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8970525U - 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及人防结构 - Google Patents

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及人防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70525U
CN218970525U CN202223443627.3U CN202223443627U CN218970525U CN 218970525 U CN218970525 U CN 218970525U CN 202223443627 U CN202223443627 U CN 202223443627U CN 218970525 U CN218970525 U CN 2189705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structure
civil air
oblique
defense
air int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4362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晓曦
范方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Tiandi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Tiandi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Tiandi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Tiandi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4362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705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705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705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及人防结构,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为方形竖井,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的顶端安装有第一斜搭梁和第二斜搭梁,所述第一斜搭梁和第二斜搭梁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斜搭梁和第二斜搭梁分别具有位于相反两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斜搭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斜搭梁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分别设有侧墙体。

Description

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及人防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人防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及人防结构。
背景技术
人防地下室是人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墙、缓冲墙、防爆门等部分组成,通常可以用作地下停车场车库等备用房,在战时可以用作人民防空临时掩体,例如作为战时防空指挥中心、通讯中心和密闭场所等;在平时还可以用作地下停车场等。
人防结构中进排风竖井要求平站结合实用,现有技术中人防地下室的竖井风口在竖井侧墙开设洞口,在洞口布置百叶,沿竖井顶板底一圈并随竖井平面形状布置竖井梁,然而竖井梁随竖井平面布置,层高有限制时,会压缩百叶洞口的面积,且与竖井梁连接的风井砖墙连接紧密,战时若垮塌可能会遮挡竖井洞口。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交通区间隔断布置的人防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轨道交通区间隔断布置的人防结构在紧急情况时乘客通行效率低,安全隐患较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防进风竖井结构,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为方形竖井,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的顶端安装有第一斜搭梁和第二斜搭梁,所述第一斜搭梁和第二斜搭梁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斜搭梁和第二斜搭梁分别具有位于相反两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斜搭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斜搭梁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分别设有侧墙体。
优选地,在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中,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具有矩形竖井。
优选地,在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中,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具有伸出地面的上端,所述上端设有与外界连接的通风结构;
所述第一斜搭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斜搭梁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侧墙体上分别开设有洞口,以形成所述通风结构。
优选地,在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中,所述第一斜搭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斜搭梁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侧墙体上的洞口设有百叶窗。
优选地,在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中,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为战时竖井时,所述侧墙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优选地,在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中,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为平战时竖井时,所述侧墙体为砖墙体结构。
优选地,在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中,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为战时与平战合用的竖井时,所述侧墙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优选地,在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中,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的下端安装有用于爬行的爬行梯,所述爬行梯设于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的内侧壁,所述爬行梯沿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的内侧壁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防结构,所述人防结构包括上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的顶端安装有第一斜搭梁和第二斜搭梁,所述第一斜搭梁和第二斜搭梁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斜搭梁和第二斜搭梁分别具有位于相反两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斜搭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斜搭梁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分别设有侧墙体。
优选地,在所述人防结构中,所述人防结构还包括密闭通道,所述密闭通道与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邻接设置,所述密闭通道与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连通,且在连通处安装有防火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在人防进风竖井结构的顶部设计交叉设置的第一斜搭梁和第二斜搭梁形成“X”形梁,如此,第一斜搭梁和第二斜搭梁交叉布置,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竖井方形平面需要在顶端设置一圈四根梁,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材料,节省造价成本。
通过将人防进风竖井结构的顶端设置一圈四根梁改成“X”形梁,如此可以根据竖井平面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斜搭梁,得到不同形状但同性质的结构设计方式。以矩形竖井为例,“X”形梁比“口”形梁更节约成本,节省造价。
进一步地,由于“X”形梁不占据侧墙体的洞口面积,可以预留出足够大的开洞面积,使得人防进风竖井结构的表达方式更自由,如此可以尽可能增大人防进风竖井结构的有效通风面积,在不增大人防进风竖井结构的平面面积的情况下,进排风量达标。
进一步地,“X”形梁与侧墙体的拉结相对于“口”形梁与侧墙体的拉结明显减少,可以在保证砖墙结构与竖井框架在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情况下降低了影响竖井功能的风险,在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作为平时用井时降低了遇剧烈震动或撞击而垮塌的风险,避免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影响竖井风口的使用,而在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在垮塌时不会遮挡竖井洞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人防进风竖井结构的一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一截面示意图。
现有技术附图标记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竖井梁  
本实用新型附图标记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人防进风竖井结构 2 第二斜搭梁
1 第一斜搭梁 3 侧墙体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人防结构中进排风竖井要求平站结合实用,请参阅图1,现有技术中人防地下室的竖井风口在竖井侧墙开设洞口,在洞口布置百叶,沿竖井顶板底一圈并随竖井平面形状布置竖井梁1’,然而竖井梁1’随竖井平面布置,层高有限制时,会压缩百叶洞口的面积,且与竖井梁1’连接的风井砖墙连接紧密,战时若垮塌可能会遮挡竖井洞口。
具体地,人防结构中进排风竖井随竖井平面形状在顶板底布置梁,竖井四周设置立柱,立柱四周设置一圈竖井梁1’,竖井梁1’的根数随竖井的边数增加而增加,如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另外受竖井所在位置的建筑结构或功能影响,再因竖井梁1’在竖井洞口也会占据一部分的洞口面积,造成竖井的风口面积不足,甚至会引起进排风排量不达标;
进一步地,人防竖井战时用井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时用井为立柱加竖井梁1’,为框架结构,砖墙在施工工艺中使用拉结筋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连成一体,如遇剧烈震动或撞击可能会产生垮塌,进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影响竖井风口的使用。
特别是人防竖井作为平时用井为立柱加竖井梁1’,为框架结构,砖墙在施工工艺中使用拉结筋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连成一体,如遇剧烈震动或撞击可能会产生垮塌,进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影响竖井风口的使用,而人防竖井作为战时用井时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战时垮塌可能会遮挡竖井洞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防进风竖井结构,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为方形竖井,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的顶端安装有第一斜搭梁1和第二斜搭梁2,所述第一斜搭梁1和第二斜搭梁2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斜搭梁1和第二斜搭梁2分别具有位于相反两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斜搭梁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斜搭梁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分别设有侧墙体3。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标记1/2表示的是该处可以为第一斜搭梁1或者第二斜搭梁2。
本实用新型采用在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的顶部设计交叉设置的第一斜搭梁1和第二斜搭梁2形成“X”形梁,如此,第一斜搭梁1和第二斜搭梁2交叉布置,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竖井方形平面需要在顶端设置一圈四根梁,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材料,节省造价成本。
通过将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的顶端设置一圈四根梁改成“X”形梁,如此可以根据竖井平面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斜搭梁,得到不同形状但同性质的结构设计方式。更具体地,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的截面可以为方形,例如矩形或者正方形,即方形竖井可以为矩形竖井或者正方形竖井,在此不做具体限制,总之随着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的的竖井平面的变化,可以对应的采用不同的斜搭梁,以矩形竖井为例,“X”形梁比“口”形梁更节约成本,节省造价。
进一步地,由于“X”形梁不占据侧墙体3的洞口面积,可以预留出足够大的开洞面积,使得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的表达方式更自由,如此可以尽可能增大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的有效通风面积,在不增大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的平面面积的情况下,进排风量达标。
进一步地,“X”形梁与侧墙体3的拉结相对于“口”形梁与侧墙体3的拉结明显减少,可以在保证砖墙结构与竖井框架在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情况下降低了影响竖井功能的风险,在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作为平时用井时降低了遇剧烈震动或撞击而垮塌的风险,避免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影响竖井风口的使用,而在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在垮塌时不会遮挡竖井洞口。
更具体地,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具有伸出地面的上端,所述上端设有与外界连接的通风结构;所述第一斜搭梁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斜搭梁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侧墙体3上分别开设有洞口,以形成所述通风结构,如此外界的空气通过通风结构可以进入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内部。更具体地,所述第一斜搭梁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斜搭梁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侧墙体3上的洞口设有百叶窗,如此可以更美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的具体设置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确定,例如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作为战时竖井时,所述侧墙体3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为平战时竖井时,所述侧墙体3为砖墙体结构;还可以是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为战时与平战合用的竖井时,所述侧墙体3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的下端安装有用于爬行的爬行梯,所述爬行梯设于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的内侧壁,所述爬行梯沿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的内侧壁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具体地,爬行梯的一端预埋在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的内侧壁的墙体内,另一端延伸出地面,以使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可以直达外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人防结构,该人防结构包括上述的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该人防结构的实施例包括上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的实施例。上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的有益效果同样适用于该人防结构。
所述人防结构还包括密闭通道,所述密闭通道与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邻接设置,所述密闭通道与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连通,且在连通处安装有防火门。在人防进风竖井结构100作为人防备用出入口时,人防结构还包括进风机房、集气室等等,在此不做详述。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为方形竖井,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的顶端安装有第一斜搭梁和第二斜搭梁,所述第一斜搭梁和第二斜搭梁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斜搭梁和第二斜搭梁分别具有位于相反两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斜搭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斜搭梁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分别设有侧墙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具有矩形竖井。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具有伸出地面的上端,所述上端设有与外界连接的通风结构;
所述第一斜搭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斜搭梁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侧墙体上分别开设有洞口,以形成所述通风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搭梁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斜搭梁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斜搭梁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侧墙体上的洞口设有百叶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为战时竖井时,所述侧墙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为平战时竖井时,所述侧墙体为砖墙体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为战时与平战合用的竖井时,所述侧墙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的下端安装有用于爬行的爬行梯,所述爬行梯设于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的内侧壁,所述爬行梯沿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的内侧壁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
9.一种人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人防进风竖井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人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防结构还包括密闭通道,所述密闭通道与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邻接设置,所述密闭通道与所述人防进风竖井结构连通,且在连通处安装有防火门。
CN202223443627.3U 2022-12-22 2022-12-22 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及人防结构 Active CN2189705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3627.3U CN218970525U (zh) 2022-12-22 2022-12-22 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及人防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3627.3U CN218970525U (zh) 2022-12-22 2022-12-22 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及人防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70525U true CN218970525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61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43627.3U Active CN218970525U (zh) 2022-12-22 2022-12-22 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及人防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705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019293A (en) Building modules and structure embodying such modules
AU2019317219B2 (en) Facade panel system and method of erecting a multi-storey structure and facade
US20230014744A1 (en) Method of Construction
US9938710B2 (en) Cold-formed steel above ground tornado shelter
CN218970525U (zh) 人防进风竖井结构及人防结构
CN213953143U (zh) 一种用于混凝土搅拌站的外封装置
CN102287022A (zh) 用作人防地下室顶板的大跨度大荷载预应力槽形叠合板
CN210917746U (zh) 一种组合式箱房
JPH041822B2 (zh)
WO2021210221A1 (ja) 壁面構造体、及び、建物
CN209179592U (zh) 一种通过竖井作为人防备用出入口的人防结构
CN219794828U (zh) 跃层车库及建筑物
EP2069584B1 (de) Gebäude mit beabstandeter fassade
CN219451034U (zh) 一种飘窗结构及仿全玻璃幕墙立面
EP0955419B1 (de) Rahmenkörpersystem für in Fertigbauweise zu errichtende Gebäude
CN104563449B (zh) 景观风井及建筑
CN218623258U (zh) 一种附着式脚手架的攀爬结构
JP7554565B2 (ja) 防雪フェンス一体型住宅及び防雪フェンス一体型住宅の施工方法
CN217419930U (zh) 一种房屋建筑
CN211499160U (zh) 一种双联预制凸窗结构
JP7334384B2 (ja) ユニット建物
CN113898219B (zh) 一种具有核心筒的商用层结构、建筑物及其设计方法
CN220814319U (zh) 防蚊虫的穿孔板结构
CN220377985U (zh) 拼装式空腔结构跃层车库及建筑物
JP6895191B1 (ja) 河川管理施設又は海岸保全施設における上屋建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