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8085807U - 吸能盒及含有该吸能盒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吸能盒及含有该吸能盒的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85807U
CN208085807U CN201820583987.8U CN201820583987U CN208085807U CN 208085807 U CN208085807 U CN 208085807U CN 201820583987 U CN201820583987 U CN 201820583987U CN 208085807 U CN208085807 U CN 2080858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plate
board
middle vertical
absorbing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8398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翀
尹伟
廖程亮
潘磊
吴维
余乐权
龚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ling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ling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ling Hold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ling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58398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858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858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858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能盒及含有该吸能盒的汽车,该吸能盒包括吸能盒本体,还包括加强支架,吸能盒本体为“几”字形结构,其包括中间立板及连接在中间立板两侧的两个侧立板,侧立板远离中间立板的一侧向外延伸出多个焊接翻边,加强支架位于侧立板和中间立板围合的区域内,加强支架包括上加强板及下加强板,上加强板相邻的三条侧边分别与中间立板和两个侧立板连接,且上加强板在吸能盒本体上的高度背向中间立板逐渐降低,下加强板呈弧形,其位于上加强板的下方,下加强板的一端与中间立板连接,另一端与上加强板的底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中的吸能盒,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吸能效果好。

Description

吸能盒及含有该吸能盒的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能盒及含有该吸能盒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汽车走进千家万户,汽车几乎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同时,随着汽车销售量及竞争力度不断增大,人们对汽车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汽车下边梁是汽车车身骨架中的关键部件之一,当汽车侧面受到碰撞时,若下边梁强度不足,将会导致车身变形严重,影响乘员安全。为了提高下边梁抗碰撞的能力,常在下边梁的内侧布置一吸能盒,该吸能盒能够较好的吸收碰撞对下边梁产生的冲击能量。
然而,现有技术当中,目前使用的吸能盒,通常为单片式结构,缺乏加强结构的设计,稳定性差,强度较弱,无法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性好的吸能盒及含有该吸能盒的汽车。
一种吸能盒,包括吸能盒本体,还包括设于所述吸能盒本体上的加强支架,所述吸能盒本体为“几”字形结构,其包括中间立板及连接在所述中间立板相对两侧的两个侧立板,所述侧立板远离所述中间立板的一侧向外延伸出多个焊接翻边,所述加强支架位于所述侧立板和所述中间立板围合的区域内,所述加强支架包括上加强板及下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相邻的三条侧边分别与所述中间立板和两个所述侧立板连接,且所述上加强板在所述吸能盒本体上的高度背向所述中间立板逐渐降低,所述下加强板呈弧形,其位于所述上加强板的下方,所述下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中间立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加强板的底部连接。
上述吸能盒,通过在“几”字形的吸能盒本体内增设一加强支架,而该加强支架的两个加强板相互支撑,且与该吸能盒本体的各侧板均建立连接,无疑增强了该吸能盒本体各侧板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吸能盒的稳定性,以确保该吸能盒为一稳定的腔体结构,大大提高了吸能盒的吸能强度。不仅如此,通过将上加强板倾斜向下布置,并在上加强板的下方支撑一弧形的下加强板,这种结构的加强支架,其在受到侧向碰撞冲击时,会产生弧形的变形,而不是直线变形,这样无疑增大了吸收碰撞冲击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加强支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侧立板的外侧表面上设有一腰型通孔,所述腰型通孔的孔口面积占据所述侧立板外侧表面的面积的1/3。
进一步地,所述侧立板的外侧表面上设有一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沿所述腰型通孔的孔缘环绕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上加强板包括一缓冲部,所述缓冲部位于所述下加强板靠近所述中间立板的一侧,所述缓冲部呈波浪形。
进一步地,所述下加强板的凸面朝向所述中间立板。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立板上设有一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下加强板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上加强板相邻的三条侧边分别向外延伸出多个焊接脚,所述上加强板通过所述焊接脚与所述吸能盒本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加强板上还设有一连接孔。
进一步地,所述上加强板相对水平面的倾斜夹角位于8°至12°之间。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出一种汽车,包括下边梁,还包括上述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通过所述焊接翻边焊接在所述下边梁的内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吸能盒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加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加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的加强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吸能盒 100 中间立板 11
侧立板 12 焊接翻边 121
腰型通孔 122 环形凸缘 123
上加强板 21 下加强板 22
焊接脚 211 定位孔 111
连接孔 212 缓冲部 213
下边梁 200 吸能盒本体 10
加强支架 2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吸能盒100,包括吸能盒本体10及设于所述吸能盒本体上的加强支架20。
所述吸能盒本体10为“几”字形结构,其包括中间立板11及连接在所述中间立板11相对两侧的两个侧立板12,所述侧立板12远离所述中间立板11的一侧向外延伸出三个焊接翻边121,三个所述焊接翻边121分别布置在所述侧立板12的顶部、侧部及底部。可以理解的,在其它实施例当中,在确保焊接稳定的前提下,所述焊接翻边121的设置数量还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其中,所述侧立板12的外侧表面上设有一腰型通孔122及一环形凸缘123,所述环形凸缘123沿所述腰型通孔122的孔缘环绕布置。所述腰型通孔122的孔口面积占据所述侧立板12外侧表面的面积的1/3。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所述腰型通孔122,不仅减轻了整个系统重量,而且还能提高碰撞方向的吸能效果。同时,将所述腰型通孔122的孔口面积控制在占据所述侧立板12外侧表面的面积的1/3,以在确保所述侧立板12强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提高系统的吸能效果。
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吸能盒本体10采用一体冲压成型工艺制作而成,这样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应力集中。
所述加强支架20位于所述侧立板12和所述中间立板11围合的区域A内,所述加强支架20包括上加强板21及下加强板22。所述上加强板21相邻的三条侧边分别与所述中间立板11和两个所述侧立板12连接,且所述上加强板21在所述吸能盒本体10上的高度背向所述中间立板11逐渐降低,也即将所述上加强板21倾斜向下布置。所述下加强板22呈弧形,其位于所述上加强板21的下方,所述下加强板22的一端与所述中间立板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加强板21的底部连接,所述下加强21的凸面朝向所述中间立板11。
其中,所述上加强板21相对水平面的倾斜夹角A为9°,在其它实施例当中,所述上加强板21相对水平面的倾斜夹角A还可以为8°至12°之间的任意值。
具体地,所述上加强板21相邻的三条侧边分别向外延伸出多个焊接脚211,所述上加强板21通过所述焊接脚211与所述吸能盒本体10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立板11上设有一定位孔111,所述定位孔111位于所述下加强板22的上方,该定位孔111用于与汽车车身连接,从而精确地确定所述吸能盒100的固定位置。
此外,所述上加强板21上还设有一连接孔212,所述连接孔212用于与汽车车身连接。
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吸能盒100采用铝合金材质制作而成,在其它实施例当中,所述吸能盒100还可以采用刚度及硬度适中的其它金属材质。
综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当中的吸能盒100,通过在“几”字形的吸能盒本体10内增设一加强支架20,而该加强支架20的两个加强板相互支撑,且与该吸能盒本体10的各侧板均建立连接,无疑增强了该吸能盒本体10各侧板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吸能盒的稳定性,以确保该吸能盒100为一稳定的腔体结构,大大提高了吸能盒100的吸能强度。不仅如此,通过将上加强板21倾斜向下布置,并在上加强板21的下方支撑一弧形的下加强板22,这种结构的加强支架,其在受到侧向碰撞冲击时,会产生弧形的变形,而不是直线变形(当上加强板21水平布置时受到的变形),这样无疑增大了吸收碰撞冲击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加强支架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吸能盒的加强支架20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当中的吸能盒与第一实施例当中的吸能盒100大抵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上加强板21包括一缓冲部213,所述缓冲部213位于所述下加强板22靠近所述中间立板11的一侧,所述缓冲部213呈波浪形。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该呈波浪形的缓冲部213,提高了所述上加强板21的抗冲击及抗弯折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吸能盒100吸收碰撞冲击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出一种汽车,请参阅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当中的汽车的吸能盒100的装配示意图,所述汽车包括吸能盒100及下边梁200,所述吸能盒10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当中的吸能盒100的结构相同,所述吸能盒100通过所述焊接翻边121焊接在所述下边梁200的内侧。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吸能盒100远离所述下边梁200的一侧(即中间立板11)可以通过定位孔111固定在车身纵梁或附近的车体上。
综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当中的汽车,采用吸能强度高的吸能盒100来对所述下边梁200进行吸能,使该汽车在侧面碰撞时,具有良好的耐撞性,保护乘员安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吸能盒,包括吸能盒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吸能盒本体上的加强支架,所述吸能盒本体为“几”字形结构,其包括中间立板及连接在所述中间立板相对两侧的两个侧立板,所述侧立板远离所述中间立板的一侧向外延伸出多个焊接翻边,所述加强支架位于所述侧立板和所述中间立板围合的区域内,所述加强支架包括上加强板及下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相邻的三条侧边分别与所述中间立板和两个所述侧立板连接,且所述上加强板在所述吸能盒本体上的高度背向所述中间立板逐渐降低,所述下加强板呈弧形,其位于所述上加强板的下方,所述下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中间立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加强板的底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立板的外侧表面上设有一腰型通孔,所述腰型通孔的孔口面积占据所述侧立板外侧表面的面积的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立板的外侧表面上设有一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沿所述腰型通孔的孔缘环绕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强板包括一缓冲部,所述缓冲部位于所述下加强板靠近所述中间立板的一侧,所述缓冲部呈波浪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强板的凸面朝向所述中间立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立板上设有一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下加强板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强板相邻的三条侧边分别向外延伸出多个焊接脚,所述上加强板通过所述焊接脚与所述吸能盒本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强板上还设有一连接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强板相对水平面的倾斜夹角位于8°至12°之间。
10.一种汽车,包括下边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通过所述焊接翻边焊接在所述下边梁的内侧。
CN201820583987.8U 2018-04-23 2018-04-23 吸能盒及含有该吸能盒的汽车 Active CN2080858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83987.8U CN208085807U (zh) 2018-04-23 2018-04-23 吸能盒及含有该吸能盒的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83987.8U CN208085807U (zh) 2018-04-23 2018-04-23 吸能盒及含有该吸能盒的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85807U true CN208085807U (zh) 2018-11-13

Family

ID=64056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83987.8U Active CN208085807U (zh) 2018-04-23 2018-04-23 吸能盒及含有该吸能盒的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858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52163B (zh) 车辆机舱总成及具有该车辆机舱总成的车辆
US20130341969A1 (en) Vehicle body floor structure
EP3219588B1 (en) T-shaped joint structure
JP2012106684A (ja) 鉄道車両の排障装置
JP6958722B2 (ja) フロア構造
CN206589655U (zh) 一种车辆电池包防护装置及使用该防护装置的车辆
CN204095914U (zh) 后轮罩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后轮罩加强装置的车辆
CN100443340C (zh) 车辆结构体
JP6574947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CN106697058A (zh) 一种汽车车身前纵梁结构及汽车
CN206384047U (zh) 汽车前座椅横梁总成结构
CN208085807U (zh) 吸能盒及含有该吸能盒的汽车
CN104477240B (zh) 前纵梁加强板、右前纵梁以及汽车
CN205554322U (zh) 车身后纵梁、下车体及汽车
CN205737101U (zh) 用于汽车顶棚拉手的安装支架
CN105691457A (zh) 一种汽车机舱纵梁与副车架纵梁的连接结构
CN211731598U (zh) 一种纵梁后段连接结构
CN211167095U (zh) 车辆横梁总成及车架
CN205220587U (zh) 车门加强结构、车门结构和车辆
JP2014133520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6476900A (zh) 一种后部总成和包括该后部总成的汽车
JPWO2020054859A1 (ja) パネル部材
CN217074541U (zh) 汽车地板面板及汽车地板
CN211391454U (zh) 车身总成及汽车
CN201169792Y (zh) 一种建筑机械驾驶室骨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