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97931U - 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697931U CN212697931U CN202021430101.XU CN202021430101U CN212697931U CN 212697931 U CN212697931 U CN 212697931U CN 202021430101 U CN202021430101 U CN 202021430101U CN 212697931 U CN212697931 U CN 2126979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iding
- piece
- assembly
- buckle
- wristba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手表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腕带组件包括:本体;连接件,活动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连接件上设有第一卡扣;驱动组件,包括滑动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滑动件滑动连接于所述本体,且所述滑动件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适于受外力作用;所述滑动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相适配的第二卡扣,所第一述弹性件为所述滑动件提供与所述按压部所受外力方向相反的弹性力,所述滑动件在所述弹性力与外力的共同作用下滑动,以使所述第二卡扣适于与所述第一卡扣卡合或脱离。本公开腕带组件可实现相邻两个腕带组件的快速拆装,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大大简化了腕带的拆装操作,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手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背景技术
腕戴设备是现代人们常用的佩饰之一,例如手表,可分为表头和表带两部分,其中,金属表带由于具有高档、舒适、耐用等优点,成为最为普及的表带之一。常见的金属表带由多个表带粒通过生耳依次销接,连接形成完整的表带。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手腕粗细不同,因此对表带的尺寸也要进行调整。
相关技术中的表带,在对表带的长度进行调整时,通过拆装不同数量的表带粒实现。在表带粒拆装时,表带粒与表带粒之间销接的生耳连接件,需要借助特殊的拆卸工具才能进行拆装。用户若想调整表带长度,必须额外购买该工具,或者去到指定的服务地点才能进行调整,增加用户成本,给用户带来了较差的使用体验。另外部分品牌的表带粒的连接件为定制非标件,其拆卸工具也不同于普通生耳拆卸工具,无疑又给用户带来的更高的表带调整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相关技术中表带长度调节复杂的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腕带组件,包括本体,还包括:
连接件,活动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连接件上设有第一卡扣;
驱动组件,包括滑动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滑动件滑动连接于所述本体,且所述滑动件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适于受外力作用;所述滑动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相适配的第二卡扣,所第一述弹性件为所述滑动件提供与所述按压部所受外力方向相反的弹性力,所述滑动件在所述弹性力与外力的共同作用下滑动,以使所述第二卡扣适于与所述第一卡扣卡合或脱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具有设于所述本体一侧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开设于所述本体上的第一滑槽,所述滑动件与所述第一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滑动件与所述第一滑槽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还具有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一侧的第二连接部,所述连接件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开设于所述本体上且与所述第一滑槽滑动方向垂直的第二滑槽,所述连接件背离所述本体的一侧设有凸耳,所述凸耳与所述第二滑槽形状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销轴,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开设于所述本体的装配槽,所述装配槽的相对两内壁上设有销轴孔,所述销轴的两端设于所述销轴孔内,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销轴与所述本体活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动件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所述按压部位于所述第一滑槽之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分设于所述滑动件相对两端位置的两个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滑动件上,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本体。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腕带,包括多个根据第一方面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腕带组件,多个所述腕带组件通过所述第二卡扣与相邻腕带组件的所述第一卡扣依次卡合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腕带,还包括:
带扣组件,所述带扣组件包括底板、沿所述腕带的宽度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底板上的解锁组件、以及沿所述腕带长度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底板上的滑片;
解锁组件包括滑动设于所述底板上的按压件以及驱动所述按压件复位的第三弹性件,所述滑片在沿滑动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按压件卡合连接,另一端连接所述腕带组件;所述按压件在外力和第三弹性件的共同作用下滑动,以使所述卡合连接脱离或卡合。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腕戴设备,包括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腕带组件或腕带。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腕带组件,包括本体、连接件和驱动组件,连接件活动连接于本体,连接件上设有第一卡扣。驱动组件包括滑动件和第一弹性件,滑动件滑动连接于本体且具有按压部,按压部适于受外力作用。第一弹性件为滑动件提供与外力相反方向的弹性力,从而滑动件可在弹性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滑动。滑动件上设有第二卡扣,在滑动件滑动过程中,第二卡扣可实现与第一卡扣的卡合或脱离。从而在对腕带组件拆装时,只需要对按压部施加外力,即可实现相邻两个腕带组件的快速拆装,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大大简化了腕带的拆装操作,提高用户体验。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腕带组件,第一连接部还包括设于本体上且与第一滑槽滑动方向垂直的第二滑槽,连接件背离本体的一侧设有凸耳,凸耳与第二滑槽形状配合。从而在相邻两个腕带组件装配时,其中一个组件的凸耳与另一个组件的第二滑槽滑动配合,既便于组件的装配,同时凸耳与第二滑槽的配合对连接处形成限位,使得装配后的连接更加稳定。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腕带组件,滑动件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此时第一弹性件驱使滑动件位于初始位置,按压部与第一滑槽的敞口平齐,即不影响用户按压,同时在不会对用户佩戴产生影响,防止误操作。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腕带,包括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腕带组件,还包括带扣组件,带扣组件包括底板、解锁组件和滑片,滑片沿表带长度方向滑动设于底板上,其一端与解锁组件卡合连接,并通过解锁组件的滑动实现卡合连接的脱离和卡合,滑片的另一端连接腕带组件。从而用户在脱手表时,只需按压解锁组件,从而滑片与解锁组件的卡合连接脱落,滑片带动腕带组件在表带长度方向上滑动,使得表带长度提高,便于用户将手表脱落,并且相较传统的表扣组件使用更加方便。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腕戴设备,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腕带组件或腕带,因此具有上述所述的有益效果,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腕带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腕带组件的装配结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腕带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腕带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腕带组件的装配结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又一些实施方式中腕带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腕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9A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腕带的带扣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B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带扣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带扣组件扣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方式中带扣组件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0-腕带组件;1100-本体;1110-第一连接部;1111-第一滑槽;1112-第二滑槽;1113-导向凸块;1120-第二连接部;1121-装配槽;1210-滑动件;1211-第二卡扣;1212-挡片;1213-导向槽;1214-按钮;1215-挡块;1220-第一弹性件;1310-连接件;1311-凸耳;1312-第一卡扣;1320-销轴;2000-带扣组件;2100-底板;2210-按压件;2211-接触部;2220-第三弹性件;2300-滑片;2400-盖板;3000-表带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公开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腕戴设备是人们常用的可穿戴设备,例如手表、手环等,腕戴设备的特点是一般由设备主体和腕带组成。设备主体作为设备的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例如手表表头、手环的显示部分等。腕带则作为将设备主体穿戴在用户手腕上的安装部分。以智能手表为例,手表表头部分提供时间、运动功能显示等,腕带将手表表头绑设于用户手腕上,用户通过解绑腕带实现手表的佩戴。
常见的金属腕带由多个腕带组件依次铰接组成,相邻两个腕带组件具有一定活动角度,因此多个腕带组件依次铰接形成完整的腕带,配合腕带扣即可实现在人体手腕的佩戴。但是装配完成后的腕带只能实现两个长度的变化,即佩戴在人体手腕时的长度,和摘除设备时的长度。然而不同人的手腕尺径不同,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间段内对腕带的松弛程度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对于腕带长度的调节成为一种需求,就需要拆卸或安装不同数量的腕带组件。本公开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腕带组件,即可实现相邻两个腕带组件的快速装配,无需借助额外工具,从而便于用户对腕带长度的调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供的腕带组件,包括本体、连接件、以及驱动组件。本体指组件的主体安装结构,例如表带的表粒主体。连接件活动连接于本体上,例如可通过销轴、销钉等铰接在本体上,连接件上设有第一卡扣。驱动组件包括滑动件和第一弹性件,滑动件与本体滑动连接,滑动件具有按压部,按压部适于受外力作用,从而滑动件在外力作用下在本体上滑动。滑动件上设有与第一卡扣相适配的第二卡扣。第一弹性件为滑动件提供与按压部所受外力方向相反的弹性力,从而滑动件在弹性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滑动,以使第二卡扣适于与第一卡扣卡合或脱离。
通过上述可知,本公开的腕带组件,通过对滑动件施加作用力,使滑动件在本体上滑动,从而第一卡扣与第二卡扣即可脱离,相邻两腕带组件即可实现拆卸。而在滑动件不受外力时,滑动件在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复位,从而第一卡扣与第二卡扣卡合连接,相邻两腕带组件即可实现装配。拆装过程无需借助额外工具,大大简化了腕带的拆装操作,提高用户体验。
图1至3示出了本公开腕带组件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至3对本实施方式的腕带组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腕带组件1000包括本体1100,本体1100为组件的主体结构,其为类似表带粒的结构,为便于说明,将本体1100的相对两侧定义为第一连接部1110和第二连接部1120,即,相邻两腕带组件1000装配时,其中一组件的第一连接部1110与另一组件的第二连接部1120装配连接。
第二连接部1120设有连接件1310,连接件1310活动连接在本体110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二连接部1120开设有装配槽1121,装配槽1121为沉槽结构,在沿图示y方向上,装配槽1121的两侧壁上开设有销轴孔(附图未示出)。连接件1310通过销轴1320活动安装在销轴孔内从而实现连接件1310与本体1100铰接连接,连接件1310上还设有第一卡扣1312。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装配槽1121设为沉槽结构,从而沉槽的壁可对连接件1310进行限位,限制连接件1310绕销轴1320转动方向,从而使得腕带组件在装配后,活动方向朝向贴近人体手臂的一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1120的作用是与连接件1310活动连接(铰接),因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1120的结构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述,还可以是其他任何适于与连接件1310铰接的结构,本公开对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1110装配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滑动件1210和第一弹性件1220。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1110开设有第一滑槽1111,第一滑槽1111的滑动方向平行于图示z方向。滑动件1210滑动安装于第一滑槽1111内,滑动件1210上设有第二卡扣1211,第二卡扣1211与连接件1310上的第一卡扣1312相适配,即第一卡扣1312和第二卡扣1211可互相卡合连接。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装配后第二卡扣1211伸出于第一连接部1110之外,方便与第一卡扣1312卡合连接,当滑动件1210在沿z方向往复滑动时,第二卡扣1211同时往复滑动。可以理解的是,装配后第二卡扣1211可以不伸出第一连接部1110之外,此时连接件1310的第一卡扣1312伸入第一连接部1110内与第二卡扣12211卡合连接即可,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安装/拆卸,同时为了减小腕带组件的厚度,选择装配后第二卡扣1211伸出于第一连接部1110之外。
第一弹性件1220设于滑动件1210与第一滑槽111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1220为两个弹簧,弹簧的一端抵接在滑动件1210上,另一端抵接在第一滑槽1111的底壁上。第一弹性件1220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从而为滑动件1210提供z方向的弹性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件1210的上端面形成按压部,用户可通过对按压部施加作用力,使得滑动件1210在外力与弹性力的共同作用下在第一滑槽1111内滑动。同时为了对滑动件1210进行z方向上的限位,滑动件1210上y方向两侧分别固设有挡片1212,滑动件1210的形状与第一滑槽1111的敞口形状相适配,从而在滑动件1210在弹性力作用下朝向z方向滑动至第一滑槽1111的敞口位置时,两侧的挡片1212即可对滑动件1210进行限位,防止滑动件1210脱出滑槽之外。
第一连接部1110还开设有第二滑槽1112,第二滑槽1112的滑动方向与第一滑槽1111垂直,即第二滑槽1112的滑动方向平行于x方向,同时,连接件1310背离本体的一侧上设有与第二滑槽1112形状配合的凸耳1311。在相邻两腕带组件1000装配时,其中一组件的连接件1310的凸耳1311与另一组件的第二滑槽1112滑动配合,一方面对形成导向机构,便于装配,另一方面第二滑槽1112与凸耳1311形成限位结构,使得两个组件连接更加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保证滑动件1210的滑动稳定性,对滑动件1210设有滑动导向结构。如图1、2所示,在滑动件1210上开设有导向槽1213,同时在第一滑槽1111内设有导向凸块1113,导向槽1213与导向凸块1113形状配合,从而滑动件1210在沿z方向滑动时,导向凸块1113与导向槽1213互相滑动配合,使得滑动件1210滑动更加稳定。第一弹性件1220包括两弹簧,两弹簧分别设于导向槽1213的两侧位置,从而进一步提高滑动件1210的滑动稳定性。
本公开的腕带组件1000装配时,首先将第一弹性件1220与滑动件1210装配,然后将两者共同装配至第一滑槽1111中,其次将连接件1310通过销轴1320装配于第二连接部1120,即完成腕带组件1000的装配。
滑动件1210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第一弹性件1220对滑动件1210施加z方向的弹性力,驱使滑动件1210朝向z方向滑动,直至挡片1212对滑动件1210进行限位。
当两腕带组件进行连接装配时,用户可按压其中一组件的滑动件1210的按压部,克服第一弹性件1220的弹性力,从而滑动件1210在外力作用下,朝向-z方向滑动。此时可将另一组件的连接件1310的凸耳1311插入前一组件的第二滑槽1112中,当凸耳131滑动到位后,用户取消外力作用。此时滑动件1210在第一弹性件1220的弹性力作用下复位,从而一组件的滑动件1210上的第二卡扣1211与另一组件的连接件1310上的第一卡扣1312卡合连接,从而两腕带组件实现装配连接。其装配状态如图3所示。
当两腕带组件进行拆卸时,在图3所示状态下,用户可按压滑动件1210,滑动件1210克服第一弹性件1220的弹性力朝向-z方向滑动,滑动件1210上的第二卡扣1211与另一组件的连接件1310上的第一卡扣1312脱离,用户将另一组件的凸耳1311抽出前一组件的第二滑槽1112即实现两组件的拆卸。
也即,腕带组件在自由状态(不受外力作用)时,通过第一弹性件1220的弹性力使得第一卡扣1312与第二卡扣1211卡合连接;而在外力作用时,通过外力作用力与第一弹性件1220弹性力的共同作用,使得第一卡扣1312与第二卡扣1211脱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滑动件1210在不受外力作用下,其按压部与第一滑槽1111的敞口保持平齐。这是考虑到,腕带组件的按压部一般较小,若是位于第一滑槽1111之内,用户必须用指甲或借助工具才能按压到,操作不便。而若是按压部突出于本体之外,一方面对用户的佩戴舒适性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腕带组件在受到挤压时,容易造成误操作,导致腕带脱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件1210在初始状态下,按压部与第一滑槽1111的敞口保持平齐,既便于用户按压操作,又保证了腕带的一体性,提高佩戴舒适度,且不会造成误操作。
上述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腕带组件结构和原理进行了说明,可以知道,本公开腕带组件的发明构思在于:通过驱动组件的运动,使得驱动组件上的卡扣与连接件上的卡扣实现快速卡合或脱离,从而实现相邻两腕带组件的快速装配与拆卸。在此发明构思下,本公开腕带组件的实施方式显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有其他不脱离该发明构思的替代实施方式。
图4至图6中示出了本公开腕带组件的一种替代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腕带组件与前述的主要区别在于滑动件1210的结构以及与本体1100的装配方式不同。
具体来说,在图1实施方式中,滑动件1210和挡片1212为一体式结构,从而在滑动件1210通过侧面的第二滑槽1112装配后,挡片1212即可对滑动件1210形成限位,防止滑动件1210从第一滑槽1111中脱出。
而在本替代实施方式中,如图4至图6所示,滑动件1210包括按钮1214和挡块1215,按钮1214通过第一滑槽1111装配之后,挡块1215通过第二滑槽1112装配,然后通过开设在本体上的焊接孔1216,将按钮1214和挡块1215焊接在一起,形成滑动件1210。可以理解的是,挡块1215的尺寸大于第一滑槽111,从而在挡块1215与按钮1214焊接之后,挡块1215即可对按钮1214形成限位,防止按钮1214脱出第一滑槽1111。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卡扣1211设于挡块1215上,从而第二卡扣1211与连接件1310上的第一卡扣1312实现卡合连接。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挡块1215的作用是对按钮1214形成限位,防止按钮1214脱出。因此,为避免挡块1215对第一弹性件1220的干扰,在挡块1215上开设有贯穿的弹簧导向孔,从而第一弹性件1220可通过弹簧导向孔与第一滑槽1111的底壁抵接,不影响第一弹性件1220正常工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便于按钮1214与挡块1215配合,按钮1214上设有导向柱,同时在挡块1215上对应设置导向孔,从而两者通过导向柱与导向孔结构进行焊接、粘接、卡接等固定连接均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腕带组件装配结构如图6所示。可以看到,本替代实施方式与前述实施方式的区别主要在于滑动件的结构和装配方式,对于未详述之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前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以及结合附图,可以毫无疑义且完整的实现本实施方式,因此不再赘述。
图7示出了本公开腕带组件的另一种替代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腕带组件与前述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卡扣1312和第二卡扣1211的结构不同。
具体来说,在图4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扣1312设置在连接件1310的中部,第二卡扣1211也对应设置在挡块1215的中部。而在本替代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扣1312设于连接件1310的两侧凸耳1311上,第二卡扣1211对应设于挡块1215两侧,从而在相邻两个腕带组件装配后,两个第一卡扣1312分别与两个第二卡扣1211一一对应卡合,实现相邻腕带组件的装配。
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针对区别之处进行说明,对于未详述之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前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以及结合附图,可以毫无疑义且完整的实现本实施方式,因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些替代实施方式中,驱动组件的结构还可以是其他形式,例如第一滑槽的滑动方向平行于y方向,即外力与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沿y方向,从而滑动件在y方向上滑动时,滑动件上的第二卡扣与连接件上的第一卡扣实现卡合或脱离。可以理解的是,滑动件的滑动方向还可以是其他适于实施的方向,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本公开方案。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可知,本公开提供的腕带组件,通过驱动组件与连接件的卡扣配合,在对腕带组件进行拆装时,通过对滑动件施加外力,从而滑动件滑动即可实现卡扣的脱离,完成组件的拆卸。而当取消外力,滑动件即可复位实现卡扣的卡合连接,完成组件的装配。本公开的腕带组件可实现相邻两个腕带组件的快速拆装,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大大简化了腕带的拆装操作,提高用户体验。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腕带,腕带可以是例如手表、手环的表带。本公开提供的腕带包括多个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腕带组件,多个腕带组件之间,通过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依次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腕带结构。
以图1实施方式中的腕带组件为例,多个腕带组件装配后的结构如图3所示,其装配与拆卸的原理参见上述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说明的是,对于手表、手环等手腕式佩戴的设备而言,虽然不同人手腕尺径不同,但是腕带需要调节的长度始终位于较为固定的阈值范围之内。因此对于多个腕带组件组成的腕带,考虑到实用性和成本,不必所有的腕带组件均设置为可拆卸结构。例如可将其中一部分(例如6~10个)腕带组件设置为本公开的腕带组件,即可满足不同用户的腕带调节需求。
例如图8所示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腕带以表带为例,表带的两端分别连接表头,不再赘述。表带由多个表带粒依次铰接组成,如图8所示,在这些表带粒中,有一部分为本公开提供的可快速拆卸的腕带组件1000,其余部分采用普通的不带快速拆卸结构的表带粒3000,通过对腕带组件1000的拆装,即可满足不同用户的腕带调节需求。
进一步地,本公开提供的腕带还具有带扣组件2000,带扣组件2000的作用是实现用户对腕带的佩戴和取下。以表带为例,通常表带扣为表带提供两个不同的长度,当用户打开表带扣,表带长度变长,方便用户佩戴至手腕。当用户扣合表带扣之后,表带长度变短,即可实现对手表的佩戴。
如图9A和10B所示,本公开腕带包括带扣组件2000,带扣组件2000包括底板2100、沿腕带宽度方向滑动设于底板2100上的解锁组件、以及沿腕带长度方向滑动设于底板上的滑片2300。
解锁组件包括位于底板长度方向中部,且分设于底板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个按压件2210,两个按压件2210之间设有第三弹性件2220,按压件2210上位于底板的边缘位置设有接触部22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弹性件2220为两个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两个按压件2210上,第三弹性件2220为压缩状态,即提供驱使按压件2210朝向互相背离的方向滑动的弹性力。
滑片2300数量为两个,两个滑片2300分设于解锁组件位于底板长度方向的两侧,两个滑片2300的其中一端均与按压件2210通过卡扣卡合连接,另一端分别连接有腕带组件1000。也即,如图9A所示,在滑片2300靠近按压件2210的一端设有两个卡扣结构,而在按压件2210上对应设有卡位,从而在图示状态下,滑片2300上的两个卡扣分别与两个按压件2210一侧的卡位卡合连接。
当然,滑片2300的数量也可以是仅设于底板长度方向的一侧,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此可以理解,不再赘述。
如图9B所示,带扣组件2000还包括盖板2400,盖板2400可通过螺钉固定盖合在底板上,从而将解锁组件隐藏。盖板2400对应两个按压件2210的接触部2211的位置设有避让槽,从而便于用户对按压所述接触部2211。
参见图9A、10A,当解锁组件在自由状态(不受外力作用)下,两按压件2210在第三弹性件2220的弹性力作用下,与两滑片2300固定卡合,此时滑片2300被固定在在底板2100上不可滑动。当外力作用接触部2211,两按压件2210受外力驱使克服第三弹性件2220的弹性力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此时滑片2300与按压件2210的卡合结构脱离,两个滑片2300即可在底板2100上沿长度方向滑动,从而使得腕带长度增长,如图10B所示状态,便于用户摘除手表。
而在带扣组件2000由图10B状态锁定时,可通过外力推动两个滑片2300向底板中部滑动,如图9A所示,滑片2300的卡扣位置设有倒角斜面,并且在按压件2210的卡位位置同样设有倒角斜面,从而在滑片2300滑动至预定位置时,滑片卡扣上的斜面与按压部卡位的斜面抵接,从而滑片2300受外力驱动下,带动两个按压件2210克服第三弹性件2220的弹性力,使得两个按压件2210压缩第三弹性件2220,直至卡扣完全进入卡位之后,按压件2210在第三弹性件2220弹性力作用下复位,使得卡扣与卡位形成卡合连接,滑片2300被固定在底板2100上不可滑动,如图10A所示状态。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滑片2300的卡扣位置设有倒角斜面,同时在按压件2210的卡位位置同样设有倒角斜面,便于用户佩戴。
通过上述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按压按压件2210,从而滑片2300与按压件2210脱离,滑片2300在底板2100滑动,使得腕带长度增长,便于用户佩戴。当用户佩戴完成之后,只需推动滑片2300复位,实现按压件2210与滑片2300的卡合,即可完成佩戴,操作快捷方便。
再一方面,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腕戴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腕带组件或腕带。腕式设备例如以手表为例,包括表头和表带,表带包括上述的腕带组件1000和带扣组件2000,多个腕带组件依次连接,同时与表头连接,完成装配。其各部分结构和工作原理与前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公开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腕带组件,包括本体(1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件(1310),活动连接于所述本体(1100),所述连接件(1310)上设有第一卡扣(1312);
驱动组件,包括滑动件(1210)和第一弹性件(1220),所述滑动件(1210)滑动连接于所述本体(1100),且所述滑动件(1210)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适于受外力作用;所述滑动件(121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1312)相适配的第二卡扣(1211),所第一述弹性件为所述滑动件(1210)提供与所述按压部所受外力方向相反的弹性力,所述滑动件(1210)在所述弹性力与外力的共同作用下滑动,以使所述第二卡扣(1211)适于与所述第一卡扣(1312)卡合或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带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1100)包括设于所述本体(1100)一侧的第一连接部(1110),所述第一连接部(1110)包括开设于所述本体(1100)上的第一滑槽(1111),所述滑动件(1210)与所述第一滑槽(1111)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弹性件(1220)设于所述滑动件(1210)与所述第一滑槽(111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腕带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1100)还具有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10)相对一侧的第二连接部(1120),所述连接件(1310)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1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腕带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1110)还包括开设于所述本体(1100)上且与所述第一滑槽(1111)滑动方向垂直的第二滑槽(1112),所述连接件(1310)背离所述本体(1100)的一侧设有凸耳(1311),所述凸耳(1311)与所述第二滑槽(1112)形状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腕带组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销轴(1320),所述第二连接部(1120)包括开设于所述本体(1100)的装配槽(1121),所述装配槽(1121)的相对两内壁上设有销轴孔,所述销轴(1320)的两端设于所述销轴孔内,所述连接件(1310)通过所述销轴(1320)与所述本体(1100)活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腕带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件(1210)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所述按压部与所述第一滑槽(1111)的敞口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带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件(1220)包括分设于所述滑动件(1210)相对两端位置的两个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滑动件(1210)上,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本体(1100)。
8.一种腕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腕带组件,多个所述腕带组件通过所述第二卡扣(1211)与相邻腕带组件的所述第一卡扣(1312)依次卡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腕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带扣组件(2000),所述带扣组件(2000)包括底板(2100)、沿所述腕带的宽度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底板上的解锁组件、以及沿所述腕带长度方向滑动设于所述底板上的滑片(2300);
解锁组件包括滑动设于所述底板(2100)上的按压件(2210)以及驱动所述按压件(2210)复位的第三弹性件(2220),所述滑片(2300)在沿滑动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按压件(2210)卡合连接,另一端连接所述腕带组件;所述按压件(2210)在外力和第三弹性件(2220)的共同作用下滑动,以使所述卡合连接脱离或卡合。
10.一种腕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腕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30101.XU CN212697931U (zh) | 2020-07-20 | 2020-07-20 | 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30101.XU CN212697931U (zh) | 2020-07-20 | 2020-07-20 | 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697931U true CN212697931U (zh) | 2021-03-16 |
Family
ID=74906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430101.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697931U (zh) | 2020-07-20 | 2020-07-20 | 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69793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37133A (zh) * | 2021-03-30 | 2022-10-04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连接件、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 |
-
2020
- 2020-07-20 CN CN202021430101.XU patent/CN21269793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37133A (zh) * | 2021-03-30 | 2022-10-04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连接件、连接组件及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661273U (zh) | 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 |
US10258115B2 (en) | Watch straps | |
US6408491B2 (en) | Device for securing a watch strap to a watch casing | |
US6328188B1 (en) | Adjustable linkage for a watchband | |
US9149093B2 (en) | Extensible clasp for a bracelet, in particular a watchstrap | |
US11006705B2 (en) | Clasp mechanism for wrist-worn devices | |
CN113229578A (zh) | 一种可拆卸的连接件及可穿戴设备 | |
CN109330123B (zh) |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表带 | |
CN212661270U (zh) | 可穿戴电子设备腕带连接结构和可穿戴电子设备 | |
CN212697931U (zh) | 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 |
CN212590716U (zh) | 一种滑动式表带连接结构 | |
CN107692417B (zh) | 表扣和手表 | |
CN101283854B (zh) | 连接件、具有连接件的长条体、携带式设备、钟表及装饰品 | |
CN213904173U (zh) | 一种可穿戴设备 | |
CN211559009U (zh) | 表扣及手表 | |
CN212754590U (zh) | 可调节表带松紧的表扣及手表 | |
CN212661274U (zh) | 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 |
CN113273776A (zh) | 一种可拆卸表带的手表 | |
CN108433262B (zh) | 一种表带的连接结构及其手表 | |
CN109991831A (zh) | 手表 | |
CN212036336U (zh) | 一种磁吸表扣及一种手表 | |
CN212036312U (zh) | 一种滑动搭扣及可穿戴设备 | |
CN112841829B (zh) | 一种手表 | |
CN220458758U (zh) | 一种制扣、表带及手表 | |
CN217446900U (zh) | 一种表扣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1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