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4124160U - 接触件 - Google Patents

接触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24160U
CN214124160U CN202023112688.2U CN202023112688U CN214124160U CN 214124160 U CN214124160 U CN 214124160U CN 202023112688 U CN202023112688 U CN 202023112688U CN 214124160 U CN214124160 U CN 2141241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elastic
arm
arms
elastic ar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1268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向阳
王恒
邹宏飞
李立新
张志中
韩云钊
李卫可
武学顺
徐耕
全硒硼
柳先波
田旭
许蔚
习冰寒
闫奉献
李晓月
胡竣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viation Optical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viation Optical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viation Optical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viation Optical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11268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241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241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241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件,接触件包括接触件主体,接触件主体包括至少一对弹臂,同对的两弹臂相对布置并用于相对摆动,各弹臂的后端固定相连以导电连通;各弹臂的相对外侧均具有用于与适配接触件接触的接触区域;接触件还包括设于相对布置的两弹臂之间的传力件,传力件用于在其中一个弹臂受力朝内摆动时将作用力传递至相对的另一个弹臂上,以使相对的两个弹臂同向摆动。通过在两弹臂之间设置传力件,能够接触件与适配接触件相互偏离时,其中一个弹臂受力较大时通过传力件将作用力传递到另一个弹臂上,使得两个弹臂能够发生同步摆动,保证两弹臂均与适配接触件进行接触,降低电阻,防止出现温升过高的情况,有效保护接触件。

Description

接触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插接结构主要有两种:片式插接结构和圆形插接结构,片式插接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相互对插的片式插孔接触件101和片式插针接触件102,片式插孔接触件101包括两个相对排布的第一弹臂1011,使用时片式插针接触件102插入由两第一弹臂1011形成的通道中,片式插针接触件102与两第一弹臂1011均接触,实现电信号连通。圆形插接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相互对插的圆形插孔接触件103和圆形插针接触件104,圆形插孔接触件103包括多对相对排布的第二弹臂1031,使用时圆形插针接触件104插入由多对第二弹臂1031形成的通道中,圆形插针接触件104与各第二弹臂1031均接触,实现电信号连通。
理想情况下,插针接触件(包括片式插针接触件102和圆形插针接触件104)插入插孔接触件(包括片式插孔接触件101和圆形插孔接触件103)后,插针接触件与各弹臂均良好接触,实现电信号连通。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发现,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必须对正后再对插,如图5所示,以片式插孔接触件101和片式插针接触件102为例,当片式插孔接触件101和片式插针接触件102相互偏离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插,会损坏片式插孔接触件101的第一弹臂1011或者造成在插合界面局部压力过大,也会导致另一个第一弹臂1011与片式插针接触件102无接触形成间隙105,或者是虚接触,导致片式插针接触件102与片式插孔接触件101之间接触电阻过大,传输电信号时温升高,容易烧毁。圆形插孔接触件103和圆形插针接触件104对插时也存在该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件,以解决针接触件和孔接触件相互偏离对插时易损坏接触件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接触件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接触件,定义接触件中用于与适配接触件对插的一端为前端,接触件包括:
接触件主体,包括:
弹臂,设有至少一对,同对的两弹臂相对布置并用于相对摆动,各弹臂的后端固定相连以导电连通;
各弹臂的相对外侧均具有用于与适配接触件接触的接触区域;
接触件还包括:
传力件,传力件设于相对布置的两弹臂之间,传力件用于在其中一个弹臂受力朝内摆动时将作用力传递至相对的另一个弹臂上,以使相对的两个弹臂同向摆动。
有益效果是:通过在两弹臂之间设置传力件,能够接触件与适配接触件相互偏离时,其中一个弹臂受力较大时通过传力件将作用力传递到另一个弹臂上,使得两个弹臂能够发生同步摆动,保证两弹臂均与适配接触件进行接触,降低电阻,防止出现温升过高的情况,有效保护接触件。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传力件为弹性件,弹性件固设于相对的两弹臂之间或者弹性压装于两弹臂之间。
有益效果是:弹性件设于两弹臂之间,能够通过弹性变形实现作用力的传递。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弹性件为弯折的弹片,弹片的开口朝后,弹片包括与对应两弹臂撑紧顶压配合或固定相连的侧边。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弹片的所述侧边撑紧顶压在相对的两弹臂之间;
接触件主体包括位于后端的安装臂,所述侧边的后端卡装于所述安装臂上。
有益效果是:侧边与安装臂之间卡装相连,便于单独加工后分体安装,拆装更加方便。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弹臂均由后向前且朝内倾斜延伸,所述弹臂的前端设有朝内弯折的收口段,而在弹臂的前端形成外凸的拐角位置,该拐角位置形成所述接触区域;
相对布置的两弹臂的收口段与所述弹片的前端挡止配合,以对弹片进行限位。
有益效果是:通过收口段实现对弹片前端的限位,防止弹片脱出,避免正常对插时发生弹片意外脱落的情况。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定义相对布置的两弹臂为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
所述传力件为固设于或一体成型于第二弹臂上的支臂,支臂可相对于第二弹臂弹性摆动,所述支臂的另一端抵顶至所述第一弹臂上,以进行传力。
有益效果是:支臂的安装方式较为简单,方便进行安装。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支臂中用于与第一弹臂抵顶的一端朝第二弹臂弯折延伸,该弯折延伸出设有弧形顶压面,弧形顶压面用于与第一弹臂抵顶接触。
有益效果是:弧形顶压面能够防止划伤第一弹臂,有效保护第一弹臂。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弹臂均由后向前且朝内倾斜延伸,所述弹臂的前端设有朝内弯折的收口段,而在弹臂的前端形成外凸的拐角位置,该拐角位置形成所述接触区域;
所述弹臂上于该拐角位置设有凸起,凸起用于与适配接触件接触导通。
有益效果是:拐角位置处与适配接触件进行接触,此处磨损最大,在此处增加凸起后,一方面能够提高此处的强度,保证对插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耐磨性,防止弹臂被磨透。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凸起的前端与弹臂之间平滑过渡相连。
有益效果是:凸起与弹臂平滑过渡,能够引导适配接触件进入到凸起外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片式插孔接触件和片式插针接触件未对插时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片式插孔接触件和片式插针接触件对插时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圆形插孔接触件和圆形插针接触件未对插时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圆形插孔接触件和圆形插针接触件对插时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片式插孔接触件和片式插针接触件相互偏离后对插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接触件实施例1中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接触件实施例1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接触件实施例1中接触件主体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接触件实施例1中接触件与适配接触件未对插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接触件实施例1中接触件与适配接触件对插时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接触件实施例1中接触件、适配接触件偏离后对插时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接触件实施例1所在的连接系统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接触件实施例1所在的连接系统的分解示意图;
图14为图12和图13中法兰插座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2和图13中法兰插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16为图12和图13中法兰插座的主视图;
图17为图16中A-A截面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压套的第一示意图;
图19为图17中压套的第二示意图;
图20为图12和图13中PCB插座的第一示意图;
图21为图12和图13中PCB插座的第二示意图;
图22为图12和图13中PCB插座的第一分解示意图;
图23为图12和图13中PCB插座的第二分解示意图;
图24为图20至图23中导电体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接触件实施例1所在的连接系统第一种装配方式中正向安装法兰插座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接触件实施例1所在的连接系统第一种装配方式中反向安装法兰插座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接触件实施例1所在的连接系统第一种装配方式中垂直正装PCB插座的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接触件实施例1所在的连接系统第一种装配方式中垂直反装PCB插座的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接触件实施例1所在的连接系统第一种装配方式中倾斜正装PCB插座的示意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接触件实施例1所在的连接系统第一种装配方式中倾斜反装PCB插座的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接触件实施例1所在的连接系统显示第二种装配方式的示意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接触件实施例2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片式插孔接触件;1011、第一弹臂;102、片式插针接触件;103、圆形插孔接触件;1031、第二弹臂;104、圆形插针接触件;105、间隙;200、法兰插座;201、法兰插座壳体;202、接触件;2021、接触件主体;2022、平台;20221、第一侧壁;20222、第二侧壁;2023、安装臂;20241、第一弹臂;20242、第二弹臂;2025、弹性件;2026、凸起;2027、收口段;2028、侧边;2029、连接段;2030、卡槽;203、第一支撑体;2031、开口;2032、第一限位台阶;2033、第二限位台阶;2034、挡止台阶;2035、引导斜面;204、第一导电体;205、第二导电体;206、插针;207、第一螺钉;208、压套;2081、插针穿孔;2082、顶压台阶;2083、压套台阶;2084、凸键;209、卡簧;300、PCB插座;301、插座单体;302、第二支撑体;3021、卡槽;3022、加强筋;3023、平面;303、导电体;3031、卡装边;3032、引脚;3033、贴合面;3034、第一引导角;3035、弯折边;3036、第二引导角;400、面板;500、PCB;501、贯通通道;600、适配接触件;601、夹臂;700、第二螺钉;800、支臂;801、弧形顶压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可能出现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可能出现的术语“设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设有”的对象可以是本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与本体分体布置并连接在本体上,该连接可以是可拆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连接。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接触件的具体实施例1:
如图6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接触件202实际上为片式的插针接触件,使用时与插孔式的适配接触件600进行对插。为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中定义接触件202中与适配接触件600对插的一端为前端。接触件202包括接触件主体2021和弹性件2025。
接触件主体2021的结构如图8所示,接触件主体2021包括平台2022,平台2022为U形结构,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20221和第二侧壁20222,平台2022的前端固定有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第一弹臂20241与第一侧壁20221相连,第二弹臂20242与第二侧壁20222相连,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通过平台2022实现导电连通,能够传递同一路信号。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相对排布,且可以相对摆动,此处定义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相向摆动时为朝内摆动,相背摆动时为朝外摆动。本实施例中,接触件202采用一体弯折的方式成型出来。
如图8所示,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均倾斜延伸布置,而且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的前端均相向弯折,而在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的前端形成收口段2027,两个收口段2027配合而使得接触件主体2021的前端形成收口。
由于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倾斜延伸且前端相向弯折,从而在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的前端形成凸出的拐角位置。如图8所示,在该拐角位置固定有凸起2026,其中凸起2026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其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或者多边形等。此处凸起2026的作用主要是对第一弹臂20241、第二弹臂20242拐角位置进行加强,原因在于,第一弹臂20241、第二弹臂20242的拐角处最为薄弱,但是该位置在使用时主要与适配接触件600进行接触导电,对该薄弱位置进行加强和增厚,保证该处不易被磨透,保证接触件202和适配接触件600连接的可靠性。
其中,为了保证接触件202和适配接触件600能够顺利对插,凸起2026的边缘(尤其是前端的边缘)与第一弹臂20241、第二弹臂20242之间通过圆角或倒角过渡,使得凸起2026的前端与弹臂(包括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平滑过渡,圆角或倒角在插合过程中起到引导和导向的作用,引导适配接触件600的夹臂601顺利进入第一弹臂20241、第二弹臂20242的外部。而由图7和图8可以看出,无论是第一弹臂20241还是第二弹臂20242,其前端均为分叉结构,受力后更加容易发生变形,保证接触件202和适配接触件600顺利对插。
接触件202还包括弹性件2025,弹性件2025位于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之间,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此处的弹性件2025为U形弹片,U形的弹性件2025包括两侧边2028以及连接两侧边2028的连接段2029,连接段2029弯折并可发生弹性变形,侧边2028分别与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顶压配合,从而撑紧在两个弹臂之间。为安装弹性件2025,如图7所示,在两个侧边2028的端部开设有卡槽2030,在平台2022的后端固定有安装臂2023,安装臂2023有两个,与两个侧边2028一一对应,卡槽2030适配地卡在安装臂2023上,同时弹性件2025的前端被收口段2027进行限位,防止脱出。当然,在实际制作时,可以将两个安装臂2023合为一个。
其中,适配接触件600实际为插孔接触件,包括两个相对布置的夹臂601。使用时,如图9和图10所示,接触件202和适配接触件600对插,夹臂601驱使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进行摆动,依靠弹性撑紧的方式装配在一起。若接触件202和适配接触件600对正布置时,则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受到正压力后摆动相同的幅度并使弹性件2025的两侧边2028合拢。如图11所示,当接触件202和适配接触件600相互偏离时,其中一个夹臂601先与第一弹臂20241接触,对第一弹臂20241施加正压力,第一弹臂20241将正压力传递到弹性件2025上,弹性件2025将压力传递到第二弹臂20242上,使得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能够同向扭动,使第二弹臂20242能够与另一个夹臂601接触导电。
以下为接触件202的一个应用场景-连接系统,连接系统用来将电信号由机箱机柜外部传输到机箱机柜内部的PCB500上,如图12至图31所示为连接系统的结构。
如图12和图13所示,连接系统包括法兰插座200和PCB插座300,法兰插座200在使用时固定在机箱机柜的面板400上,并且一端穿入到机箱机柜内部,机箱机柜的内部固定有PCB500,PCB插座300固定安装在PCB500上。其中,法兰插座200整体上沿Z向延伸,面板400垂直于Z向,面板400内有穿孔,供法兰插座200的一端穿入。
如图14至图19所示,法兰插座200包括法兰插座壳体201,为方便描述,以图14至图17示出的左右方向为基准进行描述,应当说明的是,左右方向的界定并不对法兰插座200的结构造成限定。法兰插座壳体201有法兰盘,用来安装在面板400上,法兰插座壳体201有左右贯通的通道,其中左端用来与外部的插头进行对插。
法兰插座200包括两个接触件202,接触件202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两个接触件202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布,而且两个接触件202之间相对翻转180°布置,在每个接触件202左端的平台2022上均连接有导电体。具体地,如图17所示,左端的接触件202下方固定有第二导电体205,右端的接触件202上方固定有第一导电体204,第一导电体204和第二导电体205均沿左右方向延伸,左端均通过第一螺钉207固定安装有插针206。如图17所示,插针206为左细右粗的结构。
法兰插座200还包括第一支撑体203,第一支撑体203有两个,相对扣合在两个接触件202以及第一导电体204、第二导电体205的外部,第一支撑体203用来支撑接触件202,两个第一支撑体203相对的内侧有槽供接触件202放入,在第一支撑体203上有贯通的开口2031,每个第一支撑体203上均有两个左右间隔排布的开口2031,而且两个第一支撑体203上的开口2031正对。开口2031供接触件202的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伸入,并且使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的凸起2026伸出到第一支撑体203的外部。
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在第一支撑体203的Z向的端部以及Y向的侧部上均有引导斜面2035,引导斜面2035的作用是当法兰插座200和PCB插座300插合时,引导斜面2035可以引导两者顺利进行插合。
本实施例中,为将接触件202以及第一支撑体203固定安装在法兰插座壳体201上,如图15所示,在第一支撑体203的左端设置有朝右的挡止台阶2034,在法兰插座壳体201内壁上对应开设有环形台阶。组装时,先将两个第一支撑体203对扣在两个接触件202的外部,然后自左向右贯穿法兰插座壳体201,使第一支撑体203的挡止台阶2034与法兰插座壳体201的环形台阶挡止配合,然后再用压套208进行压装。
压套208的结构如图18和图19所示,压套208中间开设有插针穿孔2081,其中,插针穿孔2081有两个,分别供两个插针206贯穿,插针穿孔2081为台阶孔,形成朝右的顶压台阶2082。而且,如图18所示,压套208自身外周为台阶结构,形成朝左的压套台阶2083。压套208的外周有凸键2084,用来与法兰插座壳体201止转配合。
组装时,第一支撑体203上的挡止台阶2034与法兰插座壳体201的环形台阶挡止配合,压套208自左向右穿入法兰插座壳体201中,然后再安装卡簧209实现左右定位,将第一支撑体203固定在法兰插座壳体201上。同时,顶压台阶2082顶压插针206,为对插针206以及接触件202进行左右定位,如图17所示,在第一支撑体203上设置有朝左的第一限位台阶2032和第二限位台阶2033,两个限位台阶分别与两个接触件202中的平台2022左右挡止配合,通过两个限位台阶以及压套台阶2083的配合,将插针206以及两个接触件202进行左右定位。
如图13所示,连接系统还包括第二螺钉700,第二螺钉700用来将法兰插座壳体201固定安装在面板400上。
PCB插座300的结构如图12以及图20、图21、图22、图23和图24所示,PCB插座300在使用时固定在PCB500上。PCB插座300包括两个插座单体301,两个插座单体301间隔排布并单独固定在PCB500上,两个插座单体301分置在法兰插座200中接触件202中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的两侧。插座单体301包括第二支撑体302和固定在第二支撑体302上的导电体303,导电体303用来与接触件202接触实现导电连通。其中,每一个第二支撑体302包括两个导电体303,两个导电体303沿左右方向依次间隔排布,并用来与不同的接触件202进行接触。两个插座单体301上的导电体303正对,分别与同一个接触件202的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对应接触。
导电体303的结构如图22、图23和图24所示,导电体303整体上呈“几”字形排布,包括竖向延伸的卡装边3031,卡装边3031用来适配插入到第二支撑体302的卡槽3021中而实现固定。导电体303有贴合面3033,贴合面3033用来与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进行接触导电。在贴合面3033的左右两侧分别有第一引导角3034,第一引导角3034用来引导导电体303与法兰插座200的右端沿左右方向进行插装。在贴合面3033的上下两侧分别一体成型有弯折边3035,弯折边3035与贴合面3033之间通过第二引导角3036进行接触,第二引导角3036引导导电体303与法兰插座200的右端沿上下方向进行插装。而导电体303还包括下端的引脚3032,引脚3032用来固定插装在或者直接焊接在PCB500上。
第二支撑体302的结构如图22和图23所示,第二支撑体302为绝缘体,在第二支撑体302上开设有卡槽3021,供导电体303的卡装边3031适配地插入,实现固定安装。本实施例中,为了减轻第二支撑体302的重量,第二支撑体302的内部可以为镂空结构。同时在第二支撑体302上设置加强筋3022,此处加强筋3022的作用是:在法兰插座200和PCB插座300插合时,导电体303受到正压力作用,加强筋3022在此起到固定加强第二支撑体302的作用。而且如图21所示,第二支撑体302的顶部为平面3023,便于自动化装配时采用真空吸盘吸取PCB插座300。
组装后的结构如图12所示,在PCB500上开设有上下贯通的贯通通道501,而导电体303中的贴合面3033与贯通通道501上下对应,法兰插座200的右端也与贯通通道501上下对应。
本实施例中,两个插座单体301之间形成供法兰插座200插入的插装通道,同时利用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的弹性变形,实现了两个插座单体301配合夹紧法兰插座200的功能。法兰插座200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有一定的长度,导电体30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有一定的长度。
本实施例的连接系统在使用时,在X方向上,若PCB500相对于面板400浮动,依靠接触件202自身的弹性变形能够实现浮动相连,保证接触可靠;在Y方向上,若PCB500相对于面板400浮动,依靠PCB插座300和法兰插座200在Y方向上的接触长度来实现浮动接触,保证接触可靠;在Z方向上,若PCB500相对于面板400浮动,依靠PCB插座300和法兰插座200在Z方向上的接触长度来实现浮动接触,保证接触可靠。
而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系统,对于安装顺序也没有特定的限制,可以如图25至图30所示,先在面板400上安装法兰插座200,再将PCB500以及PCB插座300与法兰插座200进行接触相连,具体地,如图25和图26所示,法兰插座200可以实现正向安装和旋转180°反向安装在面板400上。当PCB500与面板400垂直时,且PCB插座300在上,PCB500在下时,如图27所示,可以先将PCB插座300固定安装在PCB500上,然后向上或向下插套在法兰插座200的外部。当PCB500与面板400垂直时,且PCB插座300在下,PCB500在下时,如图28所示,可以先将PCB插座300固定安装在PCB500上,然后向上或向下插套在法兰插座200的外部。当PCB500与面板400不垂直时,如图29和图30所示,无论PCB插座300在上还是PCB500在上,均可以向上或向下插套在法兰插座200的外部。
当然,也可以以图31所示的安装顺序进行安装,也就是先将PCB500以及PCB插座300安装在机箱机柜的内部,然后再安装法兰插座200,法兰插座200插装在两插座单体301形成的间隔中。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025的作用是能够传递作用力,从而使相对的两弹臂可以同向进行扭动,弹性件2025形成传力件。
本实施例中,第一弹臂20241、第二弹臂20242中拐角位置处设置有凸起2026,此拐角位置用来与适配接触件进行接触,形成接触区域。
应当说明的是,实际产品中,平台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比如为块状的结构等。
本实用新型接触件的具体实施例2:
如图3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传力件为支臂800,支臂800是第二弹臂20242的前端一体弯折成型的,其可相对于第二弹臂20242进行摆动,而支臂800的另一端抵顶到第一弹臂20241上。为了防止支臂800划伤第一弹臂20241,支臂800的端部朝向第二弹臂20242所在的方向进行弯折,并形成弧形顶压面801,弧形顶压面801用来顶压在第一弹臂20241。而第一弹臂20241、第二弹臂20242固定在平台2022上的方式与实施例1的一致,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其他实施例中,支臂可以采用分体固设的方式安装在第一弹臂上。
本实用新型接触件的具体实施例3:
实施例1中,弹性件为U形的弹片。本实施例中,弹片的形状可以为V形或W形,弹片的两个侧边撑紧在相对的两个弹臂上。
本实用新型接触件的具体实施例4:
实施例1中,弹片通过后端的卡槽以及弹臂的收口段实现前后定位。本实施例中,可以仅依靠卡槽和收口段中的其中一个实现对弹片的前后定位。
本实用新型接触件的具体实施例5:
实施例1中,弹片撑紧在两个弹臂之间。本实施例中,弹片的两个侧边可以直接固定在两个弹臂上。
本实用新型接触件的具体实施例6:
实施例1中,弹性件为设于两弹臂之间的弹片。本实施例中,弹性件可以为压簧,其中压簧可以固定在两弹臂之间,也可以弹性压装在两弹臂之间,具体地,可以在弹臂上开槽对压簧进行限位。
本实用新型接触件的具体实施例7:
实施例1中,在弹臂的接触区域固定有凸起,对接触区域进行加强。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接触区域的凸起取消。
本实用新型接触件的具体实施例8:
实施例1中,弹臂倾斜延伸且前端有弯折的收口段。本实施例中,弹臂可以不再倾斜延伸,为了与适配接触件进行接触,可以在弹臂的外侧单独设置凸起进行接触。
本实用新型接触件的具体实施例9:
实施例1中,传力件在初始安装时就与弹臂接触。本实施例中,传力件在初始安装时与弹臂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传力件摆动安装在平台上,当其中一个弹臂发生弹性变形时,弹臂接触到传力件,驱动传力件进行摆动,进而将作用力传递到另一个弹臂上。或者传力件自身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发生弹性变形。
本实用新型接触件的具体实施例10:
实施例1中,弹臂有一对。本实施例中,弹臂可以有两对或者两对以上,同对的两弹臂之间均有传力件,当然,为了方便进行布置,各传力件之间可以在前后方向上错开进行布置。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不需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定义接触件(202)中用于与适配接触件(600)对插的一端为前端,接触件(202)包括:
接触件主体(2021),包括:
弹臂,设有至少一对,同对的两弹臂相对布置并用于相对摆动,各弹臂的后端固定相连以导电连通;
各弹臂的相对外侧均具有用于与适配接触件(600)接触的接触区域;
接触件(202)还包括:
传力件,传力件设于相对布置的两弹臂之间,传力件用于在其中一个弹臂受力朝内摆动时将作用力传递至相对的另一个弹臂上,以使相对的两个弹臂同向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件为弹性件(2025),弹性件(2025)固设于相对的两弹臂之间或者弹性压装于两弹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2025)为弯折的弹片,弹片的开口朝后,弹片包括与对应两弹臂撑紧顶压配合或固定相连的侧边(202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弹片的所述侧边(2028)撑紧顶压在相对的两弹臂之间;
接触件主体(2021)包括位于后端的安装臂(2023),所述侧边(2028)的后端卡装于所述安装臂(2023)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臂均由后向前且朝内倾斜延伸,所述弹臂的前端设有朝内弯折的收口段(2027),而在弹臂的前端形成外凸的拐角位置,该拐角位置形成所述接触区域;
相对布置的两弹臂的收口段(2027)与所述弹片的前端挡止配合,以对弹片进行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定义相对布置的两弹臂为第一弹臂(20241)和第二弹臂(20242);
所述传力件为固设于或一体成型于第二弹臂(20242)上的支臂(800),支臂(800)可相对于第二弹臂(20242)弹性摆动,所述支臂(800)的另一端抵顶至所述第一弹臂(20241)上,以进行传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臂(800)中用于与第一弹臂(20241)抵顶的一端朝第二弹臂(20242)弯折延伸,该弯折延伸出设有弧形顶压面(801),弧形顶压面(801)用于与第一弹臂(20241)抵顶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6或7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臂均由后向前且朝内倾斜延伸,所述弹臂的前端设有朝内弯折的收口段(2027),而在弹臂的前端形成外凸的拐角位置,该拐角位置形成所述接触区域;
所述弹臂上于该拐角位置设有凸起(2026),凸起(2026)用于与适配接触件(600)接触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2026)的前端与弹臂之间平滑过渡相连。
CN202023112688.2U 2020-12-22 2020-12-22 接触件 Active CN2141241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12688.2U CN214124160U (zh) 2020-12-22 2020-12-22 接触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12688.2U CN214124160U (zh) 2020-12-22 2020-12-22 接触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24160U true CN214124160U (zh) 2021-09-03

Family

ID=77513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12688.2U Active CN214124160U (zh) 2020-12-22 2020-12-22 接触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2416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63790A (zh) * 2020-12-22 2021-03-26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触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63790A (zh) * 2020-12-22 2021-03-26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触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42606B (zh) 电连接器
US20010034163A1 (en) Battery connector
CN111952767A (zh) 连接器组件
US20040005794A1 (en) Construction for mounting a terminal, a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ounting it
CN110391523B (zh) 一种插座、浮动连接器及连接组件
US1121173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1326878A (zh) 电连接器
CN214124160U (zh) 接触件
CN214313725U (zh) 连接器及其法兰插座、pcb插座
CN112909663B (zh) 屏蔽板及使用该屏蔽板的端子模块、连接器
US6186833B1 (en) Hybrid connector with audio jack
CN210489871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件
US692951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ielding plate
US20030216086A1 (en) Contac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2563790A (zh) 一种接触件
CN212968163U (zh) 一种压配式端子及连接器
CN214957448U (zh) 一种插座连接器
CN212209825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插头
CN112952482B (zh) 电连接器总成及其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
CN112563817A (zh) 一种连接器及其法兰插座、pcb插座
CN221176698U (zh) 一种电源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8242453U (zh) 接插结构、公头接插件、母头接插件及接插装置
CN113036493A (zh) 一种牢固插接力的插座端子
CN113258352B (zh) 电性连接套件及电连接器
CN222530954U (zh) 一种连接器插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