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0890B - 电连接器、转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转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70890B CN111370890B CN202010155327.1A CN202010155327A CN111370890B CN 111370890 B CN111370890 B CN 111370890B CN 202010155327 A CN202010155327 A CN 202010155327A CN 111370890 B CN111370890 B CN 11137089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al connector
- terminal
- adapter
- arc
- adap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两个电连接器以及将这两个电连接器连接起来的转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叠靠在一起的若干端子模组。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信号端子模组,所述信号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安装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所述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包括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设有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延伸的弧形接触壁,所述弧形接触壁用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所述转接器包括转接器绝缘本体、安装在所述转接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以及与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相配合的若干转接器接地片。如此设置,提高了端子的接触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转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属于高速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高速连接器能够应用于例如交换机中,以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为解决机箱内部散热以及机箱架构小型紧凑化的问题,通常需要将母端电连接器与公端电连接器以相互垂直的方式进行安装。为了解决母端电连接器与公端电连接器相互对接的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将信号端子进行相互扭转的方式或者将信号端子绕中心旋转的方式进行对接调整。
然而,如何提高端子之间的接触可靠性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面临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可靠性较高的电连接器、转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叠靠在一起的若干端子模组,其中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信号端子模组以及与所述信号端子模组相配合的接地片,所述信号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安装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所述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包括接触部,所述接地片设有至少部分围绕在所述接触部的外围的屏蔽部,所述接触部设有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延伸的弧形接触壁,所述弧形接触壁用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弧形接触壁设有端子收容腔以及围绕所述端子收容腔的弧形内表面,其中所述端子收容腔用以让所述对接端子插入,所述弧形内表面用以与所述对接端子的外表面相接触。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包括第一信号端子以及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一尾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尾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第二尾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尾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接触部包括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弧形接触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的第一弧形接触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上的第二弧形接触壁,所述第一弧形接触壁至少为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弧形接触壁至少为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端子收容腔包括由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接触壁所形成的第一端子收容腔以及由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接触壁所形成的第二端子收容腔。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接触部设有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接触壁之间的两个第一狭槽,两个所述第一狭槽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接触部设有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接触壁之间的两个第二狭槽,两个所述第二狭槽与所述第二端子收容腔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设有第一交叉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尾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尾部之间设有第二交叉部;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沿固接方向对齐布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信号端子模组的厚度方向对齐布置,所述第一尾部与所述第二尾部沿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对齐布置;所述固接方向、所述厚度方向以及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相互垂直。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相邻的所述若干端子模组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彼此错位布置。
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转接器,用于连接前述的电连接器,所述转接器包括转接器绝缘本体、安装在所述转接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以及与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相配合的若干转接器接地片,所述转接器绝缘本体包括用以与所述电连接器相配合的第一收容腔以及用以与所述电连接器相配合的第二收容腔,所述转接器导电端子包括延伸入所述第一收容腔中的第一对接部、延伸入所述第二收容腔中的第二对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部之间的扭转部;所述转接器接地片包括至少部分围绕在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外围的第一屏蔽壳体以及至少部分围绕在所述第二对接部的外围的第二屏蔽壳体。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转接器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所述至少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包括第一转接器信号端子以及第二转接器信号端子,其中所述第一转接器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转接器信号端子分别包括所述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二对接部以及所述扭转部,其中:
所述第一转接器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二转接器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对接部沿左右方向对齐布置;所述第一转接器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二对接部与所述第二转接器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二对接部沿上下方向对齐布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对接部沿所述左右方向对齐布置,相邻的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对接部沿所述上下方向错位布置;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对接部沿所述上下方向对齐布置,相邻的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对接部沿所述左右方向错位布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至少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对接部沿垂直于所述左右方向与所述上下方向的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延伸,所述至少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二对接部沿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的反向延伸,所述至少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扭转部以平行于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的轴心扭转。
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以及用以连通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的转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及/或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为前述的电连接器,所述转接器为前述的转接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具有用以安装于第一电路板的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具有用以安装于第二电路板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垂直于所述第二安装面。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设有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延伸的弧形接触壁,所述弧形接触壁用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提高了端子的接触可靠性;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转接器,通过设置位于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之间的扭转部,能够调整对接角度,提高了端子的接触可靠性;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以及转接器相互配合的电连接器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中的第一母端电连接器以及第一电路板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中第一母端壳体的左视图。
图6是图4中第一母端壳体的右视图。
图7是图4中去除第一母端壳体后的第一母端端子模组的右视图。
图8是图7中一个第一母端端子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8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4中去除第一母端壳体后的第一母端端子模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1是图10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图11中第一母端差分信号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2的左视图。
图15是去除图3中第二母端壳体后的第二母端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左视图。
图17是图15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8是图3中转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图18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20是图18的左视图。
图21是图18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22是图21另一角度且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23是图12中画圈部分M的局部放大图。
图24是图12中画圈部分N的局部放大图。
图25是一组转接器导电端子、与之相配合的转接器接地片以及绝缘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6是图25的立体分解图。
图27是第一母端电连接器的一组端子模组、第二母端电连接器的一组端子模组以及转接器的一组导电端子相互配合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图22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400,其包括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以及用以连通所述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与所述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的转接器300。请参图1所示,所述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具有用以安装于第一电路板101的第一安装面18,所述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具有用以安装于第二电路板201的第二安装面19,所述第一安装面18垂直于所述第二安装面19,所述第一电路板101垂直于所述第二电路板201。另外,根据端子设置的差异,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与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也可以分别为第一公端电连接器与第二公端电连接器。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第一公端电连接器与第二公端电连接器均被称之为电连接器。
请参图4至图14所示,所述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包括母端壳体10以及安装在所述母端壳体10上的若干母端端子模组20,所述若干母端端子模组20叠靠在一起。
所述母端壳体10设有用以导引和定位所述若干母端端子模组20的导槽102、若干圆形的通孔103以及若干C形的通槽104,其中所述通孔103两两形成一组,相应的通槽104至少部分围绕在每组通孔103的外围。
所述若干母端端子模组20的结构类似,以下仅选一组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图9所示,所述母端端子模组20包括母端信号端子模组2以及与所述母端信号端子模组2相配合的母端接地片3。所述母端信号端子模组2包括母端绝缘本体21以及安装在所述母端绝缘本体21上的至少一对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请参图7及图12所示,所述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包括母端接触部221,所述母端接地片3设有至少部分围绕在所述母端接触部221的外围的母端屏蔽部31。所述母端接触部221设有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延伸的弧形接触壁222,所述弧形接触壁222用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所述对接端子可以是对接的连接器(例如转接器300)的端子。所述弧形接触壁222设有弧形内表面223,所述弧形内表面223用以与所述对接端子的外表面相接触。所述弧形接触壁222设有用以让所述对接端子插入的端子收容腔220,所述弧形内表面223围绕所述端子收容腔220。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弧形接触壁222也可以设有弧形外表面,所述弧形外表面用以插入对接端子中以与对接端子的内表面相接触,同样可以实现端子接触的目的。
具体地,请参图7及图12所示,所述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包括第一信号端子4以及第二信号端子5,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包括第一接触部41、第一尾部4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41与所述第一尾部42的第一连接部43,所述第二信号端子5包括第二接触部51、第二尾部52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51与所述第二尾部52的第二连接部53。所述母端接触部221包括所述第一接触部41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51,所述弧形接触壁222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上的第一弧形接触壁41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51上的第二弧形接触壁511,所述第一弧形接触壁411至少为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弧形接触壁511至少为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端子收容腔220包括由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接触壁411所形成的第一端子收容腔2201以及由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接触壁511所形成的第二端子收容腔2202。
所述第一接触部41设有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接触壁411之间的两个第一狭槽412,两个所述第一狭槽412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腔2201相连通,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41具备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便于夹紧对接端子,提高二者的接触可靠性。类似地,所述第二接触部51设有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接触壁511之间的两个第二狭槽512,两个所述第二狭槽512与所述第二端子收容腔2202相连通,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51具备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便于夹紧对接端子,提高二者的接触可靠性。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弧形接触壁411与所述第二弧形接触壁511也可以为一个,此时所述第一接触部4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51的横截面大致呈C形、圆形、椭圆形等。
所述第一连接部43与所述第一接触部41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53与所述第二接触部51之间设有第一交叉部44,所述第一连接部43与所述第一尾部42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53与所述第二尾部52之间设有第二交叉部45;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部4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51沿固接方向B-B对齐布置,所述第一连接部4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53沿所述母端信号端子模组2的厚度方向C-C对齐布置,所述第一尾部42与所述第二尾部52沿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对齐布置。所述固接方向B-B为所述第一尾部42与所述第二尾部52插入电路板(如第一电路板101)的方向。当所述第一尾部42与所述第二尾部52插入到电路板上的安装孔后,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电路板进行固定以及电性连接。所述固接方向B-B、所述厚度方向C-C以及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相互垂直。
请参图7所示,每一个母端端子模组20的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有若干个并沿固接方向B-B排列为一排,每一个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41以及第二接触部51沿固接方向B-B排列为一排;然而,相邻的所述若干母端端子模组20的所述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的所述第一接触部41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51彼此错位布置。以图7来看,最左边第一直排的母端端子模组20的第一排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与最左边第二直排的母端端子模组的第二排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是在厚度方向C-C上彼此不对齐而形成错位布置,而不相邻的最左边第一直排的母端端子模组20的第一排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与最左边第三直排的母端端子模组的第三排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则可在厚度方向C-C上彼此对齐。通过相邻两个母端端子模组20的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彼此错位布置,可配合转接器300中的对接端子的扭转结构(容后详述),实现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与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的母端端子模组20中的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的90度转换结构。并且,也可降低相邻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之间的串扰。
请参图23所示,所述第一交叉部44未沿厚度方向C-C弯折,因而在厚度方向C-C上不在同一平面,使第一连接部43与第二连接部53并未在固接方向B-B对齐,但由于第一弧形接触壁411与第二弧形接触壁511在厚度方向C-C上彼此反向延伸,使第一接触部41与第二接触部51可在固接方向B-B对齐。
请参图24所示,所述第二交叉部45则通过沿厚度方向C-C弯折,而其弯折后的部份会在厚度方向C-C上位于同一平面,使所述第一尾部42以及所述第二尾部52在对接方向A-A对齐。
请参图11所示,所述母端信号端子模组2还包括固定在第一交叉部44上的第一定位块61以及固定在第二交叉部45上的第二定位块62,以将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形成为一个整体。
请参图9及图11所示,所述母端绝缘本体21设有第一端面211、第二端面212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端面211与所述第二端面212之间的若干沟槽213。所述沟槽213包括第一直线部2131、第二直线部2132以及连通所述第一直线部2131与所述第二直线部2132的倾斜部2133。所述第一直线部2131沿所述对接方向A-A(例如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直线部2132沿所述固接方向B-B(例如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沟槽213内设有金属层2130,每一对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位于相应的沟槽213中。所述沟槽213设有靠近所述第一端面211的第一安装槽2134以及靠近所述第二端面212的第二安装槽2135。
请参图9至图11所示,所述母端接地片3还设有与所述母端屏蔽部31相连的主体部32以及自所述主体部32向下(平行固接方向B-B)延伸的若干安装脚33。所述母端屏蔽部31自所述主体部32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延伸并部份围绕在所述母端接触部221的外围,所述母端屏蔽部31设有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的上方的第一弹片31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51的下方的第二弹片312,以提高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时的可靠性。
安装时,所述第一定位块61安装在第一安装槽2134中,所述第二定位块62安装在第二安装槽2135中。如此设置,一方面能够将第一信号端子4以及第二信号端子5安装到母端绝缘本体21上;另一方面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块61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块62能够有效避免第一信号端子4以及第二信号端子5与所述金属层2130发生接触。
所述母端接地片3位于所述母端绝缘本体21设有所述沟槽213的侧面,且所述主体部32覆盖在所述沟槽213的外侧,所述金属层2130与所述主体部32共同环绕所述第一连接部43与第二连接部53,通过所述金属层2130以及所述主体部32能够给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提供更好包裹,从而实现更好的屏蔽效果。优选地,所述金属层2130与所述母端接地片3相接触,从而增大屏蔽面积,提高屏蔽效果。
所述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母端绝缘本体21由塑胶材料制成,所述金属层2130涂布在所述沟槽213内。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母端接地片3也可以由电镀了屏蔽层的塑胶件来替换,此时所述屏蔽层位于所述塑胶件靠近所述沟槽213的一侧。
所述若干安装脚33自所述主体部32弯折延伸而偏离所述主体部32,即所述安装脚33与所述主体部32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请参图8所示,所述安装脚33、所述第一尾部42以及所述第二尾部52均沿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对齐布置(即排列为一排),便于将其安装到第一电路板101上且能够改善母端接地片3对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的屏蔽效果。
请参图15至图17所示,所述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具有与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特征,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参考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来理解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优选地,所述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与所述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为相同的电连接器,但是安装角度不同。如此设置,可以降低开模数量,降低成本。为此,所述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与所述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中对应的特征采用相同的元件符号。
请参图18至图22所示,所述转接器300包括转接器绝缘本体7、安装在所述转接器绝缘本体7上的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8以及与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8相配合的若干转接器接地片9。
所述转接器绝缘本体7包括用以与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相配合的第一收容腔71以及用以与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相配合的第二收容腔72。所述转接器导电端子8包括延伸入所述第一收容腔71中的第一对接部81、延伸入所述第二收容腔72中的第二对接部8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81与所述第二对接部82之间的扭转部83。所述转接器接地片9包括至少部分围绕在所述第一对接部81的外围的第一屏蔽壳体91以及至少部分围绕在所述第二对接部82的外围的第二屏蔽壳体92。当所述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以及所述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与所述转接器300连接后,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屏蔽壳体91以及所述第二屏蔽壳体92分别与所述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的母端接地片3以及与所述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的母端接地片3接触,以增加接地面积,从而实现较好的屏蔽效果。如图8-11与图25所示,所述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或所述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与所述转接器300连接后,所述母端接地片3的所述母端屏蔽部31插入对应的所述第一屏蔽壳体91或所述第二屏蔽壳体92中,所述第一弹片31与所述第二弹片312抵接对应的所述第一屏蔽壳体91或所述第二屏蔽壳体92的内侧面。
具体地,请参图22所示,所述转接器导电端子8包括若干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80,每一对所述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80包括第一转接器信号端子801以及第二转接器信号端子802,其中所述第一转接器信号端子801与所述第二转接器信号端子802均包括所述第一对接部81、所述第二对接部82以及所述扭转部83,其中:
所述第一转接器信号端子801的所述第一对接部81与所述第二转接器信号端子802的所述第一对接部81沿左右方向布置;所述第一转接器信号端子801的所述第二对接部82与所述第二转接器信号端子802的所述第二对接部82沿上下方向布置。每一组第一转接器信号端子801以及第二转接器信号端子802通过一个绝缘块803固定在一起,且所述绝缘块803安装在转接器接地片9中,以实现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80与转接器接地片9的相对位置的布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80的所述扭转部83嵌入在所述一个绝缘块803中,且所述第一对接部81与所述第二对接部82位于所述绝缘块803的相对两侧。
请参图20及图22所示,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8的所述第二对接部82沿所述上下方向对齐布置而排列为一排,并且多排所述第二对接部82沿左右方向排列,相邻两排的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8的所述第二对接部82沿所述左右方向彼此不对齐且错位布置。由于扭转部83扭转了所述第一对接部81与所述第二对接部82的排列方向,因此所述第一对接部81的对齐布置与错位布置的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对接部8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8的所述第一对接部81沿所述左右方向对齐布置而排列为一排,并且多排所述第一对接部81沿上下方向排列,相邻两排的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8的所述第一对接部81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不对齐且错位布置。
请参图22、图25及图26所示,所述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80的所述第一对接部81沿垂直于所述左右方向与所述上下方向的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延伸,所述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80的所述第二对接部82沿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的反向延伸,所述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80的所述扭转部83以平行于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的轴心扭转。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80的所述扭转部83是以所述轴心扭转90度,当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与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通过转接器300连接,可实现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与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的母端端子模组20中的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的90度转换。
请参图27所示,当所述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以及所述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与所述转接器300连接后,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的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41与第二接触部51与转接器导电端子8的第一对接部81接触;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的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41与第二接触部51与转接器导电端子8的第二对接部82接触。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与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的母端端子模组20的母端差分信号端子22通过转接器导电端子8而以90度差的对接角度对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母端电连接器(例如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及/或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设有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延伸的弧形接触壁222,所述弧形接触壁222用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降低了端子的制造难度,节省了成本;本发明的转接器300通过设置位于第一对接部81与第二对接部82之间的扭转部83,能够调整对接角度且易于制造;另外,本发明由第一母端电连接器100、第二母端电连接器200以及转接器300相互配合的电连接器组件400,通过设置转接器300可以不用区分现有技术中的公、母电连接器(即公母一体设计),任一母端电连接器100或200搭配转接器300即可成为公端连接器,以与另一母端电连接器对接,从而降低了成本。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电连接器(100、200),其包括叠靠在一起的若干端子模组(20),其中所述端子模组(20)包括信号端子模组(2)以及与所述信号端子模组(2)相配合的接地片(3),所述信号端子模组(2)包括绝缘本体(21)以及安装在所述绝缘本体(21)上的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包括接触部(221),所述接地片(3)设有至少部分围绕在所述接触部(221)的外围的屏蔽部(31),所述接触部(221)设有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延伸的弧形接触壁(222),所述弧形接触壁(222)用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
所述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包括第一信号端子(4)以及第二信号端子(5),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包括第一接触部(41)、第一尾部(4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41)与所述第一尾部(42)的第一连接部(43),所述第二信号端子(5)包括第二接触部(51)、第二尾部(52)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51)与所述第二尾部(52)的第二连接部(53);所述接触部(221)包括所述第一接触部(41)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51),所述弧形接触壁(222)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上的第一弧形接触壁(41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51)上的第二弧形接触壁(511);
所述第一连接部(43)与所述第一接触部(41)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53)与所述第二接触部(51)之间设有第一交叉部(44),所述第一连接部(43)与所述第一尾部(42)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53)与所述第二尾部(52)之间设有第二交叉部(45);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部(4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51)沿固接方向(B-B)对齐布置,所述第一连接部(4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53)沿所述信号端子模组(2)的厚度方向(C-C)对齐布置,所述第一尾部(42)与所述第二尾部(52)沿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对齐布置;所述固接方向(B-B)、所述厚度方向(C-C)以及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相互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100、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接触壁(222)设有端子收容腔(220)以及围绕所述端子收容腔(220)的弧形内表面(223),其中所述端子收容腔(220)用以让所述对接端子插入,所述弧形内表面(223)用以与所述对接端子的外表面相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100、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接触壁(411)至少为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弧形接触壁(511)至少为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端子收容腔(220)包括由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接触壁(411)所形成的第一端子收容腔(2201)以及由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接触壁(511)所形成的第二端子收容腔(220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100、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设有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接触壁(411)之间的两个第一狭槽(412),两个所述第一狭槽(412)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腔(2201)相连通;所述第二接触部(51)设有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接触壁(511)之间的两个第二狭槽(512),两个所述第二狭槽(512)与所述第二端子收容腔(2202)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100、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20)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交叉部(44)上的第一定位块(61)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二交叉部(45)上的第二定位块(62),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5)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块(61)和所述第二定位块(62)形成一个整体并安装到所述绝缘本体(2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100、200),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若干端子模组(20)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的所述接触部(221)彼此错位布置。
7.一种转接器(300),用于连接如权利要求1至6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100、200),所述转接器(300)包括转接器绝缘本体(7)、安装在所述转接器绝缘本体(7)上的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8)以及与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8)相配合的若干转接器接地片(9),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绝缘本体(7)包括用以与所述电连接器(100、200)相配合的第一收容腔(71)以及用以与所述电连接器(100、200)相配合的第二收容腔(72),所述转接器导电端子(8)包括延伸入所述第一收容腔(71)中的第一对接部(81)、延伸入所述第二收容腔(72)中的第二对接部(8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81)与所述第二对接部(82)之间的扭转部(83);所述转接器接地片(9)包括至少部分围绕在所述第一对接部(81)的外围的第一屏蔽壳体(91)以及至少部分围绕在所述第二对接部(82)的外围的第二屏蔽壳体(9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接器(3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导电端子(8)包括至少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80),所述至少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80)包括第一转接器信号端子(801)以及第二转接器信号端子(802),其中所述第一转接器信号端子(801)与所述第二转接器信号端子(802)分别包括所述第一对接部(81)、所述第二对接部(82)以及所述扭转部(83),其中:
所述第一转接器信号端子(801)的所述第一对接部(81)与所述第二转接器信号端子(802)的所述第一对接部(81)沿左右方向对齐布置;所述第一转接器信号端子(801)的所述第二对接部(82)与所述第二转接器信号端子(802)的所述第二对接部(82)沿上下方向对齐布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接器(300),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8)的所述第一对接部(81)沿所述左右方向对齐布置,相邻的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8)的所述第一对接部(81)沿所述上下方向错位布置;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8)的所述第二对接部(82)沿所述上下方向对齐布置,相邻的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8)的所述第二对接部(82)沿所述左右方向错位布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接器(30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80)的所述第一对接部(81)沿垂直于所述左右方向与所述上下方向的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延伸,所述至少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80)的所述第二对接部(82)沿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的反向延伸,所述至少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80)的所述扭转部(83)以平行于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的轴心扭转。
1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400),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100)、第二电连接器(200)以及用以连通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的转接器(3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及/或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为权利要求1至6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100、200),所述转接器(300)为权利要求7至10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接器(300)。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具有用以安装于第一电路板(101)的第一安装面(18),所述第二电连接器(200)具有用以安装于第二电路板(201)的第二安装面(19),所述第一安装面(18)垂直于所述第二安装面(19)。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55327.1A CN111370890B (zh) | 2020-03-06 | 2020-03-06 | 电连接器、转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55327.1A CN111370890B (zh) | 2020-03-06 | 2020-03-06 | 电连接器、转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70890A CN111370890A (zh) | 2020-07-03 |
CN111370890B true CN111370890B (zh) | 2022-05-03 |
Family
ID=71206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155327.1A Active CN111370890B (zh) | 2020-03-06 | 2020-03-06 | 电连接器、转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37089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92271B (zh) | 2020-06-19 | 2023-02-11 | 大陸商東莞立訊技術有限公司 | 背板連接器組件 |
CN111682368B (zh) | 2020-06-19 | 2021-08-03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背板连接器 |
CN112652906B (zh) | 2020-06-19 | 2022-12-02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插接模组以及线缆连接器 |
CN111934141B (zh) * | 2020-08-13 | 2021-10-01 | 深圳格力浦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屏蔽功能的连接器 |
CN111834846B (zh) * | 2020-08-13 | 2021-11-16 | 深圳格力浦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器 |
CN112736524B (zh) | 2020-12-28 | 2022-09-09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端子模组以及背板连接器 |
CN113258382B (zh) * | 2021-02-09 | 2022-07-29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子连接器 |
CN114300914B (zh) * | 2021-11-26 | 2024-06-11 | 深圳市深科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插接装置、系统及控制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62503A (en) * | 1994-01-18 | 1997-09-02 | Leviton Manufacturing Co., Inc. | Multi-wire locking system |
CN108028481A (zh) * | 2015-07-23 | 2018-05-11 | 安费诺有限公司 | 用于模块化连接器的延伸器模块 |
CN109546384A (zh) * | 2018-12-17 | 2019-03-29 |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高速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及接地板 |
CN109586086A (zh) * | 2017-09-29 | 2019-04-05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差分连接器组件及其差分连接器 |
-
2020
- 2020-03-06 CN CN202010155327.1A patent/CN11137089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62503A (en) * | 1994-01-18 | 1997-09-02 | Leviton Manufacturing Co., Inc. | Multi-wire locking system |
CN108028481A (zh) * | 2015-07-23 | 2018-05-11 | 安费诺有限公司 | 用于模块化连接器的延伸器模块 |
CN109586086A (zh) * | 2017-09-29 | 2019-04-05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差分连接器组件及其差分连接器 |
CN109546384A (zh) * | 2018-12-17 | 2019-03-29 |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高速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及接地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70890A (zh) | 2020-07-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370890B (zh) | 电连接器、转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 |
US12266892B2 (en) | Connectors and contacts for a single twisted pair of conductors | |
US12149029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 |
TWM608316U (zh) | 背板連接器 | |
TWI483478B (zh) | Connectors and connector systems | |
TWI424638B (zh) | 性能增強之接點模組總成 | |
EP2209170B1 (en) | Orthogonal connector system | |
US6905367B2 (en) | Modular coaxial electrical interconnect system having a modular frame and electrically shielded signal paths and a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
TWI858382B (zh) | 電連接器及其組件 | |
CN102074812B (zh) | 多端口的连接器系统 | |
CN111370915B (zh) | 电连接器 | |
WO2021068967A1 (zh) | 公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连接器组件以及通信设备 | |
CN110854572A (zh) | 连接器 | |
CN112928550B (zh) | 电缆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 |
CN211428493U (zh) | 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件以及电连接器模组 | |
TWI785492B (zh) | 電連接器 | |
CN215600610U (zh) | 电连接组合 | |
US11183796B2 (en) | First terminal assembly, first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11370943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6207639B (zh) | 构造用于串扰降低和谐振控制的可插拔连接器 | |
CN114243388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710660A (zh) | 具有配合耦接的电连接器 | |
CN115483557A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TWM625540U (zh) | 電連接器 | |
CN113410676B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