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16273U - 一种显影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影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416273U CN215416273U CN202121200271.3U CN202121200271U CN215416273U CN 215416273 U CN215416273 U CN 215416273U CN 202121200271 U CN202121200271 U CN 202121200271U CN 215416273 U CN215416273 U CN 2154162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veloping roller
- developing
- axis
- photosensitive drum
-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显影盒,可拆卸的安装到具有感光鼓的感光鼓盒上,显影盒包括:壳体;显影辊;第一齿轮;输入部,能够接收外部驱动力绕输入部的轴线旋转,以将外部驱动力传递到第一齿轮;显影盒还包括第一配合构件,第一配合构件具有定位部以及第一力接收部,显影辊与定位部可旋转地连接,第一力接收部用于接收外力以使显影辊移动离开所述感光鼓,当沿显影辊轴线投影时,第一力接收部位于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之间;该结构的显影盒,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端盖装配误差而造成的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影盒,该显影盒可拆卸的安装在设置有感光鼓的感光鼓盒上。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是一种利用电子照相原理把图像形成于打印介质如纸张上的设备,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一体机等。现存在一种打印机,包括主体及可拆卸地安装于该主体内的处理盒,处理盒包括具有显影辊的显影盒和具有感光鼓的感光鼓盒。显影盒的显影辊在形成图像时与感光鼓接触以向感光鼓供给调色剂(如碳粉),不形成图像时与感光鼓分离从而不向感光鼓供给调色剂。
现有一种处理盒,处理盒包括感光鼓盒和显影盒,显影盒可拆卸的安装于感光鼓盒上。感光鼓盒上包括:感光鼓、一对分离构件和施压部,其中分离构件分别位于感光鼓盒两侧,施压部用于对安装在其中的显影盒施加压力。显影盒包括壳体、显影辊以及在安装在壳体纵向方向两侧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其中,显影辊通过一安装在壳体上的轴承件可旋转地被支撑在壳体上,壳体的一端设置有驱动单元,另外一端设置有导电单元,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上设置有使显影辊移动离开感光鼓的力接收部。当显影盒装入感光鼓盒后,感光鼓盒上的施压部对显影盒施压,使显影辊接触感光鼓,显影盒的显影辊不形成图像时与感光鼓需要分离,此时感光鼓盒上两侧的分离构件分别对力接收部施压使显影辊移动离开感光鼓。
上述现有的显影盒,由于壳体两侧的部件较多,使得端盖的结构复杂,端盖在装配在壳体上时容易存在装配误差,容易出现两边力接收部与分离构件的配合出现定位不准确,不能很好的分离显影辊和感光鼓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改进的显影盒,以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显影盒,可拆卸的安装到具有感光鼓的感光鼓盒上,所述显影盒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存储显影剂的显影剂仓;显影辊,可旋转的被支撑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显影辊被设置为面对所述感光鼓以向所述感光鼓提供显影剂,所述显影辊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轴线,所述壳体具有第一侧和沿所述显影辊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第一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输入部,具有与所述显影辊的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能够接收外部驱动力绕所述输入部的所述第二轴线旋转,以将所述外部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齿轮;所述显影盒还包括第一配合构件,所述第一配合构件具有定位部以及第一力接收部,所述显影辊与所述定位部可旋转地连接,所述第一力接收部用于接收外力以使所述显影辊移动离开所述感光鼓,当沿所述第一轴线投影时,所述第一力接收部位于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
具体的方案为,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显影辊同轴设置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定位部二者之一设置有圆柱形凸部,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显影辊同轴设置的轴孔,所述凸部插入所述轴孔,以使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配合构件可旋转地连接,所述显影辊通过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定位部形成可旋转地连接。
更具体的方案为,所述显影辊包括显影辊轴,所述定位部包括与所述显影辊同轴设置的轴孔,所述显影辊轴可旋转地插入所述轴孔。
优选的方案为,所述显影盒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纵向方向外侧的第一端盖,在所述显影辊的轴向上,所述第一配合构件至少有一部分被限制在所述显影辊与同所述第一配合构件同侧的所述第一端盖之间。
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定位部呈圆柱状,所述一部分为设置在所述定位部圆周外表面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一侧与所述壳体的侧壁抵接,另一侧与所述端盖抵接。
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第一配合构件还包括止动部,在所述显影辊旋转时,所述止动部阻挡所述第一配合构件绕所述第一轴线旋转。
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第一端盖设置有通槽,所述止动部位于所述通槽内,在所述显影辊旋转过程中,所述止动部与所述通槽的内壁抵接以阻挡所述第一配合构件旋转。
优选的方案为,所述输入部还包括圆周外壁,所述止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力接收部面对输入部的一侧,在所述显影辊旋转过程中,所述止动部与所述输入部的所述圆周外壁抵接以阻挡所述第一配合构件旋转。
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第一配合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侧,所述壳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侧的第二力接收部,所述第二力接收部从所述壳体的侧壁沿远离所述壳体的方向凸出。
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第一力接收部具有沿与所述面对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面,所述第二力接收部具有沿所述与所述面对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面。
进一步的方案为,当沿所述第一轴线向投影时,所述第一面与所述显影剂承载件重叠,当沿所述第一轴线向投影时,所述第二面与所述显影剂承载件重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不将力接收部设置在端盖上,解决了因端盖装配误差而造成的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显影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显影盒驱动单元一侧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显影盒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显影盒的导电单元一端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显影盒的第一配合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显影盒从第一侧沿显影辊轴向方向投影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显影盒从第二侧沿显影辊轴向方向投影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显影盒的驱动单元一端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显影盒的导电单元一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显影盒10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理解说明书,设定图中显影盒10的各个方向用于后面的说明书描述中,图1中左前侧方向为前面,与之相对的方向为后面,图1中左前侧的上部为显影盒10的上面,与之相对的为显影盒10的下面,图1中的左上侧为显影盒10的左侧,图1中的右下侧为显影盒10的右侧,其中显影盒10的前面方向面对感光鼓盒,说明书中显影盒10及显影盒10的各个部件中出现的“前面”、“后面”、“左侧”、“右侧”、“上”、“下”均以图1中所示的方向为准。
如图1至图4所示,显影盒10可拆卸的安装到具有感光鼓的感光鼓盒(附图中未示出)上,感光鼓盒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主体中。显影盒10包括壳体1、显影辊2、驱动单元3、导电单元4、端盖、第一配合构件6和第二力接收部7。
壳体1内设置有用于存储显影剂的显影剂仓,在壳体1的纵向方向(即图中左右方向)上,壳体1的右侧具有第一侧壁11,壳体1的左侧具有第二侧壁12。显影辊2设置在显影盒10的前侧,显影辊2包括显影辊轴21和支撑在显影辊轴21圆周外侧的用于承载显影剂的显影辊主体部分22,显影辊2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轴线A1,显影辊轴21支撑在壳体1上并可绕第一轴线A1旋转,显影辊2在安装在感光鼓盒的状态下面对感光鼓,以向感光鼓提供显影剂。
壳体1具有第一侧14和沿显影辊轴向与第一侧14相对的第二侧15,驱动单元3设置在壳体1的第一侧14,用于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附图中未示意出)的驱动头联接以接收驱动显影辊2等旋转部件旋转的驱动力。导电单元4位于壳体1的第二侧15,用于从成像设备接收电力。显影盒10的端盖包括第一端盖8和第二端盖9,第一端盖8安装在壳体1的第一侧14以覆盖在驱动单元3的外部,第二端盖9安装在壳体1的第二侧15,可覆盖第二侧15的检测装置。
本实施例的第一配合构件6设置在第一侧14,显影辊2与第一配合构件6可旋转地连接,第一配合构件6用于接收使显影辊2移动离开感光鼓的分离力。本实施例中,第二力接收部7设置在第二侧15,和第一配合构件6一样用于接收使显影辊2移动离开感光鼓的分离力。
如图2所示,驱动单元3包括输入部31和第一齿轮32,输入部31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1的第一侧14,用于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驱动头联接接收驱动力,可将驱动力传递至第一齿轮32,使得第一齿轮32旋转。输入部31具有与第一轴线A1平行的第二轴线A2,且可绕第二轴线A2旋转。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齿轮32为与显影辊轴21的一端固定连接的显影辊齿轮32,显影辊齿轮32位于壳体1的第一侧14,设置有第一齿轮部321以及在远离壳体1的第二端面323设置有与第一配合构件6可旋转连接的圆柱形凸部322,圆柱形凸部322与显影辊2同轴设置,也即圆柱形凸部322的轴线与显影辊2的第一轴线A1重合。第一齿轮32的第一齿轮部321与输入部31的第二齿轮部311啮合以接收驱动力,进而驱动显影辊2旋转。
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配合构件6具有定位部61、第一力接收部62以及止动部63,定位部61包括大致呈柱状的主体部分611以及位于主体部分611内部的圆形的轴孔612,主体部分611在靠近显影辊2的一端的圆周外壁设置有凸缘部613,以及向靠近第二轴线L2的方向延申的延申部614,轴孔612与显影辊齿轮32上的圆柱形凸部322相互适配且同轴设置,显影辊齿轮32上的圆柱形凸部322可旋转地插入轴孔612中,以使第一齿轮32与第一配合构件6可旋转地连接,实现第一配合构件6与显影辊2之间的定位。当然,也可在第一齿轮32的一端设置轴孔,在第一配合构件6的定位部61设置与轴孔可旋转连接的凸部。在第一配合构件6通过轴孔612定位到第一齿轮32的状态下,圆柱形凸部322的圆周外壁与轴孔612的圆周内壁可紧密接触,以使得在第一配合构件6受到感光鼓盒的分离构件的作用力时可同步带动显影辊2移动远离感光鼓。在显影辊2的轴向上,凸缘部613的一侧与第一齿轮32的第二端面323抵接,另外一侧与第一端盖8抵接,以使得凸缘部613被限制在第一端盖8和第一齿轮32之间,也即被限制在显影辊2和第一端盖8之间,因此进一步的,第一配合构件6沿第一轴线A1的移动被限制,且对第一配合构件6在显影辊2的旋转方向也具有限制,因此第一配合构件6的位置可被限定,实现准确的定位。
第一力接收部62用于接收感光鼓盒上的分离构件的作用力以使得显影辊2移动离开感光鼓。第一力接收部62从延申部614弯曲并沿与第一轴线A1平行的方向延申,当沿第一轴线A1投影时,第一力接收部62位于显影辊轴线A1与输入部31的第二轴线A2之间(可参考图6),也即在垂直于第一轴线A1的平面上投影,第一力接收部62位于显影辊轴线A1与输入部31的第二轴线A2之间。
止动部63用于在第一配合构件6绕第一轴线A1旋转时阻挡第一配合构件6旋转,在该实施例中,止动部63设置在第一配合构件6的上下侧面上。第一端盖8设置有通槽81,第一配合构件6通过该通槽81暴露,第一配合构件6的止动部63位于通槽81内并与通槽81的两侧内壁接触,以阻挡第一配合构件6绕第一轴线A1旋转。在显影辊2旋转过程中,止动部63与通槽81的内壁抵接以阻挡第一配合构件6旋转,止动部63的设置,不仅可以阻挡第一配合构件6在显影辊2旋转时随显影辊2旋转,同时也能够进一步避免因第一配合构件6自身的重力而发生旋转,进一步使得第一配合构件6的定位更加准确,在安装在感光鼓盒的状态下与分离构件的定位更加准确。
止动部63设置成与通槽81的两侧内壁接触仅是一个较优的选择,止动部63与通槽81的内壁也可以是间隙配合。止动部63还可配置成在显影辊2旋转时与显影盒10的其它部件如壳体、输入部等部件触碰,以阻挡第一配合构件6旋转。例如止动部63设置在第一力接收部62面向输入部31的一侧(如图5中标号P),止动部63向输入部31的圆周外壁的外侧延申,以在第一配合构件6旋转时与输入部31的圆周外壁触碰或抵接,阻挡第一配合构件6的旋转。
如图3和图4所示,导电单元4包括导电支架41,导电支架41安装在壳体1和第二端盖9之间,导电支架41可从成像设备接收电力,导电支架41上设置有通孔42。
壳体1还包括位于第二侧15的第二力接收部7,第二力接收部7从所述壳体1的第二侧壁12沿远离第二侧壁12的方向突出并穿过导电支架41的通孔42,当沿第一轴线A1投影时,第一力接收部62位于显影辊第一轴线A1与所述输入部31的第二轴线A2之间(参考图7)。由于第二力接收部7没有设置在第二端盖9上,而是直接设置在壳体1上,因此可以避免因为第二端盖9装配不准确而导致的配合部与分离构件的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参考图6和图7所示,当显影盒10装入感光鼓盒时,显影辊2沿显影盒10的前面方向面对感光鼓,第一力接收部62具有沿上述面对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面621。第二力接收部7具有沿上述面对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面71。当沿所述第一轴线A1投影时,所述第一面621与显影辊2重叠,当沿第一轴线A1向投影时,第二面71与显影辊2重叠。
显影盒10的显影辊2在形成图像时与感光鼓接触以向感光鼓供给调色剂(如碳粉),不形成图像时与感光鼓分离从而不向感光鼓供给调色剂。当成像装置工作时显影盒10装入感光鼓盒,显影辊2与感光鼓接触,当显影辊2不形成图像,显影辊2需要与感光鼓分离,感光鼓上的一对分离构件(未示出)通过与第一面621和第二面71接触对第一力接收部62和第二力接收部7分别施压,第一配合构件6通过定位部61传递力至显影辊齿轮32,由显影辊齿轮32同步带动显影辊2,第二力接收部7作用力在壳体1上,使显影辊2从感光鼓接触的位置移走,从而实现显影辊2与感光鼓的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构件6的定位部61与显影辊2同轴设置且通过显影辊齿轮32可旋转地连接,第一配合构件6在接收外力时,与力接收部设置在端盖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及时移动显影辊2。此外,由于第一配合构件6未直接安装在端盖上,因此能够降低因端盖装配误差而造成的与感光鼓盒上的分离固件之间定位不准确的问题。
实施例2
实施例2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的变型。
如图8所示,实施例2的第一齿轮不具有与第一配合构件6的轴孔612配合的圆柱形凸部,显影辊轴21被设置得与实施例1的相比更长,在第一齿轮32固定安装在显影辊2的显影辊轴21的状态下,显影辊轴21从第一齿轮32的一端凸出,第一配合构件6的圆形轴孔612装配在显影辊轴21上并与显影辊2同轴设置,使得显影辊2与第一配合构件6之间可旋转地连接。
当不形成图像,显影辊2需要与感光鼓分离,感光鼓盒上的分离构件作用在第一配合构件6上时,第一配合构件6的定位部61直接施加作用力在显影辊轴21上,使得显影辊2相对感光鼓移动分离。
实施例3
实施例3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的变型。如图9所示,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3在壳体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15均设置第一配合构件6。
在壳体1的第一侧的第一配合构件与实施例1相同,在壳体1的第二侧15的第一配合构件6装配在显影辊2的显影辊轴21的端部,凸缘部613一端抵压在壳体1的第二侧壁12上,另一端与第二端盖9抵接,以使得第一配合构件6在显影辊轴向的移动被限制。第一配合构件6与第二端盖9的配合关系与实施例1中的第一配合构件与第一端盖的配合关系相同,以限制第一配合构件6的旋转。
当不形成图像,显影辊2需要与感光鼓分离,感光鼓盒上的分离构件作用在壳体1两侧的第一配合构件6上,第一侧的第一配合构件的定位部直接施加作用力在显影辊齿轮上,第二侧15的第一配合构件6施加作用力在显影辊轴21上,从而使得显影辊2相对感光鼓移动分离。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其中术语“第一”、“第二”等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目的,不是理解为对其数量上的限制,根据说明书的记载,“第一”、“第二”等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包含多个。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例如,可以在壳体上设置实施例中的第二力接收部,或者在两侧均设置第一配合构件,又或者一侧设置实施例中的第一配合构件,另一侧设置实施例中的第二力接收部;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影盒,可拆卸的安装到具有感光鼓的感光鼓盒上,所述显影盒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存储显影剂的显影剂仓;
显影辊,可旋转的被支撑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显影辊被设置为面对所述感光鼓以向所述感光鼓提供显影剂,所述显影辊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轴线,所述壳体具有第一侧和沿所述显影辊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
第一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侧;
输入部,具有与所述显影辊的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能够接收外部驱动力绕所述输入部的所述第二轴线旋转,以将所述外部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齿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盒还包括第一配合构件,所述第一配合构件具有定位部以及第一力接收部,所述显影辊与所述定位部可旋转地连接,所述第一力接收部用于接收外力以使所述显影辊移动离开所述感光鼓,当沿所述第一轴线投影时,所述第一力接收部位于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显影辊同轴设置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定位部二者之一设置有圆柱形凸部,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显影辊同轴设置的轴孔,所述凸部插入所述轴孔,以使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配合构件可旋转地连接,所述显影辊通过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定位部形成可旋转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辊包括显影辊轴,所述定位部包括与所述显影辊同轴设置的轴孔,所述显影辊轴可旋转地插入所述轴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盒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纵向方向外侧的第一端盖,在所述显影辊的轴向上,所述第一配合构件至少有一部分被限制在所述显影辊与同所述第一配合构件同侧的所述第一端盖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呈圆柱状,所述一部分为设置在所述定位部圆周外表面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一侧与所述壳体的侧壁抵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端盖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构件还包括止动部,在所述显影辊旋转时,所述止动部阻挡所述第一配合构件绕所述第一轴线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设置有通槽,所述止动部位于所述通槽内,在所述显影辊旋转过程中,所述止动部与所述通槽的内壁抵接以阻挡所述第一配合构件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部还包括圆周外壁,所述止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力接收部面对输入部的一侧,在所述显影辊旋转过程中,所述止动部与所述输入部的所述圆周外壁抵接以阻挡所述第一配合构件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侧,所述壳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侧的第二力接收部,所述第二力接收部从所述壳体的侧壁沿远离所述壳体的方向凸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力接收部具有沿与所述面对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面,所述第二力接收部具有沿与所述面对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面;当沿所述第一轴线向投影时,所述第一面与所述显影剂承载件重叠,当沿所述第一轴线向投影时,所述第二面与所述显影剂承载件重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8071121 | 2020-11-28 | ||
CN202022807112 | 2020-11-2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416273U true CN215416273U (zh) | 2022-01-04 |
Family
ID=79677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200271.3U Active CN215416273U (zh) | 2020-11-28 | 2021-05-31 | 一种显影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416273U (zh) |
-
2021
- 2021-05-31 CN CN202121200271.3U patent/CN21541627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331921B1 (ko) |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그 제조방법 및 화상형성 장치 | |
JP677656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782738B (zh) |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9714696B2 (en) | Cartridge provided with body for new product detection | |
WO2022033337A1 (zh) | 一种显影盒、鼓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 |
KR100270222B1 (ko) | 현상 장치 및 전자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 |
CN211015028U (zh) | 一种处理盒 | |
JP2019179127A (ja)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
CN107885054A (zh) | 显影盒 | |
CN207731086U (zh) | 图像形成系统 | |
CN215416273U (zh) | 一种显影盒 | |
JP2007219266A (ja)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
JP735253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209765275U (zh) | 一种显影盒 | |
US10663910B2 (en) | Developing cartridge including engaging member movable with helical gear and engageable with outer surface of housing | |
CN217902255U (zh) | 一种显影盒 | |
WO2020007327A1 (zh) | 旋转力传递组件、感光鼓及处理盒 | |
US11454901B2 (en) | Developing cartridge | |
CN112882363B (zh) | 显影剂盒 | |
CN204374620U (zh) | 处理盒 | |
CN211318999U (zh) | 一种处理盒 | |
CN220855450U (zh) | 一种显影盒 | |
CN217484706U (zh) | 一种显影盒 | |
CN108957997B (zh) | 处理盒 | |
JP2005222055A (ja) | 分離型現像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