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60458U - 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860458U CN218860458U CN202223120655.1U CN202223120655U CN218860458U CN 218860458 U CN218860458 U CN 218860458U CN 202223120655 U CN202223120655 U CN 202223120655U CN 218860458 U CN218860458 U CN 21886045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nk
- sludge
- sewage treatment
- water
- sedimentation ta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31068 symbiosis, encompassing mutualism through parasitism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9000010802 sludg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273 a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44000005700 microbiom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698 phosphoru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74 phosphoru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21143 Hypo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AZDRQVAHHNSJOQ-UHFFFAOYSA-N alumane Chemical class [AlH3] AZDRQVAHHNSJO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505 iron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处理池,处理池由依次连通且环绕成圈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以及设置在中心的沉淀池组成,厌氧池和缺氧池内均设有交替分布的上流道和下流道,以形成一条上下折返的过水通道,好氧池内设有曝气装置;颗粒状的生物填料设置在好氧池内;导流装置设置在沉淀池内,导流装置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与好氧池连通,出水口朝向沉淀池的池底延伸;集液槽设置在沉淀池内的上部,通过溢流的方式收集沉淀池的上层水流。本实用新型的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结合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提高生物处理效果污泥悬浮物沉淀效率高,出水质量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均采用较为成熟的生物处理技术,即A2O工艺(Anaerobic-Anoxic-Oxic厌氧-缺氧-好氧),但是A2O工艺中的活性污泥法设备布置占用的面积大,且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处理效果达不到预期。此外,采用生物处理技术进行污水处理会产生大量污泥等悬浮物,较难沉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结合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提高生物处理效果污泥悬浮物沉淀效率高,出水质量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处理池,所述处理池由依次连通且环绕成圈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以及设置在中心的沉淀池组成,所述厌氧池和所述缺氧池内均设有交替分布的上流道和下流道,以形成一条上下折返的过水通道,所述好氧池内设有曝气装置;
生物填料,颗粒状的所述生物填料设置在所述好氧池内,能够自由移动;
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设置在所述沉淀池内,所述导流装置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好氧池连通,所述出水口朝向所述沉淀池的池底延伸;
集液槽,所述集液槽设置在所述沉淀池内的上部,通过溢流的方式收集所述沉淀池的上层水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环绕成圈,且沉淀池设置在中心位置处,能够缩小占地面积,同时保持较大的池容;厌氧池和缺氧池内设有交替分布的上流道和下流道,共同形成上下折返的过水通道,有效延长污水的停留时间,使微生物与污水进行充分反应;生物填料设置在好氧池内,使得生物填料上也能附着生长微生物,提高池内微生物的含量,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结合,提高微生物对污水的处理效率;导流装置的出水口朝沉淀池池底延伸,同时集液槽设置在沉淀池内的上部,使得污水中的悬浮物更难进入到集液槽中,提高悬浮物沉淀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设有加药装置,所述加药装置与所述导流装置的进水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流装置的流道内设有多个挡板,所述挡板交替排列在所述导流装置的流道内壁两侧,形成折返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厌氧池和所述缺氧池内均竖向设有多个上隔板和多个下隔板,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沿水流方向交替布置,使得所述上隔板的下方形成下流道,所述下隔板的上方形成上流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设有污泥池,所述污泥池与所述沉淀池的池底之间设有输泥装置,以将所述沉淀池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泥池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沉淀池与所述缺氧池之间设有污泥回流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流装置的所述出水口处设有挡泥板,所述挡泥板的板面与所述导流装置的轴线垂直,且与所述出水口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设有清水池,所述清水池与所述集液槽的出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结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平面展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
处理池100、上隔板101、下隔板102、厌氧池110、缺氧池120、好氧池130、曝气装置131、沉淀池140、污泥池150、输泥装置151、污泥回流管152、清水池160、生物填料200、导流装置300、进水口310、出水口320、挡板330、挡泥板340、集液槽400、加药装置5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处理池100,处理池100由依次连通且环绕成圈的厌氧池110、缺氧池120、好氧池130以及设置在中心的沉淀池140组成,厌氧池110和缺氧池120内均设有交替分布的上流道和下流道,以形成一条上下折返的过水通道,好氧池130内设有曝气装置131;
生物填料200,颗粒状的生物填料200设置在好氧池130内,能够自由移动;
导流装置300,导流装置300设置在沉淀池140内,导流装置300上设有进水口310和出水口320,进水口310与好氧池130连通,出水口320朝向沉淀池140的池底延伸;
集液槽400,集液槽400设置在沉淀池140内的上部,通过溢流的方式收集沉淀池140的上层水流。
污水经过厌氧池110、缺氧池120,微生物分解进行厌氧反应和缺氧反应,分别去除COD、反硝化脱氮,在好氧池130中,曝气装置131向池内水体补充溶解氧,生物填料200上附着有微生物,结合原有的活性泥内的微生物,共同进行好氧反应,提高了微生物对污水的处理效率;好氧池130内的污水通过进水口310进入到导流装置300内,经过导流装置300输送至沉淀池140的池底部,促进污水中悬浮物的沉积,悬浮物沉积在沉淀池140的池底,随液位高度的上升,水流逐渐清澈,含有悬浮物少的水溢流至集液槽400内,以输送至下一目标位置。
厌氧池110、缺氧池120、好氧池130环绕成圈,且沉淀池140设置在中心位置处,能够缩小占地面积,同时保持较大的池容;厌氧池110和缺氧池120内设有交替分布的上流道和下流道,共同形成上下折返的过水通道,有效延长污水的停留时间,使微生物与污水进行充分反应;生物填料200设置在好氧池130内,使得生物填料200上也能附着生长微生物,提高池内微生物的含量,通过将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结合,提高微生物对污水的处理效率;导流装置300的出水口320朝沉淀池140池底延伸,同时集液槽400设置在沉淀池140内的上部,使得污水中的悬浮物更难进入到集液槽400中,提高悬浮物沉淀效果。
参照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还设有加药装置500,加药装置500与导流装置300的进水口310连通。
加药装置500可以通过进水口310向导流装置300中添加铝盐除磷药剂、铁盐除磷药剂等,除磷药剂添加至污水后经导流装置300混合,进入沉淀池140中。
可以理解的是,导流装置300的流道内设有多个挡板330,挡板330交替排列在导流装置300的流道内壁两侧,形成折返通道。
挡板330可以改变导流装置300内污水的流动方向,污水在折返通道内流动,挡板330可以起到搅动的效果,使添加的除磷药剂与污水更充分混合,使磷元素生成沉淀物,经导流装置300引导至沉淀池140的池底,提高除磷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厌氧池110和缺氧池120内均竖向设有多个上隔板101和多个下隔板102,上隔板101和下隔板102沿水流方向交替布置,使得上隔板101的下方形成下流道,下隔板102的上方形成上流道。
上隔板101设置在池内,上隔板101的下方与池底存有间隔,即设置的下流道;下隔板102设置在池底,使水流仅能从下隔板102的上方溢流翻越,即设置的上流道,污水在厌氧池110和缺氧池120上下折返流动,能延长污水停留时间,促进池内微生物进一步反应消耗有机物,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还设有污泥池150,污泥池150与沉淀池140的池底之间设有输泥装置151,以将沉淀池140的污泥输送至污泥池150中。
沉淀池140会产生沉积的污泥,需要进行清理才不会影响沉淀池140的池容,以维持高的沉淀效率。在设置污泥池150前,对沉淀池140污泥清理更为频繁,通过输泥装置151将污泥输送至污泥池150进行暂储,可以集中清理,减少工作量。
可以理解的是,沉淀池140与缺氧池120之间设有污泥回流管152。
污泥回流管152可以将沉淀池140内的部分污泥回流输送至缺氧池120中。这部分污泥带有溶解氧,由于缺氧池120具有折返流道的结构特点,水流至缺氧池120的后端,溶解氧浓度迅速下降,反硝化反应在较长的缺氧过程中进行的非常彻底,并充分利用污水中的碳源,其反硝化速率远远高于仅依靠内源呼吸作用进行的反硝化速率。
可以理解的是,导流装置300的出水口320处设有挡泥板340,挡泥板340的板面与导流装置300的轴线垂直,且与出水口320间隔设置。
挡泥板340能够减缓导流装置300的出水速度,慢速的水流更易促使悬浮物沉淀,同时改变水流方向,使污水及悬浮物向沉淀池140四周扩散,有效利用沉淀池140的池容进行沉淀。
可以理解的是,还设有清水池160,清水池160与集液槽400的出口连通。
清水池160用于储存集液槽400收集的水流,同时还能起到二次静置的作用。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8)
1.一种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池(100),所述处理池(100)由依次连通且环绕成圈的厌氧池(110)、缺氧池(120)、好氧池(130)以及设置在中心的沉淀池(140)组成,所述厌氧池(110)和所述缺氧池(120)内均设有交替分布的上流道和下流道,以形成一条上下折返的过水通道,所述好氧池(130)内设有曝气装置(131);
生物填料(200),颗粒状的所述生物填料(200)设置在所述好氧池(130)内,能够自由移动;
导流装置(300),所述导流装置(300)设置在所述沉淀池(140)内,所述导流装置(300)上设有进水口(310)和出水口(320),所述进水口(310)与所述好氧池(130)连通,所述出水口(320)朝向所述沉淀池(140)的池底延伸;
集液槽(400),所述集液槽(400)设置在所述沉淀池(140)内的上部,通过溢流的方式收集所述沉淀池(140)的上层水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加药装置(500),所述加药装置(500)与所述导流装置(300)的进水口(310)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300)的流道内设有多个挡板(330),所述挡板(330)交替排列在所述导流装置(300)的流道内壁两侧,形成折返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110)和所述缺氧池(120)内均竖向设有多个上隔板(101)和多个下隔板(102),所述上隔板(101)和所述下隔板(102)沿水流方向交替布置,使得所述上隔板(101)的下方形成下流道,所述下隔板(102)的上方形成上流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污泥池(150),所述污泥池(150)与所述沉淀池(140)的池底之间设有输泥装置(151),以将所述沉淀池(140)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泥池(150)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40)与所述缺氧池(120)之间设有污泥回流管(15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300)的所述出水口(320)处设有挡泥板(340),所述挡泥板(340)的板面与所述导流装置(300)的轴线垂直,且与所述出水口(320)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清水池(160),所述清水池(160)与所述集液槽(400)的出口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120655.1U CN218860458U (zh) | 2022-11-23 | 2022-11-23 | 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120655.1U CN218860458U (zh) | 2022-11-23 | 2022-11-23 | 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860458U true CN218860458U (zh) | 2023-04-14 |
Family
ID=87356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120655.1U Active CN218860458U (zh) | 2022-11-23 | 2022-11-23 | 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860458U (zh) |
-
2022
- 2022-11-23 CN CN202223120655.1U patent/CN21886045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86724A (zh) | 一种基于mbbr与磁分离的污水全流程处理系统与方法 | |
CN106116045A (zh) | 一种高效村镇污水处理回用装置及其工艺 | |
CN105084637B (zh) | 一种折流反硝化除磷及cod降解集成装置 | |
CN114604970A (zh) | 改良型a2o生化反应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 | |
KR101097144B1 (ko) | 혐기/무산소성 미생물반응조를 이용한 고효율 회분식 하폐수처리시설 및 방법 | |
CN110240349A (zh) | 一种以a2/o工艺为基础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
CN110550813A (zh) | 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5049050U (zh) | 一种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单元效能强化深度减排装置 | |
CN218860458U (zh) | 泥膜共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
CN208648877U (zh) | 一种改良型a/o-mbr一体化装置 | |
CN209835885U (zh) | 一种多元微生态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 |
CN209368051U (zh) | 一种强化除磷a2o-mbbr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7265318U (zh) | 一种小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 |
CN113716815B (zh) | 一种用于处理高氮磷含量生活污水的一体化撬装装置 | |
CN214400158U (zh) | 絮凝沉淀池强化氨氮处理mbbr系统 | |
CN109264940A (zh) | 一种多级式稳定塘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 | |
CN212982741U (zh) | 一种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系统 | |
CN205258129U (zh) | 一种小流量污水深度脱氮除磷装置 | |
CN212174582U (zh) | 两级ao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
CN108394995A (zh) | 一种改良型a/o-mbr一体化装置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 |
CN107381817A (zh) | 一种防气蚀微氧脱氮反应器 | |
CN208361986U (zh) | 脱氮除磷生物净化污水处理高效回流系统 | |
CN114368832A (zh) | 一种缺氧生物澄清池及其处理方法 | |
CN113461253A (zh) | 一种泥水分离装置及污水处理方法 | |
CN208454613U (zh) | 一种活性污泥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