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17323U - 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117323U CN212117323U CN202020396250.2U CN202020396250U CN212117323U CN 212117323 U CN212117323 U CN 212117323U CN 202020396250 U CN202020396250 U CN 202020396250U CN 212117323 U CN212117323 U CN 2121173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miting
- groove
- watchband
- connection
- case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2105 tong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875 Eboni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RRHGJUQNOFWUDK-UHFFFAOYSA-N Isop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 RRHGJUQNOFWUD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696 partur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331 Pinus X rigitae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613 Pinus bruti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018646 Pinus brut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 stainless steel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穿戴设备,所述穿戴设备的表壳主体和表带通过端壁凸设的连接装置与设置于容置空间内的限位装置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实现限位连接,并通过限位装置的按压部按压第二限位部实现表带与表壳主体的拆分。本公开的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简单,通过限位装置和连接装置结构的配合,可以在不借助外物的情况下快速实现表壳主体和表带的组装和拆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精密器件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穿戴设备的表带和表壳主体通过生耳连接或者卡槽连接。其中,生耳连接方式为:表带设置有通孔,表壳主体的两侧具有连接孔,生耳从表带的通孔中穿过,生耳的两端从通孔中漏出,然后将生耳的两端插入表壳主体两侧的连接孔内,从而实现表带和表壳主体的连接。表带和表壳主体通过生耳连接进行组装和拆卸比较困难,同时多次组装容易造成表带或表壳主体的拉伤。卡槽连接方式为:表带和表壳主体设置有卡槽和卡扣,通过卡扣和卡槽连接实现表带和表壳主体的连接。表带和表壳主体经过多次卡扣卡槽组装后会导致扣位松脱,稍加用力就会脱落,使用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所述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简单,可以快速实现表壳主体和表带的组装和拆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所述穿戴设备包括:
表壳主体,所述表壳主体的端壁凸设有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具有开口向上的卡槽;
至少一个表带,所述表带的端壁设置有容置空间;
限位装置,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按压部;
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卡槽卡扣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部被配置为在第一状态时与所述卡槽底部形成的卡台限位连接以及在第二状态时与所述卡台分离,所述按压部被配置受控按压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卡台分离以使得所述表带沿高度方向与所述表壳主体相对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装置的侧壁与所述容置空间连接以限制所述表壳主体和所述表带沿宽度方向相对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部,具有开口向上的卡槽;
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下侧,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横截面积;
其中,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卡台限位连接以限制所述表壳主体和所述表带沿高度方向相对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两个榫槽,两个所述榫槽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装置沿宽度方向的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
所述表带包括两个与所述榫槽一一对应连接的连接榫,所述连接榫凸设于所述容置空间的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开口,设置于所述连接装置的第二侧壁上,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表壳主体的端壁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限位部卡设于所述卡槽内,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按压部从所述连接开口伸出并向所述连接开口的下侧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连接开口的底部、所述第二侧壁以及所述连接装置的底部围绕形成的形状相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按压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末端连接,所述按压部的第二端向所述容置空间内延伸;
所述按压部被配置为受控向所述容置空间的顶部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二限位部移动与所述卡台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空间包括沿高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的横截面积依次增大;
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一凹槽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凹槽的端壁形成间隙,所述按压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空间的底部具有操作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装置通过折弯一体成型,所述表带通过软胶包覆硬胶形成。
本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表壳主体和表带通过端壁凸设的连接装置与设置于容置空间内的限位装置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实现限位连接,并通过限位装置的按压部按压第二限位部实现表带与表壳主体的拆分。本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简单,通过限位装置和连接装置结构的配合,可以在不借助外物的情况下快速实现表壳主体和表带的组装和拆卸。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戴设备连接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表带和限位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表壳主体和限位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表壳主体端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表带端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表带和限位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表壳主体端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表壳主体和限位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图9为本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9所示,穿戴设备包括表壳主体1、表带2和限位装置3。其中,限位装置3固定于表带2端壁的容置空间21内。表带2通过限位装置3与表壳主体1连接或拆分,可以快速实现表带2的更换。
具体地,表壳主体1的端壁凸设有连接装置11,如图1和图6所示。表带2的端壁设置有容置空间21,图2、图7和图8所示。表壳主体1与表带2连接时,连接装置11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21内。
所述表壳主体1的端壁尺寸和形状与所述表带2的端壁尺寸和形状相同,以使得表壳主体1和表带2连接后的连接处的外轮廓光滑,可以防止使用者的穿戴不适感,如图3、图6和图7所示。除此之外,表壳主体1和表带2的连接还可以提高穿戴设备的美观性。所述连接装置11的外轮廓尺寸小于所述表壳主体1的端壁尺寸,以使得所述连接装置11可以沿宽度方向Y卡设在所述表带2端壁的容置空间21内,可以防止表壳主体1和表带2沿宽度方向Y拆分,如图3所示。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装置11包括卡槽12。所述卡槽12的开口沿高度方向Z向上,以使得部分限位装置3可以沿高度方向Z从上到下插入卡槽12内实现表带2和表壳主体1的卡扣连接,可以防止表带2和表壳主体1沿表带2和表壳主体1平铺后的长度方向X分离,如图3所示。
所述连接装置11包括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14。其中,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14沿高度方向Z从上到下设置在所述表壳主体1的端壁上。所述第一连接部13沿长度方向X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4沿长度方向X的尺寸,使得第一连接部13的底部形成卡台17,如图6所示。也就是说,第二连接部14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3的下侧,第二连接部14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连接部13的横截面积。所述横截面积垂直于所述宽度方向Y。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3具有沿高度方向Z开口向上的卡槽12。所述卡槽12用于卡扣连接限位装置3的第一限位部31,以限制表壳主体1和表带2沿长度方向X的相对移动。也即,卡槽12和限位装置3的第一限位部31卡扣连接,可以防止使用者将表壳主体1和表带2沿相反的方向施加外力时,表壳主体1和表带2拆分。所述第一连接部13底部形成的卡台17,也即所述卡槽12底部形成卡台17。
所述卡台17用于与限位装置3的第二限位部32限位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二限位部32设置于所述卡台17的下方,所述第二限位部32与所述卡台17限位连接以限制所述表壳主体1和所述表带2沿高度方向Z相对移动,如图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表壳主体1和表带2连接时,连接装置11的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14全部设置于所述表带2端壁的容置空间21内。由于容置空间21的内侧(底部)具有操作开口214,所述第二连接部14可以减小操作开口214的尺寸,增加与用户身体部位的贴合面积,从而提高穿戴设备佩戴的舒适度。所述容置空间21的内侧是指穿戴设备在佩戴时,表带2贴合人体部位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装置11还包括两个榫槽15。两个榫槽15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装置11沿宽度方向Y的第一侧壁111和第三侧壁113上。两个榫槽15分别与凸设于容置空间21两个侧壁的连接榫22一一对应连接。具体地,所述榫槽15的顶部和外侧均为开口,以使得表带2沿高度方向Z从上到下与表壳主体1连接时,表带2的连接榫22插入到连接装置11对应的榫槽15内,表壳主体1的连接装置11整体插入到表带2的容置空间21内。在连接装置11和容置空间21的侧壁设置对应连接的榫槽15与连接榫22,可以进一步加强表带2与表壳主体1的连接强度。
所述榫槽15与所述连接榫22的长宽高等所有尺寸相同。具体地,所述榫槽15可以沿高度方向Z从第一连接部13的顶部延伸至第二连接部14的任意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榫槽15位于第一连接部13的第一侧壁111和第三侧壁113的外侧。所述第一侧壁111和第三侧壁113相对设置,沿宽度方向Y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3的两侧,如图6所示。
所述连接装置11还包括连接开口16。所述连接开口16设置于所述连接装置11的第二侧壁112上,与所述卡槽12连通。所述第二侧壁112与所述表壳主体1的端壁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开口16设置于卡槽12的外侧,也即第一连接部13的第二侧壁112上。具体地,所述连接开口16的高度小于所述卡槽12的深度,连接开口16的宽度小于所述卡槽12的宽度,且所述连接开口16位于第二侧壁112的中间位置,以使得限位装置3的第一限位部31卡设于卡槽12内,与所述第一限位部31连接的第二限位部32从所述连接开口16中伸出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3底部的卡台17限位连接。也即第二限位部32和按压部33从连接开口16伸出并延伸至连接开口16(第一连接部13底部)的下侧,所述第二限位部32与第一连接部13的底部(卡台17)实现限位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开口16的宽度是指沿宽度方向Y的长度。
在其它可选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装置11有且仅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表壳主体1端壁的中间位置,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13的结构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卡槽12的第二侧壁112也可以不开设连接开口16,如图11所示。所述限位装置3的第二限位部32与所述第一限位部31的顶部连接,第二限位部32从所述卡槽12的顶部沿着第二侧壁112的外侧延伸至第一连接部13的底部。
限位装置3固定设置于所述表带2端壁的容置空间21内。具体地,限位装置3可以通过螺丝螺栓等机械紧固在容置空间21内。除此之外,限位装置3还可以通过镶件注塑工艺连接在容置空间21内。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装置3包括第一限位部31、第二限位部32和按压部33。所述第一限位部31、第二限位部32和按压部33依次固定连接,如图9所示。具体地,第一限位部31为与所述卡槽12适配的弹性薄片结构。第二限位部32与所述第一限位部31固定连接后从连接开口16处延伸至第一连接部13的底部。所述第二限位部32和第一限位部31的连接部位34与所述连接开口16的尺寸适配。所述连接部位34用于加强第一限位部31的厚度,以使得第一限位部31可以通过螺栓、螺丝等与容置空间21实现紧固连接。
第二限位部32沿着连接开口16的底部、第二侧壁112的外侧以及第一连接部13的底部延伸。所述第二限位部32与所述连接开口16的底部、所述第二侧壁112的外侧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部13的底部围绕形成的形状相适配。也就是说,第二限位部32与连接开口16的底部、第二侧壁112的外侧以及第一连接部13的底部贴合,进而实现限制第二限位部32与第一连接部13的底部沿高度方向Z的相对移动,也即第二限位部32与卡台17限位连接,如图3所示。也就是说,所述第二限位部32被配置为在第一状态时与所述卡槽12底部形成的卡台17限位连接,在第二状态时与所述卡台17分离。所述第一状态是指第二限位部32不受任何外力的情况下。第二状态是指第二限位部32受到外力发生变形后,第二限位部32的底部不再与第一连接部13的底部贴合,第二限位部32和按压部33可以沿高度方向Z向上移动,进而推动表带2向上移动,实现表带2和表壳主体1的拆分。
按压部33的第一端与第二限位部32固定连接。所述按压部33的第二端(末端)沿长度方向X向容置空间21的内侧延伸。同时,按压部33的第二端(末端)与容置空间21的内壁具有移动空间,以使得所述按压部33在受到用户按压时发生弹性形变,按压部33带动第二限位部32向所述容置空间21的内侧移动,直至按压至第二限位部32与卡台17分离,并继续沿高度方向Z向上按压以推动表带2与表壳主体1拆分。所述第二限位部32与卡台17分离是指位于第一限位部31底部的第二限位部32和按压部33被按压至沿长度方向X的第一限位部31的第二侧壁112与容置空间21内壁之间。按压部33被按压使得表带2与表壳主体1拆分的按压方向如图3中所示的箭头方向。
进一步地,按压部33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与第二限位部32固定连接,且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的外侧贴合。所述按压部33的第二部分向容置空间21内延伸,第二部分可以在容置空间21内移动。所述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90度,按压第二部分可以带动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限位部32发生微变形,进而使得表壳主体1和表带2可以拆分,可以快速实现拆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32与容置空间21的内壁具有一定的间隙,按压部33与容置空间21具有较大的移动空间,进而方便按压部33和第二限位部32在进行拆分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移动,方便拆分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装置3的材料为金属板材或者其他具有微弹性能的板材。所述限位装置3的第一限位部31、第二限位部32和按压部33通过数控机床或者钣金工艺折弯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穿戴设备包括两个表带2。两个表带2的端壁相同,均设置有容置空间21。穿戴设备还包括两个限位装置3,分别固定于两个表带2的容置空间21内。表壳主体1的两个端壁相同,均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连接装置11,在此不再赘述。表壳主体1两端壁的连接装置11分别设置于两个表带2的容置空间21内,与容置空间21内的限位装置3连接,实现两个表带2和表壳主体1的组装。
所述容置空间21包括沿高度方向Z依次设置的第一凹槽211、第二凹槽212和第三凹槽213,如图3和图7所示。限位装置3的第一限位部31与所述第一凹槽211的固定连接。同时第一限位部31的下端卡设于卡槽12内,实现沿长度方向X的限位。第二限位部32从第二凹槽212延伸至第三凹槽213。具体地,所述第二限位部32与第二凹槽212的端壁具有间隙,以使得第二限位部32在进行微变形时,可以向第二凹槽212的内壁一侧移动,解除第二限位部32与卡台17的扣合力。所述按压部33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213内,与第三凹槽213的顶部和内侧均具有移动间隙,可以使得按压部33受压后带动第二限位部32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211、第二凹槽212和第三凹槽213的横截面积依次增大。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凹槽211、第二凹槽212和第三凹槽213的空间依次增大,且呈阶梯型。
所述表带2还包括两个连接榫22。两个连接榫22凸设于所述容置空间21沿宽度方向Y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两个连接榫22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3的两个榫槽15一一对应连接。所述连接榫22的长宽高与所述榫槽15的长宽高相同。由于榫槽15位于第一侧壁111和第三侧壁113上,榫槽15与卡槽12具有一定厚度的侧壁,因此连接榫22与第一限位部31具有间隙,以使得连接榫22可以插入对应地榫槽15内时,第一限位部31插入到卡槽12内。同时由于连接开口16小于卡槽12,因此第二限位部32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限位部31的宽度,如图4、图8和图9。
进一步地,连接隼22距离表带2端壁的距离与榫槽15距离表壳主体1的端壁的距离相等,可以使得表带2和表壳主体1连接后,表带2的端壁与表壳主体1的端壁接触,提高穿戴设备的美观性。
所述容置空间21的底部具有操作开口214。所述容置空间21的底部是指佩戴时贴合用户肌肤的一侧。所述操作开口214可以漏出限位装置3的按压部33,以便于用户从操作开口214处按压按压部33实现表壳主体1和表带2沿高度方向Z的快速拆分。
在另一可选实现方式中,穿戴设备包括一个表带2。所述表带2的两个端壁分别设置有容置空间21,分别与表壳主体1两侧端壁的连接装置11的快速组装和拆分。用户在进行佩戴穿戴设备时,可以通过表壳主体1和表带2的组装和拆分实现。
本实施例的表带2可以为双射成型表带。所述双射成型表带是指软胶包覆硬胶形成,即表带2内部的材料为硬胶,外侧包围软胶。其中,硬胶用于形成容置空间21,软胶便于用户佩戴舒服。除此之外,表带2还可以通过其它材料形成。
所述表壳主体1用于放置机芯、显示屏等,以实现穿戴设备的功能使用。表壳主体1不仅仅可以塑胶注塑成型,还可以通过加工其他金属形成,例如不锈钢,铝合金等。
本实施例的表壳主体1和表带2的连接结构不仅可以用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产品上,同时还可以用于任意其它需要两个部件连接的产品。
本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表壳主体1和表带2在进行拆分时,可以通过操作开口按压按压部33解除限位装置3与连接装置11的扣合力,并沿图3中箭头方向轻松取下表带2。穿戴设备的表壳主体1和表带2在进行组装时,表带2沿与图3中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推入即可完成安装或者更换表带2的动作。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表壳主体1和表带2连接的结构成本低、连接效果好,同时表壳主体1和表带2拆卸和组装简便,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即可实现快速更换表带2。
本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表壳主体和表带通过端壁凸设的连接装置与设置于容置空间内的限位装置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实现限位连接,并通过限位装置的按压部按压第二限位部实现表带与表壳主体的拆分。本公开的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简单,通过限位装置和连接装置结构的配合,可以在不借助外物的情况下快速实现表壳主体和表带的组装和拆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设备包括:
表壳主体(1),所述表壳主体(1)的端壁凸设有连接装置(11),所述连接装置(11)包括具有开口向上的卡槽(12);
至少一个表带(2),所述表带(2)的端壁设置有容置空间(21);
限位装置(3),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21)内,所述限位装置(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限位部(31)、第二限位部(32)和按压部(33);
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31)与所述卡槽(12)卡扣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部(32)被配置为在第一状态时与所述卡槽(12)底部形成的卡台(17)限位连接以及在第二状态时与所述卡台(17)分离,所述按压部(33)被配置受控按压所述第二限位部(32)与所述卡台(17)分离以使得所述表带(2)沿高度方向与所述表壳主体(1)相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11)的侧壁与所述容置空间(21)连接以限制所述表壳主体(1)和所述表带(2)沿宽度方向相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11)包括:
第一连接部(13),具有开口向上的卡槽(12);
第二连接部(14),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3)的下侧,所述第二连接部(14)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3)的横截面积;
其中,所述第二限位部(32)与所述卡台(17)限位连接以限制所述表壳主体(1)和所述表带(2)沿高度方向相对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11)还包括两个榫槽(15),两个所述榫槽(15)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装置(11)沿宽度方向的第一侧壁(111)和第三侧壁(113);
所述表带(2)包括两个与所述榫槽(15)一一对应连接的连接榫(22),所述连接榫(22)凸设于所述容置空间(21)的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11)包括连接开口(16),设置于所述连接装置(11)的第二侧壁(112)上,所述第二侧壁(112)与所述表壳主体(1)的端壁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限位部(31)卡设于所述卡槽(12)内,所述第二限位部(32)和所述按压部(33)从所述连接开口(16)伸出并向所述连接开口(16)的下侧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32)与所述连接开口(16)的底部、所述第二侧壁(112)以及所述连接装置(11)的底部围绕形成的形状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3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32)的末端连接,所述按压部(33)的第二端向所述容置空间(21)内延伸;
所述按压部(33)被配置为受控向所述容置空间(21)的顶部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二限位部(32)移动与所述卡台(17)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21)包括沿高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凹槽(211)、第二凹槽(212)和第三凹槽(213),所述第一凹槽(211)、第二凹槽(212)和第三凹槽(213)的横截面积依次增大;
所述第一限位部(31)与所述第一凹槽(2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部(32)与所述第二凹槽(212)的端壁形成间隙,所述按压部(33)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213)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21)的底部具有操作开口(21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3)通过折弯一体成型,所述表带(2)通过软胶包覆硬胶形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96250.2U CN212117323U (zh) | 2020-03-25 | 2020-03-25 | 穿戴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96250.2U CN212117323U (zh) | 2020-03-25 | 2020-03-25 | 穿戴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117323U true CN212117323U (zh) | 2020-12-11 |
Family
ID=73671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396250.2U Active CN212117323U (zh) | 2020-03-25 | 2020-03-25 | 穿戴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11732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58353A (zh) * | 2021-07-22 | 2021-10-29 | 南昌逸勤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穿戴设备 |
WO2022227898A1 (zh) * | 2021-04-29 | 2022-11-0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可拆卸结构、可穿戴设备、表带及表头 |
-
2020
- 2020-03-25 CN CN202020396250.2U patent/CN21211732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227898A1 (zh) * | 2021-04-29 | 2022-11-0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可拆卸结构、可穿戴设备、表带及表头 |
CN113558353A (zh) * | 2021-07-22 | 2021-10-29 | 南昌逸勤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穿戴设备 |
CN113558353B (zh) * | 2021-07-22 | 2023-09-12 | 南昌逸勤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穿戴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229578B (zh) | 一种可拆卸的连接件及可穿戴设备 | |
EP3753440B1 (en) | Wearable device | |
CN212117323U (zh) | 穿戴设备 | |
CN109393668B (zh) | 可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可穿戴设备 | |
CN113974283B (zh) | 一种穿戴设备 | |
US20190350320A1 (en) | Wearable Device and Main Body of Wearable Device | |
CN109846156A (zh) | 一种腕戴设备 | |
CN211833162U (zh) | 腕戴设备 | |
CN113273776A (zh) | 一种可拆卸表带的手表 | |
CN213487316U (zh) | 一种快拆结构及智能穿戴式设备 | |
CN213428729U (zh) | 一种穿戴设备及其连接组件 | |
CN216651539U (zh) | 一种穿戴设备 | |
CN112438467A (zh) | 壳体组件与连接头的组装方法和拆卸方法 | |
CN111920152B (zh) | 穿戴设备 | |
CN203644602U (zh) | 一种按键组件和手表 | |
CN113768255A (zh) | 一种快拆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 |
CN212368501U (zh) | 一种可快速更换表带的穿戴设备 | |
CN219781765U (zh) | 一种表带快拆结构 | |
CN216556182U (zh) | 可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和可穿戴设备 | |
CN217906603U (zh) | 可穿戴设备、表带及其链节 | |
CN114081252B (zh) | 可穿戴设备 | |
CN214483526U (zh) | 腕带拆装结构及腕带设备 | |
CN212697931U (zh) | 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 |
CN212661274U (zh) | 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 |
CN218942459U (zh) | 可穿戴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