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82986U - 显影盒 - Google Patents
显影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82986U CN205982986U CN201620844803.XU CN201620844803U CN205982986U CN 205982986 U CN205982986 U CN 205982986U CN 201620844803 U CN201620844803 U CN 201620844803U CN 205982986 U CN205982986 U CN 20598298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ce
- axis
- receiving portion
- rotation
- attach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41000278713 Theora Speci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8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8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8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显影盒,能相对于第一、二图像形成设备两者装卸。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能相对于本体壳体以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本体联结部,本体联结部具有从轴线侧向与轴线垂直的径向外侧延伸的配合部,从配合部径向外侧端部到轴线之间距离是第一、二距离,第二距离小于第一距离。显影盒包括显影辊和能以第三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联结部。联结部具有夹着第三轴线的一对第一接受部和在联结部的旋转方向上设在一对第一接受部之间的一对第二接受部,接受部具有能与配合部配合的第一、二面。第二面在旋转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一面不同位置。第二接受部能在第一位置和其第三轴线方向内侧的第二位置间移动。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的联结部能与形状各异的多种本体联结部联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影盒,其具有从设在本体壳体的本体联结部接受驱动力的联结部。
背景技术
在能够安装到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壳体和从其卸下的显影盒中,通常设有与设在本体壳体的本体联结部相联结从而从该本体联结部接受驱动力的联结部。作为这种本体联结部和联结部,以往已知一种对应于目的而改变形状的本体联结部和联结部(参照专利文献1)。由此,相对于用作第一目的的第一本体联结部,用作第二目的的第二联结部不能与之联结,相对于用作第二目的的第二本体联结部,用作第一目的的第一联结部不能与之联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677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但是,当产品发货前对显影盒输入驱动力从而进行显影盒的印刷检查时,需要针对各种联结部准备各种本体联结部,导致检查较为繁杂。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结部的结构,其能够与形状各异的多种本体联结部相联结。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影盒,能够相对于第一图像形成设备和第二图像形成设备两者进行安装和卸下,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联结部,所述第一本体联结部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壳体以第一轴线为中心旋转,具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从所述第一轴线侧向与所述第一轴线垂直的第一径向外侧延伸,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所述第一径向外侧的端部到所述第一轴线之间的距离是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第二本体联结部,所述第二本体联结部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二本体壳体以第二轴线为中心旋转,具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从所述第二轴线侧向与所述第二轴线垂直的第二径向外侧延伸,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所述第二径向外侧的端部到所述第二轴线之间的距离是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
所述显影盒包括:显影辊;以及联结部,能够以沿着所述第二轴线的第三轴线为中心旋转。
所述联结部具有夹着所述第三轴线的一对第一接受部并且具有在所述联结部的旋转方向上设在一对所述第一接受部之间的一对第二接受部,所述第一接受部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配合的第一面,所述第二接受部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配合的第二面。
所述第二面在所述旋转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第一面不同的位置。
所述第二接受部能够在第一位置和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第三轴线方向内侧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当将显影盒安装在了第一本体壳体时,第一本体联结部的第一配合部与联结部的第一面相配合从而传递驱动力。当将显影盒安装在了第二本体壳体时,第二本体联结部的第二配合部与联结部的第二面相配合从而传递驱动力。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设在显影盒中的联结部能够联结两种类型的本体联结部。因此,当产品发货前对显影盒的联结部输入驱动力从而进行显影盒的印刷检查时,能够使用两种类型中的任一个本体联结部来进行检查,因此,检查时所准备的本体联结部只需一种即可,使得检查不繁杂。
(2)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所述第一面随着从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内侧向外侧而向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第一配合部离开第一面。
(3)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所述第二接受部在所述旋转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面接触。
根据上述结构,当第二配合部与第二面相配合时,第二接受部由第一面支撑,因此,能够通过第二接受部来良好地将驱动力从第二配合部传递到第一接受部。
(4)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所述第二面随着从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内侧向外侧而向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第二配合部离开第二面。
(5)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所述第一接受部的与所述第二面相对的面沿着所述第三轴线方向而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当第二接受部退避到第二位置时,能够抑制第二面碰到第一接受部。
(6)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所述联结部具有连接一对所述第一接受部的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内侧的端缘的连接壁,在所述连接壁与所述第二接受部之间,设有对所述第二接受部向所述第一位置施力的弹性构件。
根据上述结构,第二接受部由于弹性构件而能够自动返回第一位置。
(7)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所述第二接受部具有从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内侧配合到所述连接壁的爪部。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第二接受部的爪部从第三轴线方向的内侧配合到连接壁,因此,通过弹性构件所施加的力能够抑制第二接受部从连接壁离开。
(8)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所述显影盒包括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联结部的圆筒状的轴支撑部,所述联结部具有圆筒状部,所述圆筒状部从所述连接壁向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内侧突出,由所述轴支撑部的内周面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爪部配置在所述圆筒状部内。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圆筒状部配置在轴支撑部与爪部之间,因此,能够通过圆筒状部来抑制爪部与轴支撑部相干涉。
(9)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在所述旋转方向上偏移90度。
(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影盒,包括:显影辊;以及联结部,能够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
所述联结部具有:圆筒部,所述圆筒部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连接壁,以覆盖所述圆筒部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端部的方式连接所述端部;第一接受部,以从所述连接壁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突出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圆筒部内,具有接受来自外部的驱动力的第一面;以及第二接受部,以从所述连接壁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突出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圆筒部内,具有接受来自外部的驱动力的第二面。
所述第二面在所述联结部的旋转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第一面不同的位置。
所述第二接受部能够在第一位置和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内侧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用于从外部接受驱动力的面有两种,因此,能够将联结部联结到呈对第一面赋予驱动力的形状的第一本体联结部,同时能够将联结部联结到呈对第二面赋予驱动力的形状的第二本体联结部。因此,当产品发货前对显影盒的联结部输入驱动力从而进行显影盒的印刷检查时,能够使用两种类型中的任一个本体联结部来进行检查,因此,检查时所准备的本体联结部只需一种即可,使得检查不繁杂。
(11)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所述第一面随着从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内侧向外侧而向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与第一面相配合的本体联结部的配合部离开第一面。
(12)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所述第二接受部在所述旋转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面接触。
根据上述结构,当本体联结部的配合部与第二面相配合时,第二接受部由第一面支撑,因此,能够通过第二接受部来良好地将驱动力从第二配合部传递到第一接受部。
(13)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所述第二面随着从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内侧向外侧而向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与第二面相配合的本体联结部的配合部离开第二面。
(14)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所述第一接受部的与所述第二面相面对的面沿着所述旋转轴线方向而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当第二接受部退避到第二位置时,能够抑制第二面碰到第一接受部。
(15)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所述第二面以越向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内侧越离开所述第一接受部的与所述第二面相面对的面的方式倾斜。
(16)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所述联结部在所述连接壁与所述第二接受部之间具有对所述第二接受部向所述第一位置施力的弹性构件。
根据上述结构,第二接受部由于弹性构件而能够自动返回第一位置。
(17)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在所述旋转方向上偏移90度。
(18)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所述第一接受部夹着所述旋转轴线而设有一对,所述第二接受部在所述旋转方向上配置在一对所述第一接受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联结部被构成为能够与形状各异的多种本体联结部相联结。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激光打印机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2中的(a)是示出显影盒的侧视图,(b)是示出第一激光打印机的概要结构的图,(c)是示出第二激光打印机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第一本体联结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二本体联结部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显影盒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联结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中的(a)是从第三轴线方向外侧看构成联结部的第一构件的图,(b)是从第三轴线方向内侧看联结部的图。
图8中的(a)是示出第二接受部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示出第二接受部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中的(a)是示出第二本体联结部联结到联结部的状态的剖视图,(b)是示出第一本体联结部联结到联结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中的(a)是示出第二本体联结部的头端部与联结部之间的关系的图,(b)是示出第一本体联结部的头端部与联结部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1中的(a)是根据第一变形例的联结部被沿着图10(a)的I-I线剖的剖视图,(b)和(c)是沿着图10(b)的II-II线剖的剖视图。
图12中的(a)和(b)是示出根据第二变形例的联结部与各本体联结部的头端部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首先说明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例子的激光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然后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征部分。
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方向,通过以激光打印机1使用时的使用者为基准的方向来进行说明。即,在图1中,面向纸面的右侧为“前侧”,面向纸面的左侧为“后侧”,面向纸面的进深侧为“右侧”,面向纸面的近前侧为“左侧”。面向纸面的上下方向为“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在本体壳体2内具有用于供给纸张S的供纸部3和用于在纸张S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4。
供纸部3包括:供纸盘31,能够安装到本体壳体2的下部和从本体壳体2的下部卸下;以及供纸机构32,将供纸盘31内的纸张S向着图像形成部4供给。
图像形成部4包括扫描单元5、处理单元6和定影装置7。
扫描单元5设在本体壳体2内的上部,包括图未示的激光发光部、多棱镜、透镜和反射镜等。该扫描单元5将激光束高速扫描照射在后述感光鼓81的表面上。
处理单元6包括感光鼓81、带电器82、转印辊83和显影盒9。
显影盒9能够通过开口22安装到本体壳体2和从本体壳体2卸下,开口22由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在本体壳体2的前壁的前盖23打开和关闭。显影盒9包括显影辊91和图未示的供给辊、层厚限制片、搅拌器、调色剂容纳部等。
在处理单元6,旋转的感光鼓81的表面在被带电器82均匀带电后,被来自扫描单元5的激光束的高速扫描而曝光。由此,在感光鼓81的表面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
接下来,通过被旋转驱动的显影辊91而将显影盒9内的调色剂供给到感光鼓81的静电潜像,从而在感光鼓81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然后,通过将纸张S输送到感光鼓81与转印辊83之间,感光鼓81的表面所承载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S上。
定影装置7包括:加热辊71;以及加压辊72,其与加热辊71相对配置,对加热辊71施压。在该定影装置7,转印在纸张S上的调色剂当纸张S通过加热辊71与加压辊72之间时被热定影。
由定影装置7热定影了的纸张S被输送到配置在定影装置7下游侧的排纸辊R,从该排纸辊R排出到排纸盘21上。
接下来,说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征部分的显影盒9的详细结构。
如图2(a)~(c)所示,显影盒9能够相对于用作第一目的的第一激光打印机1A的第一本体壳体2A和用作第二目的的第二激光打印机1B的第二本体壳体2B两者进行安装和卸下。换言之,由第一激光打印机1A、第二激光打印机1B和显影盒9构成一个图像形成系统。
在第一本体壳体2A内,设有对设在显影盒9的联结部100传递驱动力的第一驱动机构11,在第二本体壳体2B内,设有对联结部100传递驱动力的第二驱动机构12。输入到联结部100的驱动力通过图未示的齿轮系传递到显影辊79以及图未示的供给辊和搅拌器。
第一驱动机构11具有如图3所示的第一本体联结部200,第二驱动机构12具有如图4所示的第二本体联结部300。
如图3所示,第一本体联结部200通过在第一轴线L1的方向上进退而能够联结到联结部100和从联结部100退避。具体来说,第一本体联结部200通过被弹簧向着联结部100侧施力而前进,从而能够联结到联结部100,通过被图未示的施压构件抵抗弹簧所施加的力而施压而能够从联结部100退避。使第一本体联结部200进退的结构和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第一本体联结部200从而使第一本体联结部200旋转的齿轮系、马达等是已知的,因而省略它们的图示和详细说明。
第一本体联结部200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壳体2A以第一轴线L1为中心旋转,主要包括:形成为大体圆筒状的基部210;以及从基部210的一个端面在第一轴线L1的方向上突出的头端部230。头端部230包括:第一轴线L1所通过的第一中心部231;以及在与第一轴线L1垂直的第一径向上夹着第一中心部231的一对第一配合部232。
第一中心部231形成为当从第一轴线L1的方向看时呈大体长方形,具体来说,形成为长方形的短边呈向外侧鼓出的圆弧状的形状。第一配合部232从第一中心部231在长尺寸方向上的端部具体来说是从呈圆弧状的部分向第一径向外侧延伸。从第一配合部232的第一径向外侧的端面232A到第一轴线L1之间的距离是第一距离D1(参照图10(b))。
如图4所示,第二本体联结部300通过在第二轴线L2的方向上进退而能够联结到联结部100和从联结部100退避。使第二本体联结部300进退的结构和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第二本体联结部300从而使第二本体联结部300旋转的齿轮系、马达等可以与第一驱动机构11的结构相同。
第二本体联结部300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二本体壳体2B以第二轴线L2为中心旋转,主要包括:形成为大体圆筒状的基部310;以及从基部310的一个端面在第二轴线L2的方向上突出的头端部330。头端部330包括:第二轴线L2所通过的第二中心部331;以及在与第二轴线L2垂直的第二径向上夹着第二中心部331的一对第二配合部332。
第二中心部331形成为直径比第一中心部231在短尺寸方向上的宽度中的最小宽度更小的大体球状。第二配合部332从第二中心部331向第二径向外侧延伸。从第二配合部332的第二径向外侧的端面332A到第二轴线L2之间的距离是比第一距离D1小的第二距离D2(参照图10(a))。
如图5所示,显影盒9包括:壳体92;以及联结部100,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壳体92以作为旋转轴线的一个例子的第三轴线L3为中心旋转。这里,当显影盒9安装到第一本体壳体2A时,第三轴线L3沿着第一本体联结部200的第一轴线L1,当显影盒9安装到第二本体壳体2B时,第三轴线L3沿着第二本体联结部300的第二轴线L2。在本说明书中,在沿着第三轴线L3的方向中,将向着显影盒9外侧的方向称为第三轴线方向外侧,将向着显影盒9内的方向称为第三轴线方向内侧。
如图6所示,联结部100包括:第一构件110;作为第二接受部的一个例子的第二构件120;以及作为弹性构件的一个例子的压缩螺旋弹簧130。第一构件110是大体圆柱状的构件,在其端面101具有第一本体联结部200的头端部230或者第二本体联结部300的头端部330所进入的凹部102。具体来说,第一构件110主要包括:作为圆筒部的一个例子的圆筒状的外周壁部111;从外周壁部111向第三轴线L3侧突出的一对第一接受部112;以及连接一对第一接受部112的第三轴线方向内侧的端缘的连接壁113。
外周壁部111形成为以第三轴线L3为中心的圆筒状。连接壁113覆盖并且连接到外周壁部111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一个端部。
第一接受部112从连接壁113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突出,配置在外周壁部111内。第一接受部112沿着图中箭头所示的联结部100的旋转方向呈圆弧状延伸,夹着第三轴线L3而设有一对。换言之,一对第一接受部112在与第三轴线L3垂直的第三径向上相互相对。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联结部100的旋转方向”简单地称为旋转方向。
第一接受部112的第三轴线方向外侧的端面和外周壁部111的第三轴线方向外侧的端面被形成为平齐,从而构成联结部100的端面101。第一接受部112在旋转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具有第一面F11,第一面F11在旋转方向上与第一本体联结部200的第一配合部232相配合,从而从该第一配合部232接受驱动力。
如图10(b)所示,第一面F11从与第一配合部232的头端相接触的接触点向外周壁部111延伸,同时从接触点向第三轴线L3侧延伸。第一接受部112的第三径向内侧的内周面F12呈与第一本体联结部200的第一中心部231的圆弧状部分相一致的形状。内周面F12配置在第二本体联结部300的第二配合部332的第三径向外侧。
第一接受部112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表面是不与第一本体联结部200的第一配合部232相配合的第一相对面F13,配置在相对于第一面F11在旋转方向上偏移90度的位置。换言之,第一相对面F13与第一面F11之间的角是90度。
如图6、7(a)所示,连接壁113是构成凹部102的底壁的壁,包括:第一连接壁114,将一对第一接受部112的各内周面F12彼此连接;以及一对第二连接壁115,将一个第一接受部112的第一面F11与另一个第一接受部112的第一相对面F13连接。
在第一连接壁114的第三轴线L3所通过的部分,设有从第一连接壁114的第三轴线方向外侧的表面突出的呈大体半球状的限制部114A(也参照图9(a))。限制部114A配置在第三轴线L3上,从而与第二本体联结部300的第二中心部331接触,从而限制该第二本体联结部300向第三轴线方向内侧移动。
第二连接壁115具有用于设置压缩螺旋弹簧130的弹簧设置部115A。弹簧设置部115A形成为从第二连接壁115的第三轴线方向外侧的表面稍微凹的凹形。
在第一连接壁114与第二连接壁115之间,形成有被后述第二构件120的各内壁部122~124插穿的缝116。缝116俯视时呈大体L字形,具体来说,形成为与第二构件120的各内壁部122~124大体一致的形状。
如图9(a)所示,在连接壁113的第三轴线方向内侧的表面,形成有从该表面向第三轴线方向内侧突出的圆筒状部117。圆筒状部117的外周面由设在壳体92的圆筒状的轴支撑部93的内周面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圆筒状部117内,配置有后述第二构件120的爪部122A、124A(也参照图7(b))。
如图6、8所示,第二构件120以从连接壁113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突出的方式配置在外周壁部111内。第二构件120夹着第三轴线L3而设有一对,以能够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在第一构件110。具体来说,第二构件120在旋转方向上设在一对第一接受部112之间,能够在第一位置(图8(a)的位置)和第二位置(图8(b)的位置)之间移动,第一位置是第一接受部112的第三轴线方向外侧的端面与第二构件120的第三轴线方向外侧的端面在第三轴线方向上成为大体相同的位置时的位置,第二位置是位于第一位置的第三轴线方向内侧的位置。
第二构件120包括:外壁部121,沿着旋转方向呈圆弧状延伸;第一内壁部122,从外壁部12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向第三轴线方向内侧延伸;第二内壁部123,从外壁部121的内周侧的端部向第三轴线方向内侧延伸;以及第三内壁部124,从外壁部12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向第三轴线方向内侧延伸。
外壁部121配置为与第二连接壁115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相对。在第二连接壁115的弹簧设置部115A与外壁部121之间,配置有对第二构件120向第一位置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130。
在第一内壁部122的第三轴线方向内侧的端部,形成有向旋转方向下游侧突出的爪部122A。在第三内壁部124的第三轴线方向内侧的端部,也形成有向旋转方向下游侧突出的爪部124A。
第二内壁部123是剖视时呈圆弧状的壁,其内周面呈与第二本体联结部300的第二中心部311(参照图10(a))一致的形状。因此,最小宽度比第二中心部311的直径大的第一本体联结部200的第一中心部231不能进入一对第二构件120之间,当从第三轴线方向看时,与第二构件120重叠(参照图10(b))。
上述各内壁部122~124插穿到第一构件110的缝116内,由该缝116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各爪部122A、124A从第三轴线方向内侧配合到连接壁113(参照图7(b))。
如图10(a)所示,第一内壁部122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表面成为在旋转方向上与第二本体联结部300的第二配合部332相配合,从该第二配合部322接受驱动力的第二面F21。第二面F21与第二配合部332的头端相接触的接触点向第一构件110的外周壁部111延伸,同时从接触点向第三轴线L3侧延伸。
如图8(a)、(b)所示,第二面F21配置在在第三轴线方向上与第一面F11相同的位置,并且在旋转方向上与第一面F11不同的位置。这里,“第二面F21在第三轴线方向上与第一面F11相同的位置”指的是第二面F21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面F11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二构件12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面F21的大体全部与第一面F11的大体全部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当第二构件1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面F21的大体上半部与第一面F11的大体下半部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如图10(a)所示,第二面F21与第一接受部112的第一相对面F13相对,与该第一相对面F13接触。具体来说,第二面F21的第三径向外侧的部分与第一相对面F13接触,第二面F21的第三径向内侧的部分突出到第一接受部112的内周面F12的第三径向内侧,能够与第二本体联结部300的第二配合部332相配合。
如上所述配置的第二面F21相对于第一面F11在旋转方向上偏移90度。换言之,第二面F21与第一面F11之间的角是90度。
第三内壁部124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表面是不与第二本体联结部300的第二配合部332相配合的第二相对面F23,相对于第二面F21配置在在旋转方向上偏移90度的位置。第二相对面F23与第一构件110的第一面F11相对,与该第一面F11接触。具体来说,第二相对面F23的第三径向外侧的部分与第一面F11接触,第二相对面F23的第三径向内侧的部分突出到第一接受部112的内周面F12的第三径向内侧。第二相对面F23的第三轴线方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一面F11接触。由此,当第二构件120从第二本体联结部300在旋转方向上接受力时,能够降低第二构件120的振动。
接下来说明联结部100的作用。
如图2(a)、(b)所示,当将显影盒9安装到第一本体壳体2A时,第一驱动机构11工作,从而如图3所示的第一本体联结部200向联结部100前进。当如上所述第一本体联结部200前进时,第一本体联结部200的头端部230如图9(b)所示抵抗各压缩螺旋弹簧130所施加的力而对一对第二构件120向第三轴线方向内侧施压。
当如上所述各第二构件120向第三轴线方向内侧移动时,如图8(b)所示,被各第二构件120隐藏的第一构件110的各第一面F11露出。然后,当第一本体联结部200旋转时,如图10(b)所示,各第一配合部232与各第一面F11相配合。由此,驱动力从第一本体联结部200传递到联结部100。
当第一本体联结部200前进时,第一配合部323有可能碰到第一接受部112的第三轴线方向外侧的表面,导致头端部230未进入凹部102内。在这种情况下,当通过之后被传递动力的第一本体联结部200的旋转而第一配合部232到达第二构件120时,被弹簧施力的第一本体联结部200再次前进,从而对第二构件120向第三轴线方向内侧施压。
如图2(a)、(c)所示,当将显影盒9安装到第二本体壳体2B时,第二驱动机构12工作,从而如图4所示的第二本体联结部300向联结部100前进,第二本体联结部300的头端部330如图9(a)、10(a)所示进入联结部100的凹部102内。具体来说,头端部330进入一对第二构件120之间。
这时,有可能第二配合部332与第二构件120相配合而导致第二构件120被误向第三轴线方向内侧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当通过之后被传递动力的第二本体联结部300的旋转而第二配合部332离开第二构件120时,第二构件120由于压缩螺旋弹簧130而向第三轴线方向外侧移动,同时被弹簧施力的第二本体联结部300再次前进。由此,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头端部330也进入一对第二构件120之间。
进入一对第二构件120之间的头端部330与第一构件110的限制部114A相抵接,从而被限制向第三轴线方向内侧移动(参照图9(a))。由此,第二本体联结部300在第三轴线方向上被定位。
当在头端部330被限制部114A限制的状态下第二本体联结部300旋转时,如图10(a)所示,各第二配合部332与各第二面F21相配合。由此,从第二本体联结部300向联结部100传递驱动力。
根据以上结构,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设在显影盒9中的联结部100能够联结两种类型的本体联结部200、300。因此,当产品发货前对显影盒9的联结部100输入驱动力从而进行显影盒9的印刷检查时,能够使用两种类型中的任一个本体联结部200、300来进行检查,因此,检查时所准备的本体联结部只需一种即可,使得检查不繁杂。
因为设有对第二构件120向第一位置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130,因此,第二构件120由于压缩螺旋弹簧130而能够自动返回第一位置。
因为在第二构件120设有对于连接壁113从第三轴线方向内侧配合的爪部122A、124A,因此,通过压缩螺旋弹簧130所施加的力能够抑制第二构件120从连接壁113离开。
因为爪部122A、124A配置在圆筒状部117内,即,圆筒状部117配置在轴支撑部93与爪部122A、124A之间,因此,能够通过圆筒状部117来抑制爪部122A、124A与轴支撑部93相干涉。
因为第二相对面F23在旋转方向上与第一面F11相接触,因此,如图10(a)所示,当第二配合部332与第二面F21相配合时,第二相对面F23由第一面F11支撑。因此,能够通过第二构件120来良好地将驱动力从第二配合部332传递到第一构件110。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以如下所述各种方式来利用。在以下的说明中,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大体相同的构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说明。
第一面F11、第一相对面F13、第二面F21和第二相对面F23的形状和面的角度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各面可以是平面状和曲面状等形状,各面的角度可以任意设定。以下参照图11来说明各面的角度的一个例子。在所参照的图11中,(a)是与沿着图10(a)的I-I线剖的剖面相对应的图,(b)和(c)是与沿着图10(b)的II-II线剖的剖面相对应的图。
如图11(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构件120的第二面F21随着从第三轴线方向的内侧向外侧而向旋转方向上游侧倾斜。换言之,第二面F21以越向第三轴线方向内侧越离开与该第二面F21相面对的第一相对面F13的方式倾斜。由此,第二面F21被配置为从第三轴线方向外侧覆盖第二配合部332,因此,能够抑制第二配合部332离开第二面F21。
如图11(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面F11随着从第三轴线方向的内侧向外侧而向旋转方向上游侧倾斜。由此,如图11(c)所示,第一面F11被配置为从第三轴线方向外侧覆盖第一配合部232,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配合部232离开第一面F11。
此外,如图11(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相对面F23呈沿着第一面F11的倾斜面,与该第一面F11相接触。由此,当第二配合部322在旋转方向上对第二构件120施压时,从第一面F11对第二构件120施加的反力在第三轴线方向内侧作用,因此,能够抑制第二构件120从第一构件110离开。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相对面F13沿着第三轴线方向而形成。由此,如图11(c)所示,当第二构件120退避到第二位置时,能够抑制第二面F21碰到第一相对面F1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面F11和第二面F21分别形成在分开的构件,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2(a)、(b)所示,第一面F11和第二面F21也可以形成在单个构件(第一构件110)。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接受部112的内周面F12,形成有向第三轴线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420。
突出部42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表面形成与第二配合部332在旋转方向上相配合的第二面F21。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二本体联结部300被联结到联结部100时,如图12(a)所示,第二配合部332与第二面F21相配合,由此,驱动力从第二配合部332传递到第一构件110。此外,当第一本体联结部200被联结到联结部100时,如图12(b)所示,第一配合部232与第一面F11相配合,由此,驱动力从第一配合部232传递到第一构件1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构件例示了压缩螺旋弹簧130,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弹性构件也可以是板簧、扭力弹簧、橡胶、海绵等。
附图标记说明
1A 第一激光打印机
1B 第二激光打印机
2A 第一本体壳体
2B 第二本体壳体
9 显影盒
92 壳体
100 联结部
200 第一本体联结部
232 第一配合部
300 第二本体联结部
332 第二配合部
F11 第一面
F21 第二面
L1 第一轴线
L2 第二轴线
L3 第三轴线
Claims (18)
1.一种显影盒,其特征在于,能够相对于第一图像形成设备和第二图像形成设备两者进行安装和卸下,
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联结部,所述第一本体联结部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壳体以第一轴线为中心旋转,具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从所述第一轴线侧向与所述第一轴线垂直的第一径向外侧延伸,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所述第一径向外侧的端部到所述第一轴线之间的距离是第一距离,
所述第二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第二本体联结部,所述第二本体联结部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二本体壳体以第二轴线为中心旋转,具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从所述第二轴线侧向与所述第二轴线垂直的第二径向外侧延伸,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所述第二径向外侧的端部到所述第二轴线之间的距离是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
所述显影盒包括:
显影辊;以及
联结部,能够以沿着所述第二轴线的第三轴线为中心旋转,
所述联结部具有夹着所述第三轴线的一对第一接受部并且具有在所述联结部的旋转方向上设在一对所述第一接受部之间的一对第二接受部,所述第一接受部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相配合的第一面,所述第二接受部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配合的第二面,
所述第二面在所述旋转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第一面不同的位置,
所述第二接受部能够在第一位置和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第三轴线方向内侧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随着从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内侧向外侧而向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受部在所述旋转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随着从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内侧向外侧而向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受部的与所述第二面相对的面沿着所述第三轴线方向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结部具有连接一对所述第一接受部的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内侧的端缘的连接壁,
在所述连接壁与所述第二接受部之间,设有对所述第二接受部向所述第一位置施力的弹性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受部具有从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内侧配合到所述连接壁的爪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盒包括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联结部的圆筒状的轴支撑部,
所述联结部具有圆筒状部,所述圆筒状部从所述连接壁向所述第三轴线方向的内侧突出,由所述轴支撑部的内周面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
所述爪部配置在所述圆筒状部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在所述旋转方向上偏移90度。
10.一种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影辊;以及
联结部,能够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
所述联结部具有:
圆筒部,所述圆筒部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
连接壁,以覆盖所述圆筒部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端部的方式连接所述端部;
第一接受部,以从所述连接壁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突出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圆筒部内,具有接受来自外部的驱动力的第一面;以及
第二接受部,以从所述连接壁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突出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圆筒部内,具有接受来自外部的驱动力的第二面,
所述第二面在所述联结部的旋转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第一面不同的位置,
所述第二接受部能够在第一位置和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内侧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随着从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内侧向外侧而向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倾斜。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受部在所述旋转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面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随着从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内侧向外侧而向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受部的与所述第二面相面对的面沿着所述旋转轴线方向而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以越向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内侧越离开所述第一接受部的与所述第二面相面对的面的方式倾斜。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结部在所述连接壁与所述第二接受部之间具有对所述第二接受部向所述第一位置施力的弹性构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在所述旋转方向上偏移90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受部夹着所述旋转轴线而设有一对,
所述第二接受部在所述旋转方向上配置在一对所述第一接受部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55902A JP2017032943A (ja) | 2015-08-06 | 2015-08-06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5-155902 | 2015-08-0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82986U true CN205982986U (zh) | 2017-02-22 |
Family
ID=57987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844803.XU Active CN205982986U (zh) | 2015-08-06 | 2016-08-05 | 显影盒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7032943A (zh) |
CN (1) | CN205982986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89147B2 (ja) * | 2017-03-30 | 2019-03-27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クラッチ操作装置 |
-
2015
- 2015-08-06 JP JP2015155902A patent/JP2017032943A/ja active Pending
-
2016
- 2016-08-05 CN CN201620844803.XU patent/CN205982986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7032943A (ja) | 2017-0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669040B2 (en) | Replaceable unit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positioning features for electrical contacts | |
US10928750B2 (en) | Developing cartridge including protrusion positioned at outer surface of casing | |
JP3619378B2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72503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process cartridge and drive unit with bracket and bracket bearing | |
US11754969B2 (en) | Toner cartridge having positioning features including guides extending outward from sides of the toner cartridge | |
US8953981B2 (en) |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joint member that receives and transfers driving forces | |
TWI600985B (zh) | 鼓輪滾筒單元、用於附接耦合構件的方法、和鼓輪單元 | |
JP5542741B2 (ja) | トナー供給装置及びトナー収納容器 | |
CN205982986U (zh) | 显影盒 | |
JP3782541B2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
CN203502739U (zh) | 盒 | |
JP3768998B2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
CN206057805U (zh) | 显影盒 | |
US10725424B1 (en) | Imaging unit assembly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 |
JP5705352B2 (ja) | 現像器 | |
JP3984999B2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
JP4569556B2 (ja) | ユニットの着脱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215416273U (zh) | 一种显影盒 | |
US10101694B2 (en) | Fix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heater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