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4664293U - 阻尼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阻尼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64293U
CN204664293U CN201520182616.5U CN201520182616U CN204664293U CN 204664293 U CN204664293 U CN 204664293U CN 201520182616 U CN201520182616 U CN 201520182616U CN 204664293 U CN204664293 U CN 2046642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member
spring section
wall portion
damper device
anchorag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8261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添博司
江端胜
藤原拓也
鸟居三城
佐伯智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64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6429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3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 F16F15/133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34Wound springs
    • F16F15/13469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 F16F15/13476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resulting in a stag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e.g. with multiple intermediate plates
    • F16F15/13484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resulting in a stag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e.g. with multiple intermediate plates acting on multiple sets of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3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 F16F15/139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characterised by friction-damp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一种阻尼器装置(1、1A、1B、1C、1D、1E、1F、1G、1H)包括:第一旋转构件(4);第二旋转构件(5);第一弹性部(7、7A),插设在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并通过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第三旋转构件(6、6A);第二弹性部(8,8A),插设在第二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并通过第二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以及动态吸振器(9),包括锚固构件(91、91A)和第三弹性部(92),该第三弹性部插设在锚固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且通过锚固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至少该第三弹性部在该旋转轴线的径向上位于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内侧。

Description

阻尼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总体上涉及一种阻尼器装置(减震器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JP2011-504986A中公开的一种已知的阻尼器装置包括:第一弹性部,设置在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第二弹性部,设置在第二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以及动态吸振器,安装到第二旋转构件。
然而,根据上述的阻尼器装置,由于第一弹性构件和动态吸振器被布置成在轴向上彼此面对,因此该阻尼器装置(的尺寸)会沿轴向增大。该阻尼器装置的尺寸最好是沿轴向减小。
因此,需要一种在轴向上(尺寸)可减小的阻尼器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案,一种阻尼器装置包括:第一旋转构件,能绕一旋转轴线旋转;第二旋转构件,能绕该旋转轴线旋转;第一弹性部,插设在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并通过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第三旋转构件,能绕该旋转轴线旋转;第二弹性部,插设在第二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并通过第二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以及动态吸振器,包括锚固构件(anchor member)和第三弹性部,该第三弹性部插设在锚固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且通过锚固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至少该第三弹性部在该旋转轴线的径向上位于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例如动态吸振器的第三弹性部在径向上位于第一和第二弹性部的内侧。由此,与将第三弹性部布置成沿轴向面对第一和第二弹性部的结构相比,该阻尼器装置沿轴向的尺寸可减少。
该第一弹性部和该第二弹性部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沿该旋转轴线的周向串联连接的多个弹性构件。
由此,可使用卷绕轴为线型的直形螺旋弹簧(卷簧)作为各个弹性构件。因此,可获得包括简单结构的阻尼器装置。
该锚固构件沿该径向位于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内侧。
由此,与锚固构件被布置成例如在轴向上面对第一和第二弹性部的结构相比,该阻尼器装置沿轴向的尺寸可进一步减小。
该第一旋转构件和该第三旋转构件中的一者包括容纳室,该容纳室容纳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和动态吸振器。
由此,与第一和第二弹性部及动态吸振器被容纳在例如彼此不同的容纳室的结构相比,第一和第二弹性部及动态吸振器可以以集中方式被布置。这样,可以缩减用于布置例如第一和第二弹性部和动态吸振器的空间。
该第三旋转构件包括:第一部分,设置成在该旋转轴线的轴向上面对动态吸振器;以及第二部分,连接到该第一部分并位于动态吸振器的径向外侧。
这样,由于利用动态吸振器的径向外侧的空间来布置第二部分,因此可减小阻尼器装置的尺寸。
该锚固部包括一基部,该基部沿径向延伸到外侧而形成板形,并且在该基部的外边缘形成一弯曲部。
由此,借助该弯曲部,可以使得例如锚固构件的惯性力矩增大。
该阻尼器装置还包括:第一插置构件,插设在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以沿径向支撑第三旋转构件;以及第二插置构件,插设在第三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及锚固构件之间,以沿径向支撑第二旋转构件和锚固构件。
由此,第一和第二插置构件可阻止例如第二和第三旋转构件以及锚固构件沿径向的移动。
该阻尼器装置还包括:第一插置构件,插设在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以沿径向支撑第三旋转构件;第二插置构件,插设在第二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以沿径向支撑第二旋转构件;以及第三插置构件,插设在第三旋转构件与锚固构件之间,以沿径向支撑锚固构件。
由此,第一、第二和第三插置构件可阻止例如第二和第三旋转构件以及锚固构件沿径向的移动。
该阻尼器装置还包括:第一插置构件,插设在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三旋转构件之间,以沿径向支撑第三旋转构件;以及第二插置构件,插设在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及锚固构件之间,以沿径向支撑第二旋转构件和锚固构件。
由此,第一、第二插置构件可阻止例如第二和第三旋转构件以及锚固构件沿径向的移动。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将更为易见本申请的前述的和其它的特征和特点,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文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当从轴向观看时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文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主视图(包括局部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文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文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文公开的第五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文公开的第六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当从轴向观看时根据第七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10是当从轴向观看时根据第八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一部分的主视图;以及
图11是根据本文公开的第九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参照附图说明多个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包括大体彼此相同/相似的部件。因此,大体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且将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下文说明的每个实施例的构造(技术特征)和这些构造所产生的效果均为示例。这些实施例可通过其它的、而非下文所公开的构造来实现,并且从基本构造(技术特征)可获得多种不同效果(包括间接的效果)。
现将参照图1到图3说明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用作转矩波动吸收器的阻尼器装置1例如被设置在车辆的传动系上的动力源和受动部(即从动部)之间。具体而言,该阻尼器装置1设置在动力源的输出轴2(即连接对象)和受动部的输入轴3(即连接对象)之间,用于在输出轴2和输入轴3之间传输原动力。例如,阻尼器装置1被构造成吸收(即衰减或抑制)由输出轴2和输入轴3之间的扭转产生的转矩波动和扭转振动。阻尼器装置1包括动力传输通道和输出轴2以及输入轴3。动力源包括例如发动机和电动机,受动部包括例如变速器和变速驱动桥(transaxle)。包括发动机和电动机两者的混合系统也可作为动力源被应用。
阻尼器装置1的旋转轴线Ax(即旋转中心,参照图2和图3)用作包括阻尼器装置1中的每个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旋转轴线Ax大体上与输出轴2或输入轴3的各自的旋转轴线一致。在下文中,若非另有说明,轴向、径向和周向均是基于旋转轴线Ax来定义的。此外,为了方便起见,在下文的论述中,沿轴向的设有发动机的一侧(对应于图1中的左侧)被称为沿轴向的第一侧,而沿轴向的设有变速器的一侧(对应于图1中的右侧)被称为沿轴向的第二侧。在附图中,沿轴向的第一侧由箭头X表示,径向外侧由箭头R表示。此外,由驱动源的驱动力旋转的阻尼器装置的方向被称为正转方向,其在附图中由箭头(方向)F表示。
阻尼器装置1例如包括:三个(多个)旋转构件4、5、6(质量体、飞轮本体和惯性体);两个(多个)弹性部7、8;动态吸振器9;以及迟滞部(hysteresis portion)10。
旋转构件4-6在动力传输通道处串联连接。旋转构件4-6绕旋转轴线Ax可旋转。旋转构件4连接到输出轴2以便与其一体地旋转。亦即,旋转构件4从阻尼器装置1的外面接收旋转驱动力。旋转构件6连接到输入轴3以便与其一体地旋转。旋转构件5设置在旋转构件4、6之间以通过弹性部7、8连接到此处。在实施例中,作为示例,旋转构件4用作第一旋转构件,旋转构件5用作第二旋转构件,旋转构件6用作第三旋转构件。
弹性部7、8串联连接。弹性部7设置在旋转构件4、5之间。该弹性部7通过弹性构件4、5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弹性部7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来吸收旋转构件4、5之间的转矩波动。弹性部8设置在旋转构件5、6之间。该弹性部8通过弹性构件5、6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弹性部8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来吸收旋转构件5、6之间的转矩波动。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示例,弹性部7用作第一弹性部,而弹性部8用作第二弹性部。
动态吸振器9安装在旋转构件5上。动态吸振器9抑制了在旋转构件4(即输入轴3)与旋转构件6(即输出轴2)之间产生的扭转振动。
迟滞部10通过旋转构件5布置在旋转构件4、6之间。迟滞部10借助基于摩擦力的迟滞转矩来降低旋转构件4-6的振动(即输出轴2与输入轴3之间的振动)。
现将参照图2到图3详细说明阻尼器装置1的部件和构件。在图2和图3中,一些部件和构件被省略。
旋转构件4包括:一对壁部4a、4b,在轴向上彼此间隔设置;以及连接部4c,形成在壁部4a、4b之间以在壁部4a、4b上延伸。每个壁部4a、4b围绕旋转轴线Ax以环状方式形成并沿径向延伸。壁部4b位于壁部4a的沿轴向的第二侧(图3中的右侧)。壁部4b覆盖壁部4a的外周部。连接部4c通过延伸越过壁部4a的外周部(即处于径向外侧的端部)和壁部4b的外周部,而围绕旋转轴线Ax以环状形式形成。壁部4a、4b和连接部4c可由例如金属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壁部4a经由飞轮(即外旋转构件)连接输出轴2,使得旋转构件4与输出轴2一体地旋转。
旋转构件4包括容纳室4d(空腔),该容纳室由壁部4a、4b和连接部4c所包围形成。亦即,容纳室4d形成在壁部4a、4b之间。弹性部7、8容纳在容纳室4d中。壁部4a包括在周向上与弹性部7、8重叠的支撑部4a1(的一部分)。支撑部4a1在沿轴向的第二侧包括突起表面。亦即,支撑部4a1形成为向壁部4b突出(即沿轴向朝向第二侧突出而进入容纳室4d)。并且,第二壁部4b包括在周向上与弹性部7、8重叠的支撑部4b1(一部分)。支撑部4b1在沿轴向的第一侧包括突起表面。亦即,支撑部4b1形成为向壁部4a突出(即沿轴向朝向第一侧突出而进入容纳室4d)。支撑部4a1、4b1在轴向上重叠(即面对),同时在轴向上彼此隔开。具体而言,多个(例如两个)支撑部4a1形成为在周向上彼此隔开,而多个(例如两个)支撑部4b1形成为在周向上彼此隔开。在轴向上重叠的支撑部4a1、4b1构成支撑部4e。亦即,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构件4包括沿周向彼此间隔设置的多个(例如两个)支撑部4e。上述多个支撑部4e将容纳室4d分成在周向上相面对的多个(例如两个)容纳部4d1。弹性部7、8容纳在各个容纳部4d1中。
例如,旋转构件4由多个构件构成。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构件4包括板21、22和23。板21包括壁部4a的一部分(该部分包括支撑部4a1)以及连接部4c的一部分。板22包括壁部4b(其包括支撑部4b1)以及连接部4c的一部分。板23包括壁部4a的一部分。板21、22的外端部彼此重叠,以便通过例如焊接部28连接或固定。例如,在板23在其沿轴向的第二侧(在图3中的右侧)与板21重叠的状态下,该板23通过紧固构件27(例如铆钉)连接或固定到板21。板23的尺寸小于板21。板21、23例如通过紧固构件(例如螺栓)一起被紧固到飞轮。相应地,因为板21、23通过例如紧固构件(例如螺栓)一起被紧固到飞轮,所以与板21、23并非紧固在一起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此外,齿轮25设在旋转构件4上。齿轮25例如通过焊接部29连接或固定到板21的连接部4c。齿轮25连接到发动机起动器。
旋转构件5包括:壁部5a;突起部5b,用作支撑部,从壁部5a径向向外突出;以及壁部5c,位于相对于壁部5a的沿轴向的第二侧。每个壁部5a和5c围绕旋转轴线Ax以环状方式形成并沿径向延伸。壁部5a的外边缘部位于容纳室4d之内,而壁部5a的内边缘部(即处于径向内侧的端部)位于容纳室4d之外。具体而言,多个(例如两个)突起部5b设置成在周向上彼此隔开。突起部5b位于旋转构件4的相应的容纳部4d1之内。每个突起部5b容纳在旋转构件4的每个容纳部4d1中。旋转构件5通过迟滞部10连接到旋转构件4、6。
旋转构件5例如由多个构件构成。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构件5包括板51、52。板51包括壁部5a和突起部5b,而板52包括壁部5c。板51包括:多个开口部51a,形成为沿周向彼此间隔;以及多个开口部51b,形成为沿周向彼此间隔。同样地,板52包括:多个开口部52a,形成为沿周向彼此间隔;以及多个开口部52b,形成为沿周向彼此间隔。开口部51a、52a在轴向上彼此重叠地设置,而开口部51b、52b在轴向上彼此重叠地设置。例如,每个开口部51a、52a均由沿周向延伸的长形孔形成。每个开口部51a、52a例如由穿透孔形成,紧固构件55(例如铆钉)穿透该穿透孔。在板52相对于板51的沿轴向的第二侧(图3中的右侧)处与板51重叠的状态下,板52通过紧固构件55连接或固定到板51。
旋转构件6包括:筒状部6a;壁部6b,从筒状部6a径向向外突出;壁部6c,从壁部6b沿轴向突出到第一侧(图3中的左侧);以及壁部6d,从壁部6c径向向外突出。筒状部6a和壁部6b、6c、6d均围绕旋转轴线Ax以环状方式形成。旋转构件6还包括突起部6e,该突起部用作从壁部6d的外边缘部径向向外突出的支撑部。具体而言,多个(例如两个)突起部6e形成为在周向上彼此隔开。突起部6e位于旋转构件4的容纳室4d之内。具体而言,突起部6e在轴向上位于支撑部4a1与支撑部4b1之间(参见图3)。在与支撑部4a1、4b1相隔的状态下,每个突起部6e均在轴向上与支撑部4a1、4b1重叠。旋转构件6例如由单个板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筒状部6a连接到输入轴3,使得旋转构件6与输入轴3一体地旋转。
花键6a1形成在筒状部6a的内周面。输入轴3连接或固定到花键6a1,以使旋转构件6与输入轴3一体地旋转。孔6b1形成于壁部6b并沿轴向贯穿该壁部。孔6b1使得例如用于紧固板21、23和飞轮的紧固构件(例如螺栓)能够通过。花键6a1位于相对于孔6b1的径向内侧。
推力构件26设置在旋转构件6与旋转构件4之间。具体而言,推力构件26布置在壁部6d与壁部4a之间。推力构件26相对于弹性部7、8位于径向内侧。推力构件26设置在通过板21、23形成或获得的阶梯部处。具体而言,推力构件26包括筒状部26a、壁部26b和钩部26c。筒状部26a绕旋转轴线Ax以圆筒状形式形成,并从沿径向的相反两侧被夹设及保持在板23的筒状部23a与壁部6c之间。壁部26b形成为从筒状部26a的沿轴向的第一侧(图3的左侧)的端部径向向外(即沿箭头R的方向)延伸或突出的环形板形式。壁部26b从沿轴向的相对两侧被夹设并保持在板21和壁部6d之间。钩部26c从筒状部26a的沿轴向的第二侧(图3中右侧)的端部径向向内突出。钩部26c设置于(即接合或适配于)形成在筒状部23a的凹部23b(即切口部)之内。因此,推力构件26和旋转构件4沿周向联结。与旋转构件4一体地旋转的推力构件26相对于旋转构件6沿周向可滑动。由于推力构件26和旋转构件6相对于彼此滑动(旋转),因此推力构件26和旋转构件6之间产生滑动阻力(摩擦阻力)。亦即,在旋转构件4、6相对于彼此旋转的情况下,推力构件26产生摩擦阻力。在这种情况下,推力构件26可相对于旋转构件4或相对于旋转构件4、6两者沿周向滑动或旋转。推力构件26在径向上也设置在旋转构件4、6之间,以便用作使转动构件4、6之间能进行相对旋转的滑动轴承。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构件6通过推力构件26沿轴向和径向被支撑和定位(即被居中)。推力构件26被作为第一插置构件的一个示例。
弹性部7包括设置在旋转构件4、5之间的多个弹性构件31。转矩(旋转)通过弹性构件31而在旋转构件4、5之间传递。旋转构件5在弹性构件31被允许伸展和收缩的范围之内(即在预定角范围之内)相对于旋转构件4可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多个(例如两个)弹性构件31(弹性部7)沿周向彼此间隔布置。
弹性构件31起到例如沿相对于周向的切线方向压缩(即弹性变形或伸展和压缩)的压缩弹簧的作用。例如,弹性构件31由螺旋弹簧形成。具体而言,每个弹性构件31均由沿周向弯曲(以便于组装)的直形螺旋弹簧形成,或由卷绕轴沿周向弯曲的螺旋弹簧(即所谓的圆弧形弹簧或圆弧弹簧)形成。弹性构件31(螺旋弹簧)的卷绕轴大体沿相对于周向的切线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构件31被容纳在容纳室4d中,具体而言容纳在相应的容纳部4d1中。容纳在每个容纳部4d1中的多个弹性构件31被设置在支撑部4e与突起部5b之间,该突起部位于上述支撑部4e的沿正转方向(即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与方向F一致)的前侧。布置在每个容纳部4d1之内的弹性构件31被支撑构件32(其例如用作支撑部、保持部、保持构件、底座或托架)支撑。支撑构件32布置在弹性构件31与容纳部4d1的底部4g之间。支撑构件32例如包括如下功能:平稳地支撑弹性构件31,以使弹性构件31平稳地弹性变形(伸展和收缩),并阻止弹性构件31和旋转构件4之间直接接触。支撑构件32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因为支撑构件32设置在弹性构件31与每个容纳部4d1的底部4g之间,所以可防止(抑制)弹性构件31的磨损。
如上所述,弹性构件31夹设并保持在支撑部4e与突起部5b之间。弹性构件31响应于旋转构件4上的输入转矩与旋转构件5上的负载转矩之间的差异而伸展和收缩。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在旋转构件4与旋转构件5之间产生转矩波动(转矩差异的波动)的情况下,弹性构件31弹性地收缩,以暂时地储存响应于转矩波动而获得的旋转能所转换成的弹性能。当弹性构件31弹性地伸展时,暂时储存在弹性构件31的弹性能转换成旋转能(转矩)。
弹性部8包括设置在旋转构件5、6之间的弹性构件41。转矩(旋转)通过弹性构件41而在旋转构件5、6之间传递。旋转构件6相对于旋转构件5(和旋转构件4)在弹性构件41被允许伸展和收缩的范围内(即在预定的角范围内)可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多个(例如两个)弹性构件41(弹性部8)被沿周向彼此相间隔地布置。此外,弹性部7、8沿周向设置在一条线上。此外,弹性部7、8在周向上交替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构件41起到例如沿相对于周向的切线方向压缩(即弹性变形或伸展和收缩)的压缩弹簧的作用。例如,弹性构件41由螺旋弹簧形成。具体而言,与弹性构件31相同的是,每个弹性构件41均由直形的螺旋弹簧(其沿周向被弯曲以便于组装)形成,或由卷绕轴沿周向弯曲的螺旋弹簧(即所谓的圆弧形弹簧或圆弧弹簧)形成。弹性构件41(螺旋弹簧)的卷绕轴大体沿相对于周向的切线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构件41被容纳在容纳室4d中,具体而言为容纳在相应的容纳部4d1中。容纳在每个容纳部4d1中的弹性构件41被设置在突起部5b与突起部6e之间,该突起部6e位于上述突起部5b的沿正转方向(即沿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与方向F一致)的前侧。亦即,位于每个容纳部4d1之内的弹性构件41被设置在突起部5b与突起部6e(两者均布置在上述容纳部4d1内)之间。布置在每个容纳部4d1之内的弹性构件41与弹性构件31一起被设在容纳部4d1的底部4g的支撑构件32支撑。因此,支撑部32例如包括如下功能:平稳支撑弹性构件41,以使弹性构件41平稳地弹性变形(伸展和收缩),并阻止弹性构件41和旋转构件4之间的直接接触。因为支撑构件32设置在弹性构件41和每个容纳部4d1的底部4g之间,所以可防止弹性构件31的磨损。每个弹性构件31、41可由扁平外观形式的板簧(flat spring)形成。弹性部7可被构造成包括单个弹性构件31,而弹性部8可被构造成包括单个弹性构件41。
如上所述,每个弹性构件41夹设并保持在突起部5b与突起部6e之间。弹性构件41响应于旋转构件5上的输入转矩和旋转构件6上的负载转矩之间的差异而伸展和收缩。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在例如旋转构件5与旋转构件6之间产生转矩波动(转矩差异的波动)的情况下,弹性构件41弹性地收缩,以暂时地储存响应于转矩波动而获得的旋转能所转换成的弹性能。当弹性构件41弹性地伸展时,暂时储存在弹性构件41的弹性能被转换成旋转能(转矩)。
迟滞部10包括:一对推力构件57、58,旋转构件5的壁部5a夹设在该对推力构件之间;以及弹性构件59,其偏压该推力构件58。
每个推力构件57、58围绕旋转轴线Ax以环状方式形成。推力构件57、58相对于弹性构件31、41(弹性部7、8)位于径向内侧。推力构件57设置在旋转构件4、5之间,且连接或固定到旋转构件4的壁部4b以与其一体地旋转。亦即,推力构件57被设置成绕旋转轴线Ax可旋转。推力构件58设置在旋转构件5、6之间。推力构件58连接或固定到旋转构件6的壁部6d以与其一体地旋转。亦即,推力构件58被设置成绕旋转轴线Ax可旋转。此外,推力构件52连接到壁部6d以便沿轴向移动。例如,弹性构件53可由盘簧形成。弹性构件59(例如由盘簧形成)设置在旋转构件6的壁部6d与推力构件58之间。弹性构件59被支撑在壁部6d以与旋转构件6一体地旋转。弹性构件59借助弹性力将推力构件58朝向壁部5a(朝向推力构件57)偏压。由于弹性构件59的弹性力,推力构件57、58与旋转构件5压接。此时,推力构件57、58可相对于旋转构件5沿周向旋转。迟滞部10通过基于旋转构件5与推力构件57、58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形成的滑动转矩(即摩擦转矩或迟滞转矩)来减小旋转构件4-6的振动。弹性构件59还将旋转构件6的壁部6d压靠于推力构件26。亦即,弹性构件59起到盘簧的作用,用以在旋转构件6和推力构件26(旋转构件4)之间施加滑动阻力(摩擦阻力)。
如图1和图3所示,动态吸振器9包括锚固构件(纺锤构件或重量构件)91和用作第三弹性部的弹性部92。
锚固构件91包括筒状部91a、壁部91b和壁部91c。筒状部91a绕旋转轴线Ax形成为圆筒状形式,并位于相对于壁部5c的径向外侧。壁部91b从筒状部91a径向向外延伸并突出而形成为与旋转轴线Ax相交(例如垂直于旋转轴线Ax)的环形和板形形式。在壁部91b在壁部4b的第二侧与壁部4b沿轴向重叠的状态下,壁部91b形成在筒状部91a的端部并处于沿轴向的第二侧(图3中右侧)处。壁部91c从筒状部91a径向向内延伸并突出而形成为与旋转轴线Ax相交(例如垂直于旋转轴线Ax)的环形和板形形式。壁部91c在沿轴向的第一侧(图3中左侧)处形成在筒状部91a的端部,以便位于壁部5a和5c之间。壁部91c包括沿周向彼此间隔形成的多个开口部91d和多个开口部91e。例如,每个开口部91d和91e由沿周向延伸的长形孔形成。每个开口部91d与旋转构件5的开口部51a及开口部52a沿轴向重叠。每个开口部91e与旋转构件5的开口部51b及开口部52b沿轴向重叠。在本实施例中,锚固构件91由单个板形成。锚固构件91可用作惯性体(质量体)。
弹性部92包括设置在锚固构件91与旋转构件5之间的弹性构件92a。弹性构件92a容纳在沿轴向彼此重叠的开口部51a、52a和91d中。转矩(旋转)通过弹性构件92a而在旋转构件5与锚固构件91之间传递。锚固构件91相对于旋转构件5而在弹性构件92a被允许伸展和收缩的范围内(即在预定的角范围内)可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多个(例如四个)弹性构件92a(弹性部92)沿周向彼此间隔布置。
弹性构件92a起到例如沿相对于周向的切线方向压缩(即弹性变形或伸展和压缩)的压缩弹簧的作用。弹性构件92a例如由螺旋弹簧形成。具体而言,每个弹性构件92a由直形的螺旋弹簧(其卷绕轴为线型)形成。弹性构件92a(螺旋弹簧)的卷绕轴大体上沿相对于周向的切线方向延伸。弹性构件92a沿周向被一对支撑构件92b(支撑部、保持部、保持构件、底座或托架)沿周向夹住以被支撑构件92b支撑。支撑构件92b例如包括如下功能:平稳支撑弹性构件92a,以使弹性构件92a平稳地弹性变形(伸展和收缩),并阻止弹性构件92a和旋转构件5和/或锚固构件91之间的直接接触。该对支撑构件92b被支撑在每个开口部51a、52a和91d的相对的边缘部。支撑构件92b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构成弹性部92的弹性构件92a和支撑构件92b位于相对于弹性部7、8的径向内侧(即朝向旋转轴线Ax的一侧)。因此,例如与弹性部92被布置成沿轴向(沿方向X)面对弹性部7、8的结构相比,阻尼器装置1沿轴向的尺寸可减小。此外,因为支撑构件92b位于靠近旋转轴线Ax的一侧,所以与支撑构件92b相对于弹性部7、8位于径向外侧的情况相比,在支撑构件92b与旋转构件5之间和支撑构件92b与锚固构件91之间产生的滑动转矩(摩擦转矩或迟滞转矩)可减少。由此,例如动态吸振器9的功能可不受影响(阻碍),或者可防止在支撑构件92b与旋转构件5之间和支撑构件92b与锚固构件91之间因滑动而产生的磨损。
如上所述,弹性构件92a和一对支撑构件92b沿周向被夹设并保持在开口部51a、52a的相对的边缘部之间,以及沿周向被夹设并保持在开口部91d的相对的边缘部之间。随后,在旋转构件5和锚固构件91相对于彼此旋转而使得在沿周向的一侧的开口部51a、52a的相应的边缘部靠近在沿周向的另一侧的开口部91d的边缘部的情况下,弹性构件92a通过上述边缘部而弹性地收缩。反之,在弹性构件92a在开口部51a、52a和91d之内弹性地收缩,而使得在沿周向的一侧的开口部51a、52a的相应的边缘部与在沿周向的另一侧的开口部91d的边缘部分开的状态下,旋转构件5和锚固构件91相对于彼此旋转,在上述情况下,弹性构件92a弹性地伸展。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锚固构件91通过弹性构件92a(弹性部92)连接到旋转构件5,从而构成动态吸振器9(动态阻尼器)。动态吸振器9可通过弹性构件92a的伸缩来吸收在旋转构件4(输入轴3)和旋转构件6(输出轴2)之间产生的扭转振动。
在本实施例中,例如用于结合或连接壁部5a和5c的紧固构件55(例如铆钉)插入并位于每个开口部91e(长形孔)之内,以便沿周向可移动(可滑动)。在紧固构件55与开口部91e的边缘部接合的状态下,通过锚固构件91和旋转构件5之间的相对旋转(相对移动),锚固构件91与旋转构件5一体地旋转。亦即,锚固构件91和旋转构件5之间的相对旋转角(旋转量)由开口部91e的边缘部和紧固构件55来确定。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可限制例如弹性构件92a的收缩量。因此,每个弹性构件92a的收缩量被阻止超过预定值(允许值),从而防止了弹性构件92a的耐久性的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容纳室4d填充有润滑脂。至少构件的外边缘部容纳在容纳室4d中,亦即,弹性构件31、41、支撑构件32等浸在润滑脂中。因此,容纳在容纳室4d中的构件(即弹性构件31、41、支撑构件32等)被阻止直接接触限定容纳室4d的壁部4a、4b和连接部4c。可防止(抑制)容纳在容纳室4d中的弹性构件31、41、支撑构件32等,以及壁部4a、4b和连接部4c的磨损。此外,润滑脂可借助其粘性而保持在容纳室4d之内。因此,防止了润滑脂向容纳室4d外部泄漏。此外,容纳部4d在内周侧的开口部(壁部4a、4b之间的部分)被推力构件26、57、58封闭或密封。因此,即使在例如巨大的冲击被施加到阻尼器装置1的情况下,仍可防止润滑脂向容纳室4d的外部泄漏。
在本实施例中,插置构件71、72被布置并插设在旋转构件5、6和锚固构件91之中。插置构件71包括筒状部71a和壁部71b。筒状部71a绕旋转轴线Ax以圆筒状形式形成,并与壁部5c和6c接触。壁部71b以环形板形式形成,并从筒状部71a径向向外延伸或突出。壁部71b在被设置在壁部5a和91c之间的状态下与壁部5a接触。在壁部71b和壁部91c之间形成间隙。插置构件72包括以环形形式位于壁部5c和91c之间的壁部72a。在壁部72a和壁部91c之间形成间隙,并且在壁部72a和壁部5c之间形成间隙。在本实施例中,壁部5a和5c(旋转构件5)沿轴向的位置由插置构件71指定或确定。此外,旋转构件5和锚固构件91沿径向被插置构件71支撑和定位(即居中)。亦即,插置构件71阻止壁部5a和5c沿轴向移动(落下)而彼此靠近,且阻止旋转构件5和锚固构件91沿径向移动(振动)。此外,由于插置构件71、72的存在,锚固构件91被阻止沿轴向移动或落下。例如,插置构件71、72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插置构件71是第二插置构件的一个示例。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动态吸振器9的弹性部92(第三弹性部)例如相对于弹性部7、8位于径向内侧(即弹性部7、8沿径向的内侧)。因此,与例如弹性部92布置成沿轴向(沿方向X)面对弹性部7、8的结构相比,阻尼器装置1沿轴向的尺寸可减小。此外,因为支撑构件92b位于靠近旋转轴线Ax的位置,所以与支撑构件92b布置在弹性部7、8的径向外侧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基于支撑构件92b和旋转构件5之间的滑动和支撑构件92b和锚固构件91之间的滑动(产生)的滑动转矩。因此,例如动态吸振器9的功能可以不容易受影响(阻碍),且可防止由于支撑构件92b与旋转构件5之间以及支撑构件92b与锚固构件91之间的滑动而导致的磨损。
此外,推力构件26(第一插置构件)设置在旋转构件4、6之间,以沿径向支撑旋转构件6,而插置构件71(第二插置构件)设置在旋转构件6、5和锚固构件91之中,以沿径向支撑旋转构件5和锚固构件91。因此,阻止了旋转构件5、6和锚固构件91例如沿径向的移动。沿径向相对于弹性构件92a的空间可被固定,这使得由螺旋弹簧形成的弹性构件92a可在径向上增大。由此,可提高动态吸振器9的性能(即抑制扭转振动)。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室4d设置于旋转构件4(第一旋转构件)。或者,容纳室4d可设置在旋转构件6(第三旋转构件)。在这种情况下,旋转构件4的构造与旋转构件6的构造可彼此互换。换言之,旋转构件6可连接到输出轴2,而旋转构件4可连接到输入轴3。在这种情况下,旋转构件6用作第一旋转构件,而旋转构件4用作第三旋转构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迟滞部10的弹性构件59设置在推力构件58和旋转构件6之间。或者,弹性构件59可设置在推力构件57与旋转构件4之间、推力构件57与旋转构件5之间、或者推力构件58与旋转构件5之间。亦即,弹性构件59可根据需要被构造成使旋转构件4或旋转构件5与推力构件57相互按压,以及使旋转构件5或旋转构件6与推力构件58相互按压。此外,推力构件57可被构造成相对于旋转构件4和旋转构件5中的一者旋转,以与旋转构件4和旋转构件5中的一者产生滑动阻力(摩擦阻力)。此外,推力构件58可相对于旋转构件5和旋转构件6中的一者旋转,以与旋转构件5和旋转构件6中的另一者产生滑动阻力(摩擦阻力)。
如图4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1A包括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1大体相似的结构。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基于大体相似的结构可获得与第一实施例大体相似的效果。在下文中,将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
如图4所述,阻尼器装置1A包括弹性部7A,该弹性部包括设置在旋转构件4、5之间的多个弹性构件34。这些弹性构件34沿周向串联连接。例如,每个弹性构件34由直形的螺旋弹簧(其卷绕轴为线型)形成。弹性构件34的卷绕轴大体上沿相对于周向的切线方向延伸。此外,弹性构件34是包括两个螺旋部34a和34b的双结构弹簧。螺旋部34b位于螺旋部34a的内侧。弹性构件34被容纳在容纳室4d中,具体而言,多个(例如三个)弹性构件34被容纳在每个容纳部4d1中。容纳在每个容纳部4d1中的三个弹性构件34例如被设置在支撑部4e与突起部5b之间,该突起部位于上述支撑部4e的沿正转方向的前侧。每个容纳部4d1之内的三个弹性构件34通过例如用作支撑部、保持部、保持构件、底座或托架的支撑构件35沿周向串联连接。此外,在容纳部4d1之内串联连接的三个弹性构件34沿周向被夹设在一对支撑构件36之间从而被支撑。每个支撑构件35、36例如包括如下功能:平稳支撑弹性构件34,以使弹性构件34平稳地弹性变形(伸展和收缩),并防止弹性构件34与旋转构件4、5之间直接接触。支撑构件35、36支撑在旋转构件4以在容纳室4d之内沿周向移动。例如,支撑构件35、36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弹性构件34和支撑构件35、36被夹设并保持在支撑部4e和突起部5b之间。
在第二实施例中,弹性部8A包括设置在旋转构件5、6之间的多个弹性构件44。这些弹性构件44沿周向串联连接。弹性部7A、8A沿周向布置在一条线上。弹性部7A、8A沿周向交替地设置。每个弹性构件44以与弹性构件34相同的方式由直形的螺旋弹簧形成。弹性构件44是包括两个螺旋部44a和44b的双结构弹簧。在第二实施例中,弹性构件44被容纳在容纳室4d中,具体而言,多个(例如两个)弹性构件44被容纳在每个容纳部4d1中。例如,容纳在每个容纳部4d1中的两个弹性构件44设置在突起部5b和突起部6e之间,该突起部位于上述突起部5b的沿正转方向的前侧。每个容纳部4d1之内的两个弹性构件44通过支撑构件45沿周向串联连接。在容纳部4d1内串联连接的多个弹性构件44被夹设在用作支撑部、保持部、保持构件、底座或托架的一对支撑构件46之间从而被支撑。在第二实施例中,弹性构件44和支撑构件45、46的构造分别大致类似于弹性构件34和支撑构件35、36。
如上所述,弹性部7A和弹性部8A中的至少一者(例如两者都)包括沿相对于旋转轴线Ax的周向串联连接的多个弹性构件34或44。因此,可使用例如卷绕轴为线型的直形螺旋弹簧作弹性构件34、44。与使用弯曲的直形螺旋弹簧或者卷绕轴被弯曲的螺旋弹簧作为各个弹性构件34、44的情况相比,可以获得包括简单结构的阻尼器装置1A。
在第二实施例中,通过串联连接的多个(即本实施例中的三个)弹性构件34的弹簧常数的组合来获得弹性部7A的弹簧常数。此外,弹性部8A的弹簧常数是通过串联连接的多个(即本实施例中的三个)弹性构件44的组合的弹簧常数来获得的。
如图5所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1B包括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1大体相似的结构。因此,在第三实施例中基于大体相似的结构可获得与第一实施例大体相似的效果。在下文中,将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
如图5所示,阻尼器装置1B包括:旋转构件6A,该旋转构件包括沿轴向彼此间隔设置的一对壁部6g和6h;连接部6i,形成在壁部6g和6h之间并跨越壁部6g、6h延伸。每个壁部6g、6h围绕旋转轴线Ax以环状方式形成并沿径向延伸。壁部6h相对于壁部6g位于沿轴向的第二侧(图5中的右侧)。通过越过壁部6g的内边缘部(即在径向内侧的端部)和壁部6h的内边缘部并在两者间延伸,连接部6i围绕旋转轴线Ax以环状形式形成。例如,壁部6g、6h和连接部6i可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旋转构件6A包括板61、62。板61包括壁部6g的一部分和连接部6i的一部分。板62包括壁部6h和连接部6i的一部分。例如,在与板61在沿轴向的第二侧(图5中的右侧)重叠的状态下,板62通过紧固构件63(例如铆钉)紧固或联接到板61。板61(旋转构件6A)通过轴承65可旋转地支撑于板23(旋转构件4)。
在第三实施例中,旋转构件6A包括被设置成在远离旋转轴线Ax的状态下沿轴向相面对的壁部6g、6h。因此,旋转构件6A的惯性力矩可增大。例如,壁部6h可用作飞轮,该飞轮与离合器盘C接合(参见图5)。在这种情况下,阻尼器装置1B和离合器盘C构成飞轮阻尼器,该飞轮阻尼器可连接到手动变速箱。
如图6所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1C包括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1大体相似的结构。因此,在第四实施例中基于大体相似的结构可获得与第一实施例大体相似的效果。在下文中,将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
如图6所示,动态吸振器9与弹性部7、8一起被容纳在旋转构件4的容纳室4d中。
此外,旋转构件6包括筒状部6a、壁部6b和用作第二部分的突起部6e。在第四实施例中,壁部6b从筒状部6a径向向外突出而位于容纳室4d之内。壁部6b围绕旋转轴线Ax以环状方式形成。突起部6e连接到壁部6b的外边缘部。壁部6b包括用作第一部分的部分6b2,该部分沿轴向(沿方向X)面对动态吸振器9。突起部6e位于相对于动态吸振器9的径向外侧。动态吸振器9位于壁部6b的部分6b2和壁部4a之间。在动态吸振器9和壁部6b之间形成间隙,同时在动态吸振器9和壁部4a之间形成间隙。
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锚固构件91和动态吸振器9的弹性部92位于弹性部7、8的径向内侧。锚固构件91包括一对壁部91g、91h和锚固部91i。壁部91g、91h和锚固部91i围绕旋转轴线Ax以环形方式形成。壁部91h相对于壁部91g位于沿轴向的第二侧(图6中右侧)。锚固部91i相对于壁部91g位于沿轴向的第一侧(图6中左侧)。例如,壁部91g、91h和锚固部91i可由金属材料制成。锚固构件91包括板95、96和97,上述板分别构成壁部91g、91h和锚固部91i。板95、96和97分别包括多个开口部95a、96a和97a。开口部95a、96a和97a与旋转构件5的开口部51b沿轴向重叠。在第四实施例中,开口部51b例如可由沿周向延伸的长形孔形成。例如,用于将板95紧固和连接到板97的紧固构件98(例如铆钉)在沿周向可移动和滑动的状态下插入并位于每个开口部51b(长形孔)之内。在紧固构件98通过锚固构件91和旋转构件5之间的相对旋转或移动而与开口部51b的边缘部接合的状态下,锚固构件91与旋转构件5一体地旋转。亦即,由于开口部51b的边缘部和紧固构件98的存在,锚固构件91和旋转构件5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即旋转量)被指定。
在第四实施例中,旋转构件5通过插置构件71A可旋转地支撑在板23(旋转构件4)处。旋转构件5被插置构件71沿径向定位(居中)。插置构件71布置在壁部91g与91h之间且跨越上述壁部。因此,壁部91g和91h被阻止沿轴向移动(落下)彼此靠近。此外,旋转构件5沿轴向的移动(落下)可被位于壁部91g与5a之间的壁部71b和位于壁部91h与5a之间的壁部72a所阻止。
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迟滞部10设置在旋转构件4、6之间,而无需插置旋转构件5。推力构件57设置在壁部4a(板23)和壁部6b之间。推力构件57位于插置构件71A的径向内侧。推力构件58布置在壁部4b和壁部6b之间。弹性构件59设置在壁部4b与推力构件58之间,以将推力构件58向壁部6b(即向推力构件57)偏压。
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容纳室4d被板23、插置构件71A、推力构件57、58封闭或密封。亦即,板23、插置构件71A、推力构件57、58构成密封部。
根据第四实施例,动态吸振器9的锚固构件91和弹性构件92(第三弹性部)位于相对于弹性部7(第一弹性部)和弹性部8(第二弹性部)的径向内侧。由此,与例如锚固构件91被布置成沿轴向(沿方向X)面对弹性部7、8的结构相比,阻尼器装置1C沿轴向的尺寸可减小。
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旋转构件4包括容纳室4d,弹性部7、8和动态吸振器9被容纳在该容纳室中。因此,与弹性部7、8和动态吸振器9被容纳在彼此不同的容纳室的结构相比,弹性部7、8和动态吸振器9可以以集中方式被布置。因此,可以缩减例如用于布置弹性部7、8和动态吸振器9的空间。
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旋转构件6包括:部分6b2(第一部分),该部分被布置成沿轴向面对动态吸振器9;突起部6e(第二部分),连接到部分6b2并位于动态吸振器9的径向外侧。因此,由于利用位于动态吸振器9的径向外侧(即在动态吸振器9在径向上的外侧)的空间来布置突起部6e,所以阻尼器装置1C的尺寸可缩小。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图7所示的阻尼器装置1D包括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1的结构大体相似的结构。因此,在第五实施例中基于大体相似的结构可获得与第一实施例大体相似的效果。下文中,将主要说明第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结构。
在第五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用作外边缘、外边缘部或外周部的端部91j处形成弯曲部91k。具体而言,弯曲部91k从壁部91b的端部91j向旋转轴线Ax弯曲(扭弯)。此外,弯曲部91k位于形成在锚固构件(纺锤构件或重量构件)91A的壁部91b和旋转构件4的壁部4b之间的空部S中。空部S为凹部(死空间),其通过按压壁部4a(板21)的外边缘和壁部(4b)(板22)的外边缘而形成。在第五实施例中,筒状部91a、壁部91b、91c和弯曲部91k构成锚固构件91A的基部91m。
推力构件58A设在旋转构件5、6之间。推力构件58A设置在壁部5a的阶梯部5f与壁部6d的阶梯部6f之间。阶梯部5f和6f在径向上彼此间隔地面对。推力构件58A包括筒状部58a和壁部58b。筒状部58a绕旋转轴线Ax以圆筒状形式形成,并从径向相反两侧被夹设并保持在阶梯部5f和6f之间。壁部58b形成为环形和板形形式,在第一侧(图7中的左侧)沿轴向从筒状部58a的端部径向向外扩展和突出。壁部58b从轴向相反两侧被夹设并保持在壁部5a和6d之间。在第五实施例中,旋转构件5沿轴向和径向(即居中)被具有L形横截面的推力构件58A支撑并定位。推力构件58A是第二插置构件的一个示例。
插置构件71B设置在旋转构件6与锚固构件91A之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是,插置构件71B包括筒状部71a和壁部71b。筒状部71a位于壁部6c与壁部91c之间,以从径向相反两侧被夹设并保持在其间。壁部71b在第一侧(图7中的左侧)沿轴向从筒状部71a的端部径向向外突出。壁部71b位于壁部5a与壁部91c之间,以从轴向相反两侧被夹设并保持于其间。在第五实施例中,插置构件71B被阻止位于旋转构件5的内边缘部(径向内边缘部)。旋转构件5的内边缘部面对旋转构件6的壁部6c。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是,插置构件72设置在壁部5c与壁部91c之间。在第五实施例中,锚固构件91A沿轴向和径向被插置构件71B支撑并定位(即锚固构件91A居中)。插置构件71B是第三插置构件的一个示例。
根据第五实施例,锚固构件91A包括径向向外延伸的板形形式的基部91m。弯曲部91k形成在端部91j(外边缘),该端部形成在基部91m的径向外侧。因此,例如借助弯曲部91k,可使锚固构件91A的惯性力矩增大。此外,因为弯曲部91k位于形成在壁部91b和壁部4b之间的空部S(其用作凹部和死空间)中,所以阻尼器装置1D可形成为沿轴向尺寸缩小(即变薄)。
此外,在第五实施例中,推力构件26(第一插置构件)位于旋转构件4、6之间以沿径向支撑旋转构件6,推力构件58A设置在旋转构件5、6之间以沿径向支撑旋转构件5。此外,插置构件71B(第三插置构件)设置在旋转构件6与锚固构件91A之间,以沿径向支撑锚固构件91A。由此,可阻止旋转构件5、6和锚固构件91A沿径向的移动。用于沿径向(布置)弹性构件92a的空间可被固定,以使得弹性构件92a可由沿径向的长形的螺旋弹簧形成。因此,可提高动态吸振器9的性能(即抑制扭转振动)。
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如图8所示的阻尼器装置1E包括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1的结构大体相似的结构。因此,在第六实施例中基于大体相似的结构可获得与第一实施例大体相似的效果。下文中,将主要说明第六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结构。
在第六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推力构件57A设置在旋转构件4、5和锚固构件91A之中。推力构件57A包括以圆筒状形式形成的筒状部57a和从筒状部57a径向向外突出的、形成为环形和板形形式的壁部57b。壁部57b位于壁部4b与壁部5a之间,以从轴向的相反两侧被夹设并保持于其间。筒状部57a形成在壁部5a的阶梯部5g与筒状部91a之间,并越过壁部5a的阶梯部5g和筒状部91a。筒状部57a从径向的相反两侧被夹设并保持在壁部4b、阶梯部5g和筒状部91a之中。在第六实施例中,旋转构件5和筒状部91a被包括上述结构的推力构件57A沿径向(即居中)支撑并定位。筒状部57A在其径向外侧面对阶梯部5g和圆筒部91a。旋转构件5的壁部5a的内边缘部和锚固构件91A的壁部91c的内边缘部面对旋转构件6的壁部6c。在第六实施例中,推力构件57A为第二插置构件的一个示例。
因此,在第六实施例中,推力构件26(第一插置构件)位于旋转构件4、6之间,以便沿径向支撑旋转构件6。此外,推力构件57A(第二插置构件)位于旋转构件4、5和锚固构件91A之中,以便沿径向支撑旋转构件5和锚固构件91A。由此,可阻止例如旋转构件5、6和锚固构件91A沿径向的移动。
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如图9所示的阻尼器装置1F包括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1A的结构大体相似的结构。因此,在第七实施例中基于大体相似的结构可获得与第二实施例大体相似的效果。下文中,将主要说明第七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结构。
在第七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旋转构件5的突起部5b的径向外端侧形成两个突起5h。具体而言,两个突起5h在突起部5b的相对两端沿周向形成。两个突起5h从突起部5b沿周向的相对两端沿周向彼此沿相反方向突出。突起5h位于旋转构件4的连接部4c和支撑构件36和46之中。支撑构件36和46被突起部5b和突起5h支撑。
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如图10所示的阻尼器装置1G包括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1A的结构大体相似的结构。因此,在第八实施例中,基于大体相似的结构可获得与第二实施例大体相似的效果。下文中,将主要说明第八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结构。
在第八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两个突起5h形成在旋转构件5的突起部5b的径向外端侧。具体而言,两个突起5h在突起部5b的相对两端沿周向形成。与第七实施例相同的是,两个突起5h从突起部5b沿周向的相对两端沿周向彼此沿相反方向突出。在第八实施例中,并未设置支撑构件36和46(参见图2)。亦即,弹性构件34、44分别与突起部5b接触。每个突起5h均位于旋转构件4的连接部4c与弹性构件34或44之间。
根据第九实施例的如图11所示的阻尼器装置1H包括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器装置1的结构大体相似的结构。因此,在第九实施例中基于大体相似的结构可获得与第一实施例大体相似的效果。下文中,将主要说明第九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结构。
如图11所示,根据第九实施例的用作锁定阻尼器的阻尼器装置1H被安装到变矩器(torque converter转矩变换器)100。
变矩器100包括可绕旋转轴线Ax旋转的外壳101。在外壳101中容纳泵叶轮102、涡轮103(turbine runner)、定子104和阻尼器装置1H。此外,在外壳101内容纳工作流体(油)。亦即,在第九实施例中,阻尼器装置1H浸入工作流体中。泵叶轮102连接或固定到外壳101以便与其一体地旋转。涡轮103通过涡轮机毂105连接或固定到轴106以与轴106一体地旋转。轴106的转矩(旋转)被传递到变速器。定子104设置在泵叶轮102和涡轮103之间。
在变矩器100中,来自动力源的转矩被传递到外壳101,然后外壳101与泵叶轮102一体地旋转。泵叶轮102的转矩通过工作流体传递到涡轮103,使得涡轮103旋转。由于涡轮103的旋转,涡轮机毂105和轴106与涡轮103一体地旋转。
与第一到第八实施例中的阻尼器装置1、1A、1B、1C、1D、1E、1F和1G相同的是,阻尼器装置1E包括旋转构件4-6、弹性部7、8(在图11中,弹性部8被省略)、动态吸振器9等等。
用作锁定活塞的旋转构件面对沿轴向形成在第一侧(图11中的左侧)的外壳101的壁部101a。摩擦构件107设置在旋转构件4的面对壁部101a的表面。旋转构件4被设置成在摩擦构件107远离壁部101a的位置与摩擦构件107接触壁部101a的位置之间沿轴向移动。旋转构件6连接或固定到涡轮103和涡轮机毂105以与其一体地旋转。
在转矩不从动力源传递到外壳101的情况下,摩擦构件107远离壁部101a。在转矩从动力源传递到外壳101的情况下,泵叶轮102开始旋转。当泵叶轮102的转速增大时,涡轮103开始旋转。此时,转矩通过工作流体从泵叶轮102传递到涡轮103,这样会产生转矩传递损失。因此,在摩擦构件107远离壁部101a的状态下,涡轮103的转速小于泵叶轮102的转速。
在涡轮103的转速超过规定转速时,旋转构件4与壁部101a之间的工作流体被排出,使得在旋转构件4面对壁部101a的一侧的工作流体的压力和在旋转构件4背对壁部101a(即面对涡轮103)的另一侧的工作流体的压力有差别,而产生压力差。由于上述压力差,旋转构件4向壁部101a移动以将摩擦构件107压靠在壁部101a上。外壳101的转矩相应地被传递到旋转构件4。然后旋转构件4与外壳101一体地旋转,使得外壳101的转矩通过阻尼器装置1H直接传递到涡轮103。这样,驱动源的转矩被高效率地传递到涡轮103。在摩擦构件107压靠于壁部101a的情况下,因外壳101与涡轮103之间的速度差而产生的转矩波动(冲击转矩)被阻尼器装置1H的弹性部7、8吸收。

Claims (9)

1.一种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旋转构件(4),能绕旋转轴线(Ax)旋转;
第二旋转构件(5),能绕所述旋转轴线(Ax)旋转;
第一弹性部(7、7A),插设在所述第一旋转构件(4)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构件(4)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
第三旋转构件(6、6A),能绕所述旋转轴线(Ax)旋转;
第二弹性部(8,8A),插设在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与所述第三旋转构件(6,6A)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与所述第三旋转构件(6,6A)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以及
动态吸振器(9),包括锚固构件(91、91A)和第三弹性部(92),该第三弹性部插设在所述锚固构件(91、91A)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之间,且通过所述锚固构件(91、91A)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弹性变形,至少所述第三弹性部(92)在所述旋转轴线(Ax)的径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弹性部(7)和所述第二弹性部(8)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7A)和所述第二弹性部(8A)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沿所述旋转轴线(Ax)的周向串联连接的多个弹性构件(34、4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构件(91)沿所述径向位于所述第一弹性部(7)和所述第二弹性部(8)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构件(4)和所述第三旋转构件(6)中的一者包括容纳室(4d),该容纳室容纳所述第一弹性部(7)、所述第二弹性部(8)和所述动态吸振器(9)。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旋转构件(6)包括:第一部分(6b2),设置成在所述旋转轴线(Ax)的轴向上面对所述动态吸振器(9);第二部分(6e),连接到所述第一部分(6b2),并在所述径向上位于所述动态吸振器(9)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部(91A)包括基部(91m),该基部沿所述径向延伸到外侧而形成板形,并且在所述基部(91m)的外边缘形成弯曲部(91k)。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插置构件(26),插设在所述第一旋转构件(4)与所述第三旋转构件(6)之间,以沿所述径向支撑所述第三旋转构件(6);以及
第二插置构件(71),插设在所述第三旋转构件(6)、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及所述锚固构件(91)之间,以沿所述径向支撑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和所述锚固构件(91)。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插置构件(26),插设在所述第一旋转构件(4)与所述第三旋转构件(6)之间,以沿所述径向支撑所述第三旋转构件(6);
第二插置构件(58A),插设在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与所述第三旋转构件(6)之间,以沿所述径向支撑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以及
第三插置构件(71B),插设在所述第三旋转构件(6)与所述锚固构件(91A)之间,以沿所述径向支撑所述锚固构件(91A)。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插置构件(26),插设在所述第一旋转构件(4)与所述第三旋转构件(6)之间,以沿所述径向支撑所述第三旋转构件(6);以及
第二插置构件(57A),插设在所述第一旋转构件(4)、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和所述锚固构件(91A)之间,以沿所述径向支撑所述第二旋转构件(5)和所述锚固构件(91A)。
CN201520182616.5U 2014-03-27 2015-03-27 阻尼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6429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6927A JP6269244B2 (ja) 2014-03-27 2014-03-27 ダンパ装置
JP2014-066927 2014-03-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64293U true CN204664293U (zh) 2015-09-23

Family

ID=54066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82616.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64293U (zh) 2014-03-27 2015-03-27 阻尼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38282B2 (zh)
JP (1) JP6269244B2 (zh)
CN (1) CN204664293U (zh)
DE (1) DE1020150038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17453B1 (ko) * 2012-12-06 2014-07-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플라이휠의 댐핑장치
DE102013014717A1 (de) * 2013-09-04 2015-03-05 Sü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 Co. KG Torsionsschwingungstilger
JP6264998B2 (ja) * 2014-03-27 2018-01-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ダンパ
JP6349966B2 (ja) * 2014-05-28 2018-07-0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KR101610509B1 (ko) * 2014-09-22 2016-04-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듀얼 매스 플라이휠
DE102015216356A1 (de) * 2015-08-27 2017-03-0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upplungsscheibe mit Fliehkraftpendel
JP2017048884A (ja) * 2015-09-03 2017-03-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ダンパー
KR102660126B1 (ko) 2019-09-09 2024-04-23 주식회사 카펙발레오 토크 컨버터
JP7194206B2 (ja) * 2021-02-08 2022-12-21 株式会社ユタカ技研 ダンパ機能付き伝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25402A (en) * 1927-04-18 1931-09-29 Continental Motors Corp Vibration damper
DE102008057648A1 (de) 2007-11-29 2009-06-04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Kraftübertragungs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zur Leistungsübertragung zwischen einer Antriebsmaschine und einem Abtrieb
DE102011101156A1 (de) * 2010-05-18 2011-11-2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Einreihiger Seriendämpfer mit Antriebsflansch
JP5477249B2 (ja) * 2010-09-30 2014-04-2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発進装置
JP5672164B2 (ja) * 2011-02-15 2015-02-18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JP5573750B2 (ja) * 2011-03-28 2014-08-2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CN104169611B (zh) * 2012-04-26 2017-03-08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起步装置
JP5960559B2 (ja) * 2012-09-07 2016-08-0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低減装置
JP6264998B2 (ja) * 2014-03-27 2018-01-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ダン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5003817A1 (de) 2015-10-01
US20150276012A1 (en) 2015-10-01
US9638282B2 (en) 2017-05-02
JP2015190522A (ja) 2015-11-02
JP6269244B2 (ja) 2018-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64293U (zh) 阻尼器装置
CN204664292U (zh) 阻尼器
KR960015419B1 (ko) 탄성 커플링
RU2190789C2 (ru) Гаситель крутильных колебаний
US4947700A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long travel torsion damper therefor
US6110046A (en) Mechanical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IT1270248B (it) Dispositivo di trasmissione della coppia con almeno due masse volaniche ruotanti l'una rispetto all'altra
JPH0674822B2 (ja) 分割はずみ車
GB2315112A (en)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having a cancelling mass and compensating flywheel
JPH01126435A (ja) ねじり振動減衰機構
CN203627744U (zh) 扭矩波动减小装置
IT9047880A1 (it) Dispositivo ammortizzatore di torsione ad ammortizzatore dinamico, in particolare per autoveicoli.
JP4313571B2 (ja) 自動車のクラッチのためのねじり振動ダンピング装置
US20170356523A1 (en)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ing device
US4318309A (en) Deformed locking clamp
WO2015155137A1 (en) Drive arrangement with integrated damper and clutch
CA1207158A (en) Vibration isolator coupling
CN110050145B (zh) 扭转阻尼装置
KR20120039308A (ko) 토크 컨버터의 연결러그 결합방법 및 그 방법에 의해 제조된 토크 컨버터
DE102011017655A1 (de) Reibungskupplung, insbesondere nasslaufende Reibungskupplung
US4242921A (en) Deformed locking clamp
JP3429526B2 (ja) 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JP2607354Y2 (ja) 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KR101155608B1 (ko)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토션 댐퍼
US11434984B2 (en) Torsion spring using tensile stres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