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7346386U - 空气包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包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46386U
CN207346386U CN201720350053.5U CN201720350053U CN207346386U CN 207346386 U CN207346386 U CN 207346386U CN 201720350053 U CN201720350053 U CN 201720350053U CN 207346386 U CN207346386 U CN 2073463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ain body
inflatable
packing
gas flu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5005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嘉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ir Paq Packa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ir Paq Packa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ir Paq Packa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ir Paq Packa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5005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463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463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4638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空气包装装置,其中包括至少一可充气主体,其包括分别具有一进气口的至少一充气单元,这样当气体从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充气单元并使其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塑封所述进气口,以完成对所述可充气主体的充气,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每个所述充气单元分别具有多个弯折缝,这样经过一系列弯曲之后形成至少两容纳腔以适于容纳待包装物品。

Description

空气包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装制品,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特别适于包装易碎的物品,并且能够给待包装物品提供良好的缓冲性能。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化地球村的趋势,使得消费距离的缩短,但相对的产品从生产地至消费地的运输距离确变大,而在整个运输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不小心的碰撞,造成产品的损伤。因此,在产品从生产者流通到消费者手里的这个过程中,诸如包装箱、包装袋等现有技术的包装制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包装制品通常会通过几个侧壁和/或地壁和/或顶壁围成容纳腔来容纳产品,以为其提供相应的缓冲作用,从而,使得该产品不仅看起来更加的美观,而且方便运输和存储,更为重要的是现有技术的包装制品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以防止产品在被运输和存储的过程中由于不小心的碰、摔等破损。
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突飞猛进式的发展,产品的流通被扩大到全球范围,而且产品流通的速度也在大大加快,在这个过程中,现有技术的包装制品无法给诸如电子产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等易碎产品提供足够的缓冲能力,以至于使这些产品在被运输时的难度大大增加。像是,传统的纸质包装盒不能提供较好的缓冲效果,起不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将气泡布、泡泡粒、保丽龙、EPE或柔性塑料等连同物品一起放入包装盒中,以达到良好的抗跌抗撞性能,但这无疑增加了运输成本,而且包装起来极不方便,不但浪费时间,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增加了人力成本,已经不符合现代运输业的需求。特别像是,为了运输和存储一套玻璃茶具,通常需要在纸质的包装箱内再填充泡沫材料,并且泡沫材料需要将该套玻璃茶具的每个茶杯或茶壶分开,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避免该套玻璃茶具的每个个体之间的直接接触。然而,这种方式不仅会造成材料的浪费,而且由于不易降解的泡沫材料的滥用会给环境带来较大的压力,并且传统的这种包装方式在该套玻璃茶具被运输时也得不到理想的保护效果。
另外,空气包装袋由于可以在被使用时才冲入空气,并且空气包装袋能够给产品提供良好的缓冲性能,从而,在物流运输时空气包装袋逐渐成为了市场的首选。但是,现有的空气包装袋只有一个容纳腔以用于容纳待包装物品,因此,这种空气包装袋对于例如玻璃制品或陶瓷制品等这种易碎的产品来说并不适用。特别地,现今市面上常见的充气充气包装材料,其是由四层薄膜经过一系列热封工艺形成,其中两层外层薄膜之间形成充气室,两层内层薄膜形成单向充气阀,以用于向对应的充气室中充入气体并且防止充气室中的气体泄露出去。但是,由两层外层薄膜形成的充气包装袋的结构简单,通常只有一个容纳腔,这对于特别的物品或是套件的产品而言并不适用,容易造成包装物品的损坏。另外,两内层薄膜形成单向充气阀则使得制造成本和工艺难度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空气包装装置,其采边充气边塑封的方式形成,且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特别适于包装易碎的物品,从而能够给待包装物品提供良好的缓冲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容纳腔,从而使每个待包装物品都可以分别被容纳于每个所述容纳腔内,以在运输和存储时避免每个待包装物品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确保每个待包装物品在被运输和存储时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中制造方法简单,成本低廉,用途广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在被充入气体时会自动地形成每个所述容纳腔,以减少对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操作步骤。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空气包装装置适于单独地或配合其他的包装制品一起使用,以为待包装物品提供更好的缓冲性能。例如,所述空气包装装置适于与现有技术的纸箱、空气包装袋配合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每个所述容纳腔的尺寸能够自动地适应每个待包装物品的尺寸,也就是说,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以用于使其能够主动地适应每个待包装物品的外部形状,从而使得所述空气包装装置能够用来包装不同规格和尺寸的待包装物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空气包装装置,其中形成每个所述容纳腔的充气单元之间相互连通,在被存储到所述容纳腔的待包装物品晃动时,会挤压所述充气单元内的气体流向毗邻的所述充气单元,从而使待包装物品作用于所述充气单元的挤压力得到释放,以进一步加强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空气包装装置,其包括:
至少一可充气主体,其包括分别具有一进气口的至少一充气单元,这样当气体从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充气单元并使其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塑封所述进气口,以完成对所述可充气主体的充气,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每个所述充气单元分别具有多个弯折缝,这样经过一系列弯曲之后形成至少两容纳腔以适于容纳待包装物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空气包装装置还包括一外层包装主体,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设置于所述外层包装主体内的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形成每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由一个或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拼接形成,并且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通过一系列弯曲形成每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气室层粘着于所述外层包装主体的内壁,其中所述外层包装主体是纸箱包装制品或空气包装制品的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至少一充气包装主体,其包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被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以用于分隔所述容纳空间为每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相互叠合的至少两充气包装主体,其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形成每所述容纳腔,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被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从而增强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一体地连接,并且由一个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与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分别由不同的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并且在充气后,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被设置于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包括一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一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其中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是由一个所述可充气主体一体地连接或分别为二个所述可充气主体经热封或胶带粘结固定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底角形成有未充气翼以适于塞入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其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顶侧设置有未充气部分,从而使得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充气部分适合于折叠以盖合于被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的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形成的每所述容纳腔的腔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连接端被连接于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连接侧,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连接侧被连接于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连接侧和连接端,从而在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充气后,得以在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之间形成所述容纳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由一个或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拼接形成,并且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至少一侧被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形成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每所述可充气主体的弯折缝被连接,以使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单独地或与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组合后形成每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由一第一气室层和一第二气室层经热封和折叠形成,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一充气口、一主通道、至少一个或多个导流缝以及至少一个或多个密封缝,其中所述主通道经由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充气口和所述充气单元,其中所述导流缝经塑封所述第一、第二气室层形成并分别位于各个所述充气单元的所述进气口的位置,以协助对所述充气单元的充气和对所述进气口的塑封,其中所述密封缝则在对所述充气单元完成充气后,再形成于所述充气单元的所述进气口,这样当气体从所述充气口进入所述主通道后,经由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充气单元并达到所述预定压力后,即将所述密封缝形成于所述进气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相连接形成连续式可充气主体,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包括一主通道,其一体地延伸并连通于各个所述可充气主体,这样当对所述连续式可充气主体的充气单元进行充气和塑封后,将所述主通道破开即可形成单个所述可充气主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展开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展开示意图。
图6A至图6D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不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展开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展开示意图。
图11A和图11B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不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展开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一充气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组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组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其采用边充填气体边塑封的方式所制而成。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特别适于包装电子产品、玻璃制品或陶瓷制品等易碎物品,从而给被运输和存储的待包装物品提供良好的缓冲性能。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所列举的待包装物品仅作为示例性的说明,并不能够被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和范围的限制,根据实际需要,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包装装置还可以适用于其他类的物品的包装。
具体地说,所述空气包装装置通过一体或拼接的方式形成至少两个容纳腔100,从而使待包装物品被存储于每所述容纳腔100内。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每个待包装物品适于被单独地存储于每所述容纳腔100内,也就是说,被存储于每个所述容纳腔100内的每个待包装物品之间并不直接接触,从而,在待包装物品被运输和存储时,能够避免由于晃动而相互碰触以至于导致待包装物品出现破损的情况,从而所述空气包装装置能够为待包装物品提供良好的缓冲性能。
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外层包装主体1和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适于设置于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的内部,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适于单独地形成每所述容纳腔100,然后再将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设置于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形成的容纳空间内,也就是说,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实际上形成了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内胆,可以理解的是,在这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可以具有传统的包装制品结构,例如纸箱、空气包装袋等包装制品。另外,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适于与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配合以形成每个所述容纳腔100,优选地,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被实施为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
如图1和图2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在充气后形成至少两容纳腔100,并且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适于被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从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在所述容纳空间内形成内胆,待包装物品适于被单独地存储于每所述容纳腔100内,这样,能够避免被存储于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内部的每个待包装物品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所述空气包装装置能够提供更好的缓冲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可以具有传统的包装制品结构,例如纸箱、空气包装袋,优选地,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是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也就是说,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均由一可充气主体10经过一系列的热封和折弯形成。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是在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都被充入空气和塑封之后,将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设置于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的所述容纳空间;另一种实施方式是先将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叠合地布置在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内部,然后在向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充入气体时,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会同时形成所述容纳空间和每所述容纳腔100,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不受限制。可以理解地,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边充气边塑封的方式进行加工,所以当其结构复杂时,则依实际状况调整组合工序。也就是说,如图1或图2所示,需分别对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充气和塑封后,在将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置于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的容纳空间中。但不排除有特例可以同时对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进行充气和塑封,这并不成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包括至少一充气单元11,其分别具有一进气口113,其中所述充气单元11包括一第一气室层101和一第二气室层102,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气室层101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02的热封形成多个所述充气单元11。另外,所述第一气室层101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02可以是两片薄膜,其中所述第一气室层101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02相互塑封和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12并形成有至少一充气口13,所述充气口13与所述充气腔12相连通以用于向所述充气腔12内充入空气,并且在所述充气腔12内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对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进行塑封。另外,两个或多个所述充气单元11并排排列并且相连接以形成所述可充气主体10。换句话说,每个所述充气单元11可以独立地充气,在相邻所述充气单元11之间形成一狭长的分隔缝103,其可以实施为相邻所述充气单元11之间的热封线,从而藉由这些所述分隔缝103可以将所述充气单元11隔成多个单独的充气腔12。这样在一个所述充气单元11被破损而漏气时,其他的所述充气单元11可以不受影响。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气单元11也可以相互连通,但是必需确定同时对所有的所述气单元11充气,且在所述充气腔12达到预定压力后,马上对相对应所有的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进行塑封以形成立体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
另外,因为每所述充气单元11的形状在充气后可以变化,从而所述可充气主体10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尺寸。所述充气单元11可以是条状(如横向条状和/或纵向条状等)、块状等,其形状不受限制,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充气单元11可以形成条状。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还可以形成一主通道14,所述主通道14与所述充气口13相连通,并且通过所述进气口113与每个所述充气单元11相连通,这样当从所述充气口13充气时,空气会进入所述主通道14,然后所述主通道14将空气导引进入对应的各个所述进气口113,从而空气再进入到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中。最后,在所述充气单元11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对所述进气口113进行塑封。可以理解的,所述主通道14是一空气分配通道,其将从所述充气口13中充入的空气分配到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所述充气口13可以设置有充气嘴,以连接到一充气设备如充气泵,从而为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填充空气。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相连接时可形成连续式可充气主体,也就是说,当所述连续式可充气主体搭配专用机台并采用边充边封的方式,即可自动化或半自动他的连续式生产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进一步地说,在对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所述充气单元11充气并使其达到预定压力后,马上对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进行塑封,再利用所述专用机台将对所述主通道14进行破开,以便形成各个立体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可以理解的,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相连接形成所述连续式可充气主体,其实只有所述主通道14部份连接,这样当完成一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充气和塑封后,只要破开所述主通道14后即成完成单一个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可以理解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皆可形成所述续式可充气主体,并透过专用机台连续生产出所述可充气主体10。另外,可以理解的,只有在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可采用边充气边塑封的方式,且在过程中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不会互相影响时,才适用于连续式的方式产生所述可充气主体10。因此,本实用新型是较适用于分别对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完成充气和塑封后再将其组合,也就是在分别对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完成充气和塑封后,将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放置于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的容纳空间内。但不排除有特例可以同时对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进行充气和塑封,这并不成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每个所述充气单元11分别具有多个弯折缝104,这样使每个所述充气单元11进一步形成多个对应的子充气单元111。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弯折缝104的位置对应,也就是说,所述可充气主体10具有多列相互间隔设置的所述弯折缝104,设置在多个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弯折缝104沿着直线排列,但是并不是连续的,从而相邻所述弯折缝104之间的所述子充气单元111形成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一个侧壁,从而使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所述容纳空间,相应的,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形成至少两个所述容纳腔100,以用于存储待包装物品。也就是说,所述可充气主体10具有多列用于弯折的所述弯折缝104,其可以排列形成相互间隔地设置的节点线,从而沿着这些所述弯折缝104,使所述可充气主体10形成多个气室侧壁,并且所述可充气主体10适合单独地或组合形成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
另外,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弯折缝104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也就是说,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多列所述弯折缝104的列数可以变化,从而对应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可以具有多个侧壁,从而使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不同的形状的所述容纳空间,以形成不同形状的结构的所述空气包装装置。
另外,这些所述弯折缝104没有将相邻的所述子充气单元111隔开,也就是说,相邻所述子充气单元111之间形成有至少一连通通道112,从而在充气时,空气通过这些所述连通通道112进入每个所述子充气单元111。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相邻所述子充气单元111之间的中心部位设置有热封形成的所述弯折缝104,所述弯折缝104的两侧形成有所述连通通道112。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子充气单元111的两端部位热封形成所述弯折缝104,而中间部位形成所述连通通道112。
如图3所示,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在被充气后被沿着所述弯折缝104弯折以形成所述容纳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包括相互连接的一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一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分别形成,然后将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的端部和侧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主体1b的侧部和端部,从而,在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被充入气体后,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会分别沿着每所述弯折缝104弯折,从而,在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所述容纳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之间可以通过热封工艺连接。还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皱襞的数量不受限制,其可以是三个、四个或更多个。例如,在如图1所示的这个示例中,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具有四个周壁,从而使得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形成四边形结构。另外,根据使用需要,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还可以形成三角形或者其他多边形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在这方面不受限制。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可以藉由热封工艺被连接,具体地说,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具有一连接端110a和两连接侧120a,相应地,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具有两连接端110b和一连接侧110b,其中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的所述连接端110a被热封于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所述连接侧110b,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的各个所述连接侧120a被分别热封于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所述连接侧110b和各个所述连接端120b,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形成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在这个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需要通过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分别向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分别充入气体,从而,使得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所述容纳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每所述充气单元11可以具有不同的延伸方向。
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还可以是一体的结构,这样,形成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每所述充气单元11之间相互连通,从而,通过所述充气口13可以向形成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所有所述充气单元11同时充入气体,从而便于后续对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操作。
另外,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可以形成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不同侧壁。例如,在如图1所示的这个示例中,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可以形成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一个底壁和一个侧壁,相应的,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装置1b可以形成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其他侧壁,从而使得充气后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所述容纳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需要,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还适于单独地或者在组合后形成一顶壁以适于封闭于所述容纳空间,并且当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被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之后,所述顶壁还能够封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形成的每所述容纳腔100的腔口,从而使得存储于每所述容纳腔100的待包装物品的四周都被所述充气单元11包围,以进一步增强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
另外,在其他的示例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也可以没有被连接在一起,而是在充气时或者充气完成之后,将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相应位置(例如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的所述连接端110a和所述连接侧120a以及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所述连接端110b和所述连接侧120b)通过胶带或者其他等效的实施方式连接在一起,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之间形成所述容纳空间。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尺寸和形状一致,以便于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进一步包括多个导流缝106,其分别位于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在邻近所述主通路14的位置,也就是位于相对于所述进气口113的位置。多个所述导流缝106分别由热封连接所述第一气室膜101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所形成。值得一提的是,多个所述导流缝106可由热封形成各种形状,像是圆形、三角形、梯形、矩形或多边形等的热封线。这样当对所述充气单元11完成充填气体后,因为所述导流缝106的关系,使得在所述导流缝106的相对区域会产生下凹的情况,也因为下凹区域即相对于位于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所以在气体完成对所述充气单元11的充填后,即可以方便实施后续对所述进气口113进行热封。也就是说,所述导流缝106位于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这样除了在对所述充气单元11进行充填气体时可部份地阻挡气体回流,还可因为所述导流缝106的关系,在所述充气腔12达到预定的气体压力时,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的区域会产生下凹,以方便完成气体充填后热封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的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密封缝107,其位于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且对应所述导流缝106。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密封缝107是在完成对所述充气单元11的气体充填后,才形成于所述空气包装装置。进一步地说,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空气包装装置是采用边充气边塑封的方式所形成,即当气体经由所述充气口13进入所述主通路14时,因为所述充气单元11经所述进气口13与所述主通路14连通,因此气体将被送进所述充气单元11,且到达预定气压后,即可将所述密封缝107形成于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以完成对所述充气单元11的气体充填。也就是说,当所有的所述充气单元11皆完成气体的充填并塑封后,即成形成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站空气包装装置。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还适于通过一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通过弯折形成。具体地说,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每所述充气单元11分别具有多个所述弯折缝104,这样使每个所述充气单元11进一步形成多个对应的子充气单元111。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弯折缝104的位置对应,也就是说,所述可充气主体10具有多列相互间隔地设置的所述弯折缝104,设置在多个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弯折缝104沿着直线排列,但是并不是连续的,从而相邻两列所述弯折缝104之间形成一个侧部,从而使得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了多个侧壁,这些侧壁包围出所述容纳空间,以用于放置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
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弯折缝104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也就是说,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多列所述弯折缝104的列数可以变化,从而使得对应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可以具有3、4或多个侧壁。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中,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可以形成底壁、四周壁和顶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所述弯折缝104可以由热封工艺形成,根据形成侧壁的数量,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所述容纳空间的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
进一步地,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两外侧的多个所述充气单元11设置有阻气缝105,所述阻气缝105沿着对应的所述弯折缝104的直线方向排列。从而使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两外侧的多个所述充气单元11形成未充气部分或使其充气量小于所述可充气主体10其他充气单元11的充气量,从而在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充气后,可以在其角落处形成未充气翼15。所述未充气翼15可以塞入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所述容纳空间内中。所述未充气翼15也形成有容纳空间,其可以用来容纳并连接于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底角。
另外,在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顶侧具有三个或四个侧面,其具有面对面设置的所述充气单元11以及面对面设置的未充气部16,因为设置由所述未充气部,所以设置有所述充气单元11的另外两侧面可以向下折叠,从而封合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开口。值得一提的是,可以意识到的是,本实用新型空气包装装置的对应所述未充气翼15和所述未充气部16也可以替换成具有多个小直径气室的小气室部组成,这样也使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局部具有一定的可折叠性。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也可以没有所述未充气翼15和所述未充气部16。也就是说,在未充气时,对应的所述未充气翼15和所述未充气部16可以被切除,或者所述未充气翼15在热封时被一体地封合在所述可充气主体10形成的所述容纳空间中。
如图6A至图6D所示是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不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在这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适于形成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所述容纳腔100,从而使得被存储于所述容纳腔100的待包装物品之间不会直接接触,以提高待包装物品在被运输和存储时的可靠性。
具体地说,如图6A所示,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沿着每列所述弯折缝104经过一系列的弯曲形成,优选地,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适于形成两个所述容纳腔100以用于存储待包装物品。进一步地,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具有一连接端2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连接端210可以被热封于形成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其中一列所述弯折缝104,从而在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被充气后会自动地形成每所述容纳腔100;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也可以先被充入气体,然后沿着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所述弯折缝104弯折所述可充气主体,以使所述可充气主体10形成具有两个所述容纳腔100的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并且将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连接端210通过胶带或者类似等效的实施方式连接于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其他相应位置,这样可以确保所述容纳腔100的尺寸和形状不会产生较大变形。另外,所述可充气主体10形成的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连接端210也可以不被连接于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其他任何位置,而是在将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设置到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的所述容纳空间后,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形成的周壁会挤压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从而使得每所述容纳腔100的尺寸和形状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形。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适于单独地或者组合后被配置于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例如,在一个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的所述容纳空间内,可以被同时放置两个或多个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从而使得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具有多个所述容纳腔100,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不受限制。
如图6B至图8所示,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还可以通过将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相应位置热封以拼接形成,例如,在如图6B、图6C和图6D所示的这些示例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可以是三个所述可充气包装主体10拼接形成,具体地说,在图7和图8中,分别定为每所述可充气包装主体10形成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一第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a、一第二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b和一第三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c,其中所述第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a、所述第二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b和所述第三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c的相应位置被连接例如每所述弯折缝104位置,从而在所述第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a、所述第二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b和所述第三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c之间形成每所述容纳腔100,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a、所述第二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b和所述第三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c适于被单独地充气。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形成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每所述可充气主体10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来形成每所述容纳腔100,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不受限制。另外,根据需要,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还可以通过将更多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拼接,以形成更多的所述容纳腔100。
另外,在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均被充气后,可以将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放置到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所述容纳空间内,从而形成具有多个所述容纳腔100的所述空气包装装置。
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被实施为传统的纸箱包装制品时,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在未充气之前可以被叠合在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的内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气室层还可以被通过胶带、胶水或其他的粘着物固定于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的内壁,从而,在想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每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充气时,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会自动地形成每所述容纳腔100,并且因为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膨胀,会使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的形状随之变化,以在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充气完成之后使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包裹在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外部,从而,相对于上述实施例的所述空气包装装置来说,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允许仅向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充气就可以使其具有相应的缓冲性能。根据于上述实施例而言,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被实施为传统的纸箱包装制品时,则不适用于连续式的边充气充塑封的方式生产。可以理解地,只有在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可采用边充气边塑封的方式,且在过程中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不会互相影响时,才适用于连续式的方式产生所述可充气主体10。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边充气边塑封的方式分别对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进行加工,所以当其结构复杂时,则依实际状况调整组合工序。也就是说,如图4或图5所示,需分别对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充气和塑封后,在将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置于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的容纳空间中。
如图9和图10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与上述实施例类似,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形成多个容纳腔100’以适于包装待包装物品。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适于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以适于形成至少两个所述容纳腔100’,从而使得待包装物品能够分别被存储于每所述容纳腔100’内。可以理解的是,每所述容纳腔100’是相互独立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避免被存储于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每所述容纳腔100’内的待包装物品的个体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确保待包装物品被运输和存储时的安全。
更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单独地或组合后形成;相应的,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单独地或组合后形成,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具有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在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并且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分隔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所述容纳空间为多个所述容纳腔100’,也就是说,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并不能够单独地形成每所述容纳腔100’,而是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相互配合以形成每所述容纳腔100’。
作为一个典型的示例,如图9所示,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由两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拼接形成,具体地说,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包括一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一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并且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分别由每所述可充气主体10’形成,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适于被通过所述进气口113’单独地充入气体,从而,在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之间形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被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以用于将所述容纳空间分隔成多个所述容纳腔100’,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实际上形成一分隔单元,即用于分隔所述容纳空间为多个所述容纳腔100’。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边充气边塑封的方式分别对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进行加工,所以当其结构复杂时,则依实际状况调整组合工序。也就是说,如图9或图10所示,分别对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的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充气和塑封后,在将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以及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组合成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值得一提的,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是由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组合形成时,亦即适合分别对各个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进行充气和塑封后,再将其组合至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其整个组合工序在本实用新型中不作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充气单元11’分别具有一进气口113’,其中所述充气单元11’包括一第一气室层101和一第二气室层102,其相互塑封和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12’并形成有至少一充气口13’,所述充气口13’与所述充气腔12’相连通以用于向所述充气腔12’内充入空气,并且在所述充气12’内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对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进行塑封。另外,在相邻所述充气单元11’之间形成一狭长的分隔缝103’,其可以实施为相邻所述充气单元11’之间的热封线,从而藉由这些所述分隔缝103’可以将所述充气单元11’隔成多个单独的充气腔12’。这样在一个所述充气单元11’被破损而漏气时,其他的所述充气单元11’可以不受影响。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气单元11’也可以相互连通,但是必需确定同时对所有的所述气单元11’充气,且在所述充气腔12’达到预定压力后,马上对相对应所有的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进行塑封以形成立体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各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还可以形成一主通道14’,所述主通道14’与所述充气口13’相连通,并且通过所述进气口113’与每个所述充气单元11’相连通,这样当从所述充气口13’充气时,空气会进入所述主通道14’,然后所述主通道14’将空气导引进入对应的各个所述进气口113’,从而空气再进入到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中。最后,在所述充气单元11’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对所述进气口113’进行塑封。可以理解的,所述主通道14’是一空气分配通道,其将从所述充气口13’中充入的空气分配到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所述充气口13’可以设置有充气嘴,以连接到一充气设备如充气泵,从而为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填充空气。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进一步包括多个导流缝106’,其分别位于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在邻近所述主通路14’的位置,也就是位于相对于所述进气口113’的位置。多个所述导流缝106’分别由热封连接所述第一气室膜101’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所形成。值得一提的是,多个所述导流缝106’可由热封形成各种形状,像是圆形、三角形、梯形、矩形或多边形等的热封线。这样当对所述充气单元11’完成充填气体后,因为所述导流缝106’的关系,使得在所述导流缝106’的相对区域会产生下凹的情况,也因为下凹区域即相对于位于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所以在气体完成对所述充气单元11’的充填后,即可以方便实施后续对所述进气口113’进行热封。也就是说,所述导流缝106位于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这样除了在对所述充气单元11’进行充填气体时可部份地阻挡气体回流,还可因为所述导流缝106’的关系,在所述充气腔12’达到预定的气体压力时,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的区域会产生下凹,以方便完成气体充填后热封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的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密封缝107’,其位于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且对应所述导流缝106’。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密封缝107’是在完成对所述充气单元11’的气体充填后,才形成于所述空气包装装置。进一步地说,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空气包装装置是采用边充气边塑封的方式所形成,即当气体经由所述充气口13’进入所述主通路14’时,因为所述充气单元11’经所述进气口13’与所述主通路14’连通,因此气体将被送进所述充气单元11,且到达预定气压后,即可将所述密封缝107’形成于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以完成对所述充气单元11’的气体充填。也就是说,当所有的所述充气单元11’皆完成气体的充填并塑封后,即成形成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站空气包装装置。
另外,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还能够一体地形成,也就是说,形成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每所述充气单元11’之间相互连通,这样,可以通过所述充气口13’同时向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内充气,以便于后续对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操作。或者,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还适于由一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通过一系列弯折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适于被预先连接于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气室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还可以相互独立,从而在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分别被充气后,再将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设置于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的容纳空间内,从而形成具有多个所述容纳腔100’的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值得一提的,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边充气边塑封的方式进行加工以形成所述空气包装装置,所以当其结构复杂时,则依实际状况调整组合工序。也就是说,如图10所示,可分别对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充气和塑封后,在将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置于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的容纳空间中。但不排除有特例可以同时对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进行充气和塑封,这并不成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至少一侧被连接于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具体地说,如图10所示,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相应位置被热封连接。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包括一第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a’、一第二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2b’和一第三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2c’,其中所述第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a’、所述第二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b’和所述第三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c’的相应位置被热封连接,例如所述第二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b’的弯折缝104’可以分别热封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a’和所述第三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c’的弯折缝104’,所述第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a’和/或所述第三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c’的自由端被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的分隔缝103’或者其他位置。从而,在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均被充气之后,可以形成具有多个所述容纳腔100’的所述空气包装装置。
另外,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还可以相互独立,从而,在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分别被充气和塑封之后,将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设置于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的所述容纳空间内,从而藉由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将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分隔成多个所述容纳腔100’。
可以理解的是,在这个实施例中,形成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每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拼接方式不受限制,如图11A和图11B所示为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拼接示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里所列举的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拼接示例仅作为举例,并不应该被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和范围的限制。
如图12和图13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可以形成至少两容纳腔100”以用于存储待包装物品。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其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藉由一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通过沿着每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弯折缝104”弯折形成。也就是说,所述可充气主体10”包括一外层充气单元1111”和一内层充气单元1112”,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单元1112”设置于所述外层充气单元1111”的一侧,并且所述外层充气单元1111”和所述内层充气单元1112”的所述子充气单元111”相连通,其中所述外层充气单元1111”形成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相应的,所述内层充气单元1112”形成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以适于将所述容纳空间分隔形成至少两个所述容纳腔100”。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充气单元11”分别具有一进气口113”,其中所述充气单元11包括一第一气室层101和一第二气室层102,其相互塑封和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12”并形成有至少一充气口13”,所述充气口13”与所述充气腔12”相连通以用于向所述充气腔12”内充入空气,并且在所述充气12”内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对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进行塑封。另外,在相邻所述充气单元11”之间形成一狭长的分隔缝103”,其可以实施为相邻所述充气单元11”之间的热封线,从而藉由这些所述分隔缝103”可以将所述充气单元11”隔成多个单独的充气腔12”。这样在一个所述充气单元11”被破损而漏气时,其他的所述充气单元11”可以不受影响。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气单元11”也可以相互连通,但是必需确定同时对所有的所述气单元11”充气,且在所述充气腔12”达到预定压力后,马上对相对应所有的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进行塑封以形成立体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还可以形成一主通道14”,所述主通道14”与所述充气口13”相连通,并且通过所述进气口113”与每个所述充气单元11”相连通,这样当从所述充气口13”充气时,空气会进入所述主通道14”,然后所述主通道14”将空气导引进入对应的各个所述进气口113”,从而空气再进入到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中。最后,在所述充气单元11”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对所述进气口113”进行塑封。可以理解的,所述主通道14”是一空气分配通道,其将从所述充气口13”中充入的空气分配到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所述充气口13”可以设置有充气嘴,以连接到一充气设备如充气泵,从而为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填充空气。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相连接时可形成连续式可充气主体,也就是说,当所述连续式可充气主体搭配专用机台并采用边充边封的方式,即可自动化或半自动他的连续式生产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进一步地说,在经由所述充气口13”对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所有所述充气单元11”充气并使其达到预定压力后,马上对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进行塑封,再利用所述专用机台将对所述主通道14”进行破开,以便形成各个立体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可以理解的,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相连接形成所述连续式可充气主体,其实只有所述主通道14”部份连接,这样当完成一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充气和塑封后,只要破开所述主通道14”后即成完成单一个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可以理解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皆可形成所述续式可充气主体,并透过专用机台连续生产出所述可充气主体10”。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进一步包括多个导流缝106”,其分别位于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在邻近所述主通路14”的位置,也就是位于相对于所述进气口113”的位置。多个所述导流缝106”分别由热封连接所述第一气室膜101”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所形成。值得一提的是,多个所述导流缝106可由热封形成各种形状,像是圆形、三角形、梯形、矩形或多边形等的热封线。这样当对所述充气单元11”完成充填气体后,因为所述导流缝106的关系,使得在所述导流缝106”的相对区域会产生下凹的情况,也因为下凹区域即相对于位于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所以在气体完成对所述充气单元11”的充填后,即可以方便实施后续对所述进气口113”进行热封。也就是说,所述导流缝106”位于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这样除了在对所述充气单元11”进行充填气体时可部份地阻挡气体回流,还可因为所述导流缝106”的关系,在所述充气腔12达到预定的气体压力时,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的区域会产生下凹,以方便完成气体充填后热封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的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密封缝107”,其位于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且对应所述导流缝106”。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密封缝107”是在完成对所述充气单元11”的气体充填后,才形成于所述空气包装装置。进一步地说,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空气包装装置是采用边充气边塑封的方式所形成,即当气体经由所述充气口13”进入所述主通路14”时,因为所述充气单元11”经所述进气口13”与所述主通路14”连通,因此气体将被送进所述充气单元11”,且到达预定气压后,即可将所述密封缝107”形成于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进气口113”,以完成对所述充气单元11”的气体充填。也就是说,当所有的所述充气单元11”皆完成气体的充填并塑封后,即成形成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站空气包装装置。
另外,一个或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还适于被拼接于所述内层充气单元1112”,从而,这些所述可充气主体10”能够与所述内层充气单元1112”配合以形成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这样,可以使得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形成更多的所述容纳腔100”以用于存储待包装物品。
具体地说,所述壳充气主体10”的所述外层充气单元1111”和所述内层充气单元1112”的每所述充气单元11”分别具有多个所述弯折缝104”,这样使每个所述充气单元11”进一步形成多个对应的子充气单元111”。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搜书充气单元11”的所述弯折缝104”的位置对应,也就是说,所述可充气主体10”具有多列相互间隔地设置的所述弯折缝104”,设置在多个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弯折缝104”沿着直线排列,但是并不是连续的,从而相邻所述弯折缝104”之间形成一个侧壁,从而使得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了多个侧壁,这些侧壁包围出所述容纳空间,以被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分隔成多个容所述容纳腔100”。
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弯折缝104”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也就是说,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多个所述弯折缝104”的列数可以变化,从而使得对应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可以具有3、4或多个侧壁。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中,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充气单元1111”可以形成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所述底壁、四周壁和顶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所述弯折缝104”可以由热封工艺形成,根据形成侧壁的数量,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所述容纳空间的类型可以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所述外侧充气单元1111”的两外侧的多个所述充气单元11”设置有阻气缝105”,所述阻气缝105”沿着对应的所述弯折缝104”的直线方向排列。从而使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所述外侧充气单元1111”的两外侧的多个所述充气单元11”形成未充气部分,从而在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充气后,可以在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角落处形成未充气翼15”。所述未充气翼15”可以塞入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所述容纳空间内中。所述未充气翼15”也形成有容纳空间,其可以用来容纳并连接于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底角。
另外,在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顶侧具有四个侧面,其具有面对面设置的所述充气单元11”以及面对面设置的未充气部16”,因为设置由所述未充气部,所以设置有所述充气单元11”的另外两侧面可以向下折叠,从而封合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开口。值得一提的是,可以意识到的是,本实用新型空气包装装置的对应所述未充气翼15”和所述未充气部16”也可以替换成具有多个小直径气室的小气室部组成,这样也使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局部具有一定的可折叠性。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也可以没有所述未充气翼15”和所述未充气部16”。也就是说,在未充气时,对应的所述未充气翼15”和所述未充气部16”可以被切除,或者所述未充气翼15”在热封时被一体地封合在所述可充气主体10”形成的所述容纳空间中。
另外,其他的所述可充气主体10”可以被拼接于所述内层充气单元1112”的相应位置,例如沿着所述可充气主体10”与所述内层充气单元1112”的弯折缝104”通过热封工艺或者类似的方式将各个所述可充气主体10”拼接在一起,以形成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从而,在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被充气后,会在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所述容纳空间内形成多个所述容纳腔100”。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a)叠合地布置一第一气室层101和一第二气室层102,以形成包括至少一充气单元11的一可充气主体10,其中每所述充气单元11具有一充气腔12和进气口113;
(b)所述可充气主体10经过一系列弯折以形成至少两容纳腔100以用于容纳待包装物品;和
(c)经由对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进行边充气边塑封的方式形成立体所述可充气主体10。
根据上述方法中,还包括步骤:设置一外层包装主体1于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形成的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外部,从而增强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
根据上述方法中,还包括步骤:将未充气的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叠合于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通过向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充气2得以使其膨胀以撑开所述外层包装主体1,从而形成所述空气包装装置。
根据上述方法中,将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气室层粘着于所述外层包装主体的内部1。
根据上述方法中,还包括步骤:使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至少一充气包装主体,其中位于外层的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一容纳空间,位于内层的充气包装主体2分隔所述容纳空间为每所述容纳腔100。
根据上述方法中,还包括步骤:使所述可充气主体10形成相互叠合的至少两充气包装主体,其中位于内层的所述充气包装主体形成每所述容纳腔100,位于外层的所述充气包装主体包裹内层的所述充气包装主体,从而增强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
根据上述方法中,其中至少一充气包装主体10包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被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以用于分隔所述容纳空间为每所述容纳腔100。
根据上述方法中,其中至少一充气包装主体包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被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
根据上述方法中,其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与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分别由不同的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并且在充气和塑封后,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被设置于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内1。
根据上述方法中,其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包括一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一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通过热封或胶带粘结固定。
根据上述方法中,其中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连接端被连接于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连接侧,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连接侧被连接于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连接侧和连接端,从而在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充气后,得以在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之间形成所述容纳空间。
根据上述方法中,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由一个或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拼接形成,并且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至少一侧被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5)

1.一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可充气主体,其包括分别具有一进气口的至少一充气单元,这样当气体从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充气单元并使其达到预定压力后,即塑封所述进气口,以完成对所述可充气主体的充气,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每个所述充气单元分别具有多个弯折缝,这样经过一系列弯曲之后形成至少两容纳腔以适于容纳待包装物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还包括一外层包装主体,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设置于所述外层包装主体内的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形成每所述容纳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由一个或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拼接形成,并且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通过一系列弯曲形成每所述容纳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气室层粘着于所述外层包装主体的内壁,其中所述外层包装主体是纸箱包装制品或空气包装制品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至少一充气包装主体,其包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被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以用于分隔所述容纳空间为每所述容纳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相互叠合的至少两充气包装主体,其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形成每所述容纳腔,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被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从而增强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一体地连接,并且由一个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与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分别由不同的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并且在充气后,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被设置于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内。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包括一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一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其中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是由一个所述可充气主体一体地连接或分别为二个所述可充气主体经热封或胶带粘结固定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底角形成有未充气翼以适于塞入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其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顶侧设置有未充气部分,从而使得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充气部分适合于折叠以盖合于被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的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形成的每所述容纳腔的腔口。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连接端被连接于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连接侧,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连接侧被连接于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连接侧和连接端,从而在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充气后,得以在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第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之间形成所述容纳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由一个或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拼接形成,并且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至少一侧被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中形成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每所述可充气主体的弯折缝被连接,以使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单独地或与 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组合后形成每所述容纳腔。
14.根据权利要求1-6、11-13中任一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由一第一气室层和一第二气室层经热封和折叠形成,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一充气口、一主通道、至少一个或多个导流缝以及至少一个或多个密封缝,其中所述主通道经由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充气口和所述充气单元,其中所述导流缝经塑封所述第一、第二气室层形成并分别位于各个所述充气单元的所述进气口的位置,以协助对所述充气单元的充气和对所述进气口的塑封,其中所述密封缝则在对所述充气单元完成充气后,再形成于所述充气单元的所述进气口,这样当气体从所述充气口进入所述主通道后,经由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充气单元并达到所述预定压力后,即将所述密封缝形成于所述进气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5或6中任一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中多个所述可充气主体相连接形成连续式可充气主体,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包括一主通道,其一体地延伸并连通于各个所述可充气主体,这样当对所述连续式可充气主体的充气单元进行充气和塑封后,将所述主通道破开即可形成单个所述可充气主体。
CN201720350053.5U 2017-04-05 2017-04-05 空气包装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463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50053.5U CN207346386U (zh) 2017-04-05 2017-04-05 空气包装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50053.5U CN207346386U (zh) 2017-04-05 2017-04-05 空气包装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46386U true CN207346386U (zh) 2018-05-11

Family

ID=62361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50053.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46386U (zh) 2017-04-05 2017-04-05 空气包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4638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16852A (zh) * 2019-06-05 2019-08-13 东莞市银滨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拼接箱式充气缓冲盒结构
CN115027819A (zh) * 2022-06-27 2022-09-09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器部件产品化套件包装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16852A (zh) * 2019-06-05 2019-08-13 东莞市银滨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拼接箱式充气缓冲盒结构
CN115027819A (zh) * 2022-06-27 2022-09-09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器部件产品化套件包装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09826B (zh) 一种多腔室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9368029B (zh)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3714346U (zh) 具有空气缓冲性能的包装盒
WO2015106712A1 (zh) 具有空气缓冲性能的包装盒及其应用
CN203865276U (zh) 一种具有分装层的空气包装袋
CN105083756B (zh) 一种立体折叠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860901B (zh) 具有空气缓冲性能的包装盒及其应用
CN207346386U (zh) 空气包装装置
CN204150430U (zh) 一种立体折叠式空气包装装置
CN204846822U (zh)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
CN204846823U (zh) 一种多腔室空气包装装置
CN106079585A (zh) 充气缓冲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充气方法
CN207450682U (zh) 流体包装装置
CN207292979U (zh) 物品包装装置
CN205970161U (zh) 充气缓冲体
CN206345231U (zh) 无充气阀的o型缓冲包装装置
CN206218496U (zh) 方形流体包装装置
CN209739769U (zh) 一种缓冲包装袋
CN108657631A (zh) 物品包装装置
CN207292981U (zh) 充气包装装置
CN106144227A (zh) 方形流体包装装置
CN206900996U (zh) 缓冲充气包装结构
CN207292974U (zh) 流体包装装置
CN216128716U (zh) 用于细长筒状物品的充气包装装置
CN215206372U (zh) 充气包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