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00610U - 电连接组合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组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600610U CN215600610U CN202121018005.9U CN202121018005U CN215600610U CN 215600610 U CN215600610 U CN 215600610U CN 202121018005 U CN202121018005 U CN 202121018005U CN 215600610 U CN215600610 U CN 2156006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section
- connector
- bending
- seg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6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2—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with earth pin, blade or socke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组合,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和一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具有依次延伸形成一第一衔接部、一第一弯折段、一第一接触段、一第二弯折段和一第二接触段;第二连接器的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具有依次延伸形成一第二衔接部、一第三弯折段、一第三接触段、一第四弯折段和一第四接触段;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完成后,第四接触段接触于第一接触段的第一位置,第二接触段接触于第三接触段的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位于同一平面,第一衔接部的中心线与第二衔接部的中心线重合。本实用新型能降低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之间无法实现双点接触的风险,能有效地减少木桩效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组合,尤其是涉及一种能让第一信号端子和相对接的第二信号端子更好地实现双点接触的电连接组合。
【背景技术】
习知的一电连接系统,包括公端电连接器和母端电连接器,所述公端电连接器包括多个公端端子,所述母端电连接器包括多个母端端子,在所述公端端子的接触部和所述母端端子的接触部上各设有前接触点和后接触点,所述公端端子的前接触点接触于所述母端端子的后接触点,所述公端端子的后接触点接触于所述母端端子的前接触点,以通过所述公端端子和所述母端端子之间的两点接触来减少木桩效应,减少所述电连接系统的插入损耗。
所述电连接系统中,所述公端端子的前接触点和后接触点均设于其所述接触部的同一个水平式或倾斜直伸式的力臂中,所述母端端子的前接触点和后接触点也是均设于其所述接触部的同一个水平式或倾斜直伸式的力臂中,当所述公端端子和所述母端端子对接时,可能因所述公端端子或所述母端端子存在加工误差或者弹性疲乏等原因,导致所述公端端子的前接触点接触到所述母端端子的后接触点后,所述公端端子的力臂被所述母端端子顶推变形,在同一力臂下的所述公端端子的后接触点将会远离于所述母端端子,导致所述公端端子的后接触点无法接触所述母端端子的前接触点,所述公端端子和所述母端端子之间的两点接触无法实现,所述母端端子的前端依然会形成一悬臂,依然无法很好地减少木桩效应。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组合,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组合,第一接触部具有依次延伸形成一第一弯折段、一第一接触段、一第二弯折段和一第二接触段,第二接触部具有依次延伸形成一第二衔接部、一第三弯折段、一第三接触段、一第四弯折段和一第四接触段,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各自的两个接触点位于不同的力臂中,降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中的一者被另一者顶推变形后无法实现双点接触的风险,能有效地减少木桩效应,减少电连接组合的插入损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组合,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和沿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的一第二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端子,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布形成一第一差分对,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一第一接触部、一第一导接部和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导接部的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自所述第一连接部依次延伸形成一第一衔接部、一第一弯折段、一第一接触段、一第二弯折段和一第二接触段,所述第一弯折段和所述第二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同;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第二信号端子,两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形成一第二差分对,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一第二接触部、一第二导接部和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导接部的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具有自所述第二连接部依次延伸形成一第二衔接部、一第三弯折段、一第三接触段、一第四弯折段和一第四接触段,所述第三弯折段和所述第四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同并与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反;
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第四接触段接触于所述第一接触段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二接触段接触于所述第三接触段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衔接部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衔接部的中心线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屏蔽壳,所述第一屏蔽壳包覆于所述第一差分对的外侧,所述第一屏蔽壳具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主体面和第二主体面;
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屏蔽壳,所述第二屏蔽壳包覆于所述第二差分对的外侧,所述第二屏蔽壳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主体面和第四主体面;
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一屏蔽壳与所述第二屏蔽壳相对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相互抵接接触,所述第一主体面和所述第二主体面之间的中心线、所述第三主体面和所述第四主体面之间的中心线、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衔接部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衔接部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所述第一屏蔽壳具有包覆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外侧的一本体部以及自所述本体部的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一扩大部,所述扩大部围设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外侧,定义所述第一主体面和所述第二主体面在所述扩大部处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定义所述第一主体面和所述第二主体面在所述本体部处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接部用以与一基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接部自所述第二连接部弯折延伸,所述第二导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三主体面和所述第四主体面之间的中心线沿所述第三方向偏移。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衔接部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二导接部用以通过锡球焊接于一基板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锡球沿所述第一方向投影重叠。
进一步的,对于所述第二差分对,定义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定义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定义两个所述第二衔接部之间的间距为第三间距,定义所述第二衔接部的最大宽度为第一宽度,定义所述第三接触段的宽度为第二宽度,定义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为第三宽度,其中,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大于所述第三宽度。
进一步的,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一弯折段和所述第一接触段的总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弯折段到所述第二接触段的接触位置的总长度,所述第三弯折段和所述第三接触段的总长度不大于所述第四弯折段到所述第四接触段的接触位置的总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固定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至少一个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设有一第一主体部和自所述第一主体部朝所述第一接触部延伸超过所述第一弯折段的至少一个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沿与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反的方向抵持所述第一接触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固定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至少一个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二绝缘块设有一第二主体部和自所述第二主体部朝所述第二接触部延伸超过所述第三弯折段的至少一个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沿与所述第三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反的方向抵持所述第二接触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部具有一第一抵持表面用以与所述第一弯折段的第一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一抵持表面完全贴合于所述第一表面并沿与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反的方向抵持于所述第一表面;
所述第二支撑部具有一第二抵持表面用以与所述第三弯折段的第二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二抵持表面完全贴合于所述第二表面并沿与所述第二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反的方向抵持于所述第二表面;
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呈斜对角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组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对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由于所述第一接触段和所述第一衔接部之间存在所述第一弯折段,所述第一接触段和所述第二接触段之间存在所述第二弯折段,使得所述第一接触段和所述第二接触段位于两个不同的力臂上,当所述第二接触段被所述第二接触部顶推时,所述第一接触部能更多地在所述第二接触段和所述第二弯折段处发生变形,不易让所述第一接触段和所述第一弯折段处发生形变,故能降低所述第二接触段被顶推变形后,所述第一接触段翘起无法与所述第四接触段相接触;同理,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由于所述第三接触段和所述第二衔接部之间存在所述第三弯折段,所述第三接触段和所述第四接触段之间存在所述第四弯折段,使得所述第三接触段和所述第四接触段位于两个不同的力臂上,当所述第四接触段被所述第一接触部顶推时,所述第二接触部能更多地在所述第四接触段和所述第四弯折段处发生变形,不易让所述第三接触段和所述第三弯折段处发生形变,故能降低所述第四接触段被顶推变形后,所述第三接触段翘起无法与所述第一接触段相接触,从而,能有效地提高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双点接触的稳定性,有效地降低木桩效应,减少所述电连接组合的插入损耗。同时,所述第一弯折段和所述第二弯折段让所述第一接触部能让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三弯折段和所述第四弯折段让所述第二接触部能让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在同一平面,由此,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相对错开来降低两者对接时相抵撞的风险,且能让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同一高度,降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发生扭转的风险,进一步提高双点接触的稳定性。而且,所述第一衔接部和所述第二衔接部的中心线重合,使得所述第一衔接部提供的应力和所述第二衔接部提供的应力能相向,提高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接触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组合中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未对接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组合中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对接完成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组合中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未对接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组合中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对接完成后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电性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电性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第二端子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形成第二差分对的两个第二信号端子的沿第三方向观察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更加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附图中的三维坐标轴中的X轴定义为第一方向,Y轴定义为第二方向,Z轴定义为第三方向,X轴、Y轴和Z轴之间两两相互垂直。
请参阅图1至图4,此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电连接组合100,包括一个第一连接器200和一第二连接器300,所述第一连接器2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300沿所述第一方向X的相对接,所述第一连接器200沿着所述第三方向Z与一第一基板10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300沿所述第一方向X与一第二基板11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1、图3、图6和图7,此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第一连接器200,所述第一连接器200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器300对接的一第一绝缘对接壳1和多个电性模组2。所述第一绝缘对接壳1具有一收容腔(未图示),多个所述电性模组2沿所述第二方向Y依次排布并沿所述第一方向X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每一所述电性模组2包括一绝缘本体3、沿所述第三方向Z排布于所述绝缘本体3的多个第一端子组件4,以及邻近于所述绝缘本体3一侧的一屏蔽件5,所述绝缘本体3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Z排布的多个收容槽31,每一所述收容槽31对应收容一个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每一所述屏蔽件5与所述绝缘本体3和位于同一个所述电性模组2的多个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相固定。
请参阅图3至图5、图8,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包括两个第一信号端子41、包覆于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的外侧的一第一绝缘块43、以及包覆于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和所述第一绝缘块43外的一第一屏蔽壳42。每一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的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沿所述第二方向Y排布形成一第一差分对。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具有一第一接触部411、一第一导接部413和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一导接部413的一第一连接部412。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具有自所述第一连接部412依次延伸形成一第一衔接部4111、一第一弯折段4112、一第一接触段4113、一第二弯折段4114和一第二接触段4115,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和所述第二弯折段4114的弯折方向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接部413通过锡球9沿所述第三方向Z焊接于所述第一基板10的表面,能提高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的共面度,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和所述第二弯折段4114均是沿所述第三方向Z弯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块43包覆所述第一连接部412,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块43可根据需要包覆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的其它位置。
请参阅图3至图5、图8,每一所述第一绝缘块43设有一第一主体部431和自所述第一主体部431朝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延伸超过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的两个第一支撑部432,每一所述第一支撑部432沿与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的弯折方向相反的方向抵持对应一个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绝缘块43具有两个所述第一支撑部432分别抵持所述第一差分对的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绝缘块43也可延伸出一个所述第一支撑部432同时抵持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第一支撑部432支撑所述第一接触部411,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弹性疲乏,且为所述第一接触部411提供支撑力,以与所述第二接触部711更稳定的接触;同时,所述第一支撑部432延伸超过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能防止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过度弯折而导致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被损坏。
请参阅图3至图4、图8,每一所述第一绝缘块43包括第一次注塑件433和第二次注塑件434,注塑模制所述第一绝缘块43时,先在所述第一连接部412上模制多个所述第一次注塑件433,之后,再在所述第一次注塑件433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上模制所述第二次注塑件434。所述第一次注塑件433具有多个固定部,当模制所述第二次注塑件434时,模具通过所述固定部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和所述第一次注塑件433进行定位固定。具体的,多个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部4331和第二固定部4332,当成型所述第二次注塑件434时,通过所述第一固定部4331在所述第三方向Z上固定所述第一次注塑件433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通过所述第二固定部4332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固定所述第一次注塑件433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需要说明的是,若仅通过一次注塑过程来成型出所述第一绝缘块43,模具夹持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来定位,成型后,模具移除,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被所述模具夹持的位置便会显露于出所述第一绝缘块43,导致所述第一连接部412周围的介质不相同,会影响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的阻抗一致性。而本实用新型在第二次注塑件434成型时不需要模具夹持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而是模具夹持在所述第一次注塑件433的所述固定部上,当所述第一绝缘块43完全成型后,所述第一连接部412能被全部包覆在绝缘材料中,所述第一连接部412周围的介质相同,有利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2的阻抗一致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432设于所述第二次注塑件434,所述第一绝缘块43的所述第一主体部431包括了所述第一次注塑件433和所述第二次注塑件434的一部分;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块43也可以是绝缘材料通过一次注塑成型或者三次以上注塑成型。
请参阅图3至图5、图8,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2的宽度,增加与所述第二接触部711的接触面积。所述第一屏蔽壳42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第一屏蔽侧面423和第二屏蔽侧面424、沿所述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的第一主体面421和第二主体面422,所述第一屏蔽壳42具有包覆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2外侧的一本体部和自所述本体部的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的一扩大部,所述扩大部围设在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外侧,定义所述第一主体面421和所述第二主体面422在所述扩大部处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1,定义所述第一主体面421和所述第二主体面422在所述本体部处的距离为第二距离L2,所述第一距离L1大于第二距离L2。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在叠加上所述第二接触部711的厚度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处的阻抗会被拉低,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距离L1大于所述第二距离L2,能增加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一屏蔽壳42之间的距离,提高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阻抗,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阻抗过低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2的阻抗差距过大,能提高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的阻抗一致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壳42包括相向设置且相互组装的两个U形屏蔽体425,两个U形屏蔽体425的侧面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屏蔽壳42的所述第一屏蔽侧面423和所述第二屏蔽侧面424,能便于将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组装至所述第一屏蔽壳42中,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壳42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管状结构,或者由其它形状的结构组装而成,在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9,此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第二连接器300,所述第二连接器300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器200对接的一第二绝缘对接壳6、多个第二端子组件7和多个接地条8。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7沿所述第三方向Z排布成多行,每一行的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7沿所述第二方向Y排列,每一所述接地条8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每一行的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7同时与对应的一个所述接地条8接触,自每一所述接地条8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的两端向外突设有两个干涉部81,每一所述接地条8通过两个所述干涉部81与所述第二绝缘对接壳6干涉固定。
请参阅图3至图5、图9和图10,每一所述第二端子组件7包括两个第二信号端子71、包覆两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的一第二绝缘块73、以及包覆于两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和所述第二绝缘块73的外侧的一第二屏蔽壳72。每一所述第二端子组件7的两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沿所述第二方向Y排布形成一第二差分对,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具有一第二接触部711、一第二导接部713和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和所述第二导接部713的一第二连接部712。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具有自所述第二连接部712依次延伸形成一第二衔接部7111、一第三弯折段7112、一第三接触段7113、一第四弯折段7114和一第四接触段7115,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和所述第四弯折段7114的弯折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的弯折方向与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的弯折方向相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接部713通过锡球9沿所述第一方向X焊接于所述第二基板11的表面,能提高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的共面度。
请参阅图9,所述第二屏蔽壳72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第三屏蔽侧面723和第四屏蔽侧面724、沿所述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的第三主体面721和第四主体面7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屏蔽壳72围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712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的外侧。
请参阅图3和图4,所述第二导接部713自所述第二连接部712弯折延伸,所述第二导接部713相对于所述第三主体面721和所述第四主体面722之间的中心线沿所述第三方向Z偏移。由于信号从所述第二基板11输出至所述第二差分对的第二导接部713的瞬间,特性阻抗会变大,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第二导接部713沿所述第三方向Z与所述第三主体面721和所述第四主体面722之间的中心线相对偏移,能拉近所述第二导接部713与所述第二屏蔽壳72的距离,降低所述第二导接部713处的阻抗,避免信号在所述第二导接部713处阻抗过大而造成较大的信号损耗。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712与所述第二衔接部7111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二导接部713通过锡球9焊接于所述第二基板11上,所述第二连接部712与所述锡球9沿所述第一方向X投影重叠。当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之间相互插拔时,所述第二接触部711承受的插拔作用力沿所述第一方向X传输至所述第二连接部712,并传输至所述第二导接部713,相对于第二连接部712和锡球9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完全错开,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二连接部712和所述锡球9在第三方向Z上位置偏移能相对较小,插拔作用力能更多的沿第一方向X作用于所述第二导接部713,而不是更多的转为在所述第三方向Z或所述第二方向Y的扭力作用于所述第二导接部713,降低所述第一连接器2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300相拔插时造成所述锡球9锡裂或所述第二导接部713和所述锡球9之间分裂的风险。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11,对于每一个所述第二差分对,定义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713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I1,定义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712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I2,定义两个所述第二衔接部7111之间的间距为第三间距I3,定义所述第二衔接部7111的最大宽度为第一宽度W1,定义所述第三接触段7113的宽度为第二宽度W2,定义所述第二连接部712的宽度为第三宽度W3,其中,所述第一间距I1大于所述第二间距I2,所述第二间距I2大于所述第一间距I1,所述第一宽度W1大于所述第二宽度W2,所述第二宽度W2大于所述第三宽度W3。由此,所述第一间距I1为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713所焊接的锡球9提供了较大的空间,避免两个所述锡球9之间相互接触而影响信号传输;同时,由于两个第二信号端子71之间的间距越大阻抗就越大,第二信号端子71的宽度越大阻抗越大,且在传输信号时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叠加有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的厚度会使所述第二接触部711的厚度有所减小,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间距I1>所述第二间距I2>所述第三间距I3、且所述第一宽度W1>所述第二宽度W2>所述第三宽度W3,使得当信号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传输时,所述第二导接部713至所述第二接触部711的阻抗能从大到小逐渐过渡,避免阻抗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突变而造成信号失真。
请参阅图3至图5、以及图9和图10,每一所述第二绝缘块73设有一第二主体部731和自所述第二主体部731朝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延伸超过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的两个第二支撑部732,每一所述第二支撑部732沿与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的弯折方向相反的方向抵持对应一个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绝缘块73具有两个所述第二支撑部732分别抵持所述第二差分对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711的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绝缘块73也可延伸出一个所述第二支撑部732同时抵持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711的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第二支撑部732支撑所述第二接触部711,避免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弹性疲乏,且为所述第二接触部711提供支撑力,以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更稳定的接触;同时,所述第二支撑部732延伸超过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能防止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过度弯折而导致所述第二信号端子71被损坏。
请参阅图5、图8和图10,所述第一支撑部432具有一第一抵持表面4321用以与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的第一表面41121相接触,所述第一抵持表面4321完全贴合于所述第一表面41121并沿与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的弯折方向相反的方向抵持于所述第一表面41121;所述第二支撑部732具有一第二抵持表面7321用以与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的第二表面71121相接触,所述第二抵持表面7321完全贴合于所述第二表面71121并沿与所述第二弯折段4114的弯折方向相反的方向抵持于所述第二表面71121;当所述第一连接器2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300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一支撑部43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732呈斜对角布置。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抵持表面4321和所述第一表面41121完全贴合,所述第二抵持表面7321和所述第二表面71121完全贴合,使得所述第一抵持表面4321和所述第一表面41121之间、所述第二抵持表面7321和所述第二表面71121之间不存在间隙,能让所述第一支撑部432为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提供更大的接触面积,所述第二支撑部732为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提供更大的接触面积,能更好地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所述三弯折段提供支撑力,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过度变形,更有效地提高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之间双点接触稳定性。
请参阅图3至图5,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具有自所述第一连接部412依次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衔接部4111、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所述第一接触段4113、所述第二弯折段4114和所述第二接触段4115,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和所述第二弯折段4114的弯折方向相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具有自所述第二连接部712依次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衔接部7111、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所述第三接触段7113、所述第四弯折段7114和所述第四接触段7115,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和所述第四弯折段7114的弯折方向相同并与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的弯折方向相反;且当所述第一连接器2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300对接完成后,所述第四接触段7115接触于所述第一接触段4113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二接触段4115接触于所述第三接触段7113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衔接部4111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衔接部7111的中心线重合,即均为中心线L0。由此,对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由于所述第一接触段4113和所述第一衔接部4111之间存在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所述第一接触段4113和所述第二接触段4115之间存在所述第二弯折段4114,使得所述第一接触段4113和所述第二接触段4115位于两个不同的力臂上,当所述第二接触段4115被所述第二接触部711顶推时,所述第一接触部411能更多地在所述第二接触段4115和所述第二弯折段4114处发生变形,不易让所述第一接触段4113和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处发生形变,故能降低所述第二接触段4115被顶推变形后,所述第一接触段4113翘起无法与所述第四接触段7115相接触;同理,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711,由于所述第三接触段7113和所述第二衔接部7111之间存在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所述第三接触段7113和所述第四接触段7115之间存在所述第四弯折段7114,使得所述第三接触段7113和所述第四接触段7115位于两个不同的力臂上,当所述第四接触段7115被所述第一接触部411顶推时,所述第二接触部711能更多地在所述第四接触段7115和所述第四弯折段7114处发生变形,不易让所述第三接触段7113和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处发生形变,故能降低所述第四接触段7115被顶推变形后,所述第三接触段7113翘起无法与所述第一接触段4113相接触,从而,能有效地提高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之间双点接触的稳定性,有效地降低木桩效应,减少所述电连接组合100的插入损耗。同时,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和所述第二弯折段4114让所述第一接触部411能让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711,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和所述第四弯折段7114让所述第二接触部711能让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在同一平面,由此,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相对错开来降低两者对接时相抵撞的风险,且能让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同一高度,降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发生扭转的风险,进一步提高双点接触的稳定性。而且,所述第一衔接部4111和所述第二衔接部7111的中心线重合,使得所述第一衔接部4111提供的应力和所述第二衔接部7111提供的应力能相向,提高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的接触稳定性。
请参阅图3至图5,当所述第一连接器2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300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一屏蔽壳42与所述第二屏蔽壳72相对接,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在所述第三方向Z上相互抵接接触,所述第一主体面421和所述第二主体面422之间的中心线、所述第三主体面721和所述第四主体面722之间的中心线、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衔接部4111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衔接部7111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在本实施例中是均位于中心线L0所在的水平面上。由此,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能相对集中于所述第一屏蔽壳42和所述第二屏蔽壳72的中心线位置,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在所述第三方向Z上与屏蔽壳的距离能基本一致,能避免因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与屏蔽壳的距离不同而导致两者的阻抗差距较大,且减少所述第一接触部411、所述第二接触部711与所述第一屏蔽壳42、所述第二屏蔽壳72接触而被短路的风险。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沿所述第三方向Z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屏蔽壳42和所述第二屏蔽壳72的中心线位置,能为所述第一支撑部43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732提供较大的空间,有利于增加所述第一支撑部43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732沿所述第三方向Z的厚度,确保所述第一支撑部43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732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
请参阅图3至图5,当所述第一连接器200与所述第二连接器300对接完成后,定义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和所述第一接触段4113的总长度为第三距离L3,定义所述第二弯折段4114到所述第二接触段4115的接触位置的总长度为第四距离L4,所述第三距离L3不大于所述第四距离L4;定义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和所述第三接触段7113的总长度为第五距离L5,定义所述第四弯折段7114到所述第四接触段7115的接触位置的总长度为第六距离L6,所述第五距离L5不大于所述第六距离L6。由此,避免所述第一位置所在的力臂过短而在所述第一接触段4113变形时导致所述第二接触段4115也产生较大的形变,避免所述第二位置所在的力臂过短而在所述第四接触段7115变形时导致所述第三接触段7113也产生较大的形变,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之间的双点接触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电连接组合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对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由于所述第一接触段4113和所述第一衔接部4111之间存在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所述第一接触段4113和所述第二接触段4115之间存在所述第二弯折段4114,使得所述第一接触段4113和所述第二接触段4115位于两个不同的力臂上,当所述第二接触段4115被所述第二接触部711顶推时,所述第一接触部411能更多地在所述第二接触段4115和所述第二弯折段4114处发生变形,不易让所述第一接触段4113和所述第一弯折段4112处发生形变,故能降低所述第二接触段4115被顶推变形后,所述第一接触段4113翘起无法与所述第四接触段7115相接触;同理,当所述第四接触段7115被所述第一接触部411顶推时,所述第二接触部711能更多地在所述第四接触段7115和所述第四弯折段7114处发生变形,不易让所述第三接触段7113和所述第三弯折段7112处发生形变,故能降低所述第四接触段7115被顶推变形后,所述第三接触段7113翘起无法与所述第一接触段4113相接触,从而,能有效地提高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之间双点接触的稳定性,有效地降低木桩效应,减少所述电连接组合100的插入损耗。同时,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相对错开来降低两者对接时相抵撞的风险,且能让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同一高度,降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发生扭转的风险,进一步提高双点接触的稳定性。而且,所述第一衔接部4111和所述第二衔接部7111的中心线重合,使得所述第一衔接部4111提供的应力和所述第二衔接部7111提供的应力能相向,提高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的接触稳定性。
2、所述第一主体面421和所述第二主体面422之间的中心线、所述第三主体面721和所述第四主体面722之间的中心线、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衔接部4111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衔接部7111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能相对集中于所述第一屏蔽壳42和所述第二屏蔽壳72的中心线位置,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在所述第三方向Z上与屏蔽壳的距离能基本一致,能避免因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与屏蔽壳的距离不同而导致两者的阻抗差距较大,且减少所述第一接触部411、所述第二接触部711被短路的风险。
3、所述第二导接部713沿所述第三方向Z与所述第三主体面721和所述第四主体面722之间的中心线相对偏移,能拉近所述第二导接部713与所述第二屏蔽壳72的距离,降低所述第二导接部713处的阻抗,避免信号在所述第二导接部713处阻抗过大而造成较大的信号损耗。
4、所述第二连接部712和所述锡球9在第三方向Z上位置偏移能相对较小,插拔作用力能更多的沿第一方向X作用于所述第二导接部713,而不是更多的转为在所述第三方向Z或所述第二方向Y的扭力作用于所述第二导接部713,降低所述第一连接器2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300相拔插时造成所述锡球9锡裂或所述第二导接部713和所述锡球9之间分裂的风险。
5、所述第三距离L3不大于所述第四距离L4,所述第五距离L5不大于所述第六距离L6,避免所述第一位置所在的力臂过短而在所述第一接触段4113变形时导致所述第二接触段4115也产生较大的形变,避免所述第二位置所在的力臂过短而在所述第四接触段7115变形时导致所述第三接触段7113也产生较大的形变,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711之间的双点接触的稳定性。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和沿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的一第二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第一信号端子,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布形成一第一差分对,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一第一接触部、一第一导接部和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导接部的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自所述第一连接部依次延伸形成一第一衔接部、一第一弯折段、一第一接触段、一第二弯折段和一第二接触段,所述第一弯折段和所述第二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同;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第二信号端子,两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形成一第二差分对,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一第二接触部、一第二导接部和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导接部的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具有自所述第二连接部依次延伸形成一第二衔接部、一第三弯折段、一第三接触段、一第四弯折段和一第四接触段,所述第三弯折段和所述第四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同并与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反;
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第四接触段接触于所述第一接触段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二接触段接触于所述第三接触段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衔接部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衔接部的中心线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屏蔽壳,所述第一屏蔽壳包覆于所述第一差分对的外侧,所述第一屏蔽壳具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主体面和第二主体面;
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屏蔽壳,所述第二屏蔽壳包覆于所述第二差分对的外侧,所述第二屏蔽壳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主体面和第四主体面;
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一屏蔽壳与所述第二屏蔽壳相对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相互抵接接触,所述第一主体面和所述第二主体面之间的中心线、所述第三主体面和所述第四主体面之间的中心线、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衔接部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衔接部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所述第一屏蔽壳具有包覆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外侧的一本体部以及自所述本体部的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一扩大部,所述扩大部围设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外侧,定义所述第一主体面和所述第二主体面在所述扩大部处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定义所述第一主体面和所述第二主体面在所述本体部处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接部用以与一基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接部自所述第二连接部弯折延伸,所述第二导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三主体面和所述第四主体面之间的中心线沿所述第三方向偏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衔接部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二导接部用以通过锡球焊接于一基板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锡球沿所述第一方向投影重叠。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组合,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二差分对,定义两个所述第二导接部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定义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定义两个所述第二衔接部之间的间距为第三间距,定义所述第二衔接部的最大宽度为第一宽度,定义所述第三接触段的宽度为第二宽度,定义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为第三宽度,其中,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大于所述第三宽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合,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一弯折段和所述第一接触段的总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弯折段到所述第二接触段的接触位置的总长度,所述第三弯折段和所述第三接触段的总长度不大于所述第四弯折段到所述第四接触段的接触位置的总长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固定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至少一个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设有一第一主体部和自所述第一主体部朝所述第一接触部延伸超过所述第一弯折段的至少一个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沿与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反的方向抵持所述第一接触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固定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至少一个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二绝缘块设有一第二主体部和自所述第二主体部朝所述第二接触部延伸超过所述第三弯折段的至少一个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沿与所述第三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反的方向抵持所述第二接触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具有一第一抵持表面用以与所述第一弯折段的第一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一抵持表面完全贴合于所述第一表面并沿与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反的方向抵持于所述第一表面;
所述第二支撑部具有一第二抵持表面用以与所述第三弯折段的第二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二抵持表面完全贴合于所述第二表面并沿与所述第二弯折段的弯折方向相反的方向抵持于所述第二表面;
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呈斜对角布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45491 | 2021-02-02 | ||
CN2021101454919 | 2021-02-0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600610U true CN215600610U (zh) | 2022-01-21 |
Family
ID=7698134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018005.9U Active CN215600610U (zh) | 2021-02-02 | 2021-05-12 | 电连接组合 |
CN202110518213.3A Active CN113193407B (zh) | 2021-02-02 | 2021-05-12 | 电连接器 |
CN202110702668.0A Active CN113555714B (zh) | 2021-02-02 | 2021-06-24 | 电连接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518213.3A Active CN113193407B (zh) | 2021-02-02 | 2021-05-12 | 电连接器 |
CN202110702668.0A Active CN113555714B (zh) | 2021-02-02 | 2021-06-24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3) | CN215600610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37569B (zh) * | 2021-09-08 | 2024-07-30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导电支撑结构端子模块的连接器 |
CN114243388A (zh) * | 2021-11-08 | 2022-03-25 | 中山得意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4421240B (zh) * | 2022-01-26 | 2024-04-30 | 成电智连(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 屏蔽元件以及电连接器 |
CN115296090A (zh) * | 2022-08-29 | 2022-11-04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母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712648B2 (en) * | 2002-07-24 | 2004-03-30 | Litton Systems, Inc. | Laminate electrical interconnect system |
TWI556518B (zh) * | 2010-02-26 | 2016-11-01 | 太谷電子公司 | 電氣連接器系統 |
CN103682837A (zh) * | 2012-09-26 | 2014-03-2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US8777663B2 (en) * | 2012-11-26 | 2014-07-15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Receptacle assembly having a commoning clip with grounding beams |
US8888530B2 (en) * | 2013-02-26 | 2014-11-18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Grounding structures for contact modules of connector assemblies |
CN104022402B (zh) * | 2013-03-01 | 2017-02-0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WO2015112773A1 (en) * | 2014-01-22 | 2015-07-30 | Amphenol Corporation | Very high speed, high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system with edge to broadside transition |
US10283914B1 (en) * | 2017-10-27 | 2019-05-07 |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 conductive gasket |
CN109546384B (zh) * | 2018-12-17 | 2024-02-23 |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高速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及接地板 |
US10763624B1 (en) * | 2019-04-17 | 2020-09-01 |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 Receptacle connector having ground bus insert |
CN111370943A (zh) * | 2020-03-06 | 2020-07-03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1682368B (zh) * | 2020-06-19 | 2021-08-03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背板连接器 |
CN112260009B (zh) * | 2020-09-08 | 2022-05-24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2021
- 2021-05-12 CN CN202121018005.9U patent/CN215600610U/zh active Active
- 2021-05-12 CN CN202110518213.3A patent/CN113193407B/zh active Active
- 2021-06-24 CN CN202110702668.0A patent/CN11355571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93407A (zh) | 2021-07-30 |
CN113555714B (zh) | 2023-05-23 |
CN113555714A (zh) | 2021-10-26 |
CN113193407B (zh) | 2022-10-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600610U (zh) | 电连接组合 | |
CN109273889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1370890B (zh) | 电连接器、转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 |
US20090215309A1 (en) | Direct attach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3779711A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US20110021082A1 (en) | High density backplane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 arrangement | |
CN110098507B (zh) | 电连接器 | |
TWI785492B (zh) | 電連接器 | |
CN112260010A (zh) |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 |
CN211789865U (zh) | 连接器 | |
CN112636035B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CN209880871U (zh) | 第一端子组、第一端子模组、第一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
CN110854568B (zh) | 电连接器 | |
CN213304411U (zh) | 公头连接器 | |
CN113410676B (zh) | 电连接器 | |
CN211376973U (zh) | 电连接器 | |
CN114243387A (zh) | 电连接器 | |
JP2022089792A (ja) | 高密度コネクタ | |
CN21560060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5600595U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JP3238810U (ja) | ボード間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及び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 |
CN22263782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6624620U (zh) | 一种Type-C母端电连接器 | |
CN219371604U (zh) | 一种同轴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 |
CN216529705U (zh) |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座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