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9028554U - 可携式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携式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28554U
CN209028554U CN201821685340.2U CN201821685340U CN209028554U CN 209028554 U CN209028554 U CN 209028554U CN 201821685340 U CN201821685340 U CN 201821685340U CN 209028554 U CN209028554 U CN 2090285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able electronic
electronic devices
connecting part
display body
devices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8534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忠弼
张琼文
沈子玮
黄思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 Star Internation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 Star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 Star Internation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 Star Internation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285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285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06F1/203Cooling mean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e.g. for lapto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含一主机座体及一显示机体。主机座体具有一第一侧面、一第二侧面及多个散热孔。第二侧面相交于第一侧面的一侧。散热孔位于第二侧面。显示机体具有一第三侧面、一第四侧面及一通风槽。第四侧面背对于第三侧面。通风槽贯穿第三侧面与第四侧面。显示机体枢设于主机座体,以令显示机体能相对主机座体旋转而开启或闭合。其中,当显示机体相对主机座体闭合时,显示机体的第三侧面面对主机座体的第一侧面。当显示机体相对主机座体开启时,显示机体的第三侧面面对主机座体的第二侧面,且通风槽曝露散热孔。

Description

可携式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通风槽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子装置中的电子元件在运作时会伴随热量产生。为使电子装置能发挥最大的效能,需保持电子元件温度于合适区间。因此电子装置需要配置散热模块以排除电子元件运作而产生的热量。对于可携式电子装置而言,常见的散热方式乃是配置离心式风扇,通过风扇运转带动的气流流通并通过散热孔将热气传至外界而达到散热的效果。此外,为了避免热气由散热孔传至使用者而影响使用品质,散热孔通常配置于远离使用者的一端。
可携式电子装置如笔记型电脑,通常利用下沉式转轴以使显示机体相对主机座体开启或闭合。然而下沉式转轴却使显示机体在相对主机座体开启时,有部分显示机体遮蔽散热孔,进而导致热气难以散出甚至是回流的情形,如此情形大幅降低主机座体散热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通风槽的可携式电脑,借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因使用下沉式转轴而使显示机体相对主机座体开启时,显示机体遮蔽远离使用者一端的散热孔,进而影响散热效率的情形。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公开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包含一主机座体及一显示机体。主机座体具有一第一侧面、一第二侧面及多个散热孔。第二侧面相交于第一侧面的一侧。散热孔位于第二侧面。显示机体具有一第三侧面、一第四侧面及一通风槽。第四侧面背对于第三侧面。通风槽贯穿第三侧面与第四侧面。显示机体枢设于主机座体,以令显示机体能相对主机座体旋转而开启或闭合。其中,当显示机体相对主机座体闭合时,显示机体的第三侧面面对主机座体的第一侧面。当显示机体相对主机座体开启时,显示机体的第三侧面面对主机座体的第二侧面,且通风槽曝露散热孔。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因于显示机体中设置有对应散热孔的通风槽,使主机座体上的散热孔于显示机体相对主机座体开启时,可通过通风槽暴露于外。如此一来,可携式电子装置于显示机体开启时,主机座体的散热孔就可免受显示机体的遮挡,进而提升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效率。
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可携式电子装置开启时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显示机体的立体图。
图3为图2的分解图。
图4为图1的可携式电子装置闭合时的立体图。
图5为图4的侧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1的侧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可携式电子装置
100:主机座体
101:第一侧面
102:第二侧面
103:散热孔
150:散热风扇
200:显示机体
201:第三侧面
202:第四侧面
203:通风槽
204:显示部
205:第一组接部
205a:第二表面
206:第二组接部
206a:第一表面
300:凸台
400:扩充元件
θ1:第一夹角
θ2:第二夹角
a:开启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以及图5。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开启时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显示机体的立体图。图3系为图2的分解图。图4系为图1的可携式电子装置闭合时的立体图。图5系为图4的侧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本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包含一主机座体100、一散热风扇150、一显示机体200以及一凸台300。主机座体100具有一第一侧面101、一第二侧面102及多个散热孔103。第二侧面102包含相交的一垂直面102a与一倾斜面102b。垂直面102a与第一侧面101垂直并相交于远离使用者的一侧。倾斜面102b与垂直面102a夹一第一夹角θ1。第一夹角θ1例如为120度。但不以此为限,亦可例如为100度。散热孔103位于第二侧面102。二散热风扇150装设于主机座体100内,并用以引导一气流自散热孔103流出,但不以此为限,亦可包含一散热风扇150。
本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还包括一凸台300凸出主机座体100的第一侧面101,且与主机座体100为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凸台300与主机座体100亦可为二相连的独立元件。或者,可携式电子装置10亦无需设置凸台。
本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还包含一扩充元件400以及二散热风扇150。扩充元件400装设于凸台300,扩充元件400例如为一喇叭,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亦无须设置扩充元件,或是扩充元件亦可改为连通内部控制系统的功能按钮,功能按钮可为触控式或是按压式按钮。
显示机体200具有一第三侧面201、一第四侧面202及一通风槽203。第三侧面201具有一显示区域(未绘示)。第四侧面202背对于第三侧面201。通风槽203贯穿第三侧面201显示区域以外的区域与第四侧面202。凸台300 的外形匹配于通风槽203的外形。详细来说,显示机体200包含一显示部204、一第一组接部205、一第二组接部206以及一外观板部207。显示部204具有一显示面,此显示面即为上述的显示区域。第二组接部206与第一组接部205皆凸出于显示部204的一侧,且第一组接部205与第二组接部206分别位于显示部204同一侧的相对两端,以令显示部204、第一组接部205与第二组接部206共同围绕出通风槽203。即,通风槽203位于第二组接部206以及第一组接部205之间。外观板部207的结构强度大于显示部204、第一组接部205及第二组接部206的结构强度。详细来说,外观板部207的材质例如为金属,而显示部204、第一组接部205及第二组接部206的材质例如为塑胶。外观板部207包含相连的一主板部207a及一副板部207b,主板部207a 叠设于显示部204远离第三侧面201的一侧,以及副板部207b叠设于第一组接部205,而显露出第二组接部206。更具体来说,上述的第三侧面201即是由显示部104中的显示面以及第一组接部205与第二组接部206中和显示面共平面的表面所共同构成。第四侧面202则是由主板部207a背向显示部204 的表面、副板部207b背向第一组接部205的表面以及第二组接部206背向显示面的表面所共同构成。此外,主板部207a与副板部207b为一体式结构,例如以接合的方式形成一体式结构。显示部204、第一组接部205以及第二组接部206为一体式结构,例如以射出成形的方式形成一体式结构。而外观板部207与显示部204、第一组接部205以及第二组接部206则为组合式结构,例如以卡扣的方式形成组合式结构。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部以及第二组接部亦可改为组合式结构。或者,外观板部与显示部以及第一组接部亦可改为一体式结构,且第二组接部与外观板部为组合式结构。
显示机体200的第一组接部205以及第二组接部206例如枢设于主机座体100,以令显示机体200能相对主机座体100旋转而开启(请暂参阅图1)或闭合(请暂参阅图4)。详细来说,请参阅图1以及图5,当显示机体200以远离主机座体100的开启方向a旋转而开启时,显示机体200部分的第三侧面 201面对主机座体100的第二侧面102,此时照理来说因显示机体200的下沉,第三侧面201中面对第二侧面102的部分会位于散热孔103排出热风的路径上。然而,本实施例中,根据散热孔103位置设计的通风槽203曝露出散热孔103。也就是说,当显示机体200相对主机座体100开启时,通风槽203 与散热孔103在第三侧面201上的正投影相重叠,因此热风从散热孔103排出后的路径不会受到显示机体200的干扰。如此一来,可避免散热孔103受到显示机体200的遮挡,以提升气流流经散热孔103的顺畅度,进而提升可携式电子装置10的散热效能。
接着,请参阅图5,当显示机体200相对主机座体100闭合时,显示机体200的第三侧面201面对主机座体100的第一侧面101,且凸台300容设于显示机体200中通风槽203,使第可携式电子装置10的外观更平整。
在本实施例中,通风槽203于平行于第一侧面101上的截面外形为梯形。详细来说,第二组接部206具有面向通风槽203的一第一表面206a,第一组接部205具有面向通风槽203的一第二表面205a,第一表面206a与第二表面205a夹一第二夹角θ2,第二夹角θ2例如为锐角,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夹角θ2也可是为直角。此外,第二表面205a相较于第一表面206a为倾斜的设计也可以搭配显示机体200的外观设计,进而提升可携式电子装置10的美观性。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因于显示机体中设置有对应散热孔的通风槽,使主机座体上的散热孔于显示机体相对主机座体开启时,可通过通风槽暴露于外。如此一来,可携式电子装置于显示机体开启时,主机座体的散热孔就可免受显示机体的遮挡,进而提升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散热效率。此外,因主机座体上匹配通风槽外形的凸台设计,使凸台于显示机体相对主机座体闭合时被遮蔽通风槽于显示机体上凹陷的外形,如此一来,除了美化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外观,也可以扩增机体内部的空间而达到更有效的利用率。
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前述的诸项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变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须以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4)

1.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主机座体,具有一第一侧面、一第二侧面及多个散热孔,该第二侧面相交于该第一侧面的一侧,多个所述散热孔位于该第二侧面;以及
一显示机体,具有一第三侧面、一第四侧面及一通风槽,该第四侧面背对于该第三侧面,该通风槽贯穿该第三侧面与该第四侧面,该显示机体枢设于该主机座体,以令该显示机体能相对该主机座体旋转而开启或闭合;
其中,当该显示机体相对该主机座体闭合时,该显示机体的该第三侧面面对该主机座体的该第一侧面,当该显示机体相对该主机座体开启时,该显示机体的该第三侧面面对该主机座体的该第二侧面,且该通风槽曝露多个所述散热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机体包含一显示部及一第一组接部,该第一组接部凸出于显示部的一侧,且该第一组接部以及该通风槽位于该显示机体同一侧,并彼此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机体还包含一第二组接部,该第二组接部与该第一组接部分别位于该显示部同一侧的相对两端,且该通风槽位于该第二组接部以及该第一组接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机体还包含一外观板部,该外观板部的结构强度大于该显示部、该第一组接部及该第二组接部的结构强度,该外观板部包含相连的一主板部及一副板部,该主板部叠设于该显示部远离该第三侧面的一侧,以及该副板部叠设于该第一组接部,而显露出该第二组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主板部与该副板部为一体式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观板部与该该显示部以及该第一组接部为一体式结构,且该第二组接部与该外观板部为组合式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组接部具有一面向该通风槽的第一表面,该第一组接部具有一面向该通风槽的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夹一钝角。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侧面包含一垂直段与一倾斜段,该垂直段与该第一侧面垂直,该倾斜段与该垂直段夹一锐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凸台,该凸台凸出该主机座体的该第一侧面,且该凸台的外形匹配于该通风槽的外形。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凸台与该主机座体为一体成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通风槽的截面的外形为梯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扩充元件,该扩充元件装设于该凸台。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扩充元件为一喇叭或者为一天线元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一散热风扇,该至少一散热风扇装设于该主机座体内,并用以引导一气流自多个所述散热孔流出。
CN201821685340.2U 2018-04-18 2018-10-17 可携式电子装置 Active CN2090285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5013U TWM562995U (zh) 2018-04-18 2018-04-18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107205013 2018-04-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28554U true CN209028554U (zh) 2019-06-25

Family

ID=62983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85340.2U Active CN209028554U (zh) 2018-04-18 2018-10-17 可携式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28554U (zh)
DE (1) DE202018002797U1 (zh)
TW (1) TWM56299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5986B (zh) 2021-01-14 2023-06-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電子裝置
CN114815968B (zh) * 2021-01-19 2023-08-15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
TWI751907B (zh) * 2021-02-18 2022-01-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18002797U1 (de) 2018-07-11
TWM562995U (zh) 2018-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2901B (zh) 攜帶式電子裝置
CN209028554U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TW200822849A (en) Fan capable of anti-backflow and fan frame thereof
TWI419642B (zh) 具有散熱結構之電腦裝置
JP2004235257A (ja) ケーシング、装置ユニット、ファンユニット及び電子装置
TW201434381A (zh) 手持式電子裝置
TWI709363B (zh) 手持式電子裝置
US7230825B2 (en) Speaker grill-air vent combinations for a portable computer
CN211956262U (zh) 一种键盘风扇组合结构及电子设备
US7542275B2 (en) Computer case
EP2254019B1 (en) Fan unit
US20070280818A1 (en) Heat-Dissipating Fan
TW201317465A (zh) 風扇組合
JP4818452B2 (ja) 電子機器
CN107960040B (zh) 导流罩
US20070275650A1 (en) Quiescent computer casing
JP4129835B2 (ja) 通気孔カバー構造
TWI844023B (zh) 風扇
WO2022181148A1 (ja) 電子機器
WO2007029294A1 (ja) 消音器及びこれ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TWI672443B (zh) 風扇結構與電子總成
TWM559435U (zh) 電子裝置
JP4922467B2 (ja) 電子機器
JP2020183721A (ja) 遠心ファン及び電子機器
CN110374930B (zh) 风扇结构与电子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