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63449B - 景观风井及建筑 - Google Patents
景观风井及建筑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63449B CN104563449B CN201410842192.0A CN201410842192A CN104563449B CN 104563449 B CN104563449 B CN 104563449B CN 201410842192 A CN201410842192 A CN 201410842192A CN 104563449 B CN104563449 B CN 10456344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ndscape
- basement
- building
- ventilating shaft
- ventil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是景观风井及建筑。该景观风井连通于建筑物的地下室和建筑物的外部空间,该景观风井包括:若干侧墙和一底板,设置在建筑物的室外地坪下方围合形成上方开口的风井腔体,所述开口连通于所述室外地坪上部空间,且至少一所述侧墙上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地下室的通风口;盖板,设置在所述风井口处并大致齐平于所述建筑物的室外地坪表面,所述盖板为格栅盖板或金属格板。本发明景观风井的出风口与室外地坪层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景观,避免传统通风井因凸出于地表对建筑外立面或外部地面景观造成的破坏和占用,为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是景观风井及建筑。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城市建筑的地下室设计愈来愈复杂,规模愈来愈大。如地下车库,设备用房,人防工程,这些地下建筑物都必须做好送、排风的设计,每个防火分区至少需设2个以上可通至室外的通风井。所以每座地下室,少则须设几个到十几个的通风井,多则须设几十甚至上百个的通风井。因此,如何合理规划和设置风井在地面的位置,已成为地下室建筑设计的难点之一。
对于这些地下室通至室外的风井,参见图4,常规的设计方法是设置成凸出地面,例如贴着建筑物外墙(如94),或单独设置在路面(如95),并根据暖通专业计算所需的每个风井的通风量来确定每个风井与室外相连通的百叶面积的大小。通风量愈大,百叶面积也就愈大,凸出地面风井的面积和高度也就愈大和愈高。特别是对于几层地下室合用的风井,百叶面积多达十几平方米,需凸出地面的风井高度也多达几米之高,而且跟据地下室不同位置和不同用途,每个风井的风量大小不一,凸出地面的风井面积和高度也就参差不齐。
这些凸出地面的通风井,缺点主要在于:1、破坏立面风格,占据建筑物外墙的采光通风面;2、占据室外有限的空间,影响室外的使用;3、破坏室外建筑群(特别是那些要求较高的全玻幕墙建筑)和室外景观的视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景观风井,解决因地下室风井凸出地面而给建筑外观和室外景观带来的各种遮挡、破坏和影响,为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景观风井,连通于建筑物的地下室和建筑物的外部空间,以便将所述地下室中的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或将大气中的气体送入所述地下室,其中,所述景观风井包括:若干侧墙和一底板,设置在建筑物的室外地坪下方围合形成上方开口的风井腔体,所述开口连通于所述室外地坪上部空间,且至少一所述侧墙上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地下室的通风口;盖板,设置在所述风井口处并大致齐平于所述建筑物的室外地坪表面,所述盖板为格栅盖板或金属格板。
改进之一:所述风井腔体的底部设有用于连接地下室排水管的排水盲沟,所述排水盲沟由所述底板局部下凹形成,所述底板表面以及所述排水盲沟的沟内表面设有防水层,且所述底板表面的防水层上还设有坡向所述排水盲沟的找坡层,所述找坡层上铺设有级配石层;各所述侧墙的内壁面设有防水层或防潮层。
改进之二:所述通风口处设有百叶窗,所述通风口的下侧边高出所述级配石层表面500mm以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第二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包括地上建筑主体和地下室,其中,所述地下室的顶板包括位于所述地上建筑主体下方的第一顶板部分和位于所述地上建筑主体外周的第二顶板部分,所述第二顶板部分上铺设有室外地坪层,其中,第二顶板部分的下方设有至少一景观风井。所述景观风井包括:若干侧墙和一底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部分下方并围合形成上方开口的风井腔体,所述开口连通于所述室外地坪层的上部空间,各所述侧墙的上部与所述第二顶板部分固定连接,且至少一所述侧墙上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地下室的通风口;盖板,设置在所述风井腔体的开口处,并大致齐平于所述室外地坪层的表面,所述盖板为格栅盖板或金属格板。
改进之一:所述地下室中还设有通风井和通风机房,所述通风机房中设有风机和风管,所述风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另一端连通于所述通风井,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通风井和所述风井腔体,所述通风口处设有百叶窗。
改进之二:所述景观风井侧墙的上部均与所述地下室第二顶板一起浇筑固定,至少一所述景观风井侧墙的下部与地下室底板固定连接,且该侧墙的中部与所述景观风井的底板的其中一侧边固定连接,其余所述景观风井侧墙的下部则距离地下室底板一定距离,且其余所述景观风井侧墙的下部分别与所述景观风井的底板的其余侧边固定连接。改进之三:所述通风井由若干侧墙、所述第二顶板部分、所述地下室底板围合形成,所述通风井的各侧墙顶部与所述第二顶板部分固定连接,底部与所述地下室底板固定连接,且所述通风井与所述景观风井共用一侧墙。
改进之四:各所述侧墙的顶部还凸出于所述第二顶板部分的表面并大致齐平于所述室外地坪层的表面,所述景观风井周围的室外地坪层中设有截水沟,所述截水沟周围的室外地坪层的表面坡向该所述截水沟。
改进之五:所述风井腔体的底部设有连接地下室排水管的排水盲沟,所述排水盲沟由所述底板局部下凹形成,所述底板表面以及所述排水盲沟的沟内表面设有防水层,所述底板表面的防水层上还设有坡向所述排水盲沟的找坡层,所述找坡层上铺设有级配石层,且各所述侧墙的内壁面设有防水层或防潮层。
改进之六:所述通风口下侧边高出所述级配石层表面500mm以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景观风井的出风口与室外地坪层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景观,避免传统通风井因凸出于地表对建筑外立面或外部地面景观造成的破坏和占用为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A-A方向的剖面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景观风井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通风井的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设有景观风井的建筑。如图1、图2所示,该建筑包括地上建筑主体91和地下室92。其中,该地下室的顶板10包括位于地上建筑主体下方的第一顶板部分11和位于地上建筑主体外周的第二顶板部分12,也就是说第二顶板部分12是指地下室顶板10超出建筑外立面以外的部分。该第二顶板部分12上铺设有室外地坪层20,可用作道路、广场或绿化区域等。
本实施例的建筑还包括景观风井30,该景观风井30设置在第二顶板部分12的下方,其主要由四面侧墙31、32、33、34,一底板35和一盖板36组成,其中该四面侧墙分别为左侧墙31、下侧墙32、右侧墙33和上侧墙34(参阅图2),该四面侧墙31、32、33、34和底板35围合形成上方开口的风井腔体301,该风井腔体301大致为四棱柱形状,其水平截面形状为矩形(参阅图2)。该风井腔体301的开口朝上并连通于室外地坪层20的上部空间93。该盖板36设置在风井腔体301的开口处,并大致齐平于室外地坪层的表面21。在本发明中,盖板既可以是栅格盖板或金属格板,也可以其他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盖板,只要盖板满足行人交通工具可在该盖板上通过,可踩踏、可车压、可通风,且不会对周围建筑物和景观造成遮挡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格栅盖板。本实施例景观风井的出风口与室外地坪层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景观,避免传统通风井因凸出于地表对建筑外立面或外部地面景观造成的破坏和占用。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该景观风井30的四面侧墙31、32、33、34和底板35与地下室顶板10(具体是第二顶板部分12)为一体化结构,该四面侧墙的上部312与地下室顶板的第二顶板部分12一体固定,且该四面侧墙的顶部311还凸出于第二顶板部分12的表面并大致齐平于室外地坪层20的表面21。此外,景观风井30周围的室外地坪层20中还设有截水沟22,截水沟22周围的室外地坪层20的表面21坡向该截水沟22。这些截水沟22可以将景观风井30顶部开口附近的雨水排走,减少进入景观风井中的雨水量。
进一步的,景观风井的左侧墙31自地下室顶板10的第二顶板部分12向下延伸并支撑于地下室底板40,且该左侧墙31上开设有连通地下室92通风井50和风井腔体301的通风口313,即左侧墙31的上部312与地下室顶板10的第二顶板部分12固定连接,下部314则与地下室底板40固定连接,在上部312和下部314中间为通风口313,而其三面侧墙32、33、34和底板35均“悬空”于地下室92中,即该三面侧墙32、33、34的上部分别与地下室顶板10的第二顶板部分12一体固定,而下部则距离地下室底板40一定距离。该景观风井30的底板35其中一侧边与该左侧墙31的中部一体固定,其余各侧边则分别与其余三侧墙32、33、34的底部一体固定,从而使景观风井30的底板35与地下室底板40间隔一定距离。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中,景观风井底板与地下室底板之间的距离,应根据地下室所需要的通风量而定。当通风量较大时,通风口的开口较大,则景观风井底板与地下室底板之间的距离较小。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景观风井设置为“落地”结构,即景观风井的四面侧墙均自地下室顶板的第二顶板部分向下延伸并与地下室底板固定连接,此时,景观风井的底板即为地下室底板。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风井腔体301的底部设有与地下室排水管(图未示)连接的排水盲沟37,从景观风井30的开口进入风井腔体301的雨水可经该排水盲沟37排走(进入地下室排水管)。排水盲沟37由景观风井的底板35局部下凹形成,具体是该底板35的右侧部分下凹形成沿前后方向(图3中垂直于纸面方向)延伸的排水盲沟37。该景观风井底板35的表面以及排水盲沟37的沟内表面设有防水层351,且该底板表面(不算排水盲沟的沟内表面)的防水层上还设有坡向排水盲沟37的找坡层352,该找坡层352上铺设有级配石层38。景观风井30各侧墙的内壁面还设有防水层或防潮层331。
此外,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地下室92中还设有通风井50和通风机房60,该通风机房60中设有风机61和风管62,该风管的一端63连接于风机的出风口,另一端64则连通至通风井50。该通风井50由四面侧墙51、52、53、54,地下室顶板10的一部分,以及地下室底板40的一部分共同围合而成。其中,通风井50的四面侧墙分别为右侧墙51、上侧墙52、左侧墙53和下侧墙54,该通风井50的右侧墙51(参阅图1、图2)与该景观风井的左侧墙31共用一面墙体,即该景观风井的左侧墙31同时还兼用作该通风井50的右侧墙51。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中,当地下室中设置多个功能相同的通风井(例如都是进风井或都是排风井)时,景观风井的四面侧墙均可与其他通风井共用一面墙体。例如,当地下室中在景观风井的左右两侧各设一个进风井时,景观风井的左侧墙和右侧墙分别与各个进风井共用一面墙体。
此外,该景观风井左侧墙31的通风口313中设有百叶窗39(参阅图3),该百叶窗39连通通风井50和风井腔体301。通风机房的风机用于提供排风或送风动力,可将地下室内的空气排放到建筑外部,或者将建筑外部的空气送到地下室,从而实现建筑外部与地下室之间的换气。以排风为例,风机抽吸的地下室室内空气经风管排入通风井,再经景观风井左侧墙的百叶窗排入风井腔体中,最后经风井腔体上方的开口排放到室外。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上述景观风井左侧墙31的百叶窗39下部窗台的顶面(即通风口313下侧边315)高出级配石层38表面的距离为500mm以上,以防止进入风井腔体中的雨水经百叶窗渗入通风井中。并且,考虑到方便检修人员进入风井腔体中进行检修和维护,还可以在除左侧墙31以外的其余三侧墙32、33、34内壁面上设置检修爬梯302。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景观风井,该景观风井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景观风井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一种较佳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变化,例如将排水盲沟替换成排水口,将格栅盖板替换成钢格板等既可以承压又可以排水排气的盖板,或者将级配石层替换成其他既可以隔离杂物又可以过滤雨水的疏水层等。因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景观风井,连通于建筑物的地下室和建筑物的外部空间,以便将所述地下室中的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或将大气中的气体送入所述地下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景观风井包括:
若干侧墙和一底板,设置在建筑物的室外地坪下方围合形成上方开口的风井腔体,所述开口连通于所述室外地坪上部空间,且至少一所述侧墙上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地下室的通风口;
所述若干侧墙与地下室顶板为一体化结构;
盖板,设置在所述风井口处并大致齐平于所述建筑物的室外地坪表面,所述盖板为格栅盖板或金属格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风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井腔体的底部设有用于连接地下室排水管的排水盲沟,所述排水盲沟由所述底板局部下凹形成,所述底板表面以及所述排水盲沟的沟内表面设有防水层,且所述底板表面的防水层上还设有坡向所述排水盲沟的找坡层,所述找坡层上铺设有级配石层;各所述侧墙的内壁面设有防水层或防潮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景观风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处设有百叶窗,所述通风口的下侧边高出所述级配石层表面500mm以上。
4.一种建筑,包括地上建筑主体和地下室,其中,
所述地下室的顶板包括位于所述地上建筑主体下方的第一顶板部分和位于所述地上建筑主体外周的第二顶板部分,所述第二顶板部分上铺设有室外地坪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板部分的下方设有至少一景观风井,所述景观风井包括:
若干侧墙和一底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部分下方并围合形成上方开口的风井腔体,所述开口连通于所述室外地坪层的上部空间,各所述侧墙的上部与所述第二顶板部分一体固定,且至少一所述侧墙上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地下室的通风口;盖板,设置在所述风井腔体的开口处,并大致齐平于所述室外地坪层的表面,所述盖板为格栅盖板或金属格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中还设有通风井和通风机房,所述通风机房中设有风机和风管,所述风管的一端连接于所 述风机的出风口,另一端连通于所述通风井,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通风井和所述风井腔体,所述通风口处设有百叶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景观风井侧墙的上部均与所述地下室第二顶板一起浇筑固定,至少一所述景观风井侧墙的下部与地下室底板固定连接,且该侧墙的中部与所述景观风井的底板的其中一侧边固定连接,其余所述景观风井侧墙的下部则距离地下室底板一定距离,且其余所述景观风井侧墙的下部分别与所述景观风井的底板的其余侧边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井由若干侧墙、所述第二顶板部分、所述地下室底板围合形成,所述通风井的各侧墙顶部与所述第二顶板部分固定连接,底部与所述地下室底板固定连接,且所述通风井与所述景观风井共用一侧墙。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侧墙的顶部还凸出于所述第二顶板部分的表面并大致齐平于所述室外地坪层的表面,所述景观风井周围的室外地坪层中设有截水沟,所述截水沟周围的室外地坪层的表面坡向该所述截水沟。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风井腔体的底部设有连接地下室排水管的排水盲沟,所述排水盲沟由所述底板局部下凹形成,所述底板表面以及所述排水盲沟的沟内表面设有防水层,所述底板表面的防水层上还设有坡向所述排水盲沟的找坡层,所述找坡层上铺设有级配石层,且各所述侧墙的内壁面设有防水层或防潮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下侧边高出所述级配石层表面500mm以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842192.0A CN104563449B (zh) | 2014-12-30 | 2014-12-30 | 景观风井及建筑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842192.0A CN104563449B (zh) | 2014-12-30 | 2014-12-30 | 景观风井及建筑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63449A CN104563449A (zh) | 2015-04-29 |
CN104563449B true CN104563449B (zh) | 2017-01-18 |
Family
ID=53080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842192.0A Active CN104563449B (zh) | 2014-12-30 | 2014-12-30 | 景观风井及建筑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56344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01440B (zh) * | 2016-12-29 | 2020-05-22 |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泄压井及建筑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265994U (zh) * | 2011-10-02 | 2012-06-06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 地下室风井 |
CN202430966U (zh) * | 2011-12-16 | 2012-09-12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地面排风口结构 |
CN104061667B (zh) * | 2014-06-19 | 2017-06-27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防水型地下构筑物通风口 |
CN204370766U (zh) * | 2014-12-30 | 2015-06-03 |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景观风井及建筑 |
-
2014
- 2014-12-30 CN CN201410842192.0A patent/CN104563449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63449A (zh) | 2015-04-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9091081A1 (zh) |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 |
CN104563449B (zh) | 景观风井及建筑 | |
CN204370766U (zh) | 一种景观风井及建筑 | |
JP4616506B2 (ja) | 建物 | |
CN108708504A (zh) | 屋面排烟天窗及屋面排烟天窗的埋地式结构 | |
KR20140139161A (ko) | 다기능 건물 지지판구조를 갖는 움집 및 이를 이용한 움집시공방법 | |
JP5411517B2 (ja) | 3階建共同住宅 | |
CN212957454U (zh) | 一种人防工程风井结构 | |
JP5312866B2 (ja) | 集合住宅の防犯構造 | |
JP4246756B2 (ja) | 集合住宅 | |
JP2019199786A (ja) | 建物 | |
JP6052963B2 (ja) | 集合住宅 | |
CN214462166U (zh) | 用于跨越变形缝的埋地式风井 | |
WO2014204334A1 (ru) | Многоквартирное здание | |
CN218715557U (zh) | 集装箱式数据中心的外部承载结构 | |
JP7165302B2 (ja) | 住宅 | |
JP4966369B2 (ja) | 集合住宅 | |
CN201362916Y (zh) | 环保安全天沟 | |
RU2347873C1 (ru) | Пристраиваемое лифтов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реконструируемого многоэтажного здания | |
JP4664318B2 (ja) | 中高層建物の地下階構造 | |
Martínez Antón et al. | Topological and architectonic study of the cave houses in La Romana, Alicante (Spain) | |
Al-Atafi | Lantern house | |
JP5641670B2 (ja) | 建物 | |
JP2025033028A (ja) | 乾式外構構造 | |
JP2007040051A (ja) | 大型バルコニ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