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9506112U - D柱下接头和d柱 - Google Patents

D柱下接头和d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06112U
CN219506112U CN202320412053.9U CN202320412053U CN219506112U CN 219506112 U CN219506112 U CN 219506112U CN 202320412053 U CN202320412053 U CN 202320412053U CN 219506112 U CN219506112 U CN 2195061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board
flange
pillar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1205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冬冬
夏操
杨盛言
肖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1205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061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061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061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D柱下接头和D柱,该D柱下接头包括:第一封板;第二封板,与第一封板围设形成两端开放的第一腔体,第二封板用于连接后围外板;上支撑板,封闭第一腔体的一端;下支撑板,封闭第一腔体的另一端。本申请能够提高D柱下接头的刚度。

Description

D柱下接头和D柱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D柱下接头和D柱。
背景技术
车身D柱下接头是车身几个重要接头之一,此接头的刚度对整车模态和扭转刚度有着重要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整车的nvh性能。
传统D柱下接头设计中,D柱下接头通常为空腔,里面设有单独的隔板,对局部进行加强。但这种D柱下接头刚度弱,对整车刚度和扭转和模态提升有限。因此D柱下接头刚度低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D柱下接头和D柱,能够提升D柱下接头的刚度。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D柱下接头,所述D柱下接头包括:第一封板;第二封板,与所述第一封板围设形成两端开放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封板用于连接后围外板;上支撑板,封闭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下支撑板,封闭所述第一腔体的另一端。
其中,所述上支撑板包括板体以及与所述板体连接的第一翻边、第二翻边、第三翻边,所述板体封闭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一封板连接,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第二封板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翻边、第三翻边设置在所述板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二翻边设置在背离所述板体的不同侧。
其中,所述上支撑板和所述下支撑板的结构相同。
其中,所述D柱下接头进一步包括: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中且与所述第一封板形成两端开放的第二腔体。
其中,所述第一封板包括第一子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子板上的第二子板,所述第二封板包括第三子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子板上的第四子板,所述第一子板、所述第二子板、所述第三子板以及所述第四子板围设形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一子板为弧形板而形成有一拐角;
其中,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子板的所述拐角处。
其中,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五子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五子板上的第六子板,所述第五子板、所述第六子板、所述第一子板以及所述第二子板围设形成所述第二腔体。
其中,所述第五子板包括第四翻边,所述第六子板包括第五翻边,所述第四翻边与所述第一子板连接,所述第五翻边与所述第二子板连接。
其中,所述D柱下接头进一步包括:支撑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封板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后地板。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D柱,包括如上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D柱下接头。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封板和第二封板围设形成两端开放的第一腔体,通过上支撑板封闭第一腔体的一端,下支撑板封闭第一腔体的另一端,使第一腔体原本的空腔变成了带有支撑的封闭的腔体,有利于D柱下接头Y向和Z向的传力,能够有效提升D柱下接头的刚度和抗扭性能,改善整车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并且第二封板与后围外板连接,能够增加D柱下接头与后围板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D柱下接头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D柱下接头与D柱中段、后围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D柱下接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支撑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D柱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方式中,D柱下接头100包括第一封板101、第二封板102、上支撑板103以及下支撑板104;第二封板102与第一封板101围设形成两端开放的第一腔体105,第二封板102用于连接后围外板201;上支撑板103封闭第一腔体105的一端;下支撑板104封闭第一腔体105的另一端。
具体地,D柱下接头100是由两部分相连接而形成的接头,这两部分分别是D柱中段300以及由D柱后围外板201与后围内板202形成的后围板200。
其中,第一封板101和第二封板102可以都呈拱面,围设形成两端开放的第一腔体105。第一封板101和第二封板102连接后一端与D柱中段300连接,另一端与后围板200连接,通过上支撑板103封闭第一腔体105的一端,下支撑板104封闭第一腔体105的另一端,使第一腔体105原本的空腔变成了带有支撑的封闭的腔体,有利于D柱下接头100的Y向和Z向的传力,能够有效提升D柱下接头100的刚度和抗扭性能。其中,Y向指后围板200的方向,Z向指D柱中段300的方向。
其中,第二封板102用于连接后围外板201,能够增加D柱下接头100与后围板200的连接强度,连接的方式可以是例如焊接、卡接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第一封板101和第二封板102围设形成两端开放的第一腔体105,通过上支撑板103封闭第一腔体105的一端,下支撑板104封闭第一腔体105的另一端,使第一腔体105原本的空腔变成了带有支撑的封闭的腔体,有利于D柱下接头100的Y向和Z向的传力,能够有效提升D柱下接头100的刚度和抗扭性能,改善整车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并且第二封板102与后围外板201连接,能够增加D柱下接头100与后围板200的连接强度。
继续参阅图1,在一实施方式中,上支撑板103包括板体1030以及与板体1030连接的第一翻边1031、第二翻边1032、第三翻边1033,板体1030封闭第一腔体105的一端,第一翻边1031、第二翻边1032与第一封板101连接,第三翻边1033与第二封板102连接。
具体地,板体1030与第一腔体105的一端的大小相近,以便于板体1030封闭第一腔体105的一端。通过在板体1030的四周分别设置第一翻边1031、第二翻边1032与第一封板101连接,第三翻边1033与第二封板102连接,便于上支撑板103封闭第一腔体105的一端,增加了D柱下接头100的结构刚度。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支撑板103还以在板体1030的四周设置分别两个或四个翻边,本申请对上支撑板103的结构不做限定。
继续参阅图1,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翻边1031、第三翻边1033设置在板体1030的同一侧,第二翻边1032设置在背离板体1030的不同侧。
具体地,第一翻边1031、第三翻边1033设置为朝向第一腔体105的方向,第二翻边1032设置为背离第一腔体105的方向,只要满足第一翻边1031、第二翻边1032能够与第一封板101连接,第三翻边1033与第二封板102连接即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翻边1031、第二翻边1032也可以为设置在板体1030的同一侧,第三翻边1033设置在背离板体1030的不同侧,本申请对第一翻边1031、第二翻边1032以及第三翻边1033的方向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支撑板103和下支撑板104的结构相同。也就是说,下支撑板104可以和上支撑板103一样,也具有板体1030以及与板体1030连接的第一翻边1031、第二翻边1032、第三翻边1033,用于封闭第一腔体105的另一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支撑板103和下支撑板104的结构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参阅图3,在一实施方式中,D柱下接头100进一步包括加强板106,加强板106设置在第一腔体105中且与第一封板101形成两端开放的第二腔体107。
具体地,加强板106可以设置在第一腔体105中的任意位置,加强板106在第一腔体105中可以只与第一封板101连接,也可以只与第二封板102连接,也可以同时连接第一封板101与第二封板102。加强板106可以呈拱面,也可以呈弧形状,加强板106与第一封板101形成两端开放的第二腔体107,有利于力的分散,能够增强D柱下接头100的强度。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加强板106也可以是平板状或其他形状,本申请对加强板106的结构不做限定。
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封板101包括第一子板1011以及设置在第一子板1011上的第二子板1012,第二封板102包括第三子板1021以及设置在第三子板1021上的第四子板1022,第一子板1011、第二子板1012、第三子板1021以及第四子板1022围设形成第一腔体105,第一子板1011为弧形板而形成有一拐角;其中,加强板106设置在第一子板1011的拐角处。
具体地,第一子板1011与第二子板1012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例如焊接等方式连接,第三子板1021与第四子板1022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例如焊接等方式连接。通过第一子板1011与第三子板1021连接,第二子板1012与四子板1022连接形成第一腔体105。
参阅图3,第一子板1011为弧形板,弧形板形成的拐角处刚度较弱,加强板106设置在第一子板1011的拐角处可以增强第一腔体105拐角处的强度,避免了应力集中和刚度不足的问题。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不考虑提高拐角处刚度的影响,加强板106也可以设置在除拐角处的地方,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继续参阅图3,在一实施方式中,加强板106包括第五子板1061以及设置在第五子板1061上的第六子板1062,第五子板1061、第六子板1062、第一子板1011以及第二子板1012围设形成第二腔体107。
具体地,第五子板1061与第六子板1062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焊接形成,通过第五子板1061与第一子板1011连接,第六子板1062与第二子板1012连接,围设形成第二腔体107,起到了传导力、分散力的作用。加强板106的材质可以选择真空高压铸铝,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继续参阅图3,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五子板1061包括第四翻边10611,第六子板1062包括第五翻边10621,第四翻边10611与第一子板1011连接,第五翻边10621与第二子板1012连接。
具体地,第四翻边10611可以是用第五子板1061冲压工艺形成的,第四翻边10611与第一子板1011连接的方式可以是例如焊接,卡接等。
第五翻边10621与第二子板1012连接的方式可以是例如焊接,卡接等。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五子板1061和第六子板1062也可以不包括第四翻边10611和第五翻边10621。
继续参阅图4,在一实施方式中,D柱下接头100进一步包括支撑件108,支撑件108一端与第一封板101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后地板。
具体地,支撑件108与第一封板101连接的方式可以是例如螺栓连接、螺柱连接等。在第一封板101上设置定位孔1010,支撑件108上设置与定位孔1010相配合的安装孔,定位孔1010可以是例如圆形、椭圆形等,本申请对定位孔1010的形状不做限定。支撑件108连接了D柱下接头100和后地板,能够提高D柱下接头100和后地板间的连接强度。
继续参阅图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为了减轻车身的重量,同时控制车身钣金件的料厚,在第一封板101与第二封板102上设置减重孔109,减重孔109可以设置在第一封板101与第二封板102上的任意位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减重孔109有利于汽车的轻量化,降低了整车的成本。
参阅图5,在一实施方式中,D柱400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方式中的D柱下接头100。
具体地,D柱400设置在后小窗和后挡风玻璃交接处,本申请的D柱400由于包括了D柱下接头100,能够提升D柱的刚度和抗扭性能,改善整车nvh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D柱下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封板;
第二封板,与所述第一封板围设形成两端开放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封板用于连接后围外板;
上支撑板,封闭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
下支撑板,封闭所述第一腔体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下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板包括板体以及与所述板体连接的第一翻边、第二翻边、第三翻边,所述板体封闭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一封板连接,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第二封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D柱下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第三翻边设置在所述板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二翻边设置在背离所述板体的不同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下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板和所述下支撑板的结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D柱下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下接头进一步包括:
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中且与所述第一封板形成两端开放的第二腔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D柱下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板包括第一子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子板上的第二子板,所述第二封板包括第三子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子板上的第四子板,所述第一子板、所述第二子板、所述第三子板以及所述第四子板围设形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一子板为弧形板而形成有一拐角;
其中,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子板的所述拐角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D柱下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五子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五子板上的第六子板,所述第五子板、所述第六子板、所述第一子板以及所述第二子板围设形成所述第二腔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D柱下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子板包括第四翻边,所述第六子板包括第五翻边,所述第四翻边与所述第一子板连接,所述第五翻边与所述第二子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下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下接头进一步包括:
支撑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封板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后地板。
10.一种D柱,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D柱下接头。
CN202320412053.9U 2023-02-28 2023-02-28 D柱下接头和d柱 Active CN2195061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12053.9U CN219506112U (zh) 2023-02-28 2023-02-28 D柱下接头和d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12053.9U CN219506112U (zh) 2023-02-28 2023-02-28 D柱下接头和d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06112U true CN219506112U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26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12053.9U Active CN219506112U (zh) 2023-02-28 2023-02-28 D柱下接头和d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061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366281U (zh) 车身立柱加强结构和汽车
CN110104072A (zh) 一种车身侧围c柱内板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9506112U (zh) D柱下接头和d柱
CN209080024U (zh) 车身连接结构和汽车
CN215284998U (zh) 一种d柱下接头加强结构及具有其的d柱和汽车
CN211519209U (zh) 一种汽车掀背门及汽车
JP2000203290A (ja) マウントブラケット
CN212473667U (zh) 车辆行李箱盖的铰链加强板以及车辆
CN221541755U (zh) D柱上接头及d柱上接头总成
CN205737717U (zh) A柱加强组件、a柱加强结构和汽车
CN108382467A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CN219506110U (zh) D柱上接头及d柱上接头总成
CN219412239U (zh) 发动机盖锁钩总成、加强板总成、发动机盖总成及车辆
CN201597646U (zh) 用于微型客车的白车身尾门框接头部
CN220314707U (zh) 悬置支架、副车架及车辆
CN219214680U (zh) 车门组件及车辆
CN221775916U (zh) 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
CN220053469U (zh) 车辆顶盖总成及车辆
CN220662239U (zh) 一种车门铰链安装加强板、侧围总成及汽车
CN223072579U (zh) 车辆的顶盖横梁总成以及车辆
JP3127694B2 (ja) フロントサイドメンバの補強構造
CN222157590U (zh) 一种副车架连接结构及车辆
CN211918303U (zh) 一种汽车悬架摆臂总成及汽车
CN217778764U (zh) 一种a柱铰链加强结构、a柱及车辆
CN221820121U (zh) A柱总成、白车身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