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1376973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76973U
CN211376973U CN201921888578.XU CN201921888578U CN211376973U CN 211376973 U CN211376973 U CN 211376973U CN 201921888578 U CN201921888578 U CN 201921888578U CN 211376973 U CN211376973 U CN 2113769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or
slot
butt joint
funct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8857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旭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769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769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向前与一对接连接器相对接,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具有一对接面,自所述对接面向后凹设有一插槽,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外侧延伸有至少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向前凸伸并超出所述对接面,所述导引部插入所述对接连接器中,保证所述电连接器和所述对接连接器精准的对接,自所述导引部前端向后凹设一对接孔,所述对接孔内具有多个孔壁面,多个所述孔壁面依次连续连接以围设形成所述对接孔;至少一第二功能端子,收容于所述对接孔,多个所述孔壁面共同围绕所述第二功能端子的前段,防止金属异物接触到所述第二功能端子,保证所述第二功能端子与所述对接连接器之间形成良好的电性连接。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具有插槽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对具有插槽的电连接器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满足普通信号的传输,还需要具备兼容传输其它功能。
现有一种具有插槽的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多个信号端子及一电源端子,本体包括上壁、与上壁相对的下壁及连接上壁与下壁的一对侧壁,上壁、下壁及一对侧壁围成插槽,多个信号端子收容于插槽用于传输信号,用以与第一对接连接器相配接,电源端子位于上壁并且电源端子的对接部延伸出上壁的外表面与信号端子一起可用以与第二对接连接器相配接。
然而由于电连接器需兼容第一对接连接器和第二对接连接器,使得电源端子的对接部必须位于插槽外,即电源端子延伸出上壁的外表面,从而使得电源端子的对接部容易接触到金属异物,金属异物会影响到电源端子与第二对接连接器的导接,并且电源端子位于上壁,由于电连接器未设置导引结构,当电连接器与第二对接连接器对接时,第二对接连接器容易发生斜插,这时第二对接连接器中的供电端子容易歪斜,电源端子与第二对接连接器中的供电端子不能很好的电性连接,从而影响电连接器的电源传输。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通过在电连接器上设置导引部以防止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对接时电连接器发生歪斜,保证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能够精准的对接,同时将第一功能端子收容于所述插槽靠近侧壁,第二功能端子设置于导引部中,以使电连接器中的第一功能端子和第二功能端子与对接连接器形成良好的电性连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向前与一对接连接器相对接,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具有一对接面,自所述对接面向后凹设有一插槽,所述插槽相对两侧分别具有一侧壁,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外侧延伸有至少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向前凸伸并超出所述对接面,所述导引部插接入所述对接连接器中,自所述导引部前端向后凹设一对接孔,所述对接孔与所述插槽未连通,所述对接孔内具有多个孔壁面,多个所述孔壁面依次连续连接以围设形成所述对接孔;多个信号端子,位于所述插槽内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至少一第一功能端子,收容于所述插槽,所述第一功能端子相对多个所述信号端子更靠近所述侧壁,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至少一第二功能端子,收容于所述对接孔,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多个所述孔壁面共同围绕所述第二功能端子的前段。
进一步,所述第一功能端子的板面和所述第二功能端子的板面均为竖直设置,多个所述信号端子的板面为水平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功能端子具有一第一连接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靠近所述侧壁的方向向前弯折延伸一折弯部,自所述折弯部朝向远离所述侧壁的方向向前弯折延伸一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插槽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水平方向抵接,所述第二功能端子具有至少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上下方向抵接,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三接触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上下方向抵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功能端子的前段沿上下方向具有两个弹臂,每一所述弹臂的前端具有所述第二接触部,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自两个所述弹臂的边缘相向凸设形成,两个所述弹臂的后端相互连接为一体。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向后延伸有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具有一第一固定槽和一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未连通,所述第一固定槽与所述插槽连通,所述第二固定槽和所述对接孔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一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有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一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槽内。
进一步,所述插槽左右两侧分别具有所述侧壁,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外侧延伸有两个导引部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侧壁的外侧,每一所述导引部呈柱状,自每一所述导引部的前端向后凹设有所述对接孔,所述第二功能端子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功能端子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对接孔内。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相对两外侧分别凹设有一容纳空间,两个所述导引部分别对应位于两个所述容纳空间内,每一所述导引部具有多个外壁面,至少一所述外壁面具有多个凸肋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配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功能端子为电源端子,所述第二功能端子为接地端子。
进一步,所述插槽外侧设有相对设置的一上壁和一下壁,两个所述侧壁均连接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均具有多个端子收容槽,多个所述信号端子分别收容于多个所述端子收容槽内,所述第一功能端子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端子收容槽和所述侧壁之间。
一种电连接器,向前与一对接连接器相对接,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具有一对接面,自所述对接面向后凹设有一插槽,所述插槽相对两侧分别具有一侧壁,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左右两侧延伸有两个导引部,每一所述导引部插接入所述对接连接器中,自每一所述导引部前端向后凹设一对接孔,所述对接孔与所述插槽未连通,每一所述对接孔内具有多个孔壁面,多个所述孔壁面依次连续连接以围设形成所述对接孔;多个信号端子,位于所述插槽内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两个第一功能端子,收容于所述插槽,每一所述第一功能端子相对多个所述信号端子更靠近所述侧壁,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两个第二功能端子,分别收容于两个所述对接孔中,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每一所述对接孔内的多个所述孔壁面共同围绕每一所述第二功能端子的前段。
进一步,所述第一功能端子的板面和所述第二功能端子的板面均为竖直设置,多个所述信号端子的板面为水平设置。
进一步,每一所述第一功能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水平方向抵接,每一所述第二功能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上下方向抵接,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三接触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上下方向抵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功能端子的前段沿上下方向具有两个弹臂,每一所述弹臂的前端具有所述第二接触部,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自两个所述弹臂的边缘相向凸设形成,两个所述弹臂的后端相互连接为一体。
进一步,两个所述第一功能端子为电源端子,两个所述第二功能端子为接地端子。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相对两外侧分别凹设有一容纳空间,两个所述导引部分别对应位于两个所述容纳空间内,每一所述导引部向前凸出于所述对接面,每一所述导引部具有多个外壁面,至少一所述外壁面具有多个凸肋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配合。
一种电连接器,向前与一对接连接器相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具有一对接面,自所述对接面向后凹设有一插槽,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沿横向方向的至少一侧延伸有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向前凸伸并超出所述对接面,所述导引部插接入所述对接连接器中;多个信号端子,位于所述插槽内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至少一第一功能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插槽,所述第一功能端子相对多个所述信号端子更靠近所述导引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水平方向抵接;至少一第二功能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设于所述导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远离所述信号端子的一侧,所述第二接触部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上下方向抵接。
进一步,所述导引部前端向后凹设一对接孔,所述对接孔与所述插槽相连通,所述第二接触部收容于所述对接孔,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最外侧的所述信号端子和所述对接孔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导引部和位于最外侧的所述信号端子之间,所述导引部具有多个外壁面,所述第二接触部设于所述导引部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外壁面中的至少一个。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沿上下方向的中心线、所述第二接触部沿上下方向的中心线不在同一平面。
进一步,所述插槽左右两侧分别具有一侧壁,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外侧延伸有两个所述导引部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侧壁的外侧,每一所述导引部呈柱状,自每一所述导引部的前端向后凹设有一对接孔,所述第二功能端子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功能端子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对接孔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功能端子具有一第一连接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靠近所述导引部的方向向前弯折延伸一折弯部,自所述折弯部朝向远离所述导引部的方向向前弯折延伸所述第一接触部。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向后延伸有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具有一第一固定槽和一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及所述第二固定槽均与所述插槽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部卡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二连接部卡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槽。
进一步,所述插槽外侧设有相对设置的一上壁和一下壁,两个所述导引部均连接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均具有多个端子收容槽,多个所述信号端子分别收容于多个所述端子收容槽内,所述第一功能端子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端子收容槽和所述第二功能端子之间。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外侧延伸有至少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向前凸伸并超出所述对接面,所述导引部插入所述对接连接器中,可以有效防止所述电连接器发生歪斜,保证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能够精准的对接;自所述导引部前端向后凹设一对接孔,所述对接孔与所述插槽未连通,至少一第一功能端子,收容于所述插槽,至少一第二功能端子,收容于所述对接孔,由于所述对接孔与所述插槽未连通,所述第一功能端子和第二功能端子相互隔离,可防止所述第一功能端子和所述第二功能端子相互接触而发生短路,保证第一功能端子和第二功能端子各自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形成良好的功能传输;另外所述第一功能端子收容于所述插槽且靠近所述侧壁,能够防止所述第一功能端子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外,所述对接孔内具有多个孔壁面,多个所述孔壁面共同围绕所述第二功能端子的前段,能够防止所述第二功能端子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外,防止金属异物接触到所述第二功能端子,保证所述第二功能端子与所述对接连接器之间形成良好的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对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2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2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第一功能端子和第二功能端子与对接连接器中的第一功能端子和第二功能端子对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对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对接前的剖视图;
图11为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对接后的剖视图;
图12为图9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3为图9中去掉部分端子后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4为图9沿E-E方向的剖视图;
图15为图8中电连接器的第一功能端子和第二功能端子与对接连接器中的供电端子和屏蔽端子对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第二实施例第二功能端子和信号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电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对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电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9为第三实施例部分端子组装至绝缘本体的后视图;
图20为图17中电连接器的第一功能端子和第二功能端子与对接连接器中的供电端子和屏蔽端子对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 绝缘本体1 主体部11 对接面111
插槽112 侧壁12 上壁13 下壁14
端子收容槽15 导引部16 对接孔161 孔壁面162
外壁面163 凸肋164 凹槽165 固定部17
第一固定槽171 第一竖直槽1711 第一水平槽1712 第二水平槽1713
第二固定槽172 第二竖直槽1721 第三水平槽1722 容纳空间M
第一功能端子2 第一接触部21 折弯部22 第一连接部23
第一卡接部231 第一焊接部24 第一基部25 卡点251
第二基部26 缺口27 第二功能端子3 弹臂31
第二接触部32 第二连接部33 第二卡接部331 竖直部332
第二焊接部34 水平部35 延伸部36 信号端子4
上排信号端子41 下排信号端子42 第三接触部43 第三连接部44
第三焊接部45 电路板5 对接连接器200 供电端子201
屏蔽端子20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宽度”、“相对”、“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为具有制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向前与一对接连接器200进行配合以形成电连接器组合,并焊接于一电路板5。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多个信号端子4、两个第一功能端子2、两个第二功能端子3。
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0与一对接连接器200相互对接的方向为一前后方向,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水平方向为一左右方向,垂直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为一上下方向。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一主体部11,所述主体部11的前端具有一对接面111,所述对接面111向后凹设有一插槽112,所述插槽112左右两侧具有两个侧壁12,所述插槽112设有相对设置的一上壁13和一下壁14,两个所述侧壁12均连接所述上壁13和所述下壁14,所述上壁13和所述下壁14均具有多个端子收容槽15与所述插槽112相连通。
如图1,图3,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于所述插槽112外侧延伸有两个导引部16,所述导引部16向前凸伸并超出所述对接面111,即导引部16向前凸出所述上壁13、所述下壁14以及所述侧壁12。两个所述导引部16相对所述主体部11呈对称设置,所述导引部16呈柱状。每一所述导引部16向后凹设有一对接孔161,所述对接孔161与所述插槽112未连通,所述对接孔161具有四个孔壁面162,四个所述孔壁面162依次连续连接并且四个所述孔壁面162的前端对齐,两个所述导引部16均向前凸伸并超出所述对接面111,所述导引部16用于插入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中,并可导引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插接,防止所述电连接器100发生斜插,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能够精准的对接。所述导引部16具有多个外壁面163,其中位于所述导引部16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外壁面163均具有多个凸肋164,多个所述凸肋164用于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相配合进行限位,防止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配合时产生晃动,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稳定的对接。所述绝缘本体1于两个所述导引部16外侧设有一容纳空间M,所述容纳空间M可供所述电连接器100在插入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中时调整插入角度,方便所述导引部16顺利插入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中,即所述容纳空间M方便所述导引部16插入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中。每一所述导引部16沿上下方向的厚度小于所述主体部11的厚度。
如图4,图5,图7所示,所述主体部11向后延伸有一固定部17,所述固定部17的宽度大于所述主体部11的宽度,所述固定部17具有两个第一固定槽171和两个第二固定槽172,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槽171和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槽172分别位于所述插槽112的两侧,每一所述第二固定槽172位于每一所述第一固定槽171的外侧,每一所述第一固定槽171与每一所述第二固定槽172未连通,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槽171与所述插槽112均连通,每一所述第二固定槽172与每一所述对接孔161连通。
如图1,图3,图4,所示,两个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为电源端子,两个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分别位于多个所述信号端子4的两最外侧,并且收容于所述插槽112,两个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的板面为竖直设置。每一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相对多个所述信号端子4更靠近每一所述侧壁12,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电性连接。每一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具有一第一连接部23,自所述第一连接部23朝向靠近所述侧壁12的方向向前弯折延伸一折弯部22,自所述折弯部22朝向远离所述侧壁12的方向向前弯折延伸一第一接触部21位于所述插槽112内,所述第一接触部21用于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对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沿水平方向抵接。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部23呈片状,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部23上设有一第一卡接部231,每一所述第一卡接部231卡接于每一所述第一固定槽171内,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部23向下延伸有一第一焊接部24,每一所述第一焊接部24延伸出所述固定部17外并焊接于所述电路板5。
如图1,图4,图5所示,两个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为接地端子,两个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的板面为竖直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对接孔161内,四个所述孔壁面162围绕每一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的前段,防止金属异物接触到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保证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能够很好的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位于所述对接孔161内,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位于所述插槽112内,且所述对接孔161与所述插槽112未连通,可防止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和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相互接触而发生短路,保证第一功能端子2和第二功能端子3各自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功能传输。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的前段沿上下方向具有两个弹臂31,每一所述弹臂31的前端具有一第二接触部32,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32分别自两个所述弹臂31的边缘相向凸设形成,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32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沿上下方向抵接,可保证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稳定对接。两个所述弹臂31的后端相互连接为一体,每一所述弹臂31的后端向后延伸有一第二连接部33,所述第二连接部33呈片状,每一所述第二连接部33具有一第二卡接部331,每一所述第二卡接部331卡接于每一所述第二固定槽172,每一所述第二连接部33与每一所述第一连接部23平行,每一所述第二连接部33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有两个第二焊接部34,所述第二卡接部331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焊接部34之间,以定位所述第二焊接部34,防止所述第二焊接部34发生偏斜,每一所述第二焊接部34延伸出所述固定部17并焊接于所述电路板5,每一所述第二焊接部34与每一所述第一焊接部24平行。
如图1,图3所示,多个信号端子4包括多个上排信号端子41和多个下排信号端子42,多个所述上排信号端子41对应位于所述上壁13的多个所述端子收容槽15,多个所述下排信号端子42对应位于所述下壁14的多个所述端子收容槽15,每一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位于最外侧所述信号端子4和所述侧壁12之间。每一所述信号端子4包括一第三接触部43,所述第三接触部43暴露于所述插槽112内,所述第三接触部43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沿上下方向抵接,每一所述信号端子4的板面为水平设置。自每一所述第三接触部43向后延伸一第三连接部44,所述第三连接部44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3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3相垂直,自每一所述第三连接部44向后延伸的一第三焊接部45,多个所述第三焊接部45焊接于所述电路板5,每一所述第三焊接部45与每一所述第一焊接部24和每一所述第二焊接部34垂直。所述上排信号端子41的所述第三焊接部45与所述下排信号端子42的所述第三焊接部45延伸的方向相反,其中所述上排信号端子41的所述第三焊接部45向后延伸,所述下排信号端子42的所述第三焊接部45向前延伸。
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具有两个供电端子201和两个屏蔽端子202,当所述电连接器100和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对接过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中的每一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每一所述供电端子201沿水平方向抵接,每一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中的两个所述弹臂31夹持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中的一所述屏蔽端子202以使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32与所述屏蔽端子202沿上下方向抵接,在本实施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具有所述供电端子201和所述屏蔽端子202的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进行对接,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可以兼容对接其它未设置供电端子或屏蔽端子的对接连接器,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能兼容不同的对接连接器。
如图8至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如图9、图12及图13所示,所述插槽112左右两侧未设置所述侧壁12,两个所述导引部16均连接所述上壁13和所述下壁14,两个所述对接孔161均与所述插槽112相连通,所述对接孔161只具有三个孔壁面162,位于所述导引部16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外壁面163未设置多个凸肋164,位于所述导引部16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外壁面163分别与所述上壁13和所述下壁14共面,从而导引所述电连接器100插入到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中,所述绝缘本体11于两个所述导引部16外侧未设有一容纳空间M,每一所述导引部16沿上下方向的厚度不小于所述主体部11的厚度,提高所述导引部16的结构强度。
如图12及图13所示,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槽171与所述插槽112均连通,每一所述第一固定槽171包括一第一竖直槽1711、一第一水平槽1712以及一第二水平槽1713,所述第一竖直槽1711的上表面超出所述插槽112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水平槽1712与所述第二水平槽1713均位于所述第一竖直槽1711的前方且均与所述第一竖直槽1711相连通,所述第一水平槽1712位于所述第二水平槽1713的上方,所述第一水平槽1712与所述插槽112连通。每一所述第二固定槽172包括一第二竖直槽1721以及与所述第二竖直槽1721的顶部相连通的一第三水平槽1722,每一所述第三水平槽1722与位于所述插槽112同一侧的所述第一水平槽1712及所述对接孔161相连通。
如图11及图15所示,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供电端子201沿水平方向抵接,所述第二接触部32与所述屏蔽端子202沿上下方向抵接,在对接过程中,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21、所述第二接触部32分别朝向相垂直的方向弹性变形,不会对彼此造成干扰,避免两者相接触而造成信号短路,避免因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2同时沿上下方向或沿横向方向弹性变形,而需要在上下方向或横向方向上同时为所述第一接触部21、所述第二接触部32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形成良好对接而设置让位空间,造成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尺寸增加,降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适用性。同时充分利用所述对接孔161及所述插槽112的空间,结构紧凑,在不改变所述电连接器100尺寸的情况下,保证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形成良好对接。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接触部21位于所述上排信号端子41的所述第三接触部43和所述下排信号端子42的所述第三接触部43之间,所述第一接触部21位于所述第三接触部43的一侧,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三接触部43相接触,所述第三接触部43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沿上下方向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沿水平方向抵接,在对接时,所述第三接触部43和所述第一接触部21对彼此不会造成影响。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相对多个所述上排信号端子41和所述下排信号端子42更靠近所述导引部16,所述第一接触部21位于最外侧的所述上排信号端子41和所述对接孔161之间,所述第二接触部32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远离所述上排信号端子41的一侧,所述第一接触部21、所述第二接触部32、所述第三接触部43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充分利用所述插槽112及所述对接孔161沿横向方向的空间,三者之间互不影响。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2均位于上排信号端子41的所述第三接触部43和下排信号端子42的所述第三接触部43之间,所述第一接触部21、所述第二接触部32对所述第三接触部43不会造成干扰;所述第一接触部21沿上下方向的中心线、所述第二接触部32沿上下方向的中心线不在同一平面,所述第一接触部21、所述第二接触部32沿上下方向错位设置,充分利用所述对接孔161和所述插槽112沿上下方向的空间,结构紧凑。
如图12、图13及图14所示,每一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相对多个所述上排信号端子41更靠近每一所述导引部16,每一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具有呈片状且竖直设置的一第一连接部23,所述第一连接部23收容于所述第一竖直槽1711,自所述第一连接部23向前延伸有竖直设置的一第一基部25及一第二基部26,所述第一基部25位于所述第二基部26的上方,自所述第一基部25朝向靠近所述导引部16的方向向前弯折延伸一折弯部22,自所述折弯部22朝向远离所述导引部16的方向向前弯折延伸所述第一接触部21位于所述插槽112内,设置所述折弯部22使所述第一接触部21具有足够的弹性,以保证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形成稳固的弹性抵接,所述第一基部25的上下两侧壁12均分别凸设有一卡点251与所述第一水平槽1712干涉固定,所述第二基部26的上下两侧壁12均分别向外凸设有所述卡点251与所述第二水平槽1713干涉固定,使得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与所述绝缘本体1固定牢固,不易脱离,所述第一基部25与所述第二基部26之间沿上下方向形成有一缺口27,有利于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的快速散热,所述第一接触部21沿上下方向的宽度较所述第二接触部32沿水平方向的宽度较长,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接触更稳定,有利于传输大电流。
如图12、图13及图15所示,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具有呈片状且竖直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接部33,自所述第二连接部33的顶部向上延伸有一竖直部332,所述竖直部332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连接部33的长度,所述竖直部33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33顶部的后端面,自所述竖直部332的顶部向靠近所述上排信号端子41和所述下排信号端子42的一侧沿水平方向弯折延伸一水平部35,自所述水平部35向前延伸一延伸部36,自所述延伸部36向前延伸所述第二接触部32,所述第二接触部32沿横向方向更靠近所述上排信号端子41和所述下排信号端子42,有利于改善所述上排信号端子41和所述下排信号端子42的特性阻抗,提高屏蔽效果,所述第二接触部32呈平板状,使所述第二接触部32顺利插入到所述第三水平槽1722,所述第二接触部32位于所述第三水平槽1722,由于所述第三水平槽1722与所述插槽112相连通,使得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与所述信号端子之间充满空气介质,有利于改善所述信号端子的特性阻抗,从而减小串音,有利于高频信号的传输,所述第二连接部33设有所述第二卡接部331卡接于所述第二竖直槽1721,所述水平部35卡设于所述第三水平槽1722,对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进行上下限位及左右限位,避免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脱离所述绝缘本体1,设置所述竖直部332便于侧向弯折形成所述水平部35,设置所述水平部35以便形成水平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1,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沿上下方向抵接。
如图15及图16所示,所述第二连接部33呈片状,所述第二连接部33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上排信号端子41的所述第三焊接部45与所述下排信号端子42的所述第三焊接部45之间的最小距离,所述第二连接部33的屏蔽面积大,屏蔽效果好,所述第二连接部33的底部的两端竖直向下延伸有两个第二焊接部34用以与所述电路板5焊接,使得接地更稳定,接地效果好。
如图16至图2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如图17所示,所述导引部16未设置对接孔161,两个所述导引部16位于所述插槽112的相对两侧,如图18及图19所示,位于所述导引部16下侧的所述外壁面163凹设有两个凹槽165,两个所述凹槽165位于所述插槽112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接触部32位于所述凹槽165,所述第三水平槽1722未与所述插槽112及所述第一水平槽1712相连通,所述第三水平槽1722与所述凹槽165相连通。
所述第二接触部32设于所述导引部16下侧的所述外壁面163,所述绝缘本体1为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提供更多的收容空间,使得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的尺寸及结构强度不必受限于所述导引部16的厚度,所述第二连接部33沿水平方向的厚度、所述第二接触部32沿水平方向的宽度根据要求适当增加,使得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的结构强度高。
如图20所示,所述第一接触部21设于所述插槽112,所述第二接触部32呈弹臂状,所述第二接触部32设于所述凹槽165,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和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位于不同的空间,防止两者相接触而短路,而且在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对接时不会相互产生影响,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2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为了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中的所述供电端子201和所述屏蔽端子202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两者在空间排布上不会相互干扰,避免所述供电端子201和所述屏蔽端子202接触。
所述导引部16未设置对接孔161,在满足所述导引部16的强度要求的前提下,使得所述导引部16的前端面的倾斜度可以适当更大,在所述电连接器100插入到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时,使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前端能够容易插入到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对接槽内,即使一开始出现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偏位过大,后期能够通过所述导引部16的导引,不断调整插入位置,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和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对插准确,提高对插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所述绝缘本体1于所述插槽112外侧延伸有两个所述导引部16,每一所述导引部16向前凸伸并超出所述对接面111,每一所述导引部16插入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中,可以防止所述电连接器100插歪,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能够精确的对接;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收容于所述插槽112,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收容于所述对接孔161,所述对接孔161与所述插槽112未连通,可防止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和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相互接触而发生短路,保证第一功能端子2和第二功能端子3各自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功能传输;所述对接孔161内具有多个孔壁面162,多个所述孔壁面162共同围绕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的前段,防止金属异物接触到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保证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能够很好的电性连接。
2.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的前段沿上下方向具有两个弹臂31,每一所述弹臂31的前端具有所述第二接触部32,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32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对接,可保证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稳定对接。
3.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沿水平方向抵接,所述第二接触部32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沿上下方向抵接,可方便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和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各自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独立对接,保证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和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各自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功能传输。
4.所述导引部16上具有多个所述外壁面163,位于所述导引部16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外壁面163均具有多个所述凸肋164,多个所述凸肋164用于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相配合进行限位,防止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配合时产生晃动。
5.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收容于所述插槽112,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相对多个所述信号端子更靠近所述侧壁12,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收容于所述对接孔161,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多个所述信号端子4分别相互独立,可以避免所述第一功能端子2、所述第二功能端子3对信号传输的干扰。
6.所述绝缘本体1于两个所述导引部16外侧设有所述容纳空间M,所述容纳空间M可供所述电连接器100在插入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中时调整插入角度,方便所述导引部16顺利插入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中。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26)

1.一种电连接器,向前与一对接连接器相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具有一对接面,自所述对接面向后凹设有一插槽,所述插槽相对两侧分别具有一侧壁,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外侧延伸有至少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向前凸伸并超出所述对接面,所述导引部插接入所述对接连接器中,自所述导引部前端向后凹设一对接孔,所述对接孔与所述插槽未连通,所述对接孔内具有多个孔壁面,多个所述孔壁面依次连续连接以围设形成所述对接孔;
多个信号端子,位于所述插槽内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
至少一第一功能端子,收容于所述插槽,所述第一功能端子相对多个所述信号端子更靠近所述侧壁,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
至少一第二功能端子,收容于所述对接孔,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多个所述孔壁面共同围绕所述第二功能端子的前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端子的板面和所述第二功能端子的板面均为竖直设置,多个所述信号端子的板面为水平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端子具有一第一连接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靠近所述侧壁的方向向前弯折延伸一折弯部,自所述折弯部朝向远离所述侧壁的方向向前弯折延伸一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插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水平方向抵接,所述第二功能端子具有至少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上下方向抵接,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三接触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上下方向抵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能端子的前段沿上下方向具有两个弹臂,每一所述弹臂的前端具有所述第二接触部,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自两个所述弹臂的边缘相向凸设形成,两个所述弹臂的后端相互连接为一体。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向后延伸有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具有一第一固定槽和一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未连通,所述第一固定槽与所述插槽连通,所述第二固定槽和所述对接孔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一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有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一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槽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左右两侧分别具有所述侧壁,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外侧延伸有两个导引部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侧壁的外侧,每一所述导引部呈柱状,自每一所述导引部的前端向后凹设有所述对接孔,所述第二功能端子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功能端子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对接孔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相对两外侧分别凹设有一容纳空间,两个所述导引部分别对应位于两个所述容纳空间内,每一所述导引部具有多个外壁面,至少一所述外壁面具有多个凸肋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配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端子为电源端子,所述第二功能端子为接地端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外侧设有相对设置的一上壁和一下壁,两个所述侧壁均连接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均具有多个端子收容槽,多个所述信号端子分别收容于多个所述端子收容槽内,所述第一功能端子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端子收容槽和所述侧壁之间。
11.一种电连接器,向前与一对接连接器相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具有一对接面,自所述对接面向后凹设有一插槽,所述插槽相对两侧分别具有一侧壁,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左右两侧延伸有两个导引部,每一所述导引部插接入所述对接连接器中,自每一所述导引部前端向后凹设一对接孔,所述对接孔与所述插槽未连通,每一所述对接孔内具有多个孔壁面,多个所述孔壁面依次连续连接以围设形成所述对接孔;
多个信号端子,位于所述插槽内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
两个第一功能端子,收容于所述插槽,每一所述第一功能端子相对多个所述信号端子更靠近所述侧壁,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
两个第二功能端子,分别收容于两个所述对接孔中,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每一所述对接孔内的多个所述孔壁面共同围绕每一所述第二功能端子的前段。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端子的板面和所述第二功能端子的板面均为竖直设置,多个所述信号端子的板面为水平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功能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水平方向抵接,每一所述第二功能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上下方向抵接,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三接触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上下方向抵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能端子的前段沿上下方向具有两个弹臂,每一所述弹臂的前端具有所述第二接触部,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自两个所述弹臂的边缘相向凸设形成,两个所述弹臂的后端相互连接为一体。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功能端子为电源端子,两个所述第二功能端子为接地端子。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相对两外侧分别凹设有一容纳空间,两个所述导引部分别对应位于两个所述容纳空间内,每一所述导引部向前凸出于所述对接面,每一所述导引部具有多个外壁面,至少一所述外壁面具有多个凸肋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配合。
17.一种电连接器,向前与一对接连接器相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具有一对接面,自所述对接面向后凹设有一插槽,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沿横向方向的至少一侧延伸有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向前凸伸并超出所述对接面,所述导引部插接入所述对接连接器中;
多个信号端子,位于所述插槽内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
至少一第一功能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插槽,所述第一功能端子相对多个所述信号端子更靠近所述导引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水平方向抵接;
至少一第二功能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设于所述导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远离所述信号端子的一侧,所述第二接触部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上下方向抵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部前端向后凹设一对接孔,所述对接孔与所述插槽相连通,所述第二接触部收容于所述对接孔,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最外侧的所述信号端子和所述对接孔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导引部和位于最外侧的所述信号端子之间,所述导引部具有多个外壁面,所述第二接触部设于所述导引部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外壁面中的至少一个。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沿上下方向的中心线、所述第二接触部沿上下方向的中心线不在同一平面。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左右两侧分别具有一侧壁,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外侧延伸有两个所述导引部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侧壁的外侧,每一所述导引部呈柱状,自每一所述导引部的前端向后凹设有一对接孔,所述第二功能端子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功能端子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对接孔内。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端子具有一第一连接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靠近所述导引部的方向向前弯折延伸一折弯部,自所述折弯部朝向远离所述导引部的方向向前弯折延伸所述第一接触部。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能端子具有一第二连接部,自所述第二连接部向靠近所述信号端子的一侧沿水平方向弯折延伸一水平部,自所述水平部向前延伸一延伸部,自所述延伸部向前延伸所述第二接触部。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向后延伸有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具有一第一固定槽和一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及所述第二固定槽均与所述插槽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部卡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二连接部卡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槽。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外侧设有相对设置的一上壁和一下壁,两个所述导引部均连接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均具有多个端子收容槽,多个所述信号端子分别收容于多个所述端子收容槽内,所述第一功能端子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端子收容槽和所述第二功能端子之间。
26.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端子为电源端子,所述第二功能端子为接地端子。
CN201921888578.XU 2019-08-13 2019-11-04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137697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106708 2019-08-13
CN201921310670 2019-08-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76973U true CN211376973U (zh) 2020-08-28

Family

ID=72151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88578.XU Active CN211376973U (zh) 2019-08-13 2019-11-04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7697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86342A (zh) * 2021-01-14 2021-06-01 深圳盛凌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及其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86342A (zh) * 2021-01-14 2021-06-01 深圳盛凌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及其连接器
CN112886342B (zh) * 2021-01-14 2022-12-16 深圳盛凌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及其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151157U (zh) 电路板以及背板连接器组件
CN109742606B (zh) 电连接器
CN109390715B (zh) 电连接器
CN112260010B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CN110098507B (zh) 电连接器
CN110994247B (zh) 电连接器
CN110504594B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10098505B (zh) 电连接器与连接器组件
CN111370896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116526192A (zh) 电连接器
CN214754505U (zh) 电连接器
CN211376973U (zh) 电连接器
CN216085565U (zh) 电连接器
CN211605587U (zh) 一种高速传输的网络接口连接器
CN211376987U (zh)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CN209860271U (zh) 电连接器
CN110061391B (zh) 电连接器
CN109301544B (zh) 电连接器
CN113948897B (zh) 电连接器
CN216850408U (zh) 电连接器
CN215119431U (zh) 板对板电连接器
CN214254809U (zh) 连接器组合
CN215600601U (zh)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CN210111175U (zh) 电连接器
CN111244698B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