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02872U -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902872U CN211902872U CN202020291957.7U CN202020291957U CN211902872U CN 211902872 U CN211902872 U CN 211902872U CN 202020291957 U CN202020291957 U CN 202020291957U CN 211902872 U CN211902872 U CN 21190287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re
- hole
- holes
- flame
-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火盖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主火孔、多个稳焰孔和多个避火孔,主火孔、稳焰孔和避火孔将火盖的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每m个主火孔形成一个主火孔组,共有4组主火孔组,每一主火孔组内的m个主火孔沿周向方向等间隔分布,主火孔组之间的间隔与主火孔组内相邻两个主火孔之间的间隔不相等,其中,m为13~15之间的整数。本实用新型由于主火孔分组排布在火盖的外侧壁上,能有效的提高二次空气,使混合气得到充分燃烧,降低烟气排放量,提升燃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燃气灶具上通常设置两个燃烧器。每个燃烧器包括分火器、连接至分火器的文丘里和盖在分火器上的火盖,并由三者形成混气室。火盖上设置有一圈主火孔和一圈稳焰孔,主火孔和稳焰孔均沿着从各自的入口到各自的出口的方向向上倾斜,混气室内的气体从火孔流出并在其表面燃烧。燃烧时,稳焰孔由于横截面积较小,气体的阻力比较大,因此可以在稳焰孔表面燃烧,迅速对稳焰孔周围进行加热。相对于稳焰孔,主火孔的横截面积较大,气体流出较快,因此燃烧的火焰容易脱离主火孔表面,称为离焰。由于小火的预加热作用,能够将主火孔的火焰拉回到主火孔的表面燃烧。
但是,由于现有火盖上的火孔均匀排布,使得二次空气低,导致烟气高,燃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火盖,火盖内具有气体通道,火盖还具有外侧壁,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主火孔、多个稳焰孔和多个避火孔,主火孔、稳焰孔和避火孔将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每m个所述主火孔形成一个主火孔组,共有4组主火孔组,每一所述主火孔组内的m个所述主火孔沿周向方向等间隔分布,主火孔组之间的间隔与主火孔组内相邻两个主火孔之间的间隔不相等,其中,m为13~15之间的整数。
上述的火盖,由于主火孔分组排布在火盖的外侧壁上,主火孔组之间的间隔与主火孔组内相邻两个主火孔之间的间隔不相等,实际是非均匀排布,有别于现有火盖上的火孔均匀排布,能有效的提高二次空气,使混合气得到充分燃烧,降低烟气排放量,提升燃烧效率。
示例性地,每一稳焰孔位于紧邻的两个主火孔之间,每n个稳焰孔形成一个稳焰孔组,共有4组稳焰孔组,每一稳焰孔组内的n个稳焰孔沿周向方向等间隔分布,其中,n为13~15之间的整数。如此,稳焰孔也是非均匀排布在火盖的外侧壁上,能有效的提高二次空气,使混合气得到充分燃烧,降低烟气排放量,提升燃烧效率。
示例性地,每p个避火孔形成一个避火孔组,共有4组避火孔组,每一避火孔组内的p个避火孔沿周向方向等间隔分布;避火孔组位于相邻的两稳焰孔组之间,其中,p为2~4之间的整数。如此,避火孔组能在四组主火孔组间有效传递火焰,又能降低火焰,使其有效的避开锅架爪子,防止火焰烧到锅架使锅架脱搪而生锈。
示例性地,主火孔为贯穿外侧壁的通孔,且主火孔的直径为2.2mm~3.0mm。例如2.2mm,2.4mm,2.6mm,2.8mm,3mm等,申请人发现,如此的主火孔设置,既能满足单个火孔强度,又能满足火孔面积,使其燃烧热负荷可以大大提升,又不使烟气偏高。
示例性地,稳焰孔为贯穿外侧壁的沉头孔,沉头孔的沉孔靠近外侧壁的外表面,且沉孔的直径为1.2mm~2.2mm,沉孔的深度为2.5mm~3mm;沉头孔的底孔靠近外侧壁的内表面,且底孔的直径为0.8mm~1.8mm。如此,稳焰孔加工时,钻头不用太细,从而钻头不容易断、易加工,火盖合格率高;另外,基于稳焰孔为沉头孔设计,燃气在从气体通道进入稳焰孔中时,由于沉孔比普通稳焰火孔大,能较快速度燃烧到主火孔根部,迅速对主火孔的周围进行加热,从而能够将主火孔的火焰拉回到主火孔的表面燃烧,避免产生离焰,如此,稳焰孔更能起到良好的稳焰效果。
示例性地,每一稳焰孔的中心与紧邻的两个主火孔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具有90°~150°的夹角。例如,90°,120°,150°等,申请人发现,如此角度设置,更能在保证自己不离焰的前提下同时拉住主火孔,使其不离焰。
示例性地,每一稳焰孔的中心与紧邻的两个主火孔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具有120°的夹角。申请人发现,如此角度设置,更能在保证自己不离焰的前提下同时拉住主火孔,使其不离焰。
示例性地,避火孔为贯穿外侧壁的沉头孔,沉头孔的沉孔靠近外侧壁的外表面,且沉孔的直径为1.2mm~2.2mm,沉孔的深度为2.5mm~3mm;沉头孔的底孔靠近外侧壁的内表面,且底孔的直径为0.8mm~1.8mm。如此设置,避火孔加工时,钻头不用太细,从而钻头不容易断、易加工,火盖合格率高;且,避火孔具有与稳焰孔基本相同的结构,能在四组主火孔组间有效传递火焰,又能降低火焰,使其有效的避开锅架爪子,防止火焰烧到锅架使锅架脱搪而生锈。
示例性地,设置火盖的火孔圈直径为115mm~125mm,m=15,每一主火孔组内的相邻两个主火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隔角度为5.3°。如此设置,主火孔呈整圈4×15排布,以90度为单位,排布15个主火孔,主火孔总数为4×15=60个,且每组主火孔组(即在直角范围内)以5.3°×15等分均布,这样,更能有效地提高二次空气,使混合气得到充分燃烧,降低烟气排放量,提升燃烧效率。
示例性地,n=14,每一稳焰孔组内的相邻两个稳焰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隔角度为5.3°。如此设置,稳焰孔呈整圈4×14排布,以90度为单位,排布14个稳焰孔,稳焰孔总数为4×14=56个,且每组稳焰孔组(即在直角范围内)以5.3°×14等分均布,这样,更能在保证自己不离焰的前提下同时拉住主火孔,使其不离焰。
示例性地,P=3,每一避火孔组内的相邻两个避火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隔角度为2.65°。如此,每组避火孔组由3个避火孔组成,稳焰孔总数为4×3=12个。
示例性地,4组避火孔组在外侧壁上沿周向方向均匀分布。如此,圆周内避火孔组之间呈90度均布,能有效传递火焰,又能降低火焰,使其有效的避开锅架爪子,防止火焰烧到锅架使锅架脱搪而生锈。
示例性地,外侧壁上向下延伸出有定位柱。如此,能有效的定位火盖,使避火孔能有效的避开锅架爪子,防止火焰烧到锅架。
示例性地,外侧壁的外表面与竖直方向具有夹角α,α为0°~30°。例如为5°,10°,15°,20°,25°,30°等,申请人发现,如此设置,能防止火孔既不被锅中掉落的物体而堵住,又能保证火孔深度,防止离焰。
示例性地,α为10°。申请人发现,10°为最佳角度设置,能防止火孔既不被锅中掉落的物体而堵住,又能保证火孔深度,防止离焰。
示例性地,外侧壁的上端径向朝外延伸出有帽檐突出部,帽檐突出部的宽度b为1mm~2mm。例如为1mm,1.5mm,2mm等,申请人发现,如此设置,能有效的阻止主火孔离焰,又能挡住锅中掉落的物体堵住火孔。
示例性地,b为1.5mm。申请人发现,1.5mm为最佳宽度,能有效的阻止主火孔离焰,又能挡住锅中掉落的物体堵住火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燃烧器,包括如上所述的任一种火盖。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火盖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示出的火盖在火孔圈位置的横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示出的火盖的纵剖视图;
图5为图2中的B-B剖视图;
图6为图2中的C-C剖视图;以及
图7为图2中的D-D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0、火盖
110、气体通道
102、顶壁
104、内侧壁
106、外侧壁
120、主火孔
121、主火孔入口
122、主火孔出口
130、稳焰孔
131、稳焰孔入口
132、稳焰孔出口
140、避火孔
141、避火孔入口
142、避火孔出口
150、定位柱
160、帽檐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以便能够彻底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如下描述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细节而得以实施。此外,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细描述。
针对现有技术火盖存在的燃烧效率低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火盖。为了整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首先对采用该火盖的燃烧器进行描述。
对于家用燃气灶,其燃烧器通常具有大火盖和小火盖,以至少形成两环火焰,进而在用户使用时提供多种火焰模式。相应地,燃烧器进一步包括大火分火器和小火分火器、以及大火文丘里和小火文丘里。小火分火器设置在大火分火器的中心处。大火盖和小火盖分别盖在大火分火器和小火分火器上,大火盖位于小火盖的外周。大火文丘里和小火文丘里分别连接至大火分火器和小火分火器。大火分火器与大火盖和大火文丘里形成大火混气室。小火分火器与小火盖和小火文丘里形成小火混气室。
下文将结合图1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火盖进行描述。
火盖100内具有气体通道110。该气体通道110作为燃烧器的混气室的一部分。具体地,在图示实施例中,火盖100可以包括顶壁102、内侧壁104和外侧壁106。内侧壁104和外侧壁106分别从顶壁102的内周缘和外周缘向下延伸,以合围形成气体通道110。如此,可以以简单的结构形成气体通道110。
火盖100上设置有多个主火孔120、多个稳焰孔130和多个避火孔140,多个主火孔120、多个稳焰孔130和多个避火孔140用于将气体通道110与外部连通。具体地,在图示实施例中,沿着火盖100的周向方向设置有一圈主火孔120、一圈稳焰孔130和一圈避火孔140。
不同于现有技术的火孔分布,本实用新型中,每m个主火孔120形成一个主火孔组,共有4组主火孔组,每一主火孔组内的m个主火孔120沿周向方向等间隔分布,主火孔组之间的间隔与主火孔组内相邻两个主火孔之间的间隔不相等,m均为13~15之间的整数。
上述的火盖,由于主火孔120分组排布在火盖的外侧壁上,主火孔组之间的间隔与主火孔组内相邻两个主火孔之间的间隔不相等,实际是非均匀排布,相对于现有火盖上的火孔均匀排布而言,此排布能有效的提高二次空气,使混合气得到充分燃烧,降低烟气排放量,提升燃烧效率。
每一稳焰孔130位于紧邻的两个主火孔120之间,每n个稳焰孔130形成一个稳焰孔组,共有4组稳焰孔组,每一稳焰孔组内的n个稳焰孔130沿周向方向等间隔分布,n均为13~15之间的整数。如此,多个稳焰孔130也是非均匀排布在火盖的外侧壁上,能有效的提高二次空气,使混合气得到充分燃烧,降低烟气排放量,提升燃烧效率。
每p个避火孔140形成一个避火孔组,共有4组避火孔组,每一避火孔组内的p个避火孔140沿周向方向等间隔分布;避火孔组位于相邻的两稳焰孔组之间,p为2~4之间的整数。如此,避火孔组能在四组主火孔组间有效传递火焰,又能降低火焰,使其有效的避开锅架爪子,防止火焰烧到锅架使锅架脱搪而生锈。
由于主火孔个数若过多,会导致加工困难,甚至出现火孔与火孔相连打烂火盖的问题;而主火孔个数若过少,又会降低燃烧效率。具体实施例中,每一主火孔组内的主火孔120的个数可以是13个,也可以是14,还可以是15;每一稳焰孔组内的稳焰孔130的个数可以是13个,也可以是14,还可以是15;每一避火孔组内的避火孔140的个数可以是2个,也可以是3个,还可以是4个。
需要说明的是,主火孔组之间的间隔实际是指相邻两主火孔组中,紧邻的两个主火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隔,如下文实施例中提及的相邻两主火孔组之间的间隔角度为10°,11°,10°和11°。
上述的火盖,由于主火孔120、稳焰孔130和避火孔140皆是分组排布在火盖的外侧壁上(分组排布实际是非均匀排布),相对于现有火盖上的火孔均匀排布而言,此排布能有效的提高二次空气,使混合气得到充分燃烧,降低烟气排放量,提升燃烧效率。
主火孔120提供用于加热的主火焰,稳焰孔130用于为每个主火孔120产生的主火焰提供稳焰火焰,避火孔140用于在四组主火孔组间有效传递火焰。在图示实施例中,主火孔120、稳焰孔130和避火孔140均设置在火盖100的外侧壁106上并且贯穿外侧壁106。主火孔入口121、稳焰孔入口131和避火孔入口141均设置在外侧壁106的内表面上,主火孔出口122、稳焰孔出口132和避火孔出口142均设置在外侧壁106的外表面上。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涉及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是相对于火盖100盖在分火器上而言的,火盖100盖在分火器上之后,暴露的表面为外表面,相对地,未暴露的表面为内表面。
如图5所示,主火孔120为贯穿外侧壁106的通孔,且主火孔120的直径为2.2mm~3.0mm。例如2.2mm,2.4mm,2.6mm,2.8mm,3mm等,申请人发现,如此的主火孔120设置,既能满足单个火孔强度,又能满足火孔面积,使其燃烧热负荷可以大大提升,又不使烟气偏高。
进一步地,主火孔120沿着主火孔入口121到主火孔出口122的方向向上倾斜。如此设置,能够方便钻头加工;且燃气从气体通道110进入主火孔120后,沿着斜向上的方向流出,并在主火孔出口122处产生向上喷射的火焰,能确保用于提供火焰的燃气速率,从而提高热效率。在较佳实施例中,主火孔120的中心轴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为10°~30°,例如,10°、12°、15°、18°、20°、22°、25°、28°、30°等,申请人发现,β最佳角度为30°,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确保用于提供火焰的燃气速率。
结合参阅图6,稳焰孔130的直径小于主火孔120的直径,稳焰孔130为贯穿外侧壁106的沉头孔,沉头孔的沉孔靠近外侧壁106的外表面,且沉孔的直径为1.2mm~2.2mm,沉孔的深度为2.5mm~3mm;沉头孔的底孔靠近外侧壁106的内表面,且底孔的直径为0.8mm~1.8mm。如此,稳焰孔130加工时,钻头不用太细,从而钻头不容易断、易加工,火盖合格率高;另外,基于稳焰孔130为沉头孔设计,燃气在从气体通道110进入稳焰孔130中时,由于沉孔比普通稳焰火孔大,能较快速度燃烧到主火孔120根部,迅速对主火孔120的周围进行加热,从而能够将主火孔120的火焰拉回到主火孔120的表面燃烧,避免产生离焰,如此,稳焰孔130更能起到良好的稳焰效果。
进一步地,稳焰孔130沿着稳焰孔入口131到稳焰孔出口132的方向向上倾斜。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方便钻头加工;且燃气从气体通道110进入稳焰孔130后,沿着斜向上的方向流出,并在稳焰孔出口132处产生向上喷射的火焰,还能确保用于提供火焰的燃气速率,从而提高热效率。在较佳实施例中,稳焰孔130的中心轴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γ为10°~30°,例如,10°、12°、15°、18°、20°、22°、25°、28°、30°等,申请人发现,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确保用于提供火焰的燃气速率,稳焰效果强。
为了很好地达到稳焰效果,每一稳焰孔130的中心与紧邻的两个主火孔120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具有90°~150°的夹角(见图3中的ω)。例如,90°,120°,150°等,申请人发现,如此角度设置,更能在保证自己不离焰的前提下同时拉住主火孔,使其不离焰。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每一稳焰孔130的中心与紧邻的两个主火孔120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具有120°的夹角,此种情况下,更能在保证自己不离焰的前提下同时拉住主火孔,使其不离焰。
结合参阅图7,避火孔140为贯穿外侧壁106的沉头孔,沉头孔的沉孔靠近外侧壁106的外表面,且沉孔的直径为1.2mm~2.2mm,沉孔的深度为2.5mm~3mm;沉头孔的底孔靠近外侧壁106的内表面,且底孔的直径为0.8mm~1.8mm。如此设置,避火孔140加工时,钻头不用太细,从而钻头不容易断、易加工,火盖合格率高;且,避火孔140具有与稳焰孔130基本相同的结构,能在四组主火孔组间有效传递火焰,又能降低火焰,使其有效的避开锅架爪子,防止火焰烧到锅架使锅架脱搪而生锈。
进一步地,避火孔140沿着避火孔入口141到避火孔出口142的方向向上倾斜。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方便钻头加工;且燃气从气体通道110进入避火孔140后,沿着斜向上的方向流出,并在避火孔出口142处产生向上喷射的火焰,还能确保用于提供火焰的燃气速率,从而提高热效率。在较佳实施例中,避火孔140的中心轴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φ为10°~30°,例如,10°、12°、15°、18°、20°、22°、25°、28°、30°等,申请人发现,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确保用于提供火焰的燃气速率,连焰效果好。
由于设置火盖的火孔圈直径有不同规格,对应地火盖也有不同规格,以下以火盖的火孔圈直径为115mm~125mm为例,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火盖上火孔的排布。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火孔圈直径为120mm,m=15,每一主火孔组内的相邻两个主火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隔角度为5.3°。此时,如图2所示,主火孔呈整圈4×15排布,以90度为单位,排布15个主火孔,主火孔总数为4×15=60个,且每组主火孔组(即在直角范围内)以5.3°×15等分均布,四组主火孔组中,相邻两主火孔组之间的间隔角度分别为10°,11°,10°和11°,也就是说,主火孔组之间的间隔为10°,11°,10°和11°,而主火孔组内相邻两个主火孔之间的间隔为5.3°,不相等。由于主火孔120个数过少,火传不过去,主火孔120个数过多,会导致二次空气无法进入,使其不完全燃烧。如此设置,不仅主火孔120个数适中,而且主火孔120之间间隙足够,有利于二次空气的吸收,降低烟气排放量,提升燃烧效率。
进一步地,n=14,每一稳焰孔组内的相邻两个稳焰孔13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隔角度为5.3°。此时,稳焰孔呈整圈4×14排布,以90度为单位,排布14个主火孔,稳焰孔总数为4×14=56个,且每组稳焰孔组(即在直角范围内)以5.3°×14等分均布。这样,更能在保证自己不离焰的前提下同时拉住主火孔,使其不离焰。
更进一步地,P=3,每一避火孔组内的相邻两个避火孔14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隔角度为2.65°。如此,每组避火孔组由3个避火孔组成,稳焰孔总数为4×3=12个。示例性地,4组避火孔组在外侧壁106上沿周向方向均匀分布。如此,圆周内避火孔组之间呈90度均布,能有效传递火焰,又能降低火焰,使其有效的避开锅架爪子,防止火焰烧到锅架使锅架脱搪而生锈。
在避火孔140与稳焰孔130具有相同尺寸规格时,避火孔140与稳焰孔130统称为小火孔,则小火孔总数为68个。
示例性地,外侧壁106上向下延伸出有定位柱150。如此,能有效的定位火盖,使避火孔能有效的避开锅架爪子,防止火焰烧到锅架。
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外侧壁106的外表面与竖直方向具有夹角α,α为0°~30°。例如为5°,10°,15°,20°,25°,30°等,申请人发现,如此设置,能防止火孔既不被锅中掉落的物体而堵住,又能保证火孔深度,防止离焰。申请人发现,10°为最佳角度设置,此时,能防止火孔既不被锅中掉落的物体而堵住,又能保证火孔深度,防止离焰。
示例性地,外侧壁106的上端径向朝外延伸出有帽檐突出部160,帽檐突出部160的宽度b为1mm~2mm。例如为1mm,1.5mm,2mm等,申请人发现,如此设置,能有效的阻止主火孔离焰,又能挡住锅中掉落的物体堵住火孔。申请人还发现,1.5mm为最佳宽度,此时,能有效的阻止主火孔离焰,又能挡住锅中掉落的物体堵住火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燃烧器,其具有如上所述任一种火盖。除此之外,该燃烧器还包括文丘里和分火器等。文丘里和分火器可以具有现有的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构,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或特征与其他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不但包含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还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部件被整体倒置,则部件“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上方”或“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之上”的将包括部件“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之下”的情况。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这些部件或特征也可以其他不同角度来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其他角度),本文意在包含所有这些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8)
1.一种火盖,所述火盖内具有气体通道,所述火盖还具有外侧壁,所述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主火孔、多个稳焰孔和多个避火孔,所述主火孔、所述稳焰孔和所述避火孔将所述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其特征在于:
每m个所述主火孔形成一个主火孔组,共有4组主火孔组,每一所述主火孔组内的m个所述主火孔沿周向方向等间隔分布,所述主火孔组之间的间隔与所述主火孔组内相邻两个主火孔之间的间隔不相等,其中,m为13~15之间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稳焰孔位于紧邻的两个所述主火孔之间,每n个所述稳焰孔形成一个稳焰孔组,共有4组稳焰孔组,每一所述稳焰孔组内的n个所述稳焰孔沿周向方向等间隔分布,其中,n为13~15之间的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每p个所述避火孔形成一个避火孔组,共有4组避火孔组,每一所述避火孔组内的p个所述避火孔沿周向方向等间隔分布,所述避火孔组位于相邻的两所述稳焰孔组之间,其中,p为2~4之间的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火孔为贯穿所述外侧壁的通孔,且所述主火孔的直径为2.2mm~3.0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稳焰孔为贯穿所述外侧壁的沉头孔,所述沉头孔的沉孔靠近所述外侧壁的外表面,且所述沉孔的直径为1.2mm~2.2mm,所述沉孔的深度为2.5mm~3mm;所述沉头孔的底孔靠近所述外侧壁的内表面,且所述底孔的直径为0.8mm~1.8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稳焰孔的中心与紧邻的两个所述主火孔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具有90°~150°的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稳焰孔的中心与紧邻的两个所述主火孔的中心的连线之间具有120°的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避火孔为贯穿所述外侧壁的沉头孔,所述沉头孔的沉孔靠近所述外侧壁的外表面,且所述沉孔的直径为1.2mm~2.2mm,所述沉孔的深度为2.5mm~3mm;所述沉头孔的底孔靠近所述外侧壁的内表面,且所述底孔的直径为0.8mm~1.8mm。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设置所述火盖的火孔圈直径为115mm~125mm,m=15,每一所述主火孔组内的相邻两个所述主火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隔角度为5.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n=14,每一所述稳焰孔组内的相邻两个所述稳焰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隔角度为5.3°。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P=3,每一所述避火孔组内的相邻两个所述避火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隔角度为2.65°。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4组所述避火孔组在所述外侧壁上沿周向方向均匀分布。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上向下延伸出有定位柱。
14.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的外表面与竖直方向具有夹角α,α为0°~30°。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α为10°。
16.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的上端径向朝外延伸出有帽檐突出部,所述帽檐突出部的宽度b为1mm~2mm。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b为1.5mm。
18.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火盖。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91957.7U CN211902872U (zh) | 2020-03-10 | 2020-03-10 |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91957.7U CN211902872U (zh) | 2020-03-10 | 2020-03-10 |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902872U true CN211902872U (zh) | 2020-11-10 |
Family
ID=73323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291957.7U Active CN211902872U (zh) | 2020-03-10 | 2020-03-10 |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90287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39797A (zh) * | 2020-02-18 | 2021-09-03 |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 小火盖和具有该小火盖的燃烧器 |
-
2020
- 2020-03-10 CN CN202020291957.7U patent/CN21190287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39797A (zh) * | 2020-02-18 | 2021-09-03 |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 小火盖和具有该小火盖的燃烧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613510U (zh) | 燃气灶燃烧器 | |
EP2551589A2 (en) | Gas burner with multiple flame rings | |
CN211902872U (zh) |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
JP2009085587A (ja) | コンロ | |
CN108006642B (zh) | 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 | |
US20170023245A1 (en) | Dual ring burner ovni | |
CN211290052U (zh) |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
CN211011368U (zh) | 燃烧器 | |
CN214172231U (zh) | 防干烧火盖和具有该防干烧火盖的燃烧器 | |
CN113339799B (zh) | 用于圣火盆的可调节式稳焰装置 | |
CN211060116U (zh) |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
JP2009276020A (ja) | こんろバーナ | |
CN211040963U (zh) |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
JP2006098001A (ja) | 内炎式バーナ | |
CN215765093U (zh) | 中心火盖和具有该中心火盖的燃烧器 | |
RU2295090C2 (ru) | Газовая горелка с раздельным питанием корон пламени | |
EP3591289B1 (en) | A dual circuit burner, a gas burner arrangement and a gas stove | |
CN211119349U (zh) | 一种燃烧器火盖 | |
JP2003207106A (ja) | ガスコンロ用バーナ | |
JP2003194310A (ja) | ガスコンロ用バーナ | |
CN219318436U (zh) | 燃烧器 | |
CN218993390U (zh) | 火盖及具有其的燃烧器 | |
CN221005061U (zh) | 燃烧器的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7685004U (zh) | 火盖及燃烧器 | |
KR20210013466A (ko) | 이중가스버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