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99235U - 落地式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落地式空调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299235U CN207299235U CN201721086156.1U CN201721086156U CN207299235U CN 207299235 U CN207299235 U CN 207299235U CN 201721086156 U CN201721086156 U CN 201721086156U CN 207299235 U CN207299235 U CN 2072992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or
- movable
- air conditioner
- movable baffle
- pos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10485 cop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87 air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避免壳体的高度变高,并且使从落地式空调机吹向斜前上方的调和空气的到达距离变长的落地式空调机。壳体(20)具有侧壁(52),该侧壁在可动挡板(40)的下表面(40a)与水平面以锐角相交的规定的第一姿势时,至少包围下表面(40a)的下侧空间(SP1)的侧方中的、比包含所述下表面(40a)侧端的中点(CP1)的水平面靠下的部分亦即区域(Ar1)。可动挡板(40)构成为,当可动挡板(40)处于向上的第二姿势时,可动挡板(40)的上端到达比侧壁(52)的上端高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落地式空调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气净化器等落地式空调机中,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59859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以能够从设置于壳体上部的吹出口向落地式空调机的斜前上方吹出空气的方式在吹出口设有多个可动挡板。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5985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因为构成为挡板周围的壁面高于挡板并且挡板从侧面观察一直藏在壳体内,所以壳体的高度变高。另外,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挡板而言,在增加吹向斜前上方的空气所到达的距离上还仍有改善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避免壳体的高度变高,并且使从落地式空调机吹向斜前上方的调和空气所到达的距离变长。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第一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具备:壳体,其在上部具有吹出口;风扇,其被收纳于壳体内,向上吹出空气并形成向上的空气流;以及可动挡板,其具有使风扇所形成的向上的空气流朝向前方的下表面,并且能够前后转动地配置于吹出口,壳体及/或可动挡板具有侧壁,该侧壁在可动挡板的下表面与水平面以锐角相交的规定的第一姿势时,至少包围下表面的下侧空间的侧方中的、比包含下表面侧端的中点的水平面靠下的部分,可动挡板构成为在可动挡板处于向上的第二姿势时,可动挡板的上端变得比侧壁的上端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在处于可动挡板的下表面与水平面以锐角相交的规定的第一姿势时,通过至少包围下表面的下侧空间的侧方中的、比包含下表面侧端的中点的水平面靠下的部分的侧壁,能够减少风扇所形成的向上的空气流中的向侧方逸散的空气,能使向前方吹出的空气到达远方。因为可动挡板构成为在可动挡板处于向上的第二姿势时,可动挡板的上端变得比侧壁的上端高,所以壳体的高度被抑制,小型化变得容易。
本实用新型第二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中,只设有一个用于应对风扇所形成的向上的空气流的可动挡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因为其构成为只使用一个可动挡板应对风扇所形成的向上的空气流,所以与使用多个可动挡板将风扇所吹出的空气向前方引导的情况相比,调和空气沿着每一个可动挡板的量变多,因此向前方强力地吹出,容易使向前方的空气流的到达距离变长。
本实用新型第三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是在第二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中,可动挡板被设定为当可动挡板堵住吹出口时,在可动挡板的上端与吹出口之间产生空隙的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因为可动挡板被设定为当可动挡板堵住吹出口时,在可动挡板的上端与吹出口之间产生空隙的长度,所以例如通过将手指插入于该空隙中使可动挡板转动从而开闭可动挡板。特别是在手动使可动挡板转动的情况下,操作可动挡板变得容易。
本实用新型第四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是在第二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中,可动挡板构成为,从上方观察当可动挡板处于第一姿势时,可动挡板从上面覆盖吹出口的整个正上方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因为当可动挡板处于第一姿势时,可动挡板从上面覆盖吹出口的整个正上方空间,所以可以减少向铅垂上方逸散的空气流而使形成到达远方的空气流的效果提高。
本实用新型第五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是在第一至第四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中,风扇是旋转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西洛克风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虽然旋转轴前后方向延伸的西洛克风扇容易产生左右方向,换言之,横向的空气流成分从而容易向斜上方吹出,但是能够通过壳体或可动挡板的侧壁减少从壳体向侧斜上方的空气流。
本实用新型第六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是在第一至第四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中,壳体具有背面壁,该背面壁设置于可动挡板的后方,当可动挡板处于第一姿势时,至少包围比包含下表面侧端的中点的水平面靠下的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通过设置于可动挡板的后方的背面壁能够减少在背面侧产生的诱导风,从而在落地式空调机的后方的例如室内墙等室内装饰难以被弄脏。
本实用新型第七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是在第一至第五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中,可动挡板的第一姿势是下表面与水平面以20度相交时的姿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当可动挡板的下表面与水平面成20度的第一姿势时,侧壁至少包围下表面的下侧空间的侧方中的、比包含下表面侧端的中点的水平面靠下的部分。因此,通过该侧壁能够充分减少风扇所形成的向上的空气流中的向侧方逸散的空气。
实用新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中,可以避免壳体的高度变高,并且能够使吹向斜前上方的调和空气的到达距离变长。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中,能使调和空气向斜前上方吹出得十分远。
在本实用新型第三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中,可以提高可动挡板操作上的方便性。
在本实用新型第四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中,与可动挡板不覆盖整个吹出口的情况相比,能使调和空气向斜前上方吹出得更远。
在本实用新型第五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中,即使使用价格低的西洛克风扇也能减少横向的空气流,并增加朝向前方的空气流。
在本实用新型第六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中,通过背面壁能够减少室内装饰的污染。
在本实用新型第七技术方案的落地式空调机中,能充分使吹向斜前上方的调和空气的到达距离变长。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气净化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从空气净化器吹出的调和空气在室内空间中的状况的示意图。
图3是空气净化器的俯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I线切断的空气净化器上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3的II-II线切断的空气净化器上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从侧面观察空气净化器上部的状态的局部侧视图。
图7是从前上方观察空气净化器上部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将图7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安装于空气净化器内的风扇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风扇的后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上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上部的局部侧视图。
图13是从正面观察图12中的可动挡板的状态的正视图。
(符号说明)
10、10A、10B 落地式空气净化器(落地式空调机的例子)
20、20A、20B 壳体
40、40A、40B 可动挡板
45、46、51、52 侧壁
90 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1)整体结构
以下,作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调机,以图1的落地式空气净化器10为例进行说明。该落地式空气净化器10作为空气调节进行除掉空气中的尘埃等的空气净化,并且还有进行加湿及/或除湿的情况。为了进行空气净化,在空气净化器10的壳体20中设有用于除掉尘埃的空气过滤器(未图示)。落地式的空气净化器10如图2所示,例如放置于室内的地板FL上。空气净化器10具有壳体20、被收纳于壳体20内的风扇90(参照图9)、以及安装于壳体20的可动挡板40。
(2)详细结构
(2-1)壳体20
壳体20实质上是长方体形状,如图2所示,成为在放置于地板FL上时稳定性好的形状。如图1及图3所示,壳体20具有前面20a、上面20b、右侧面20c、左侧面20d、背面20e以及底面(未图示)。壳体20包含安装于空气净化器10的前面的前面面板30。壳体20的内部收纳有图9所示的风扇90。在壳体20设有吸入口21、22和吹出口23,吸入口21、22从空调对象空间亦即室内空间RS吸入空气,吹出口23对室内空间RS吹出空气。此外,在吹出口23设有用于调整风向的可动挡板40。吸入口21设置于壳体20的右侧面20c及左侧面20d,吸入口22设置于壳体20的前侧下部。从吸入口21、22被吸入到壳体20的内部的空气通过空气过滤器并从吹出口23吹出。
这样,若吸入口21、22与吹出口23相比被设置于下方,则如图2所示,通过从吹出口23向天花板CL吹出的调和空气可以形成在室内空间RS循环的气流AF。特别是在吸入口21、22设置于壳体20的下部时,变得容易将气流AF运过来的尘埃从吸入口21、22吸入到壳体20的内部并用空气过滤器除掉。在此,对吸入口21、22设置于右侧面20c、左侧面20d及前侧下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吸入口没有必要设置于侧面和前面的双方,也可以设置于侧面或前面的任一方。
图3表示从上方观察空气净化器10的状态。在壳体20的前面一侧上部配置有操作面板31。操作面板31设有用于进行操作的各种按键31a。如图3所示,吹出口23设置于壳体20的背面一侧上部。图3所示的吹出口23成为被可动挡板40关闭的状态。图4表示沿着图3的I-I线切断空气净化器10上部的剖面形状。另外,图5表示沿着图3的II-II线切断空气净化器10上部的剖面形状。图6表示从左侧观察可动挡板40打开的状态下的空气净化器10上部的状态。图7表示从斜前上方观察可动挡板40打开的状态下的空气净化器10上部的状态。图8放大表示图7所示的空气净化器10的右上部。
吹出口23沿左右较长地延伸,对于吹出口23而言,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为宽度方向。吹出口23与从风扇90延伸的吹出通路28连接。在吹出口23形成有从吹出通路28沿水平方向扩展的切口部24。切口部24形成为右侧切口部24a比左侧切口部24b长。可动挡板40的旋转轴41安装于从切口部24a、24b立起的立起部25。旋转轴41位于吹出口23的后方。
在吹出口23的周围中的左右分别形成有上部切口面26、27。右侧的侧壁51以及左侧的侧壁52从该上部切口面26、27的端部立起。右侧的侧壁51形成右侧面20c的上部,左侧的侧壁52形成左侧面20d的上部。通过将右侧面20c及左侧面20d的上部设为侧壁51、52,来实现壳体20的左右方向宽度不宽的结构。当想要进一步缩短壳体20的左右方向宽度时,也可以设为没有上部切口面26、27的结构。
如图5所示,前壁53在吹出口23的前侧从吹出通路28连续地延伸。前壁53相对于铅垂方向向前倾斜θ1。在此θ1=10度。该倾斜角度θ1例如设定为0-20度的范围内的适当值。即使可动挡板40被关闭,用可动挡板40也未完全覆盖整个吹出口23,从而在可动挡板40被关闭的状态下,在可动挡板40的上端42与前壁53之间产生空隙81。吹出通路28的背面一侧与吹出口23的切口部24c连接。背面壁54从切口部24c的后端部分立起。背面壁54的高度与侧壁51、52的高度相同。也可以使背面壁54的高度与侧壁51、52的高度不同,但使高度一致的一方容易取得使壳体的外观简洁的外观。
(2-2)可动挡板40
可动挡板40具有下表面40a,其将风扇90(参照图9)所形成的向上的空气流朝向前方。可动挡板40是一个。可动挡板40能够前后转动地配置于吹出口23。如在图5用双点划线所示,可动挡板40能够从实线所表示的位置绕旋转轴41前后转动。可动挡板40的转动可以手动进行,或者也可以使用马达等致动器等自动进行。
若将图6所示的状态设为处于可动挡板40的下表面40a与水平面以锐角相交的规定的第一姿势的状态,则壳体20的侧壁51、52至少包围下表面40a的下侧空间SP1的侧方中的、比包含下表面40a侧端的中点CP1的水平面靠下的部分(用斜线表示的区域Ar1)。在此锐角的角度θ2例如是20度。由于存在有侧壁52,另外由于存在有侧壁52及上部切口面27,所以像图4中箭头Aw1、Aw2所示的那样的诱导风的产生被抑制,从而被诱导风夺走吹出能量而调和空气的到达距离减少这一情况被抑制。
同样,当处于图6所示的第一姿势时,壳体20的背面壁54至少包围下表面40a的下侧空间SP1的侧方中的、包含下表面40a侧端的中点CP1的水平面靠下的部分(用斜线表示的区域Ar1)。例如,由于存在有背面壁54,另外由于存在有背面壁54及上部切口面27,所以像图5中箭头Aw3、Aw4所示的那样的诱导风的产生被抑制,从而被诱导风夺走吹出能量而减少调和空气的到达距离这一情况被抑制。此外,尘埃等被诱导风搬运而弄脏室内墙WL这一情况被抑制。
(2-3)风扇90
图9及图10所示的风扇90被收纳于壳体20的内部。图9及图10表示从空气净化器10的背面一侧观察风扇90的状态。风扇90从背面一侧观察具有圆形的风扇转子91,位于风扇转子91的中心的旋转轴92前后延伸。在包围风扇91的圆周上形成有周壁93,风扇转子91与周壁93之间成为气流AF1的通路。周壁93在右上方中断,舌部94在风扇转子91的上方与周壁93连接。风扇出口通路95从周壁93中断的风扇转子91的右上方向左地形成。因此,风扇出口通路95向左倾斜。该风扇出口通路95通过格子部件96与吹出通路28连接。因为风扇出口通路95向左倾斜,所以通过风扇出口通路95的气流AF2也不向正上方吹出而向左倾斜,并且通过吹出通路28的气流AF3也在靠近风扇出口通路95的地方向左倾斜。用于净化空气的空气过滤器(未图示)配置于吸入口21、22与风扇90之间,从风扇90流向吹出通路28的气流AF1-AF3都是被净化过的调和空气流。
(3)空气净化器10的送风
风扇90构成为可以改变风扇转子91的转速。其结果,构成为可以改变空气净化器10的风量,用户能够使用操作面板31的按键31a等来选择例如小风模式、中风模式、以及大风模式等风量设定的不同模式。
在空气净化器10停止时,使可动挡板40转动到位置P4(参照图5),可以用可动挡板40堵住吹出口23的大部分。在运转时,当空气净化器10将从空气净化器10吹出的调和空气向正上方引导时,使可动挡板40转动到图5中的位置P1。当使被吹出的调和空气朝向斜前上方且吹到天花板CL的远方位置时,使可动挡板40回转到例如位置P2、P3。此时可动挡板40所选择的角度根据室内空间RS的大小或形状适当地选择,例如从与水平面成10-60度的范围适当地选择。更优选从与水平面成15度以上且40度以下的范围选择。可动挡板40的角度手动或自动进行调整。
第二实施方式
(4)整体结构与可动挡板
图11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气净化器10A的结构例。第二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气净化器10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0的不同点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气净化器10A所具备的可动挡板40A形成为比第一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气净化器10所具备的可动挡板40大。可动挡板40A构成为,当处于第一姿势(位置P3)时,从上方观察可动挡板40A从上面覆盖吹出口23的整个正上方空间。在空气净化器10A中,第二姿势是可动挡板40A转动到图11中的位置P1的状态。另外,为了使外观好看,优选在可动挡板40A转动到堵住吹出口23的位置P4的状态下,构成为可动挡板40A与壳体20A的上面20b成为一个面。壳体20A除了上面20b的形状以外,具有与壳体20相同的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
(5)整体结构与可动挡板
图12及图13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气净化器10B的结构例。图13表示从正面观察图12所示的状态下的可动挡板40B的状态。第三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气净化器10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0的不同点在于,第三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气净化器10B所具备的可动挡板40B具有侧壁45、46,该侧壁45、46在可动挡板40B处于第一姿势时,至少包围下表面40a的下侧空间SP2的侧方中的、比包含下表面40a侧端的中点CP2的水平面靠下的部分(用斜线表示的区域Ar1)。如果采用具有如图12及图13所示的侧壁45、46的剖面“コ”形状的可动挡板40B,则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一样,能够减少向侧方逸散的调和空气并且能够使调和空气到达天花板CL的远方位置。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壳体20B那样,也可以不具有壳体20所具有的侧壁51、52。
(6)变形例
(6-1)变形例A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落地式空调机,以落地式空气净化器10、10A、10B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可应用的落地式空调机不限于落地式空气净化器10、10A、10B。作为本实用新型可应用的落地式空调机,例如有落地式加湿器、落地式除湿器、落地式制热装置、以及落地式制冷装置。
(6-2)变形例B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针对可动挡板40、40A、40B是一个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以前后排列的方式设置多个可动挡板。该多个可动挡板在堵住吹出口23时可以重叠地配置,也可以不重叠地配置。
(6-3)变形例C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壳体20或可动挡板40B通过侧壁51、52、45、46至少包围下表面40a的下侧空间SP1、SP2的侧方中的、比包含下表面40a侧端的中点CP1、CP2的水平面靠下的部分(用斜线表示的区域Ar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使用壳体20与可动挡板40B的两者等,壳体与可动挡板通过双方的侧壁至少包围下表面的下侧空间的侧方中的、比包含下表面侧端的中点的水平面靠下的部分。
(7)特征
(7-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对于作为落地式空调机的落地式空气净化器10而言,作为可动挡板40的下表面40a与水平面以锐角相交的规定的第一姿势,以该锐角为20度(=θ2)时的姿势为例进行了说明。在该第一姿势(θ2=20度)时,通过包围下表面40a的下侧空间SP1的侧方中的、比包含下表面40a侧端的中点CP1的水平面靠下的部分(图6中的用斜线表示的区域Ar1)的侧壁51、52,来减少风扇90所形成的向上的空气流中的向侧方逸散的空气,能够使调和空气到达天花板CL的远方位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姿势表示了可动挡板40以20度与水平面相交的姿势的例子,但是第一姿势例如可以从10度以上且60度以下的范围选择。第一姿势也可以从20度以上且30度以下的范围选择。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姿势,举了可动挡板40如位置P1那样,可动挡板40的下表面40a实质上沿着铅垂面向上立起的状态为例进行了说明。在该位置P1上,构成为可动挡板40的三分之一以上来到比侧壁51、52的上端高的位置。其结果抑制壳体20的高度从而容易实现小型化。作为第二姿势不限于可动挡板40的下表面40a沿着铅垂面立起的情况,可以设定为与第一姿势相比,可动挡板40的下表面40a与水平面成的角度大,并且在可动挡板40可转动的限制范围内角度最大的状态。在第二姿势中,可动挡板40从侧壁51、52突出得越多越好,但,例如,突出量也可以可动挡板40的侧端长度的四分之一以上。以上的内容同样适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挡板40A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动挡板40B。
(7-2)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只使用一个可动挡板40、40A、40B应对风扇90所形成的向上的空气流的情况下,与使用多个挡板将风扇所吹出的空气引导前方的情况相比,沿着每一个可动挡板的调和空气量变多。其结果,在可动挡板40、40A、40B是一个的情况下,能使空气向前方吹出得更强,容易使向前方的空气流的到达距离变长,从而能使调和空气可以到达天花板CL的远方,即,室内空间RS的端边。
(7-3)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可动挡板40被设定为,当可动挡板40堵住吹出口23时,在可动挡板40的上端42与吹出口23之间产生空隙81(参照图5)的长度。通过将手指插入于该空隙81中使可动挡板40转动从而进行开闭。尤其是在以手动进行可动挡板40的转动的情况下容易进行操作,可以提高方便性。另外,即使是在自动进行可动挡板40的转动的情况下,也有在生产时或维修时等必须用手操作可动挡板40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很方便。
(7-4)
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当可动挡板40A处于第一姿势时,因为可动挡板40A从上面覆盖吹出口23的整个正上方空间,所以例如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可动挡板40相比能够减少向铅垂上方逸散的空气流,从而能够使形成到达远方的空气流的效果提高。
(7-5)
如图9及图10所示的旋转轴92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西洛克风扇容易产生壳体20的左右方向,换言之,横向的空气流成分并向斜上方吹出。但是,通过壳体20或可动挡板40B的侧壁51、52及/或侧壁45、46能够减少从壳体20、20A朝向侧斜上方的空气流。
(7-6)
通过设置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可动挡板40、40A的后方的背面壁54能够减少在背面侧产生的诱导风,从而使得位于作为落地式空调机的落地式空气净化器10的后方的例如室内墙等室内装饰难以被弄脏。
Claims (10)
1.一种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20、20A、20B),其在上部具有吹出口;
风扇(90),其被收纳于所述壳体内,向上吹出空气并形成向上的空气流;以及
可动挡板(40、40A、40B),其具有使所述风扇所形成的向上的空气流朝向前方的下表面,并且能够前后转动地配置于所述吹出口,
所述壳体及/或所述可动挡板具有侧壁(51、52、45、46),所述侧壁在所述可动挡板的所述下表面与水平面以锐角相交的规定的第一姿势时,至少包围所述下表面的下侧空间的侧方中的、比包含所述下表面侧端的中点的水平面靠下的部分,
所述可动挡板构成为在所述可动挡板处于向上的第二姿势时,所述可动挡板的上端变得比所述侧壁的上端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只设有一个用于应对所述风扇所形成的向上的空气流的所述可动挡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挡板(40)被设定为当所述可动挡板堵住所述吹出口时,在所述可动挡板的上端与所述吹出口之间产生空隙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挡板(40A)构成为从上方观察,当所述可动挡板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时,从上面覆盖所述吹出口的整个正上方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是旋转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西洛克风扇。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背面壁(54),所述背面壁(54)设置于所述可动挡板的后方,当所述可动挡板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时,至少包围比包含所述下表面侧端的中点的水平面靠下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挡板的规定的所述第一姿势是所述下表面与水平面以20度相交时的姿势。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背面壁(54),所述背面壁(54)设置于所述可动挡板的后方,当所述可动挡板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时,至少包围比包含所述下表面侧端的中点的水平面靠下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挡板的规定的所述第一姿势是所述下表面与水平面以20度相交时的姿势。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挡板的规定的所述第一姿势是所述下表面与水平面以20度相交时的姿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67542 | 2016-08-30 | ||
JP2016167542A JP6583190B2 (ja) | 2016-08-30 | 2016-08-30 | 床置型の空気調和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299235U true CN207299235U (zh) | 2018-05-01 |
Family
ID=61566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086156.1U Active CN207299235U (zh) | 2016-08-30 | 2017-08-28 | 落地式空调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583190B2 (zh) |
CN (1) | CN207299235U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57991B2 (ja) * | 2000-03-14 | 2004-08-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除湿機および吹出し口装置 |
WO2015059770A1 (ja) * | 2013-10-22 | 2015-04-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清浄機 |
RU2672659C2 (ru) * | 2014-08-13 | 2018-11-16 | Мицубиси Электрик Корпорейшн | Очиститель воздуха |
-
2016
- 2016-08-30 JP JP2016167542A patent/JP6583190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8-28 CN CN201721086156.1U patent/CN207299235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8035967A (ja) | 2018-03-08 |
JP6583190B2 (ja) | 2019-10-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231096B1 (ko) | 공기청정기 | |
KR102502550B1 (ko) | 송풍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청정기 | |
KR20160038678A (ko) | 공기조화기 | |
JP2005249328A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KR20110020157A (ko) | 스월러를 이용한 레인지 후드 | |
CN210832255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JP2007093092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5174949B2 (ja) | 同時給排形換気扇 | |
JP2017026256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938551A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
JP6078777B2 (ja) | 空気清浄装置 | |
WO2019016982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6405524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07299235U (zh) | 落地式空调机 | |
TWI670452B (zh) | 空氣清淨裝置 | |
CN112682850A (zh) | 空调器 | |
JP5814840B2 (ja) | 換気装置 | |
JP6064162B2 (ja) | 空気清浄装置 | |
CN210861363U (zh) | 空调器 | |
WO2010097884A1 (ja) | 同時給排形換気扇 | |
JP2015205224A (ja) | 空気清浄機 | |
JP2014190604A (ja) | 空気清浄装置 | |
JP2017172852A (ja) | 空気清浄装置 | |
JP4857794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JPH02298754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