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41546U -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 Google Patents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441546U CN204441546U CN201520087997.9U CN201520087997U CN204441546U CN 204441546 U CN204441546 U CN 204441546U CN 201520087997 U CN201520087997 U CN 201520087997U CN 204441546 U CN204441546 U CN 2044415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interface
- installation portion
- pedestal
- reinforc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01R27/02—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2—Resilient sockets forked sockets having two leg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该铜排连接器包括一基座、以及两个上下排布且左右错开的端子组件,其中每个端子组件均包括有一导电端子及两个位于该导电端子两侧的补强端子;这两个补强端子的L型按压部共同夹持该导电端子的弧形凸出部,使得该端子组件具备高导电性与高弹性的特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电气性能佳且连接可靠的铜排连接器,以及应用于该铜排连接器中的端子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新推出的铜排连接器的特点是额定电流高、能量损耗低,该铜排连接器的导电端子采用了弹性臂的设计,以提供充分可靠的接触来适应尺寸或位置的偏差。通常,为了提高该弹性臂的导电性,该弹性臂的弹性下降,但这并不利于与对接连接器的可靠连接及频繁插拔。相反,若该弹性臂的弹性越大,其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的接触力及导电性就会变差,从而无法很好地满足大电流的应用场合。
此外,现有的铜排连接器通常只包括一片整体式结构的导电端子,该导电端子只能充当电源的正极或负极,因此该铜排连接器只能用来传输一个极向的电流,从而限制了该铜排连接器的适用范围。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广、电气性能佳、且连接可靠的铜排连接器,以及一种具备高导电性和高弹性的特点的端子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排连接器,具备高导电性和高弹性的端子组件,能够提供更佳的电气性能和长期的可靠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组件,具备高导电性和高弹性的特点,能够提供更佳的电气性能和长期的可靠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铜排连接器包括一基座、一第一端子组件、以及一第二端子组件。该基座包括一位于前方的对接部、一位于后方的安装部、一位于该对接部上的第一插接口、一位于该对接部上且位于该第一插接口下方的第二插接口、一位于该第一插接口的左右两侧与该第一插接口相连通并延伸至该安装部的后表面的第一端子通道、以及一位于该第二插接口的左右两侧与该第二插接口相连通并延伸至该安装部的后表面的第二端子通道。该第一端子组件组装于该第一端子通道中,该第一端子组件包括有一第一导电端子及两个位于该第一导电端子两侧的第一补强端子,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包括有两个安装于该基座的安装部内的第一竖直片、两对分别从这两个第一竖直片的前边缘弯折延伸并穿过该第一端子通道凸露于该第一插接口内的第一弹性臂、一连接这两个第一竖直片并固定于该安装部内的第一水平片、以及一位于其中一第一竖直片下方并伸出该安装部底面的第一安装端;该第一补强端子包括有一贴靠于该第一竖直片外侧的第一直立部、以及一自该第一直立部的前边缘弯折并向前延伸并抵压在该第一弹性臂外侧面的第一按压部。该第二端子组件组装于该第二端子通道中,该第二端子组件包括有一第二导电端子及两个位于该第二导电端子两侧的第二补强端子;其中该第二导电端子包括有两个安装于该基座的安装部内的第二竖直片、两对分别从这两个第二竖直片的前边缘弯折延伸并穿过该第二端子通道凸露于该第二插接口内的第二弹性臂、一连接这两个第二竖直片并固定于该安装部内的第二水平片、以及一位于其中一第二竖直片下方并伸出该安装部底面的第二安装端;该第二补强端子包括有一贴靠于该第二竖直片外侧的第二直立部、以及一自该第二直立部的前边缘弯折并向前延伸并抵压在该第二弹性臂外侧面的第二按压部。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插接口与该第二插接口上下排布、相互连通且沿左右方向错开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基座的安装部上还设置有一直立状的第一隔板及一直立状的第二隔板,该第一隔板与该第二隔板左右错开布置;该第一隔板位于该第一端子通道内并将该第一端子通道分成左右两部分,该第一隔板从该安装部的后表面向前延伸并止于该第一插接口处;该第二隔板位于该第二端子通道内并将该第二端子通道分成左右两部分,该第二隔板从该安装部的后表面向前延伸并止于该第二插接口处。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第一隔板与该第一端子通道的内顶壁之间形成有一第一间隔及一第一肩部;在该第一端子通道的左右内侧壁上则各形成有一第一扣槽,这两个第一扣槽分别位于该第一隔板的两侧;在该第一插接口的两侧各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开口,用来连通该第一插接口与该第一端子通道;在该基座的安装部上还至少形成有一个第一固定槽, 该第一固定槽形成于该第一端子通道的内底壁上并向下竖直延伸贯穿该安装部的底面。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这两对第一弹性臂均形成有一第一弧形凸出部及一第一尾端, 这两对第一弹性臂的第一弧形凸出部相互靠近但间隔一距离,而这两个第一尾端则相互远离构成八字状,并且其中一个第一尾端向外延伸的长度大于另一第一尾端向外延伸的长度;在这两个第一竖直片的上边缘各形成有一第一扣片,这两个第一扣片分别朝该第一导电端子的外侧弯折成L型;在这两个第一竖直片的后边缘各形成有一第一弯折片。其中该第一弧形凸出部从相对应的第一开口凸露于该第一插接口中,该第一水平片卡入该第一隔板上方的第一间隔内,该第一扣片组入相对应的第一扣槽内,该第一安装端穿过该第一固定槽而伸出该基座的底面。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按压部呈L型,这两个第一补强端子的第一按压部的末端共同夹持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弧形凸出部;在该第一直立部的后边缘形成有一第一凹口;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弯折片卡入相对应的第一补强端子的第一凹口中,而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扣片越过相对应的第一补强端子的第一直立部的上边缘,能够与该基座的相对应的第一扣槽相配合。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第二隔板与该第二端子通道的内顶壁之间形成有一第二间隔及一第二肩部;在该第二端子通道的其中一内侧壁及内顶壁上则各形成有一第二扣槽,这两个第二扣槽分别位于该第二隔板的两侧;在该第二插接口的两侧各形成有至少一第二开口,用来连通该第二插接口与该第二端子通道,其中该第一端子通道与该第二端子通道均贯穿该对接部的前表面及该安装部的后表面;在该基座的安装部上还至少形成有两个第二固定槽,其中这两个第二固定槽分别位于该第二隔板的左右两侧且均位于与该第二端子通道的内底壁上并贯穿该安装部的底面。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这两对第二弹性臂均形成有一第二弧形凸出部及一第二尾端,且这两对第二弹性臂的第二弧形凸出部相互靠近但间隔一距离,而这两个第二尾端则相互远离构成八字状,并且其中一个第二尾端向外延伸的长度大于另一第二尾端向外延伸的长度;在这两个第二竖直片的上边缘分别形成有一直立型第二扣片与一L型第二扣片;于这两个第二竖直片的后边缘各形成有一第二弯折片。其中该第二弧形凸出部从相对应的第二开口凸露于该第二插接口中,该第二水平片卡入该第二隔板上方的第二间隔内,该L型第二扣片及直立型第二扣片分别组入相对应的第二扣槽内,该第二安装端则穿过该基座的其中一第二固定槽而伸出该基座的底面,而未设置第二安装端的另一第二竖直片则与该第二补强端子的第二直立部共同卡入该基座的另一第二固定槽中。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按压部呈L型,这两个第二补强端子的第二按压部的末端共同夹持该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弧形凸出部;在该第二直立部的后边缘形成有一第二凹口;该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弯折片卡入相对应的第二补强端子的第二凹口中,而该第二导电端子的L型第二扣片则越过相对应的第二补强端子的第二直立部的上边缘,能够与该基座的相对应的第二扣槽相配合。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端子组件包括有一导电端子及两个位于该导电端子两侧的补强端子。该导电端子包括有两个竖直片、两对分别从这两个竖直片的前边缘弯折延伸的弹性臂、一连接这两个竖直片的水平片、以及一位于其中一竖直片下方的安装端;其中这两对弹性臂均形成有一弧形凸出部及一尾端, 这两对弹性臂的弧形凸出部相互靠近但间隔一距离,而这两个尾端则相互远离构成八字状,并且其中一个尾端向外延伸的长度大于另一尾端向外延伸的长度。每一补强端子均包括有一贴靠于该竖直片外侧的直立部、以及一自该直立部的前边缘弯折并向前延伸并抵压在该弹性臂外侧面的L型按压部;其中这两个补强端子的L型按压部的末端共同夹持该导电端子的弧形凸出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铜排连接器具备高导电性和高弹性的端子组件,能够提供更佳的电气性能和长期的可靠连接。此外,由于该铜排连接器采用了两个独立的端子组件,这两个端子组件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不同极向的电流,从而扩大了该铜排连接器的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铜排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利用虚线绘制出与该铜排连接器相配合的对接导体。
图2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铜排连接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铜排连接器的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铜排连接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铜排连接器的基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第一端子组件拆解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第二端子组件拆解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铜排连接器 1 基座 10
对接部 101 安装部 102
第一插接口 103 第二插接口 104
第一端子通道 105 第二端子通道 106
第一开口 107 第二开口 108
第一隔板 109 第二隔板 110
第一间隔 111 第一肩部 112
第一扣槽 113、113’ 第二间隔 114
第二肩部 115 第二扣槽 116、116’
第一固定槽 117 第二固定槽 118、118’
第一导电端子 20 第一竖直片 201
第一弹性臂 202 第一水平片 203
第一安装端 204 第一弧形凸出部205
第一尾端 206、206’ 第一扣片 207
第一弯折片 208 第一补强端子 30、30’
第一直立部 301 第一按压部 302
第一凹口 303 第一末端 304
第二导电端子 40 第二竖直片 401
第二弹性臂 402 第二水平片 403
第二安装端 404 第二弧形凸出部405
第二尾端 406、406’ 直立型第二扣片407
L型第二扣片 407’ 第二弯折片 408
第二补强端子 50、50’ 第二直立部 501、501’
第二按压部 502 第二凹口 503
缺口 504 第二末端 505
对接导体 9 上半部分 90
下半部分 9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铜排连接器1,图1为本实用新型铜排连接器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铜排连接器1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铜排连接器1的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铜排连接器1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铜排连接器1包括一基座10、一安装于该基座10上的第一端子组件、以及一安装于该基座10上并位于该第一端子组件下方的第二端子组件。
如图2、图4所示,上述基座10大致呈长方体状,其包括一位于该基座10前方的对接部101、一位于该基座10后方的安装部102、一形成于该对接部101上的竖直状的第一插接口103、一形成于该对接部101上且位于该第一插接口103下方的竖直状的第二插接口104、一位于该第一插接口103的左右两侧与该第一插接口103相连通并延伸至该安装部102的后表面的第一端子通道105、以及一位于该第二插接口104的左右两侧与该第二插接口104相连通并延伸至该安装部102的后表面的第二端子通道106。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插接口103与该第二插接口104上下排布、相互连通且沿左右方向错开设置,亦即该第一插接口103与该第二插接口104未排列于同一竖直线上。该第一插接口103与该第二插接口104是自该对接部101的前表面向后延伸,且向后延伸的长度基本上接近该基座10的一半长度。在该第一插接口103的两侧各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开口107,因此该第一插接口103能够与位于其两侧的该第一端子通道105相连通。在该第二插接口104的两侧各形成有至少一第二开口108,因此该第二插接口104能够与位于其两侧的该第二端子通道106相连通。在其它实施例中,该第一插接口103与该第二插接口104也可以根据需要而排列于同一竖直线上。
如图2、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端子通道105与该第二端子通道106均贯穿该对接部101的前表面及该安装部102的后表面。
如图5所示,在该基座10的安装部102上还设置有一直立状的第一隔板109及一位于该第一隔板109下方的直立状的第二隔板110。该第一隔板109位于该第一端子通道105内并将该第一端子通道105分成左右两部分,该第一隔板109从该安装部102的后表面向前延伸并止于该第一插接口103处。在该第一隔板109与该第一端子通道15的内顶壁之间形成有一第一间隔111及一第一肩部112。此外,在该第一端子通道15的左右内侧壁上则各形成有一第一扣槽113、113’,这两个第一扣槽113、113’分别位于该第一隔板109的两侧。该第二隔板110位于该第二端子通道106内并将该第二端子通道106分成左右两部分,该第二隔板110从该安装部102的后表面向前延伸并止于该第二插接口104处。在该第二隔板110与该第二端子通道106的内顶壁之间形成有一第二间隔114及一第二肩部115。此外,在该第二端子通道106的其中一内侧壁及内顶壁上则各形成有一第二扣槽116、116’,这两个第二扣槽116、116’分别位于该第二隔板110的左右两侧。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隔板109与该第二隔板110左右错开布置。
如图5所示,在该基座10的安装部102上还至少形成有一个第一固定槽117及两个第二固定槽118、118’,其中该第一固定槽117形成于该第一端子通道105的内底壁上并向下竖直延伸贯穿该安装部102的底面。这两个第二固定槽118、118’分别位于该第二隔板110的左右两侧且均位于与该第二端子通道106的内底壁上并贯穿该安装部102的底面。
如图6、图7所示,该第一端子组件包括有一第一导电端子20及两个位于该第一导电端子20两侧的第一补强端子30、30’。
如图6、图7所示,该第一导电端子20包括有两个平行排布的第一竖直片201、两对分别从这两个第一竖直片201的前边缘弯折延伸而成的第一弹性臂202、一连接这两个第一竖直片201的上边缘的第一水平片203、以及一位于其中一第一竖直片201下方的第一安装端204。每一第一弹性臂202均形成有一第一弧形凸出部205及一第一尾端206(206’), 这两对第一弹性臂202的第一弧形凸出部205相互靠近但间隔一距离,而两个第一尾端206、206’则相互远离构成八字状,并且其中一个第一尾端206’向外延伸的长度大于另一第一尾端206向外延伸的长度。此外,在这两个第一竖直片201的上边缘各形成有一第一扣片207,这两个第一扣片207分别朝该第一导电端子20的外侧弯折成L型。于这两个第一竖直片201的后边缘各形成有一第一弯折片208。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导电端子20的第一安装端204呈竖直状,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其设置成L型。
如图6、图7所示,由于这两个第一补强端子30、30’的结构相同,因此仅以其中一第一补强端子30为例,来说明其具体结构。该第一补强端子30包括有一第一直立部301、以及一自该第一直立部301的前边缘弯折并向前延伸而成的第一按压部302。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按压部302呈L型。此外,在该第一直立部301的后边缘形成有一第一凹口303。
如图2、图4所示,当该第一补强端子30与该第一导电端子20结合时,该第一补强端子30的第一直立部301贴靠于该第一导电端子20的相对应的第一竖直片201的外侧,该第一按压部302的第一末端304抵压在该第一导电端子20的相对应的第一弹性臂202的外侧面。具体来讲,该第一补强端子30的第一按压部302的第一末端304与另一第一补强端子30’共同夹持该第一导电端子20的第一弧形凸出部205,从而为该第一导电端子20提供补强作用。此外,该第一导电端子20的第一弯折片208卡入相对应的第一补强端子30的第一凹口303(标号见图6)中,而该第一导电端子20的第一扣片207则越过相对应的第一补强端子30的第一直立部301的上边缘,以准备与该基座10的第一扣槽113’相配合。
下面将介绍该第二端子组件,该第二端子组件的主要结构与该第一端子组件的主要结构相似。
如图6、图7所示,该第二端子组件包括有一第二导电端子40及两个位于该第二导电端子40两侧的第二补强端子50、50’。
如图6、图7所示,该第二导电端子40包括有两个平行排布的第二竖直片401、两对分别从这两个第二竖直片401的前边缘弯折延伸而成的第二弹性臂402、一连接这两个第二竖直片401的上边缘的第二水平片403、以及一位于其中一第二竖直片401下方的第二安装端404。每一第二弹性臂402均形成有一第二弧形凸出部405及一第二尾端406(406’),且这两对第二弹性臂402的第二弧形凸出部405相互靠近但间隔一距离,而两个第二尾端406、406’则相互远离构成八字状,并且其中一个第二尾端406’向外延伸的长度大于另一第二尾端406向外延伸的长度。此外,在这两个第二竖直片401的上边缘分别形成有一直立型第二扣片407与一L型第二扣片407’。于这两个第二竖直片401的后边缘各形成有一第二弯折片408。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导电端子40的第二安装端404呈竖直状,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其设置成L型。
如图6、图7所示,这两个第二补强端子50、50’的主要结构相同,仅有细部结构略有不同。此处先以其中一第二补强端子50为例,来说明其具体结构。该第二补强端子50包括有一第二直立部501、以及一自该第二直立部501的前边缘弯折并向前延伸而成的第二按压部502。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按压部502呈L型。此外,在该第二直立部501的后边缘形成有一第二凹口503。
如图6所示,该第二补强端子50与另一第二补强端子5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直立部501、501’的外形或尺寸不同。此外,在该第二补强端子50的上边缘还形成有一缺口504,以便于该第二导电端子40的相对应的L型第二扣片407’越过。
如图2、图4所示,当该第二补强端子50与该第二导电端子40结合时,该第二直立部501贴靠于该第二导电端子40的相对应的第二竖直片401的外侧,该第二按压部502的第二末端505抵压在该第二导电端子40的相对应的第二弹性臂402的外侧上。具体来讲,该第二补强端子50的第二按压部502的第二末端505与另一第二补强端子50’共同夹持该第二导电端子40的第二弧形凸出部405,从而为该第二导电端子40提供补强作用。此外,该第二导电端子40的第二弯折片408卡入相对应的第二补强端子50的第二凹口503(标号见图6)中,而该第二导电端子40的L型第二扣片407’则越过相对应的第二补强端子50的第二直立部501的上边缘,以准备与该基座10的相对应的第二扣槽116’相配合。
下面说明该第一端子组件、该第二端子组件与该基座10的组装关系。
如图1、图3所示,该第一端子组件组装于该基座10的第一端子通道105中,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20的两个第一弹性臂202分别从该第一隔板109的两侧伸入到该第一插接口103的两侧,并且其第一弧形凸出部205从相对应的第一开口107(标号参见图5)凸露于该第一插接口103中,以准备与一对接导体9(如图1中虚线所示)的上半部分90电性连接。该第一导电端子20的第一水平片203卡入该第一隔板109上方的第一间隔111中,并通过该第一肩部112(如图5所示)防止该第一导电端子20向前过度插入该基座10内。该第一导电端子20的第一扣片207组入该基座10的相对应的第一扣槽113’内,其第一安装端204则穿过该基座10的第一固定槽117而伸出该基座10的底面。
如图1、图3所示,与上述的组装方式相同,该第二端子组件组装于该基座10的第二端子通道106中,其中该第二导电端子40的两个第二弹性臂402分别从该第二隔板110的两侧伸入到该第二插接口104的两侧,并且其第二弧形凸出部405从相对应的第二开口108(标号参见图5)凸露于该第二插接口104中,以准备与该对接导体9的下半部分91电性连接。该第二导电端子40的第二水平片403卡入该第二隔板110上方的第二间隔114中,并该第二肩部115(如图5所示)可以防止该第二导电端子40向前过度插入该基座10内。该第二导电端子40的L型第二扣片407’及直立型第二扣片407分别组入该基座10的相对应的第二扣槽116、116’内,其第二安装端404则穿过该基座10的其中一第二固定槽118(标号参见图5)而伸出该基座10的底面,而未设置第二安装端404的另一第二竖直片401则与该第二补强端子50的第二直立部501共同卡入该基座10的另一第二固定槽118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铜排连接器1的第一导电端子20与第二导电端子40弹性很好,而在该第一导电端子20与该第二导电端子40上分别增加该第一补强端子30与该第二补强端子50,能够使得该第一、第二导电端子40与该对接导体9保持较大的电性接触力,从而具备高导电性。 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组件能够提供更佳的电气性能和长期的可靠连接。此外,由于该铜排连接器1采用了两个独立的端子组件,这两个端子组件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不同极向的电流,从而扩大了该铜排连接器1的使用范围。
Claims (10)
1. 一种铜排连接器,包括一基座、一第一端子组件、以及一第二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该基座包括一位于前方的对接部、一位于后方的安装部、一位于该对接部上的第一插接口、一位于该对接部上且位于该第一插接口下方的第二插接口、一位于该第一插接口的左右两侧与该第一插接口相连通并延伸至该安装部的后表面的第一端子通道、以及一位于该第二插接口的左右两侧与该第二插接口相连通并延伸至该安装部的后表面的第二端子通道;
该第一端子组件组装于该第一端子通道中,该第一端子组件包括有一第一导电端子及两个位于该第一导电端子两侧的第一补强端子,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包括有两个安装于该基座的安装部内的第一竖直片、两对分别从这两个第一竖直片的前边缘弯折延伸并穿过该第一端子通道凸露于该第一插接口内的第一弹性臂、一连接这两个第一竖直片并固定于该安装部内的第一水平片、以及一位于其中一第一竖直片下方并伸出该安装部底面的第一安装端;该第一补强端子包括有一贴靠于该第一竖直片外侧的第一直立部、以及一自该第一直立部的前边缘弯折并向前延伸并抵压在该第一弹性臂外侧面的第一按压部;以及
该第二端子组件组装于该第二端子通道中,该第二端子组件包括有一第二导电端子及两个位于该第二导电端子两侧的第二补强端子;其中该第二导电端子包括有两个安装于该基座的安装部内的第二竖直片、两对分别从这两个第二竖直片的前边缘弯折延伸并穿过该第二端子通道凸露于该第二插接口内的第二弹性臂、一连接这两个第二竖直片并固定于该安装部内的第二水平片、以及一位于其中一第二竖直片下方并伸出该安装部底面的第二安装端;该第二补强端子包括有一贴靠于该第二竖直片外侧的第二直立部、以及一自该第二直立部的前边缘弯折并向前延伸并抵压在该第二弹性臂外侧面的第二按压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插接口与该第二插接口上下排布、相互连通且沿左右方向错开设置。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铜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基座的安装部上还设置有一直立状的第一隔板及一直立状的第二隔板,该第一隔板与该第二隔板左右错开布置;该第一隔板位于该第一端子通道内并将该第一端子通道分成左右两部分,该第一隔板从该安装部的后表面向前延伸并止于该第一插接口处;该第二隔板位于该第二端子通道内并将该第二端子通道分成左右两部分,该第二隔板从该安装部的后表面向前延伸并止于该第二插接口处。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铜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隔板与该第一端子通道的内顶壁之间形成有一第一间隔及一第一肩部;在该第一端子通道的左右内侧壁上则各形成有一第一扣槽,这两个第一扣槽分别位于该第一隔板的两侧;在该第一插接口的两侧各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开口,用来连通该第一插接口与该第一端子通道;在该基座的安装部上还至少形成有一个第一固定槽, 该第一固定槽形成于该第一端子通道的内底壁上并向下竖直延伸贯穿该安装部的底面。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铜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这两对第一弹性臂均形成有一第一弧形凸出部及一第一尾端, 这两对第一弹性臂的第一弧形凸出部相互靠近但间隔一距离,而这两个第一尾端则相互远离构成八字状,并且其中一个第一尾端向外延伸的长度大于另一第一尾端向外延伸的长度;在这两个第一竖直片的上边缘各形成有一第一扣片,这两个第一扣片分别朝该第一导电端子的外侧弯折成L型;在这两个第一竖直片的后边缘各形成有一第一弯折片;
其中该第一弧形凸出部从相对应的第一开口凸露于该第一插接口中,该第一水平片卡入该第一隔板上方的第一间隔内,该第一扣片组入相对应的第一扣槽内,该第一安装端穿过该第一固定槽而伸出该基座的底面。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铜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按压部呈L型,这两个第一补强端子的第一按压部的末端共同夹持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弧形凸出部;在该第一直立部的后边缘形成有一第一凹口;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弯折片卡入相对应的第一补强端子的第一凹口中,而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扣片越过相对应的第一补强端子的第一直立部的上边缘,能够与该基座的相对应的第一扣槽相配合。
7.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铜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隔板与该第二端子通道的内顶壁之间形成有一第二间隔及一第二肩部;在该第二端子通道的其中一内侧壁及内顶壁上则各形成有一第二扣槽,这两个第二扣槽分别位于该第二隔板的两侧;在该第二插接口的两侧各形成有至少一第二开口,用来连通该第二插接口与该第二端子通道,其中该第一端子通道与该第二端子通道均贯穿该对接部的前表面及该安装部的后表面;在该基座的安装部上还至少形成有两个第二固定槽,其中这两个第二固定槽分别位于该第二隔板的左右两侧且均位于与该第二端子通道的内底壁上并贯穿该安装部的底面。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铜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这两对第二弹性臂均形成有一第二弧形凸出部及一第二尾端,且这两对第二弹性臂的第二弧形凸出部相互靠近但间隔一距离,而这两个第二尾端则相互远离构成八字状,并且其中一个第二尾端向外延伸的长度大于另一第二尾端向外延伸的长度;在这两个第二竖直片的上边缘分别形成有一直立型第二扣片与一L型第二扣片;于这两个第二竖直片的后边缘各形成有一第二弯折片;
其中该第二弧形凸出部从相对应的第二开口凸露于该第二插接口中,该第二水平片卡入该第二隔板上方的第二间隔内,该L型第二扣片及直立型第二扣片分别组入相对应的第二扣槽内,该第二安装端则穿过该基座的其中一第二固定槽而伸出该基座的底面,而未设置第二安装端的另一第二竖直片则与该第二补强端子的第二直立部共同卡入该基座的另一第二固定槽中。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铜排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按压部呈L型,这两个第二补强端子的第二按压部的末端共同夹持该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弧形凸出部;在该第二直立部的后边缘形成有一第二凹口;该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弯折片卡入相对应的第二补强端子的第二凹口中,而该第二导电端子的L型第二扣片则越过相对应的第二补强端子的第二直立部的上边缘,能够与该基座的相对应的第二扣槽相配合。
10. 一种端子组件,应用于一铜排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组件包括有一导电端子及两个位于该导电端子两侧的补强端子;
该导电端子包括有两个竖直片、两对分别从这两个竖直片的前边缘弯折延伸的弹性臂、一连接这两个竖直片的水平片、以及一位于其中一竖直片下方的安装端;其中这两对弹性臂均形成有一弧形凸出部及一尾端, 这两对弹性臂的弧形凸出部相互靠近但间隔一距离,而这两个尾端则相互远离构成八字状,并且其中一个尾端向外延伸的长度大于另一尾端向外延伸的长度;以及
每一补强端子均包括有一贴靠于该竖直片外侧的直立部、以及一自该直立部的前边缘弯折并向前延伸并抵压在该弹性臂外侧面的L型按压部;其中这两个补强端子的L型按压部的末端共同夹持该导电端子的弧形凸出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087997.9U CN204441546U (zh) | 2015-02-09 | 2015-02-09 |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
US14/952,932 US9525254B2 (en) | 2015-02-09 | 2015-11-26 | Electrical power connector and a terminal assembl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087997.9U CN204441546U (zh) | 2015-02-09 | 2015-02-09 |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441546U true CN204441546U (zh) | 2015-07-01 |
Family
ID=53609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087997.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41546U (zh) | 2015-02-09 | 2015-02-09 |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25254B2 (zh) |
CN (1) | CN20444154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99808A (zh) * | 2016-09-26 | 2017-01-04 |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
CN107546520A (zh) * | 2016-06-24 | 2018-01-05 | 贝尔威勒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电源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905953B1 (en) * | 2016-09-30 | 2018-02-27 | Slobodan Pavlovic | High power spring-actu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
EP3442080A1 (de) * | 2017-08-09 | 2019-02-13 |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 Steckkupplung für eine akkueinheit |
US10193247B1 (en) * | 2017-11-14 | 2019-01-29 | Lea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tact spring with extensions |
KR102592165B1 (ko) | 2018-02-26 | 2023-10-19 | 인벤티브 컨설팅 엘엘씨 | 고전력 응용을 위한 스프링 작동식 전기 커넥터 |
CN112956085B (zh) | 2018-06-07 | 2023-09-15 | 皇家精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内部弹簧部件的电连接器系统及其应用 |
DE112020000424T5 (de) | 2019-01-15 | 2021-09-23 | Royal Precision Products, Llc | Abgeschirmtes elektrisches steckverbindersystem mit innenliegendem federelement |
CN113508498B (zh) | 2019-01-21 | 2025-03-18 | 皇家精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 汇流排系统 |
CN112018541A (zh) * | 2019-05-28 | 2020-12-01 | 町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大电流端子的连接器 |
CN114788112A (zh) | 2019-09-09 | 2022-07-22 | 伊顿智能动力有限公司 | 电气汇流排及其制造方法 |
US11721942B2 (en) | 2019-09-09 | 2023-08-08 |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 Connector system for a component in a power management system in a motor vehicle |
DE112020003846T5 (de) | 2019-09-09 | 2022-05-12 | Royal Precision Products Llc | Verbinderaufzeichnungssystem mit lesbaren und aufzeichenbarenkennzeichnungen |
USD924165S1 (en) * | 2019-10-04 | 2021-07-06 | Molex, Llc | Connector |
USD931225S1 (en) * | 2019-10-04 | 2021-09-21 | Molex, Llc | Connector |
US11069999B2 (en) * | 2019-12-20 | 2021-07-20 | Lea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terminal assembly with connection retainer |
JP2023537688A (ja) * | 2020-07-29 | 2023-09-05 | イートン インテリジェント パワー リミテッド | インターロックシステムを含む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
US11489275B1 (en) | 2021-05-28 | 2022-11-01 | Lea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unit |
US12136500B2 (en) | 2021-08-18 | 2024-11-05 |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 Electrical busba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443644A (en) * | 1973-03-01 | 1976-07-21 | Bunker Ramo | Electrical socket and socket contact adapted for use therewith machine for picking hops |
US8366497B2 (en) * | 2009-06-17 | 2013-02-05 | Lear Corporation | Power terminal |
US7892050B2 (en) * | 2009-06-17 | 2011-02-22 | Lear Corporation | High power fuse terminal with scalability |
CN202076502U (zh) * | 2010-12-30 | 2011-12-14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US8998655B2 (en) * | 2012-09-24 | 2015-04-07 | Lea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terminal |
US9312645B2 (en) * | 2014-06-11 | 2016-04-12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Stacked electrical system for connecting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to a busbar |
CN105406235A (zh) * | 2014-09-01 | 2016-03-16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插座连接器 |
-
2015
- 2015-02-09 CN CN201520087997.9U patent/CN20444154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11-26 US US14/952,932 patent/US952525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46520A (zh) * | 2016-06-24 | 2018-01-05 | 贝尔威勒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电源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组 |
CN106299808A (zh) * | 2016-09-26 | 2017-01-04 |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
CN106299808B (zh) * | 2016-09-26 | 2018-10-12 |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525254B2 (en) | 2016-12-20 |
US20160233635A1 (en) | 2016-08-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441546U (zh) |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 |
CN204376023U (zh) |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 |
CN203707414U (zh) |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 |
CN204441547U (zh) |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 |
CN204989705U (zh) | 灯条组件、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 |
CN105990730B (zh) |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 |
CN203871509U (zh) | 一种电连接器及应用此电连接器的led灯条 | |
CN209298388U (zh) | 一种直式压接型功率信号混合连接器母端 | |
CN203707386U (zh) | 板对板连接器及电路板组件 | |
CN205544100U (zh) | 一种母线槽及其连接结构 | |
CN20149880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693070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04179291U (zh) | 一种用于方形插针连接的铆压式插接件 | |
CN201689841U (zh) | 侧引线的断路器 | |
CN204088662U (zh) | 一种插座连接器 | |
CN203722020U (zh) | 汇流排 | |
CN210806138U (zh) | 一种用扣位快速安装的插座 | |
CN215580363U (zh) | 一种插接装置 | |
CN205178130U (zh) | 一种适用于多方向的连机器端子 | |
CN220984937U (zh) | 一种便于电流检测与插接的机柜用电源分配插座 | |
CN201985308U (zh) | 电源插头端子 | |
CN216085596U (zh) | 节能连接器 | |
CN220984903U (zh) | 一种低压连接器母端子 | |
CN208548514U (zh) | 一种接线端子的快速接线结构 | |
CN215579326U (zh) | 一种卡合式线对板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 Termination date: 20220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