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88315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88315U CN217488315U CN202221529372.XU CN202221529372U CN217488315U CN 217488315 U CN217488315 U CN 217488315U CN 202221529372 U CN202221529372 U CN 202221529372U CN 217488315 U CN217488315 U CN 2174883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c
- shaped edge
- pot body
- stick coating
- sti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体的内表面包括不粘涂层及蚀纹结构,不粘涂层设置于锅体的内表面上除蚀纹结构外的区域,且内表面选取半径为10mm的单位圆,不粘涂层在单位圆中的面积占比为85%~90%;蚀纹结构包括第一弧形棱、第二弧形棱与第三弧形棱,第一弧形棱、第二弧形棱与第三弧形棱朝向靠近蚀纹结构的中心弯曲,且第一弧形棱、第二弧形棱与第三弧形棱互为双曲结构。本申请的烹饪器具,在锅体的内表面设置均匀分布的弧形的蚀纹结构,在保证耐锅铲磨损性能的同时,还增加了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使得锅体兼具优良的耐锅铲磨损性能及不粘效果;同时,蚀纹结构的弧形棱边,使用过程中锅铲在锅体内划过时,更加顺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炊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烹调食物所用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不粘涂层,不粘锅具有不粘性能,能够防止烹饪过程中食材与锅体发生粘连,避免了锅体直接与食物接触带来的粘锅、不易清洗、易生锈冒烟等缺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粘涂层由涂覆在锅体的内表面上的不粘涂料组成,在烹饪食材的过程中,不锈钢锅铲与锅体的表面滑动会刮伤不粘涂层,导致不粘涂层损坏而失去作用,为防止不粘涂层被破坏,可以在不粘锅的内表面设置蚀刻花纹,提高耐锅铲磨损性能。但现有的花纹结构复杂而密集,导致不粘锅制造不方便,且影响不粘锅的不粘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锅体设有弧形的蚀纹结构,在保证耐锅铲磨损性能的同时,还增加了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使得锅体兼具优良的耐锅铲磨损性能及不粘效果。
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内表面包括不粘涂层及蚀纹结构,所述不粘涂层设置于所述锅体的内表面上除所述蚀纹结构外的区域,且在所述锅体的内表面任意选取半径为10mm的单位圆,所述不粘涂层在所述单位圆中的面积占比为85%~90%;
所述蚀纹结构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弧形棱、第二弧形棱与第三弧形棱,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与所述第三弧形棱朝向靠近所述蚀纹结构的中心弯曲,且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与所述第三弧形棱互为双曲结构。
上述方案中,多个蚀纹结构通过互为双曲结构的第一弧形棱、第二弧形棱与第三弧形棱,提高了锅铲使用时的顺滑性;同时,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增大,使得锅体兼具优良的耐锅铲磨损性能及不粘效果。
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蚀纹结构还包括凸起,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之间,且所述凸起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的高度相同。
上述方案中,在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之间设置凸起,使得在锅体设置不粘涂层后,打磨时可以支撑打磨设备,防止打磨设备打磨过度,造成对不粘涂层的损坏。
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为圆形凸点,且所述圆形凸点位于所述蚀纹结构的中心,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朝向所述圆形凸点弯曲。
上述方案中,将凸起设置为圆形凸点,并且圆形凸点设置在蚀纹结构的中心,防止不粘涂层被磨损;同时增加了不粘涂层的可设置区域,进一步增强不粘效果。
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圆形凸点的直径为0.48mm~0.52mm。
上述方案中,圆形凸点用于支撑打磨设备,防止不粘涂层被磨损,若圆形凸点的直径过大,不粘涂层的可设置面积变小;若圆形凸点的直径过小,起不到良好的支撑效果,不粘涂层可能会损坏。圆形凸点的直径在此范围内,支撑效果好,且不粘涂层的不粘性能优良。
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的弧长为8mm~11mm。
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的宽度为0.23mm~0.28mm。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用于组成弧形蚀纹结构,提高耐锅铲磨损性能,且保证锅铲使用时的顺滑性,若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的弧长过长和/或宽度过大,不粘涂层可设置面积变小,耐锅铲效果好,但不粘性能差;若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的弧长过短和/或宽度过小,不粘涂层可设置面积变大,耐锅铲效果差,但不粘性能好。
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的高度为0.07mm~0.17mm。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在蚀刻后需要进行打磨过程,若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的高度过小,打磨过程中,锅体内表面的不粘涂层易破损;若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的高度过大,打磨困难。
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不粘涂层的厚度为28μm~37μm。
上述方案中,不粘涂层具有不粘性能,能够防止烹饪过程中食材与锅体发生粘连,避免了锅体直接与食物接触带来的粘锅、不易清洗、易生锈冒烟等缺点。若不粘涂层过厚,制备成本升高;若不粘涂层过薄,不粘效果变差,且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
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锅体为复合钢锅体。
上述方案中,锅体作为蚀刻过程的基材,用于进行蚀刻过程,形成蚀纹结构,采用复合钢锅体,具有强度高,耐磨损的特点。
在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盖体。
上述方案中,盖体与锅体组成烹饪器具,且在锅体使用过程中,盖体可防止锅体内污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在锅体的内表面设置均匀分布的弧形的蚀纹结构,在保证耐锅铲磨损性能的同时,还增加了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使得锅体兼具优良的耐锅铲磨损性能及不粘效果;同时,蚀纹结构的弧形棱边,使用过程中锅铲在锅体内划过时,更加顺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的蚀纹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识:
1-第一弧形棱;2-第二弧形棱;3-第三弧形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烹调食物所用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不粘涂层,不粘锅具有不粘性能,能够防止烹饪过程中食材与锅体发生粘连,避免了锅体直接与食物接触带来的粘锅、不易清洗、易生锈冒烟等缺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粘涂层由涂覆在锅体的内表面上的不粘涂料组成,在烹饪食材的过程中,金属锅铲与锅体的表面滑动会刮伤不粘涂层,导致不粘涂层损坏而失去作用,为防止不粘涂层被破坏,可以在不粘锅的内表面设置蚀刻花纹,提高耐锅铲磨损性能。但现有的花纹结构复杂而密集,导致不粘锅制造不方便,且影响不粘锅的不粘性能。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锅体上设有弧形的蚀纹结构,在保证耐锅铲磨损性能的同时,还增加了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使得锅体兼具优良的耐锅铲磨损性能及不粘效果。
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体的内表面包括不粘涂层及蚀纹结构,不粘涂层设置于锅体的内表面上除蚀纹结构外的区域,且在锅体的内表面任意选取半径为10mm的单位圆,不粘涂层在单位圆中的面积占比为85%~90%;
蚀纹结构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与第三弧形棱3,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与第三弧形棱3朝向靠近蚀纹结构的中心弯曲,且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与第三弧形棱3互为双曲结构。
上述方案中,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在锅体的内表面设置均匀分布的弧形的蚀纹结构,在保证耐锅铲磨损性能的同时,还增加了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使得锅体兼具优良的耐锅铲磨损性能及不粘效果;同时,蚀纹结构的弧形棱边,使用过程中锅铲在锅体内划过时,更加顺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烹饪器具形成方式为:基材通过第一次拉伸成型形成粗胚,粗胚的内表面再经过腐蚀过程,形成多个蚀纹结构,具体的,腐蚀过程为腐蚀液对粗胚上设定的蚀刻纹路进行腐蚀,蚀刻纹路部分于粗胚的内表面凹陷,进而得到蚀纹结构,即蚀纹结构为凹凸结构。蚀刻好的粗胚再经过第二次拉伸成型,再在具有蚀纹结构的内表面喷上不粘涂层得到锅体,最后对内表面进行打磨,凸起的蚀刻表面涂层打磨掉即可,得到烹饪器具。
本申请使用的锅体为复合钢锅体,即基材可以为钛金属、铜金属、镁金属、铝金属或低碳钢中多种的复合,例如复合钢锅体包括钛面层、铜底层;或者,复合钢锅体包括低碳钢底层及钛面层;或者,复合钢锅体包括低碳钢底层、铜中层及钛面层。进一步的,上述锅体可应用于不同用途的烹饪器具,例如炒锅、汤锅、奶锅、煎锅等,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锅体的材质及用途,在此不做限定。
锅体的厚度为2.1mm~2.5mm。可选的,锅体的厚度具体可以为2.1mm、2.2mm、2.3mm、2.4mm、2.5mm、等,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锅体的厚度,在不做限定。锅体的厚度会影响烹饪器具整体的重量及蚀刻过程,锅体的厚度在此范围内,使得整个烹饪器具不会过于笨重,并且能够保证整体结构强度,提高使用寿命。若锅体的厚度过厚,制备成本升高,烹饪器具的质量过大,影响使用体验;若锅体的厚度过薄,蚀刻过程中,腐蚀程度大时,容易破坏基材的完整性。
需要说明的是,因蚀纹结构凹陷形成于锅体的内表面,故本申请涉及的锅体的厚度具体指锅体的底面到凹陷部分的表面的距离,并非指代并未进行蚀刻过程时的锅体的厚度。
蚀纹结构形成于锅体的内表面,可选的,可以为形成于内表面的底面,侧面不设置蚀纹结构,或者形成于内表面的全部,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蚀纹结构的覆盖区域,在此不足限定。优选的,本申请使用的烹饪器具的蚀纹结构形成于锅体的全部内表面。蚀纹结构对锅铲起到架空作用,使锅铲无法与不粘涂层的表面接触,从而防止不粘涂层被损坏,保证锅具具有持久的不粘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的蚀纹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蚀纹结构包括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的端部相互对应但不连接,且相邻的蚀纹结构也不连接,即蚀纹结构的任意两条弧形棱与相邻的蚀纹结构的另一条弧形棱相对设置但不连接,示例性的,蚀纹结构的第一弧形棱1与第二弧形棱2的端部与相邻的蚀纹结构的第三弧形棱3的棱边中部相对但不抵接,或者蚀纹结构的第二弧形棱2与第三弧形棱3的端部与相邻的蚀纹结构的第一弧形棱1的棱边中部相对但不抵接,或者蚀纹结构的第一弧形棱1与第三弧形棱3的端部与相邻的蚀纹结构的第二弧形棱2的棱边中部相对但不抵接。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之间或者相邻蚀纹结构之间的不连接的设计,锅体的内表面除蚀纹结构外的区域可以形成连续的区域,从而在锅体的内表面形成连续的不粘区域,提高不粘涂层与锅体的连接强度,防止使用过程中不粘涂层脱落。
可选的,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均朝向靠近或远离环形结构的中心弯曲,使得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围成不规则的环形结构。优选的,本申请使用的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与第三弧形棱3朝向靠近蚀纹结构的中心弯曲,且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与第三弧形棱3互为双曲结构,即环状结构为轴对称形状,此时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沿两者之间的一条直线对称、第一弧形棱1、第三弧形棱3沿两者之间的一条直线对称、第二弧形棱2、第三弧形棱3沿两者之间的一条直线对称,此种设置方式的蚀纹结构,使得锅铲在锅体内使用时,在各个方向上均可以顺滑移动。
为了保证后续不粘涂层的覆盖面积,需要保证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与第三弧形棱3的结构参数在合理范围内,具体的:
本申请使用的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的弧长为8mm~11mm,宽度为0.23mm~0.28mm,可选的,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的弧长具体可以为8mm、8.5mm、9mm、9.5mm、10mm、10.5mm、11mm等、宽度具体可以为0.23mm、0.24mm、0.25mm、0.26mm、0.27mm、0.28mm等,可根据实际需要对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的弧长及宽度进行选择,在此不做限定。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用于组成弧形蚀纹结构,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的弧长及宽度在此范围,可以提高耐锅铲磨损的性能,且保证锅铲使用时的顺滑性。若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的弧长过长和/或宽度过大,不粘涂层可设置面积变小,耐锅铲效果好,但不粘性能差,同时,使用过程中,食材与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的顶面形成大面积接触,容易导致食材与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的顶面发生粘连;若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的弧长过短和/或宽度过小,不粘涂层可设置面积变大,不粘性能好,但耐锅铲效果差,同时,蚀纹结构的强度变小,容器导致使用过程中,蚀纹结构被破坏。
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的高度,即蚀纹结构的凹陷程度为0.07mm~0.17mm,可选的,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的高度具体可以为0.07mm、0.08mm、0.09mm、0.10mm、0.11mm、0.12mm、0.13mm、0.14mm、0.15mm、0.16mm、0.17mm等,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的高度,在此不做限定。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除提高烹饪器具的耐锅铲磨损性能外,还对不粘涂层形成可靠的保护,从而使烹饪器具具有持久的不粘性能。若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的高度过小,即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与不粘涂层的高度差过小,在蚀刻后需要进行打磨过程,打磨过程中,锅体的凹陷表面的不粘涂层易破损,或锅铲使用过程中锅铲翻动食材时容易与不粘涂层接触而产生划伤;若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的高度过大,打磨困难,制备成本升高,或使用过程中,导致锅体表面的粗糙度过大,从而使蚀纹结构嵌入食材内而产生粘连,且会导致锅铲沿锅体表面滑动不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打磨的质量,更好的保护不粘涂层,蚀纹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凸起,凸起设置于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之间,即环形结构内,且凸起的高度与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的高度相同。可选的,凸起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设置在环形结构的任意位置,可支撑打磨设备的打磨过程即可。优选的,本申请的凸起为圆形凸点,且圆形凸点位于蚀纹结构的中心,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及第三弧形棱3朝向圆形凸点弯曲,将圆形凸点设置在蚀纹结构的中心,除了可防止不粘涂层被磨损,还增加了不粘涂层的可设置区域,进一步增强不粘效果。
圆形凸点的直径为0.48mm~0.52mm,可选的,圆形凸点的直径具体可以为0.48mm、0.49mm、0.50mm、0.51mm、0.52mm等,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做限定。圆形凸点用于支撑打磨设备,防止不粘涂层被磨损,圆形凸点的直径在此范围内,可以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若圆形凸点的直径过大,不粘涂层的可设置面积变小,烹饪器具的不粘性能变差;若圆形凸点的直径过小,起不到良好的支撑效果,打磨过程中不粘涂层可能会损坏。
在一些实施方式内,不粘涂层设置于内表面上除第一弧形棱1、第二弧形棱2、第三弧形棱3及圆形凸点的区域,具体地,可以采用空气喷涂或静电喷涂工艺形成不粘涂层,并进行烧结处理,使得不粘涂层与锅体的内表面的结合力更强,整体结构更稳定。
不粘涂层在内表面的面积占比为85%~90%。可选的,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具体可以为85%、85.5%、86%、86.5%、87%、87.5%、88%、88.5%、89%、89.5%、90%等,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在此范围内,烹饪器具具有良好的不粘性能,能够防止烹饪过程中食材与锅体发生粘连,避免了锅体直接与食物接触带来的粘锅、不易清洗、易生锈冒烟等缺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烹饪器具中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的测试方法可以为:锅体的内表面中,随机选择一个半径为10mm的单位圆,计算出圆内蚀纹结构的面积,用圆形面积减去蚀纹面积得到不粘涂层面积,最后用不粘涂层面积/总圆面积得到不粘涂层面积占比为85%~90%。也可以为其他的测试方法,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做限定。
不粘涂层的厚度为28μm~37μm,可选的,不粘涂层的厚度具体可以为28μm、29μm、30μm、31μm、32μm、33μm、34μm、35μm、36μm、37μm等,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做限定。若不粘涂层过厚,制备成本升高,还会导致不粘涂层的内应力过大,导致不粘涂层的表面出现崩裂等损坏,从而影响到不粘效果;若不粘涂层过薄,难以形成均匀且连续的不粘膜层,导致不粘涂层难以完全覆盖锅体,不粘效果变差,且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
为了更好体现本申请烹饪炊具的耐铁铲磨损性能及不粘效果,现对本申请中烹饪炊具进行耐铁铲磨损性能及不粘效果测试。
实施例1:
将复合钢片一次拉伸,得到锅体粗胚,粗胚的内表面经过腐蚀过程后二次拉伸,得到厚度为2.3mm的锅体、弧长为9.5mm、宽度为0.25mm及高度为0.12mm的弧形蚀纹结构,其中,圆形凸点的直径为0.50mm;
锅体的内表面喷上不粘涂料,得到厚度为32μm的不粘涂层,并将蚀纹结构表面的不粘涂层打磨,得到烹饪器具,其中,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为87.5%。
实施例2:
将复合钢片一次拉伸,得到锅体粗胚,粗胚的内表面经过腐蚀过程后二次拉伸,得到厚度为2.3mm的锅体、弧长为11mm、宽度为0.28mm及高度为0.12mm的弧形蚀纹结构,其中,圆形凸点的直径为0.52mm;
锅体的内表面喷上不粘涂料,得到厚度为32μm的不粘涂层,并将蚀纹结构表面的不粘涂层打磨,得到烹饪器具,其中,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为85%。
实施例3:
将复合钢片一次拉伸,得到锅体粗胚,粗胚的内表面经过腐蚀过程后二次拉伸,得到厚度为2.3mm的锅体、弧长为8mm、宽度为0.23mm及高度为0.12mm的弧形蚀纹结构,其中,圆形凸点的直径为0.48mm;
锅体的内表面喷上不粘涂料,得到厚度为32μm的不粘涂层,并将蚀纹结构表面的不粘涂层打磨,得到烹饪器具,其中,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为90%。
实施例4:
将复合钢片一次拉伸,得到锅体粗胚,粗胚的内表面经过腐蚀过程后二次拉伸,得到厚度为2.3mm的锅体、弧长为6mm、宽度为0.21mm及高度为0.12mm的弧形蚀纹结构,其中,圆形凸点的直径为0.45mm;
锅体的内表面喷上不粘涂料,得到厚度为32μm的不粘涂层,并将蚀纹结构表面的不粘涂层打磨,得到烹饪器具,其中,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为95%。
实施例5:
将复合钢片一次拉伸,得到锅体粗胚,粗胚的内表面经过腐蚀过程后二次拉伸,得到厚度为2.3mm的锅体、弧长为13mm、宽度为0.30mm及高度为0.12mm的弧形蚀纹结构,其中,圆形凸点的直径为0.55mm;
锅体的内表面喷上不粘涂料,得到厚度为32μm的不粘涂层,并将蚀纹结构表面的不粘涂层打磨,得到烹饪器具,其中,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为80%。
实施例6:
将复合钢片一次拉伸,得到锅体粗胚,粗胚的内表面经过腐蚀过程后二次拉伸,得到厚度为2.3mm的锅体、弧长为9.5mm、宽度为0.25mm及高度为0.12mm的弧形蚀纹结构,其中,圆形凸点的直径为0.50mm;
锅体的内表面喷上不粘涂料,得到厚度为28μm的不粘涂层,并将蚀纹结构表面的不粘涂层打磨,得到烹饪器具,其中,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为85%。
实施例7:
将复合钢片一次拉伸,得到锅体粗胚,粗胚的内表面经过腐蚀过程后二次拉伸,得到厚度为2.3mm的锅体、弧长为9.5mm、宽度为0.25mm及高度为0.12mm的弧形蚀纹结构,其中,圆形凸点的直径为0.50mm;
锅体的内表面喷上不粘涂料,得到厚度为37μm的不粘涂层,并将蚀纹结构表面的不粘涂层打磨,得到烹饪器具,其中,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为85%。
实施例8:
将复合钢片一次拉伸,得到锅体粗胚,粗胚的内表面经过腐蚀过程后二次拉伸,得到厚度为2.3mm的锅体、弧长为9.5mm、宽度为0.25mm及高度为0.12mm的弧形蚀纹结构,其中,圆形凸点的直径为0.50mm;
锅体的内表面喷上不粘涂料,得到厚度为25μm的不粘涂层,并将蚀纹结构表面的不粘涂层打磨,得到烹饪器具,其中,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为85%。
实施例9:
将复合钢片一次拉伸,得到锅体粗胚,粗胚的内表面经过腐蚀过程后二次拉伸,得到厚度为2.3mm的锅体、弧长为9.5mm、宽度为0.25mm及高度为0.12mm的弧形蚀纹结构,其中,圆形凸点的直径为0.50mm;
锅体的内表面喷上不粘涂料,得到厚度为40μm的不粘涂层,并将蚀纹结构表面的不粘涂层打磨,得到烹饪器具,其中,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为85%。
实施例10
将复合钢片一次拉伸,得到锅体粗胚,粗胚的内表面经过腐蚀过程后二次拉伸,得到厚度为2.3mm的锅体、弧长为9.5mm、宽度为0.25mm及高度为0.07m的弧形蚀纹结构,其中,圆形凸点的直径为0.50mm;
锅体的内表面喷上不粘涂料,得到厚度为32μm的不粘涂层,并将蚀纹结构表面的不粘涂层打磨,得到烹饪器具,其中,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为87.5%。
实施例11
将复合钢片一次拉伸,得到锅体粗胚,粗胚的内表面经过腐蚀过程后二次拉伸,得到厚度为2.3mm的锅体、弧长为9.5mm、宽度为0.25mm及高度为0.17m的弧形蚀纹结构,其中,圆形凸点的直径为0.50mm;
锅体的内表面喷上不粘涂料,得到厚度为32μm的不粘涂层,并将蚀纹结构表面的不粘涂层打磨,得到烹饪器具,其中,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为87.5%。
实施例12
将复合钢片一次拉伸,得到锅体粗胚,粗胚的内表面经过腐蚀过程后二次拉伸,得到厚度为2.3mm的锅体、弧长为9.5mm、宽度为0.25mm及高度为0.05m的弧形蚀纹结构,其中,圆形凸点的直径为0.50mm;
锅体的内表面喷上不粘涂料,得到厚度为32μm的不粘涂层,并将蚀纹结构表面的不粘涂层打磨,得到烹饪器具,其中,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为87.5%。
实施例13
将复合钢片一次拉伸,得到锅体粗胚,粗胚的内表面经过腐蚀过程后二次拉伸,得到厚度为2.3mm的锅体、弧长为9.5mm、宽度为0.25mm及高度为0.20mm的弧形蚀纹结构,其中,圆形凸点的直径为0.50mm;
锅体的内表面喷上不粘涂料,得到厚度为32μm的不粘涂层,并将蚀纹结构表面的不粘涂层打磨,得到烹饪器具,其中,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为87.5%。
对比例1:
将复合钢片一次拉伸,得到厚度为2.3mm的锅体;
锅体的内表面喷上不粘涂层,并将蚀纹结构表面的不粘涂层打磨,得到烹饪器具,其中,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为100%。
对比例2:
将复合钢片一次拉伸,得到锅体粗胚,粗胚的内表面经过腐蚀过程后二次拉伸,得到厚度为2.3mm的锅体、弧长为9.5mm、宽度为0.25mm及高度为0.12mm的弧形蚀纹结构,其中,圆形凸点的直径为0.50mm;得到烹饪器具。
对比例3:
将复合钢片一次拉伸,得到锅体粗胚,粗胚的内表面经过腐蚀过程后二次拉伸,得到厚度为2.3mm的锅体、边长为10mm、宽度为0.25mm及高度为0.12mm的蜂窝状蚀纹结构;
锅体的内表面喷上不粘涂料,得到厚度为32μm的不粘涂层,并将蚀纹结构表面的不粘涂层打磨,得到烹饪器具,其中,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为87.5%。
对比例4
将复合钢片一次拉伸,得到锅体粗胚,粗胚的内表面经过腐蚀过程后二次拉伸,得到厚度为2.3mm的锅体、直径为3.14mm、宽度1.8mm及高度为0.12mm的圆形蚀纹结构;
锅体的内表面喷上不粘涂料,得到厚度为32μm的不粘涂层,并将蚀纹结构表面的不粘涂层打磨,得到烹饪器具,其中,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为87.5%。
测试:
1.通过以下的程序进行不粘寿命测试:
相同的环境下进行以下程序,A:震动耐磨测试→B:干烧混合酱料→C:煮食盐水→D:炒石英石(铁铲)→E:煎鸡蛋评价不粘等级,完成以上4个测试步骤以及一次不粘等级评价,标志一个循环结束。
在进行加速模拟测试时,每个循环结束后对不粘寿命进行判定。出现下述现象之一的即可判定终点:
(1)不粘性下降:
煎鸡蛋不粘等级连续两个循环为Ⅲ级;
(2)外观破坏:
划伤、露底、脏污;
记录测试至终点时模拟测试循环的次数即作为产品的不粘寿命,循环次数越多表示涂层不粘寿命越长,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2.按照QJ/WS210-2022锅具不粘性菜肴评价测试,过程中,模拟正常使用铁铲进行测试,最后观察锅内涂层情况。
表1
样本 | 初始不粘等级 | 加速模拟实验循环数 | 失效模式 |
实施例1 | Ⅰ | 40 | 不粘性破坏 |
实施例2 | Ⅰ | 36 | 不粘性破坏 |
实施例3 | Ⅰ | 39 | 不粘性破坏 |
实施例4 | Ⅱ | 18 | 外观破坏 |
实施例5 | Ⅱ | 25 | 不粘性破坏 |
实施例6 | Ⅰ | 32 | 不粘性破坏 |
实施例7 | Ⅰ | 38 | 不粘性破坏 |
实施例8 | Ⅱ | 8 | 不粘性破坏 |
实施例9 | Ⅲ | 2 | 外观破坏 |
实施例10 | Ⅰ | 35 | 不粘性破坏 |
实施例11 | Ⅰ | 37 | 不粘性破坏 |
实施例12 | Ⅲ | 2 | 外观破坏 |
实施例13 | Ⅱ | 19 | 不粘性破坏 |
对比例1 | Ⅲ | 2 | 外观破坏 |
对比例2 | / | 0 | 无不粘性 |
对比例3 | Ⅱ | 30 | 不粘性破坏 |
对比例4 | Ⅱ | 29 | 不粘性破坏 |
根据对比例1~4与实施例1~13的测试结果可知,通过设置蚀纹结构为弧形棱边,烹饪器具在使用过程中,锅铲在锅体内滑动时,更加顺滑,不粘涂层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不会被划伤;并且,通过设置均匀分布的弧形结构,在保证耐锅铲磨损性能的同时,使得不粘涂层的面积占比高,使得锅体兼具优良的耐锅铲磨损性能及不粘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内表面包括不粘涂层及蚀纹结构,所述不粘涂层设置于所述锅体的内表面上除所述蚀纹结构外的区域,且在所述锅体的内表面任意选取半径为10mm的单位圆,所述不粘涂层在所述单位圆中的面积占比为85%~90%;
所述蚀纹结构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弧形棱、第二弧形棱与第三弧形棱,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与所述第三弧形棱朝向靠近所述蚀纹结构的中心弯曲,且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与所述第三弧形棱互为双曲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蚀纹结构还包括凸起,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之间,且所述凸起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的高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圆形凸点,且所述圆形凸点位于所述蚀纹结构的中心,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朝向所述圆形凸点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凸点的直径为0.48mm~0.52mm。
5.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的弧长为8mm~11mm。
6.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的宽度为0.23mm~0.28mm。
7.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棱、所述第二弧形棱及所述第三弧形棱的高度为0.07mm~0.17mm。
8.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不粘涂层的厚度为28μm~37μm。
9.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为复合钢锅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盖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29372.XU CN217488315U (zh) | 2022-06-16 | 2022-06-16 | 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29372.XU CN217488315U (zh) | 2022-06-16 | 2022-06-16 | 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88315U true CN217488315U (zh) | 2022-09-27 |
Family
ID=83338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529372.XU Active CN217488315U (zh) | 2022-06-16 | 2022-06-16 | 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88315U (zh) |
-
2022
- 2022-06-16 CN CN202221529372.XU patent/CN21748831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974911B2 (ja) | 部分的に被覆されたステンレス鋼の内部表面を備える調理用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10716425B2 (en) | Item of cookware having a textured outer face made of textured stainless steel | |
JP2000033038A (ja) | 調理器具用焼付防止コ―ティング | |
US7942288B2 (en) | Cooking utensils with metallic non-stick coating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 |
CN203539072U (zh) | 不粘锅 | |
US20030022027A1 (en) | Stick resistant ceramic coating for cookware | |
CN211704307U (zh) | 一种具有凹凸花纹的不粘锅 | |
JP4465028B2 (ja) | 表面保護構造 | |
CA2095312A1 (en) | Cooking utensil and a method of forming same | |
CN114644851B (zh) | 复合不粘涂料及烹饪器具 | |
CN217488315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5077458U (zh) | 一种烹饪炊具 | |
CN212996000U (zh) | 一种钛或钛复合钢不粘锅 | |
US20100276432A1 (en) | Non-stick cookware | |
CN110129713B (zh) | 一种加热器具及其制备方法 | |
CN209047877U (zh) | 一种不粘炊具 | |
CN213464767U (zh) | 容器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3721465U (zh) | 容器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3588026U (zh) | 锅具 | |
JP3208334U (ja) | 食品調理用容器 | |
KR101849722B1 (ko) | 조리용기 제조방법 | |
CN2442619Y (zh) | 高强度复合底不粘锅 | |
US20160255993A1 (en) | Cooking vessel with protective rim | |
EP2960017A1 (en) | Method of treating a surface of a utensil | |
WO2016078358A1 (zh) | 一种不粘锅的加工工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