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11107U -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111107U CN210111107U CN201921483227.0U CN201921483227U CN210111107U CN 210111107 U CN210111107 U CN 210111107U CN 201921483227 U CN201921483227 U CN 201921483227U CN 210111107 U CN210111107 U CN 2101111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insulator
- cover
- fixed
- insulating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器模块,外绝缘罩及外金属罩,各所述连接器模块包括绝缘体、与绝缘体固定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围设与所述绝缘体外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形成的悬臂状舌板,所述绝缘体和金属外壳共同围设形成与匹配侧连接器匹配对接的插接空间并于前方形成插接口,所述外绝缘罩及外金属罩对应插接口位置形成让位,所述外绝缘罩沿前后方向贯穿形成有对应容纳连接器模块的至少两个容纳孔,所述外绝缘罩套设于所述至少两个连接器模块的外围,所述外金属罩套设于所述外绝缘罩的外围,所述外金属罩与金属外壳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2014年8月11日,USB协会公布了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其插头连接器能够正反两个方向插入对应的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能够传输USB2.0及USB3.1信号,这个连接器命名为USB Type C连接器。根据目前业界报道的新闻,该电连接器后续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各连接器厂商配合系统厂商积极开发中。
然最新一代的USB Type-C电连接器的外型、结构、端子接触方式、端子数目、各端子的距离(Pitch)、各端子的分配(Pin Assignment),都和目前的USB电连接器截然不同。USB Type-C插座电连接器包含有设置在胶芯上且上下对称的两排平板端子,胶芯外部覆盖有外铁壳等结构。一般USB Type-C插座电连接器的胶芯以多件式胶体相互组装结合注塑成型而成,而各胶体中分别结合一排上排平板端子、一排下排平板端子。
然而,随着USB Type-C电连接器的使用场合越来越广泛,在某些设备上,需要安装多个USB Type-C插座电连接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操作方式就是将多个独立的USB Type-C插座电连接器分别固定至电子设备,如此使得组装制程繁琐。在某些领域,有揭示将多个插座电连接器通过左右堆叠,或者上下堆叠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方式,然而此种堆叠设计整体结构一般都较为复杂,且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因堆叠设计而产生的不良效果,例如:接地性能不佳、屏蔽性能不佳、组装工艺繁琐、整体结构稳定性差等问题。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该电连接器组件具有接地性能佳、屏蔽性能佳、组装工艺简单、且整体结构稳定性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用于固定至一电子设备上并与电子设备的内部线路电连接,用于与匹配侧连接器匹配对接,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器模块,外绝缘罩及外金属罩,各所述连接器模块包括绝缘体、与绝缘体固定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围设于所述绝缘体外围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形成的悬臂状舌板,各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舌板并且至少部分露出舌板外的接触部、与接触部相连且固定在基部内的固定部及与固定部相连且向外延伸出绝缘体外的对接部,所述绝缘体和金属外壳共同围设形成与匹配侧连接器匹配对接的插接空间并于前方形成插接口,所述外绝缘罩及外金属罩对应插接口位置形成让位,所述外绝缘罩沿前后方向贯穿形成对应容纳连接器模块的至少两个容纳孔,所述外绝缘罩套设于所述至少两个连接器模块的外围,所述外金属罩套设于所述外绝缘罩的外围,所述外金属罩与金属外壳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进一步,所述至少两个连接器模块分别各自独立且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
进一步,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围设在所述舌板外周的桶状部,及与所述桶状部后端缘相连接且围设在所述基部外围的后盖部,所述外绝缘罩在所述金属外壳的上方后端位置开设有让位缺口,所述金属外壳至少部分露出至让位缺口内,所述外金属罩对应让位缺口向下折弯形成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与金属外壳对应位置贴合并通过焊接固定。
进一步,所述金属外壳的上方于后盖部所在端形成开槽,所述开槽成T形,并且形成有相向延伸的两个卡扣板,所述卡扣板露出至让位缺口并与所述固定片通过焊接固定。
进一步,所述外绝缘罩的至少两个容纳孔之间由阻隔壁间隔开,所述阻隔壁的后端位置的两侧开设有卡扣槽,所述绝缘体的基部两侧位置对应形成有突柱,所述连接器模块分别由后向前组装固定至外绝缘罩的各容纳孔内,所述卡扣槽对应与突柱卡扣固定。
进一步,所述外金属罩包括顶板、由所述顶板前端缘向下折弯形成的前端板、由前端板的两侧向后折弯形成的侧板、由所述前端板的下侧缘向后折弯形成的下侧板、由顶板两侧缘向下折弯形成的卡扣板、由顶板后端缘向下折弯形成的后端板、及由后端板两侧向前折弯形成的固定板,所述顶板贴合于外绝缘罩的上表面,所述前端板贴合于外绝缘罩的前端面,所述侧板贴合于外绝缘罩的两个侧面,所述下侧板对应贴合于外绝缘罩的下表面,所述后端板盖设于所述外绝缘罩及连接器模块的后端面,所述卡扣板贴合于所述侧板外表面,所述固定板贴合于所述卡扣板外表面。
进一步,所述若干导电端子成两排设置并形成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均包括有十二根导电端子,且符合USB Type C的排列标准。
进一步,所述绝缘体包括第一绝缘本体、第二绝缘本体及绝缘基块,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一排导电端子固定并形成第一端子模组,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与另一排导电端子固定形成第二端子模组,所述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沿上下方向堆叠组装,所述绝缘基块通过一体成型与第一端子模组及第二端子模组固定。
进一步,还包括屏蔽板,所述屏蔽板设于两排导电端子之间,所述屏蔽板后端缘两侧位置形成有弹性臂,所述弹性臂由所述绝缘体的基部的两侧凸伸出绝缘体外,所述弹性臂与金属外壳搭接,所述屏蔽板沿着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的全宽度上延伸,且沿着各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及固定部的全长度上延伸。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设计通过,外绝缘罩及外金属罩将多个连接器模组一体化,同时将外金属罩、金属外壳及屏蔽板电性连接,增加电连接器组件的整体接地屏蔽效果,外金属罩与外绝缘罩之间的组装固定稳固,使得整个电连接器组件具有接地性能佳、屏蔽性能佳、组装工艺简单、且整体结构稳定性佳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电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主要展示了外金属罩、外绝缘罩与电连接器分离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组件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主要展示了金属外壳与绝缘体分离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主要展示了金属外壳及绝缘基块与端子模组分离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电连接器的进一步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所示电连接器自另一角度看的进一步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8所示电连接器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申请。
在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此外,为了本申请的描述准确性,全文涉及方向的请一律以图1为参照,其中X轴延伸方向为左右方向,Y轴延伸方向为前后方向(其中Y轴正向为后),Z轴延伸方向为上下方向(其中z轴正向为上)。
请参考图1至图9所示,本申请电连接器组件用于被固定至一电子设备上并与电子设备的内部线路电连接,用于与一匹配侧连接器匹配对接,实现将电子设备与外界实现数据传输(包括但不限于信号、电能等)。
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括连接器模块1、外绝缘罩2、及外金属罩3。本申请中,所述连接器模块1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连接器模块1分别各自独立且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所述外绝缘罩2套设于所述三个连接器模块1的外围,所述外金属罩3套设于所述外绝缘罩2的外围。
请参考图5至图9所示,本申请中的各所述连接器模块1实际为一种USB Type C插座连接器(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包括第一端子模组11、第二端子模组12、屏蔽件13、绝缘基块14及金属外壳15组成。所述第一端子模组11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11及与第一绝缘本体111一体固定的第一端子组112;所述第二端子模组12包括第二绝缘本体121及与第二绝缘本体121一体固定的第二端子组122。各所述第一端子组112及第二端子组122均包括十二根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导电端子110(排列方式符合USB Type C标准)。所述屏蔽件13由金属板经冲压并折弯形成。所述第一端子模组11、屏蔽板13及第二端子模组12沿上下方向堆叠组装固定。屏蔽板13被夹持于所述第一端子模组11和第二端子模组12之间。各所述第一端子组112及第二端子组122中均包括有电源端子(未标注)、接地端子(未标注)及信号端子(未标注)。
所述绝缘基块14通过一体成型将经堆叠组装在一起的第一端子模组11、屏蔽板13及第二端子模组12固定为一体。所述绝缘基块14、第一绝缘本体111及第二绝缘本体121共同形成绝缘体(未标注)。所述绝缘体界定形成基部101及由所述基部101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102。所述舌板102形成相互平行的上表面1021和下表面1022。
所述第一端子组112的各所述导电端子110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接触部(未标注)、与接触部(未标注)一体连接的固定部(未标注)、及用于与对接电路板电连接的对接部(未标注)。所述接触部固定于舌板102内且露出于舌板102的上表面。所述固定部埋设于绝缘体内。所述对接部从绝缘体的基部101向下凸伸出绝缘体外。
所述第二端子组122的各所述导电端子110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接触部(未标注)、与接触部(未标注)一体连接的固定部(未标注)、及对接部(未标注)。所述接触部固定于舌板102内且露出于舌板102的下表面。所述固定部埋设于绝缘体内。所述对接部从绝缘体的基部101向下凸伸出绝缘体外。所述第一端子组112的对接部沿左右方向排列成一排,所述第二端子组122的对接部沿左右方向排列成一排且位于一排所述第一端子组112的对接部前方。
所述屏蔽板13位于一排所述第一端子组112与一排所述第二端子组122之间,所述屏蔽板13沿着第一端子组112与第二端子组122的全宽度上延伸,且沿着各导电端子110的接触部及固定部的全长度上延伸,以确保具有良好的屏蔽效果。本申请中,所述屏蔽板13上仅局部位置贯穿有组装孔用于组装之用(用于第一端子模组11、屏蔽板13及第二端子模组12沿上下方向堆叠组装时让位)。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屏蔽板13可以设计成与各接地端子短接。
请参考图2至图4、图7至图8所示,本申请中,所述屏蔽板13的后端缘两侧位置折弯延伸有弹性臂130。所述弹性臂130由所述绝缘体的基部101的两侧凸伸出绝缘体外。各所述弹性臂130由前向后延伸且能够沿宽度方向弹性变形。
所述金属外壳15由金属板经冲压折弯形成,包括围设在所述舌板102外周的桶状部151,及由所述桶状部151后端缘向后延伸且两侧向下延伸的后盖部152。后盖部152大致成n形,后盖部152覆盖绝缘体的基部101的上表面和两个侧面。所述金属外壳15与绝缘体共同围设形成插接空间100并于前方形成插接口1001。所述插接空间100用于与匹配侧连接器匹配对接(插头连接器)。所述屏蔽板13的弹性臂130对应弹性抵接于所述后盖部152的内侧表面。
所述金属外壳15的上表面于后盖部152所在端形成有T形开槽150,并且形成有相向延伸的两个卡扣板153。所述各卡扣板153上贯穿形成有卡扣孔1530。所述卡扣孔1530与基部101的上表面上对应形成的凸块1010匹配扣合。所述T形开槽150的设计使得卡扣板153的端部能够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易于金属外壳15组装至绝缘体。
请参考图3、图4、图6至图9所示,所述绝缘体的基部101的两侧分别向外凸伸形成有突柱103。所述金属外壳15的两侧后端缘位置向后形成有让位口154。所述突柱103沿着左右方向穿过让位口154并且凸伸至金属外壳15外且对应与外绝缘罩2卡接。
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所述外绝缘罩2由塑胶材质经注塑而成,所述外绝缘罩2沿前后方向贯穿形成三个容纳孔21,所述三个容纳孔21沿着左右方向排列设置,且中间由阻隔壁22间隔开。所述阻隔壁22的后端位置的两侧开设有卡扣槽221,所述连接器模块分别由后向前组装固定至各容纳孔21内,所述卡扣槽221对应与突柱103卡扣固定。所述外绝缘罩2于各容纳孔21的后端位置的上方形成让位缺口104,所述卡扣板153至少部分向上露出至让位缺口104内。所述外绝缘罩2的下表面的前端位置凹陷形成有组装槽105,并且于所述组装槽105内向下凸伸形成卡扣块106,所述卡扣块106与外金属罩3的对应结构卡扣。
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所述外金属罩3由金属板经冲压折弯形成,包括平板状顶板31、由所述顶板31前端缘向下折弯形成的前端板32、由前端板32的两侧向后折弯形成的侧板33、由所述前端板32的下侧缘向后折弯形成的下侧板34、由顶板31两侧缘向下折弯形成的卡扣板35、由顶板31后端缘向下折弯形成的后端板36、及由后端板36两侧向前折弯形成的固定板37。所述前端板32上对应容纳孔21及插接口1001位置形成有让位孔320。
所述外金属罩3通过组装固定至外绝缘罩2的外围。所述顶板31贴合于外绝缘罩2的上表面。所述前端板32贴合于外绝缘罩2的前端面。所述侧板33贴合于外绝缘罩2的两个侧面。所述下侧板34对应贴合于外绝缘罩2的组装槽105内并与卡扣块106卡扣固定。所述后端板36盖设于外绝缘罩2及连接器模块1的后端面。所述卡扣板35贴合于所述侧板33外表面。所述固定板37贴合于所述卡扣板35外表面。
本申请中,卡扣板35与侧板33之间、及固定板37与卡扣板之间均通过固定机构固定,所述固定机构可以是凸块与凹槽的配合结构(其中一方形成凸块,另一方形成配合卡扣的凹槽或孔),也可以是通过焊接固定。
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所述外金属罩3的顶板31的后端对应让位缺口104位置经撕破并且向下折弯形成固定片311。所述固定片311与顶板31形成阶梯状。所述固定片311对应穿过让位缺口104而贴合于金属外壳15的卡扣板153上表面,所述固定片311与卡扣板153通过焊接固定。本申请中,所述侧板33及后端板36的下侧缘均向下延伸形成有用于与对接电路板(未图示)焊接固定的焊脚部38。
本申请电连接器组件用于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一种智能电话、移动电脑、平板电脑、台式电脑、汽车用电子设备系统、电视机或类似需要使用到此类电连接器的设备。
本设计通过,外绝缘罩2及外金属罩3将多个连接器模组一体化,同时将外金属罩3、金属外壳15及屏蔽板13电性连接,增加电连接器组件的整体接地屏蔽效果。所述外金属罩3将连接器模组除导电端子110的对接部区域及插接口1001区域以外的全部区域覆盖并屏蔽。外金属罩3与外绝缘罩2之间的组装固定稳固。使得整个电连接器组件具有接地性能佳、屏蔽性能佳、组装工艺简单、且整体结构稳定性佳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申请说明书而对本申请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用于固定至一电子设备上并与电子设备的内部线路电连接,用于与匹配侧连接器匹配对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器模块,外绝缘罩及外金属罩,各所述连接器模块包括绝缘体、与绝缘体固定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围设于所述绝缘体外围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形成的悬臂状舌板,各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舌板并且至少部分露出舌板外的接触部、与接触部相连且固定在基部内的固定部及与固定部相连且向外延伸出绝缘体外的对接部,所述绝缘体和金属外壳共同围设形成与匹配侧连接器匹配对接的插接空间并于前方形成插接口,所述外绝缘罩及外金属罩对应插接口位置形成让位,所述外绝缘罩沿前后方向贯穿形成对应容纳连接器模块的至少两个容纳孔,所述外绝缘罩套设于所述至少两个连接器模块的外围,所述外金属罩套设于所述外绝缘罩的外围,所述外金属罩与金属外壳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连接器模块分别各自独立且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围设在所述舌板外周的桶状部,及与所述桶状部后端缘相连接且围设在所述基部外围的后盖部,所述外绝缘罩在所述金属外壳的上方后端位置开设有让位缺口,所述金属外壳至少部分露出至让位缺口内,所述外金属罩对应让位缺口向下折弯形成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与金属外壳对应位置贴合并通过焊接固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的上方于后盖部所在端形成开槽,所述开槽成T形,并且形成有相向延伸的两个卡扣板,所述卡扣板露出至让位缺口并与所述固定片通过焊接固定。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绝缘罩的至少两个容纳孔之间由阻隔壁间隔开,所述阻隔壁的后端位置的两侧开设有卡扣槽,所述绝缘体的基部两侧位置对应形成有突柱,所述连接器模块分别由后向前组装固定至外绝缘罩的各容纳孔内,所述卡扣槽对应与突柱卡扣固定。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金属罩包括顶板、由所述顶板前端缘向下折弯形成的前端板、由前端板的两侧向后折弯形成的侧板、由所述前端板的下侧缘向后折弯形成的下侧板、由顶板两侧缘向下折弯形成的卡扣板、由顶板后端缘向下折弯形成的后端板、及由后端板两侧向前折弯形成的固定板,所述顶板贴合于外绝缘罩的上表面,所述前端板贴合于外绝缘罩的前端面,所述侧板贴合于外绝缘罩的两个侧面,所述下侧板对应贴合于外绝缘罩的下表面,所述后端板盖设于所述外绝缘罩及连接器模块的后端面,所述卡扣板贴合于所述侧板外表面,所述固定板贴合于所述卡扣板外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成两排设置并形成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均包括有十二根导电端子,且符合USB Type C的排列标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包括第一绝缘本体、第二绝缘本体及绝缘基块,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一排导电端子固定并形成第一端子模组,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与另一排导电端子固定形成第二端子模组,所述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沿上下方向堆叠组装,所述绝缘基块通过一体成型与第一端子模组及第二端子模组固定。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屏蔽板,所述屏蔽板设于两排导电端子之间,所述屏蔽板后端缘两侧位置形成有弹性臂,所述弹性臂由所述绝缘体的基部的两侧凸伸出绝缘体外,所述弹性臂与金属外壳搭接,所述屏蔽板沿着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的全宽度上延伸,且沿着各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及固定部的全长度上延伸。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83227.0U CN210111107U (zh) | 2019-09-07 | 2019-09-07 |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83227.0U CN210111107U (zh) | 2019-09-07 | 2019-09-07 |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111107U true CN210111107U (zh) | 2020-02-21 |
Family
ID=69532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483227.0U Active CN210111107U (zh) | 2019-09-07 | 2019-09-07 |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111107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44945A (zh) * | 2019-09-07 | 2019-11-12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
CN111541074A (zh) * | 2020-05-26 | 2020-08-14 | 温州意华接插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 |
CN113783004A (zh) * | 2021-08-26 | 2021-12-10 |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
2019
- 2019-09-07 CN CN201921483227.0U patent/CN21011110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44945A (zh) * | 2019-09-07 | 2019-11-12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
CN110444945B (zh) * | 2019-09-07 | 2024-07-12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
CN111541074A (zh) * | 2020-05-26 | 2020-08-14 | 温州意华接插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 |
CN113783004A (zh) * | 2021-08-26 | 2021-12-10 |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CN113783004B (zh) * | 2021-08-26 | 2024-04-02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71590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fool-proof function | |
US9954319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04505642B (zh) | 插头电连接器 | |
TWI548158B (zh) | 電連接器組合 | |
US7390219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outer shield | |
US20170033506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ood anti-emi perfprmance | |
CN110444945B (zh) |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 |
US8021187B2 (en) | Electric connector | |
US20010049227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shielding structure | |
US20180294602A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improved latch member having a shorter length | |
CN210111107U (zh) |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107039807B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110867700B (zh) | 电连接器 | |
US6863546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positioning structure | |
US20140206231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s | |
US8696380B2 (en) | Cable assembly with removable fastening module | |
CN21015659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981537U (zh) | 电连接器 | |
CN111755916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422294U (zh) | 电子连接器组合 | |
CN210779301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9256643B (zh) | 高速连接器模组 | |
CN109256634B (zh) | 高速连接器模组及其制程方法 | |
CN22110252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5989558U (zh) | 电连接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