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9163815U - 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63815U
CN219163815U CN202223400854.8U CN202223400854U CN219163815U CN 219163815 U CN219163815 U CN 219163815U CN 202223400854 U CN202223400854 U CN 202223400854U CN 219163815 U CN219163815 U CN 2191638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elastic piece
wire
propping
elastic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0085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上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nkle M&e China Co ltd
Dongguan Liyang Motor Co ltd
Dinkle Enterpri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inkle M&e China Co ltd
Dongguan Liyang Motor Co ltd
Dinkle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inkle M&e China Co ltd, Dongguan Liyang Motor Co ltd, Dinkle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inkle M&e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0085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638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638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638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包括一壳体、一设置于壳体内的操作组件与导接端子;壳体上设有一插线孔,操作组件包含一操作件、一第一弹片与至少一第二弹片,操作件一端具有一第一抵顶部与一第二抵顶部,另一端则设有一位于壳体外的扳动部,而第一弹片与第二弹片相叠置,且第一弹片具有一第一压掣端,第二弹片具有一第二压掣端,第一、二压掣端依序阻挡于插线孔内;通过第一、二弹片来压掣插入插线孔内的导线,以增加对导线的夹持点,提高插接上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与一种电连接器有关,尤其是指一种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如端子台等接线装置,于导线插入后通常会通过一弹片抵接于导线上,以作为该导线处于接线状态的夹持点,从而维持与导线的导通状态。
但是,由于既有的接线装置仅通过上述单一弹片作为与导线的夹持点,故彼此间的接触状态也较不稳定。尤其当导线外部的线段发生摆动时,也容易因单一的夹持点而随之晃动,因此恐有松动的风险。
有鉴于此,本创作人为改善并解决上述的缺失,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创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其是通过数个弹片来压掣导线,以增加对导线的夹持点,进而可提高插接上的稳定性,并可进一步防止导线松动或甚至松脱。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包括一壳体、一操作组件以及一导接端子;壳体内形成有一中空部以及一由中空部连通于壳体外部的插线孔;操作组件设置于中空部内,并包含一操作件、一第一弹片与至少一第二弹片,操作件一端具有一第一抵顶部与一第二抵顶部,另一端则设有一位于壳体外的扳动部,而第一弹片与第二弹片相叠置,且第一弹片具有一第一压掣端,第二弹片具有一第二压掣端,第一、二压掣端依序阻挡于插线孔内;导接端子设置于中空部并邻近插线孔内,且导接端子具有突出于壳体外的数个接脚;其中,第一抵顶部枢设于中空部内,第一抵顶部上具有一第一抵顶面,而第二抵顶部则设置于第一抵顶部上并具有至少一突起于第一抵顶面的第二抵顶面,且第一抵顶面对应第一弹片邻近其第一压掣端处,而第二抵顶面则对应第二弹片邻近其第二压掣端处。
进一步地,第一抵顶部上具有一枢部,以枢设于壳体的中空部内壁上。
进一步地,第一抵顶部与第二抵顶部皆为凸轮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抵顶部设有一凹入的卡槽,并于壳体内设有对应卡槽的卡块。
进一步地,第一弹片具有一第一弹性段以及一形成于第一弹性段一端的第一固定端,而第一压掣端则形成于第一弹性段的另一端;且第二弹片具有一第二弹性段以及一形成于第二弹性段一端的第二固定端,而第二压掣端则形成于第二弹性段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导接端子上设有供第一固定端与第二固定端作定位的定位部。
进一步地,第一弹性段与第二弹性段皆呈弯曲状,并于壳体的中空部内壁设有对应的突柱,以通过第一、二弹性段呈弯曲状的部位而围绕该突柱。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第二抵顶面是增设为数个。
进一步地,导接端子具有一呈竖立的端子本体以及一由端子本体弯折成型的载线部,且端子本体贴靠于壳体的中空部内的一侧处,而载线部则对应至壳体的插线孔内一侧处。
进一步地,载线部上突设有突包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操作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操作组件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部构造的组合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内部构造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供导线插入前的作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供导线插入后的作动示意图。
附图中的符号说明:
1:壳体;
10:半部;
100:中空部;
101:插线孔;
102:枢轴;
103:突柱;
104:卡块;
11:半部;
110:中空部;
111:插线孔;
112:枢轴;
113:突柱;
114:卡块;
2:操作组件;
20:操作件;
200:杠杆;
201:第一抵顶部;
201a:枢部;
201b:第一抵顶面;
201c:卡槽;
202:第二抵顶部;
202a:第二抵顶面;
203:扳动部;
203a:第一扳动面;
203b:第二扳动面;
203c:操作孔;
21:第一弹片;
210:第一弹性段;
210a:第一剖沟;
211:第一固定端;
212:第一压掣端;
22:第二弹片;
220:第二弹性段;
220a:第二剖沟;
221:第二固定端;
222:第二压掣端;
3:导接端子;
30:端子本体;
300:定位部;
301:挡线部;
31:载线部;
310:突包结构;
311:接脚;
4: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包括一壳体1、一操作组件2以及一导接端子3;其中:
该壳体1可由两个半部10、11所组成,并于该壳体1内形成有一中空部100、110,以及一由该中空部100、110连通于该壳体1外部的插线孔101、111。其中的中空部100、110可供上述操作组件2与导接端子3作配置(如图4所示),而插线孔101、111则用以供一导线4插入(如图6或图7所示)。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所示,该操作组件2包含一操作件20、一第一弹片21与至少一第二弹片22。该操作件20具有一杠杆200,设置于该杠杆200一端的一第一抵顶部201与一第二抵顶部202,以及设置于该杠杆200另一端的扳动部203,第一抵顶部201上具有一枢部201a,可通过设置于上述壳体1的中空部100、110内壁的枢轴102、112作枢接,以供操作件20可依该枢部201a作摆动。该第一抵顶部201上具有一第一抵顶面201b,而第二抵顶部202则设置于该第一抵顶部201上,并具有至少一突起于该第一抵顶面201b的第二抵顶面202a,所述第一抵顶部201与第二抵顶部202皆可为凸轮结构所构成,以通过各自的凸轮面而分别构成所述的第一抵顶面201b与第二抵顶面202a。
承上所述,上述第一弹片21与第二弹片22是彼此相叠置。其中的第一弹片21具有一第一弹性段210,一形成于该第一弹性段210一端的第一固定端211,以及一形成于该第一弹性段210另一端的第一压掣端212;而第二弹片22亦具有一第二弹性段220,一形成于该第二弹性段220一端的第二固定端221,以及一形成于该第二弹性段220另一端的第二压掣端222。且该第一、二弹片21、22相叠置后,第一弹片21的第一弹性段210于邻近第一压掣端212的一侧是对应上述第一抵顶面201b,而第二弹片22的第二弹性段220于邻近第二压掣端222的一侧是对应上述第二抵顶面202a。而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为便于操作件20与第一、二弹片21、22间的整合,可于第一弹性段210上设有一第一剖沟210a,而第二弹性段220上则设有一第二剖沟220a,所述第一剖沟210a与第二剖沟220a在宽度上恰巧可供杠杆200局部置入,以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防止上述各构件间相互干预或冲突。
此外,如图5所示,为了便于该第一、二弹片21、22受力变形,所述第一弹性段210与第二弹性段220皆呈弯曲状,并可对应至设置于上述壳体1的中空部100、110内壁的突柱103、113(如图1所示),以通过呈弯曲状的部位而能围绕于该突柱103、113外。
再请参阅图1及图4所示,该导接端子3具有一呈竖立的端子本体30,以及一由端子本体30弯折成型的载线部31;其中的端子本体30可贴靠于上述壳体1的中空部100内的一侧处,并使其载线部31对应至壳体1的插线孔101、111内一侧处。该端子本体30上设有可供上述第一、二弹片21、22的第一固定端211与第二固定端221作定位的定位部300,并于该端子本体30远离插线孔101、111的一侧设有挡线部301。而该载线部31上可突设有一或数个突包结构310,可用以增加与导线4间的接触性,并由该载线部31向下弯折有一或数个突出于壳体1外的接脚311。此外,如图5所示,当上述第一、二弹片21、22处于未受力的状态时,第一、二弹片21、22的第一压掣端212与第二压掣端222皆摆向该载线部31,并依序阻挡于插线孔101、111内。
是以,借由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实用新型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
据此,如图5及图6所示,当欲将导线4插入插线孔101、111时,可通过人手扳动操作件20的扳动部203,该扳动部203通过杠杆200延伸至壳体1外,从而使人手扳动该扳动部203时,可通过杠杆200带动第一抵顶部201与第二抵顶部202翻转,并使第一抵顶部201的第一抵顶面201b推抵第一弹片21的第一弹性段210,而第二抵顶部202的第二抵顶面202a推抵第二弹片22的第二弹性段220(即如图6所示),如此,第一压掣端212与第二压掣端222即可朝向偏离插线孔101、111一侧移动,并让出插线孔101、111内部的空间,以供导线4能被顺利插入,直到插入至导接端子3的载线部31上,即如图7所示。
接着,如图7所示,通过人手再将扳动部203扳回至原位后,可进一步通过第一抵顶部201卡固于壳体1内而作定位。具体而言,是于该第一抵顶部201下方设有一凹入的卡槽201c,而于该壳体1内则设有对应该卡槽201c的卡块104、114,所述卡块104、114可由该壳体1的两个半部10、11内壁分别朝向彼此延伸而并合构成,或是通过壳体1内部形成如肋条等结构作为所述卡块104、114的支撑所需,以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使卡槽201c得以卡掣于卡块104、114上。如此,亦可确保第一弹片21的第一压掣端212以及第二弹片22的第二压掣端222分别以其弹力而抵压于导线4上。
再者,为了便于人手扳动操作件20的扳动部203,亦可于该扳动部203上形成有一第一扳动面203a以及一与第一扳动面203a相背对的第二扳动面203b;所述第一扳动面203a是可于欲插入导线4时(如图6所示)将扳动部203扳起所施力者,而所述第二扳动面203b则可于导线4插入至定位时(如图7所示)将扳动部203扳回原位所施力者。另外,亦可于第一扳动面203a上设有供工具(图略)插入的操作孔203c,如此亦可通过工具来进行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弹片22亦可进一步增设为数个,并一并与第一弹片21及既有的第二弹片22相叠置,同时,亦进一步针对第二弹片22的数量而增设第二抵顶面202a,可再进一步增加对导线4的夹持点。
因此,借由本实用新型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可通过数个弹片(如第一弹片21与第二弹片22)来压掣导线4,以增加对导线4的夹持点,进而可提高插接上的稳定性,并可进一步防止导线4松动或甚至松脱。此外,操作组件2可通过第一抵顶部201与第二抵顶部202为凸轮结构的设计,使操作件20得以利用杠杆原理实现操作,使导线4在接线及拆线作业上更为方便与快速,达到免工具操作的目的,以提升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助于降低人员付出成本等预期功效。

Claims (10)

1.一种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其内形成有一中空部以及一由该中空部连通于该壳体外部的插线孔;
一操作组件,设置于该中空部内,并包含一操作件、一第一弹片与至少一第二弹片,该操作件一端具有一第一抵顶部与一第二抵顶部,另一端则设有一位于该壳体外的扳动部,而该第一弹片与该第二弹片相叠置,且该第一弹片具有一第一压掣端,该第二弹片具有一第二压掣端,该第一、二压掣端依序阻挡于该插线孔内;以及
一导接端子,设置于该中空部并邻近该插线孔内,且该导接端子具有突出于该壳体外的数个接脚;
其中,该第一抵顶部枢设于该中空部内,该第一抵顶部上具有一第一抵顶面,而该第二抵顶部则设置于该第一抵顶部上并具有至少一突起于该第一抵顶面的第二抵顶面,且该第一抵顶面对应该第一弹片邻近其第一压掣端处,而该第二抵顶面则对应该第二弹片邻近其第二压掣端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抵顶部上具有一枢部,以枢设于该壳体的中空部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抵顶部与该第二抵顶部皆为凸轮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抵顶部设有一凹入的卡槽,并于该壳体内设有对应该卡槽的卡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片具有一第一弹性段以及一形成于该第一弹性段一端的第一固定端,而该第一压掣端则形成于该第一弹性段的另一端;且该第二弹片具有一第二弹性段以及一形成于该第二弹性段一端的第二固定端,而该第二压掣端则形成于该第二弹性段的另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接端子上设有供该第一固定端与该第二固定端作定位的定位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段与该第二弹性段皆呈弯曲状,并于该壳体的中空部内壁设有对应的突柱,以通过该第一、二弹性段呈弯曲状的部位而围绕该突柱。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第二抵顶面是增设为数个。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接端子具有一呈竖立的端子本体以及一由该端子本体弯折成型的载线部,且该端子本体贴靠于该壳体的中空部内的一侧处,而该载线部则对应至该壳体的插线孔内一侧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载线部上突设有突包结构。
CN202223400854.8U 2022-12-19 2022-12-19 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 Active CN2191638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0854.8U CN219163815U (zh) 2022-12-19 2022-12-19 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0854.8U CN219163815U (zh) 2022-12-19 2022-12-19 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63815U true CN219163815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44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00854.8U Active CN219163815U (zh) 2022-12-19 2022-12-19 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638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16309U (zh) 一种微矩形快锁电连接器
JP5522459B2 (ja) 雌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JP2000251965A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M334514U (en) Socket connector
CN205960252U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JP2005108465A (ja) 低背型fpc用zifコネクタ
CN218498415U (zh) 端子、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106898906A (zh) 双线端子台结构
CN219163815U (zh) 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
CN106887726B (zh) 夹持装置、电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201117997Y (zh) 新型音频插座连接器
CN220086559U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207925702U (zh) 导电端子及连接器
CN118232091A (zh) 复合弹片式接线装置
CN205657216U (zh) 具有稳固结构的电池连接器
CN201038461Y (zh) 电连接装置
TWI788569B (zh) 卡緣連接器
CN207490135U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209088147U (zh) 用于连接导线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207474745U (zh) 接线端子台
CN201112608Y (zh) 排线连接器
CN205282814U (zh) 电器元件的连接支撑体、电器元件的连接支撑体组件
CN110600905A (zh) 电连接器
CN211150859U (zh) 一种防脱落的快接针座连接器
CN205406796U (zh) 连接件及连接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