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35937U - 缓冲型分隔包装袋 - Google Patents
缓冲型分隔包装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535937U CN209535937U CN201821886075.4U CN201821886075U CN209535937U CN 209535937 U CN209535937 U CN 209535937U CN 201821886075 U CN201821886075 U CN 201821886075U CN 209535937 U CN209535937 U CN 2095359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ffer
- storage units
- fluid storage
- type
- ba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0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5000013601 egg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73 a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000002322 Egg Protein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00912 Egg Protein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278 egg sh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87828 Gallus gal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465382 Physalis alkekeng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11 deprotec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22 packag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85 plastic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55 plastic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76 p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05 post-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5 sag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945 sealing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61 swel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用于分隔放置多个物品,包括至少一流体片,所述流体片包括多个流体储存单元,所述多个流体储存单元经弯折形成两侧壁、两叠合壁和一连接壁,其中所述两叠合壁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壁的两侧,各个所述侧壁与对应的各个所述叠合壁分别重叠,分别形成一放置部,所述放置部形成至少一容纳袋,所述容纳袋具有一开口和一置物腔,以用于放置该物品,通过所述容纳袋单独放置一个物品,以更好地保护缓冲被包装物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流体包装袋,更详而言之,涉及一用于分隔包装多个物品的缓冲型分隔包装袋。
背景技术
在存储、运输、售卖小型易碎易损坏产品如蛋类、灯泡、水果时,常常存在很多问题。以鸡蛋为例,由于鸡蛋壳体相对脆弱,受到外力撞击或相互碰撞时其壳体易破碎,使得鸡蛋损坏。因为其易碎性,使用者需要单独拎装鸡蛋或者特别保护鸡蛋,使得使用者耗费精力去保护携带所述鸡蛋。所以在储存、运输、售卖鸡蛋时,鸡蛋的包装缓冲尤为重要。
在携带运输鸡蛋时,由于鸡蛋表面较为光滑,多个鸡蛋被放置在同一空间时,因为鸡蛋的弧形表面鸡蛋之间会发生相互滚动,从而增加了鸡蛋相互碰撞的概率,使得鸡蛋更容易破损变质。进一步地,当多个鸡蛋被放置在同一储存空间时,如果有个别鸡蛋破损,鸡蛋液体流出沾染到空间内其余的鸡蛋的鸡蛋壳体上,鸡蛋液体的变质加速了鸡蛋的变质,并使得其它鸡蛋因沾染污浊,降低鸡蛋的价值,并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欲。
进一步的,由于鸡蛋的体积较小,单独鸡蛋的价格偏低,如果为了防止鸡蛋之间相互的碰撞,单独包装每一个鸡蛋,导致包装成本过高,与鸡蛋的价值不匹配。在单独包装物品时,各个鸡蛋之间的缓冲力较小时,还是容易发生因为鸡蛋之间的相互碰撞而导致鸡蛋破碎损坏。
传统运输鸡蛋时的包装方式有利用塑料袋包装,利用瓦楞纸或泡沫包装,以及利用纸箱包装等。在利用塑料袋包装携带鸡蛋时,塑料袋几乎没有缓冲作用,其只是集中鸡蛋方便使用者携带。因此在拿取运输鸡蛋时,使用者需要避免鸡蛋被撞击或被挤压。因为鸡蛋的易碎性,需要尤为注意人为的保护如轻拿轻放,单独拎装,不与外界碰撞挤压等。同时因为塑料袋布具有缓冲功能和分隔鸡蛋的效果,其不能大规模携带运输鸡蛋,否则很容易造成鸡蛋的损坏。
在利用瓦楞纸或泡沫包裹运送鸡蛋时,瓦楞纸或泡沫通常被制成排列多个鸡蛋槽的包装盒,每个鸡蛋槽与鸡蛋相对大小相适配,使得鸡蛋可以被固定到所述鸡蛋槽上,并受所述鸡蛋槽缓冲保护。为了达到缓冲的目的,所述包装盒壁面被制造的较厚,使得所述包装盒体积很大,增加了运输和储存的空间,从而增加了运输和储存的成本。进一步地,由于体积的增大,导致所述包装盒重量较大,增加了运输搬运的负荷。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瓦楞纸或泡沫包装运输的方式相对塑料袋包装造价昂贵,并且瓦楞纸和泡沫的制作材料是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物质,导致所述瓦楞纸或泡沫制作的包装盒相对污染环境,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同的,在运输存储与鸡蛋类似的小件物品如灯泡,水果时,也有着相同的问题。因为当下快递运输业发达,每天用来运输包裹的包装材料消耗巨大,因而实用新型造价低廉,使用方便,对环境污染相对较小的小件物品运输装置有着巨大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具有多个独立的缓冲容纳袋,所述缓冲容纳袋供单独放置一个物品,以保护缓冲被包装物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具有多个独立的缓冲容纳袋,所述缓冲容纳袋供单独放置一个物品,防止多个所述物品被放置在一起而发生碰撞造成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具有多个独立的缓冲容纳袋,各个所述缓冲容纳袋之间具有一缓冲带,所述缓冲带具有一预设宽度,从而可以通过所述缓冲带防止各个所述缓冲容纳袋因为撞击而损坏所述缓冲容纳袋内的所述包装物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初始状态为一未充气状态的流体片,轻便体积较小,方便储存和携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利用所述流体片作为缓冲壁,所述流体片可以是气片或液体片,制作材料简单,造价低廉,减小其制作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利用所述流体片作为缓冲壁,制作材料用料较少,降低其使用后处理时对环境的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所述多个充气包装袋包括多个独立的缓冲容纳袋,所述缓冲容纳袋用来单独放置保护物品,并防止所述物品因被放置在同一空间而发生相互碰撞而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所述缓冲容纳袋壁面由流体储存单元段组成,可有效的保护所述缓冲容纳袋内的物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所述缓冲容纳袋的开口较所述缓冲容纳袋内腔横截面积稍小,使得物品不会轻易从所述开口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放置好所述物品后,可以通过翻折所述多格充气包装使之被折叠成一四边形长柱体,从而可以并列有序地排列所述多个充气包装袋,减小了运输储存过程占用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放置好所述物品后,可以通过翻折所述多格充气包装使之被折叠成一四边形长柱体,所述多个空气包装袋互相作用缓冲,加强了其的稳固性和缓冲作用,并使得所述多格空气包装袋保持在所述四边形长柱体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放置好所述物品后,可以通过翻折所述多格充气包装使之被折叠成一四边形长柱体,所述连接壁此时覆盖所述缓冲容纳袋的开口,可以进一步保护被置入所述缓冲容纳袋的物品,并防止物品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在需要使用时,通过进气口注入流体使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膨胀即可使用,操作简单节约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在需要使用时,通过进气口注入流体使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膨胀,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各流体储存单元自动封闭,不需要使用者密封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的上下两部环体分别由多个充流体储存单元排列组成,所述充流体储存单元在充气后相互独立不再连通,当个别充流体储存单元漏气时,不会影响其它的流体储存单元的气密性。
相应的,为实现以上至少一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用于分隔放置多个物品,包括至少一流体片,所述流体片包括多个流体储存单元,所述多个流体储存单元经弯折形成两侧壁、两叠合壁和一连接壁,其中所述两叠合壁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壁的两侧,各个所述侧壁与对应的各个所述叠合壁分别重叠,分别形成一放置部,所述放置部形成至少一容纳袋,所述容纳袋具有一开口和一置物腔,以用于放置该物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各个所述叠合壁和对应的所述侧壁通过至少一分隔线热封连接以形成多个所述容纳袋。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容纳袋之间设置有一分隔条,其中所述分隔条由其中一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形成,并且所述分隔条是不充气的流体储存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容纳袋之间设置有一分隔条,其中所述分隔条由其中一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形成,并且所述分隔条是不充气的流体储存单元,所述分隔线设置于所述分隔条。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横向密封线,所述横向密封线被设置在形成所述分隔条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的进气口末端,以密封所述进气口使得形成所述分隔条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不能充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容纳袋之间设置有一分隔条,其中所述分隔条由其中一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形成,并且形成所述分隔条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相对于其他流体储存单元具有减小充气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容纳袋之间设置有一分隔条,其中所述分隔条由其中一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形成,并且形成所述分隔条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相对于其他流体储存单元具有减小充气量,所述分隔线设置于所述分隔条。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容纳袋包括热封工艺形成于所述流体储存单元的一开口塑形线,其位置邻近于所述容纳袋的所述开口,并且其中部凸出两侧收敛地分布,以围成一扇形弧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口塑形线具有两条,每所述开口塑形线为多条弧形条组成,两条所述开口塑形线相对间隔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容纳袋包括热封工艺形成于所述流体储存单元的一开口热封线,所述开口热封线包括平齐设置的多条热封条,所述开口热封线被设置于所述容纳袋内侧壁上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容纳袋底侧包括热封工艺形成于所述流体储存单元的至少两断续热封线,以在所述侧壁和所述叠合壁之间形成一底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放置部适合叠合于所述连接壁,从而所述连接壁封闭各个所述容纳袋的所述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流体片包括多层气室层,其经热封形成所述多个流体储存单元,并且所述流体片还包括一止回阀,其由多层阀膜形成,以向于所述多个流体储存单元充气,并且充气结束后能够自动防止漏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该物品是蛋类或水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未充入流体状态流体片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未充入流体状态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充入流体膨胀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充入流体膨胀状态立体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充入流体膨胀状态储存应用示意图。
图6A为图5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充气膨胀状态储存应用截面剖视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充气膨胀状态另一折叠状态截面剖视图。
图7为多个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充气膨胀状态运输存储状态折叠叠放方法示意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中气柱截面剖视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中另一种气柱截面剖视图。
图8C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中另一种气柱截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未充入流体状态流体片平面示意图,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用于包装一包装物体,如图1所示,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包括一流体片10,由所述流体片10翻折形成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所述流体片10在未充气状态下为一多层塑料薄膜。所述流体片10包括至少一流体储存单元11,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紧密连接并相互平行地被排列。
参照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未充入流体状态平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包括一放置部20,所述放置部20由所述流体片折叠热封形成,所述放置部20用以放置容纳所述包装物体,并对放置其中的所述包装物体进行保护缓冲。所述放置部20优选地为两处,被设置于所述流体片的两侧。
所述流体片10包括至少一立体塑形线15,两翻折线14以及一连接壁13,所述翻折线14被设置于所述流体片10,通过所述翻折线14折叠所述流体片,以形成容纳所述放置部20,所述放置部20形成于所述连接壁13的两侧,所述连接壁13连接所述放置部20。所述立体塑形线15被设置于所述流体片10并作用于所述流体片10形成对应的立体结构。所述立体塑形线15被设置于所述放置部20,其与所述放置部20的数量一致地优选为二。
进一步地,所述流体片10包括一第一气室层101和一第二气室层102,所述第一气室层101和一第二气室层102互相叠合,并被热封线热封连接。所述第一气室层101和一第二气室层102组成所述流体片10充气后的两外层壁。
进一步地,所述流体片10包括至少一隔离线12。所述隔离线12把所述流体片10分隔成所述多个1111。具体地,通过在所述第一气室层101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02叠合后,均匀地设置热封线作为所述隔离线12,使所述流体片10在被充气后,形成所述多个流体储存单元11。值得一提的是,统一设置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首位两端设为所述流体片10的上下端,位于所述流体片10两侧的流体储存单元11所在端为所述流体片10的侧端。
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进一步具有一流体储存单元腔111和一进气口112。所述流体储存单元腔111与所述进气口112连通,所述第一气室层101与所述第二气室层102叠合后被所述隔离线12分隔后形成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内腔即为所述流体储存单元腔111,所述进气口112与所述流体储存单元腔111连通。所述第一气室层101与所述第二气室层102叠合后,通过热封技艺将其在所述隔离线12上热封。
参照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充入流体膨胀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流体片10还包括一总进气道17,所述总进气道17连通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的进气口,通过所述总进气道17向每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的进气口注入气体。所述总进气道17被设置在所述流体片10的顶部,其垂直与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并位于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处。
所述进气道入口171形成与所述总进气道的116一端口,其与外界大气联通,通过该端口利用气泵或其它物品向所述流体片10注入气体。值得一提的是,所述进气道入口171被设在所述总进气道17一端,其另一端被密封,以使气体注入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
所述放置部20由所述流体片10沿所述翻折线14折叠其侧边区域而形成。在将所述流体片10翻折后,将所述折叠部分流体片与所述流体片10的未折叠区重合,在所述流体片两边缘将所述折叠流体片与所述流体片上与所述折叠流体片重合区部分的侧边粘接,形成所述具有一面开口214的所述放置部20。优选的,所述放置部20的个数为两个,所述放置部20相对地被设置在所述流体片10的上下两端。
所述放置部20包括至少一缓冲容纳袋21和至少一缓冲带22,所述缓冲容纳袋21由所述缓冲袋分隔所述放置部20形成,优选地将所述缓冲带22间隔相同地建立在并且每所述分隔线相互平行,使得所述容纳袋大小一致整齐地排列,方便使用者安放物品到所述容纳袋,并可以折叠整齐地保存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使得运输放置多个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时结构稳定整齐。
所述缓冲容纳袋21包括一容纳袋外侧壁211,一容纳袋内侧壁212以及一容纳袋底壁213,所述容纳袋外侧壁211构成所述缓冲容纳袋21的外侧壁,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构成所述缓冲容纳袋21的内侧壁,所述容纳袋底壁213形成所述容纳袋底壁213。所述容纳带外侧壁、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以及所述容纳袋底壁213由所述流体片折叠形成,并围绕形成所述缓冲容纳袋21,使所述缓冲容纳袋21具有一开口214和一容纳腔215,所述容纳袋外侧壁211和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上侧边围成所述开口214,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和所述容纳袋外侧壁211以及所述容纳袋底壁213包围形成所述容纳腔215,通过所述开口214向所述容纳腔215放置所述包装物品,并由所述容纳腔215安装所述包装物品。
所述容纳袋外侧壁211由所述流体片10侧边以所述翻折线14为翻转线翻折而成,所述容纳袋外侧壁211在翻折后与所述流体片10主体部分叠合,所述流体片10与所述容纳袋外侧壁211叠合的区域即为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所述容纳袋外侧壁211和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配合形成所述缓冲容纳袋21两壁,所述容纳袋外侧壁211与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之中具有一放置部20形成的空腔,用以放置被保护物品。所述连接壁13为连接两侧的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的所述流体片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所述连接壁13两侧的所述放置部20结构大小优选地被设置为相对称的结构,以方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将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折叠成规则的矩形体,以统一运输储存物品。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带22包括一缓冲带主体221,两断续热封线223以及一完全热封线222,所述断续热封线223和所述完全热封线222被设置于所述缓冲带主体221,所述缓冲带主体221和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结构一致,所述缓冲带主体221具有一预设间隔的设置于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两两所述缓冲带22之间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充入流体后形成所述缓冲容纳袋21,以用所述缓冲容纳袋21单独放置保护物品,并防止所述物品因被放置在同一空间而发生相互碰撞而损坏,从而减小损失,并增加被包装物品的安全性。
所述完全热封线222相对所述缓冲带主体221的竖直结构横向地设置于所述缓冲带主体221的所述进气口,并密封所诉进气口,从而所述横向密封线通过热封技艺热封所述第一气室层101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02,使得流体不能从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缓冲带主体221,从而使得所述缓冲带22不发生膨胀,从而减小对所述缓冲容纳袋21形成过程因气压造成的阻碍,方便所述缓冲容纳袋21的进一步形成。
两条所述断续热封线223相对地形成于所述缓冲带主体221的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和所述容纳袋外侧壁211的区域的侧部,并通过热封技艺于所述断续热封线223处相应地断续热封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和所述容纳袋外侧壁211,以通过热封粘接所述缓冲容纳袋两侧叠合的所述流体片10。所述断续热封线223纵向地延长于所述缓冲带主体221,以通过所述断续热封线223将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和所述容纳袋外侧壁211于其侧边粘合,以形成所述缓冲容纳袋21的开口形态。
优选的使得所述断续热封线223分别临近两侧的所述隔离线12,并通过热封连接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和所述容纳袋外侧壁211,从而使得所述缓冲带22附近的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和所述容纳袋外侧壁211的两侧端通过所述断续热封带而连接,从而在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在被注入流体后膨胀并生成所述缓冲容纳袋21后,所述缓冲容纳袋21膨胀而不会带动所述缓冲带22变形,从而各个所述缓冲容纳袋21之间的距离被所述断续热封线223固定为所述断续热封线223之间的距离以上,从而增加所述缓冲容纳袋21之间的距离,增加对所述缓冲容纳袋21之间的所述包装物品的缓冲保护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简化制作工艺,所述断续热封线223可以只被设置于位于所述容纳部对应的所述缓冲带22区域,而处于所述连接壁13上的所述缓冲带22区域可以不设置所述断续热封线223。所述连接壁13上不设有所述缓冲容纳袋21,因而不需要所述缓冲带22对所述容纳带之间进行缓冲作用,所以所述断续热封线223在所述连接壁13上不是必须的。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断续热封线223也可以是连续热封线,为了美观和简化制作工艺,优选的选择所述断续热封线223。
所述立体塑形线15用以对所述缓冲容纳袋21的立体结构的形成进行塑形固定,在每个所述放置部20上,所述立体塑形线15包括两横向塑形线151和至少一开口塑形线152,所述横向塑形线151横向地被设置于所述流体片,所述横向地方向是相对于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的纵向方向而言。所述横向塑形线151连接所述流体片的两侧,其为一断续的热封线于所述流体片,两条所述横向塑形线151被设置于所述流体片两侧,使得所述流体片在充入流体后形成所述容纳袋外侧壁211和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以及所述容纳袋底壁213,此时所述横向塑形线151分别处于所述容纳袋外侧壁211和所述容纳袋底壁213之间,以及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和所述容纳袋底壁213之间,以形成所述缓冲容纳袋21的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和所述容纳袋外侧壁211以及所述容纳袋底壁213组合围成具有一开口214的立体结构。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充入流体膨胀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开口塑形线152被设置在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上部,其为多条热封条组成,所述热风条被设计形成一所述热封条在在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膨胀后,热封条组成,所述开口塑形线152在在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膨胀后,通过热封条的内应力牵扯与所述容纳袋外侧壁211顶端配合形成所述开口214,以供使用者通过所述开口214放置所述包装物品到所述缓冲容纳袋21内,以通过所述容纳袋21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缓冲保护所述包装物品。
参照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充入流体膨胀状态立体另一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所述开口塑形线152也可以是弧形结构,所述开口塑形线152被设置在所述容纳袋内侧壁212上部,其为多条弧形条组成,所述弧形条中部凸出两侧收敛地分布,以围成一扇形侧边弧线,在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膨胀后,所述缓冲容纳袋21在所述开口塑形线152的压力牵扯下开口214形成所述开口214,并将所述开口214维持在一圆形或近圆形的形状,以供使用者通过该出口放置圆形或近圆形物品到所述缓冲容纳袋21内,从而使所述流体片10的流体储存单元11可以紧密贴合于被包装物品。
优选的,所述开口塑形线152的条数为两个,所述开口塑形线152之间的距离稍大于所述开口塑形线152即可,从而在两条所述开口塑形线152形成一弧形引导柱,所述弧形引导柱在所述流体片膨胀后因所述开口塑形线152的下陷而相对凸出。所述弧形引导柱可以加强所述缓冲容纳袋21弧形开口214的形成和强度。
所述弧形引导柱与所述开口塑形线152也具有辅助折叠的功能。在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膨胀后,所述放置部20被所述缓冲带22分隔出连续排列的所述缓冲容纳袋21,因所述放置部20相对地被放置在所述流体片10两侧边,并且所述放置部20的所述开口214相对。所述连接壁23连接两侧的所述放置部20。因此在所述重叠壁上的所述开口塑形线152和所述弧形引导柱与所述连接壁23连接。
在使用该缓冲型分隔包装袋时,从所述进气道入口171注入气体,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膨胀,在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在所述缓冲带22的分隔下其两侧所述放置部20形成多个所述缓冲容纳袋21,在所述开口塑形线152的作用下,其开口214呈圆形或类圆形,所述断续热封线223作为底边形成所述缓冲容纳袋21底面。
参照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充入流体膨胀状态储存应用示意图。参照图6A为图5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充气膨胀状态储存应用截面剖视图。如图5,图6A所示通过所述开口214向所述缓冲容纳袋21内放入蛋类、水果、灯具或类似物品,并通过所述开口塑形线152翻折所述放置部20。在使用过程中,以鸡蛋为例,将鸡蛋或气体物品放入所述缓冲容纳袋21后,各个所述缓冲容纳袋21上的所述开口塑形线152被被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通过所述开口塑形线152和所述弧形引导柱就可以向下翻折所述缓冲容纳袋21,使得所述缓冲容纳袋21与所述连接壁23相互垂直,并且所述缓冲容纳袋21开口214朝上未被覆盖。
图6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充气膨胀状态另一折叠状态截面剖视图。如图6B所示在储存运输过程中,此时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被折叠成一四边形长柱体。将鸡蛋或气体物品放入所述缓冲容纳袋21后,各个所述缓冲容纳袋21上的所述开口塑形线152被被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通过所述开口塑形线152和所述弧形引导柱就可以向内翻折所述缓冲容纳袋21,使得所述缓冲容纳袋21与所述连接壁23相互垂直,并且所述连接壁23遮盖所述缓冲容纳袋21开口214。如此折叠可以通过所述连接壁23覆盖所述缓冲容纳袋21开口214保护被放置在所述缓冲容纳袋21内的物品不脱落和发生剧烈晃动位移,增强所述缓冲型分隔包装袋的缓冲保护效果。
在所述多个缓冲型分隔包装袋被折叠成柱体后,如图7可以并列有序地排列所述多个充气包装袋,减小了运输储存过程占用的空间,并且所述多个空气包装袋互相作用缓冲,加强了其的稳固性和缓冲作用,并使得所述多格空气包装袋保持在所述四边形长柱体的状态。
参照图8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中气柱截面剖视图。如图8A所示所述流体片10还包括一止回阀13,所述止回阀13被设置在每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上,并从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上的进气口112附近向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另一端延伸出一预设距离。
所述止回阀13包括一第一阀膜131,一第二阀膜132以及一耐热层136。所述第一阀膜131与所述第二阀膜132相互叠合,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室层101与所述第二气室层102之间。所述耐热层136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阀膜131与所述第二阀膜132之间。
参照图8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中另一种气柱截面剖视图。如图8B所示所述止回阀13包括一第一阀膜131,一第二阀膜132,一耐热层136和一止回膜133。所述第一阀膜131与所述第二阀膜133相互叠合,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室层101与所述第二气室层102之间,所述止回膜133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阀膜131和第二阀膜132之间,所述耐热层136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止回膜133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从所述进气口112处向所述流体储存单元腔111内部延伸,所述止回膜133在所述进气口112处与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一同向所述流体储存单元腔111内部延伸,并通过热封在所述进气口112处与所述第一阀膜131或所述第二阀膜132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具有一近边缘,其延伸与所述进气口112处,并具有一远边缘,其延伸到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内腔。优选地,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的近边缘和远边缘的边界各自毗连。
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一气室层101相粘合。所述第二阀膜132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二气室层102相粘合。
所述止回膜133重叠与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的近端,并在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止回膜133直接形成一充气通道134,并在所述止回膜133和所述第二阀膜132之间形成一止回通道135。
所述充气通道134被排列形成用于向所述流体储存单元腔111注入气体以填充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在被注入气体后膨涨,其内部气压升高,使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的远端重叠并密封以关闭所述充气通道134。根据本实施例,当有气体从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的远端泄露时,所述流体储存单元腔111内的气体会被导入进入所述止回通道135,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134,以补充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的密封效果的不足。
所述充气通道134具有两开放端,其中之一近开发端形成与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止回膜133的近边缘,以与所述充气通道134连通。所述充气通道134的远开发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的远边缘,以与所述流体储存单元腔111相连通。通过压缩气体向所述充气通道134在所述进气口被引导进入所述流体储存单元腔111。
在所述流体储存单元腔111充满气体后,其内部的气压向所述第一阀膜131和第二阀膜132施加压力,从而密封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远边缘,并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134的远开发端。值得一提是,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的远端因为表面张力而密封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止回膜133为塑料制成的薄层柔性膜。优选地,所述止回膜133,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为聚乙烯膜。所述第一气室层101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02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阀膜131的厚度。
特别地,所述止回膜133的长度教小于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的长度,从而所述止回膜133在近端与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重叠时,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的远端重叠。所述止回膜133的长度被设定为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的所述近端和远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的近边缘和所述止回膜133的近边缘在所述充气通路处毗连。更进一步地,所述止回膜133被热封或粘结到所述第二阀膜132近边缘处。
所述止回通道135形成与所述止回膜133与所述第二阀膜132之间,其中所述止回通道135具有一开放端和一封闭端,所述开放端面向所述流体储存单元腔111,所述封闭端面向所述充气通路。当通过所述充气通道134向所述流体储存单元腔111充气时,所述充气通道134内的气体流向与所述止回通道135内的空气流向相反。此时空气不会进入所述止回通道135。相同地,在所述气体从所述止回通道135泄露时,空气进入所述止回通道135补充气压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134,从而防止所述止回通道135漏气。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气体从所述充气通道134的近开放端泄露前,会从所述充气通道134的远开放端流向所述止回通道135的远开放端,从而避免气体泄露至所述充气通路。进一步地,所述止回膜133和所述第一阀膜131由于表面张力紧贴在一起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134。
所述止回阀还包括一气体阻隔线137,所述气体阻隔线137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的所述远端部处,以阻止所述充气腔内的空气直接返回所述充气通道134。相应的,所述气体阻隔线137为热封线,其将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的远端处密封,其中所述气体阻隔线137具有一非平滑阻隔面,如凸面状或v型面,已将所述充气通道134的所述远开发端排列在一起。
所述止回通道135由空气填充,这样所述止回通道135内产生补充气压以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134。特别地,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止回膜133之间的所述充气通道134的所述远开放端被密封。更具体地,所述止回通道135内的补充气压越高,所述止回膜133的密封效果越好。换句话说,当空气从所述充气腔泄露以降低所述充气腔的气压时,空气进入所述止回通道135以提高所述止回通道135的气压。因此,所述充气压的总气压,即所述充气腔和所述止回通道135的气压之和保持不变。这样,从所述充气腔进入所述止回通道135的空气会进入加强所述充气通道134的密封效果。
为了将所述流体片10从未充气状态转变成膨胀状态,需要从所述总进气道17的所述进气道入口171注入气体,以通过所述充气通道134向所述每个流体储存单元11上的进气口充气,使得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膨胀。值得一提的是,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被所述隔离线12分隔,通过所述充气通道134向每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注入气体,在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被注入气体膨胀后,根据上述原理因所述止回阀的止回作用气体不会从所述充气通道134回流所述总进气通道,每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1成为独立密封的个体。
参照图8C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缓冲型分隔包装袋中另一种气柱截面剖视图。如图8C所示所述止回阀13包括一第一阀膜131,一第二阀膜132,一耐热层136和一止回膜133’。所述第一阀膜131与所述第二阀膜133’相互叠合,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室层101与所述第二气室层102之间,所述止回膜133’被设置在所述第二阀膜132低部,所述耐热层136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阀膜131和所述第二阀膜132之间。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4)
1.一缓冲型分隔包装袋,用于分隔放置多个物品,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流体片,所述流体片包括多个流体储存单元,所述多个流体储存单元经弯折形成两侧壁、两叠合壁和一连接壁,其中所述两叠合壁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壁的两侧,各个所述侧壁与对应的各个所述叠合壁分别重叠,分别形成一放置部,所述放置部形成至少一容纳袋,所述容纳袋具有一开口和一置物腔,以用于放置该物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各个所述叠合壁和对应的所述侧壁通过至少一分隔线热封连接以形成多个所述容纳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容纳袋之间设置有一分隔条,其中所述分隔条由其中一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形成,并且所述分隔条是不充气的流体储存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容纳袋之间设置有一分隔条,其中所述分隔条由其中一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形成,并且所述分隔条是不充气的流体储存单元,所述分隔线设置于所述分隔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型分隔包装袋,还包括至少一横向密封线,所述横向密封线被设置在形成所述分隔条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的进气口末端,以密封所述进气口使得形成所述分隔条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不能充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容纳袋之间设置有一分隔条,其中所述分隔条由其中一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形成,并且形成所述分隔条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相对于其他流体储存单元具有减小充气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容纳袋之间设置有一分隔条,其中所述分隔条由其中一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形成,并且形成所述分隔条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相对于其他流体储存单元具有减小充气量,所述分隔线设置于所述分隔条。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的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所述容纳袋包括热封工艺形成于所述流体储存单元的一开口塑形线,其位置邻近于所述容纳袋的所述开口,并且其中部凸出两侧收敛地分布,以围成一扇形弧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缓冲型分隔包装袋,所述开口塑形线具有两条,每所述开口塑形线为多条弧形条组成,两条所述开口塑形线相对间隔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的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所述容纳袋包括热封工艺形成于所述流体储存单元的一开口热封线,所述开口热封线包括平齐设置的多条热封条,所述开口热封线被设置于所述容纳袋内侧壁上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的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所述容纳袋底侧包括热封工艺形成于所述流体储存单元的至少两断续热封线,以在所述侧壁和所述叠合壁之间形成一底壁。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的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所述放置部适合叠合于所述连接壁,从而所述连接壁封闭各个所述容纳袋的所述开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的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所述流体片包括多层气室层,其经热封形成所述多个流体储存单元,并且所述流体片还包括一止回阀,其由多层阀膜形成,以向于所述多个流体储存单元充气,并且充气结束后能够自动防止漏气。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的缓冲型分隔包装袋,其中该物品是蛋类或水果。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886075.4U CN209535937U (zh) | 2018-11-15 | 2018-11-15 | 缓冲型分隔包装袋 |
PCT/CN2018/116387 WO2019169900A1 (zh) | 2018-03-06 | 2018-11-20 | 气体缓冲包装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886075.4U CN209535937U (zh) | 2018-11-15 | 2018-11-15 | 缓冲型分隔包装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535937U true CN209535937U (zh) | 2019-10-25 |
Family
ID=68262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886075.4U Active CN209535937U (zh) | 2018-03-06 | 2018-11-15 | 缓冲型分隔包装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535937U (zh) |
-
2018
- 2018-11-15 CN CN201821886075.4U patent/CN20953593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087336U (zh) | 封合式空气包装装置 | |
CN105109824B (zh) | 多级缓冲充气包装装置 | |
CN105083759B (zh) | 站立式多层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 |
WO2016188390A1 (zh) | 具有侧翼加强缓冲部的充气包装装置及其储气单元 | |
CN101506059A (zh) | 空气包装装置的结构 | |
CN109969610B (zh) | 一种立体折叠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9535937U (zh) | 缓冲型分隔包装袋 | |
CN207292979U (zh) | 物品包装装置 | |
CN204846822U (zh) |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 | |
CN207346386U (zh) | 空气包装装置 | |
CN208470539U (zh) | 多格充气包装袋 | |
CN106144227B (zh) | 方形流体包装装置 | |
CN106081359A (zh) | 具有空气缓冲性能的包装容器及其应用 | |
CN101535140A (zh) | 空气包装装置的结构 | |
CN207450682U (zh) | 流体包装装置 | |
CN108657631A (zh) | 物品包装装置 | |
CN204846823U (zh) | 一种多腔室空气包装装置 | |
CN211919514U (zh) | 空气包装装置 | |
CN209739769U (zh) | 一种缓冲包装袋 | |
KR101494182B1 (ko) | 사이드밀러용 완충 포장백 | |
CN106115081A (zh) | 充气缓冲装置及包装系统 | |
CN108657632B (zh) | 充气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 | |
CN206218496U (zh) | 方形流体包装装置 | |
CN208453562U (zh) | 流体包装装置 | |
CN206278473U (zh) | 具有盖体的无阀缓冲包装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14 Address after: 312046 northeast corner of Paojiang Yuedong road and Qisheng Road,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Yingnawei Packing Mate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0131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free trade pilot area 355, No. three,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Jinhua new Mstar Technology 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