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52985U - 连接端子、电连接组件及电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端子、电连接组件及电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852985U CN207852985U CN201820016526.2U CN201820016526U CN207852985U CN 207852985 U CN207852985 U CN 207852985U CN 201820016526 U CN201820016526 U CN 201820016526U CN 207852985 U CN207852985 U CN 20785298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terminal
- connection terminal
- axially
- lume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12 protector Effects 0.000 claims 8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端子、电连接组件及电连接器组件。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端子本体。所述端子本体具有轴向延伸方向。所述端子本体具有管腔壁。所述管腔壁围成一管腔。所述管腔沿所述端子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用于与对配端子插接配合并彼此电连接;且所述连接端子为板材冲压件。所述连接端子结构精简、便利于对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结构,特别是一种连接端子、电连接组件及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器产品的不断深入应用,用于实现不同电子部件之间的电连接的连接端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多。特别地,随着新能源的利用,电动汽车的使用也不断增多。相应地,诸如电动汽车等车辆内部的电连接往往需要相应的连接端子实现。如何使得连接端子更适宜应用则成为需要考虑的因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精简、便利于对配连接的连接端子、电连接组件及电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端子本体。所述端子本体具有轴向延伸方向。所述端子本体具有管腔壁。所述管腔壁围成一管腔。所述管腔沿所述端子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用于与对配端子插接配合并彼此电连接;且所述连接端子为板材冲压件。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端子还包括外接连接部。所述外接连接部自所述端子本体横向连续延伸设置,用于连接外部元件。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端子还包括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设置在所述端子本体的外周面。所述引导部用于引导所述连接端子轴向安装至对配壳体内。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端子还包括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二引导部设置在所述端子本体的外周面,用于与对配壳体周向阻挡配合。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端子还包括轴向保持部。所述轴向保持部为自所述端子本体的外周面径向内凹的凹陷部。当所述端子本体安装至对配壳体的容置腔内时,所述轴向保持部可与对配壳体轴向阻挡配合。
优选地,所述轴向保持部包括保持孔。所述保持孔由保持孔壁围成,所述保持孔壁可与对配壳体的止退部轴向阻挡配合。
优选地,所述轴向保持部还包括限位缺口。所述限位缺口由限位缺口壁围成。当二次锁延伸至所述限位缺口内时,所述限位缺口壁用于与二次锁轴向阻挡配合。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端子还包括安装保持部。所述安装保持部突出设置在所述管腔壁的内表面上,用于与接触连接件轴向阻挡配合。
优选地,所述安装保持部包括第一突出部及第二突出部;
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轴向间隔排布。当对配连接件轴向安装至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时,该对配连接件可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及所述第二突出部轴向阻挡配合。
优选地,所述连接端子由一整块金属板冲压制成。
优选地,所述金属板具有第一接缝壁及第二接缝壁。所述第一接缝壁与所述第二接缝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接缝壁设置有限位缺口或限位槽。所述第二接缝壁突出设置有保持臂。所述保持臂沿所述连接端子的周向延伸至所述限位缺口或限位槽内。
优选地,所述管腔壁的厚度均匀一致。
优选地,所述管腔为圆形管腔。
优选地,所述连接端子用于电动汽车内部大电流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组件。所述电连接组件包括根据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及支撑壳体。所述支撑壳体包括容腔壁。所述容腔壁围成一容置腔。所述连接端子延伸至所述容置腔内。
优选地,所述容腔壁在轴向形成有前端及后端。所述容腔壁的前端设置有阻挡部。所述阻挡部径向向内突出设置。所述端子本体在轴向形成有前端壁及后端壁。所述端子本体的前端壁可与所述阻挡部轴向阻挡配合。
优选地,所述的电连接组件还包括接触连接件。所述接触连接件容置在所述连接端子的管腔内。所述接触连接件与所述管腔壁接触电连接,并用于与对配端子的接触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接触连接件为独立一体件,并可拆卸地容置在所述连接端子的管腔内。
优选地,所述的电连接组件还包括绝缘防护件。所述绝缘防护件固定设置所述管腔内,并延伸突出所述管腔,用于与人体手指阻挡配合。
优选地,所述绝缘防护件包括安装脚。所述管腔壁的内壁上设置有防护件安装孔,用于容置并配合所述安装脚,将所述绝缘防护件保持在所述管腔内的轴向位置。
优选地,所述管腔壁的外壁上设置有保持孔。所述保持孔由保持孔壁围成,所述保持孔壁可与支撑壳体的止退部轴向阻挡配合。
优选地,所述保持孔和所述防护件安装孔相互连通形成通孔,以用于所述连接端子同时与支撑壳体和所述绝缘防护件轴向阻挡配合。
优选地,所述绝缘防护件还包括防护阻挡臂,所述防护阻挡臂延伸至所述管腔的前端,用于阻挡人体手指以阻止人体手指与连接端子误接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括根据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及对配连接器。所述对配连接器包括对配端子。所述对配端子延伸至所述管腔内,并与所述连接端子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连接端子通过管腔可以与对应的公端子实现对配插接,整体结构精简。所述连接端子通过冲压制造形成,能够节省材料且节省了制造成本,有利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连接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连接端子在另一个视角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连接端子自前端向后端的轴向投影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组件的剖视图。
图5为图4的电连接组件设置有对配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连接端子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连接端子在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包括有图6的连接端子的电连接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电连接组件轴向立体剖视图。
图10为图8的电连接组件轴向剖视图。
图11为图8的电连接组件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的连接端子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连接端子的自前端向后端的投影示意图。
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包括有图12的连接端子的电连接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电连接组件自前端向后端的投影示意图。
图16为图14的电连接组件自后端向前端的投影示意图。
图17图14的电连接组件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括有图17的电连接组件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的连接端子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包括有图19的连接端子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连接端子101。所述连接端子101用于实现对配电连接。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端子101为可与公端子插接对配以实现电连接的母端子。
所述连接端子101包括端子本体10。所述端子本体10的具体形状及构造只要能够支撑所述连接端子101的其他结构即可。所述端子本体10具有轴向方向。相应地,所述连接端子10沿轴向与对应的公端子对配连接。所述连接端子10在轴向形成有前端10a及后端10b。相应地,所述连接端子10的前端10a与对应的公端子最先接触对配组装。所述端子本体10还具有与轴向垂直的径向。所述连接端子10具有外周面12a。所述外周面12a沿所述端子本体10的周向延伸设置。所述外周面12a可以包括下述管腔壁12的外周面。也即是,管腔壁12的外周面构造为所述端子本体10的外周面12a。作为优选,所述端子本体10具有管腔壁12。所述管腔壁12围成一管腔14。相应地,所述管腔14用于容纳公端子,并通过所述管腔壁12与该公端子接触电连接。具体地,所述管腔14轴向延伸呈一通腔。所述管腔14的具体形状根据需要而选择,只要能够实现与对应的公端子的对配即可。为了便利于实现与对配公端子的插接配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管腔14大致为圆形管腔。
为了充分利用材料、便利于制造及保持相应的均匀性能,所述端子本体10的管腔壁12的厚度均匀一致。
所述端子本体10上设置有引导部30。所述引导部30自所述端子本体10的外周面径向突出设置。具体地,所述引导部30自所述端子本体10的外周面12a径向向外连续突出设置。所述引导部30用于将所述连接端子101准确引导安装至对应的支撑壳体200内的预设位置。所述引导部30可以为任意突出的结构,以能够延伸至支撑壳体200的呈限位槽的对配保持部240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30为凸台。为了进一步便利于实现所述连接端子101与支撑壳体200的快速组装一体,所述引导部30轴向延伸至所述端子本体10的前端10a。根据需要,所述引导部30可以相对于所述端子本体10的前端10a轴向突出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充分节省材料及节省空间,所述引导部30与所述端子本体10的前端10a齐平设置。为了便利于制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30为冲压构造。也即是,所述引导部30自所述管腔壁12的内表面凹陷,而在所述管腔壁12的外表面形成凸起。
为了进一步提升所述连接端子101稳固组装在对应的支撑壳体200内的稳固一体性能,所述引导部30具有侧壁32。所述侧壁32用于与支撑壳体200周向阻挡配合,以阻止所述连接端子101相对于支撑壳体200发生转动。相应地,所述引导部30的侧壁32为阻挡壁。为了进一步稳固地保持所述连接端子101,在本实施例中,一对侧壁32、32b分别可与支撑壳体200周向阻挡配合,以阻止所述连接端子101相对于支撑壳体200发生逆时针转动、顺时针转动。
为了进一步提升便利于将所述连接端子101快速安装至对应的支撑壳体200的准确位置,所述连接端子101还包括第二引导部40。所述第二引导部40自所述端子本体10的外周面径向突出设置。所述第二引导部40可以具有与所述引导部30相同的结构。相应地,所述第二引导部40大致呈为凸台。为了进一步提升所述第二引导部40的引导性能,所述第二引导部40与所述引导部30轴向间隔设置。进一步地,为了便利于组装,所述第二引导部40与所述引导部30轴向正对设置。也即是,所述第二引导部40与所述引导部30沿所述端子本体10的轴向对齐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二引导部40自所述端子本体10的轴向延伸至所述端子本体10的后端10b。为了进一步避免所述连接端子101相对于支撑壳体200发生转动,所述引导部40的一对侧壁42、42b可与支撑壳体200周向阻挡配合。相应地,所述第二引导部40能够与对应的支撑壳体200周向阻挡配合,从而进一步增强所述连接端子101相对于支撑壳体200的稳固保持性能。为了便利于制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导部40为冲压构造。也即是,所述引导部40自所述管腔壁12的内表面凹陷,而在所述管腔壁12的外表面形成凸起。
为了提升所述连接端子101的整体稳固性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101为一体件。相应地,所述连接端子101为一整块金属板材制造形成。优选地,所述连接端子101为板材冲压件。为了提升导电性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板材可以为铜板材。为了使得所述连接端子101的各个部分的性能一致,所述金属板材的厚度均匀一致。可选地,所述连接端子101为圆形母端子。也即是,所述连接端子101的外周面具有圆周面。相应地,所述端子本体10为圆管状。所述连接端子101可以与公端子对配插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端子101用于电动汽车内部大电流电连接。也即是,所述连接端子101为可在电动汽车内部传输大电流的连接端子。如无特殊说明,在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大电流”可以为电流强度20-85安培的电流。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组件201。所述电连接组件201包括前述记载的连接端子101对及支撑壳体200。所述支撑壳体200用于支撑保持所述连接端子101,并与该连接端子101组装一体。
所述支撑壳体200包括壳本体220。所述壳本体220具有容腔壁221。所述容腔壁221围成一容置腔223。所述容置腔223用于容纳对应的连接端子101。所述容置腔223的具体形状及构造只要能够容纳对应的连接端子101即可。所述容腔壁221在轴向形成有前端220a及后端220b。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腔壁221的前端220、后端220b即为壳本体220的前端、后端。为了便利于实现对配组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223沿所述壳本体220的轴向贯穿呈一通腔。也即是,所述容置腔223呈一管腔状。
为了对配保持所述连接端子101,所述容腔壁221的内表面221a设置有对配保持部240。所述对配保持部240用于与所述连接端子101的引导部30轴向引导配合,也即是约束所述连接端子101的轴向安装方向。所述对配保持部240的具体形状及构造只要能够保持对应的引导部30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利于制造及形成稳定的限位配合,所述对配保持部240为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自所述容腔壁221的内表面221a凹陷形成。所述限位槽沿所述壳本体220的轴向延伸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可同时容纳引导部30及第二引导部40。相应地,所述限位槽具有一对槽侧壁。所述一对槽侧壁可与引导部30周向阻挡配合,以阻止所述连接端子101相对于所述支撑壳体200发生转动。进一步地,所述一对槽壁可与第二引导部40周向阻挡配合,以阻止所述连接端子101相对于所述支撑壳体200发生转动。
作为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对配保持部240可以为限位凸肋(图中未示出)。相应地,所述引导部可以为诸如引导槽等径向凹陷结构(图中未示出)。所述引导槽自所述端子本体10的外周面12a凹陷形成。所述引导槽沿所述端子本体10的轴向延伸。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引导部亦可以为第二引导槽。更具体地,所述第二引导槽可以与所述引导槽连通设置。所述限位凸肋可延伸至所述引导槽内,从而引导连接端子101的轴向安装方向,并可避免所述连接端子101发生周向转动。
为了进一步稳固的保持所述连接端子101,所述支撑壳体200还包括阻挡部260。所述阻挡部260设置在所述壳本体220的前端。具体地,所述阻挡部260设置在所述容腔壁221的前端220a上。所述阻挡部260只要能够与所述连接端子101阻挡配合,以避免该连接端子101自所述容置腔223内逃离即可。具体地,所述阻挡部260自所述容腔壁221的内表面径向突出设置,并可与所述端子本体10的前端10a轴向阻挡配合。为了进一步提升所述阻挡部260的稳定阻挡性能,所述阻挡部260自所述容腔壁221的周向延伸呈一闭环状。
相应地,所述连接端子101自所述端子本体10的后端10b向前端10a的方向插设至所述容置腔223内。所述阻挡部260可与所述端子本体10的前端10a轴向阻挡配合,以阻止所述连接端子101向前脱离所述容置腔223外。
下面具体说明所述连接端子101与所述支撑壳体200的组装关系:所述端子本体10的前端10a自所述支撑壳体200的容置腔223的后端插入。所述端子本体10的前端10a可与所述支撑壳体200的阻挡部260轴向阻挡配合。所述连接端子101可与所述支撑壳体200的下述止退部280轴向阻挡配合。所述引导部30延伸至呈限位槽的所述对配引导部240内,并可沿所述对配引导部240移动至预设位置。相应地,所述第二引导部40延伸至所述对配引导部240内。所述引导部30、所述第二引导部40可以与所述对配引导部240的转动阻挡配合,从而阻止所述连接端子101相对于所述支撑壳体200发生转动。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30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301电连接组件201及对配连接器(图中未示出)。
所述对配连接器包括对配端子302。所述对配端子302轴向延伸至所述支撑壳体200的容置腔223内,并与所述连接端子101接触电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对配端子302的一端延伸至插设在所述连接端子101的管腔14内,并与所述管腔壁12电连接。所述对配端子302的具体规格、形状根据需要而选择。根据需要,所述对配连接器还包括对配壳体(图中未示出)。所述对配壳体用于支撑所述对配端子302。容易想到的是,所述对配壳体的具体形状及构造只要能够支撑所述对配端子302即可。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6及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又一种连接端子401。与实施例一的连接端子101不同的是,所述连接端子401包括与对配的支撑壳体200配合的结构。
所述连接端子401包括端子本体410。所述端子本体410具有管腔壁412。所述管腔壁412围成一管腔414。所述管腔壁412上设置有轴向保持部430。所述轴向保持部430用于与所述支撑壳体200阻挡配合,以阻止所述连接端子401相对于所述支撑壳体200发生活动。所述轴向保持部430可以为任意可以实现阻挡配合的结构。所述轴向保持部430为凸台、悬臂等突出阻挡结构。所述轴向保持部430也可以为凹槽等保持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轴向保持部430为自所述端子本体410的外周面412a径向内凹的凹陷部。也即是,在沿所述端子本体410的径向上,所述轴向保持部430自所述外周面412a向内延伸的凹陷结构。优选地,所述轴向保持部430包括保持孔432。所述保持孔432由保持孔壁434围成。当所述支撑壳体200的阻挡部260径向延伸至所述保持孔432内,所述保持孔壁434可与该阻挡部260轴向阻挡配合。
为进一步便利于将下属绝缘防护件500安装至所述连接端子401的管腔414内。所述保持孔432为通孔。也即是,所述保持孔432贯穿所述管腔壁412地设置。相应地,所述保持孔432连通所述管腔414。具体地,所述支撑壳体200的阻挡部260自所述管腔414外延伸向内延伸至所述保持孔432内。下述绝缘防护件500的安装脚515自所述管腔414内延伸至所述保持孔432内。所述保持孔432的形状根据需要而选择,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轴向阻挡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利于对配组装,所述保持孔432大致呈半圆形孔或字母“D”字形孔。
为了将下述端子保护套202稳固的组装在所述支撑壳体200上,所述连接端子401的管腔壁41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限位孔450。所述限位孔450可与端子保护套202轴向阻挡配合。所述限位孔450可以为盲孔。在本实施例中,为充分提升限位保持性能,所述限位孔450为通孔。相应地,所述限位孔450自所述管腔壁412的外周面延伸贯穿内周面412b,并与所述管腔414连通设置。所述限位孔450的具体形状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阻挡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限位保持性能,一对限位孔450、450b背对设置,且为矩形孔。
为了进一步提升所述连接端子401与所述支撑壳体200的稳固组装一体性能,所述连接端子401的端子本体410可与前述二次锁300轴向阻挡配合。相应地,所述端子本体410的后端410b与二次锁300阻挡配合。为了提升所述连接端子401与二次锁300的阻挡配合性能,所述连接端子401的端子本体410上设置有限位缺口436。所述限位缺口436有限位缺口壁438围成,并可与二次锁300接触阻挡。相应地,所述限位缺口436形成有轴向开口,以便利于所述二次锁300的锁止部320轴向容置在所述限位缺口436内。相应地,所述限位缺口436作为所述轴向保持部430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或者,所述限位缺口436为所述轴向保持部430的部分结构。也即是,所述轴向保持部430包括限位缺口436。可选地,所述限位缺口壁438包括轴向限位壁438a。所述轴向限位壁438a用于与二次锁200轴向阻挡配合。具体地,所述轴向限位壁438a阻止二次锁200轴向向前移动。可选地,所述限位缺口壁438包括周向限位壁438b。所述周向限位壁438b用于阻止所述连接端子401相对于支撑壳体200转动。也即是,所述周向限位壁438b可与连接端子401周向阻挡配合。具体地,一对周向限位壁438b正对设置,并与所述轴向限位壁438a连接并围成一字母“U”字形缺口。
实施例五:
请参阅图8至图10,本实用新型提供又一种电连接组件501。所述电连接组件501包括前述的支撑壳体200及前述记载的连接端子401。
下面具体说明所述连接端子401与支撑壳体200配合关系:所述端子本体410延伸至所述管腔414内。相应地,所述止退部280自所述管腔414外延伸至所述保持孔432内,并与所述保持孔壁434轴向阻挡配合,以阻止所述连接端子401相对于所述支撑壳体200发生轴向移动。相应地,所述保持孔432相当于第一次锁止结构,以避免所述连接端子401自所述容置腔223内退出。
为了进一步便利于稳固保持所述连接端子401,所述容腔壁221上设置有安装孔290。所述安装孔290用于容置下述实现对所述连接端子101轴向阻挡的二次锁300。为了便利于二次锁300的组装,所述安装孔290径向贯穿所述管腔壁221设置呈一通孔。相应地,所述安装孔290连通所述容置腔223。
为了稳固地保持下述二次锁300,所述容腔壁221上设置有卡接配合部295。所述卡接配合部295用于与二次锁300卡接配合。所述卡接配合部295可以为任意与二次锁300的卡扣卡接配合的结构。譬如,所述卡接配合部295为卡接腔或卡接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配合部295为可以卡扣径向阻挡配合的台阶。所述卡接配合部295可以与二次锁200径向卡接配合,从而阻止该二次锁200自所述安装孔290退出。本实施例中,一对卡接配合部295、295b与对应一对卡扣340、340b径向卡接配合。
为了进一步稳固的保持所述连接端子401,所述支撑壳体200还包括止退部280。所述止退部280自所述容腔壁221的内表面221a径向突出设置。所述止退部280可与所述连接端子401轴向阻挡配合,以阻止该连接端子401自所述容置腔223内退出。具体地,所述止退部280可与所述端子本体410的后端410b轴向阻挡配合,以阻止所述连接端子101自所述容置腔223退出。所述止退部280可以为任意可以实现轴向阻挡的径向突出结构。为了便利于所述止退部280实现与对应的连接端子101的阻挡配合,所述止退部280为卡扣。进一步便利于连接端子401的组装,所述止退部280为倒扣。进一步地,所述止退部280延伸至所述保持孔432内,并可与所述保持孔壁434阻挡配合,以阻止所述连接端子401自所述支撑壳体200退出。
所述止退部280可与所述端子本体410的后端410b轴向阻挡配合,以阻止所述连接端子401向后退出所述容置腔223外。进一步地,上述阻挡部260与所述止退部280分别位于上述对配引导部240的前后两端。也即是,上述阻挡部260、上述对配引导部240、所述止退部280沿轴向依次分布。
所述电连接组件501还包括端子保护套202。所述端子保护套202设置在所述支撑壳体200上。具体地,所述端子保护套202具有安装突出部252。所述安装突出部252延伸至所述限位孔450内。在本实施例中,一对安装突出部252、252b延伸至对应的限位孔450、450b内,从而实现组装一体。更具体地,所述端子保护套202的延伸至所述支撑壳体200的容置腔223内。所述端子防护套202用于进一步保护连接端子401,提升诸如绝缘防护等性能。
为了进一步将稳固地保持所述连接端子40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301还包括二次锁300。所述二次锁300安装至所述支撑壳体200,并与所述连接端子101轴向阻挡配合,以阻止所述连接端子101向后自所述容置腔223内退出。具体地,所述二次锁200延伸至所述支撑壳体200的安装孔290内,并与所述端子本体10的后端10b阻挡配合。所述二次锁300包括锁止部320。所述锁止部320径向突出设置,并与所述端子本体10的后端10b轴向正对以可阻挡配合。
为了提升所述二次锁300的稳固性能,所述二次锁300还包括卡扣340。所述卡扣340与所述支撑壳体200径向连接一体,以阻止所述二次锁300自所述安装孔290退出。作为变形,所述二次锁300可与所述支撑壳体200插接配合或黏结配合。为了增强稳固性能,一对卡扣340、340b与对应的一对卡接配合部295、295b卡接配合。
下面具体说明所述连接端子401与所述二次锁300的配合关系:所述二次锁300的所述锁止部320通过所述支撑壳体200的安装孔290,并延伸至所述限位缺口436内。所述锁止部320可与所述限位缺口壁438轴向阻挡配合。相应地,所述限位缺口436与所述二次锁300形成第二次锁止配合关系,从而进一步增强对所述连接端子401的稳固保持一体的性能。
为了提升安全防护性能,所述电连接组件501包括绝缘防护件500。所述绝缘防护件500为电绝缘材质构造。作为优选,所述绝缘防护件500为橡胶材质构造。所述绝缘防护件500延伸至所述管腔414内,以避免诸如人体手指部分插入所述管腔414内而造成安全隐患。所述绝缘防护件500轴向延伸,并延伸至所述管腔414的前端。具体地,所述绝缘防护件500具有安装脚515。所述安装脚515径向延伸至所述连接端子401的所述保持孔432。具体,所述安装脚515自所述管腔414内延伸至所述保持孔432内。为了进一步增强对所述绝缘防护件500的稳固保持性能,在本实施例中,一对所述安装脚515、515b分别反向延伸至插设至对应的一对保持孔432、432b内。所述绝缘防护件500还具有防护阻挡臂530。所述防护阻挡臂530轴向连续延伸。所述防护阻挡臂530可延伸至所述管腔414的前端。所述防护阻挡臂530可用于直接与诸如人体手指接触,从而避免手指连接端子401误接触。
作为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容腔壁412的内周面412a设置相应的防护件安装孔435。所述防护件安装孔435用于容置容置所述绝缘防护件500的安装脚515。也即是,所述防护件安装孔435与所述保持孔432分别为错开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持孔432为通孔,则可以容置所述安装脚515。也即是,所述防护件安装孔435与所述保持孔432连接成一通孔。相应地,防护件安装孔435b与保持孔432b连通为一通孔。
实施例六:
请参阅图1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50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503。所述电连接器组件503包括前述电连接组件501及对配端子302。
所述对配端子302轴向延伸至所述支撑壳体200的容置腔223内,并与所述连接端子401接触电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对配端子302的一端延伸至插设在所述连接端子401的管腔414内,并与所述管腔壁412电连接。所述对配端子302的具体规格、形状根据需要而选择。
实施例七:
请参阅图12及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又一种连接端子601。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连接端子601还包括用于保持下述接触连接件700的保持结构。
所述连接端子601包括管腔壁612。所述管腔壁612可以为端子本体610的一部分。所述端子本体610作为所述连接端子601实现电连接的主要结构。所述管腔壁612围成一管腔614。所述管腔614用于容置接触连接件700。所述连接端子601具有轴向延伸方向。相应地,所述管腔壁612轴向延伸设置。所述管腔壁612沿轴向形成有前端610a、后端610b。如无特殊说明,在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前、后”为相对概念。具体地,所述连接端子601与对配端子302最先接触对配的端部为前端。
为了便利于稳固保持接触连接件700,所述连接端子601还包括安装保持部630。所述安装保持部630设置在所述管腔壁612的内表面612b。相应地,所述管腔壁612具有外表面612a。所述安装保持部630用于与接触连接件700轴向阻挡配合。所述安装保持部630的具体形状及构造只要能够将对应的接触连接件700稳固地保持在所述管腔614内即可。譬如,所述安装保持部630可以为卡扣,以可与接触连接件700卡接配合。作为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安装保持部630可以为诸如限位槽等凹陷结构(图中未示出)。相应地,接触连接件700可以设置突出结构(图中未示出)。所述突出结构径向延伸至所述凹陷结构内,从而使得接触连接件700实现与连接端子601的轴向阻挡。进一步地,接触连接件700的径向尺寸可缩小,从而可以使得所述突出结构便利于安装至所述凹陷结构内,而当接触连接件700的弹性形变结构恢复形变时使得所述突出结构可以与凹陷结构轴向阻挡配合。
为了便利于制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保持部30为自所述管腔壁612的内表面612b突出设置的突出结构。也即是,所述安装保持部630通过径向突出设置,从而能够实现与接触连接件700的轴向阻挡配合。所述安装保持部630可以为诸如凸台、凸肋等突出结构。
为了进一步提升所述连接端子601对相应的接触连接件700的轴向阻挡配合性能,所述安装保持部630包括第一突出部632及第二突出部634。所述第一突出部632与所述第二突出部634沿所述连接端子601的轴向间隔设置。相应地,所述第一突出部632与所述第二突出部634之间的间隔用于容置接触连接件700。为充分节省空间,所述第一突出部632轴向延伸至与所述管腔壁612的前端610a齐平设置。为了提升所述安装保持部630的限位保持性能,所述安装保持部630与接触连接件700为面与面的接触阻挡。具体地,所述第一突出部632具有第一阻挡面636。所述第二突出部634具有第二阻挡面638。所述第一阻挡面636与所述第二阻挡面638轴向相对且间隔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阻挡面636为平面;所述第二阻挡面638为平面。
为了进一步提升所述连接端子601对对应的接触连接件700的保持性能,多个安装保持部630沿所述连接端子601的周向分布设置。作为优选,多个所述安装保持部630沿所述连接端子601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设置。相应地,多个所述第一突出部632沿连接端子601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设置。多个所述第二突出部634沿所述连接端子601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设置。所述第一突出部632的具体数量根据需要而选择,可以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所述第二突出部634的具体数量根据需要而选择,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六个所述第一突出部632周向均匀间隔排布呈一圈。六个所述第二突出部634周向均匀间隔排布呈一圈。所述第一突出部632与所述第二突出部634可以轴向正对设置。
所述安装保持部630可以通过任意方式制造形成。为了便利于制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保持部630的冲压结构。相应地,所述安装保持部630自所述管腔壁612的内表面612b突出设置,并在所述管腔壁612的外表面612a形成凹陷。具体地,第一突出部632、第二突出部634具有冲压结构。
为了提升所述连接端子601的稳固性能,所述连接端子601为一体件。为了便利于制造、节省成本,所述连接端子601为冲压一体件。
实施例八:
请参阅图14至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又一种电连接组件701。所述电连接组件701包括前述记载的连接端子601及接触连接件700。
请一并参阅下述图17,所述接触连接件700用于分别与所述连接端子601及对配端子302接触电连接。所述接触连接件700延伸至所述管腔614内。所述接触连接件700与所述安装保持部630轴向阻挡配合。所述接触连接件700包括对配连接本体710。所述对配连接本体710具有前端面710a及后端面710b。具体地,所述对配连接本体710的前端面710a可与所第一突出部632轴向阻挡配合。所述对配连接本体710的后端面710b可与所述第二突出部634轴向阻挡配合。也即是,所述对配连接本体710设置在所述第一突出部632与所述第二突出部634之间。更具体地,所述第一突出部632的第一阻挡面636与所述接触连接件700的前端面710a可轴向阻挡配合。所述第二突出部634的第二阻挡面638可与所述接触连接件700的后端面710b可轴向阻挡配合。作为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接触连接件700的前端面710a为平面;所述接触连接件700的后端面710b为平面。所述接触连接件700为独立一体件。也即是,所述接触连接件700为与其他部件分离、独立成型的一体件。所述接触连接件700可拆卸地容置在所述官腔614内。
为了便利于组装,作为优选,所述接触连接件700为径向尺寸可缩小的弹性形变结构,从而能够便利于安装至所述第一突出部632与所述第二突出部634之间。所述接触连接件700沿所述连接端子601的周向延伸设置。更具体地,当所述接触连接件700处于未受外力的自由状态时,该接触连接件700的径向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管腔614的径向尺寸相当,从而提升该接触连接件700与所述管腔壁612的稳定接触及提升该接触连接件700与所述安装保持部630的轴向阻挡的稳固性。
所述接触连接件700具有一个或多个弹性臂730。所述弹性臂730可径向分别抵接所述连接端子601的管腔壁612上及对配端子302上。相应地,所述接触连接件700可以形成多点电接触。
实施例九:
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又一种电连接组件703。与前述记载的电连接组件701相比,本实施例的电连接组件703还包括前述记载的支撑壳体200。相应地,所述连接端子601延伸至所述容置腔223内。
实施例十:
请参阅图1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705。所述电连接器组件705包括前述记载的电连接组件701及前述记载的对配端子302。所述对配端子302与所述连接端子601接触电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17及图18,下面具体说明所述连接端子601与所述对配端子302的配合关系:所述接触连接件700具有对配连接本体710。所述对配连接本体710延伸至所述连接端子601的管腔614内。且所述对配连接本体710的外表面712a与所述管腔壁612接触电连接。所述对配连接本体710具有对配连接管腔714。所述对配连接管腔714轴向延伸设置。所述对配端子302延伸至所述对配连接管腔714内,并与所述对配连接本体710的内表面712b接触电连接。
实施例十一:
请参阅图19本实用新型提供又一种连接端子801。相较于采用切削加工的方式,所述连接端子801为冲压一体件,从而能够节省材料、便利于制造以节省成本。
所述连接端子801具有端子本体810。所述端子本体810具有管腔壁812。所述管腔壁812围成一管腔814。所述连接端子801通过冲压形成一体件。作为优选,为了充分节省材料、便利于制造,所述连接端子801采用一整块金属板材冲压形成。为了使得所述连接端子801具有均匀的导电性能及机械强度,所述金属板材的厚度均匀一致。也即是,所述连接端子801由一整块厚度均匀的金属板材制造形成。相应地,所述管腔壁812的厚度均匀一致。
所述连接端子801还包括外接连接部830。所述外接连接部830自所述端子本体810后端沿轴向连续延伸设置。所述外接连接部830用于连接其他电连接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利于与诸如柔软的导线等外部元件(图中未示出)电连接,所述外接连接部830包括一对连接臂832、832b。所述一对连接臂832、832b径向突出设置,并围成一引导槽834。
相应地,所述管腔814由平板状的金属板材弯折形成。作为优选,为了提升所述管腔814的稳固性能,所述管腔壁812具有正对设置的第一接缝壁816及第二接缝壁818。所述第一接缝壁816与所述第二接缝壁818周向正对设置,并围成所述管腔814。所述第一接缝壁816上设置有限位缺口840。作为变形,所述限位缺口840可以采用诸如限位槽替换。所述第一接缝壁816上设置有保持臂850。所述保持臂850延伸至所述限位缺口840内,以可与所述彼此轴向阻挡配合。作为优选,为了增强轴向阻挡配合性能,所述保持臂850呈倒梯形。也即是,所述倒梯形的较短的下底边设置在所述第一接缝壁816上。相应地,所述限位缺口840的开口宽度逐渐减小。
实施例十二:
请参阅图2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组件803。所述电连接组件803包括前述的支撑壳体200及前述记载的连接端子801。相应地,所述连接端子801延伸至所述支撑壳体200的容置腔223内。
实施例十三:
请继续参阅图2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805。所述电连接器组件705包括前述记载的电连接组件701及前述记载的对配端子302。所述对配端子302与所述连接端子601接触电连接。
下面具体说明所述连接端子801与所述对配端子302的配合关系:所述接触连接件700具有对配连接本体710。所述对配连接本体710延伸至所述连接端子801的管腔814内。且所述对配连接本体710的外表面712a与所述管腔壁812接触电连接。所述对配连接本体710具有对配连接管腔714。所述对配连接管腔714轴向延伸设置。所述对配端子302延伸至所述对配连接管腔714内,并与所述对配连接本体710的内表面712b接触电连接。进一步地,为了充分节省空间,所述连接端子302具有插接腔314。所述绝缘防护件500具有防护阻挡臂530。所述防护阻挡臂530轴向延伸设置,以可阻挡人手指插入。相应地,所述防护阻挡臂530延伸至所述插接腔314内,从而充分节省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出现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一、另一”等均为相对方位概念,通过结合附图以便利于理解各个部件的相对空间位置。其中,“轴向”可以为连接端子101、401、601、801的长度方向,也即是与对配端子302的组装方向;“径向”与“轴向”相对垂直;“周向”则可以指环绕“轴线”的方向,也可以为圆周方向。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24)
1.一种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子本体,所述端子本体具有轴向延伸方向;
所述端子本体具有管腔壁;所述管腔壁围成一管腔;所述管腔沿所述端子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用于与对配端子插接配合并彼此电连接;且
所述连接端子为板材冲压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接连接部,所述外接连接部自所述端子本体横向连续延伸设置,用于连接外部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设置在所述端子本体的外周面;
所述引导部用于引导所述连接端子轴向安装至对配壳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二引导部设置在所述端子本体的外周面,用于与对配壳体周向阻挡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轴向保持部,所述轴向保持部为自所述端子本体的外周面径向内凹的凹陷部;
当所述端子本体安装至对配壳体的容置腔内时,所述轴向保持部可与对配壳体轴向阻挡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向保持部包括保持孔;
所述保持孔由保持孔壁围成,所述保持孔壁可与对配壳体的止退部轴向阻挡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向保持部还包括限位缺口;所述限位缺口由限位缺口壁围成;
当二次锁延伸至所述限位缺口内时,所述限位缺口壁用于与二次锁轴向阻挡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安装保持部,所述安装保持部突出设置在所述管腔壁的内表面上,用于与接触连接件轴向阻挡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保持部包括第一突出部及第二突出部;
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轴向间隔排布;
当对配连接件轴向安装至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时,该对配连接件可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及所述第二突出部轴向阻挡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子由一整块金属板冲压制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板具有第一接缝壁及第二接缝壁;
所述第一接缝壁与所述第二接缝壁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接缝壁设置有限位缺口或限位槽;
所述第二接缝壁突出设置有保持臂;
所述保持臂沿所述连接端子的周向延伸至所述限位缺口或限位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腔壁的厚度均匀一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腔为圆形管腔。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子用于电动汽车内部大电流电连接。
15.一种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及
支撑壳体,所述支撑壳体包括容腔壁;所述容腔壁围成一容置腔;
所述连接端子延伸至所述容置腔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腔壁在轴向形成有前端及后端;
所述容腔壁的前端设置有阻挡部;
所述阻挡部径向向内突出设置;
所述端子本体在轴向形成有前端壁及后端壁;
所述端子本体的前端壁可与所述阻挡部轴向阻挡配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触连接件,所述接触连接件容置在所述连接端子的管腔内;
所述接触连接件与所述管腔壁接触电连接,并用于与对配端子的接触电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连接件为独立一体件,并可拆卸地容置在所述连接端子的管腔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绝缘防护件,所述绝缘防护件固定设置所述管腔内,并延伸突出所述管腔,用于与人体手指阻挡配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防护件包括安装脚;
所述管腔壁的内壁上设置有防护件安装孔,用于容置并配合所述安装脚,将所述绝缘防护件保持在所述管腔内的轴向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腔壁的外壁上设置有保持孔;
所述保持孔由保持孔壁围成,所述保持孔壁可与支撑壳体的止退部轴向阻挡配合。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孔和所述防护件安装孔相互连通形成通孔,以用于所述连接端子同时与支撑壳体和所述绝缘防护件轴向阻挡配合。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防护件还包括防护阻挡臂,所述防护阻挡臂延伸至所述管腔的前端,用于阻挡人体手指以阻止人体手指与连接端子误接触。
24.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5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及
对配连接器,所述对配连接器包括对配端子;
所述对配端子延伸至所述管腔内,并与所述连接端子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016526.2U CN207852985U (zh) | 2018-01-04 | 2018-01-04 | 连接端子、电连接组件及电连接器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016526.2U CN207852985U (zh) | 2018-01-04 | 2018-01-04 | 连接端子、电连接组件及电连接器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852985U true CN207852985U (zh) | 2018-09-11 |
Family
ID=63417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016526.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852985U (zh) | 2018-01-04 | 2018-01-04 | 连接端子、电连接组件及电连接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85298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38804A (zh) * | 2020-08-31 | 2020-12-04 | 深圳特思嘉工业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高电压单芯电缆连接器母插接触端子 |
-
2018
- 2018-01-04 CN CN201820016526.2U patent/CN20785298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38804A (zh) * | 2020-08-31 | 2020-12-04 | 深圳特思嘉工业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高电压单芯电缆连接器母插接触端子 |
CN112038804B (zh) * | 2020-08-31 | 2022-01-18 | 深圳至峰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高电压单芯电缆连接器母插接触端子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H1167310A (ja) | 大電流充電用端子 | |
WO2013046668A1 (en) | Shield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shield connector | |
GB2319674A (en) | Contac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6039490B2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組電池 | |
US755319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20080076303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07852985U (zh) | 连接端子、电连接组件及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7852998U (zh) | 连接端子、电连接组件及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5184555U (zh) | 连接端子、充电座及电动汽车 | |
CN212304093U (zh) | 高压连接器 | |
CN111864479B (zh) | 高压连接器 | |
CN207852997U (zh) | 连接端子、电连接组件及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7781948U (zh) | 连接端子、电连接组件及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1404810U (zh) | 用于高压连接器的高压互锁机构 | |
JP3779548B2 (ja)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
CN109361121B (zh) | 一种自限位组装的母端连接器 | |
CN218215769U (zh) | 电连接端子及电连接装置 | |
CN108448301B (zh) | 电连接器 | |
CN211126334U (zh) | 一种简易电磁屏蔽的连接器组件 | |
CN214542811U (zh) | 一种电源信号集成连接器 | |
CN214478087U (zh) |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 |
CN113270731A (zh) | 连接端子、充电座及电动汽车 | |
CN219436197U (zh) |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 | |
JP7428740B2 (ja) | コネクタ | |
CN219419599U (zh) | 一种端子锁定件及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11 Termination date: 2021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