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29538U - 燃气阀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燃气阀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929538U CN213929538U CN202022085434.XU CN202022085434U CN213929538U CN 213929538 U CN213929538 U CN 213929538U CN 202022085434 U CN202022085434 U CN 202022085434U CN 213929538 U CN213929538 U CN 2139295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 gas
- air outlet
- outlet channel
-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7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306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15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5 natura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392 so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气阀及燃气灶。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燃气阀不能单独控制某一环火盖的燃气气路,不能满足用户对火力多影响控制需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燃气阀的第一阀芯组件被配置在第一动作后能够使主阀腔室与进气通道连通、第二动作后能够使主阀腔室与第一出气通道连通;第二阀芯组件被配置为在第三动作后能够使副阀腔室与第二出气通道连通。通过上述设置,主阀体部和副阀体部共用一个进气通道,通过第一阀芯组件控制进气通道的开闭,简化结构;并分别通过第一阀芯组件和第二阀芯组件分别单独控制第一出气通道和第二出气通道的开闭,实现对不同气路的燃气流量的单独控制,满足用户对火力多样性控制的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气阀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指以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用具。燃气灶通常设置有燃气阀,用以调节燃气灶燃烧器端的出气量,进而达到调节火力的目的。
燃烧器通常包括两环、三环等多环火盖,燃气阀只能同步控制各环火盖的燃气气路,即,同时开启或者关闭各环火盖、调大或者调小各环火盖的燃气流量,不能单独控制其中某一环火盖,如此不能满足用户对火力多样性控制的需求。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燃气阀及燃气灶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燃气阀不能单独控制某一环火盖的燃气气路,不能满足用户对火力多影响控制需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气阀及燃气灶。
所述燃气阀包括:阀体、第一阀芯组件以及第二阀芯组件;所述阀体包括主阀体部以及至少一个副阀体部;所述主阀体部设置有主阀腔室以及分别与所述主阀腔室连通的进气通道和至少一个第一出气通道;所述副阀体部设置有与所述主阀腔室连通的副阀腔室以及与所述副阀腔室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出气通道;所述第一阀芯组件位于所述主阀腔室内,且所述第一阀芯组件被配置为能够封堵所述主阀腔室与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一出气通道,并在第一动作后能够使所述主阀腔室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在第二动作后能够使所述主阀腔室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阀芯组件位于所述副阀腔室内,且所述第二阀芯组件被配置为能够封堵所述副阀腔室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并在第三动作后能够使所述副阀腔室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连通。
在上述燃气阀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气通道安装有电磁阀;所述第一阀芯组件包括第一阀杆和抵顶件,所述第一阀杆与所述主阀体部连接,所述抵顶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阀杆的底端连接,所述抵顶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磁阀抵接,且所述抵顶件能够在所述第一阀杆下压时将所述电磁阀顶开,以使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主阀腔室连通。
在上述燃气阀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阀芯组件还包括第一阀芯,所述第一阀芯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主阀腔室连通的第一过气通道;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第一阀杆连接,且所述第一阀芯在所述第一阀杆的带动下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过气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连通。
在上述燃气阀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过气通道包括与所述主阀腔室连通的第一中心腔以及至少一个贯穿所述第一中心腔侧壁的第一过孔;所述第一中心腔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相对以封隔所述主阀腔室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所述第一阀芯在所述第一阀杆的带动下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相对。
在上述燃气阀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中心腔的侧壁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过孔,且多个所述第一过孔沿所述第一中心腔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主阀体部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出气通道;所述第一阀芯在所述第一阀杆的带动下转动至预设位置,以使预设所述第一过孔与预设所述第一出气通道连通。
在上述燃气阀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中心腔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安装通道,所述第一安装通道的侧壁设置有沿所述第一阀杆的轴向延伸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阀杆设置有容纳在所述第一限位槽中的第一限位臂,所述第一阀杆穿过所述第一安装通道、所述第一中心腔与所述抵顶件连接,所述第一阀杆能够相对所述第一阀芯上下移动,且所述第一阀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一阀芯相对所述主阀腔室转动。
在上述燃气阀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阀芯组件包括第二阀杆与第二阀芯,所述第二阀杆与所述副阀体部连接,且所述第二阀芯与所述第二阀杆连接;所述第二阀芯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副阀腔室连通的第二过气通道,所述第二阀芯在所述第二阀杆的带动下以使所述第二过气通道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连通。
在上述燃气阀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过气通道包括与所述副阀腔室连通的第二中心腔以及至少一个贯穿所述第二中心腔侧壁的第二过孔;所述第二中心腔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相对以封隔所述副阀腔室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所述第二阀芯在所述第二阀杆的带动下转动以使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相对。
在上述燃气阀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中心腔的侧壁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过孔,且多个所述第二过孔沿所述第二中心腔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副阀体部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出气通道;所述第二阀芯在所述第二阀杆的带动下转动至预设位置,以使预设所述第二过孔与预设所述第二出气通道连通。
所述燃气灶包括:燃烧器以及上述的燃气阀;所述燃烧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引射管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引射管,所述燃气阀的第一出气通道与所述第一引射管连通,所述燃气阀的第二出气通道与所述第二引射管连通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燃气阀及燃气灶,其燃气阀的阀体包括主阀体部以及至少一个副阀体部;主阀体部设置有主阀腔室以及分别与主阀腔室连通的进气通道和至少一个第一出气通道;副阀体部设置有与主阀腔室连通的副阀腔室以及与副阀腔室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出气通道;第一阀芯组件位于主阀腔室内,且第一阀芯组件被配置为能够封堵主阀腔室与进气通道和第一出气通道,并在第一动作后能够使主阀腔室与进气通道连通、第二动作后能够使主阀腔室与第一出气通道连通;第二阀芯组件位于副阀腔室内,且第二阀芯组件被配置为能够封堵副阀腔室与第二出气通道,并在第三动作后能够使副阀腔室与第二出气通道连通。通过上述设置,主阀体部和副阀体部共用一个进气通道,通过第一阀芯组件控制进气通道的开闭,有利于简化结构;并分别通过第一阀芯组件和第二阀芯组件分别单独控制第一出气通道和第二出气通道的开闭,实现对不同气路的燃气流量的单独控制,满足用户对火力多样性控制的需求,进而提高用户满意度。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燃气阀及燃气灶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燃气阀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燃气阀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阀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阀芯组件的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燃气阀关闭时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D-D剖视图;
图7是图5中E-E剖视图;
图8是图5中F-F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燃气阀打开时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中A-A剖视图;
图11是图9中B-B剖视图;
图12是图9中C-C剖视图。
附图中:
1、第一阀芯组件;11、第一阀杆;12、抵顶件;121、连接部;122、过渡部;123、抵顶部;124、支撑部;13、第一阀芯;131、第一中心腔;132、第一过孔;133、第三过孔;134、第一安装过道; 135、第一限位槽;14、第一阀柄;141、第一限位臂;142、卡接槽;15、第一安装支架;151、插舌;16、第一安装板;171、卡接件;172、压板;173、连接件;18、第一弹性件;19、螺钉;20、第二弹性件; 21、密封圈;2、第二阀芯组件;22、第二中心腔;23、第二过孔;3、主阀体部;31、主阀腔室;32、进气通道;321、电磁阀;322、进气口;33、第一出气通道;331、第一出气接头;34、第三出气通道;341、第三出气接头;35、限位件;4、副阀体部;41、副阀腔室;42、第二出气通道;421、第二出气接头;5、连接部;51、连通通道;52、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虽然本实用新型的燃气阀是结合三环火盖来描述的,但是这并不是限定的,其他双环、四环、五环等多环火盖的燃气灶均可配置本实用新型的燃气阀。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一些燃气灶包括内环火盖、中环火盖以及外环火盖,以提供更大的燃烧面积和火力。现有的燃气阀通常包括阀体以及阀芯,阀体上设置有进气通道、内环出气通道、中环出气通道以及外环出气通道,阀芯上设置有三个通气孔,当通气孔与各环出气通道连通时,该环火盖燃气打开。也就是说,只能同时控制各环火盖的同时开闭和调大调小。如此不能满足用户对火力多样性控制的需求,例如,用户在使用较小的锅具时,希望将外环火关闭;再例如,用户在仅需要外围加热时,希望将内环火关闭。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燃气阀包括主阀体和副阀体,且主阀体和副阀体通过燃气过道连通,主阀体和副阀体上分别设置有燃气通道,主阀芯和副阀芯分别单独控制其燃气通道的开闭,实现对某一环火盖气路的单独控制,满足用户对火力多样性控制的需求。
下面结合上述燃气灶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燃气阀及燃气灶的优选技术方案。
首先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燃气阀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燃气阀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 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阀,其包括:阀体、第一阀芯组件1以及第二阀芯组件2;阀体包括主阀体部3以及至少一个副阀体部4;主阀体部3设置有主阀腔室31以及分别与主阀腔室31连通的进气通道32和至少一个第一出气通道33;副阀体部4设置有与主阀腔室31连通的副阀腔室41以及与副阀腔室41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出气通道42;第一阀芯组件1位于主阀腔室31内,且第一阀芯组件1 被配置为能够封堵主阀腔室31与进气通道32和第一出气通道33,并在第一动作后能够使主阀腔室31与进气通道32连通、第二动作后能够使主阀腔室31与第一出气通道33连通;第二阀芯组件2位于副阀腔室41内,且第二阀芯组件2被配置为能够封堵副阀腔室41与第二出气通道42,并在第三动作后能够使副阀腔室41与第二出气通道42 连通。
其中,阀体包括主阀体部3、副阀体部4以及连接主阀体部3和副阀体部4的连接部5,为了使得主阀腔室31和副阀腔室41连通,在连接部5内设置有连通通道51。可选地,阀体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即,主阀体部3、副阀体部4以及连接部5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如此方便加工。在本实施例中,以阀体包括一个副阀体部4为例进行说明,当然,阀体的结构并不限于此,例如,阀体还可以包括两个、三个等多个副阀体部4,以分别为不同的火盖进行供气,以方便各环火盖可以单独进行控制火力大小。
主阀体部3设置有主阀腔室31、进气通道32以及第一出气通道33,其中,主阀腔室31分别与进气通道32、第一出气通道33 连通,并在主阀腔室31内安装有第一阀芯组件1。第一阀芯组件1控制主阀腔室31与进气通道32、第一出气通道33的通断,具体地,在未工作状态下,参照图5至图8,在第一阀芯组件1的作用下,主阀腔室31分别与进气通道32、第一出气通道33分隔,此时燃气不通。参照图9至图12,第一阀芯组件1在第一动作后,能够使得主阀腔室31 与进气通道32连通,此时,燃气经由进气通道32进入主阀腔室31;第一阀芯组件1在第二动作后,能够使得主阀腔室31与第一出气通道 33连通,此时,主阀腔室31内的燃气经由第一出气通道33排出。由此可知,第一阀芯组件1分别单独控制进气通道32的开闭以及第一出气通道33的开闭。
副阀体部4设置有副阀腔室41以及第二出气通道42,副阀腔室41与第二出气通道42连通,并在副阀腔室41内安装有第二阀芯组件2。第二阀芯组件2控制副阀腔室41与第二出气通道42的通断,具体地,在未工作状态下,参照图5至图8,在第二阀芯组件2的作用下,副阀腔室41与第二出气通道42分隔,此时燃气不通。参照图9 至图12,第二阀芯组件2在第三动作后,能够使得副阀腔室41与第二出气通道42连通,此时,主阀腔室31内的燃气经由第二出气通道42 排出。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阀,主阀体部3和副阀体部共用一个进气通道32,通过第一阀芯组件1控制进气通道32的开闭,有利于简化结构;并分别通过第一阀芯组件1和第二阀芯组件2分别单独控制第一出气通道33和第二出气通道42的开闭,实现对不同气路的燃气流量控制。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阀,其阀体包括主阀体部3以及至少一个副阀体部4;主阀体部3设置有主阀腔室31以及分别与主阀腔室31连通的进气通道32和至少一个第一出气通道33;副阀体部4设置有与主阀腔室31连通的副阀腔室41以及与副阀腔室 41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出气通道42;第一阀芯组件1位于主阀腔室31 内,且第一阀芯组件1被配置为能够封堵主阀腔室31与进气通道32 和第一出气通道33,并在第一动作后能够使主阀腔室31与进气通道 32连通、第二动作后能够使主阀腔室31与第一出气通道33连通;第二阀芯组件2位于副阀腔室41内,且第二阀芯组件2被配置为能够封堵副阀腔室41与第二出气通道42,并在第三动作后能够使副阀腔室 41与第二出气通道42连通。通过上述设置,主阀体部3和副阀体部共用一个进气通道32,通过第一阀芯组件1控制进气通道32的开闭,有利于简化结构;并分别通过第一阀芯组件1和第二阀芯组件2分别单独控制第一出气通道33和第二出气通道42的开闭,实现对不同气路的燃气流量的单独控制,满足用户对火力多样性控制的需求,进而提高用户满意度。
参照图1和图2,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进气通道32 安装有电磁阀321,具体的,电磁阀321安装在进气通道32上,且电磁阀321将进气口322和主阀腔室31隔断。
结合图3和图4,第一阀芯组件1包括第一阀杆11和抵顶件12,第一阀杆11与主阀体部3连接,抵顶件12的一端与第一阀杆 11的底端连接,抵顶件12的另一端与电磁阀321抵接,且抵顶件12 能够在第一阀杆11下压时将电磁阀321顶开,以使进气通道32与主阀腔室31连通。
在一些可选地示例中,第一阀杆11的顶端连接有第一阀柄14,第一阀柄14与主阀体部3连接,第一阀柄14能够带动第一阀杆11以及抵顶件12相对主阀体部3上下移动。并且,在第一阀柄14 带动第一阀杆11下压时,抵顶件12能够将电磁阀321顶开,从而使得进气通道32与主阀腔室31连通。由此,第一动作即为第一阀柄14 带动第一阀杆11和抵顶件12下压。
具体的,在主阀腔室31的顶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支架 15和第一安装板16,螺钉19分别穿过第一安装支架15和第一安装板 16上设置的连接孔后,与主阀体部3上设置的螺纹孔螺纹连接,从而将第一安装支架15和第一安装板16固定在主阀体部3上。其中,第一安装支架15和第一安装板16分别设置有与主阀腔室31连通的安装孔,第一阀柄14的低端穿过第一安装支架15和第一安装板16设置的安装孔,穿设在主阀腔室31内,与第一阀杆11的顶端连接。第一安装支架15和第一安装板16相对间隔设置,且第一安装支架15和第一安装板16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和第一弹性件18,第一阀柄14穿设在连接组件17和第一弹性件18内。连接组件包括卡接件171、压板172 以及连接件173,其中,卡接件171卡接在第一阀柄14内的卡接槽142 内,且卡接件171与连接件173过盈连接。第一安装支架15设置有插舌151,插舌151穿过连接件173设置的避让口与压板172上设置的矩形插口连接。在第一弹性件18的弹性力,压板172、连接件173带动卡接件171抵顶在第一安装支架15上。下压第一阀柄14时,第一阀柄14带动卡接件171、连接件173以及压板172从插舌151中脱出,压板触发微动开关,以使点火器点火。
第一弹性件18的两端分别与连接组件17和第一安装板16 抵接。其中,第一弹性件18可以为锥形弹簧,使得第一阀柄14在下压后恢复至初始位置。此时,电磁阀321与热电偶相连接形成熄火保护装置,当进气通道32与主阀腔室31连通时或者热电偶烧着后会产生一定的电势作用在电磁阀321上,使得电磁阀321保持图10中的打开状态,而不用使得第一阀柄14一直处于下压状态。
抵顶件12位于主阀腔室31内,其与第一阀杆11的底端连接,具体参照图3和图4,抵顶件12包括连接部121、过渡部122、抵顶部123以及支撑部124,结合图10,连接部121与第一阀杆11的底端连接,抵顶部123与电磁阀321抵接;且连接部121和抵顶部123 上下间隔设置,且过渡部122位于连接部121和抵顶部123之间,连接部121、过渡部122以及抵顶部123形成类之字形结构;支撑部124 位于过渡部122的顶部,用于与主阀腔室31的侧壁抵接,如此得抵顶件12的连接部121施力,抵顶部123承受力,支撑部124位于这两点之间与主阀腔室31的侧壁抵接,从而形成杠杆结构,使得抵顶件12 顶开电磁阀321简单省力,方便操作。
结合图2,主阀体部3还设置有限位件35,限位件35密封连接在主阀腔室31的后侧,限位件35设置有限位空间,防止抵顶件12在主阀腔室31内晃动,使得抵顶件12在支撑部124的作用下转动而顶开电磁阀321。
由此,本实现方式中,第一阀芯组件1包括第一阀杆11 和抵顶件12,第一阀杆11相对主阀腔室31向下移动,从而下压抵顶件12,使抵顶件12将电磁阀321顶开,从而使得进气通道32与主阀腔室31连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照图3和图4,第一阀芯组件1还包括第一阀芯13,第一阀芯13设置有至少一个与主阀腔室 31连通的第一过气通道;第一阀芯13与第一阀杆11连接,且第一阀芯13在第一阀杆11的带动下转动以使第一过气通道与第一出气通道 33连通。
其中,第一阀芯13容纳在主阀腔室31内,第一阀芯13 的上部为圆柱状结构,其下部为圆锥状结构,主阀腔室31设置有与圆锥状结构相配合的圆锥腔部。第一阀芯13与第一阀杆11连接,在第一阀柄14的带动下,第一阀杆11相对第一阀芯13上下移动,且第一阀杆11带动第一阀芯13转动。
第一阀芯13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过气通道,第一过气通道的一端主阀腔室31连通。当第一阀芯13的外壁与第一出气通道33 相对时,第一出气通道33与主阀腔室31处于隔断状态,此时,燃气不能进入第一出气通道33。当第一阀柄14转动,带动第一阀杆11及第一阀芯13转动到预设位置时,第一过气通道与第一出气通道33连通,从而使得第一出气通道33与主阀腔室31连通。并且,通过控制第一阀柄14的转动角度,控制第一过气通道与第一出气通道33相对接口的面积大小,从而达到控制第一出气通道33的燃气流量的目的。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参照图9至图12,第一过气通道包括与主阀腔室31连通的第一中心腔131以及至少一个贯穿第一中心腔 131侧壁的第一过孔132。具体的,在第一阀芯13的圆锥状结构设置有第一中心腔131,第一中心腔131与第一阀芯13同轴。在第一中心腔131的侧壁设置有第一过孔132,第一过孔132贯穿第一中心腔131 的厚度,即,第一过孔132与第一中心腔131连通。
参照图7和图8,当第一中心腔131的侧壁与第一出气通道33相对时,封隔主阀腔室31与第一出气通道33,也就是说,主阀腔室31与第一出气通道33之间被封堵。当第一阀芯13在第一阀杆11 的带动下转动至第一过孔132与第一出气通道33相对时,第一过孔132 与第一出气通道33连通,从而使得第一出气通道33通过第一过孔132、第一中心腔131与主阀腔室31连通。在主阀腔室31与进气通道32连通的状态下,参照图11和图12,主阀腔室31内的燃气通过第一中心腔131和第一过孔132进入第一出气通道33内。当然,通过控制第一阀芯13的转动角度,可以控制第一过孔132与第一出气通道33接口相对的面积,即可控制第一出气通道33内的燃气流量,从而控制火力大小
在本示例中,第一过气通道包括第一中心腔131和第一过孔132,使得开设在第一阀芯13侧壁的第一过孔132,与第一阀芯13 侧壁相对的主阀腔室31侧壁设置的第一出气通道33相对,即可实现第一出气通道33与主阀腔室31的连通,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在一些具体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中心腔131的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132,例如,两个、三个等;且多个第一过孔132沿第一中心腔131的周向间隔设置。其中,多个第一过孔132沿第一中心腔131的周向间隔设置当作广义理解,即,多个第一过孔132沿第一中心腔131周向上的位置不同,且多个第一过孔132在第一中心腔131的同一高度上,或者,多个第一过孔132沿第一中心腔131周向上的位置不同,且多个第一过孔132位于第一中心腔131不同的高度上。如此有利于提高第一过孔132的布置空间。
相应的,主阀体部3设置多个第一出气通道33,第一出气通道33的数量与第一过孔132的数量一致。当第一阀芯13在第一阀杆11的带动下转动至预设位置,以使预设位置的第一过孔132与预设的第一出气通道33连通,也就是说,当第一阀芯13相对主阀腔室31 转动到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的第一过孔132与不同的第一出气通道33连通,从而实现对不同燃气通道的单独控制。
示例性的,参照图12,在第一中心腔131的周向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过孔132,为方便描述,其中一个第一过孔定义为第三过孔 133;相应的,第一出气通道33设置有两个,为方便描述,其中一个第一出气通道33定义为第三出气通道34。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过孔132与第一出气通道33连通时,第三过孔133与第三出气通道34也连通,即,此时第一阀芯组件1同时控制第一出气通道33和第三出气通道34的燃气开闭。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改变第一过孔132 和第三过孔133的位置,来使得第一过孔132和第一出气通道33、第三过孔133与第三出气通道34不同时连通,即,第一阀芯组件1单独控制第一出气通道33和第三出气通道34的燃气开闭。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阀,第一阀芯13设置多个第一过孔132,主阀体部3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出气通道33,从而使得第一阀芯组件1可以控制多个第一出气通道33的燃气开闭,提高不同燃气管路控制的多样性,进而满足用户对火力控制多样性的需求。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中心腔13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安装通道134,第一安装通道134的侧壁设置有沿第一阀杆11的轴向延伸的第一限位槽135;第一阀杆11设置有容纳在第一限位槽135 中的第一限位臂141,第一阀杆11穿过第一安装通道134、第一中心腔131与抵顶件12连接,第一阀杆11能够相对第一阀芯13上下移动,且第一阀杆11能够带动第一阀芯13相对主阀腔室31转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结合图3、图4、图6以及图10,第一阀杆11容纳在第一安装通道134内和第一中心腔131内,且第一阀杆 11的顶端与第一阀柄14连接,例如,第一阀杆11的顶端与第一阀柄 14底端设置的安装槽过盈连接。
第一安装通道134为台阶式通道,第一安装通道134顶部的直径较大,而靠近第一中心腔131的一端直径较小,如此,在直径较大的部分安装有第二弹性件20,第二弹性件20可以为锥形弹簧,其套设在第一阀杆11的外侧,且其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通道134的台阶处、第一阀柄14抵接。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20,配合第一弹性件18,使得第一阀柄14和第一阀杆11可以在下压完成后恢复至初始位置。并且,在第二弹性件20和第一安装通道134的台阶处之间设置有密封圈21,避免燃气通过第一安装通道134泄漏。
在第一安装通道134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限位槽135,且第一限位槽135沿第一阀杆11的轴向延伸。第一阀杆1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臂141,且第一限位臂141容纳在第一限位槽135内。如此,第一阀杆11可以带动第一阀芯13转动,且第一限位槽135对第一阀杆11 下压位置提供限制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阀杆11与第一阀柄14连接,第一限位臂141设置在第一阀柄14上。第一限位臂141沿第一阀柄14径向延伸。可选地,第一阀柄14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臂141,例如,两个、三个;相应的,在第一安装通道134的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槽135,且第一限位槽135的数量与第一限位臂141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如此以提高第一阀柄14与第一阀芯13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通过上述设置,第一阀杆11穿过第一安装通道134、第一中心腔131与抵顶件12连接,第一阀杆11能够相对第一阀芯13沿第一限位槽135上下移动,此时,第一阀杆11带动第一阀芯13向下移动为第一动作;且第一阀杆11能够带动第一阀芯13相对主阀腔室31 转动,第一阀杆11带动第一阀芯13相对主阀腔室31转动,以使第一过孔132与第一出气通道33连通,为第二动作。
下面结合图3和图4对第二阀芯组件2的结构进行描述。
具体地,第二阀芯组件2包括第二阀杆与第二阀芯,第二阀杆与副阀体部4连接,且第二阀芯与第二阀杆连接;第二阀芯设置有至少一个与副阀腔室41连通的第二过气通道,第二阀芯在第二阀杆的带动下以使第二过气通道与第二出气通道42连通。
第二阀杆可以与第一阀杆11的结构相同,第二阀芯与第一阀芯13的结构相同,第二阀芯设置的第二过气通道的数量可以与第一阀芯13设置的第一过气通道的数量不同。
当第二阀芯的外壁与第二出气通道42相对时,第二出气通道42与副阀腔室41处于隔断状态,此时,燃气不能进入第二出气通道42。当第二阀杆转动,带动第二阀芯转动到预设位置时,第二过气通道与第二出气通道42连通,从而使得第二出气通道42与副阀腔室41连通。并且,通过控制第二阀杆的转动角度,控制第二过气通道与第二出气通道42相对接口的面积大小,从而达到控制第二出气通道 42的燃气流量的目的。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参照图9至图12,第二过气通道包括与副阀腔室41连通的第二中心腔22以及至少一个贯穿第二中心腔 22侧壁的第二过孔23;第二中心腔22的侧壁与第二出气通道42相对以封隔副阀腔室41与第二出气通道42;第二阀芯在第二阀杆的带动下转动以使第二过孔23与第二出气通道42相对。
参照图7和图8,当第二中心腔22的侧壁与第二出气通道 42相对时,封隔副阀腔室41与第二出气通道42,也就是说,副阀腔室41与第二出气通道42之间被封堵。当第二阀芯在第二阀杆的带动下转动至第二过孔23与第二出气通道42相对时,第二过孔23与第二出气通道42连通,从而使得第二出气通道42通过第二过孔23、第二中心腔22与副阀腔室41连通。在主阀腔室31与进气通道32连通的状态下,参照图11和图12,主阀腔室31内的燃气通过连通通道51进入副阀腔室41内,副阀腔室41内的燃气通过第二中心腔22、第二过孔23进入第二出气通道42。
当然,用户可以通过控制第二阀芯的转动角度,控制第二过孔23与第二出气通道42接口相对的面积,从而实现控制第二出气通道42内燃气流量的目的,进而控制火力大小。
在本示例中,第二过气通道包括第二中心腔22和第二过孔23,使得开设在第二阀芯侧壁的第二过孔23,与第二阀芯侧壁相对的副阀腔室41侧壁设置的第二出气通道42相对,即可实现第二出气通道42与副阀腔室41的连通,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阀芯组件2与第一阀芯组件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阀芯组件2的第二阀杆的底部没有连接抵顶件12;第二过孔23与第一过孔132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阀芯组件2与第一阀芯组件1的其他结构相同,如此方便燃气阀的结构组装和加工。
在一些具体地实施例中,第二中心腔22的侧壁设置有多个第二过孔23,例如,两个、三个等;且多个第二过孔23沿第二中心腔22的周向间隔设置。其中,多个第二过孔23沿第二中心腔22的周向间隔设置当作广义理解,即,多个第二过孔23沿第二中心腔22周向上的位置不同,且多个第二过孔23在第二中心腔22的同一高度上;或者,多个第二过孔23沿第二中心腔22周向上的位置不同,且多个第二过孔23位于第二中心腔22不同的高度上。如此有利于提高第二过孔23的布置空间。
相应的,副阀体部4设置有多个第二出气通道42,第二出气通道42的数量与第二过孔23的数量一致。当第二阀芯在第二阀杆的带动下转动至预设位置,以使预设第二过孔23与预设第二出气通道 42连通。也就是说,当第二阀芯相对副阀腔室41转动到不同的位置,不同位置的第二过孔23与不同的第二出气通道42连通,从而实现对不同燃气通道的单独控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其包括燃烧器以及燃气阀;燃烧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引射管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引射管,燃气阀的第一出气通道33与第一引射管连通,燃气阀的第二出气通道 42与第二引射管连通。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燃气阀的主阀体部 3设置有两个出气通道(分别为第一出气通道33、第三出气通道34)、副阀体部4设置有一个第二出气通道42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出气通道 33的端口设置有第一出气接头331,第一出气接头331通过转接管与第一喷嘴连接或者直接与第一喷嘴连接;第二出气通道42的端口设置有第二出气接头421,第二出气接头421通过转接管与第二喷嘴连接或者直接与第二喷嘴连接,第三出气通道34的端口设置有第三出气接头 341,第三出气接头341通过转接管与第三喷嘴连接或者直接与第三喷嘴连接。
并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还包括炉头,炉头设置有三环火盖,分别为内环火盖、外环火盖以及中环火盖。燃烧器包括第一引射管、第二引射管以及第三引射管,其中,第一引射管的一端与第一喷嘴连通,第一引射管的另一端与内环火盖连通;第二引射管的一端与第二喷嘴连通,第二引射管的另一端与外环火盖连通;第三引射管的一端与第三喷嘴连通,第三引射管的另一端与中环火盖连通。当然,三个引射管与各环火盖的连接关系不限于此,在此仅做示例性说明。
下面结合图5至图12说明本实用新型燃气阀及燃气灶的工作原理。
参照图5至图8,此时,燃气阀处于关闭状态。具体地,参照图6,电磁阀321将进气通道32封堵,进气口322连通的燃气供气管道内的燃气不能进入主阀腔室31。并且,第一阀芯13的侧壁分别与第一出气通道33、第三出气通道34相对,此时,第一阀芯13将主阀腔室31与第一出气通道33、第三出气通道34封隔。同时,第二阀芯的侧壁与第二出气通道42相对,第二阀芯将副阀腔室41与第二出气通道42封隔。
参照图9至图12,此时燃气阀处于打开状态。具体地,参照图10,下压第一阀柄14,第一阀柄14带动第一阀杆11相对第一阀芯13向下移动,抵顶件12被下压将电磁阀321顶开,使得进气通道与主阀腔室31连通,燃气供气管道内的燃气进入主阀腔室31;并且,主阀腔室31内的燃气通过连通通道51进入副阀腔室41。
一方面,转动第一阀柄14,第一阀柄14带动第一阀杆11 和第一阀芯13转动,使得第一过孔132与第一出气通道33连通、第三过孔133与第三出气通道34连通,主阀腔室31内的燃气进入第一中心腔131,然后通过第一过孔132、第三过孔133分别进入第一出气通道33和第三出气通道34,从而对内环火盖和中环火盖进行供气;并通过控制第一阀柄14的转动角度,调节第一过孔132与第一出气通道 33和第三过孔133与第三出气通道34接口的相对面积,从而控制内环火盖和中环火盖的火力大小。
另一方面,转动第二阀柄,第二阀柄带动第二阀杆和第二阀芯转动,使得第二过孔23与第二出气通道42连通,副阀腔室41内的燃气通过第二中心腔22、第二过孔23进入第二出气通道42,从而对外环火盖进行供气;并通过控制第二阀柄的转动角度,调节第二过孔23与第二出气通道42接口的相对面积,从而控制外环火盖的火力大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燃气灶的燃气阀,其阀体包括主阀体部3以及至少一个副阀体部4;主阀体部3设置有主阀腔室31以及分别与主阀腔室31连通的进气通道32和至少一个第一出气通道33;副阀体部4设置有与主阀腔室31连通的副阀腔室41以及与副阀腔室 41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出气通道42;第一阀芯组件1位于主阀腔室31 内,且第一阀芯组件1被配置为能够封堵主阀腔室31与进气通道32 和第一出气通道33,并在第一动作后能够使主阀腔室31与进气通道 32连通、第二动作后能够使主阀腔室31与第一出气通道33连通;第二阀芯组件2位于副阀腔室41内,且第二阀芯组件2被配置为能够封堵副阀腔室41与第二出气通道42,并在第三动作后能够使副阀腔室 41与第二出气通道42连通。通过上述设置,主阀体部3和副阀体部共用一个进气通道32,通过第一阀芯组件1控制进气通道32的开闭,有利于简化结构;并分别通过第一阀芯组件1和第二阀芯组件2分别单独控制第一出气通道33和第二出气通道42的开闭,实现对不同气路的燃气流量的单独控制,满足用户对火力多样性控制的需求,进而提高用户满意度。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燃气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第一阀芯组件以及第二阀芯组件;所述阀体包括主阀体部以及至少一个副阀体部;
所述主阀体部设置有主阀腔室以及分别与所述主阀腔室连通的进气通道和至少一个第一出气通道;
所述副阀体部设置有与所述主阀腔室连通的副阀腔室以及与所述副阀腔室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出气通道;
所述第一阀芯组件位于所述主阀腔室内,且所述第一阀芯组件被配置为能够封堵所述主阀腔室与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一出气通道,并在第一动作后能够使所述主阀腔室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在第二动作后能够使所述主阀腔室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连通;
所述第二阀芯组件位于所述副阀腔室内,且所述第二阀芯组件被配置为能够封堵所述副阀腔室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并在第三动作后能够使所述副阀腔室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安装有电磁阀;
所述第一阀芯组件包括第一阀杆和抵顶件,所述第一阀杆与所述主阀体部连接,所述抵顶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阀杆的底端连接,所述抵顶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磁阀抵接,且所述抵顶件能够在所述第一阀杆下压时将所述电磁阀顶开,以使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主阀腔室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组件还包括第一阀芯,所述第一阀芯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主阀腔室连通的第一过气通道;
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第一阀杆连接,且所述第一阀芯在所述第一阀杆的带动下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过气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气通道包括与所述主阀腔室连通的第一中心腔以及至少一个贯穿所述第一中心腔侧壁的第一过孔;所述第一中心腔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相对以封隔所述主阀腔室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
所述第一阀芯在所述第一阀杆的带动下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出气通道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腔的侧壁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过孔,且多个所述第一过孔沿所述第一中心腔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主阀体部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出气通道;
所述第一阀芯在所述第一阀杆的带动下转动至预设位置,以使预设所述第一过孔与预设所述第一出气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腔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安装通道,所述第一安装通道的侧壁设置有沿所述第一阀杆的轴向延伸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阀杆设置有容纳在所述第一限位槽中的第一限位臂,所述第一阀杆穿过所述第一安装通道、所述第一中心腔与所述抵顶件连接,所述第一阀杆能够相对所述第一阀芯上下移动,且所述第一阀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一阀芯相对所述主阀腔室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芯组件包括第二阀杆与第二阀芯,所述第二阀杆与所述副阀体部连接,且所述第二阀芯与所述第二阀杆连接;
所述第二阀芯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副阀腔室连通的第二过气通道,所述第二阀芯在所述第二阀杆的带动下以使所述第二过气通道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气通道包括与所述副阀腔室连通的第二中心腔以及至少一个贯穿所述第二中心腔侧壁的第二过孔;所述第二中心腔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相对以封隔所述副阀腔室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所述第二阀芯在所述第二阀杆的带动下转动以使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出气通道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心腔的侧壁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过孔,且多个所述第二过孔沿所述第二中心腔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副阀体部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出气通道;
所述第二阀芯在所述第二阀杆的带动下转动至预设位置,以使预设所述第二过孔与预设所述第二出气通道连通。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器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燃气阀;所述燃烧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引射管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引射管,所述燃气阀的第一出气通道与所述第一引射管连通,所述燃气阀的第二出气通道与所述第二引射管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85434.XU CN213929538U (zh) | 2020-09-21 | 2020-09-21 | 燃气阀及燃气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85434.XU CN213929538U (zh) | 2020-09-21 | 2020-09-21 | 燃气阀及燃气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929538U true CN213929538U (zh) | 2021-08-10 |
Family
ID=77218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085434.XU Active CN213929538U (zh) | 2020-09-21 | 2020-09-21 | 燃气阀及燃气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92953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35687A (zh) * | 2021-12-31 | 2022-03-04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旋塞阀和燃气灶 |
-
2020
- 2020-09-21 CN CN202022085434.XU patent/CN21392953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35687A (zh) * | 2021-12-31 | 2022-03-04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旋塞阀和燃气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287551B2 (en) | Gas control valve | |
CN101809368A (zh) | 燃烧器帽火焰稳定室 | |
WO2014127724A2 (zh) | 鼓风式全预混家用燃气灶 | |
WO2008112933A1 (en) | Fuel selectable heating devices | |
US20150056563A1 (en) | Dual venturi for combustor | |
CN213929538U (zh) | 燃气阀及燃气灶 | |
CN216618609U (zh) | 旋塞阀和燃气灶 | |
CN110715077B (zh) | 便于调节通气量的燃气旋塞阀 | |
CN114251488A (zh) | 燃气阀及燃气灶 | |
KR100691563B1 (ko) | 음식점용 가스렌지 | |
CN113154390B (zh) |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 |
KR200473068Y1 (ko) | 업소용 렌지에 설치되는 가스밸브장치 | |
CN211901642U (zh) | 一种集成式燃气器具控制阀 | |
CN222392930U (zh) | 灶具 | |
CN113847453B (zh) | 烹饪器具 | |
CN111237502A (zh) | 一种具有自动火力切换功能的阀体结构 | |
CN115355342B (zh) | 一种灶具自动燃气阀 | |
CN210035595U (zh) | 供气装置及燃气灶 | |
KR200414662Y1 (ko) | 음식점용 가스렌지 | |
CN214500166U (zh) | 燃气控制阀及燃气灶 | |
CN222046714U (zh) | 具有爆炒档的燃气阀和燃气灶 | |
CN222392931U (zh) | 灶具 | |
CN222578236U (zh) | 燃气灶喷嘴组件及燃气灶 | |
CN212959940U (zh) | 旋塞阀 | |
CN221974361U (zh) | 阀门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