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775916U - 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775916U CN221775916U CN202323658581.1U CN202323658581U CN221775916U CN 221775916 U CN221775916 U CN 221775916U CN 202323658581 U CN202323658581 U CN 202323658581U CN 221775916 U CN221775916 U CN 2217759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cover
- reinforcing plate
- rear wheel
- rear floor
- flo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包括后地板横梁组件、顶盖横梁、第一侧围C柱加强板、第二侧围C柱加强板、第一后轮罩加强板和第二后轮罩加强板;所述顶盖横梁、所述第一侧围C柱加强板、第一后轮罩加强板、后地板横梁组件、第二后轮罩加强板和所述第二侧围C柱加强板首尾顺次连接,形成完整的环状结构。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的提高整车的刚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后部车身C柱处结构作为白车身的主要组成部分,除提供各种零部件的安装功能外,对整车刚度、模态、NVH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有技术中,请参照图1,C柱处结构为不完整环状结构,与后地板横梁与C柱没有形成有效连接,这就容易导致现有技术中的横梁连接件结构刚性不足,存在整车扭转刚度不足、模态低及后减安装点动刚度不足等问题。
因此,设计一种能够提高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有效的提高整车的刚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包括后地板横梁组件、顶盖横梁、第一侧围C柱加强板、第二侧围C柱加强板、第一后轮罩加强板和第二后轮罩加强板;
所述顶盖横梁、所述第一侧围C柱加强板、第一后轮罩加强板、后地板横梁组件、第二后轮罩加强板和所述第二侧围C柱加强板首尾顺次连接,形成完整的环状结构。
如上所述的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后地板横梁组件包括后地板上横梁和后地板下横梁;
所述后地板上横梁上具有第一凹槽,所述后地板上横梁固定于后地板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朝下,与所述后地板形成第一腔体;
所述后地板下横梁上具有第二凹槽,所述后地板下横梁固定于后地板的下方,且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朝上,与所述后地板形成第二腔体,
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相对设置。
如上所述的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后地板横梁组件的两端;
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后地板上横梁和所述第一后轮罩加强板;
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后地板上横梁和所述第二后轮罩加强板。
如上所述的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接件靠近所述后地板横梁组件的一端包覆所述后地板上横梁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连接件靠近所述第一后轮罩加强板的一端贴合所述第一后轮罩加强板的下端。
如上所述的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接件沿前后方向设有延伸部。
如上所述的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处设有加强筋。
如上所述的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后轮罩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后轮罩加强板分别设置于后侧的两个轮罩总成上,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围C柱加强板、所述第二侧围C柱加强板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轮罩总成包括后轮罩内板和后减安装板;
所述后减安装板延伸至所述后轮罩内板的焊接边,并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焊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轮罩总成还包括后轮罩撑板,所述后轮罩撑板连接对应的后轮罩内板和后地板,并与对应的后减安装板形成有封闭腔体。
如上所述的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接件内形成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后地板横梁组件与第一后轮罩加强板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顶盖横梁、第一侧围C柱加强板、第一后轮罩加强板、后地板横梁组件、第二后轮罩加强板和第二侧围C柱加强板首尾顺次连接,形成完整的环状结构,能够有效的提高整车的刚度和模态。将后地板上横梁与后地板形成的第一腔体、后地板下横梁与后地板形成的第二腔体相对设置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的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后部车身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后地板横梁组件与后地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连接件与后地板上横梁、第一后轮罩加强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B的剖视图;
图6是图4中C-C的剖视图;
图7是后轮罩撑板与后轮罩内板、后地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D-D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后地板横梁组件,2-第一侧围C柱加强板,3-第二侧围C柱加强板,4-第一后轮罩加强板,101-后地板上横梁,102-后地板下横梁,5-第一腔体,6-后地板,7-第二腔体,8-第一连接件,9-加强筋,10-后轮罩内板,11-后减安装板,12-后轮罩撑板,13-顶盖横梁,14-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以下问题予以解决。
如图2-图3所示,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包括首尾顺次连接的顶盖横梁13、第一侧围C柱加强板2、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后地板横梁组件1、第二后轮罩加强板和第二侧围C柱加强板3,形成完整的环状结构。通过设计成完整的环状结构,能够有效的提高整车的刚度,提高模态及后减安装点动刚度。其中,第二后轮罩加强板与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左右对称设置,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后轮罩总成上。具体地,在图2中,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位于车身右后侧的后轮罩总成上,其作用在于连接第一侧围C柱加强板2和后地板横梁组件1的右端;同时,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与车身右后侧的后轮罩总成固定连接。第一侧围C柱加强板2与位于右后侧的C柱上,且与C柱固定连接。相应地,第二后轮罩加强板位于车身左后侧的后轮罩总成上,其作用在于连接第二侧围C柱加强板3和后地板横梁组件1的左端;同时,第二后轮罩加强板与车身左后侧的后轮罩总成固定连接。实施时,为了保证连接牢固,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与右后侧的后轮罩总成的内前侧贴合并固定连接,二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具体可以是焊接;第二后轮罩加强板与左后侧的后轮罩总成的内前侧贴合并固定连接,二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具体可以是焊接。在以上结构中,由于图中未示出第二后轮罩加强板的具体安装结构,第二后轮罩加强板与左后侧的后轮罩总成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参照图2中第一后轮罩加强板与右后侧的后轮罩总成之间的连接关系。
在具体实施时,请参照图3,为进一步对整车刚度进行提高,后地板横梁组件1件包括后地板上横梁101和后地板下横梁102;具体实施时,所述后地板上横梁101和所述后地板下横梁102可以是由板件弯折成截面为几字形的结构。后地板上横梁101上具有第一凹槽,即,经弯折后的后地板上横梁101的一侧凹陷形成第一凹槽。后地板上横梁101固定于后地板6的上方,且第一凹槽的开口朝下,与后地板6形成第一腔体5。具体实施时,第一腔体5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多边形,也可以是圆形等结构,考虑到其受力情况及强度需要,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5设置成截面为梯形结构,更进一步地,第一腔体5沿从上到下的方向,宽度方向的尺寸逐渐变大。后地板上横梁101的两边沿向第一腔体5的外侧翻折,并与后地板6固定连接。
后地板下横梁102上具有第二凹槽,即,经弯折后的后地板下横梁102的一侧凹陷形成第二凹槽。后地板下横梁102固定于后地板6的下方,且第二凹槽的开口朝上,与后地板6形成第二腔体7,第一腔体5与第二腔体7相对设置。第二腔体7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多边形,也可以是圆形等结构,考虑到其受力情况及强度需要,本实施例中,第二腔体7设置成截面为基本呈矩形结构,后地板下横梁102的两边沿向第一腔体5的外侧翻折,并与后地板6固定连接。
请参照图4-图6,为进一步加强后地板上横梁101与后轮罩加强板的连接牢固度,从而提高整车的刚度,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连接件8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8和第二连接件左右对称设置,图中未示出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的形状结构、安装方式可参照图4中的第一连接件8。
第一连接件8和第二连接件分别设置于后地板横梁组件1的两端;具体地,第一连接件8设置于后地板横梁组件1的右端,第二连接件设置于后地板横梁组件1的左端。第一连接件8连接后地板上横梁101和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第二连接件连接后地板上横梁101和第二后轮罩加强板。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8和第二连接件,能够保证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与右后侧轮罩总成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第二后轮罩加强板与左后侧轮罩总成之间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8靠近后地板横梁组件1的一端包覆后地板上横梁101的上表面;第一连接件8靠近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的一端贴合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的下端。第二连接件靠近后地板横梁组件1的一端包覆后地板上横梁101的上表面,第二连接件靠近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的一端贴合第二后轮罩加强板的下端。
为进一步提高连接牢固度,第一连接件8沿前后方向设有延伸部,这里的前后方向是指沿车体的前后方向。第一连接件8上设弯折部,弯折部处设有加强筋9,加强筋9沿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向后地板上横梁101的方向设置,加强筋9的个数为多个,多个加强筋9等间距设置,这里以设置两个加强筋9为例。同样第二连接件沿前后方向设有与第一连接件8相同的延伸部,第二连接件上也设弯折部,弯折部处也设有加强筋。
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和第二后轮罩加强板分别设置于后侧的两个轮罩总成上,且分别与第一侧围C柱加强板2、第二侧围C柱加强板3固定连接。轮罩总成包括后轮罩内板10和后减安装板11;后减安装板11延伸至后轮罩内板10的焊接边,并与后轮罩内板10焊接。如此设计,能够实现后减安装板11结构与D柱结构连续,后减安装板11应力能快速传递至白车身,提高后减安装板11动刚度及结构可靠性。
请参照图7和图8,为进一步提高结构抗扭刚度及结构强度,轮罩总成还包括后轮罩撑板12,后轮罩撑板12连接对应的后轮罩内板10和后地板6,并与对应的后减安装板11形成有封闭腔体。设计后轮罩撑板12连接后大梁和后减安装板11,能够提高结构抗扭刚度及结构强度;后减安装板11延伸至后轮罩内板10的翻边,料厚能够减薄0.2mm,实现后减安装板11与D柱结构连续,后减安装点的应力能快速传递至白车身,提高后点安装点动刚度及结构可靠性。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可以直接将后地板横梁组件1的后地板上横梁101与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连接,但考虑到安装及制造工艺,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将后地板上横梁101与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之间也可以具有一定的距离的间隙,然后再通过第一连接件8将后地板上横梁101和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之间固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第一连接件8位于后地板上横梁101与第一持轮罩加强板4之间的间隙处的强度,第一连接件8内形成有支撑件14,支撑件14位于后地板横梁组件1与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之间。如此,能够提升第一连接件8的抗压和抗扭强度。
同样地,第二连接件内也形成有支撑件,支撑件位于后地板横梁组件1与第二后轮罩加强板之间。将后地板上横梁101与第二后轮罩加强板之间也可以具有一定的距离的间隙,然后再通过第二连接件将后地板上横梁101和第二后轮罩加强板之间固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第二连接件位于后地板上横梁101与第二持轮罩加强板之间的间隙处的强度,第二连接件内也形成有支撑件,支撑件位于后地板横梁组件1与第二后轮罩加强板之间。如此,能够提升第二连接件的抗压和抗扭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方案能够提升整车刚度(提升12%)、模态(提升10%)及后减安装点动刚度(提升30%),解决车辆行驶过程中异响、路噪大等NVH问题;本申请的方案通过结构优化,提升结构可靠性的同时减重降本(-0.5kg)。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前后左右分别与车身的前后左右一致。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地板横梁组件(1)、顶盖横梁(13)、第一侧围C柱加强板(2)、第二侧围C柱加强板(3)、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和第二后轮罩加强板;
所述顶盖横梁(13)、所述第一侧围C柱加强板(2)、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后地板横梁组件(1)、第二后轮罩加强板和所述第二侧围C柱加强板(3)首尾顺次连接,形成完整的环状结构;
所述后地板横梁组件(1)件包括后地板上横梁(101)和后地板下横梁(102);
所述后地板上横梁(101)上具有第一凹槽,所述后地板上横梁(101)固定于后地板(6)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朝下,与所述后地板(6)形成第一腔体(5);
所述后地板下横梁(102)上具有第二凹槽,所述后地板下横梁(102)固定于后地板(6)的下方,且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朝上,与所述后地板(6)形成第二腔体(7);
所述第一腔体(5)与第二腔体(7)相对设置;
还包括第一连接件(8)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8)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后地板横梁组件(1)的两端;
所述第一连接件(8)连接所述后地板上横梁(101)和所述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
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后地板上横梁(101)和所述第二后轮罩加强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8)靠近所述后地板横梁组件(1)的一端包覆所述后地板上横梁(10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连接件(8)靠近所述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的一端贴合所述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的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8)沿前后方向设有延伸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8)上设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处设有加强筋(9)。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和所述第二后轮罩加强板分别设置于后侧的两个轮罩总成上,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围C柱加强板(2)、所述第二侧围C柱加强板(3)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总成包括后轮罩内板(10)和后减安装板(11);
所述后减安装板(11)延伸至所述后轮罩内板(10)的焊接边,并与所述后轮罩内板(10)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总成还包括后轮罩撑板(12),所述后轮罩撑板(12)连接对应的后轮罩内板(10)和后地板(6),并与对应的后减安装板(11)形成有封闭腔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8)内形成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后地板横梁组件(1)与第一后轮罩加强板(4)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658581.1U CN221775916U (zh) | 2023-12-29 | 2023-12-29 | 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658581.1U CN221775916U (zh) | 2023-12-29 | 2023-12-29 | 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775916U true CN221775916U (zh) | 2024-09-27 |
Family
ID=92833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658581.1U Active CN221775916U (zh) | 2023-12-29 | 2023-12-29 | 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775916U (zh) |
-
2023
- 2023-12-29 CN CN202323658581.1U patent/CN22177591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04072A (zh) | 一种车身侧围c柱内板加强结构及车辆 | |
CN114987163A (zh) | 车身加强结构及车辆 | |
CN221775916U (zh) | 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 | |
US11345408B2 (en) | Body reinforc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 |
CN215752677U (zh) | D柱接头结构、车身和车辆 | |
CN111301535A (zh) | C柱门槛梁连接结构及汽车 | |
JP2010000880A (ja) | 自動車のバックドア取付構造 | |
CN111251842A (zh) | 一种车门铰链安装板及其安装结构 | |
CN216580722U (zh) |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结构、车身以及车辆 | |
CN115008984A (zh) | 天窗加强板、车身加强结构及车辆 | |
CN211519209U (zh) | 一种汽车掀背门及汽车 | |
CN211223625U (zh) | 引擎盖内板、引擎盖总成以及车辆 | |
CN212473667U (zh) | 车辆行李箱盖的铰链加强板以及车辆 | |
JPH0312616Y2 (zh) | ||
CN211918837U (zh) | 后轮罩内加强板总成 | |
CN210063132U (zh) |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5591713U (zh) | 用于车门铰链的加强板、车门及车辆 | |
CN222663577U (zh) | 一种车身后三角窗框架结构及车辆 | |
CN209938735U (zh) | 汽车侧围外板及汽车 | |
CN219506112U (zh) | D柱下接头和d柱 | |
CN221541755U (zh) | D柱上接头及d柱上接头总成 | |
CN220947866U (zh) | 车身内的隔断结构、车身及车辆 | |
CN111873790B (zh) | 前减速器安装支架组件和车辆 | |
CN221138306U (zh) | 一种侧围门环总成、侧围外板及汽车 | |
CN217783226U (zh) | 尾门铰链安装组件、顶盖总成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