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04594B - 电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04594B CN110504594B CN201910648077.2A CN201910648077A CN110504594B CN 110504594 B CN110504594 B CN 110504594B CN 201910648077 A CN201910648077 A CN 201910648077A CN 110504594 B CN110504594 B CN 11050459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tt joint
- terminal
- elastic
- connector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0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0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2—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with earth pin, blade or socke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2—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7—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contact of the connec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一中间屏蔽片设于第一绝缘本体且位于两排第一端子组之间,第二连接器,一中铁片设于第二绝缘本体且位于两排第二端子组之间,中铁片包括一主体部,自主体部沿竖直方向弯折延伸至少一弹性对接部和至少一抵接部,弹性对接部位于抵接部的前方,抵接部与第二接地端子相抵接从而形成接地回路,增强电连接器组合的接地效果,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对接时,第二接地端子与第一接地端子相接触,弹性对接部与中间屏蔽片或第一接地端子在竖直方向上弹性抵接,有效消除中间屏蔽片和中铁片产生的谐振,提高电连接器组合的信号传输效率和质量,为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气设备的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是指一种具有中间屏蔽片和中铁片的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行业技术的发展,对电连接器信号传输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Display Port连接器组合包括一插头和一插座,所述插头包括插头绝缘本体和固定于插头绝缘本体的两排插头端子,所述插座设有固定于插座绝缘本体的两排插座端子和一中间屏蔽片,所述中间屏蔽片埋设于所述插座绝缘本体内,当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对接时,所述插头端子和所述插座端子接触,以此完成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的电性连接。
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电性连接时,仅通过插头的接地端子和插座的接地端子相接触以形成接地回路,导致接地回路路径较长,接地效果较差,并且由于所述中间屏蔽片位于所述插座端子之间导致一个新的问题由此产生,所述插座端子与所述插座中间屏蔽片之间会产生较大的谐振,而谐振常常引起持续时间很长的过电压,从而导致所述电连接器及相关的电气设备容易发生烧毁、损坏等危害现象,不利于电连接器及其相关电气设备安全稳定地长期使用。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组合,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所述中铁片在竖直方向上与中间屏蔽片或第一接地端子弹性抵接以增加接地回路从而减少中铁片与中间屏蔽片产生的谐振的电连接器组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沿竖直方向排列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上、下两排第一端子组,每排所述第一端子组均包括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一侧的多个第一信号端子,一中间屏蔽片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且位于两排所述第一端子组之间;一第二连接器,沿垂直于竖直方向的前后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对接,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沿竖直方向收容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上、下两排第二端子组,每排所述第二端子组均包括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一侧的多个第二信号端子,一中铁片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且位于两排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所述中铁片包括埋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沿竖直方向弯折延伸至少一弹性对接部和至少一抵接部,所述弹性对接部位于所述抵接部的前方,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相抵接;当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时,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应与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电性接触,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相接触,所述弹性对接部与所述中间屏蔽片或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在竖直方向上弹性抵接。
进一步,所述弹性对接部包括自所述主体部先沿竖直方向远离所述主体部弯折延伸再向前延伸形成的一连接段,以及自所述连接段在竖直方向上靠近所述主体部弯折延伸的一接触段,所述接触段与所述中间屏蔽片的板面弹性抵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段自所述主体部的前边缘沿竖直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主体部一体延伸有多个所述抵接部均位于所述接触段的后方,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均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抵接部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一一对应相抵接。
进一步,自所述主体部沿竖直方向分别冲压形成至少两个所述弹性对接部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上下两侧,以对应与所述中间屏蔽片的上下两侧抵接,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上方的所述弹性对接部和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下方的所述弹性对接部沿竖直方向相互错位设置。
进一步,自所述主体部开设多个开孔,自每一所述开孔的后边缘沿竖直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抵接部,多个所述抵接部分别布置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上下两侧,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下方的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弹性对接部沿前后方向对齐,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上方的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弹性对接部沿前后方向对齐。
进一步,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上方的所述弹性对接部位于上排的所述第二端子组的相邻两个端子之间,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下方的所述弹性对接部位于下排的所述第二端子组的相邻两个端子之间。
进一步,所述中间屏蔽片的前端沿竖直方向分别冲压形成多个上屏蔽接触部和多个下屏蔽接触部,多个所述上屏蔽接触部和多个所述下屏蔽接触部分别与位于所述主体部上下两侧的多个所述弹性对接部一一对应接触,所述上屏蔽接触部与所述下屏蔽接触部沿横向方向间隔交替排列。
进一步,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一第一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上、下两排所述第一端子组固定于所述第一基部且分别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所述中间屏蔽片固定于所述第一基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包括自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前端面向后凹设的一对接空间以及位于所述对接空间后方的一第二基部,所述对接空间用以收容所述舌板,所述主体部和所述抵接部埋设于所述第二基部,上、下两排所述第二端子组以及所述弹性对接部均延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
进一步,自所述舌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沿竖直方向凹设至少一凹陷部,自所述中间屏蔽片的前端沿竖直方向冲压形成至少一屏蔽接触部,所述屏蔽接触部沿竖直方向延伸至所述凹陷部且显露于所述舌板的表面,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舌板插入所述对接空间内,所述弹性对接部与所述屏蔽接触部在所述凹陷部内弹性抵接。
进一步,上排的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一上排接地端子和多个第一上排信号端子,下排的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一下排接地端子和多个第一下排信号端子,所述弹性对接部包括自所述主体部的前端沿竖直方向分别弯折延伸形成多个上弹性对接部和多个下弹性对接部,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每一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上弹性对接部接触,每一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下弹性对接部接触。
进一步,自所述舌板的前端面向后凹设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显露于所述收容槽内,自所述主体部的前端沿竖直方向冲压形成所述弹性对接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弹性对接部进入所述收容槽内,所述弹性对接部在竖直方向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弹性抵接。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的前端沿竖直方向分别冲压形成多个凸包,所述弹性对接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凸包之间,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凸包与所述收容槽的内壁面干涉配合。
进一步,所述弹性对接部具有多个,所述弹性对接部与所述凸包沿横向方向依次交替排列。
进一步,所述舌板包括一板体部以及自所述板体部两侧分别向下凸伸一凸肋,自所述第一基部还向前延伸一防呆柱,所述防呆柱包括一导引斜面,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侧壁向下倾斜设有一防呆部,所述防呆部连接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侧壁和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底壁,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防呆部位于所述导引斜面的内侧。
进一步,一金属外壳套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外,自所述金属外壳的侧壁沿所述防呆部的外侧倾斜延伸一连接壁,所述连接壁与所述金属外壳的底壁相连,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连接壁与所述导引斜面沿前后方向配合。
进一步,自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侧面沿前后方向连续凸设一凸条,一屏蔽外壳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外,所述屏蔽外壳的两侧壁均自后向前凹设与所述凸条配合的一缺槽,自所述屏蔽外壳的两侧壁相对弯折延伸两挡止部,所述挡止部挡止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后方。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一第一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两排第一端子组固定于所述第一基部且分别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每排所述第一端子组均包括至少一接地端子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一侧的多个第一信号端子,一中间屏蔽片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且位于两排所述第一端子组之间;一第二连接器沿垂直于竖直方向的前后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对接,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包括一第二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二基部向前延伸的一对接部,自所述对接部的前端面向后凹设形成一对接空间,两排第二端子组固定于所述第二基部且显露于所述对接空间内,每排所述第二端子组均包括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一侧的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基部的一第二接地固定部,自所述第二接地固定部向前延伸且显露于所述对接空间的一第二接地接触部和一弹性导接部,一中铁片设于所述第二基部且位于两排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所述中铁片包括埋设于所述第二基部的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沿竖直方向弯折延伸至少一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接地固定部抵接;当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时,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应与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电性接触,所述第二接地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相接触,所述弹性导接部与所述中间屏蔽片在竖直方向上弹性抵接。
进一步,所述弹性导接部和所述第二接地接触部均自所述第二接地固定部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且所述弹性导接部和所述第二接地接触部横向间隔设置,所述弹性导接部先自所述第二接地固定部靠近所述主体部倾斜延伸,再远离所述主体部向前弯折延伸,所述弹性导接部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接地接触部的前端的后方。
进一步,自所述舌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沿竖直方向凹设至少一凹陷部,所述中间屏蔽片的前端冲压形成至少一屏蔽接触部,所述屏蔽接触部延伸至所述凹陷部且显露于所述舌板的表面,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舌板插入所述对接空间内,所述弹性导接部与所述屏蔽接触部在所述凹陷部内沿竖直方向弹性抵接。
进一步,上排的所述第二端子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二上排接地端子和多个第二上排信号端子,每一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包括一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自每一所述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向前间隔延伸且显露于所述对接空间的一第二上排接地接触部和一上弹性导接部,下排的所述第二端子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二下排接地端子和多个第二下排信号端子,每一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包括一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自每一所述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向前间隔延伸且显露于所述对接空间的一第二下排接地接触部和一下弹性导接部,所述抵接部包括自所述主体部沿竖直方向分别弯折延伸形成多个上抵接部和多个下抵接部,多个所述上抵接部与多个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抵接,多个所述下抵接部与多个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抵接。
进一步,所述中间屏蔽片的前端分别冲压形成多个上屏蔽接触部和多个下屏蔽接触部,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多个所述上弹性导接部和多个所述上屏蔽接触部于所述对接空间内对应弹性抵接,多个所述下弹性导接部和多个所述下屏蔽接触部于所述对接空间内对应弹性抵接。
进一步,自所述主体部开设多个开孔,自每一所述开孔的后边缘沿竖直方向延伸多个所述上抵接部和多个所述下抵接部,多个所述上抵接部和多个所述下抵接部分别布置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上下两侧,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下方的所述下抵接部和所述下弹性导接部沿前后方向对齐,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上方的所述上抵接部与所述上弹性导接部沿前后方向对齐。
进一步,所述舌板包括一板体部以及自所述板体部两侧分别向下凸伸一凸肋,自所述第一基部还向前延伸一防呆柱,所述防呆柱包括一导引斜面,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侧壁向下倾斜设有一防呆部,所述防呆部连接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侧壁和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底壁,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防呆部位于所述导引斜面的内侧。
进一步,一金属外壳套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外,自所述金属外壳的侧壁沿所述防呆部的外侧倾斜延伸一连接壁,所述连接壁与所述金属外壳的底壁相连,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连接壁与所述导引斜面沿前后方向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中铁片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且位于两排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可以减少两排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的信号串扰,所述中铁片包括埋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所述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沿竖直方向弯折延伸所述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相抵接,使得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与所述中铁片电性导通,从而在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与所述中铁片之间形成接地回路,增强所述电连接器组合的接地效果,进一步自所述主体部沿竖直方向弯折延伸所述弹性对接部或自所述第二接地固定部向前延伸所述弹性导接部,当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时,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应与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电性接触,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相接触,所述弹性对接部或所述弹性导接部与所述中间屏蔽片在竖直方向上弹性抵接,或者所述弹性对接部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在竖直方向上弹性抵接,使得所述中铁片或者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与所述中间屏蔽片之间形成新的接地回路、或者所述中铁片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之间形成新的接地回路,上述弹性抵接的方式均为板面和板面的接触,在不影响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的前提下能够保证所述使得所述中铁片或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与所述中间屏蔽片、或者所述中铁片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能够稳定接触,不易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而且还可以有效消除所述中间屏蔽片和所述中铁片产生的谐振,提高所述电连接器组合的信号传输效率和质量,为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气设备的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图3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未对接时沿A-A的剖视图;
图5为图3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对接完成时沿A-A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第一实施例第一上排端子组、第一下排端子组、中间屏蔽片、第二上排端子组、第二下排端子组、中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0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立体组合图;
图11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12为图11沿B-B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1沿C-C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第二实施例第一上排端子组、第一下排端子组、中间屏蔽片、第二上排端子组、第二下排端子组、中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侧视图;
图17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第三实施例第一上排端子组、第一下排端子组、中间屏蔽片、第二上排端子组、第二下排端子组、中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组合后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组合为DisplayPort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一连接器100及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对接的一第二连接器200,定义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的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第一连接器100的前端对应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的前端相对接,所述第一连接器100用以焊接至一电路板(未图示),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用以与多根导线(未图示)相连。下面将依次对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3,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1,沿竖直方向固设排列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第一上排端子组2和第一下排端子组3,一中间屏蔽片4埋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且位于所述第一上排端子组2和所述第一下排端子组3之间,一屏蔽外壳5套设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外。
请参照图1,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包括一第一基部11以及自所述第一基部11向前延伸的一舌板12,所述舌板12包括一板体部121以及自所述板体部121两侧分别向下凸伸的一凸肋122,两条所述凸肋122平行设置且均与所述板体部121垂直,自所述板体部1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沿竖直方向分别凹设有多个凹陷部13,所述凹陷部13位于所述板体部121的前端。自所述第一基部11的前端面还向前延伸呈长条型的一防呆柱14,所述防呆柱14设有一导引斜面141,当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时,所述防呆柱14用以防止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误插,自所述第一基部11的两个侧面还分别凸设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凸条15,所述凸条15用以与所述屏蔽外壳5的两个侧壁配合。
请参照图1、图2和图4,所述第一上排端子组2包括显露于所述舌板12的多个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和位于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一侧的多个第一上排信号端子22,每一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均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基部11的一第一上排接地固定部211,自每一所述第一上排接地固定部211向前延伸的一第一上排接地接触部212,所述第一上排接地接触部212显露于所述板体部121的上表面,自每一所述第一上排接地固定部211还设有向后弯折延伸出所述第一基部11的一第一上排接地焊接部213。多个第一上排信号端子22固定于所述第一基部11且向前延伸至所述舌板12,所述第一上排信号端子22显露于所述板体部12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下排端子组3包括显露于所述舌板12的多个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一侧的多个第一下排信号端子32,每一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均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基部11的一第一下排接地固定部311,自每一所述第一下排接地固定部311向前延伸的一第一下排接地接触部312,所述第一下排接地接触部312显露于所述板体部121的下表面,自每一所述第一下排接地固定部311还设有向后弯折延伸出所述第一基部11的一第一下排接地焊接部313,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焊接部313位于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焊接部213的前方,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焊接部213和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焊接部313均以表面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电路板焊接,多个第一下排信号端子32固定于所述第一基部11且向前延伸至所述舌板12,所述第一下排信号端子32显露于所述板体部121的下表面。
请参照图1、图2和图6,所述中间屏蔽片4固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且位于所述第一上排端子组2和所述第一下排端子组3之间,所述中间屏蔽片4固定于所述第一基部11,自所述中间屏蔽片4的前端沿竖直方向上撕裂形成多个屏蔽接触部,所述屏蔽接触部具体可分为自所述中间屏蔽片4的前端沿竖直方向向上撕裂形成的多个上屏蔽接触部41和自所述中间屏蔽片4的前端沿竖直方向向下撕裂形成的多个下屏蔽接触部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和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通过撕裂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和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也可通过其他冲压方式成型,如下料成型。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和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排列成一排且沿横向方向间隔交替排列。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向上倾斜延伸至位于所述板体部121上表面的所述凹陷部13内且显露于所述板体部121的上表面用以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电性连接,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向下倾斜延伸至位于所述板体部121下表面的所述凹陷部13内且显露于所述板体部121的下表面用以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电性连接,每一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位于所述第一上排端子组2的相邻两个第一上排端子之间,每一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位于所述第一下排端子组3的相邻两个第一下排端子之间。
请参照图2,所述屏蔽外壳5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外,所述屏蔽外壳5的后段与所述第一基部11固定以使得所述屏蔽外壳5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不易脱离,所述屏蔽外壳5的前段围绕所述舌板12设置。所述屏蔽外壳5的两侧壁分别自后向前凹设一缺槽51,当所述屏蔽外壳5自前向后组装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所述缺槽51与所述凸条15配合用以定位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在所述屏蔽外壳5内的位置,自所述屏蔽外壳5的两侧壁还分别向后弯折延伸一挡止部52,位于不同侧壁的所述挡止部52相对延伸设置,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与所述屏蔽外壳5组装后,所述挡止部52可以挡止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向后退出所述屏蔽外壳5,同时,所述屏蔽外壳5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拆卸也很方便。自所述屏蔽外壳5的两侧壁还向下延伸出多个焊脚53,所述焊脚53用以将所述屏蔽外壳5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使得所述屏蔽外壳5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请参照图1,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6,沿竖直方向固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的第二上排端子组7和第二下排端子组8,一中铁片9埋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内且位于所述第二上排端子组7和所述第二下排端子组8之间,一金属外壳65套设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外。
请参照图1和图3,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包括自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的前端面向后凹设的一对接空间61和位于所述对接空间61后方的一第二基部62,所述对接空间61用来容纳所述舌板12。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对应所述防呆柱14倾斜设有一防呆部63,所述防呆部63连接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的底壁和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的其中一个侧壁。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的上壁面和下壁面凸设有多个扣持块64,所述扣持块64用以与所述金属外壳65扣持固定。
请参照图4、图5和图6,所述第二上排端子组7包括显露于所述对接空间61的多个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和多个第二上排信号端子72,所述第二上排信号端子72位于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的一侧,每一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均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基部62的一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711,自每一所述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711向前延伸的一第二上排接地接触部712,所述第二上排接地接触部712收容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的顶壁且凸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61用以与所述第一上排接地接触部212接触,自每一所述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711向后延伸一第二上排接地接线部713,所述第二上排接地接线部713用以与所述导线电性连接。多个第二上排信号端子72固定于所述第二基部62且向前延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61用以与所述第一上排信号端子22接触。所述第二下排端子组8包括显露于所述对接空间61的多个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和多个第二下排信号端子82,所述第二下排信号端子82位于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的一侧,每一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均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基部62的一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811,自每一所述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811向前延伸的一第二下排接地接触部812,所述第二下排接地接触部812收容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的底壁且凸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61用以与所述第一下排接地接触部312接触,自每一所述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811向后延伸一第二下排接地接线部813,所述第二下排接地接线部813用以与所述导线电性连接。多个第二下排信号端子82固定于所述第二基部62且向前延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61用以与所述第二下排信号端子82接触。
请参照图5和图6,所述中铁片9固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且位于所述第二上排端子组7和所述第二下排端子组8之间,所述中铁片9包括一主体部91,所述主体部91埋设于所述第二基部62内且位于所述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711和所述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811之间,可以减少所述第二上排端子组7和所述第二下排端子组8之间的信号串扰。自所述主体部91的前边缘沿竖直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多个弹性对接部,所述弹性对接部具体可分为自所述主体部91向上沿远离所述主体部91弯折延伸形成的多个上弹性对接部92和自所述主体部91向下沿远离所述主体部91弯折延伸形成的多个下弹性对接部93,所述上弹性对接部92位于所述主体部91板面的上侧且延伸至所述主体部91的前方,所述下弹性对接部92位于所述主体部91板面的下侧且延伸至所述主体部91的前方。所述上弹性对接部92进一步包括自所述主体部91的前边缘先沿竖直方向向上远离所述主体部91弯折延伸再向前延伸形成的一上连接段921,以及自所述上连接段921沿竖直方向向下靠近所述主体部91弯折延伸的一上接触段922,所述上接触段922位于所述上连接段921的前方且延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61,所述上接触段922用以与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的板面弹性抵接。所述下弹性对接部93进一步包括自所述主体部91的前边缘先沿竖直方向向下远离所述主体部91弯折延伸再向前延伸形成的一下连接段931,以及自所述下连接段931沿竖直方向向上靠近所述主体部91弯折延伸的一下接触段932,所述下接触段932位于所述下连接段931的前方且延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61,所述下接触段932用以与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的板面弹性抵接。所述上弹性对接部92和所述下弹性对接部93沿横向方向排列成一排且沿竖直方向相互错位设置,每一所述上弹性对接部92设置于所述第二上排端子组7的相邻两个端子之间,每一所述下弹性对接部93设置于所述第二下排端子组8的相邻两个端子之间。自所述主体部91开设有多个开孔933,自每一所述开孔933的后边缘沿竖直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多个抵接部,所述弹性对接部均位于所述抵接部的前方,所述抵接部具体可分为自部分所述开孔933的后边缘沿竖直方向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位于所述主体部91板面上方的多个上抵接部94和自部分所述开孔933的后边缘沿竖直方向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位于所述主体部91板面下方的多个下抵接部95,所述上抵接部94位于所述上接触段922的后方,每一所述上抵接部94位于所述主体部91板面的上侧且对应与所述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711抵接,所述下抵接部95位于所述下接触段932的后方,每一所述下抵接部95位于所述主体部91板面的下侧且对应与所述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811抵接,故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均与所述中铁片9导通,从而在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和所述中铁片9之间形成多条接地回路,增强了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的接地效果。所述上抵接部94和所述下抵接部95组合呈矩形阵列排布,所述上抵接部94沿前后方向排列成多列,每一列的所述上抵接部94与位于前方的所述上弹性对接部92对齐,所述下抵接部95沿前后方向排列成多列,每一列的所述下抵接部95与位于前方的所述下弹性对接部93对齐。
请参照图1和图3,所述金属外壳65套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外,自所述金属外壳65的上壁和下壁延伸多个与所述扣持块64扣持的扣持部651,多个所述扣持部651与多个所述扣持块64对应配合使得所述金属外壳65稳固套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外,自所述金属外壳65的侧壁沿所述防呆部63的外侧倾斜延伸一连接壁652,所述连接壁652与所述金属外壳65的底壁相连,当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时,所述连接壁652与所述导引斜面141沿前后方向配合。
请参照图1、图5至图8,当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时,所述舌板12插入所述对接空间61内,所述防呆柱14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和所述金属外壳65的外侧,所述防呆部63位于所述导引斜面141的内侧,所述连接壁652与所述导引斜面141沿前后方向配合。所述第一上排信号端子22和所述第二上排信号端子72接触,所述第一下排信号端子32和所述第二下排信号端子82接触,所述第一上排接地接触部212和所述第二上排接地接触部712接触,所述第一下排接地接触部312与所述第二下排接地接触部812接触,所述上弹性对接部92进入位于所述板体部121上表面的所述凹陷部13与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的板面沿竖直方向弹性抵接,所述下弹性对接部93进入位于所述板体部121下表面的所述凹陷部13与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的板面沿竖直方向弹性抵接,所述第一上排接地接触部212和所述第二上排接地接触部712的接触位置位于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与所述上弹性对接部92的接触位置的后方,所述第一下排接地接触部312和所述第二下排接地接触部812的接触位置位于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与所述下弹性对接部93的接触位置的后方。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和所述上弹性对接部92、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和所述下弹性对接部93沿竖直方向上弹性抵接属于板面和板面进行接触,在不影响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的前提下还能使所述中铁片9和所述中间屏蔽片4稳定接触,不易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并且,在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和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和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电性连接形成接地回路的前提下,所述中间屏蔽片4和所述中铁片9的电性连接增加了一接地回路,所述上抵接部94与所述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711、所述下抵接部95与所述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811抵接又增加一接地回路,使得在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之间形成多条接地回路,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的接地效果得到显着提升。再者所述中间屏蔽片4和所述中铁片9在所述对接空间61内电性连接,可以有效的消除所述中间屏蔽片4和所述中铁片9产生的谐振,提高所述电连接器组合的信号传输效率和质量,为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气设备的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请参照图14,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上弹性对接部92与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接触以形成接地回路,所述下弹性对接部93与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接触形成以另外的接地回路,具体为,所述上弹性对接部92直接自所述主体部91的前端沿竖直方向远离所述主体部91向上弯折延伸形成,所述下弹性对接部93直接自所述主体部91的前端沿竖直方向远离所述主体部91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所述主体部91的前端沿竖直方向还分别冲压形成多个凸包96,每一所述上弹性对接部92和每一所述下弹性对接部93之间均设有一个所述凸包96,即所述上弹性对接部92、所述凸包96、所述下弹性对接部93、所述凸包96沿横向方向依次交替排列。第二个不同之处在于,请参照图9、图10、图12、图14及图16,所述板体部121的上下表面均未凹设凹陷部13(请参照图1),而是自所述板体部121的前端面向后凹陷一收容槽16,所述收容槽16未贯穿所述板体部121的上下表面,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显露于所述收容槽16的上内壁面,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显露于所述收容槽16的下内壁面,当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所述舌板12插入所述对接空间61,所述第二上排接地接触部712与所述第一上排接地接触部212接触,所述第二下排接地接触部812与所述第一下排接地接触部312接触,所述上弹性对接部92进入所述收容槽16沿竖直方向与所述第一上排接地接触部212的板面弹性抵接,所述下弹性对接部93进入所述收容槽16沿竖直方向与所述第一下排接地接触部312的板面弹性抵接,所述上弹性对接部92和所述第一上排接地接触部212、所述下弹性对接部93和所述第一下排接地接触部312沿竖直方向上弹性抵接属于板面和板面进行接触,在不影响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的前提下还能使所述中铁片9和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稳定接触,不易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并且,在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和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和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电性连接形成接地回路的前提下,所述中铁片9和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电性连接增加了一接地回路,所述上抵接部94与所述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711、所述下抵接部95与所述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811抵接又增加一接地回路,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之间形成多条接地回路,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的接地效果得到显着提升。再者所述中铁片9和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在所述对接空间61内电性连接,可以有效的消除所述中间屏蔽片4和所述中铁片9产生的谐振,提高所述电连接器组合的信号传输效率和质量,为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气设备的使用提供安全保障。请参照图11、图13和图14,所述凸包96进入所述收容槽16且与所述收容槽16的内壁面干涉配合,使得所述中铁片9的前端能稳固地位于所述收容槽16内,保障了所述中铁片9与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和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的稳定接触,所述上弹性对接部92、所述凸包96、所述下弹性对接部93、所述凸包96沿横向方向依次交替排列,可以保证所述凸包96之间的所述弹性对接部能够更稳固地定位于所述收容槽16内,从而使得所述上弹性对接部93和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所述下弹性对接部92和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的接触更加精确。第三个不同之处在于,请参照图10和图14,所述中间屏蔽片4的前端未撕裂形成所述屏蔽接触部,所述中间屏蔽片4的前端埋设于所述舌板12内,未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的所述弹性对接部进行接触。
请参照图18和图18,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第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中铁片9的前端未延伸所述弹性对接部与所述屏蔽接触部弹性抵接,自每一所述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711还向前延伸一上弹性导接部714,所述上弹性导接部714和所述第二上排接地接触部712均向前延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61(请参照图1),多个所述上弹性导接部714与多个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于所述对接空间61弹性抵接。所述上弹性导接部714与所述第二上排接地接触部712横向间隔设置,自每一所述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811还向后延伸一下弹性导接部814,所述下弹性导接部814与所述第二下排接地接触部812横向间隔设置,所述下弹性导接部814和所述第二下排接地接触部812均向前延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61(请参照图1)多个所述下弹性导接部814和多个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于所述对接空间61弹性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弹性导接部714自所述第二上排接地接触部712一侧撕裂形成,所述下弹性导接部814自所述第二下排接地接触部812一侧撕裂形成。所述上弹性导接部714与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沿竖直方向在所述板体部121上表面的所述凹陷部13内弹性抵接,所述下弹性导接部814与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沿竖直方向在所述板体部121下表面的所述凹陷部13内弹性抵接,所述上弹性导接部714与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所述下弹性导接部814与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沿竖直方向上的弹性抵接属于板面和板面进行接触,在不影响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的前提下还能使所述中间屏蔽片4和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稳定接触,不易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通过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与所述上弹性导接部714在竖直方向弹性抵接,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与所述下弹性导接部814在竖直方向上弹性抵接,在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和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和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电性连接形成接地回路的前提下,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和所述中间屏蔽片4电性连接增加一接地回路,所述上抵接部94与所述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711、所述下抵接部95与所述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811抵接又增加一接地回路,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之间形成多条接地回路,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的接地效果得到显着提升。并且所述中间屏蔽片4和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在所述对接空间61(请参照图1)内电性连接,可以有效的消除所述中铁片9和所述中间屏蔽片4产生的谐振,提高所述电连接器组合的信号传输效率和质量,为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气设备的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有以下增益效果:
(1)所述中铁片9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且位于所述第二上排端子组7和所述第二下排端子组8之间,可以减少所述第二上排端子组7和所述第二下排端子组8之间的信号串扰,所述中铁片9包括埋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的所述主体部91,自所述主体部91沿竖直方向弯折延伸所述上抵接部94和所述下抵接部95,所述上抵接部94与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相抵接,所述下抵接部95与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相抵接,使得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和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均与所述中铁片9电性导通,从而在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和所述中铁片9之间形成接地回路,增强所述电连接器组合的接地效果,自所述主体部91沿竖直方向还弯折延伸所述上弹性对接部92和所述下弹性对接部93,所述弹性对接部向前延伸至所述主体部91的前方,当所述第二连接器200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对接时,所述第一上排信号端子22和所述第二上排信号端子72接触,所述第一下排信号端子32和所述第二下排信号端子82接触,所述第一上排接地接触部212和所述第二上排接地接触部712接触,所述第一下排接地接触部312与所述第二下排接地接触部812接触,所述弹性对接部与所述中间屏蔽片4在竖直方向上弹性抵接,或者所述弹性对接部与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在竖直方向上弹性抵接属于板面和板面进行接触,在不影响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的前提下还能使所述中铁片9和所述中间屏蔽片4或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稳定接触,不易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所述中铁片9和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弹性抵接,或所述中间屏蔽片4和所述中铁片9电性接触,还可以有效消除所述中铁片9和所述中间屏蔽片4产生的谐振,提高所述连接器组合的信号传输效率和质量,为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气设备的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2)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基部62的所述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711,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基部62的所述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811,所述中铁片9设于所述第二基部62且位于所述第二上排端子组7和所述第二下排端子组8之间,可以减少所述第二上排端子组7和所述第二下排端子组8之间的信号串扰,所述中铁片9包括埋设于所述第二基部62的所述主体部91,自所述主体部91沿竖直方向弯折延伸所述上抵接部94和所述下抵接部95,所述上抵接部94与所述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711相抵接,所述下抵接部95与所述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811相抵接,使得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和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均与所述中铁片9电性导通,从而在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和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与所述中铁片9之间形成接地回路,增强所述电连接器组合的接地效果,自所述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711向前延伸且显露于所述对接空间61的所述第二上排接地接触部712和所述上弹性导接部714,自所述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811向前延伸且显露于所述对接空间61的所述第二下排接地接触部812和所述下弹性导接部814,所述第二上排接地接触部712与所述第一上排接地接触部212、所述第二下排接地接触部812与所述第一下排接地接触部312接触形成一接地回路,所述上弹性导接部714和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所述下弹性导接部814和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接触形成又一接地回路,如此,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同时延伸出所述上弹性导接部714和所述第二上排接地接触部712,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同时延伸出所述下弹性导接部814和所述第二下排接地接触部812,以形成多个接地回路,可以避免所述中铁片9增设过多的结构而导致所述中铁片9结构复杂。当所述第二连接器200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对接时,所述第一上排信号端子22和所述第二上排信号端子72接触,所述第一下排信号端子32和所述第二下排信号端子82接触,所述第二上排接地接触部712与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相接触,所述第二下排接地接触部812与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相接触,所述上弹性导接部714和所述下弹性导接部814与所述中间屏蔽片4在竖直方向上弹性抵接属于板面和板面进行接触,在不影响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前提下还能使所述中间屏蔽片4和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稳定接触,不易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所述中间屏蔽片4和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接触还可以有效消除所述所述中间屏蔽片4和所述中铁片9产生的谐振,提高所述连接器组合的信号传输效率和质量,为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气设备的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3)自所述主体部91的前边缘先沿竖直方向远离所述主体部91弯折延伸再向前延伸形成的所述连接段,再自所述连接段在竖直方向上靠近所述主体部91弯折延伸的所述接触段,以使得所述接触段具有良好的弹性,在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时,所述接触段和所述屏蔽接触部的抵接属于弹性抵接,在不影响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的同时还能提高所述接触段的耐疲乏性,增加所述弹性对接部的插接次数,从而使得所述中铁片9能持续长久的进行接地,所述主体部91一体延伸有多个所述抵接部均位于所述接触段的后方,使得所述弹性对接部自所述主体部91的前边缘延伸形成,不用占用所述主体部91的位置,使得所述主体部91能在固定的范围内设置更多的所述上抵接部94和所述下抵接部95,为所述中铁片9和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创造更多的接地回路,进一步加强了接地效果。
(4)自所述板体部1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沿竖直方向分别凹设有多个所述凹陷部13,自所述中间屏蔽片4的前端沿竖直方向冲压形成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和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和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沿竖直方向延伸至所述凹陷部13内且分别显露于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凹陷部13收容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与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避免因增设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和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而影响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的对接,当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时,所述舌板12插入所述对接空间61内,所述上接触段922与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在所述凹陷部13内弹性抵接,所述下接触段932与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在所述凹陷部13内弹性抵接,所述凹陷部13限定了所述上接触段922与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所述下接触段932与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的接触位置,所述上接触段922和所述下接触段932在所述凹陷部13内不易移动,保证了两者的稳定接触。
(5)自所述舌板12的前端面向后凹设所述收容槽16,所述第上排一接地端子21和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显露于所述收容槽16内,自所述主体部91的前端沿竖直方向冲压形成所述弹性对接部,当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时,所述弹性对接部进入所述收容槽16内与所述第上排一接地端子21和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在竖直方向弹性抵接,避免因增设所述弹性对接部而影响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的对接,所述弹性对接部与所述第上排一接地端子21和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于所述收容槽16内弹性抵接,所述收容槽16限定了所述弹性对接部和所述第上排一接地端子21、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的接触位置,所述弹性对接部在所述收容槽16内不易移动,并且所述收容槽16还能避免所述弹性对接部和第上排一接地端子21、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受到其他结构的碰撞,保证了两者的稳定接触。
(6)所述主体部91的前端沿竖直方向分别冲压形成多个所述凸包96,当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时,所述凸包96与所述收容槽16的内壁面干涉配合,使得所述主体部91的前端稳定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6,进而位于所述收容槽16内与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和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接触的所述弹性对接部能够持续稳定的接触,所述弹性对接部位于所述主体部91的前端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凸包96之间,可以保证所述凸包96之间的所述弹性对接部能够更稳固地定位于所述收容槽16内,从而使得所述弹性对接部和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和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的接触更加精确。
(7)自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两侧面分别沿前后方向连续凸设所述凸条15,所述屏蔽外壳5的两侧壁分别自后向前凹设与所述凸条15配合的所述缺槽51,所述屏蔽外壳5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外,自所述屏蔽外壳5的两侧壁相对弯折延伸两个所述挡止部52,所述挡止部52挡止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后方,不仅使得所述屏蔽外壳5牢牢的固定在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外,所述屏蔽外壳5和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拆卸也非常方便。
(8)自所述板体部1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沿竖直方向分别凹设有多个所述凹陷部13,所述中间屏蔽片4的前端沿竖直方向分别撕裂形成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和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和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沿竖直方向延伸至所述凹陷部13内且分别显露于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凹陷部13收容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与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避免因增设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和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而影响所述第一端子组和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对接,当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时,所述舌板12插入所述对接空间61内,所述上弹性导接部714与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所述下弹性导接部814与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在所述凹陷部13内沿竖直方向弹性抵接,所述凹陷部13限定了所述上弹性导接部714与所述上屏蔽接触部41、所述下弹性导接部814与所述下屏蔽接触部42的接触位置,所述上弹性导接部714和所述下弹性导接部814在所述凹陷部13内不易移动,保证了两者的稳定接触。
(9)在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和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和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电性连接形成接地回路的前提下,所述中间屏蔽片4和所述中铁片9的电性连接增加了一接地回路,所述上抵接部94与所述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711、所述下抵接部95与所述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811抵接又增加一接地回路,使得在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之间形成多条接地回路,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的接地效果得到显着提升。
(10)在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和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和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电性连接形成接地回路的前提下,所述中铁片9和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电性连接增加了一接地回路,所述上抵接部94与所述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711、所述下抵接部95与所述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811抵接又增加一接地回路,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之间形成多条接地回路,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的接地效果得到显着提升。再者所述中铁片9和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在所述对接空间61内电性连接,可以有效的消除所述中间屏蔽片4和所述中铁片9产生的谐振,提高所述电连接器组合的信号传输效率和质量,为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气设备的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11)在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21和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31和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电性连接形成接地回路的前提下,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71、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81和所述中间屏蔽片4电性连接增加一接地回路,所述上抵接部94与所述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711、所述下抵接部95与所述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811抵接又增加一接地回路,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之间形成多条接地回路,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的接地效果得到显着提升。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24)
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沿竖直方向排列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上、下两排第一端子组,每排所述第一端子组均包括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一侧的多个第一信号端子,一中间屏蔽片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且位于两排所述第一端子组之间;
一第二连接器,沿垂直于竖直方向的前后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对接,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沿竖直方向收容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上、下两排第二端子组,每排所述第二端子组均包括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一侧的多个第二信号端子,一中铁片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且位于两排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所述中铁片包括埋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沿竖直方向弯折延伸至少一弹性对接部和至少一抵接部,所述弹性对接部位于所述抵接部的前方,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相抵接;
当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时,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应与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电性接触,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相接触,所述弹性对接部与所述中间屏蔽片或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在竖直方向上弹性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对接部包括自所述主体部先沿竖直方向远离所述主体部弯折延伸再向前延伸形成的一连接段,以及自所述连接段在竖直方向上靠近所述主体部弯折延伸的一接触段,所述接触段与所述中间屏蔽片的板面弹性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自所述主体部的前边缘沿竖直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主体部一体延伸有多个所述抵接部均位于所述接触段的后方,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均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抵接部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一一对应相抵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自所述主体部沿竖直方向分别冲压形成至少两个所述弹性对接部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上下两侧,以对应与所述中间屏蔽片的上下两侧抵接,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上方的所述弹性对接部和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下方的所述弹性对接部沿竖直方向相互错位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自所述主体部开设多个开孔,自每一所述开孔的后边缘沿竖直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抵接部,多个所述抵接部分别布置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上下两侧,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下方的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弹性对接部沿前后方向对齐,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上方的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弹性对接部沿前后方向对齐。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上方的所述弹性对接部位于上排的所述第二端子组的相邻两个端子之间,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下方的所述弹性对接部位于下排的所述第二端子组的相邻两个端子之间。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屏蔽片的前端沿竖直方向分别冲压形成多个上屏蔽接触部和多个下屏蔽接触部,多个所述上屏蔽接触部和多个所述下屏蔽接触部分别与位于所述主体部上下两侧的多个所述弹性对接部一一对应接触,所述上屏蔽接触部与所述下屏蔽接触部沿横向方向间隔交替排列。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一第一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上、下两排所述第一端子组固定于所述第一基部且分别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所述中间屏蔽片固定于所述第一基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包括自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前端面向后凹设的一对接空间以及位于所述对接空间后方的一第二基部,所述对接空间用以收容所述舌板,所述主体部和所述抵接部埋设于所述第二基部,上、下两排所述第二端子组以及所述弹性对接部均延伸进入所述对接空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自所述舌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沿竖直方向凹设至少一凹陷部,自所述中间屏蔽片的前端沿竖直方向冲压形成至少一屏蔽接触部,所述屏蔽接触部沿竖直方向延伸至所述凹陷部且显露于所述舌板的表面,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舌板插入所述对接空间内,所述弹性对接部与所述屏蔽接触部在所述凹陷部内弹性抵接。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上排的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一上排接地端子和多个第一上排信号端子,下排的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一下排接地端子和多个第一下排信号端子,所述弹性对接部包括自所述主体部的前端沿竖直方向分别弯折延伸形成多个上弹性对接部和多个下弹性对接部,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每一所述第一上排接地端子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上弹性对接部接触,每一所述第一下排接地端子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下弹性对接部接触。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自所述舌板的前端面向后凹设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显露于所述收容槽内,自所述主体部的前端沿竖直方向冲压形成所述弹性对接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弹性对接部进入所述收容槽内,所述弹性对接部在竖直方向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弹性抵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沿竖直方向分别冲压形成多个凸包,所述弹性对接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凸包之间,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凸包与所述收容槽的内壁面干涉配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对接部具有多个,所述弹性对接部与所述凸包沿横向方向依次交替排列。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包括一板体部以及自所述板体部两侧分别向下凸伸一凸肋,自所述第一基部还向前延伸一防呆柱,所述防呆柱包括一导引斜面,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侧壁向下倾斜设有一防呆部,所述防呆部连接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侧壁和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底壁,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防呆部位于所述导引斜面的内侧。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一金属外壳套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外,自所述金属外壳的侧壁沿所述防呆部的外侧倾斜延伸一连接壁,所述连接壁与所述金属外壳的底壁相连,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连接壁与所述导引斜面沿前后方向配合。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侧面沿前后方向连续凸设一凸条,一屏蔽外壳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外,所述屏蔽外壳的两侧壁均自后向前凹设与所述凸条配合的一缺槽,自所述屏蔽外壳的两侧壁相对弯折延伸两挡止部,所述挡止部挡止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后方。
17.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一第一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两排第一端子组固定于所述第一基部且分别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每排所述第一端子组均包括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一侧的多个第一信号端子,一中间屏蔽片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且位于两排所述第一端子组之间;
一第二连接器沿垂直于竖直方向的前后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对接,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包括一第二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二基部向前延伸的一对接部,自所述对接部的前端面向后凹设形成一对接空间,两排第二端子组固定于所述第二基部且显露于所述对接空间内,每排所述第二端子组均包括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一侧的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基部的一第二接地固定部,自所述第二接地固定部向前延伸且显露于所述对接空间的一第二接地接触部和一弹性导接部,一中铁片设于所述第二基部且位于两排所述第二端子组之间,所述中铁片包括埋设于所述第二基部的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沿竖直方向弯折延伸至少一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接地固定部抵接;
当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时,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应与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电性接触,所述第二接地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相接触,所述弹性导接部与所述中间屏蔽片在竖直方向上弹性抵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导接部和所述第二接地接触部均自所述第二接地固定部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且所述弹性导接部和所述第二接地接触部横向间隔设置,所述弹性导接部先自所述第二接地固定部靠近所述主体部倾斜延伸,再远离所述主体部向前弯折延伸,所述弹性导接部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二接地接触部的前端的后方。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自所述舌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沿竖直方向凹设至少一凹陷部,所述中间屏蔽片的前端冲压形成至少一屏蔽接触部,所述屏蔽接触部延伸至所述凹陷部且显露于所述舌板的表面,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舌板插入所述对接空间内,所述弹性导接部与所述屏蔽接触部在所述凹陷部内沿竖直方向弹性抵接。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上排的所述第二端子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二上排接地端子和多个第二上排信号端子,每一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包括一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自每一所述第二上排接地固定部向前间隔延伸且显露于所述对接空间的一第二上排接地接触部和一上弹性导接部,下排的所述第二端子组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二下排接地端子和多个第二下排信号端子,每一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包括一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自每一所述第二下排接地固定部向前间隔延伸且显露于所述对接空间的一第二下排接地接触部和一下弹性导接部,所述抵接部包括自所述主体部沿竖直方向分别弯折延伸形成多个上抵接部和多个下抵接部,多个所述上抵接部与多个所述第二上排接地端子抵接,多个所述下抵接部与多个所述第二下排接地端子抵接。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屏蔽片的前端分别冲压形成多个上屏蔽接触部和多个下屏蔽接触部,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多个所述上弹性导接部和多个所述上屏蔽接触部于所述对接空间内对应弹性抵接,多个所述下弹性导接部和多个所述下屏蔽接触部于所述对接空间内对应弹性抵接。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自所述主体部开设多个开孔,自每一所述开孔的后边缘沿竖直方向延伸多个所述上抵接部和多个所述下抵接部,多个所述上抵接部和多个所述下抵接部分别布置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上下两侧,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下方的所述下抵接部和所述下弹性导接部沿前后方向对齐,位于所述主体部板面的上方的所述上抵接部与所述上弹性导接部沿前后方向对齐。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包括一板体部以及自所述板体部两侧分别向下凸伸一凸肋,自所述第一基部还向前延伸一防呆柱,所述防呆柱包括一导引斜面,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侧壁向下倾斜设有一防呆部,所述防呆部连接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侧壁和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底壁,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防呆部位于所述导引斜面的内侧。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一金属外壳套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外,自所述金属外壳的侧壁沿所述防呆部的外侧倾斜延伸一连接壁,所述连接壁与所述金属外壳的底壁相连,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连接壁与所述导引斜面沿前后方向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48077.2A CN110504594B (zh) | 2019-07-18 | 2019-07-18 | 电连接器组合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48077.2A CN110504594B (zh) | 2019-07-18 | 2019-07-18 | 电连接器组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04594A CN110504594A (zh) | 2019-11-26 |
CN110504594B true CN110504594B (zh) | 2021-03-16 |
Family
ID=68585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48077.2A Active CN110504594B (zh) | 2019-07-18 | 2019-07-18 | 电连接器组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50459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31244A (zh) * | 2019-12-31 | 2021-07-16 | 富鼎精密工业(郑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CN114284806B (zh) * | 2020-09-28 | 2024-01-23 | 庆虹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传输片 |
CN117578110A (zh) * | 2021-01-21 | 2024-02-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相关产品 |
TWM618644U (zh) * | 2021-06-25 | 2021-10-21 | 詮欣股份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 |
CN114639979B (zh) * | 2022-02-18 | 2024-05-17 | 鹤山市得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连接器、连接器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CN115483557A (zh) * | 2022-09-23 | 2022-12-16 | 中山得意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37859B2 (ja) * | 2000-09-14 | 2005-04-13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CN203942066U (zh) * | 2014-02-21 | 2014-11-12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03800319U (zh) * | 2014-04-15 | 2014-08-27 | 东莞市泰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改良的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
CN104064910B (zh) * | 2014-06-10 | 2016-08-24 | 东莞市泰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高频插座连接器、高频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
CN205029112U (zh) * | 2015-08-25 | 2016-02-10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7565280A (zh) * | 2017-08-08 | 2018-01-09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08352552U (zh) * | 2018-04-16 | 2019-01-08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 |
CN109994853B (zh) * | 2019-04-29 | 2024-08-06 | 温州意华接插件股份有限公司 | 高速基板连接器 |
-
2019
- 2019-07-18 CN CN201910648077.2A patent/CN11050459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04594A (zh) | 2019-11-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04594B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107681371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2886340B (zh) | 电连接器 | |
US738431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liable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 |
CN110247261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0994247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3555708A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112260009B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CN110429407B (zh) | 电连接器 | |
TWM521821U (zh) | 電連接器 | |
US761826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liable mating frame mating with another connector | |
CN106684610B (zh) | Type C连接器 | |
US676722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 retaining system | |
CN108206431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9301570B (zh) | 电连接器 | |
CN21450583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608556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1376987U (zh) |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 |
CN109301544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9687205B (zh) | 电连接器 | |
CN21685040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475445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4505926U (zh) |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11376973U (zh) | 电连接器 | |
CN110416829B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