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61861U - 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161861U CN210161861U CN201920650021.6U CN201920650021U CN210161861U CN 210161861 U CN210161861 U CN 210161861U CN 201920650021 U CN201920650021 U CN 201920650021U CN 210161861 U CN210161861 U CN 2101618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uid cylinder
- swing rod
- rod
- vehicle
- front whe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20 hydraulic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第一前轮和第一后轮通过第一摆杆连接,第一摆杆两端由分别通过第一流体缸和第二流体缸与车身连接,第二前轮和第二后轮通过第二摆杆连接,第二摆杆两端由分别通过第三流体缸和第四流体缸与车身连接,第一管件两端分别与第一流体缸和第三流体缸连通,第二管件两端分别与第二流体缸和第四流体缸连通;当任意一个车轮被顶起时,其余车轮仍与地面相抵靠,确保车辆不会发生倾覆,也避免车轮悬空导致车辆颠簸幅度较大,从而在不改变悬架刚度和车轮上下行程的情况下,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平稳性更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车辆行驶在特别凹凸不平地面上时,由于车轮上下行程落差小,凹处地面上的车轮容易悬空,致使车辆在凹凸不平地面上行驶速度慢并且颠簸严重,出现过度倾斜的现象,甚至有倾覆的危险;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往往是采取增大悬架上下行程或是缩减悬架刚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由于悬架太柔软,车辆猛烈加速、紧急刹车、急速转弯时,都会出现过度倾斜和俯仰不稳的现象,操作性差,另外还使车辆承载能力小。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包括车身、第一摆杆、第二摆杆、第一前轮、第一后轮、第二前轮、第二后轮、第一流体缸、第二流体缸、第三流体缸、第四流体缸、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
第一摆杆中部转动安装在车身右侧,第一摆杆沿竖直平面转动,第一前轮和第一后轮分别与第一摆杆两端连接,第一流体缸安装在车身上,第一流体缸的活塞杆与第一摆杆靠近第一前轮的端部连接,第一流体缸的活塞杆在第一摆杆转动平面内对第一摆杆具有垂直于第一摆杆的作用力,第二流体缸安装在车身上,第二流体缸的活塞杆与第一摆杆靠近第一后轮的端部连接,第二流体缸的活塞杆在第一摆杆转动平面内对第一摆杆具有垂直于第一摆杆的作用力;
第二摆杆中部转动安装在车身左侧,第二摆杆沿竖直平面转动,第二前轮和第二后轮分别与第二摆杆两端连接,第三流体缸安装在车身上,第三流体缸的活塞杆与第二摆杆靠近第二前轮的端部连接,第三流体缸的活塞杆在第二摆杆转动平面内对第二摆杆具有垂直于第二摆杆的作用力,第四流体缸安装在车身上,第四流体缸的活塞杆与第二摆杆靠近第二后轮的端部连接,第四流体缸的活塞杆在第二摆杆转动平面内对第二摆杆具有垂直于第二摆杆的作用力;
第一管件两端分别与第一流体缸和第三流体缸连通,第二管件两端分别与第二流体缸和第四流体缸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
第一绳索第一端与第一摆杆靠近第一前轮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一绳索在第一摆杆转动平面内对第一摆杆具有垂直于第一摆杆的作用力,第一绳索第二端与第二摆杆靠近第二前轮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一绳索在第二摆杆转动平面内对第二摆杆具有垂直于第二摆杆的作用力;
第二绳索第一端与第一摆杆靠近第一后轮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二绳索在第一摆杆转动平面内对第一摆杆具有垂直于第一摆杆的作用力,第二绳索第二端与第二摆杆靠近第二后轮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二绳索在第二摆杆转动平面内对第二摆杆具有垂直于第二摆杆的作用力。
优选地,还包括第五流体缸、第六流体缸、第七流体缸和第八流体缸;第一摆杆端部通过第五流体缸与第一前轮连接,第一摆杆端部通过第六流体缸与第一后轮连接,第二摆杆端部通过第七流体缸与第二前轮连接,第二摆杆端部通过第八流体缸与第二后轮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弹性元件、第二弹性元件、第三弹性元件和第四弹性元件;
第五流体缸与第一弹性元件连接,第一弹性元件与第一前轮连接;
第六流体缸与第二弹性元件连接,第二弹性元件与第一后轮连接;
第七流体缸与第三弹性元件连接,第三弹性元件与第二前轮连接;
第八流体缸与第四弹性元件连接,第四弹性元件与第二后轮连接。
优选地,第五流体缸的流体腔、第六流体缸的流体腔、第七流体缸的流体腔和第八流体缸的流体腔串联连通。
优选地,第五流体缸的流体腔、第六流体缸的流体腔、第七流体缸的流体腔和第八流体缸的流体腔相互独立。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拉杆、第二拉杆、第三拉杆和第四拉杆;第一拉杆两端分别与车身和第一前轮连接,第二拉杆两端分别与车身和第一后轮连接,第三拉杆两端分别与车身和第二前轮连接,第四拉杆两端分别与车身和第二后轮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出的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可以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颠簸幅度,避免车辆倾覆;例如当第一前轮被地面凸起顶起时,车身被抬高,由于第一后轮是通过第一摆杆与第一前轮连接的,相应的第一后轮被压下,第一后轮依然是与地面相抵靠的,第一前轮顶起时压缩第一流体缸,第一流体缸内的流体通过第一管件进入第三流体缸内,迫使第三流体缸的活塞杆延伸,第三流体缸的活塞杆带动第二摆杆端部向下移动,第二摆杆又带动第二前轮向下移动,从而确保第二前轮与地面相抵靠;可见当第一前轮被地面凸起顶起时,第一后轮和第二前轮依然保持与地面抵靠,确保车辆不会发生倾覆,也避免车轮悬空导致车辆颠簸幅度较大;从而在不改变悬架刚度和车轮上下行程的情况下,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平稳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中流体缸和伸缩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中流体缸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中第一流体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中第一流体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中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中流体缸和伸缩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中流体缸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中第一流体缸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中第一流体缸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中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包括车身1、第一摆杆21、第二摆杆22、第一前轮31、第一后轮32、第二前轮、第二后轮、第一流体缸41、第二流体缸42、第三流体缸43、第四流体缸44、第一管件51和第二管件52;图1中仅展示了第一前轮31和第一后轮32,第二前轮、第二后轮、第二摆杆22、第三流体缸43、第四流体缸44未图示;
按照驾驶员在车辆中的位置为基准,以驾驶员左侧为车辆左侧,以驾驶员右侧为车辆右侧,第一摆杆21中部转动安装在车身1右侧中部位置,第一摆杆21沿竖直平面转动,所述竖直平面平行于车辆前后连线方向,第一前轮31和第一后轮32分别与第一摆杆21两端连接,因而第一前轮31和第一后轮32在第一摆杆21的限制下两者的上下移动方向是相反的,第一流体缸41安装在车身1上,第一流体缸41的活塞杆与第一摆杆21靠近第一前轮31的端部连接,第一流体缸41的活塞杆在第一摆杆21转动平面内对第一摆杆21具有垂直于第一摆杆21的作用力,因而第一摆杆21转动时,第一流体缸41的活塞杆在第一摆杆21的作用下力下伸缩,第二流体缸42安装在车身1上,第二流体缸42的活塞杆与第一摆杆21靠近第一后轮32的端部连接,第二流体缸42的活塞杆在第一摆杆21转动平面内对第一摆杆21具有垂直于第一摆杆21的作用力,因而第一摆杆21转动时,第二流体缸42的活塞杆在第一摆杆21的作用下力下伸缩;
第二摆杆22中部转动安装在车身1左侧中部位置,第一摆杆21沿竖直平面转动,所述竖直平面平行于车辆前后连线方向,第二前轮和第二后轮分别与第二摆杆22两端连接,因而第二前轮和第二后轮在第二摆杆22的限制下两者的上下移动方向是相反的,第三流体缸43安装在车身1上,第三流体缸43的活塞杆与第二摆杆22靠近第二前轮的端部连接,第三流体缸43的活塞杆在第二摆杆22转动平面内对第二摆杆22具有垂直于第二摆杆22的作用力,因而第二摆杆22转动时,第三流体缸43的活塞杆在第二摆杆22的作用下力下伸缩,第四流体缸44安装在车身1上,第四流体缸44的活塞杆与第二摆杆22靠近第二后轮的端部连接,第四流体缸44的活塞杆在第二摆杆22转动平面内对第二摆杆22具有垂直于第二摆杆22的作用力,因而第二摆杆22转动时,第四流体缸44的活塞杆在第二摆杆22的作用下力下伸缩;
第一管件51两端分别与第一流体缸41和第三流体缸43连通,因而第一流体缸41和第三流体缸43内的流体可以相互流动,当第一流体缸41的活塞杆被压缩时,第三流体缸43的活塞杆延伸,当第三流体缸43的活塞杆被压缩时,第一流体缸41的活塞杆延伸,进而可以得知第一前轮31和第二前轮的上下移动方向是相反的;第二管件52两端分别与第二流体缸42和第四流体缸44连通,因而第二流体缸42和第四流体缸44内的流体可以相互流动,当第二流体缸42的活塞杆被压缩时,第四流体缸44的活塞杆延伸,当四流体缸的活塞杆被压缩时,第二流体缸42的活塞杆延伸,进而可以得知第一后轮32和第二后轮的上下移动方向是相反的;第一流体缸41、第二流体缸42、第三流体缸43和第四流体缸44内的流体可以是液压油也可以是气体。
本实施例提出的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可以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颠簸幅度,避免车辆倾覆;例如当第一前轮31被地面凸起顶起时,车身1被抬高,由于第一后轮32是通过第一摆杆21与第一前轮31连接的,第一后轮32与第一前轮31的上下移动方向是相反的,相应的第一后轮32被压下,虽然车身1被抬起,但第一后轮32依然是与地面相抵靠的,另外第一前轮31顶起时压缩第一流体缸41,第一流体缸41内的流体通过第一管件51进入第三流体缸43内,迫使第三流体缸43的活塞杆延伸,第三流体缸43的活塞杆带动第二摆杆22靠近第二前轮的端部向下移动,第二摆杆22又带动第二前轮向下移动,虽然车身1被抬起,第二前轮与地面还是相抵靠;可见当第一前轮31被地面凸起顶起时,第一后轮32和第二前轮依然保持与地面抵靠,车辆与地面之间还是有作用力的,确保车辆不会发生倾覆,也避免车轮悬空导致车辆颠簸幅度较大;另外三个车轮被顶起时,效果与上述相同,车轮始终保持与地面抵靠;从而在不改变悬架刚度和车轮上下行程的情况下,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平稳性更好。
参照图1-2,为了提高上述效果,还包括第一绳索61和第二绳索62,进一步地提高车辆稳定能力,第一绳索61和第二绳索62可以是金属材料、布质材料制成;
第一绳索61第一端与第一摆杆21靠近第一前轮31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一绳索61在第一摆杆21转动平面内对第一摆杆21具有垂直于第一摆杆21的作用力,第一绳索61第二端与第二摆杆22靠近第二前轮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一绳索61在第二摆杆22转动平面内对第二摆杆22具有垂直于第二摆杆22的作用力;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绳索61自第一摆杆21至第二摆杆22包括顺序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一段位于第一摆杆21转动平面内并且不与第一摆杆21长度方向平行,这样所述第一段才能对第一摆杆21产生作用力,所述第二段垂直于第一摆杆21转动平面,所述第三段位于第二摆杆22转动平面内并且不与第二摆杆22长度方向平行,这样所述第三段对第二摆杆22产生作用力,第一绳索61的两个转弯处分别经过两个导向轮,第一绳索61保持绷紧状态;
第二绳索62第一端与第一摆杆21靠近第一后轮32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二绳索62在第一摆杆21转动平面内对第一摆杆21具有垂直于第一摆杆21的作用力,第二绳索62第二端与第二摆杆22靠近第二后轮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二绳索62在第二摆杆22转动平面内对第二摆杆22具有垂直于第二摆杆22的作用力;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绳索62自第一摆杆21至第二摆杆22包括顺序连接的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所述第四段位于第一摆杆21转动平面内并且不与第一摆杆21长度方向平行,这样所述第四段才能对第一摆杆21产生作用力,所述第五段垂直于第一摆杆21转动平面,所述第六段位于第二摆杆22转动平面内并且不与第二摆杆22长度方向平行,这样所述第六段对第二摆杆22产生作用力,第二绳索62的两个转弯处分别经过两个导向轮,第二绳索62保持绷紧状态。
第一绳索61的作用与第一流体缸41、第三流体缸43和第一管件51的作用相同,例如当第一前轮31被顶起时,第一摆杆21靠近第一前轮31的端部向上移动,使得第一绳索61第一端向上移动,第一绳索61第二端向下移动,第一绳索61第二端连接的第二摆杆22端部向下移动,进而第二前轮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虽然车身1因第一前轮31顶起而被抬高,但第二前轮还是与地面相抵靠的,保持车辆平稳,同样当第二前轮被顶起时,第一前轮31向下移动一段距离,保持车辆平稳。
第二绳索62的作用与第二流体缸42、第四流体缸44和第二管件52的作用相同,例如当第一后轮32被顶起时,第一摆杆21靠近第一后轮32的端部向上移动,使得第二绳索62第一端向上移动,第二绳索62第二端向下移动,第二绳索62第二端连接的第二摆杆22端部向下移动,进而第二后轮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虽然车身1因第一后轮32顶起而被抬高,但第二后轮还是与地面相抵靠的,保持车辆平稳,同样当第二后轮被顶起时,第一后轮32向下移动一段距离,保持车辆平稳。
参照图3,还包括第五流体缸45、第六流体缸46、第七流体缸47和第八流体缸48;第一摆杆21端部通过第五流体缸45与第一前轮31连接,第一摆杆21端部通过第六流体缸46与第一后轮32连接,第二摆杆22端部通过第七流体缸47与第二前轮连接,第二摆杆22端部通过第八流体缸48与第二后轮连接;第五流体缸45、第六流体缸46、第七流体缸47和第八流体缸48分别对第一前轮31、第一后轮32、第二前轮和第二后轮起到缓冲减震作用。
为了提高第五流体缸45、第六流体缸46、第七流体缸47和第八流体缸48的使用寿命,参照图3-5,还包括第一弹性元件71、第二弹性元件72、第三弹性元件73和第四弹性元件74;
如果单独仅靠的第五流体缸45来减震,那么第五液压缸内的活塞杆长期不停地在缸体内移动,对活塞杆和缸体的磨损较为严重,导致第五液压缸的使用寿命不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参照图4-5,第五流体缸45与第一弹性元件71连接,第一弹性元件71与第一前轮31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元件71为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第五流体缸45上,弹簧与第一前轮31连接,这样第五流体缸45就不与第一前轮31连接了,所述弹簧起到辅助减震作用,车轮的振动先被所述弹簧缓冲一部分再传递到第五流体缸45,这样第五流体缸45的活塞杆每次移动的距离和移动的频率得到了降低,提高了第五流体缸45的使用寿命。
类似的,第六流体缸46与第二弹性元件72连接,第二弹性元件72与第一后轮32连接,第七流体缸47与第三弹性元件73连接,第三弹性元件73与第二前轮连接,第八流体缸48与第四弹性元件74连接,第四弹性元件74与第二后轮连接;第二弹性元件72连接、第三弹性元件73和第四弹性元件74均为弹簧,且连接方式与第一弹性元件71连接方式相同;第五流体缸45、第六流体缸46、第七流体缸47和第八流体缸48内的流体可以是气体或液体。
第五流体缸45的流体腔、第六流体缸46的流体腔、第七流体缸47的流体腔和第八流体缸48的流体腔可以串联连通,这样第五流体缸45、第六流体缸46、第七流体缸47和第八流体缸48内的流体可以相互流动,如果没有液压驱动装机构,第五流体缸45、第六流体缸46、第七流体缸47和第八流体缸48中其中一个压缩或伸张时,另外三个伸张或压缩,如果有液压驱动机构,当液压驱动机构工作时,第五流体缸45、第六流体缸46、第七流体缸47和第八流体缸48同升同降。
在另外一种设计方式上,第五流体缸45的流体腔、第六流体缸46的流体腔、第七流体缸47的流体腔和第八流体缸48的流体腔相互独立,这样四个流体缸独立伸缩。
本实施例中的第五流体缸45的流体腔、第六流体缸46的流体腔、第七流体缸47的流体腔和第八流体缸48的流体腔相互独立,第五流体缸45、第六流体缸46、第七流体缸47和第八流体缸48各自连接一个液压驱动机构,以驱动流体缸伸缩,改变车身1的高度,本实施例中,参照图6,以第五流体缸45为例,第五流体缸45为双作用缸,液压驱动机构包括储油箱91、液压泵92、三位四通阀93,所述三位四通阀93为O型三位四通阀93,三位四通阀93的P口和T口与储油箱91连通,液压泵92安装在与所述P口连接的管路上,与P口和T口连接的两条管路还通过调压阀94连接,三位四通阀93的A口和B口与第五流体缸45的两个进油口连通,通过液压泵92的工作和三位四通阀93的调节,实现第五流体缸45活塞杆的移动。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拉杆81、第二拉杆82、第三拉杆和第四拉杆;第一拉杆81两端分别与车身1和第一前轮31连接,第二拉杆82两端分别与车身1和第一后轮32连接,第三拉杆两端分别与车身1和第二前轮连接,第四拉杆两端分别与车身1和第二后轮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1)、第一摆杆(21)、第二摆杆(22)、第一前轮(31)、第一后轮(32)、第二前轮、第二后轮、第一流体缸(41)、第二流体缸(42)、第三流体缸(43)、第四流体缸(44)、第一管件(51)和第二管件(52);
第一摆杆(21)中部转动安装在车身(1)右侧,第一摆杆(21)沿竖直平面转动,第一前轮(31)和第一后轮(32)分别与第一摆杆(21)两端连接,第一流体缸(41)安装在车身(1)上,第一流体缸(41)的活塞杆与第一摆杆(21)靠近第一前轮(31)的端部连接,第一流体缸(41)的活塞杆在第一摆杆(21)转动平面内对第一摆杆(21)具有垂直于第一摆杆(21)的作用力,第二流体缸(42)安装在车身(1)上,第二流体缸(42)的活塞杆与第一摆杆(21)靠近第一后轮(32)的端部连接,第二流体缸(42)的活塞杆在第一摆杆(21)转动平面内对第一摆杆(21)具有垂直于第一摆杆(21)的作用力;
第二摆杆(22)中部转动安装在车身(1)左侧,第二摆杆(22)沿竖直平面转动,第二前轮和第二后轮分别与第二摆杆(22)两端连接,第三流体缸(43)安装在车身(1)上,第三流体缸(43)的活塞杆与第二摆杆(22)靠近第二前轮的端部连接,第三流体缸(43)的活塞杆在第二摆杆(22)转动平面内对第二摆杆(22)具有垂直于第二摆杆(22)的作用力,第四流体缸(44)安装在车身(1)上,第四流体缸(44)的活塞杆与第二摆杆(22)靠近第二后轮的端部连接,第四流体缸(44)的活塞杆在第二摆杆(22)转动平面内对第二摆杆(22)具有垂直于第二摆杆(22)的作用力;
第一管件(51)两端分别与第一流体缸(41)和第三流体缸(43)连通,
第二管件(52)两端分别与第二流体缸(42)和第四流体缸(4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绳索(61)和第二绳索(62);
第一绳索(61)第一端与第一摆杆(21)靠近第一前轮(31)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一绳索(61)在第一摆杆(21)转动平面内对第一摆杆(21)具有垂直于第一摆杆(21)的作用力,第一绳索(61)第二端与第二摆杆(22)靠近第二前轮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一绳索(61)在第二摆杆(22)转动平面内对第二摆杆(22)具有垂直于第二摆杆(22)的作用力;
第二绳索(62)第一端与第一摆杆(21)靠近第一后轮(32)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二绳索(62)在第一摆杆(21)转动平面内对第一摆杆(21)具有垂直于第一摆杆(21)的作用力,第二绳索(62)第二端与第二摆杆(22)靠近第二后轮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二绳索(62)在第二摆杆(22)转动平面内对第二摆杆(22)具有垂直于第二摆杆(22)的作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流体缸(45)、第六流体缸(46)、第七流体缸(47)和第八流体缸(48);第一摆杆(21)端部通过第五流体缸(45)与第一前轮(31)连接,第一摆杆(21)端部通过第六流体缸(46)与第一后轮(32)连接,第二摆杆(22)端部通过第七流体缸(47)与第二前轮连接,第二摆杆(22)端部通过第八流体缸(48)与第二后轮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弹性元件(71)、第二弹性元件(72)、第三弹性元件(73)和第四弹性元件(74);
第五流体缸(45)与第一弹性元件(71)连接,第一弹性元件(71)与第一前轮(31)连接;
第六流体缸(46)与第二弹性元件(72)连接,第二弹性元件(72)与第一后轮(32)连接;
第七流体缸(47)与第三弹性元件(73)连接,第三弹性元件(73)与第二前轮连接;
第八流体缸(48)与第四弹性元件(74)连接,第四弹性元件(74)与第二后轮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其特征在于,第五流体缸(45)的流体腔、第六流体缸(46)的流体腔、第七流体缸(47)的流体腔和第八流体缸(48)的流体腔串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其特征在于,第五流体缸(45)的流体腔、第六流体缸(46)的流体腔、第七流体缸(47)的流体腔和第八流体缸(48)的流体腔相互独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拉杆(81)、第二拉杆(82)、第三拉杆和第四拉杆;第一拉杆(81)两端分别与车身(1)和第一前轮(31)连接,第二拉杆(82)两端分别与车身(1)和第一后轮(32)连接,第三拉杆两端分别与车身(1)和第二前轮连接,第四拉杆两端分别与车身(1)和第二后轮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650021.6U CN210161861U (zh) | 2019-05-08 | 2019-05-08 | 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650021.6U CN210161861U (zh) | 2019-05-08 | 2019-05-08 | 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161861U true CN210161861U (zh) | 2020-03-20 |
Family
ID=69790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650021.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161861U (zh) | 2019-05-08 | 2019-05-08 | 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161861U (zh) |
-
2019
- 2019-05-08 CN CN201920650021.6U patent/CN21016186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145073A (en) | Lockup system for a vehicle suspension mechanism | |
CN111255843A (zh) | 气液复合悬挂缸、液压系统及运输车 | |
CN107116985B (zh) | 一种用于多轴重型车辆的大行程悬架系统 | |
CN107284174B (zh) | 一种自动侧倾汽车悬架系统 | |
JP5132302B2 (ja) | 水陸両用車の懸架装置及び底部構造 | |
CN113119679B (zh) | 一种减振器互连式车身稳定机构 | |
JP5914389B2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 |
CN205170223U (zh) | 全地面起重机底盘的悬挂液压控制系统 | |
CN109624639A (zh) | 一种z形多连杆行程放大的车辆悬挂系统用液压升降机构 | |
CN203780258U (zh) | 一种液压互联消扭悬架的后悬 | |
CN210161861U (zh) | 一种具有多样升降互联悬架的车辆 | |
CN104773044A (zh) | 一种低速牵引车用悬挂装置 | |
CN102101423B (zh) | 一种桥梁检测作业车悬挂装置 | |
CN103879257A (zh) | 悬架阀、油气悬架控制系统及工程车辆 | |
CN203428821U (zh) | 一种变幅油缸缓冲装置以及起重机 | |
CN203427567U (zh) | 用于工程车辆的悬架减振结构 | |
CN103470683B (zh) | 臂架支撑装置及工程机械 | |
CN111775648B (zh) | 矿用自卸车半主动油气悬挂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201970815U (zh) | 工程车辆和双前桥联动前悬系统 | |
CN103909799A (zh) | 双缸悬挂装置 | |
CN2601870Y (zh) | 汽车起重机油气悬挂装置 | |
JPH0552379B2 (zh) | ||
JP5914370B2 (ja) | ホイール式作業車両 | |
CN103407916A (zh) | 一种变幅油缸缓冲装置以及起重机 | |
CN103921647B (zh) | 一种液压互联消扭悬架的后悬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32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