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1456101U - 一种转接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接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56101U
CN211456101U CN202020131485.9U CN202020131485U CN211456101U CN 211456101 U CN211456101 U CN 211456101U CN 202020131485 U CN202020131485 U CN 202020131485U CN 211456101 U CN211456101 U CN 2114561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imping
contact
connector
nut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3148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向阳
邹宏飞
李立新
胡竣浩
李晓月
王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viation Optical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viation Optical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viation Optical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viation Optical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561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561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接连接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器与印制板连接时存在的容差能力差、装配维护不方便的问题。转接连接器包括:壳体,壳体的前端为连接端,壳体的后端为插接端;接触件,固定在壳体中,接触件包括朝前延伸的悬伸部分,悬伸部分的前端为用于与设备箱体内导电部件相接的压接端,压接端与所述导电部件在垂直于插接方向上压接连接;壳体内在对应于所述悬伸部分的位置处设置有供悬伸部分在压接方向上变形的避让空间;螺纹锁紧套,处于压接端的内侧,压接端上设置有穿孔,所述穿孔与螺纹锁紧套的内孔对应,且用于供适配锁紧件穿过,以使适配锁紧件带动螺纹锁紧套动作,将压接端与导电部件压紧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转接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接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一些设备内固定设置有印制板,为使设备箱体内的印制板与设备箱体外的电路连接,一般会在设备箱体的箱壁上安装外接插座,然后通过转接的导电件将外接插座与印制板连接,用来实现电源或信号的传输。如图1及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印制板与外接电路连接的结构:设备箱体内设置有印制板14,印制板14与设备箱体的位置相对固定,在印制板14上通过焊接或其他方式固定连接有印制板连接器13,印制板连接器13包括绝缘壳体和安装在绝缘壳体中的第一接触件131,第一接触件131呈L形,其中一端与印制板13导通。与外接电路连接的外接连接器11,包括绝缘壳体和安装在绝缘壳体中的第二接触件111,第二接触件111呈插孔状,能够与第一接触件131的另一端插接配合,在设备箱壁12上设置有用于供外接连接器11的插接端通过的通过孔,外接连接器11通过通过孔伸入到设备箱体内与印制板连接器13插接来实现外接电路与印制板14的导通,并且在外接连接器11的壳体上设置有螺栓穿孔,当外接连接器11与印制板连接器13完成插接后,外接连接器11通过螺栓锁紧在设备箱体上。
由于设备箱体内空间有限,现有的安装顺序是先将印制板固定好,然后再将印制板连接器与印制板连接,最后才能够将外接连接器插入到设备箱体内来与印制板连接器插接配合,因为外接连接器在安装过程中直接与印制板连接器插接,该装配顺序不能改变,如果先将外接连接器插入到设备箱体内,那么印制板连接器无法沿插接方向移动,也就无法与外接连接器插接配合。
该装配结构存在的问题是:
1、外接连接器通过螺栓与设备箱体锁紧,即外接连接器与设备箱体具有唯一的配合位置,当印制板及印制板组件的位置因安装误差或受振动影响,与设备箱体发生偏移时,若为保证外接连接器与印制板连接器对插,那么外接连接器与设备箱体的连接位置会错位,外接连接器无法锁紧在设备箱体上;若为保证外接连接器能够锁紧在设备箱体上,那么外接连接器与印制板连接器的对插位置错位,外接连接器无法与印制板连接器对插,外接连接器与印制板连接器在对插时容差能力较差;
2、印制板是先固定在设备箱体内的,印制板连接器与印制板连接,外接连接器再与印制板连接器连接,连接结构复杂,装配步骤繁琐,操作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接连接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器与印制板连接时存在的容差能力差、装配维护不方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的转接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转接连接器包括:
壳体,壳体的前端为伸入设备箱体内的连接端,壳体的后端为用于与适配插头插接的插接端;
接触件,固定在壳体中,接触件包括朝前延伸的悬伸部分,悬伸部分的前端为用于与设备箱体内导电部件相接的压接端,压接端与所述导电部件在垂直于插接方向上压接连接;壳体内在对应于所述悬伸部分的位置处设置有供悬伸部分在压接方向上变形的避让空间;
螺纹锁紧套,处于压接端的内侧,压接端上设置有穿孔,所述穿孔与螺纹锁紧套的内孔对应,且用于供适配锁紧件穿过,以使适配锁紧件带动螺纹锁紧套动作,将压接端与导电部件压紧连接。
其有益效果在于:因为导电组件与转接连接器上接触件为压接关系,所以对导电组件及转接连接器的装配关系并无要求,可以先将转接连接器插入到设备箱体内,并将其固定,然后再安装好导电组件,也可以先在设备箱体内将导电组件固定好,然后将转接连接器插入到设备箱体内与印制板压接,装配维护比较方便。在连接过程中,如果因为装配误差等因素导致转接连接器或导电组件自身安装位置与预设位置错位时,转接连接器可以通过其上接触件的变形补偿与印制板之间的距离,仍能够保证稳定连接,接触件可以通过自身受到挤压来摆动以补偿与导电组件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通过螺纹锁紧套顶压作用摆动而压向导电组件,能够使用接触件与导电组件不同的位置,容差能力强。
进一步的,悬伸部分包括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第一弹臂沿插接方向延伸,第二弹臂沿压接方向朝向导电组件延伸,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相接以使悬伸部分呈L形,第二弹臂的末端朝插接方向弯折形成所述压接端。
其有益效果在于:其有益效果在于:第一弹臂及第二弹臂均能够摆动,能够增加接触件的悬伸部分的摆动范围,使接触件与导电组件配合位置增加,提高了容差能力。
进一步的,压接端由第二弹臂向前延伸。
其有益效果在于:将压接端向前弯折,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进一步的,所述压接端包括与第二弹臂平行的引导段,壳体上设置有与引导段对应的引导空间,用于引导悬伸部分在壳体中摆动;压接端与第二弹臂围成U形空间,所述螺纹锁紧套位于U形空间内。
其有益效果在于:在压接端处设置引导段,引导段能够与引导空间的孔壁配合,同时第二弹臂也能够与对应安装腔的腔壁配合,形成了引导段、第二弹臂同时对接触件的摆动进行引导,提高接触件动作的准确性;将螺纹锁紧套布置在压接端的开口内,利用了与压接端对应的壳体孔件来容纳螺纹锁紧套,并且压接端能够防止螺纹锁紧套意外脱出,对压接端及螺纹锁紧套的布置方式进行了优化,操作人员在连接两接触件或使对整个连接器进行拆装维护时比较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螺纹锁紧套为螺母,壳体上设置沿压接方向延伸的螺母安装孔,螺母沉于螺母安装孔内。
其有益效果在于:使用螺母来作为螺纹锁紧套,螺母自身廉价易得,利用孔壁限制螺母转动的方式也比较简单,螺母安装孔的孔壁能够限制螺母转动,在现有技术中运动比较成熟,整体结构便于维护。
进一步的,壳体中设置有用于安装接触件的安装腔,安装腔中与悬伸部分对应部分包括在压接方向上相对的两腔壁,两腔壁的间距由后向前逐渐增加以形成扩口结构;接触件中相对于壳体固定的部分被夹持在安装腔中两腔壁间距最小处,扩口位置处形成避让空间。
其有益效果在于:两腔壁间距逐渐增加,与接触件的摆动行程对应,在接触件摆动到位后,能够受到对应腔壁的支撑,避免接触件产生弯曲疲劳而导致变形,提高了压接动作的准确性。
进一步的,壳体中设置有用于安装接触件的安装腔,安装腔中与悬伸部分对应部分包括在压接方向上相对的两腔壁,悬伸部分与腔壁之间具有弹性支撑结构,用于提供驱动接触件靠近导电组件的弹性作用力。
其有益效果在于:设置弹性支撑结构,能够增加对压接端的支撑力,使压接端能够沿压接方向动作,更好地压接,并且设置弹性支撑结构能够对接触件进行辅助支撑,使接触件不容易产生弹性疲劳。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支撑结构为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弹性顶撑悬伸部分外表面与对应侧腔壁上。
其有益效果在于:使用弹簧,结构简单,廉价易得,装配维护时比较方便。
进一步的,壳体中布置有两个以上的接触件,至少有两个接触件的悬伸部分在压接方向上间隔布置,接触件的压接端在插接方向上间隔布置。
其有益效果在于:将各接触件的悬伸部分在压接方向上间隔布置,能够利用壳体在压接方向上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连接器的尺寸以减少生产、运维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外接连接器与印制板连接器连接时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外接连接器与印制板连接器分开时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印制板;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实施例1的外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实施例1的接触件与壳体配合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实施例1的与印制板连接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实施例2的接触件与壳体配合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
11-外接连接器;111-第二接触件; 12-设备箱壁;13-印制板连接器;131-第一接触件;14-印制板;
20-转接连接器;21-壳体;211-方盘;22-第一接触件;221-悬伸部分;222-压接端;223-引导段;23-第二接触件;231-悬伸部分;232-压接端;233-引导段;24-第一安装腔;25-第二安装腔;26-第一螺母;261-第一螺母安装孔;27-第二螺母;271-第二螺母安装孔;28-第一引导空间;29-第二引导空间;
30-印制板;40-螺栓;50-设备箱体;
60-转接连接器;61-壳体;62-接触件;6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的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中的转接连接器用于实现设备内外电路的导通,转接连接器的插接端与外接线路中的适配插头插接配合,转接连接器的连接端用于与设备内的印制板连接,以实现电信号的传递。如图3所示,转接连接器20包括壳体21,壳体21由绝缘材料制成,壳体21的外周面上布置有方盘211,方盘211上设置有紧固件穿孔,供螺栓穿过能够与设备壳体固定连接。在壳体21内布置有接触件,接触件能够与印制板30上的、作为导电组件的印制板接触件压接配合,从而实现电路导通,现具体对接触件自身的结构,以及接触件与壳体21的配合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20的前端为连接端,用于插入到设备箱体内与印制板接触件连接,转接连接器20的后端为接线端,与外接线路中的线缆或接触件连接。
壳体21内布置有两个接触件,分别为第一接触件22和第二接触件23,第一接触件22、第二接触件23与印制板30上的印制板接触件的连接位置在转接连接器20的前进、后退方向即插接方向前后错开,在结构上并无太大差异,故先对第一接触件22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接触件22通过弯折等方式成型,沿其延伸方向主要包括固定部分和悬伸部分221,接触件在使用时固定部分与壳体21相对固定,而悬伸部分221能够相对于固定部分在壳体21内摆动。
固定部分的背向悬伸部分221的一端,与外接线路中的线缆或接触件连接,固定部分的另一端与悬伸部分221相接,悬伸部分221能够绕固定部分与悬伸部分221相接的位置摆动。
接触件的悬伸部分221整体呈L形,包括两个相接的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第一弹臂沿插接方向延伸,第二弹臂沿垂直于插接方向延伸,第一弹臂及第二弹臂能够同时或单独摆动。第二弹臂的末端即远离固定部分的一端,为悬伸部分221与印制板接触件压接配合的压接端222。
压接端222由第二弹臂的末端翻折成型,截面为U形,压接端222的开口背向印制板30。压接端222中与“U”形底部对应的部分用于与印制板接触件压接,使压接端222整体凸向印制板接触件,并在壳体21顶部露出,另外,其上设置有紧固件穿孔,供紧固件穿过以通过紧固件来将压接端222压紧在印制板接触件上。压接端222中与“U”侧边对应的两部分中,其中一个与第二弹臂相接,另一个与“U”侧边对应的部分为引导段,引导段背向印制板接触件延伸,同时与第二弹臂平行。
壳体21中对应设置有与第一接触件22对应的第一安装腔24,第一安装腔24包括两部分,分别为与第一接触件22中固定部分对应的固定腔,与第一接触件22中悬伸部分221对应的摆动腔。固定腔能够固定第一接触件22的固定部分,摆动腔能够避让第一接触件22中悬伸部分的摆动。固定腔与摆动腔相接的位置处设置有夹口,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腔壁,夹口处两腔壁之间的间距不大于第一接触件22的厚度,夹口能够夹紧第一接触件22,使第一接触件22的悬伸部分221绕夹口与第一接触件22的配合位置摆动。
摆动腔的两个腔壁自夹口处起,沿着转接连接器20的插接方向向前延伸,两腔壁之间的间距沿着由固定部分指向悬伸部分221的方向逐渐增加,形成了一个扩口结构,能够供悬伸部分221中第一弹臂摆动,以使压接端222能够靠近印制板接触件。第一安装腔24中也预留有供第二弹臂摆动的空间,可以满足第一弹臂单独摆动或第二弹臂单独摆动,或者第一弹臂及第二弹臂同时摆动。在第一接触件22摆动时,其上的引导段223也会随之动作,壳体21中对应设置有与引导段223适配的第一引导空间28,引导段223与第一引导空间28的腔壁接触时,能够引导压接端222朝向或背向印制板接触件摆动。同时,第二弹臂也能够与对应安装腔的腔壁配合,形成了引导段223、第二弹臂同时对接触件的摆动进行引导,保证了动作的准确性。
壳体21中第二接触件23结构与第一接触件22的结构类似,也包括固定部分和悬伸部分231,悬伸部分231也呈L形,在悬伸部分231的端部也具有与印制板接触件适配压接的压接端232。适应性地,壳体21中也对应设置有第二安装腔25,第二安装腔25沿固定部分指向悬伸部分231的方向分为固定腔和摆动腔,对应实现固定第二接触件23以及避让第二接触件23摆动的功能。同时,第二接触件23上也设置有引导段233,以及于壳体21中设置有与引导段233适配的第二引导空间29。
与第一接触件22的区别在于,第二接触件23中第一弹臂位于第一接触件22的下方,因此为保证两接触件的压接端222及232处于同一平面,第二接触件23中的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的长度均长于第一接触件22中对应弹臂。使两接触件的悬伸部分呈现出在压接方向上间隔布置,两接触件的压接端在插接方向上间隔布置。
在壳体21上,于第一接触件22、第二接触件23背向印制板的一侧,设置有两个作为螺纹锁紧套的螺母,分别为与第一接触件22上压接端222对应的第一螺母26,与第二接触件23上压接端232对应的第二螺母27。第一螺母26及第二螺母27在壳体21内均能够沿两接触件压向印制板的方向移动,对应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螺母安装孔261和第二螺母安装孔271,第一螺母安装孔261为与第一螺母26外形匹配的方孔,其孔壁能够限制第一螺母26转动。第二螺母安装孔271为与第二螺母27外形匹配的方孔,其孔壁也能够限制第二螺母27的转动。
如图5所示,在使用时,转接连接器20先通过设备箱体50上的安装孔,使转接连接器20端部进入到设备箱体50内,然后与已在设备箱体50内固定好的印制板30连接,印制板30位于转接连接器20的上方,印制板上穿装有作为锁紧适配件的螺栓40,螺栓40与转接连接器20上两个螺母位置对齐并旋紧,能够依靠螺栓40与螺母的配合来将转接连接器20上接触件与印制板上的印制板接触件夹紧在一起。
在连接的过程中,转接连接器20与印制板30的位置存在误差时,转接连接器20需要通过其上接触件的摆动变形来补偿与印制板30上印制板接触件的距离。现举例说明:
1)、转接连接器20插入后,其上接触件的位置相较于接触件的设定位置更靠近印制板时,接触件通过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的变形,能够压紧在印制板接触件上,然后使用螺栓40与螺母配合来将压接端与印制板接触件压紧。
2)、转接连接器20插入后,其上接触件的位置相较于接触件的设定位置更远离印制板时,使用螺栓40穿过印制板30、第一接触件22和第二接触件23,使螺栓40与第一螺母26和第二螺母27螺接。由于螺母的转动受到限制,当螺栓40转动时,螺母与螺栓40能够形成丝杠螺母机构,螺母会沿着螺栓40的轴向移动,螺母上升会将第一接触件22和第二接触件23压向印制板30上的印制板接触件。
为保证螺母能够上升,可以在螺栓40上套设弹性垫圈,弹性垫圈在螺栓40与螺母螺接时位于螺栓头与印制板上表面之间,随着螺栓40与螺母旋紧,弹性垫圈也被压紧,同时提供一个将螺栓40沿背向螺母的方向向外拉拽的作用力,使螺母随着螺栓40被上提,带动第一接触件22及第二接触件23变形,并压紧在印制板接触件上。
同时,因为印制板与转接连接器20为压接关系,所以对印制板及转接连接器20的装配关系并无要求,可以先将转接连接器20插入到设备箱体50内,并将其固定,然后在将印制板压接在转接连接器20上,也可以先在设备箱体50内将印制板固定好,然后将转接连接器20插入到设备箱体50内与印制板压接,在连接过程中,如果因为装配误差等因素导致转接连接器20或印制板自身安装位置与预设位置错位,转接连接器20可以通过接触件的变形因补偿与印制板之间的距离,仍能够保证稳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的结构及使用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1所提供的内容,还包括以下实施例所补充的内容。
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的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转接连接器60中,壳体61中设置有安装腔及两个接触件。在两个接触件62的第一悬臂与安装腔腔壁之间安装有作为弹性支撑结构的弹簧63,弹簧63的两端分别顶撑在接触件62的外表面及腔壁上。其中,与弹簧63端部支撑配合的腔壁为沿着转接连接器60插接方向延伸的平直壁面,能够对弹簧63进行稳定支撑。
在接触件62摆动时弹簧63能够随接触件62的摆动而变形,弹簧63能够通过自身变形向接触件62提供一种使接触件62压向导电组件的作用力。使用弹性件能够解决在接触件由导电率高但弹性变形系数低的材料制成时,使用弹性件能够辅助接触件变形,保证接触件能够通过摆动来压紧在印制板上。或者,在接触件的第二悬臂与对应的安装腔腔壁之间,也可以布置用于弹性支撑接触件的弹簧。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可以替换为弹性垫片、弹性支柱等其他常用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的实施例3: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接触件的悬伸部分呈一字形,悬伸部分斜向印制板中导电组件延伸,压接端的延伸方向插接方向平行,悬伸部分倾斜设置对压接端进行了举升,使压接端更靠近导电组件;或者在一字形悬伸部分的端部向后弯折至少两次以得到角形或U形的压接端,整个悬伸部分呈勺形。当然,悬伸部分的功能是实现接触件的摆动,悬伸部分的形状还可以采用不会影响摆动的蛇形或其他形状。
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的实施例4: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悬伸部分上的压接端与悬伸部分平齐,在悬伸部分的端部冲出供紧固件穿过以与螺母螺接的穿孔,整个接触件的悬伸部分呈一字形。此时,压接端不再通过弯折成型,而可以视作通过冲裁的方式在接触件上冲出供紧固件通过的紧固件穿孔,同时需要调整各接触件的布置方式,此时采用一字形结构的接触件平行布置。
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的实施例5: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位于悬伸部分末端的压接端截面呈L形,压接端包括两个相接的弹臂,其中一个弹臂上设置有供紧固件通过的穿孔,该弹臂在使用时与印制板接触件压接,其上不再设置有引导段。
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的实施例6: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用于安装接触件的安装腔中,与悬伸部分对应的部分中仍包括两相对的腔壁,两腔壁平行设置,并不局限于采用两腔壁逐渐靠近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的实施例7: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螺母安装孔的仍采用方形孔,方形孔的相应尺寸均大于螺母的对应尺寸,即螺母与螺母安装孔之间具有间隙,能够使螺母在螺母安装孔中沿螺母安装孔的轴向平动,在螺母转动时会受到螺母安装孔壁的阻碍,使螺母仅能够转过一个较小的角度后就无法继续转动,会受到孔壁限制而只能够沿螺母安装孔的轴向平动。
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的实施例8: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螺纹锁紧套还可以采用套体,套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对应地在壳体中设置有用于容纳套体的套体安装孔,套体安装孔的孔壁上设置有与套体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套体的中心孔采用方孔结构,与套体适配的锁紧适配件为杆件,杆件的头部能够与套体中方孔止转配合,操作人员通过转动杆体来带动套体在壳体中转动,壳体向上或向下螺旋转动能够顶紧接触件的压接端或放松接触件的压接端。
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的实施例9: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螺纹锁紧套还可以采用套体,套体的轴线与压接方向平行。套体的内周面设置有绕套体轴线延伸的螺旋槽,与螺纹锁紧套适配的锁紧适配件包括螺栓,螺栓上设置有插入到螺旋槽内的插杆,当螺栓转动时,插杆在螺旋槽内滑动,依靠螺纹驱动的远离,使插杆与螺栓槽壁配合来带动整个套体朝向螺栓运动,直至套体的端部将压接端压紧在导电组件上,此时螺栓与套体锁紧,螺栓无法转动,套体无法移动。
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的实施例10: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弹性支撑结构为随接触件一体成型的弹臂,具体来讲,在接触件上通过冲裁及弯折成型有弹臂,弹臂弹性顶撑在安装腔的腔壁上,能够辅助接触件摆动。或者,壳体由弹性绝缘材料制成,弹性支撑结构还可以为随壳体一体成型的,凸出于安装腔腔壁的柱体、凸台等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的实施例11: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接触件可以仅设置有一个,或者接触件设置有三个以上,此时接触件在排列时,各接触件的悬伸部分平行,压接端也平行,且压接端处于同一平面。
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的实施例12: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接触件由不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螺纹锁紧套在动作时能够带动接触件发生塑性变形,使接触件的压接端压紧在导电组件上,此时接触件的变形不可恢复。
本实用新型中转接连接器的实施例13: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螺纹锁紧套仍采用螺母,螺母可以固定连接在接触件的压接端上,作为锁紧适配件的螺栓通过与螺母螺接,螺母自身转动受到接触件的限制,螺母会在螺栓轴向上平动,并接触件摆动、变形,使接触件的压接端压接在适配的导电组件上,此时壳体中不需要再设置与螺母外周面实现止转配合的安装孔。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壳体的前端为伸入设备箱体内的连接端,壳体的后端为用于与适配插头插接的插接端;
接触件,固定在壳体中,接触件包括朝前延伸的悬伸部分,悬伸部分的前端为用于与设备箱体内导电部件相接的压接端,压接端与所述导电部件在垂直于插接方向上压接连接;壳体内在对应于所述悬伸部分的位置处设置有供悬伸部分在压接方向上变形的避让空间;
螺纹锁紧套,处于压接端的内侧,压接端上设置有穿孔,所述穿孔与螺纹锁紧套的内孔对应,且用于供适配锁紧件穿过,以使适配锁紧件带动螺纹锁紧套动作,将压接端与导电部件压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悬伸部分包括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第一弹臂沿插接方向延伸,第二弹臂沿压接方向朝向导电组件延伸,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相接以使悬伸部分呈L形,第二弹臂的末端朝插接方向弯折形成所述压接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压接端由第二弹臂向前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包括与第二弹臂平行的引导段,壳体上设置有与引导段对应的引导空间,用于引导悬伸部分在壳体中摆动;压接端与第二弹臂围成U形空间,所述螺纹锁紧套位于U形空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锁紧套为螺母,壳体上设置沿压接方向延伸的螺母安装孔,螺母沉于螺母安装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壳体中设置有用于安装接触件的安装腔,安装腔中与悬伸部分对应部分包括在压接方向上相对的两腔壁,两腔壁的间距由后向前逐渐增加以形成扩口结构;接触件中相对于壳体固定的部分被夹持在安装腔中两腔壁间距最小处,扩口位置处形成避让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壳体中设置有用于安装接触件的安装腔,安装腔中与悬伸部分对应部分包括在压接方向上相对的两腔壁,悬伸部分与腔壁之间具有弹性支撑结构,用于提供驱动接触件靠近导电组件的弹性作用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结构为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弹性顶撑悬伸部分外表面与对应侧腔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壳体中布置有两个以上的接触件,至少有两个接触件的悬伸部分在压接方向上间隔布置,接触件的压接端在插接方向上间隔布置。
CN202020131485.9U 2019-12-09 2020-01-20 一种转接连接器 Active CN21145610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86866 2019-12-09
CN2019221868667 2019-12-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56101U true CN211456101U (zh) 2020-09-08

Family

ID=72299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31485.9U Active CN211456101U (zh) 2019-12-09 2020-01-20 一种转接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561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90709A (zh) * 2020-11-30 2021-03-12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设备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90709A (zh) * 2020-11-30 2021-03-12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设备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47130A (en) Mounting means for high durability drawer connector
CN111564720A (zh) 双簧片式插孔结构及连接器
CN111048946A (zh) 转接连接器
CN211456101U (zh) 一种转接连接器
CN201075515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1252287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1112786Y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15989548U (zh) H-smp浮动盲插配合免焊微带线用射频同轴连接器
CN111129796A (zh) 一种自解锁连接器
CN211404810U (zh) 用于高压连接器的高压互锁机构
CN2809973Y (zh) 电源连接器
CN219576000U (zh) 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及连接器插头
CN219018023U (zh) 一种带卡接机构的连接器
CN111509449A (zh) 一种连接器的快速锁线结构
CN215299665U (zh) 一种连接器、外接插座以及印制板插座
CN214313725U (zh) 连接器及其法兰插座、pcb插座
CN201498773U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214124160U (zh) 接触件
CN110323606B (zh) 连接器的接触件安装结构及接触件
CN211456044U (zh) 一体式插孔部件及采用该插孔部件的插座、断路器
CN201498808U (zh) 电连接器
CN216850387U (zh) 浮动式电连接器
CN110323646B (zh) 连接器的接触件及使用该接触件的连接器
CN219739478U (zh) 一种矩形转接器、与该转接器适配的插头以及连接器
CN222072261U (zh) 一种锁紧式卡边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