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32097U - 一种二次电池电芯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二次电池电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332097U CN206332097U CN201621259513.5U CN201621259513U CN206332097U CN 206332097 U CN206332097 U CN 206332097U CN 201621259513 U CN201621259513 U CN 201621259513U CN 206332097 U CN206332097 U CN 20633209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core
- piece
- pole
- pole piece
- switch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二次电池领域,具体讲,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电芯。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电芯包括第一转接片、第二转接片和电芯,电芯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第一极耳以及第二极耳,至少两个第一极片均设置有第一极耳,所有第一极耳层叠设置形成第一多极耳结构,并与第一转接片相连接,第一多极耳结构和第一转接片形成第一转接构件,在与第一极片平行的方向上,最多具有一层第一转接构件。本申请有效减少了现有极耳弯折对电池顶部空间的浪费,从弯折效果上也更加稳定,进而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二次电池领域,具体讲,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电芯。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追求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同时,电池对倍率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放电平台有更高的要求,除了电池材料本身的影响,在电池结构设计上,也可以通过多极耳结构降低电池的阻抗,提高电池的各项性能。如图1所示,已有技术中多极耳卷绕结构的极耳转接采用的是二次弯折极耳,占用了较多的顶部空间,降低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二次电池电芯。
为了完成本申请的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申请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电芯,包括第一转接片、第二转接片和电芯,所述电芯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第一极耳以及第二极耳,与所述第一极片平行的方向为L,在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即T-T方向)上的两个端点分别为T1和T3,至少两个第一极片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极耳,距离T1或T3最远的一个所述第一极耳的位点为T2,所有所述第一极耳层叠设置形成第一多极耳结构,并与所述第一转接片相连接,所述第一多极耳结构和所述第一转接片形成第一转接构件;在所述L方向上,最多具有一层所述第一转接构件。
优选的,所有所述第一极耳位于所述电芯厚度方向上的所述T1至所述T2之间,在所述L方向上最多具有一层所述第一转接构件。
优选的,所述第一多极耳结构由背离所述电芯中心弯折的所有所述第一极耳形成,所述第一转接片与朝向所述电芯中心弯折的所述第一多极耳结构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多极耳结构由朝向所述电芯中心弯折的所有所述第一极耳形成,所述第一转接片与背离所述电芯中心弯折的所述第一多极耳结构相连接。
优选的,所有所述第一极耳位于所述电芯厚度方向上的所述T1至所述T2之间,所述第一多极耳结构的弯折点与所有所述第一极耳均位于所述电芯厚度方向上的所述T1至所述T2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极耳转接片和第二极耳转接片相对位置平齐。
优选的,所有所述第一极耳位于所述电芯厚度方向上的所述T1至所述T2之间,所述第一转接片与所述第一多极耳结构的连接位点为第一连接位点,所述第一连接位点与所有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L方向上部分重叠或不重叠。
优选的,所述第一极耳转接片和第二极耳转接片相对位置平齐。
优选的,所述第二极耳的设置与所述第一极耳相同,所述第二转接片的设置与所述第一转接片相同,且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不重叠。
优选的,所述电芯为卷绕式电芯、叠片式电芯或卷绕叠片混合式电芯。
优选的,所述第一极片为正极极片,所述第二极片为负极极片;或,所述第一极片为负极极片,所述第二极片为正极极片。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有效减少现有极耳弯折对电池顶部空间的浪费,从弯折效果上也更加稳定,进而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已有技术中的二次电池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某一实施例中的二次电池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某一实施例中的二次电池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某一实施例中的二次电池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某一实施例中的二次电池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某一实施例中的二次电池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卷绕式电芯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叠片式电芯示意图;
其中:
1-第一转接片;
11-第一连接位点;
2-电芯;
21-第一极片;
22-第一极耳;
23-第一多极耳结构;
L-L为与第一极片平行的方向;
T-T为电芯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申请。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现有卷绕结构的二次电池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芯的厚度方向(即T-T方向)上的两个端点分别为T1和T3,每一圈集流体引伸出来的一个极耳,距离T1最远的一个第一极耳的位点为T2,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均在电池厚度方向上的T1至T2之间引出。在该图中,第一转接构件在电池的一侧发生了两次弯折,从而占用了较大的L方向空间。具体的转接焊方法为:在电芯厚度方向上的T1至T2之间的第一极片21均设置第一极耳22,所有第一极耳22朝向电芯中心弯折延伸,整齐的叠在一起;可先将多个第一极耳22预焊接在一起,然后将尾部不整齐的地方切除,形成第一多极耳结构23,然后转接焊第一转接片1,第一多极耳结构23、第一转接片1形成第一转接构件;焊接后再将第一转接构件在电芯厚度方向的另一侧进行弯折,并沿电芯中心的位置引出第一转接片1,从而与电池铝塑膜冲双坑设计相匹配。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电芯2的L方向上具有两层第一转接构件。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包括第一转接片1、第二转接片和电芯2,该电芯2包括第一极片21、第二极片、第一极耳22以及第二极耳,电芯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端点分别为T1和T3;在本申请中,电芯2为多极耳电芯2,即至少两个第一极片21均设置有第一极耳22,所有第一极耳22层叠设置形成第一多极耳结构23,并与第一转接片1连接,优选的,第一极片21均设置第一极耳22(在本实施例中无T2点),其示意图如图2所示,从而更加有效的降低电池阻抗。第一多极耳结构23和第一转接片1形成第一转接构件,在电芯2在L方向上最多具有一层第一转接构件,从而有效减少了多极耳弯折所占用的电池顶部空间,进而提高了二次电池能量密度。第一连接位点与所有第一极耳在L方向上部分重叠或不重叠,并优选不重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电芯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端点分别为T1和T3,距离T1最远的一个第一极耳的位点为T2,所有第一极耳22位于电芯厚度方向上的T1至T2之间。所有第一极耳22背离电芯中心弯折形成第一多极耳结构23,第一多极耳结构23朝向电芯中心弯折,然后与第一转接片1相连接。其中,第一连接位点11可位于厚度方向上的T1至T2之间或T2至T3之间。
当位于电芯2的T1至T2之间时,如图3所示,具体的转接焊方法为:在T1至T2之间的第一极片21均设置第一极耳22,所有第一极耳22背离电芯中心弯折延伸并整齐的叠在一起,形成第一多极耳结构23,然后转接焊第一转接片1;焊接后再将第一转接构件在T2位点朝向电芯中心弯折,并沿电芯中心的位置引出第一转接片1,从而与电池铝塑膜冲双坑设计相匹配。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电芯2的L方向上仅有一层第一转接构件,且相对于第一极片21,电芯厚度方向上T2至T3之间没有第一转接构件,从而大大节约了电池顶部的空间。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第一多极耳结构23与第一转接片1的连接位点可沿电芯的厚度方向继续延伸,位于电芯厚度方向上的T2至T3之间,即第一连接位点11位于电芯厚度方向上的T2至T3之间,而在电芯厚度方向上的T1至T2之间的第一极片21均设置第一极耳22,从而可进一步减小第一转接构件与电芯2之间的间隙宽度。该实施方式中,在电芯的L方向上,仅具有一层第一转接构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电芯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端点分别为T1和T3,距离T1最远的一个第一极耳的位点为T2,在电芯厚度方向上的T1至T2之间的第一极片21均设置第一极耳22,所有第一极耳22朝向电芯中心弯折,形成第一多极耳结构23,第一多极耳结构23背离所述电芯中心弯折,然后与第一转接片1相连接,第一多极耳结构23的弯折点与所有第一极耳22均位于电芯厚度方向上的T1至T2之间。该实施方式中,第一转接片1沿与第一极耳22相同的一侧引出,适用于电池外包装膜为单坑设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电芯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端点分别为T1和T3,距离T1最远的一个第一极耳的位点为T2,在电芯厚度方向上的T1至T2之间的第一极片21均设置第一极耳22,所有第一极耳22朝向电芯中心弯折,形成第一多极耳结构23,第一转接片1直接与第一多极耳结构23相连接。在电芯的L方向上,仅具有一层的第一转接构件。具体的转接焊方法为:所有第一极耳22朝向电芯中心弯折延伸并整齐的叠在一起,形成第一多极耳结构23,然后转接焊第一转接片1,焊接后引出第一转接片1,在L方向上,仅具有一层第一转接构件。第一连接位点11位于厚度方向上的T2至T3之间。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极耳的设置与第一极耳22相同,第二转接片的设置与第一转接片1相同。进一步优选的,第一极耳转接片和第二极耳转接片相对位置平齐,从而可采用同极耳胶的第一第二转接极耳进行一次性连接正负极耳,从而可保证极耳间距,有利于封装。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电芯2为可为如图7所示的卷绕式电芯,也可为如图8所示的叠片式电芯,还可为叠片卷绕混合式电芯。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极片21为正极极片,第二极片为负极极片;或,第一极片21为负极极片,第二极片为正极极片。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并不是用来限定权利要求,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都可以做出若干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电池电芯,包括第一转接片、第二转接片和电芯,所述电芯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第一极耳以及第二极耳,与所述第一极片平行的方向为L,在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端点分别为T1和T3,
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第一极片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极耳,距离T1或T3最远的一个所述第一极耳的位点为T2,所有所述第一极耳层叠设置形成第一多极耳结构,并与所述第一转接片相连接,所述第一多极耳结构和所述第一转接片形成第一转接构件;在所述L方向上,最多具有一层所述第一转接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第一极耳位于所述电芯厚度方向上的所述T1至所述T2之间,在所述L方向上最多具有一层所述第一转接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极耳结构由背离所述电芯中心弯折的所有所述第一极耳形成,所述第一转接片与朝向所述电芯中心弯折的所述第一多极耳结构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极耳结构由朝向所述电芯中心弯折的所有所述第一极耳形成,所述第一转接片与背离所述电芯中心弯折的所述第一多极耳结构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第一极耳位于所述电芯厚度方向上的所述T1至所述T2之间,所述第一多极耳结构的弯折点与所有所述第一极耳均位于所述电芯厚度方向上的所述T1至所述T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转接片和第二极耳转接片相对位置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第一极耳位于所述电芯厚度方向上的所述T1至所述T2之间,所述第一转接片与所述第一多极耳结构的连接位点为第一连接位点,所述第一连接位点与所有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L方向上部分重叠或不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二次电池电芯,所述第二极耳的设置与所述第一极耳相同,所述第二转接片的设置与所述第一转接片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二次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为卷绕式电芯、叠片式电芯或卷绕叠片混合式电芯。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二次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片为正极极片,所述第二极片为负极极片;或,所述第一极片为负极极片,所述第二极片为正极极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19516.0U CN207320217U (zh) | 2016-11-23 | 2016-11-23 | 二次电池 |
CN201621259513.5U CN206332097U (zh) | 2016-11-23 | 2016-11-23 | 一种二次电池电芯 |
PCT/CN2017/107063 WO2018095170A1 (zh) | 2016-11-23 | 2017-10-20 | 一种二次电池电芯 |
US16/420,197 US20190280280A1 (en) | 2016-11-23 | 2019-05-23 | Secondary batter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259513.5U CN206332097U (zh) | 2016-11-23 | 2016-11-23 | 一种二次电池电芯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719516.0U Division CN207320217U (zh) | 2016-11-23 | 2016-11-23 | 二次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332097U true CN206332097U (zh) | 2017-07-14 |
Family
ID=5928910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259513.5U Active CN206332097U (zh) | 2016-11-23 | 2016-11-23 | 一种二次电池电芯 |
CN201720719516.0U Active CN207320217U (zh) | 2016-11-23 | 2016-11-23 | 二次电池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719516.0U Active CN207320217U (zh) | 2016-11-23 | 2016-11-23 | 二次电池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90280280A1 (zh) |
CN (2) | CN206332097U (zh) |
WO (1) | WO2018095170A1 (zh) |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95170A1 (zh) * | 2016-11-23 | 2018-05-31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二次电池电芯 |
CN109361006A (zh) * | 2018-08-27 | 2019-02-19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以及电池模组的装配方法 |
CN110560877A (zh) * | 2019-09-26 | 2019-12-13 | 镇江四洋特种金属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多层铝及铝合金带焊接方法 |
CN111063937A (zh) * | 2019-11-25 | 2020-04-24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柔性电芯及终端 |
CN111403789A (zh) * | 2019-01-02 | 2020-07-10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极组件及电池 |
CN111755657A (zh) * | 2019-03-29 | 2020-10-09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极组件 |
CN112821012A (zh) * | 2021-03-01 | 2021-05-18 | 厦门海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极耳结构、电芯以及电池 |
CN112968219A (zh) * | 2021-02-05 | 2021-06-15 |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 一种电芯、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池的制作方法 |
CN113437443A (zh) * | 2021-06-21 | 2021-09-24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WO2021237711A1 (zh) * | 2020-05-29 | 2021-12-02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和具有所述电池的用电装置 |
CN114467223A (zh) * | 2021-03-31 | 2022-05-10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极组件、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
CN114597601A (zh) * | 2022-03-11 | 2022-06-07 |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极耳焊接方法及电芯 |
CN114649556A (zh) * | 2020-12-21 | 2022-06-21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10423B (zh) * | 2019-12-04 | 2022-03-15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叠片电芯生产系统以及叠片电芯成型方法 |
JP7469091B2 (ja) * | 2020-03-23 | 2024-04-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CN113644389B (zh) * | 2020-04-27 | 2023-05-16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
CN115133232A (zh) * | 2021-03-26 | 2022-09-30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芯及用电装置 |
JP7522718B2 (ja) * | 2021-12-24 | 2024-07-25 |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二次電池 |
CN115172998A (zh) * | 2022-07-26 | 2022-10-11 |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574753B2 (en) * | 2009-08-27 | 2013-11-05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Battery comprising a conductive nipping member |
JP2012199162A (ja) * | 2011-03-23 | 2012-10-1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ラミネート外装体二次電池 |
CN202454681U (zh) * | 2012-02-25 | 2012-09-26 | 佛山市顺德区精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 高效率锂离子电池 |
CN105489825B (zh) * | 2015-12-01 | 2018-07-03 | 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功率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电芯的制造方法 |
CN206332097U (zh) * | 2016-11-23 | 2017-07-14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二次电池电芯 |
-
2016
- 2016-11-23 CN CN201621259513.5U patent/CN206332097U/zh active Active
- 2016-11-23 CN CN201720719516.0U patent/CN207320217U/zh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10-20 WO PCT/CN2017/107063 patent/WO2018095170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
- 2019-05-23 US US16/420,197 patent/US20190280280A1/en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95170A1 (zh) * | 2016-11-23 | 2018-05-31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二次电池电芯 |
CN109361006A (zh) * | 2018-08-27 | 2019-02-19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以及电池模组的装配方法 |
CN111403789A (zh) * | 2019-01-02 | 2020-07-10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极组件及电池 |
US11804636B2 (en) | 2019-01-02 | 2023-10-31 | Dongguan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 | Electrode assembly and battery with electrode tab |
CN111403789B (zh) * | 2019-01-02 | 2021-12-10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极组件及电池 |
CN111755657A (zh) * | 2019-03-29 | 2020-10-09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极组件 |
US11646473B2 (en) | 2019-03-29 | 2023-05-09 |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 | Electrode assembly |
CN110560877A (zh) * | 2019-09-26 | 2019-12-13 | 镇江四洋特种金属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多层铝及铝合金带焊接方法 |
CN110560877B (zh) * | 2019-09-26 | 2021-07-06 | 镇江四洋特种金属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多层铝及铝合金带焊接方法 |
CN111063937A (zh) * | 2019-11-25 | 2020-04-24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柔性电芯及终端 |
WO2021237711A1 (zh) * | 2020-05-29 | 2021-12-02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和具有所述电池的用电装置 |
CN115413384A (zh) * | 2020-05-29 | 2022-11-29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和具有所述电池的用电装置 |
CN114649556A (zh) * | 2020-12-21 | 2022-06-21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WO2022134985A1 (zh) * | 2020-12-21 | 2022-06-30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CN112968219A (zh) * | 2021-02-05 | 2021-06-15 |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 一种电芯、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池的制作方法 |
CN112821012A (zh) * | 2021-03-01 | 2021-05-18 | 厦门海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极耳结构、电芯以及电池 |
CN112821012B (zh) * | 2021-03-01 | 2024-03-29 | 厦门海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极耳结构、电芯以及电池 |
CN114467223A (zh) * | 2021-03-31 | 2022-05-10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极组件、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
WO2022205141A1 (zh) * | 2021-03-31 | 2022-10-06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极组件、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
CN113437443A (zh) * | 2021-06-21 | 2021-09-24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CN114597601A (zh) * | 2022-03-11 | 2022-06-07 |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极耳焊接方法及电芯 |
CN114597601B (zh) * | 2022-03-11 | 2024-03-19 |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极耳焊接方法及电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90280280A1 (en) | 2019-09-12 |
WO2018095170A1 (zh) | 2018-05-31 |
CN207320217U (zh) | 2018-05-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332097U (zh) | 一种二次电池电芯 | |
CN113193165B (zh) | 极耳极片及卷绕电池 | |
CN105355962B (zh) | 一种卷绕式叠片电池的制备方法 | |
CN206003909U (zh) | 一种卷绕式电芯 | |
CN106025377A (zh) | 一种卷绕式电芯 | |
CN202373667U (zh) | 锂离子电池的电芯及其极片 | |
CN206098526U (zh) | 卷绕式二次电芯 | |
CN201146220Y (zh) | 卷绕型结构多层极耳锂电池电芯 | |
CN202050025U (zh) | 一种叠片式锂电池 | |
CN207765532U (zh) | 一种卷绕式锂离子电池的极片及电芯 | |
CN205429100U (zh) | 锂离子电芯 | |
CN106058296B (zh) | 一种二次电池电芯 | |
CN205828579U (zh) | 一种卷绕式锂离子电池 | |
CN102208679B (zh) | 卷绕连续叠片式方型锂离子动力电池 | |
CN205846128U (zh) | 一种二次电池电芯 | |
CN205846127U (zh) | 一种二次电池电芯 | |
CN205921045U (zh) | 一种二次电池电芯 | |
CN205388994U (zh) | 一种圆柱动力锂离子电池 | |
CN203521521U (zh) | 卷绕式电芯及电化学装置 | |
CN206003898U (zh) | 一种卷绕式电芯 | |
CN107302109A (zh) | 卷绕式电芯 | |
CN205335371U (zh) | 高倍率锂离子电池 | |
CN205863313U (zh) | 一种卷绕式电芯 | |
CN201812891U (zh) | 一种锂电池 | |
CN202339959U (zh) | 一种多卷芯锂离子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