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78511U - 一种带接头线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接头线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278511U CN213278511U CN202021868797.4U CN202021868797U CN213278511U CN 213278511 U CN213278511 U CN 213278511U CN 202021868797 U CN202021868797 U CN 202021868797U CN 213278511 U CN213278511 U CN 2132785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e
- periphery
- joint
- terminal
- mo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带接头线缆,其包括线缆主体以及与该线缆主体端部焊接固定并形成电性连接的接头、设置于该线缆主体端部与接头外表面的内模以及设置于该内模外围的外模,所述内模前端面内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外模通过注塑方式一体成型于该内模外围,且该外模前端包覆于该内模前端面外,并粘连在接头外表面;该外模前端内侧成型的内凸部卡嵌入该凹槽内,并固为一体,且使外模与接头外围贴合。且由于该凹槽可拉住外模,防止外模活动造成开口,即使经过上下模具脱模或外力作用后,外模和接头外围的金属外壳之间也不会产生开口,保证产品外形美观,防水性能和防腐性能均可得到保障,使产品质量得到保障,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接头线缆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带接头线缆。
背景技术:
线缆是光缆、电缆等物品的统称。线缆的用途有很多,主要用于控制安装、连接设备、输送电力等多重作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而不可缺少的一种东西。
现有技术中的线缆主体以及与该线缆主体端部焊接固定并形成电性连接的接头、设置于该线缆主体端部与接头外表面的内模以及设置于该内模外围的外模,外模和接头外围的金属外壳相互不粘连,经过上下模具脱模或外力作用后,外模和接头外围的金属外壳之间易产生开口,造成产品外观不美观,防水性能和防腐性能均失效,使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对使用者造成极大的困扰。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接头线缆。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带接头线缆包括线缆主体以及与该线缆主体端部焊接固定并形成电性连接的接头、设置于该线缆主体端部与接头外表面的内模以及设置于该内模外围的外模,所述内模前端面内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外模通过注塑方式一体成型于该内模外围,且该外模前端包覆于该内模前端面外,并粘连在接头外表面;该外模前端内侧成型的内凸部卡嵌入该凹槽内,并固为一体,且使外模与接头外围贴合。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凹槽的数量为一个,其呈环形,使该内模前端面外围形成有压边;所述内凸部呈环形,该压边压在该内凸部外围。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压边上还开设有若干贯通该内模外表面的开口;所述内凸部外围还成型有外凸部,该外凸部卡嵌入该开口内,并固为一体。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凹槽为圆柱槽,其数量为多个,并呈环形分布;所述内凸部呈圆柱状。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接头包括有绝缘体以及插装于该绝缘体中的端子和套设于该绝缘体外围的金属外壳,该绝缘体前端设置有对接插槽,所述端子前端显露于该对接插槽中,该端子后端伸出于该绝缘体后端外;该端子和金属外壳与所述线缆主体焊接固定,并形成电性连接。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绝缘体后端向前开设有贯通该对接插槽的端子槽,该端子呈板片状,该端子前端冲切形成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相对的面均形成有凸弧部,该端子后端具有焊接部,且该焊接部上设置有通孔。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绝缘体外围设置有安装槽,所述金属外壳包覆固定于该安装槽中。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线缆主体包括有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以及包覆于该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外围的绝缘外被,所述内模及外模均包覆于该绝缘外被外表面,该第一导线的第一金属导体呈圆柱状,其与接头外表面的金属外壳焊接固定;该第二导线的第二金属导体端部通过打扁或压扁的方式成型有焊接板,该焊接板的板面与该接头中端子的端面贴合,再焊接固定。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焊接板的厚度为第二金属导体外径的 20%-70%;所述焊接板的宽度为第二金属导体外径的1.2倍以上。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金属导体包括有位于中心并用于提升拉力性能的纤维丝以及由复数铜丝绕制于该纤维丝外围形成的铜绞合导体,该铜绞合导体端部通过打扁或压扁的方式成型有焊接板,且该纤维丝被压紧固定于焊接板内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于内模前端面内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以致在外模通过注塑方式一体成型于该内模外围时,外模前端局部成型的内凸部卡嵌入该凹槽内,并固为一体,且使外模与接头外围贴合,且由于该凹槽可拉住外模,防止外模活动造成开口,即使经过上下模具脱模或外力作用后,外模和接头外围的金属外壳之间也不会产生开口,保证产品外形美观,防水性能和防腐性能均可得到保障,使产品质量得到保障,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拆卸外模后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拆卸外模后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拆卸外模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4所示,为一种带接头线缆,其包括线缆主体1以及与该线缆主体1 端部焊接固定并形成电性连接的接头2、设置于该线缆主体1端部与接头2外表面的内模3以及设置于该内模3外围的外模4,所述内模3前端面内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31,所述外模4通过注塑方式一体成型于该内模3外围,且该外模4 前端包覆于该内模3前端面外,并粘连在接头2外表面;该外模4前端内侧成型的内凸部41卡嵌入该凹槽31内,并固为一体,且使外模4与接头2外围贴合。本实用新型于内模3前端面内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31,以致在外模4通过注塑方式一体成型于该内模3外围时,外模4前端局部成型的内凸部41卡嵌入该凹槽31内,并固为一体,且使外模4与接头2外围贴合,且由于该凹槽31可拉住外模,防止外模活动造成开口,即使经过上下模具脱模或外力作用后,外模和接头外围的金属外壳之间也不会产生开口,保证产品外形美观,防水性能和防腐性能均可得到保障,使产品质量得到保障,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所述凹槽31的数量为一个,其呈环形,使该内模3前端面外围形成有压边 32;所述内凸部41呈环形,该压边32压在该内凸部41外围,使内模能够很好的拉住外模,形成良好的干涉左右,使外模4与接头2外围贴合,防止二者之间产生开口。
所述接头2包括有绝缘体21以及插装于该绝缘体21中的端子22和套设于该绝缘体21外围的金属外壳23,该绝缘体21前端设置有对接插槽211,所述端子22前端显露于该对接插槽211中,该端子22后端伸出于该绝缘体21后端外;该端子22和金属外壳23与所述线缆主体1焊接固定,并形成电性连接。
所述绝缘体21后端向前开设有贯通该对接插槽211的端子槽212,该端子 22呈板片状,该端子22前端冲切形成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接触部221和第二接触部222,该第一接触部221和第二接触部222相对的面均形成有凸弧部,该端子 22后端具有焊接部223,且该焊接部223上设置有通孔224,以便后期焊锡时,焊锡融入该通孔中,保障焊接质量。
所述绝缘体21外围设置有安装槽213,所述金属外壳23包覆固定于该安装槽213中,保障接头结构的稳定性及装配质量。
所述线缆主体1包括有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以及包覆于该第一导线 11和第二导线12外围的绝缘外被13,所述内模3及外模4均包覆于该绝缘外被 13外表面,该第一导线11的第一金属导体111呈圆柱状,其与接头2外表面的金属外壳23焊接固定;该第二导线12的第二金属导体121端部通过打扁或压扁的方式成型有焊接板10,该焊接板10的板面与该接头2中端子22的端面贴合,再焊接固定,使第二金属导体121与该端子22的接触面变大,以致焊接更加牢固,导通效果更加理想,保证产品质量;且由于焊接板10呈板片状,其厚度变小,以致后期焊接后形成的焊锡锡包向外凸出的尺寸较小,占用面积小,并不会对其安装造成不利影响,并且保证第二金属导体121焊接及装配起来更加方便,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所述焊接板10的厚度为第二金属导体121外径的20%-70%,该焊接板10的厚度大大的变薄了,可由更多的空间去收容焊锡锡包,有效防止焊锡锡包过度向外凸出以影响安装等工序。所述焊接板10的宽度为第二金属导体121外径的1.2 倍以上,以此可增大焊接板10的宽度,可使该焊接板10与端子接触的面积变得更大,且装配更加稳定,便于后期焊接固定。
所述第二金属导体121包括有位于中心并用于提升拉力性能的纤维丝以及由复数铜丝绕制于该纤维丝外围形成的铜绞合导体,该铜绞合导体端部通过打扁或压扁的方式成型有焊接板10,且该纤维丝被压紧固定于焊接板10内部。测试拉力时,纤维丝不会被抽出,只有在纤维丝断裂后,导体才会发生断裂,可完整发挥纤维丝的抗拉力作用,从而可大幅提升产品的拉力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于内模3前端面内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31,以致在外模4通过注塑方式一体成型于该内模3外围时,外模4前端局部成型的内凸部41卡嵌入该凹槽31内,并固为一体,且使外模4与接头2外围贴合,且由于该凹槽31可拉住外模,防止外模活动造成开口,即使经过上下模具脱模或外力作用后,外模和接头外围的金属外壳之间也不会产生开口,保证产品外形美观,防水性能和防腐性能均可得到保障,使产品质量得到保障,令本实用新型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下技术特征:结合图5所示,所述压边32上还开设有若干贯通该内模3外表面的开口321;所述内凸部41外围还成型有外凸部,该外凸部卡嵌入该开口321内,并固为一体,以此进一步保证内模3与外模装配结构更加稳定,且能够更好的拉住外模,进一步保证外模和接头外围的金属外壳之间也不会产生开口。
除以上所述之外,本实施例二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其它结构基本相同,并且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基本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凹槽31及内凸部41的造型不同,具体而言,结合图6所示,所述凹槽31为圆柱槽,其数量为多个,并呈环形分布;所述内凸部41呈圆柱状。
除以上所述之外,本实施例三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其它结构基本相同,并且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基本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带接头线缆,其包括线缆主体(1)以及与该线缆主体(1)端部焊接固定并形成电性连接的接头(2)、设置于该线缆主体(1)端部与接头(2)外表面的内模(3)以及设置于该内模(3)外围的外模(4),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模(3)前端面内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31),所述外模(4)通过注塑方式一体成型于该内模(3)外围,且该外模(4)前端包覆于该内模(3)前端面外,并粘连在接头(2)外表面;该外模(4)前端内侧成型的内凸部(41)卡嵌入该凹槽(31)内,并固为一体,且使外模(4)与接头(2)外围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接头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1)的数量为一个,其呈环形,使该内模(3)前端面外围形成有压边(32);所述内凸部(41)呈环形,该压边(32)压在该内凸部(41)外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接头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边(32)上还开设有若干贯通该内模(3)外表面的开口(321);所述内凸部(41)外围还成型有外凸部,该外凸部卡嵌入该开口(321)内,并固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接头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1)为圆柱槽,其数量为多个,并呈环形分布;所述内凸部(41)呈圆柱状。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带接头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2)包括有绝缘体(21)以及插装于该绝缘体(21)中的端子(22)和套设于该绝缘体(21)外围的金属外壳(23),该绝缘体(21)前端设置有对接插槽(211),所述端子(22)前端显露于该对接插槽(211)中,该端子(22)后端伸出于该绝缘体(21)后端外;该端子(22)和金属外壳(23)与所述线缆主体(1)焊接固定,并形成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接头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21)后端向前开设有贯通该对接插槽(211)的端子槽(212),该端子(22)呈板片状,该端子(22)前端冲切形成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接触部(221)和第二接触部(222),该第一接触部(221)和第二接触部(222)相对的面均形成有凸弧部,该端子(22)后端具有焊接部(223),且该焊接部(223)上设置有通孔(224)。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接头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21)外围设置有安装槽(213),所述金属外壳(23)包覆固定于该安装槽(213)中。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接头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主体(1)包括有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以及包覆于该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外围的绝缘外被(13),所述内模(3)及外模(4)均包覆于该绝缘外被(13)外表面,该第一导线(11)的第一金属导体(111)呈圆柱状,其与接头(2)外表面的金属外壳(23)焊接固定;该第二导线(12)的第二金属导体(121)端部通过打扁或压扁的方式成型有焊接板(10),该焊接板(10)的板面与该接头(2)中端子(22)的端面贴合,再焊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带接头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板(10)的厚度为第二金属导体(121)外径的20%-70%;所述焊接板(10)的宽度为第二金属导体(121)外径的1.2倍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带接头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导体(121)包括有位于中心并用于提升拉力性能的纤维丝以及由复数铜丝绕制于该纤维丝外围形成的铜绞合导体,该铜绞合导体端部通过打扁或压扁的方式成型有焊接板(10),且该纤维丝被压紧固定于焊接板(10)内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868797.4U CN213278511U (zh) | 2020-08-31 | 2020-08-31 | 一种带接头线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868797.4U CN213278511U (zh) | 2020-08-31 | 2020-08-31 | 一种带接头线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278511U true CN213278511U (zh) | 2021-05-25 |
Family
ID=75979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868797.4U Active CN213278511U (zh) | 2020-08-31 | 2020-08-31 | 一种带接头线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278511U (zh) |
-
2020
- 2020-08-31 CN CN202021868797.4U patent/CN21327851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965751B2 (ja) |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コネクタ端子の止水方法 | |
JP5603521B1 (ja) | 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接続構造体、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圧着部材、及び圧着装置 | |
US20170324187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excellent waterproof property | |
CN203135101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12991457U (zh) | 稳固耐用型连接线 | |
CN201966368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导电端子 | |
CN213278511U (zh) | 一种带接头线缆 | |
CN211404849U (zh)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公端结构 | |
CN218473354U (zh) | 一种耳挂及骨传导耳机 | |
JP2017010730A (ja) | 端子化電線製造方法 | |
CN205452656U (zh) | 线缆连接器插头 | |
CN211045805U (zh) | 一种片式信号电连接器 | |
CN213026774U (zh) | 增强型Type-C连接器 | |
US6700066B1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
CN208723174U (zh) | 一种改良的耳机插座连接器 | |
CN101499569B (zh) | 电子通信产品的电连接器及制造工艺 | |
JP3679185B2 (ja) | 導体の圧着接続方法 | |
CN218160888U (zh) | 6Pin型Type-C母座连接器 | |
CN103414046B (zh) | 应用于高清视频/音频播放设备的hdmi线及制作方法 | |
CN212908112U (zh) | 一种线缆焊接结构 | |
CN213584263U (zh) | 便于组装的焊线式耳机插座 | |
CN213070926U (zh) | 一种快速卡接型引出的电容器 | |
CN216671968U (zh) | 一体式电控液压信号插头 | |
CN212626192U (zh) | 结构增强型充电连接器 | |
CN219696790U (zh) | 一种插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