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76000U - 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及连接器插头 - Google Patents
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及连接器插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576000U CN219576000U CN202320593530.6U CN202320593530U CN219576000U CN 219576000 U CN219576000 U CN 219576000U CN 202320593530 U CN202320593530 U CN 202320593530U CN 219576000 U CN219576000 U CN 21957600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conductive
- connector plug
- riveting
- s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92 electric spa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445 nipp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及连接器插头,包括沿轴向贯通形成有一插接腔体的端子座、设于所述插接腔体内的导电端子以及自连接器插头的插接方向固定所述导电端子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朝向所述端子座及导电端子的一侧形成有一定位槽,所述导电端子的一端抵于所述端子座的内壁,另一端与所述端子座共同定位于所述定位槽内;本实用新型的导电端子通过铆压的方式固定在端子座上,与传统的焊接工艺相比,装配方便且连接牢固,能够有效提高连接器的连接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及连接器插头。
背景技术
储能设备常通过储能连接器与其他设备电连接,从而使得储能设备可对其他设备进行供电,或可通过其他设备对储能设备进行充电,以及将各个储能单元串接在一起。常见的储能连接器包括连接于插接配合的连接器插头和连接器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线缆,连接器插座连接用电设备或其他设备,连接器插头和连接器插座在连接时,通常通过设置在连接器插头内的端子进行电流和信号的传递。
现有的端子通常包括端子座和焊接固定在端子座内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为冠簧,通过将所述冠簧插入所述端子座后,将所述冠簧两端焊接固定于所述端子座的内壁面上,因为焊点不可见,且需要从端子座外壁面作业,容易造成端子座外壁面损伤变形,影响插拔性能,且难以观察端子座内部的情况,容易出现虚焊情况或焊接不牢,引起电火花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及连接器插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器插头端子不易焊接以及焊接质量不高、可靠性差和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包括沿轴向开设有一插接腔体的端子座、设于所述插接腔体内的导电端子以及自连接器插头的插接方向固定所述导电端子的固定件,所述插接腔体至少在轴向一端开口,所述固定件朝向所述端子座及导电端子的一侧形成有一定位槽,所述导电端子的一端抵于所述端子座的内壁,另一端与所述端子座共同定位于所述定位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包括环套于所述端子座外的外环体、间隔设置于所述外环体内侧并抵于所述导电端子内壁的内环体以及连接所述外环体及内环体的连接环体,所述外环体与内环体之间形成有一间隔部,所述连接环体封闭所述间隔部的前端形成所述定位槽,所述导电端子及端子座采用铜合金制成,所述固定件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端子座上对应所述外环体的下方形成有一铆压槽;所述外环体包括形成于所述铆压槽外侧的铆压段以及一体成型于所述铆压段与连接环体之间的连接段,所述铆压段压接于所述铆压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端子座远离固定件的一端向内凸设有定位环,所述导电端子的对应端抵接于所述定位环的端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弹性导电片以及一体设置于所述弹性导电片第一端的第一导电环和一体设置于所述弹性导电片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环,所述第一导电环抵接于所述定位环的端面上,所述第二导电环定位于所述定位槽内,所述第二导电环夹持于所述端子座内壁面与所述固定件的内环体的内壁面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导电片自两端向中部沿径向逐渐内凹,且所述弹性导电片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反向扭转一预设角度;所述弹性导电片的中线相对于导电端子的轴线呈错位设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连接器插头,包括插头壳体,所述插头壳体内沿插接方向形成有一插接槽,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所述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沿插接方向设置于所述插接槽内形成与连接器插座的插针插接配合的插接部。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插头壳体内并与所述插接部导电的线缆连接部;
所述线缆连接部包括一与所述插接部的内端铆接的连接片、自所述连接片一体向下延伸的连接管以及环套于所述连接管外的线缆固定组件,所述插头壳体具有至少部分套接于所述连接管上端外侧的螺接管,所述线缆固定组件与所述螺接管螺接配合并向内挤压固定插设于所述连接管内的线缆。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片沿插接方向贯通形成有一安装孔,所述端子座的后端一体延伸形成有一与所述安装孔过盈配合的铆接座,所述铆接座铆接于所述安装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铆接座包括一体形成于所述端子座的后端的铆接环以及若干沿所述铆接环的周向一体形成于铆接环外壁上铆接齿,所述铆接齿的外径大于所述安装孔的内径。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连接器插头的插头壳体内设置分体式的连接器插头端子,其通过设置在连接器插头前端的固定件对端子座和导电端子进行定位,并通过在固定件的外环体上设置铆压段,使铆压段能够铆压至端子座上的铆压槽内,从而实现端子座与导电端子的固定,连接牢固,避免因连接器插头与连接器插座反复插拔导致导电端子脱落,有利于提高连接器插头与连接器插座的连接可靠性并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同时,铆压槽设置在端子座的外壁上,在装配过程简单、快捷,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并且整个过程无需在端子座的内壁进行复杂的焊接工艺,适用于各种尺寸的端子座与导电端子的装配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面图。
图3为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的爆炸图。
图4为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的剖面图。
图5为线缆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连接器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标记如下:
连接器插头10、插接槽10a、锁定腔体10b、插头壳体11、螺接管111、插接部12、端子座121、插接腔体121a、铆压槽121b、定位环1211、铆接座1212、铆接环12121、铆接齿12122、导电端子122、弹性导电片1221、第一导电环1222、第二导电环1223、固定件123、定位槽123a、外环体1231、铆压段12311、连接段12312、内环体1232、连接环体1233、线缆连接部13、连接片131、安装孔131a、连接管132、线缆固定组件133、绝缘套1331、套环13311、压持段13312、弹性固定套1332、弯折环13321、弹性压持片13322、螺栓1333;
连接器插座20、对接槽20a、插针21、插座壳体22、锁止环221;
锁紧结构30、锁定机构31、主体部311、锁定部312、解锁件32、弹性件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连接器包括插接配合的连接器插头10和连接器插座20。所述连接器插头10通过线缆连接有储能设备或电源,所述连接器插座20被配置在用电设备或其他充电设备上,当连接器插头10插接至连接器插座20上时,能够在连接器插头10与连接器插座20之间形成电流通路,进而实现储能设备对用电设备的供电或其他充电设备对储能设备的充电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插头10与连接器插座20沿连接器插头10的插接方向插接配合。所述连接器插头10对应连接器插座20的一侧形成有沿插接方向设置并朝向连接器插座20开口的插接槽10a,连接器插座20对应插接槽10a的一端形成有沿插接方向设置并朝向连接器插头10开口的对接槽20a,所述连接器插头10和连接器插座20通过所述插接槽10a与对接槽20a之间的插接配合进行连接,以形成所述电流通路。
所述连接器插头10包括形成有所述插接槽10a的插头壳体11、形成于所述插接槽10a内并与连接器插座20的插针21插接配合的插接部12以及设置在所述插头壳体11内并与所述插接部12导电的线缆连接部13。所述插接槽10a形成于所述插头壳体11内,且在所述插头壳体11内对应所述插接槽10a的后端(即远离所述连接器插座20的一端)还形成有一与所述插接槽10a连通的连接腔(图中未标示),所述线缆连接部13设置在所述连接腔内,所述线缆连接部13用于连接线缆,以实现线缆与插接部12的导电。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接部12铆接至所述线缆连接部13上并与所述线缆连接部13过盈配合,使插接部12与线缆连接部13稳定连接,以确保电流在插接部12和线缆连接部13之间的稳定流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接部12为一沿插接方向设置于所述插接槽10a内的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所述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与所述连接器插座20的插针21弹性接触。
所述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包括一同轴设置在所述插接槽10a内的端子座121、一插设在所述端子座121内的导电端子122以及自插接方向固定所述导电端子122的固定件123。所述导电端子122的一端与所述端子座121的内壁的对应位置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端子座121共同定位于所述固定件123内。所述端子座121的外壁对应所述固定件123的位置处形成有一铆压槽121b,所述铆接环123能够对应铆压至所述铆压槽121b内,以固定所述导电端子122,使所述导电端子122能够与插接于所述插接槽10a内的插针21弹性接触。具体的,所述端子座121沿轴向(也即插接方向)开设有一插接腔体121a,所述插接腔体121a至少在轴向一端开口,所述插接腔体121a的开口端朝向插针21,另一端或非开口端铆接于线缆连接部13上,所述端子座121的另一端朝向插针21开口;所述端子座121远离固定件123的一端向内凸设有定位环1211,所述导电端子122大致呈筒状结构,其外径与端子座121的内径适配,所述导电端子122自插接腔体121a的开口方向插设于所述插接腔体121a内,导电端子122的后端(也即远离固定件123的一端)对应抵接在所述定位环1211的端面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及端子座采用铜合金制成,所述固定件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端子座121的后端(远离所述固定件123的一端)一体延伸形成有一与所述线缆连接部13过盈配合的铆接座1212,所述铆接座1212铆接于所述线缆连接部13的对应位置。具体的,所述铆接座1212包括一体形成于所述端子座121的后端的铆接环12121以及若干沿所述铆接环12121的周向一体形成于铆接环12121外壁上铆接齿12122,所述铆接齿12122的外径大于所述线缆连接部13对应位置的内径,以与所述线缆连接部13之间形成过盈配合,进而确保端子座121与线缆连接部13之间的稳定连接。
所述导电端子122的直径呈自中部渐向两端部逐渐增大设置,以便于与所述插针21弹性接触,实现插针21与端子座121之间的导电。所述导电端子122包括若干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弹性导电片1221以及一体设置于所述弹性导电片1221第一端的第一导电环1222和一体设置于所述弹性导电片1221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环1223,所述第一导电环1222抵接于所述定位环1211的端面上,所述第二导电环1223定位于所述固定件123的对应位置。若干所述弹性导电片1221自两端向中部沿径向逐渐内凹,以形成直径由第一端开始向中部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至第二端的腰型结构的导电端子122,插针21插入导电端子122中后,弹性导电片1221产生弹性形变并产生朝向轴线方向的弹性回复力以压接插针21,进而提高导电端子122与插针21之间的接触稳定性。同时,所述弹性导电片1221的中线相对于导电端子122的轴线呈错位设置,且弹性导电片122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反向扭转一预设角度,能够进一步增到弹性导电片1221的弹性回复力,并能够增加与插针21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导电端子122与插针21之间的接触稳定性。
所述固定件123朝向所述端子座121及导电端子122的一侧形成有一定位槽123a,所述端子座121与导电端子122的对应端均定位于所述定位槽123a内,以固定所述端子座121和导电端子1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槽123a的宽度与所述端子座121和导电端子122的对应端的厚度适配,使端子座121和导电端子122的对应端恰好能够定位于定位槽123a中,避免三者之间存在间隙而导致端子座121和导电端子122松动,进一步增加了导电端子122与插针21之间的接触稳定性。
所述固定件123包括环套于所述端子座121外的外环体1231、间隔设置于所述外环体1231内侧并抵于所述导电端子122内壁的内环体1232以及连接所述外环体1231及内环体1232的连接环体12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环体1231、连接环体1233和内环体1232采用一体冲压成型。所述外环体1231平行设置在所述内环体1232外,且所述外环体1231与内环体1232之间形成有一间隔部(图中未标示),所述导电端子122的第二导电环1223夹持于所述间隔部内,也即所述第二导电环1223夹持于所述端子座121的内壁面(朝向轴线方向的一面)与内环体1232的内壁面(朝向外环体1231的一面)之间;所述连接环体1232自所述固定件123的前端(即连接器插头10靠近连接器插座20的一端)封闭所述间隔部形成所述定位槽123a。所述外环体1231包括一铆压段12311和一体成型与所述铆压段12311与连接环体1233之间的连接段12312,所述铆压段12311位于所述铆压槽121b的上方并能向内压接至所述铆压槽121b内,以固定所述导电端子12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头壳体11对应所述线缆连接部13的位置处还形成有一与所述线缆连接部13螺纹连接的螺接管111,所述螺接管111对应形成于所述连接腔靠近下端的位置处。
如图5所示,所述线缆连接部13包括一与所述插接部12的内端铆接的连接片131、自所述连接片131一体向下延伸的连接管132以及环套于所述连接管132外的线缆固定组件133。所述连接片131沿插接方向(也即端子座121的轴线方向)贯通形成有一安装孔131a,形成于端子座121后端的铆接座1212铆接于所述安装孔131a内,且所述安装孔131a的内径小于所述铆接齿12122的外径,以与所述铆接座1212之间形成过盈配合;所述连接管132穿设于所述螺接管111内且所述螺接管111至少部分环套所述连接管132,连接管132的下端开口,线缆自所述连接管132的开口端插入所述连接管132内;所述线缆固定组件133与所述螺接管111螺接配合并向内挤压固定插设于所述连接管132内的线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片131与所述连接管132采用铜管一体冲压成型,即对通过的上端压扁形成所述连接片131,下端形成所述连接管132,如此,所述连接片131和连接管132之间不存在缝隙,从而能够降低外部信号的干扰,并能够提高电流传输的稳定性。可理解的,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片131与连接管132也可以采用平板状或片状的铜片或其他导电金属弯曲或注塑成型等。所述连接管132的轴线垂直于插接方向,使线缆垂直于插接方向连接在线缆连接部13上,如此设置,即使线缆受到外力时,其对应线缆连接部13的拉力不同于连接器插头10的插接方向,以此避免线缆连接部13产生移动或变形,从而保证连接器插头10与连接器插座20的稳定连接。可理解的,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132在设置时,也可以设置成其轴线与插接方向成一定角度(如锐角)设置,从而使线缆的受力方向偏离插接方向,如此来实现连接器插头10和连接器插座20的稳定连接。
所述线缆固定组件133包括一环套于所述连接管132下端外侧的绝缘套1331、环套于所述绝缘套1331外侧的弹性固定套1332以及环套于所述弹性固定套1332外侧并与所述螺接管111螺纹连接的螺栓1333。所述绝缘套1331的上端面抵持于所述螺接管111的下端面,以封闭线缆固定组件133与螺接管111之间的间隙;所述绝缘套1331的上端向外凸设有一套环13311,所述弹性固定套1332的上端面抵持于所述套环13311的下端面,且所述弹性固定套1332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有一弯折环13321,所述弯折环13321的上端面抵接于所述绝缘套1331的下端面,以将所述绝缘套1331固定在连接管132与弹性固定套1332之间;所述螺栓1333的下端内径小于所述弹性固定套1332的外径,且所述螺栓1333的内径自其下端向上渐向增大,且其内径最大处的直径不大于所述弹性固定套1332的外径,以在螺栓1333旋紧时,能够随着螺栓1333的上行逐渐向内挤压弹性固定套1332和绝缘套1331,以固定所述线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固定套1332的下端沿其周向设置有若干弹性压持片13322,所述弹性压持片13322受力能够向内挤压所述绝缘套1331以及失力能够向外回位;所述绝缘套1331的下端向下延伸超出所述连接管132且对应所述弹性压持片13322的位置处形成一能够随弹性压持片13322向内挤压变形的压持段13312,以在螺栓1333内壁的挤压下紧紧包裹住线缆,避免线缆脱落。
请返回参考图1和图2,所述连接器插座20包括插座壳体22以及沿插接方向设置在插座壳体22内的插针21。所述插座壳体22内沿轴向贯穿形成一空腔,所述插针21插设在所述空腔内并自所述空腔的中部将所述空腔隔断以在所述插座壳体22内对应所述插接部12的一端形成所述对接槽20a,以实现插针21与插接部12的插接配合。所述插座壳体22上对应所述连接器插头10(也即插接部12)的一端向外凸设有一锁止环221,当连接器插头10与连接器插座20插接时,插针21插入插接腔体121a内,插座壳体22插入插接槽10a内,并于插接到位后通过锁止环221与所述锁紧结构30配合锁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设置在连接器插头10内并用于锁定或解锁所述连接器插头10和连接器插座20的锁紧结构30。所述连接器插头10内对应所述插接槽10a下方的位置处形成有一与插接槽10a连通的锁定腔体10b,所述锁紧结构30安装于所述锁定腔体10b内,以对连接器插头10与连接器插座20进行锁定,避免连接器插头10与连接器插头10移位或意外脱落分离,同时,所述锁紧结构30的对应位置还能够延伸至连接器插头10外以方便对连接器插头10与连接器插座20进行解锁,进而方便将连接器插头10从连接器插座20上拔下。
如图6所示,所述锁紧结构30包括一转动设置在所述锁定腔体10b内壁上的锁定机构31、形成于所述锁定机构31上并能够延伸至插头壳体11外的解锁件32以及一能够随锁定机构31转动而发生弹性形变的弹性件33。所述锁定机构31能够在连接器插头10插入连接器插座20后与所述锁止环221配合锁定所述连接器插头10和连接器插座20,所述解锁件32能够驱动所述锁定机构31转动,以在需要解锁时,通过按压解锁件32来带动锁定机构31转动,从而解除锁定机构31与锁止环221之间的锁定,将连接器插头10从连接器插座20上拔下。
所述锁定机构31包括转动设置在锁定腔体10b上的主体部311以及一自所述主体部311一体延伸并能够与插入连接器插座20的连接器插头10锁扣配合的锁定部312,所述锁定部312的末端自所述主体部311延伸至所述插接槽10a内,所述锁定部312能够受力于所述解锁件32,以在向内按压解锁件32时,能够推动所述锁定部312与主体部311同步转动,使锁定部312退出所述插接槽10a,并同时挤压弹性件33使弹性件33获得一反向的弹性回复力,以在松开解锁件32时,主体部311和锁定312能够在弹性件33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复位,使锁定部312的末端重新进入插接槽10a,从而实现连接器插头10与连接器插座20的锁定和解锁。
本实用新型在装配时,将成型有连接片131和连接管132的铜管自插头壳体11下端的螺接管111插入插头壳体11,并将绝缘套1331和弹性固定套1332依次套于连接管132外后以螺栓1333固定;然后将端子座121自插接槽10a的开口方向插入插接槽10a,并用力压入安装孔131a内,再将导电端子122插接至端子座121内,使导电端子122的对应端抵于定位环1211上,将固定件123套至端子座121与导电端子122外后,再将铆压段12311铆压至铆压槽121b内;最后,将插针21沿插接方向并自空腔的后端(即远离连接器插座20的一端)插入并卡固于空腔内,完成储能连接器的装配。在使用时,将连接器插头10对准连接器插座20插入连接器插座20内,在插入过程中,插座壳体22上的锁止环221沿插接槽10a移动靠近并接触伸入插接槽10a的锁定部312,随着锁止环221的继续移动,开始推动锁定部312退出插接槽10a并挤压弹性件33,当锁止环221完全越过锁定部312后,锁定部312在弹性件33的复位作用下重新进入插接槽10a与锁止环221抵接,避免连接器插头10从连接器插座20上脱落;当需要解锁时,按压解锁件32上的按压部322,使驱动部321推动锁定部312转动并挤压弹性件33,使锁定部312退出插接槽10a后将连接器插头10从连接器插座20上拔下后松开按压部322,整个锁定机构31在弹性件33作用下复位,以待下一次插接,连接稳定且结构简单,能够快速实现连接器插头10和连接器插座20的插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Claims (10)
1.一种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包括沿轴向开设有一插接腔体的端子座以及设于所述插接腔体内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连接器插头的插接方向固定所述导电端子的固定件,所述插接腔体至少在轴向一端开口,所述固定件朝向所述端子座及导电端子的一侧形成有一定位槽,所述导电端子的一端限位于所述端子座的插接腔内,另一端与所述端子座共同定位于所述定位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环套于所述端子座外的外环体、间隔设置于所述外环体内侧并抵于所述导电端子内壁的内环体以及连接所述外环体及内环体的连接环体,所述外环体与内环体之间形成有一间隔部,所述连接环体封闭所述间隔部的前端形成所述定位槽,所述导电端子及端子座采用铜合金制成,所述固定件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座上对应所述外环体的下方形成有一铆压槽;所述外环体包括形成于所述铆压槽外侧的铆压段以及一体成型于所述铆压段与连接环体之间的连接段,所述铆压段压接于所述铆压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座远离固定件的一端向内凸设有定位环,所述导电端子的对应端抵接于所述定位环的端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弹性导电片以及一体设置于所述弹性导电片第一端的第一导电环和一体设置于所述弹性导电片第二端的第二导电环,所述第一导电环抵接于所述定位环的端面上,所述第二导电环定位于所述定位槽内,所述第二导电环夹持于所述端子座内壁面与所述固定件的内环体的内壁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导电片自两端向中部沿径向逐渐内凹,且所述弹性导电片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反向扭转一预设角度;所述弹性导电片的中线相对于导电端子的轴线呈错位设置。
7.一种连接器插头,包括插头壳体,所述插头壳体内沿插接方向形成有一插接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所述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沿插接方向设置于所述插接槽内形成与连接器插座的插针插接配合的插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插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插头壳体内并与所述插接部导电的线缆连接部;
所述线缆连接部包括一与所述插接部的内端铆接的连接片、自所述连接片一体向下延伸的连接管以及环套于所述连接管外的线缆固定组件,所述插头壳体具有至少部分套接于所述连接管上端外侧的螺接管,所述线缆固定组件与所述螺接管螺接配合并向内挤压固定插设于所述连接管内的线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沿插接方向贯通形成有一安装孔,所述端子座的后端一体延伸形成有一与所述安装孔过盈配合的铆接座,所述铆接座铆接于所述安装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铆接座包括一体形成于所述端子座的后端的铆接环以及若干沿所述铆接环的周向一体形成于铆接环外壁上铆接齿,所述铆接齿的外径大于所述安装孔的内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93530.6U CN219576000U (zh) | 2023-03-22 | 2023-03-22 | 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及连接器插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93530.6U CN219576000U (zh) | 2023-03-22 | 2023-03-22 | 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及连接器插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576000U true CN219576000U (zh) | 2023-08-22 |
Family
ID=87649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593530.6U Active CN219576000U (zh) | 2023-03-22 | 2023-03-22 | 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及连接器插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57600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281636A (zh) * | 2024-04-01 | 2024-07-02 | 深圳市亿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带二次锁的大电流防水储能连接器 |
-
2023
- 2023-03-22 CN CN202320593530.6U patent/CN21957600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281636A (zh) * | 2024-04-01 | 2024-07-02 | 深圳市亿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带二次锁的大电流防水储能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012105A (en) |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H0782892B2 (ja) | ドロワコネクター | |
US5135417A (en) | Dual usage electrical/electronic pin terminal system | |
CN219576000U (zh) | 分体式连接器插头端子及连接器插头 | |
US3323098A (en) | Sub-miniature coaxial connector | |
US11532909B2 (en) | Poke-in wire connector for power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16191129A (zh) | 一种储能连接器 | |
KR102735620B1 (ko) | 버스바에 부착하기 위한 버스바 접촉부 및 버스바 접촉부를 부착하기 위한 방법 | |
CN219246977U (zh) | 一种光伏连接器母端 | |
CN218160929U (zh) | 一种储能连接器 | |
CN218997143U (zh) | 一种新能源快充电连接器及卡簧端子 | |
CN111129894A (zh) | 自短路连接器 | |
CN211700832U (zh) | 一种具有插针组件的大电流连接器 | |
CN211456171U (zh) | 一种自短路连接器 | |
CN209880894U (zh) | 航空头母座连接器 | |
CN219535044U (zh) | 锁紧结构、具有锁紧结构的连接器插头和储能连接器 | |
JPS5927481A (ja) | 同軸結合器およびその形成方法 | |
CN110323606B (zh) | 连接器的接触件安装结构及接触件 | |
CN219535121U (zh) | 具有转动结构的连接器插座及储能连接器 | |
CN222763285U (zh) | 一种充电端子及充电座 | |
CN219534921U (zh) | 一体式端子连接结构及连接器插头 | |
CN220797180U (zh) | 一种具有可变插槽的排针组件及连接器 | |
CN219304113U (zh) | 一种卡侬接头 | |
CN222282295U (zh) | 一种组合式四线插头插座总成 | |
CN218896843U (zh) | 前后连接式端子以及端子连接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