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50132U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650132U CN206650132U CN201720373809.8U CN201720373809U CN206650132U CN 206650132 U CN206650132 U CN 206650132U CN 201720373809 U CN201720373809 U CN 201720373809U CN 206650132 U CN206650132 U CN 2066501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ondary cell
- curled portion
- connection sheet
- battery core
- k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顶盖,包括顶盖片以及设置在顶盖片上的第一极柱;电芯,具有主体以及设置在主体上的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以及第一连接片,串联在第一极耳和第一极柱之间。其中,第一极耳具有: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一连接片的上方;以及第一弯折部,连接电芯的主体和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片包括主体部和卷曲部,卷曲部连接主体部的沿宽度方向的外缘并且相对于主体部卷曲;第一弯折部围绕卷曲部的弧形外壁向下弯折。由于第一弯折部围绕卷曲部的弧形外壁向下弯折,因此第一弯折部不会接触到第一连接片端部的毛刺,所以第一弯折部不会被卷曲部的弧形外壁刺破,避免电芯短路或断路,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二次电池一般包括电芯、壳体和顶盖,其中,电芯收容在壳体内,顶盖与壳体装配在一起,电芯的极耳通过连接片与顶盖上的极柱电连接。但是,为了保证极耳与连接片的连接强度,通常要保证极耳的长度,而又为了降低极耳占用的空间,需要将极耳固定在连接片的上方,然后将极耳绕连接片的端部弯折为上下两层,如此会导致极耳与连接片的端部接触,由于极耳很薄且连接片的端部在冲压过程中会产生毛刺,所以在二次电池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例如跌落时),连接片的端部的毛刺极易刺破极耳,导致电芯短路或断路,降低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能避免连接片的端部刺破极耳,从而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顶盖,包括顶盖片以及设置在顶盖片上的第一极柱;电芯,具有主体以及设置在主体上的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以及第一连接片,串联在第一极耳和第一极柱之间。其中,第一极耳具有: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一连接片的上方;以及第一弯折部,连接电芯的主体和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片包括主体部和卷曲部,卷曲部连接主体部的沿宽度方向的外缘并且相对于主体部卷曲;第一弯折部围绕卷曲部的弧形外壁向下弯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由于第一连接片设置了卷曲部,并且第一弯折部围绕卷曲部的弧形外壁向下弯折,因此第一弯折部不会接触到第一连接片端部的毛刺,所以在二次电池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第一弯折部不会被卷曲部的弧形外壁刺破,避免电芯短路或断路,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一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另一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顶盖与绝缘框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一个电芯与第一连接片连接的示意图;
图5至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片不同实施例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顶盖 32卷曲部
11顶盖片 33回折部
12第一极柱 4壳体
13第二极柱 5绝缘框
2电芯 51本体部
21主体 52第一侧缘
211上端面 53第二侧缘
22第一极耳 6保护片
221第一连接部 R圆角
222第一弯折部 W宽度方向
23第二极耳 H高度方向
3第一连接片 L长度方向
31主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
参照图1至图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包括:顶盖1,包括顶盖片11以及设置在顶盖片11上的第一极柱12;电芯2,具有主体21以及设置在主体21上的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以及第一连接片3,串联在第一极耳22和第一极柱12之间。其中,第一极耳22具有:第一连接部221,设置在第一连接片3的上方;以及第一弯折部222,连接电芯2的主体21和第一连接部221。第一连接片3包括主体部31和卷曲部32,卷曲部32连接主体部31的沿宽度方向W的外缘并且相对于主体部31卷曲;第一弯折部222围绕卷曲部32的弧形外壁向下弯折。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由于第一连接片3设置了卷曲部32,并且第一弯折部222围绕卷曲部32的弧形外壁向下弯折,因此第一弯折部222不会接触到第一连接片3端部的毛刺,所以在二次电池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第一弯折部222不会被卷曲部32的弧形外壁刺破,避免电芯2短路或断路,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根据本发明的二次电池中,参照图2,顶盖1还具有与第二极耳23电连接的第二极柱13。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参照图1、图4、图5及图7,卷曲部32为两个,分别与主体部31的沿宽度方向W的两个外缘相连。优选地,所述两个卷曲部32关于高度方向H和长度方向L组成的平面成平面对称。这种对称结构能够起到防呆的作用。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参照图1,电芯2为多个,且一部分电芯2的第一极耳22的第一弯折部222围绕一个卷曲部32的弧形外壁向下弯折,剩余部分电芯2的第一极耳22的第一弯折部222围绕另一个卷曲部32的弧形外壁向下弯折。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参照图1、图4及图5,第一连接片3还包括分别与对应卷曲部32相连的两个回折部33,各回折部33与对应的卷曲部32、主体部31共同组成U形结构,且两个回折部33位于主体部31沿高度方向H的同一侧。优选地,两个回折部33关于高度方向H和长度方向L组成的平面成平面对称。所述“U形结构”是形容回折部33与对应的卷曲部32、主体部31共同组成的大体形状,并不是说回折部33与主体部31齐平,实际上,参照图5,回折部33的宽度小于主体部31。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第一极耳22的第一连接部221可以与第一连接片3的主体部31固定连接,也可以与第一连接片3的回折部33固定连接。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参照图6,第一连接片3还包括与卷曲部32相连的回折部33,卷曲部32、回折部33以及主体部31共同组成U形结构。优选地,卷曲部32为一个,回折部33与主体部31的宽度相同。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参照图1至图3,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壳体4,收容电芯2并与顶盖片11装配在一起;以及绝缘框5,收容在壳体4内并设置在顶盖片11下侧,绝缘框5包括本体部51,且第一连接部221在高度方向H上位于本体部51和第一连接片3之间。其中,电芯2的主体21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设置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的隔离膜,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卷绕成扁平状,并且经卷绕而成的上端面211与绝缘框5相对;本体部51沿长度方向L的两端均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侧缘52,各第一侧缘52抵靠在电芯2的主体21的上端面211上。由于绝缘框5的第一侧缘52抵靠在电芯2的主体21的上端面211上,所以当二次电池振动或跌落时,第一侧缘52能够限制电芯2的上下窜动,避免电芯2内短路,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上端面211与第一侧缘52之间的总接触面积(即上端面211与两个第一侧缘52接触的总面积)与上端面211的总面积之比为0.1~0.4。电芯2的主体21是由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卷绕而成,而隔离膜为了保证将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完全隔开,所以隔离膜的边缘需要超出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如果上端面211与第一侧缘52之间的接触总面积过小,那么在二次电池震动或跌落时,上端面211则会受到很大的压强,第一侧缘52容易压折隔离膜,导致隔离膜无法将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完全隔开,造成电芯2内短路,因此需要保证上端面211与两个第一侧缘52之间的接触总面积足够大,从而降低第一侧缘52作用在上端面211上的压强。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参照图1和图3,本体部51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侧缘53,第二侧缘53位于卷曲部32沿宽度方向W的外侧,并且第二侧缘53位于第一极耳22和壳体4之间,第一弯折部222的至少一部分在宽度方向W上位于第二侧缘53和卷曲部32之间。当二次电池内部的电芯2数量较多时,多个第一极耳22需要集合在一起,然后再与第一连接片3固定连接,所以,第二侧缘53和卷曲部32可以对所述多个第一极耳22的第一弯折部222起到收拢的作用,避免多个第一弯折部222窜动。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参照图1,本体部51与第二侧缘53的连接处设有圆角R,且圆角R位于绝缘框5的内壁。为了保证过流面积,第一极耳22通常具有多层,由于第一弯折部222围绕卷曲部32的弧形外壁向下弯折,因此位于弧形外壁的外侧的第一弯折部222也会形成弧形结构,此时如果本体部51与第二侧缘53的连接处的内壁为直角结构,则位于弧形外壁的最外侧的第一弯折部222容易陷入直角结构中从而被压断。通过设置圆角R,与位于弧形外壁的外侧的第一弯折部222形状相仿,因此可以对位于弧形外壁的最外侧的第一弯折部222进行限位,防止其被压断。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参照图1,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保护片6,保护片6位于第一连接部221的上方,且保护片6、第一连接部221以及第一连接片3通过超声波焊接固定在一起。保护片6可以提高第一连接部221与第一连接片3的连接强度,并且可以防止在超声波焊接时第一连接部221被焊穿。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电池,包括:
顶盖(1),包括顶盖片(11)以及设置在顶盖片(11)上的第一极柱(12);
电芯(2),具有主体(21)以及设置在主体(21)上的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以及
第一连接片(3),串联在第一极耳(22)和第一极柱(12)之间;
其特征在于,
第一极耳(22)具有:
第一连接部(221),设置在第一连接片(3)的上方;以及
第一弯折部(222),连接电芯(2)的主体(21)和第一连接部(221);
第一连接片(3)包括主体部(31)和卷曲部(32),卷曲部(32)连接主体部(31)的沿宽度方向(W)的外缘并且相对于主体部(31)卷曲;
第一弯折部(222)围绕卷曲部(32)的弧形外壁向下弯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卷曲部(32)为两个,分别与主体部(31)的沿宽度方向(W)的两个外缘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电芯(2)为多个,且一部分电芯(2)的第一极耳(22)的第一弯折部(222)围绕一个卷曲部(32)的弧形外壁向下弯折,剩余部分电芯(2)的第一极耳(22)的第一弯折部(222)围绕另一个卷曲部(32)的弧形外壁向下弯折。
4.根据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片(3)还包括分别与对应卷曲部(32)相连的两个回折部(33),各回折部(33)与对应的卷曲部(32)、主体部(31)共同组成U形结构,且两个回折部(33)位于主体部(31)沿高度方向(H)的同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片(3)还包括与卷曲部(32)相连的回折部(33),卷曲部(32)、回折部(33)以及主体部(31)共同组成U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二次电池还包括:
壳体(4),收容电芯(2)并与顶盖片(11)装配在一起;以及
绝缘框(5),收容在壳体(4)内并设置在顶盖片(11)下侧,绝缘框(5)包括本体部(51),且第一连接部(221)在高度方向(H)上位于本体部(51)和第一连接片(3)之间;
其中,电芯(2)的主体(21)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设置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的隔离膜,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卷绕成扁平状,并且经卷绕而成的上端面(211)与绝缘框(5)相对;
本体部(51)沿长度方向(L)的两端均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侧缘(52),各第一侧缘(52)抵靠在电芯(2)的主体(21)的上端面(211)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上端面(211)与第一侧缘(52)之间的总接触面积与上端面(211)的总面积之比为0.1~0.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本体部(51)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侧缘(53),第二侧缘(53)位于卷曲部(32)沿宽度方向(W)的外侧,并且第二侧缘(53)位于第一极耳(22)和壳体(4)之间,第一弯折部(222)的至少一部分在宽度方向(W)上位于第二侧缘(53)和卷曲部(3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本体部(51)与第二侧缘(53)的连接处设有圆角(R),且圆角(R)位于绝缘框(5)的内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保护片(6),保护片(6)位于第一连接部(221)的上方,且保护片(6)、第一连接部(221)以及第一连接片(3)通过超声波焊接固定在一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373809.8U CN206650132U (zh) | 2017-04-11 | 2017-04-11 | 二次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373809.8U CN206650132U (zh) | 2017-04-11 | 2017-04-11 | 二次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650132U true CN206650132U (zh) | 2017-11-17 |
Family
ID=60276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373809.8U Active CN206650132U (zh) | 2017-04-11 | 2017-04-11 | 二次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650132U (zh) |
-
2017
- 2017-04-11 CN CN201720373809.8U patent/CN20665013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28847A (zh) | 二次电池 | |
CN206742372U (zh) | 二次电池 | |
WO2019114780A1 (zh) | 电池和具有其的电池包、电动汽车 | |
CN206742364U (zh) | 二次电池 | |
CN206332097U (zh) | 一种二次电池电芯 | |
CN206250229U (zh) | 二次电池 | |
US11811017B2 (en) | Battery unit and battery module | |
CN111403789A (zh) | 电极组件及电池 | |
CN217933930U (zh) | 一种电池及电池包 | |
CN209434338U (zh) | 电池 | |
CN111029490A (zh) | 单体电池及动力电池组 | |
CN216958145U (zh) | 锂离子电池 | |
TW201407859A (zh) | 單卷芯、具有單卷芯之鋰電池及單卷芯之連續卷繞方法 | |
TW434933B (en) | Specification sealed cell | |
CN219371284U (zh) | 圆柱电池 | |
CN218867347U (zh) | 一种电芯极组及电芯 | |
CN206650132U (zh) | 二次电池 | |
CN215578686U (zh) | 锂离子电池 | |
CN113964370A (zh) | 一种四极组结构的动力电池及其装配方法 | |
CN206003898U (zh) | 一种卷绕式电芯 | |
CN211789247U (zh) | 极耳与极片的全绝缘连接结构及使用该结构的电池 | |
CN220041941U (zh) | 卷芯组件、圆柱电池及动力电池包 | |
CN210956891U (zh) | 一种锂离子椭圆型结构电池 | |
CN220042220U (zh) | 电池 | |
CN217507589U (zh) | 一种叠片电池的连接片、电芯结构及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