨紧,所述第二涨紧面(5102)与所述搅拌轴(10)的所述轴侧壁(1001)贴合涨紧;或者,所述第二涨紧面(5102)与所述转盘(30)的所述内腔侧壁(3011)贴合涨紧,其中,所述第一涨紧面(5101)与所述抵顶面(5301)均配置为相对所述搅拌轴(10)的中轴线倾斜设置的斜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涨紧部件(50)还包括调节件(60),所述调节件(60)穿设于所述涨紧件(51)与所述配合件(53)中,所述调节件(60)用于调节所述涨紧件(51)的涨紧程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30)包括盘体(31)和盘盖(32),所述盘体(31)和所述盘盖(32)配合固定并合围形成所述容置腔(301),所述搅拌轴(10)的端部穿设于所述盘盖(32)并伸入至所述容置腔(301)内,所述涨紧部件(50)设置于所述搅拌轴(10)的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搅拌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31)包括底板(311)和与所述底板(311)连接的侧板(312),所述配合件(53)与所述侧板(312)固定连接;或者,所述配合件(53)夹持于所述侧板(312)和所述涨紧件(51)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搅拌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涨紧件(51)与所述底板(311)及所述盘盖(32)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搅拌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件(53)与所述搅拌轴(10)合围形成至少一个涨紧槽(501),所述涨紧槽(501)用于安装所述涨紧件(51)。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搅拌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涨紧件(51)包括相对设置的头部(511)和尾部(512),所述涨紧件(51)通过所述头部(511)插设于所述涨紧槽(501)中,所述涨紧件(51)在所述转盘(30)的径向方向(Y)上的厚度自所述头部(511)到所述尾部(512)的方向逐渐增大。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搅拌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件(53)包括抵顶板(531)和凸设于所述抵顶板(531)的中部的挡板(532),所述搅拌轴(10)与所述抵顶板(531)及所述挡板(532)合围形成两个所述涨紧槽(501),所述抵顶板(531)在所述转盘(30)的径向方向(Y)上的厚度自所述抵顶板(531)的中部朝向两端逐渐减小。
9.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搅拌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件(53)设置于所述搅拌轴(10)的端部,所述配合件(53)的周侧壁配置为所述抵顶面(5301),所述涨紧件(51)开设有与所述配合件(53)涨紧配合的凹槽(51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涨紧面(5101)及所述抵顶面(5301)均配置为锥状面。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涨紧面(5101)与所述抵顶面(5301)贴合涨紧时,所述涨紧件(51)在所述转盘(30)的径向方向(Y)上抵压所述搅拌轴(10)及所述转盘(30)。
12.一种捏合机(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捏合筒(1),所述捏合筒具有搅拌腔(101),所述搅拌腔(101)用于容置待搅拌料;及
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沿所述捏合筒(1)的中轴线(P)设置,所述搅拌组件用于绕所述捏合筒(1)的中轴线(P)旋转。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576671.XU CN220835109U (zh) | 2023-09-21 | 2023-09-21 | 搅拌组件和捏合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576671.XU CN220835109U (zh) | 2023-09-21 | 2023-09-21 | 搅拌组件和捏合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835109U true CN220835109U (zh) | 2024-04-26 |
Family
ID=90778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576671.XU Active CN220835109U (zh) | 2023-09-21 | 2023-09-21 | 搅拌组件和捏合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835109U (zh) |
-
2023
- 2023-09-21 CN CN202322576671.XU patent/CN22083510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20835109U (zh) | 搅拌组件和捏合机 | |
CN214319867U (zh) | 一种搅拌叶片 | |
CN116272531B (zh) | 捏合机 | |
CN209003700U (zh) | 刀具组件、搅拌杯组件和食物料理机 | |
CN216056574U (zh) | 一种具有稳固机构的电机端盖 | |
CN219356106U (zh) | 一种可翻转搅拌桶结构的香精真空搅拌机 | |
CN220464297U (zh) | 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 | |
CN214188123U (zh) | 一种刮刀 | |
CN222178323U (zh) | 一种旋片式塑料拌料机 | |
CN216789224U (zh) | 防水环组件、防水密封装置和外转子式设备 | |
CN115786079B (zh) | 生物反应袋及生物反应器 | |
CN222753026U (zh) | 一种物料搅拌用打散组件 | |
CN220802713U (zh) | 一种搅拌机用叶轮 | |
CN218653962U (zh) | 混料搅拌器 | |
CN214810526U (zh) | 一种搅拌器用锌基合金涡轮 | |
CN219399858U (zh) | 一种固定效果好的振荡设备 | |
CN219294433U (zh) | 一种避雷器硅橡胶生产用搅拌机 | |
CN217887608U (zh) | 一种建筑防水涂料混合搅拌设备 | |
CN221359363U (zh) | 一种搅拌机 | |
CN212881965U (zh) | 一种电锤用腻子搅拌装置 | |
CN209735517U (zh) | 升降式电池浆料搅拌装置 | |
CN219879652U (zh) | 一种可拆装的摆锤式干粉混合机搅拌机构 | |
CN219272710U (zh) | 一种低速搅拌装置及搅拌机 | |
CN219002772U (zh) | 一种双工位自动搅拌机 | |
CN220294468U (zh) | 一种搅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