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04173U - 一种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904173U CN213904173U CN202022791222.3U CN202022791222U CN213904173U CN 213904173 U CN213904173 U CN 213904173U CN 202022791222 U CN202022791222 U CN 202022791222U CN 213904173 U CN213904173 U CN 2139041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ey
- plug
- torsion spring
- wearable device
- sl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带体,设备主体和带体中的一者上设置有插头,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插头配合的插槽且滑动安装有按键,插头上设置有第一卡紧部,按键上设置能够与第一卡紧部卡合的第二卡紧部,安装有按键的设备主体或带体内安装有扭簧,扭簧两端的第一力臂和第二力臂分别与按键相抵以驱动按键向第一卡紧部与第二卡紧部卡合的方向滑动。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带体拆装方便,且通过扭簧的设置,使得带体与设备主体连接可靠,不易发生意外脱落。同时,扭簧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可穿戴设备,如手表、运动手环等成为了许多人必不可少的贴身产品,其一般包括设备主体与带体。以手环或手表等腕戴设备为例,带体同表体的连接部分一般都使用生耳连接,方便消费者在变换佩戴场景或者有其他使用需求时更换带体。
然而,生耳连接结构产线组装较困难,拆卸时需要通过其他工具辅助,使得带体拆装较为不便。同时,受限于产品的外观造型,有时无法使用生耳连接带体及表体。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可穿戴设备带体拆装不便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带体拆装不便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带体,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带体中的一者上设置有插头,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所述插头配合的插槽且滑动安装有按键,所述插头上设置有第一卡紧部,所述按键上设置能够与所述第一卡紧部卡合的第二卡紧部,安装有所述按键的所述设备主体或所述带体内安装有扭簧,所述扭簧两端的第一力臂和第二力臂分别与所述按键相抵以驱动所述按键向所述第一卡紧部与所述第二卡紧部卡合的方向滑动。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安装有所述按键的所述设备主体或所述带体上固定有安装柱,所述按键上具有导向孔,所述安装柱插入所述导向孔且所述按键滑动时所述安装柱相对所述导向孔滑动,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安装柱上。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所述按键内具有容纳腔,所述扭簧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导向孔为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通孔。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所述按键包括基部和由所述基部端面凸出的头部,所述第二卡紧部设置于所述头部上,所述容纳腔设置于所述头部内,所述第一力臂和所述第二力臂与所述基部的端面相抵并沿所述基部的端面滑动。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所述按键上具有扭簧滑槽,所述第一力臂和所述第二力臂的端部分别置于所述扭簧滑槽内并沿所述扭簧滑槽相向或相背滑动。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安装有所述按键的所述设备主体或所述带体上设置有滑动柱,所述按键上设置有与所述滑动柱配合的限位槽,所述按键滑动时所述滑动柱在所述限位槽内滑动。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安装有所述按键的所述设备主体或所述带体上具有止面,用于与所述按键相抵以限制所述按键向所述第一卡紧部和所述第二卡紧部卡合的反方向滑动的极限位置;所述插头为USB插头。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所述带体包括带体本体和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嵌于所述带体本体内,所述插槽开设于所述固定支架上。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所述设备主体上设置有主体沉槽,所述固定支架形成所述插槽开口的端部具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将连接于所述支撑部外侧的所述带体本体的端部挤压至与所述主体沉槽的壁面相抵。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所述第一卡紧部为第一卡扣,所述第二卡紧部为与所述第一卡扣配合的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的头部和所述第二卡扣的头部分别具有相配合的导向斜面,以在所述插头插入时推动所述按键向解除与所述第一卡扣卡合的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带体。其中,设备主体和带体中的一者上设置有插头,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插头配合的插槽且滑动安装有按键;插头上设置有第一卡紧部,按键上设置有能够与第一卡紧部卡合的第二卡紧部,安装有按键的设备主体或带体内安装有扭簧,扭簧两端的第一力臂和第二力臂分别与按键相抵以驱动按键向第一卡紧部与第二卡紧部卡合的方向滑动。
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安装时将插头插入插槽,且插头上的第一卡紧部与按键上的第二卡紧部卡合,扭簧的弹性作用于按键,使得按键保持在第一卡紧部与第二卡紧部卡合的位置,从而将插头锁定在插槽内,实现带体与设备主体的连接。而当需要拆卸带体时,只需外力作用于按键,以克服扭簧的弹性作用使按键向第二卡紧部与第一卡紧部解除卡合的方向移动,从而解除对二者的锁止作用,进而将插头由插槽中拔出即可完成带体与设备主体的拆卸。通过上述结构,带体拆装方便,且通过扭簧的设置,使得带体与设备主体连接可靠,不易发生意外脱落。同时,扭簧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按键锁止状态对应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按键解锁状态对应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5为插头与插槽配合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2中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扭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设备主体1,带体2,按键3,扭簧4,插头5,主体沉槽11,插槽21,安装柱22,带体本体23,固定支架24,滑动柱25,止面26,支撑部27,第二卡紧部31,导向孔32,基部33,头部34,限位槽35,第一力臂41,第二力臂42,第一卡紧部5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以方便地进行带体与设备主体的拆卸和安装。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和带体2。
可穿戴设备具体可以为手环、手表等腕戴设备,根据需要也可以为头显等其他能够通过带体2以佩戴的设备。设备主体1在可穿戴设备为手环时为手环本体,在可穿戴设备为手表时,则指表盘,在可拆穿戴设备为头显时,则为头显主体。带体2则相应的为用于将设备主体1进行配合的表带、绑带等。根据可穿戴设备的具体类型,相应设置设备主体1的内部结构以实现相应的功能,具体请参考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设备主体1和带体2中的一者上设置有插头5,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插头5配合的插槽21且滑动安装有按键3。也就是设备主体1和带体2是通过插头5和插槽21配合的,根据需要插头5可以设置于设备主体1上,则相应的插槽21设置于带体2上,按键3也设置于带体2上,如图5所示。则对于设备主体1而言,其无需预留插槽21空间,便于设备主体1的小型化设计。当然,根据需要也可以将插头5和插槽21的位置互换,即插头5设置于上带体2,则相应的插槽21设置于设备主体1上,按键3也设置于带体2上。为了便于说明本方案,以下均以插头5设置于设备主体1上,插槽21设置于带体2上为例说明。
插头5上设置有第一卡紧部51,按键3上设置有能够与第一卡紧部51卡合的第二卡紧部31。按键3滑动安装于带体2上的情况下,则插头5插入插槽 21时,对应按键3的抬起及按下位置,第一卡紧部51分别与第二卡紧部31卡合或分开。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图3为图1中按键锁止状态对应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4为图1中按键解锁状态对应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可以设置按键3按下位置对应第一卡紧部51与第二卡紧部31分开,相应的按键3抬起位置对应第一卡紧部51与第二卡紧部31卡合。则拆卸带体2时,只需要外力按压按键3,操作较为方便,也便于用户单手操作。根据需要,也可以设置为在按键3按下位置对应第一卡紧部51与第二卡紧部31卡合,相应的按键 3抬起位置对应第一卡紧部51与第二卡紧部31分开,则拆卸带体2时外力需将按键3向上拔出。插头5具体可以为USB插头,也就是插头5不仅用作机械连接结构,还用作电连接结构。则插头5插入插槽21的状态下,实现相应的电连接,用于进行信号传输或者充电等。
带体2内安装有扭簧4,扭簧4两端的第一力臂41和第二力臂42分别与按键3相抵以驱动按键3向第一卡紧部51与第二卡紧部31卡合的方向滑动。则通过扭簧4的作用,第一力臂41和第二力臂42施加至按键3上的力使得按键3 保持在第一卡紧部51与第二卡紧部31卡合的位置,实现第一卡紧部51和第二卡紧部31的锁止。外力作用于按键3克服扭簧4的作用时,按键3相应的通过第一力臂41和第二力臂42作用于扭簧4使之变形,从而在外力释放按键3 时,扭簧4的回复力推动按键3自动复位。
以上说明了插头5设置于设备主体1上,插槽21和按键3设置于带体2上的情况,根据需要,也可以将插头5设置于带体2上,则插槽21和按键3设置于上设备主体1上。
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安装时将插头5插入插槽21,且插头5上的第一卡紧部51与按键3上的第二卡紧部31卡合,扭簧4的弹性作用于按键3,使得按键3保持在第一卡紧部51与第二卡紧部31卡合的位置,从而将插头5锁定在插槽21内,实现带体2与设备主体1的连接。而当需要拆卸带体2时,只需外力作用于按键3,以克服扭簧4的弹性作用使按键3向第二卡紧部31与第一卡紧部51解除卡合的方向移动,从而解除对二者的锁止作用,进而将插头5由插槽21中拔出即可完成带体2与设备主体1的拆卸。通过上述结构,带体2拆装方便,且通过扭簧4的设置,使得带体2与设备主体1连接可靠,不易发生意外脱落。同时,扭簧4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具体的,安装有按键3的设备主体1或带体2上固定有安装柱22,按键3 上具有导向孔32,安装柱22插入导向孔32且按键3滑动时安装柱22相对导向孔32滑动,扭簧4套设于安装柱22上。以按键3设置于带体2上,相应的插槽 21设置于带体2上为例,在带体2上设置安装柱22,扭簧4套设于安装柱22上,从而安装柱22对扭簧4起到支撑及导向作用,以使扭簧4的形变更为平稳。在按键3上设置导向孔32,安装柱22插入导向孔32内,由于按键3可相对带体2滑动,故导向孔32在按键3滑动时相对安装柱22滑动,也就是安装柱22 在导向孔32内相对滑动。故导向孔32与安装柱22的配合也可以为按键3的滑动进行导向和限位。具体的,导向孔32为条形孔,条形孔的宽度与安装柱 22的宽度配合设置,条形孔的长度可根据按键3的按压行程相应设置,以限制按键3的按下及抬起极限位置。当然,按键3按下和抬起位置应能够分别对应第一卡紧部51和第二卡紧部31卡合或分开。根据需要,按键3也可以通过带体2或按键3本身上的其他限位部件来实现在带体2内的滑动安装而不脱出。
进一步地,按键3内具有容纳腔,扭簧4置于容纳腔内,导向孔32为与容纳腔连通的通孔。通过在按键3内部设置容纳腔,则能够将扭簧4设置于容纳腔内,进而既可以对扭簧4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使得扭簧4能够从相对按键3中部的位置作用于按键3,使得按键3的滑动更为平稳。由于扭簧4置于容纳腔内,则通过将导向孔32设置为通孔,安装柱22能够穿过通孔伸入容纳腔内与扭簧4配合。具体的,为了使安装柱22更为可靠稳固,在按键3 上对应容纳腔相对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通孔,安装柱22穿过两侧的通孔且两端分别与带体2固定连接。具体安装柱22与带体2的连接方式可采用可拆卸的连接,如安装柱22采用生耳结构并与带体2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整体结构的装配。以上说明了按键3设置于带体2上的情况,在按键3设置于设备主体1时,则相应的安装柱22与设备主体1连接,其连接方式与上述相同。
为了便于按键3与扭簧4的配合,按键3包括基部33和由基部33端面凸出的头部34,第二卡紧部31设置于头部34上,容纳腔设置于头部34内,第一力臂41和第二力臂42与基部33的端面相抵并沿基部33的端面滑动。通过基部33的设置,为第一力臂41和第二力臂42提供了作用面。具体的,对应第一卡紧部51和第二卡紧部31卡合的状态下按键3的基部33的外表面与带体2 的表面平齐,则可穿戴设备的外形更为整洁,用户佩戴也更为舒适。
具体的,按键3上具有扭簧滑槽,第一力臂41和第二力臂42的端部分别置于扭簧滑槽内并沿扭簧滑槽相向或相背滑动。为了对第一力臂41和第二力臂42的滑动进行导向和限位,按键3上设置扭簧滑槽,第一力臂41和第二力臂42的端部分别置于扭簧滑槽内,以沿扭簧滑槽移动。具体的,当第一力臂41和第二力臂42沿扭簧滑槽相背移动时,扭簧4发生形变,产生驱动按键3向第一卡紧部51与第二卡紧部31卡合的方向滑动的作用力,则扭簧4的回复力自动驱动第一力臂41和第二力臂42沿扭簧滑槽相向移动。在上述按键3包括基部33的情况下,则扭簧滑槽开设于基部33上。
进一步地,以按键3安装于带体2上为例,带体2上设置有滑动柱25,按键3上设置有与滑动柱25配合的限位槽35,按键3滑动时滑动柱25在限位槽 35内滑动。通过限位槽35和滑动柱25的配合,进一步对按键3的滑动进行限位和导向。具体的,在设置有安装柱22的情况下,以安装柱22的延伸方向为横向,则滑动柱25的延伸方向具体可以为与安装柱22垂直的纵向,也就是与按键3的按下和抬起一致的方向,从而从不同的方向上配合以对按键3 进行更好的导向和限位。在按键3安装于设备主体1上时,则上述滑动柱25 设置于设备主体1上。
具体的,以按键3安装于带体2上为例,带体2上具有用于与按键3相抵以限制按键3向第一卡紧部51与第二卡紧部31卡合的反方向滑动的极限位置的止面26。通过止面26的设置,当按键3向第一卡紧部51与第二卡紧部31 卡合的反方向滑动时,也就是按键3向第一卡紧部51与第二卡紧部31解除卡合的方向滑动时,当其滑动至与止面26相抵时则不能继续滑动,从而将按键3的滑动极限位置进行了有效限制。在设置滑动柱25及安装柱22的情况下,则止面26能够与滑动柱25及安装柱22配合,共同对按键3的滑动起到限位作用。具体的,止面26可以设置于与按键3的顶端相接触的位置,其形状优选与按键3的形状一致。在按键3安装于设备主体1上时,则上述止面26设置于设备主体1上。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带体2包括带体本体23和固定支架24,固定支架24嵌于带体本体23内,插槽21开设于固定支架24上,则相应的按键3设置于带体2上,插头5设置于设备主体1上。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为了提高用户佩戴的舒适性,带体2可采用硅胶等柔性材料,柔性材料易发生变形,因而通过将带体2设置为带体本体23和固定支架24的结合结构,固定支架24 采用硬质支架,其嵌于柔性的带体本体23内,既可以兼顾佩戴舒适性问题,也可以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具体带体本体23与固定支架24之间可以采用嵌件复合工艺成型。
在固定支架24嵌于带体本体23内部,并在带体本体23和固定支架24上开设用于安装按键3的按键安装孔的情况下,则带体本体23和固定支架24的安装孔的孔壁对按键3的滑动也可以起到导向作用。
请参阅图5,设备主体1上设置有主体沉槽11,固定支架24形成插槽21 开口的端部具有支撑部27,支撑部27将连接于支撑部27外侧的带体本体23 的端部挤压至与主体沉槽11的壁面相抵。具体的,固定支架24为硬质支架。则通过支撑部27的设置,其能够向带体本体23施加挤压力,使其与主体沉槽11的壁面相抵,从而避免了带体2与设备主体1之间的缝隙,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美观,且避免了缝隙积灰等问题。为了固定支架24更好的向带体本体23提供挤压力,固定支架24与设备主体1相抵,也就是通过将固定支架24 的形状设置为其与设备主体1的接触面与设备主体1一致且尺寸相符,故固定支架24与设备主体1相抵,受设备主体1的支撑。
在上述各实施中,第一卡紧部51为第一卡扣,第二卡紧部31为与第一卡扣配合的第二卡扣,第一卡扣的头部和第二卡扣的头部分别具有相配合的导向斜面,以在插头5插入时推动按键3向解除与第一卡扣卡合的方向移动。也就是第一卡紧部51和第二卡紧部31采用卡扣与卡扣配合的方式实现卡合。根据需要,也可以采用卡扣与卡槽的配合实现卡合,或者其他能够实现卡合的常规结构。通过将第一卡扣的头部和第二卡扣的头部分别设置为具有导向斜面,则通过导向斜面的配合,在插头5插入过程中,沿插入方向的作用力经过导向斜面作用,会分解为部分沿按键3滑动的方向的作用力,故推动按键3向解除第二卡扣与第一卡扣卡合的方向移动。而当插头5 插入至配合的两导向斜面相脱离不再接触时,则解除对第二卡扣的作用,进而按键3在扭簧4的作用下复位,即向第一卡扣与第二卡扣卡合的方向滑动,实现自动锁合。如图3中所示在按键3按下位置对应第一卡紧部51与第二卡紧部31分开,相应的按键3抬起位置对应第一卡紧部51与第二卡紧部31 卡合的情况下,则通过导向斜面配合,在插头5插入时,第一卡扣推动第二卡扣带动按键3整体按下,而当插头5插入到位后,相配合的两导向斜面相脱离,第二卡扣在扭簧4的作用下复位与第一卡扣卡合,从而实现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的自动锁合,无需在插入时作用于按键3,进一步方便了用户操作。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1)和带体(2),所述设备主体(1)和所述带体(2)中的一者上设置有插头(5),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所述插头(5)配合的插槽(21)且滑动安装有按键(3),所述插头(5)上设置有第一卡紧部(51),所述按键(3)上设置能够与所述第一卡紧部(51)卡合的第二卡紧部(31),安装有所述按键(3)的所述设备主体(1)或所述带体(2)内安装有扭簧(4),所述扭簧(4)两端的第一力臂(41)和第二力臂(42)分别与所述按键(3)相抵以驱动所述按键(3)向所述第一卡紧部(51)与所述第二卡紧部(31)卡合的方向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安装有所述按键(3)的所述设备主体(1)或所述带体(2)上固定有安装柱(22),所述按键(3)上具有导向孔(32),所述安装柱(22)插入所述导向孔(32)且所述按键(3)滑动时所述安装柱(22)相对所述导向孔(32)滑动,所述扭簧(4)套设于所述安装柱(2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3)内具有容纳腔,所述扭簧(4)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导向孔(32)为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3)包括基部(33)和由所述基部(33)端面凸出的头部(34),所述第二卡紧部(31)设置于所述头部(34)上,所述容纳腔设置于所述头部(34)内,所述第一力臂(41)和所述第二力臂(42)与所述基部(33)的端面相抵并沿所述基部(33)的端面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3)上具有扭簧滑槽,所述第一力臂(41)和所述第二力臂(42)的端部分别置于所述扭簧滑槽内并沿所述扭簧滑槽相向或相背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安装有所述按键(3)的所述设备主体(1)或所述带体(2)上设置有滑动柱(25),所述按键(3)上设置有与所述滑动柱(25)配合的限位槽(35),所述按键(3)滑动时所述滑动柱(25)在所述限位槽(35)内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安装有所述按键(3)的所述设备主体(1)或所述带体(2)上具有止面(26),用于与所述按键(3)相抵以限制所述按键(3)向所述第一卡紧部(51)和所述第二卡紧部(31)卡合的反方向滑动的极限位置;所述插头(5)为USB插头。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2)包括带体本体(23)和固定支架(24),所述固定支架(24)嵌于所述带体本体(23)内,所述插槽(21)开设于所述固定支架(24)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1)上设置有主体沉槽(11),所述固定支架(24)形成所述插槽(21)开口的端部具有支撑部(27),所述支撑部(27)将连接于所述支撑部(27)外侧的所述带体本体(23)的端部挤压至与所述主体沉槽(11)的壁面相抵。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紧部(51)为第一卡扣,所述第二卡紧部(31)为与所述第一卡扣配合的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的头部和所述第二卡扣的头部分别具有相配合的导向斜面,以在所述插头(5)插入时推动所述按键(3)向解除与所述第一卡扣卡合的方向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91222.3U CN213904173U (zh) | 2020-11-26 | 2020-11-26 | 一种可穿戴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91222.3U CN213904173U (zh) | 2020-11-26 | 2020-11-26 | 一种可穿戴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904173U true CN213904173U (zh) | 2021-08-06 |
Family
ID=77123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791222.3U Active CN213904173U (zh) | 2020-11-26 | 2020-11-26 | 一种可穿戴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90417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98494A (zh) * | 2021-08-27 | 2021-11-05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快拆机构和可穿戴设备 |
CN116395263A (zh) * | 2023-04-12 | 2023-07-07 |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 患者核检测用引导手环系统 |
-
2020
- 2020-11-26 CN CN202022791222.3U patent/CN21390417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98494A (zh) * | 2021-08-27 | 2021-11-05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快拆机构和可穿戴设备 |
CN116395263A (zh) * | 2023-04-12 | 2023-07-07 |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 患者核检测用引导手环系统 |
CN116395263B (zh) * | 2023-04-12 | 2023-09-19 |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 患者核检测用引导手环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137890U (zh) | 按压式表带快拆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 |
CN109330123B (zh) |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表带 | |
CN113229578A (zh) | 一种可拆卸的连接件及可穿戴设备 | |
CN212545952U (zh) | 一种磁吸表扣及可穿戴设备 | |
CN213904173U (zh) | 一种可穿戴设备 | |
US20190350320A1 (en) | Wearable Device and Main Body of Wearable Device | |
WO2017080011A1 (zh) | 一种手表 | |
CN209732783U (zh) |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 | |
CN213882033U (zh) | 腕带快拆结构及腕戴设备 | |
CN211833162U (zh) | 腕戴设备 | |
CN210726885U (zh) | 腕带连接组件及腕戴设备 | |
CN109846155B (zh) |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 | |
CN109372842B (zh) | 一种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 |
CN212878015U (zh) | 一种腕戴设备 | |
CN213405108U (zh) | 一种腕戴设备及其连接组件 | |
CN219047608U (zh) | 一种带体长度调节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 |
CN214151402U (zh) | 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 |
CN114826312B (zh) |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以及智能穿戴设备 | |
CN114451643B (zh) | 锁合结构、壳体组件、智能穿戴设备及其装配方法 | |
CN209732784U (zh) |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 | |
CN111657640A (zh) | 一种腕戴设备及其连接组件 | |
CN212697931U (zh) | 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 |
WO2024046037A1 (zh) | 一种穿戴设备 | |
CN212036333U (zh) | 一种磁吸表扣及一种手表 | |
CN212036336U (zh) | 一种磁吸表扣及一种手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