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55415U - 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355415U CN217355415U CN202121285364.0U CN202121285364U CN217355415U CN 217355415 U CN217355415 U CN 217355415U CN 202121285364 U CN202121285364 U CN 202121285364U CN 217355415 U CN217355415 U CN 2173554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planetary
- planet carrier
- sun
- planetary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347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该行星传动装置包括安装在箱体和箱盖内的内齿圈、行星架、行星轮组和太阳轮组,其特征是:同轴线的三排行星轮为一组,同轴线的三排太阳轮为一组;在箱体内安装内齿圈,行星架通过行星架轴承安装于箱体内,行星轮组通过轴承安装于行星架内,三排行星轮沿行星架回转中心圆周分布,太阳轮组通过轴承安装于箱盖内,太阳轮轴线与行星架回转中心重合,行星轮组在太阳轮组外侧沿太阳轮轴线圆周分布,内齿圈啮合行星轮组,行星轮组啮合组太阳轮,整体构成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单个行星架,在不增加多少轴向尺寸的前提下实现比较大的传动比,输入输出方式灵活,结构更加紧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传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行星传动因具有结构紧凑、承载力大、传动平稳高效、安装使用方便、寿命长的特点被运用于各行各业。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对机械传动机构的高效率、小型化、高承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星齿轮传动相比普通的平行轴齿轮传动在小型化和高承载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在承载力相同的情况下,行星齿轮传动装置相对于普通平行轴齿轮传动装置的重量比约为35%、体积比约为25%。当前行星传动装置由于受到结构限制,单级行星传动比不可能做的很大。要实现比较大的传动比,往往需要多级行星传动,轴向尺寸较大。对于那些即需要传动比大、又要求结构紧凑的场合,多级行星传动往往无法做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仅采用单个行星架,在不增加多少轴向尺寸的前提下就能够轻松实现比较大的传动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该行星传动装置包括安装在箱体和箱盖内的内齿圈、行星架、行星轮组和太阳轮组,其特征是:同轴线的三排行星轮为一组,同轴线的三排太阳轮为一组;在箱体内安装内齿圈,行星架通过行星架轴承安装于箱体内,行星轮组通过轴承安装于行星架内,几组行星轮组沿行星架回转中心圆周分布,太阳轮组中之一太阳轮通过轴承安装于箱盖内、其余太阳轮浮动于行星架内,太阳轮轴线与行星架回转中心重合,行星轮组在太阳轮组外侧沿太阳轮轴线圆周分布,内齿圈啮合行星轮组,行星轮组啮合太阳轮组,整体构成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
更进一步的设计是,每组行星轮组包括内齿圈排行星轮、一号行星轮和二号行星轮,一号行星轮和二号行星轮组合成直连行星轮,直连行星轮通过行星轮轴承安装于行星架内,内齿圈排行星轮通过行星轮内轴承安装于直连行星轮上,各行星轮组沿行星架回转中心圆周分布;每组太阳轮组包括一号太阳轮、二号太阳轮和三号太阳轮,一号太阳轮通过太阳轮轴承安装于箱盖内,一号太阳轮轴线与行星架回转中心重合,二号太阳轮与三号太阳轮直连成一体形成直连太阳轮,直连太阳轮浮动于行星架中沿圆周分布的直连行星轮内;一号太阳轮与其对应排的一号行星轮啮合,二号行星轮啮合三号太阳轮,二号太阳轮啮合内齿圈排行星轮,内齿圈排行星轮啮合同一排的内齿圈;一号行星轮带动与其直连的二号行星轮一起转动,二号行星轮驱动与其啮合的三号太阳轮转动,三号太阳轮带动与其直连的二号太阳轮转动,二号太阳轮驱动与其啮合的内齿圈排行星轮转动,内齿圈排行星轮又与同一排的内齿圈共同驱动行星架转动。
更进一步的设计是,根据需要,行星轮组和太阳轮组设置成超过三排的多排行星齿轮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该行星传动装置中,太阳轮、行星架和内齿圈均可以作为输入端或输出端,方式灵活。
2、采用单个行星架,充分利用内齿圈的可溶体积,在不增加多少轴向尺寸的前提下,就能满足多级行星传动才能实现的大传动比要求,相较于常规行星传动,使得结构比较紧凑;在承载能力相同、传动比比较大的情况下(传动比i≥125),此行星传动装置相对于普通行星齿轮传动的重量比约为68%、体积比约为60%。
3、当行星传动装置沿轴向设置超过三排以上的多排行星轮和与其分别啮合的多排太阳轮,该行星传动装置的传动比将会呈多倍的增加,实现超大传动比,该行星传动装置相对于普通行星齿轮传动的重量比和体积比会更小,结构也会更加紧凑。
4、该行星传动装置中,从动轮分度圆直径均大于主动轮分度圆直径时,当内齿圈或行星架固定时,就能够实现比较大速比的减速输出;反之,能够实现大速比的增速输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另一种结构形式。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多排行星齿轮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行星轮轴承,3内齿圈,4内齿圈排行星轮,5行星轮内轴承,6行星架,7直连行星轮,7a一号行星轮,7b二号行星轮,8箱盖,9一号太阳轮,10太阳轮轴承, 11直连太阳轮,11a二号太阳轮,11b三号太阳轮,12行星架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
如图1、图2所示,该行星传动装置包括安装在箱体1和箱盖8内的内齿圈3、行星架6、行星轮组和太阳轮组,其特征是:同轴线的三排行星轮为一组,同轴线的三排太阳轮为一组;在箱体1内安装内齿圈3,行星架6通过行星架轴承12安装于箱体1内,行星轮组通过轴承安装于行星架6内,几组行星轮组沿行星架6回转中心圆周分布,太阳轮组中之一太阳轮通过轴承安装于箱盖8内、其余太阳轮浮动于行星架6内,太阳轮轴线与行星架回转中心重合,行星轮组在太阳轮组外侧沿太阳轮轴线圆周分布,内齿圈3啮合行星轮组,行星轮组啮合太阳轮组,整体构成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
更进一步的设计是,每组行星轮组包括内齿圈排行星轮4、一号行星轮7a和二号行星轮7b,一号行星轮7a和二号行星轮7b组合成直连行星轮7,直连行星轮7通过行星轮轴承2安装于行星架6内,内齿圈排行星轮4通过行星轮内轴承5安装于直连行星轮7上,各行星轮组沿行星架6回转中心圆周分布;每组太阳轮组包括一号太阳轮9、二号太阳轮11a和三号太阳轮11b,一号太阳轮9通过太阳轮轴承10安装于箱盖8内,一号太阳轮9轴线与行星架6回转中心重合,二号太阳轮11a与三号太阳轮11b直连成一体形成直连太阳轮11,直连太阳轮11浮动于行星架6中沿圆周分布的直连行星轮7内;一号太阳轮9与其对应排的一号行星轮7a啮合,二号行星轮7b啮合三号太阳轮11b,二号太阳轮11a啮合内齿圈排行星轮4,内齿圈排行星轮4啮合同一排的内齿圈3;一号行星轮7a带动与其直连的二号行星轮7b一起转动,二号行星轮7b驱动与其啮合的三号太阳轮11b转动,三号太阳轮11b带动与其直连的二号太阳轮11a转动,二号太阳轮11a驱动与其啮合的内齿圈排行星轮4转动,内齿圈排行星轮4又与同一排的内齿圈3共同驱动行星架6转动。
如图3所示,根据需要,行星轮组和太阳轮组设置成超过三排的多排行星齿轮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行星传动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减速传动时,将安装于箱盖8内分度圆直径较小的一号太阳轮9作为输入端,一号太阳轮9与其对应排的一号行星轮7a啮合,一号行星轮7a带动与其直连的二号行星轮7b一起转动,二号行星轮7b驱动与其啮合的三号太阳轮11b转动,三号太阳轮11b带动与其直连的二号太阳轮11a转动,二号太阳轮11a驱动与其啮合的内齿圈排行星轮4转动,内齿圈排行星轮4同时又与同一排的内齿圈3啮合,共同驱动行星架6转动;此过程中,沿啮合路线把分度圆直径较小的作为主动轮,分度圆直径较大的作为从动轮,从动轮分度圆直径均大于主动轮分度圆直径,当内齿圈3或行星架6固定时,实现比较大速比的减速输出。
增速传动时,为上述过程的逆过程,即输入端变为输出端,实现比较大速比的增速输出。
根据需要,当使用超过三排行星轮的多排行星齿轮传动时,按照上述三排行星轮类似的啮合形式,传动比会呈多倍的增加,实现超大传动比。
Claims (3)
1.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该行星传动装置包括安装在箱体(1)和箱盖(8)内的内齿圈(3)、行星架(6)、行星轮组和太阳轮组,其特征是:同轴线的三排行星轮为一组,同轴线的三排太阳轮为一组;在箱体(1)内安装内齿圈(3),行星架(6)通过行星架轴承(12)安装于箱体(1)内,行星轮组通过轴承安装于行星架(6)内,几组行星轮组沿行星架(6)回转中心圆周分布,太阳轮组中之一太阳轮通过轴承安装于箱盖(8)内、其余太阳轮浮动于行星架(6)内,太阳轮轴线与行星架回转中心重合,行星轮组在太阳轮组外侧沿太阳轮轴线圆周分布,内齿圈(3)啮合行星轮组,行星轮组啮合太阳轮组,整体构成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其特征是:每组行星轮组包括内齿圈排行星轮(4)、一号行星轮(7a)和二号行星轮(7b),一号行星轮(7a)和二号行星轮(7b)组合成直连行星轮(7),直连行星轮(7)通过行星轮轴承(2)安装于行星架(6)内,内齿圈排行星轮(4)通过行星轮内轴承(5)安装于直连行星轮(7)上,各行星轮组沿行星架(6)回转中心圆周分布;每组太阳轮组包括一号太阳轮(9)、二号太阳轮(11a)和三号太阳轮(11b),一号太阳轮(9)通过太阳轮轴承(10)安装于箱盖(8)内,一号太阳轮(9)轴线与行星架(6)回转中心重合,二号太阳轮(11a)与三号太阳轮(11b)直连成一体形成直连太阳轮(11),直连太阳轮(11)浮动于行星架(6)中沿圆周分布的直连行星轮(7)内;一号太阳轮(9)与其对应排的一号行星轮(7a)啮合,二号行星轮(7b)啮合三号太阳轮(11b),二号太阳轮(11a)啮合内齿圈排行星轮(4),内齿圈排行星轮4啮合同一排的内齿圈(3);一号行星轮(7a)带动与其直连的二号行星轮(7b)一起转动,二号行星轮7b驱动与其啮合的三号太阳轮(11b)转动,三号太阳轮(11b)带动与其直连的二号太阳轮(11a)转动,二号太阳轮(11a)驱动与其啮合的内齿圈排行星轮(4)转动,内齿圈排行星轮(4)又与同一排的内齿圈(3)共同驱动行星架(6)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其特征是:根据需要,行星轮组和太阳轮组设置成超过三排的多排行星齿轮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285364.0U CN217355415U (zh) | 2021-06-09 | 2021-06-09 | 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285364.0U CN217355415U (zh) | 2021-06-09 | 2021-06-09 | 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355415U true CN217355415U (zh) | 2022-09-02 |
Family
ID=83008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285364.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7355415U (zh) | 2021-06-09 | 2021-06-09 | 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35541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09830A (zh) * | 2021-06-09 | 2021-08-27 | 孙舒 | 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 |
-
2021
- 2021-06-09 CN CN202121285364.0U patent/CN217355415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09830A (zh) * | 2021-06-09 | 2021-08-27 | 孙舒 | 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 |
CN113309830B (zh) * | 2021-06-09 | 2025-01-07 | 孙舒 | 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64364B (zh) | 一种复合行星式风力发电机齿轮箱 | |
CN201134723Y (zh) | 外转子无齿啮合行星减速电动轮毂 | |
CN202194785U (zh) | 一种水平轴风力机组及其齿轮箱装置 | |
CN217355415U (zh) | 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 | |
CN104776202A (zh) | 一种用于6~8mw半直驱风电机组的功率分流式增速齿轮箱 | |
WO2023173623A1 (zh) | 齿轮变速装置、传动机构及风力发电机组 | |
CN101672346A (zh) | 火箭发射活动平台支撑臂减速器 | |
CN109578524A (zh) | 轮毂电机驱动装置用单级斜齿行星减速器 | |
CN216045242U (zh) | 双内齿大速比行星传动装置 | |
CN216618425U (zh) | 一种高效节能的强力增压机 | |
CN108468756A (zh) | 一种风电齿轮箱传动结构 | |
CN109386434B (zh) | 一种紧凑型半直驱风电齿轮箱多轴功率分流传动结构 | |
CN113309830B (zh) | 单行星架超大传动比行星传动装置 | |
CN111536203A (zh) | 一种紧凑混合驱动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传动结构 | |
CN205639491U (zh) | 一种复合行星式风力发电机齿轮箱 | |
CN217401608U (zh) | 一种双电机直驱系统和车辆 | |
CN202215701U (zh) | 大扭矩、大速比、高转速差速器 | |
CN201351711Y (zh) | 重载行星传动的二组三级传动行星轮均载机构 | |
CN205371486U (zh) | 混合动力车用单行星机构变速器 | |
CN114922941A (zh) | 齿轮变速装置、传动机构及风力发电机组 | |
CN108019472A (zh) | 行星减速机 | |
CN210770077U (zh) | 摩擦行星动力装置 | |
CN209325002U (zh) | 一种半直驱风电齿轮箱柔性销复合传动结构 | |
CN220956628U (zh) | 一种微型电机用减速器 | |
CN200993195Y (zh) | 一种四级齿轮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9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50107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9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50107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