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46892U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846892U CN203846892U CN201420170064.1U CN201420170064U CN203846892U CN 203846892 U CN203846892 U CN 203846892U CN 201420170064 U CN201420170064 U CN 201420170064U CN 203846892 U CN203846892 U CN 20384689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
- outboard beam
- door
- outboard
- dist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8—Mounting of individual lock elements in the lock, e.g. leve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0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for accident situations
- E05B77/04—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5/00—Other details of locks; Parts for engagement by bolts of fastening devices
- E05B15/0053—Other details of locks; Parts for engagement by bolts of fastening devices means providing a stable, i.e. indexed, position of lock par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5/00—Other details of locks; Parts for engagement by bolts of fastening devices
- E05B15/04—Spring arrangements in locks
- E05B2015/0468—Spring arrangements in locks made of one piece with a lock par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1043—Swinging
- Y10T292/1075—Operating means
- Y10T292/108—Lever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利用比较简单的构件,在车门变形时也能维持车门的关闭状态。外侧杆(21)为二分割结构,其包括:第一外侧杆(211),被枢轴(26)枢轴支撑成能向上下方向转动;以及第二外侧杆(212),能相对于第一外侧杆(211)向车内方向移动,通过使车外侧的端部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3)与外侧把手联接而能向释放方向转动,在通常操作时,第二外侧杆(212)朝向释放方向的转动能传递到第一外侧杆(211),当第二外侧杆(212)上施加有车内方向的外力时,通过使第二外侧杆(212)相对于第一外侧杆(211)向车内侧移动,第二外侧杆(212)朝向释放方向的转动不能传递到第一外侧杆(21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置在车辆的车门内的门锁装置,尤其涉及即使车门的外面板因侧面碰撞等而变形时也能维持车门关闭状态的车辆用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用门锁装置通常包括:基座构件,固定在车门内;闩,被所述基座构件支承,在车门关闭时能与车身侧的锁止销卡合;推杆,通过与闩卡合或脱开,来阻止或允许闩转动;外侧杆,以能围绕朝向前后方向的枢轴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基座构件上,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传递有打开车门时操作的外侧把手的操作力;以及各种杆构件,与所述外侧杆联接,用于使推杆向释放方向(从闩脱开的方向)转动。
在这种门锁装置中,由于外侧杆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与设置在车门的外面板上的外侧把手联接,所以操作力传递构件及其下端部上连接的外侧杆的连接部,从基座构件的车外侧的侧端部突出于外面板侧(车外侧)。
因此,当外面板因侧面碰撞等冲击而向车内侧变形时,外面板因所述变形可能会与外侧杆的连接部或操作力传递构件接触。这时,由于存在外侧杆向释放方向(打开车门方向)转动而导致车门意外打开的危险,所以需要加大外面板与门锁装置之间的间隔,但是加大间隔会减小车辆的室内空间。
鉴于上述问题,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公开了如下的门锁装置:即使外面板因侧面碰撞等发生变形也能维持车门关闭状态,不存在车门意外打开的危险。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告公报特公昭60-55671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58351号
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门锁装置包括:杆构件(提升杆),与车门的操作手柄联接而转动,进行车门的锁定和开锁;弹性构件,将所述杆构件支承成能倾斜运动;以及突起部,在杆构件倾斜运动时与其抵接,以阻止所述杆构件转动。在侧面碰撞时等,杆构件上作用有伴随车门变形的外力时,通过使所述杆构件借助弹性构件位移到与突起部干扰的位置,阻止杆构件向解锁方向转动,从而将车门维持在关闭状态,但是存在产生下述问题的危险。
即,由于杆构件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被带头轴及嵌插其中的弹性构件(压缩线圈弹簧)弹性支承,所以存在因弹性构件的经时劣化以及弹性构件与轴头之间的滑动磨损等,使杆构件的支承力降低的危险。这时,杆构件因振动等在转动时以中央部为支点在板厚方向摇摆,杆构件的延伸端可能离开利用转动而动作的推杆端部,作为门锁装置存在可靠性问题。此外,当对杆构件作用了朝向其旋转方向的力时,则不能阻止杆构件旋转。
专利文献2记载的门锁装置(系统)中,在车门的外面板向车内侧变形而使门锁装置向车内侧移动时,通过使与门把手和门锁装置的闩释放单元联接的驱动连杆,抵接于车门的内面板上安装的驱动连杆冲击构件并向车外侧移动,从而使驱动连杆与闩释放单元的卡合被解除,将车门维持关闭状态。可是,在所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门锁装置中,当门锁装置的安装部附近的外面板向车内侧变形、使门锁装置向车内侧移动时,利用驱动连杆冲击构件的作用,尽管存在有效解除驱动连杆与闩释放单元的卡合的优点,但是驱动连杆冲击构件的位置设定困难,仍存在门锁装置的可靠性问题。
此外,由于需要驱动连杆冲击构件,所以车门内的可布置性也存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的门锁装置存在的各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以比较简单的构件使车门即使在变形时也能维持关闭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方式解决上述课题。
第一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包括:啮合机构部,由固定在车门内的固定构件支承,并能与车身侧的锁止销卡合;以及外侧杆,利用枢轴而枢轴支撑于所述固定构件,并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与所述车门的外面板上设置的外侧把手联接,通过基于所述外侧把手的操作使所述外侧杆从待机位置向释放方向转动,借助所述外侧杆上连接的释放杆来解除所述啮合机构部与所述锁止销的卡合,其中,所述外侧杆为二分割结构,包括:第一外侧杆,由所述枢轴以能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撑,且端部与所述释放杆联接;以及第二外侧杆,能相对于所述第一外侧杆向车内方向移动,并且被施加作用力构件向车外方向施加作用力,通过使所述第二外侧杆的车外侧的端部借助所述操作力传递构件与所述外侧把手联接,所述第二外侧杆能基于所述外侧把手的操作向释放方向转动,在对所述外侧把手进行通常操作时,所述第二外侧杆朝向释放方向的转动能传递到所述第一外侧杆,当所述第二外侧杆上施加了车内方向的外力时,通过使所述第二外侧杆克服所述施加作用力构件的作用力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外侧杆向车内侧移动,所述第二外侧杆朝向释放方向的转动不能传递到所述第一外侧杆。
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外侧杆借助朝向车内外方向的长孔,以能转动且能向车内方向移动的方式枢轴支撑于所述枢轴。
第三方式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外侧杆具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通过抵接于所述第一外侧杆而能将所述第二外侧杆朝向释放方向的转动传递到所述第一外侧杆,通过使所述第二外侧杆克服所述施加作用力构件的作用力向车内侧移动,所述卡合部从所述第一外侧杆脱开。
第四方式在第一~第三方式的任意一个的基础上,所述施加作用力构件为扭转螺旋弹簧,通过将所述扭转螺旋弹簧的一个引脚卡合于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第二外侧杆,对所述第二外侧杆向车外方向施加作用力,并且通过将另一个引脚卡止于所述第一外侧杆,对所述第一外侧杆向待机位置施加作用力。
第五方式在第二或第三方式的基础上,作为所述施加作用力构件的一对弹性保持片以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长孔的中间部的相对面,当所述第二外侧杆上施加了车内方向的外力时,所述枢轴使两个所述弹性保持片在彼此分离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从而所述枢轴相对移动到所述长孔的车外侧的端部。
第六方式在第五方式的基础上,所述长孔和弹性保持片设置在合成树脂制的导向件上,并将所述导向件压入嵌合于所述第二外侧杆上设置的嵌合孔。
第七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包括:啮合机构部,由固定在车门内的固定构件支承,并能与车身侧的锁止销卡合;以及外侧杆,利用枢轴而枢轴支撑于所述固定构件,且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与所述车门的外面板上设置的外侧把手联接,通过基于所述外侧把手的操作使所述外侧杆从待机位置向释放方向转动,借助与所述外侧杆联接的释放构件来解除所述啮合机构部与所述锁止销的卡合,其中,所述外侧杆能从所述待机位置向所述释放方向转动,并且能克服施加作用力构件的作用力从所述待机位置向车内方向移动,所述固定构件上设有止动部,当所述外侧杆向车内方向移动时,所述止动部能阻止所述外侧杆朝向释放方向转动。
第八方式在第七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固定构件包括:主体,支承所述啮合机构部;基座构件,用于固定所述主体;以及金属制的板构件,固定在所述主体上,所述止动部是车外侧开口并朝向车内外方向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设置在所述主体、所述基座构件或所述板构件上,当所述外侧杆向车内侧移动时,设置在所述外侧杆上的突部进入所述卡合部并与所述卡合部卡合。
第九方式在第七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固定构件包括:主体,支承所述啮合机构部;外壳,用于固定所述主体;以及金属制的板构件,固定在所述主体上,在所述固定构件和外侧杆中的任意一方上设置有突部,并在另一方上设置有与卡合孔连续的圆弧状的引导孔,所述突部能滑动地卡合于所述卡合孔,并且所述突部能滑动地卡合于所述引导孔,从而允许所述外侧杆从待机位置向释放方转动,所述引导孔的圆弧以所述枢轴为中心形成,并将所述卡合孔作为所述止动部。
第十方式在第七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固定构件包括:主体,支承所述啮合机构部;基座构件,用于固定所述主体;以及金属制的板构件,固定在所述主体上,在所述主体、所述基座构件或板构件上设置有相对部,所述相对部与所述外侧杆的车内侧的侧端相对,并且在所述相对部上设置有卡合孔作为所述止动部,当所述外侧杆向车内侧移动时,所述外侧杆的车内侧的端部进入所述卡合孔并与所述卡合孔卡合。
第十一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包括:啮合机构部,由固定在车门内的固定构件支承,并能与车身侧的锁止销卡合;以及外侧杆,利用枢轴而枢轴支撑于所述固定构件,且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与所述车门的外面板上设置的外侧把手联接,通过基于所述外侧把手的操作使所述外侧杆从待机位置向释放方向转动,借助与所述外侧杆联接的释放构件来解除所述啮合机构部与所述锁止销的卡合,其中,还包括车门变形追随构件,所述车门变形追随构件通过追随所述车门的变形向车内方向移动,使所述释放构件向不能解除所述啮合机构部和所述锁止销的卡合的方向移动。
第十二方式在第十一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所述枢轴将所述外侧杆枢轴支撑为能向释放方向转动、能向车内方向移动且被施加作用力构件朝向车外方向施加作用力,使所述外侧杆自身成为所述车门变形追随构件,所述外侧杆自身通过追随所述车门的变形向车内方向移动,使与所述外侧杆联接的所述释放构件向不能解除所述啮合机构部和所述锁止销的卡合的方向移动。
第十三方式在第十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外侧杆包括:第一外侧杆,由所述枢轴以能向释放方向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撑,且内端部与所述释放构件联接;以及第二外侧杆,由所述枢轴支承为能相对于所述第一外侧杆向车内方向移动,并能与所述第一外侧杆一起向释放方向转动,并且被施加作用力构件向车外方向施加作用力,所述第二外侧杆的车外侧的端部借助所述操作力传递构件与所述外侧把手联接,通过将所述第二外侧杆作为所述车门变形追随构件来追随所述车门的变形向车内方向移动,解除所述第一外侧杆与所述释放构件的联接。
第十四方式在第十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车门变形追随构件以能向车内方向移动且车外侧的端部从所述外侧杆的车外侧的侧端向车外方向突出的方式被施加作用力,所述车门变形追随构件通过追随所述车门的变形向车内方向移动,来解除所述外侧杆与所述释放构件的联接。
第十五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包括:固定构件,固定在车门内;啮合机构,设置于所述固定构件,通过与车身侧的锁止销啮合而能将所述车门保持在关闭位置;外侧杆,设置于所述固定构件,能基于所述车门的外面板上配置的外侧把手的打开操作向释放方向旋转;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构件,基于所述外侧杆朝向释放方向的旋转,能变化为将所述啮合机构的啮合解除的解锁状态和不能解除的锁定状态;以及检测构件,平时被保持在待机位置,能伴随所述外面板的变形从所述待机位置向车内方向位移,所述检测构件通过从所述待机位置向车内方向移动,将所述锁定构件从解锁状态改变为锁定状态。
第十六方式在第十五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检测构件在克服弹簧的作用力从所述待机位置向车内方向移动时,通过与所述锁定构件接触,将所述锁定构件从解锁状态改变为锁定状态。
第十七方式在第十五或第十六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外侧杆分割为车外侧的第一外侧杆和车内侧的第二外侧杆,并且将所述第一外侧杆作为所述检测构件,所述第一外侧杆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连接于所述外侧把手,所述第二外侧杆能将所述释放方向的旋转传递到所述锁定构件。
按照第一方式,将外侧杆设为第一外侧杆和第二外侧杆的二分割结构,当第二外侧杆上施加了车内方向的外力时,由于第二外侧杆的移动未传递到第一外侧杆,所以不用追加特别的结构件,就可以用简单的构件在车门变形时也能维持车门的关闭状态,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门锁装置。
按照第七方式,在固定于车门内的固定构件上设置止动部,当外侧杆向车内方向移动时,所述止动部能阻止外侧杆朝向释放方向转动,仅通过这种简单的构件,就可以阻止车门向车内侧变形时外侧杆向释放方向转动,所以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门锁装置。
按照第十一方式,当车门变形时,由于释放构件追随其变形向车内方向移动,使啮合机构部与锁止销的卡合不能解除,所以即使车门变形时外侧杆向释放方向转动,车门也维持关闭状态。
按照第十五方式,当车门的外面板向车内侧变形时,检测构件伴随外面板的变形向车内方向移动,通过利用该移动使锁定构件移动到锁定状态,能可靠地维持车门的关闭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车辆的前半部的右视图。
图2是从车身的后方观察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IV-IV线放大横断面图。
图5是门锁装置的外侧杆安装部的放大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平时使外侧杆向下转动时的放大图。
图7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在刚发生侧面碰撞之后的第二外侧杆的动作的放大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在侧面碰撞时、第二外侧杆向下转动时的放大图。
图9是图5的IX-IX线放大纵断面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外侧杆的施加作用力构件的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图。
图11是说明上述变形例在侧面碰撞时的第二外侧杆的动作的要部放大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和第二外侧杆的联接构件的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图。
图13是说明上述变形例在侧面碰撞时的第二外侧杆的动作的要部放大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外侧杆安装部的放大图。
图16是表示在外面板上安装了杆按压构件的示例的外侧杆安装部的放大图。
图17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在侧面碰撞时的第二外侧杆的动作的放大图。
图18是从车身的后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1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图18的XX-XX线放大横断面图。
图21是说明侧面碰撞时的外侧杆的动作的要部放大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外侧杆和后板的要部立体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与图20相同部位的放大横断面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与图20相同部位的放大横断面图。
图25是从车身的后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26是第七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图25的XXVII-XXVII线放大横断面图。
图28是第七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外侧杆安装部的放大图。
图29是第七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平时使外侧杆向释放方向转动时的放大图。
图30是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在侧面碰撞时的车门变形追随杆的动作的放大图。
图31是图28的XXXI-XXXI线放大纵断侧视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3是第八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外侧杆安装部的放大图。
图34是说明第八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在侧面碰撞时的车门变形追随杆的动作的放大图。
图35是图33的XXXV-XXXV线放大横断面图。
图36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外侧杆安装部的放大图。
图37是说明第九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在侧面碰撞时的外侧杆的动作的放大图。
图38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第一外侧杆与车门变形追随杆的联接部的变形例的放大图。
图39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40是第十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后视图。
图41是从图39中的III箭头方向观察的、处于解锁状态时的门锁装置的侧视图。
图42是第十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处于锁定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43是第十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要部放大立体图。
图44是第十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处于待机状态时的要部说明图。
图45是图44的XLV-XLV线横断面图。
图46是对外侧把手进行打开操作时的要部动作说明图。
图47是车门的外面板向车内侧变形状态下的要部动作说明图。
图48是图47的XLVIII-XLVIII线横断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门锁装置
2 车门
2a 外面板
2b 内面板
3 操作力传递构件
3a 折曲部
4 外侧把手
5 操作力传递构件
6 锁芯
7 操作力传递构件
8 内侧把手
9 操作力传递构件
10 锁捏手
11 啮合部组件
12 操作部组件
13 主体(基座构件)
14 闩轴
15 闩(啮合机构)
16 棘轮轴
17 棘轮(啮合机构)
18 盖板
19 后板(基座构件)
19a 钩挂片
20 外壳(基座构件)
21 外侧杆
23、24 螺栓
26 枢轴
28 轴孔
29 长孔
30 扭转螺旋弹簧
31 卡止突部
32 止动件
33 承接构件
36 嵌合孔
37 导向件
38 长孔
39 弹性保持片
40 减轻重量孔
41 卡合孔
42 卡合销
43 释放杆
43a 连接孔
43b 长槽
43c 解除部
43d 被强制锁定部
44 矩形孔
45 切口部
46 杆按压构件
50 外侧杆
51 长孔
52 阴螺纹孔
53 卡合部
54 卡合销(突部)
55 卡合孔(止动部)
56 引导孔
57 卡合孔(止动部)
60 外侧杆
61 轴孔
62 长孔
63 外侧杆
64 车门变形追随杆
65 轴孔
66 长孔
67 外侧杆
68 长孔
69 卡合孔
70 卡合销
80 第一外侧杆
80a 车外侧连接部
80b 长孔
80c 强制锁定部
80d 钩挂片
81 第二外侧杆
81a 车内侧连接部
81b 折曲部
82 打开杆
82a 被解除部
83 锁定杆
83a 突部
84 支轴
171 棘轮销
181 锁止销进入槽
191 下端部
192 相对片(相对部)
201 第一外壳
201a 基部
201b 上部侧壁
201c 下部侧壁
201d 脆弱部
202 第二外壳
202a 相对部
211 第一外侧杆
211a 被卡合突部
211b 凹入部
211c 卡止片
211d 内端部
212 第二外侧杆
212a 卡合突部(卡合部)
212b 折曲部
212d 连接部
301、302 引脚
431 按压部
501 折曲部
502 下部卡止片
503 上部卡止片
503a 向前片
504 突部
505 内端部
601 第一外侧杆
601a 内端部
601b 被卡合突部
601c 卡止片
602 第二外侧杆(车门变形追随杆)
602a 卡合突部
602b 折曲部
631 卡合突部
632 内端部
633 侧端
641 卡止片
642 被卡合突部
671、672 卡止片
673 内端部
S 锁止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9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把图2和图3中的左方作为车辆的“车内侧”,并把图2和图3中的右方作为“车外侧”。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安装在车辆中的左右的前侧门(以下简称为车门)的后端部的内部,本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说明将门锁装置1安装在右侧的车门2的示例。
车门2具备外面板2a和内面板(省略图示),在外面板2a的后上部的外侧面上,设有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3从车外对门锁装置1进行打开操作的外侧把手4,以及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5从车外对门锁装置1进行解锁操作和锁定操作的锁芯6。在内面板的前部侧的内侧面上,设有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7从车内对门锁装置1进行打开操作的内侧把手8,以及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9从车内对门锁装置1进行解锁操作和锁定操作的锁捏手10。
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将啮合部组件11组装于操作部组件12,使啮合部组件11和操作部组件12一体化而构成门锁装置1,所述啮合部组件11通过与车身侧的锁止销S卡合而将车门2保持为关闭状态,所述操作部组件12用于操作所述啮合部组件11。
啮合部组件11包括:合成树脂制的主体13,在车门2内固定于车门2的后端部;闩15,在主体13内由前后方向的闩轴14枢轴支撑,能与车身侧的锁止销S卡合;棘轮17,在主体13内由前后方向的棘轮轴16枢轴支撑,能与闩15卡合;棘轮销171,配置在主体13的背面侧(在将门锁装置1安装于车门2的状态下为前侧),与棘轮17一体设置;金属制的盖板18,封闭主体13的表面侧(在将门锁装置1安装于车门2的状态下为后侧);以及金属制的后板19,固定在主体13的背面侧。
如果关闭车门2,则车身侧的锁止销S进入到盖板18的上下方向的大体中央部设置的锁止销进入槽181并与闩15卡合,并且通过使棘轮17与闩15卡合,阻止闩15向打开方向(图2、图3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将车门2保持在关闭状态。
操作部组件12包括:作为基座构件的合成树脂制的外壳20,借助后板19固定在主体13的背面侧;以及各种操作杆、联接杆和电机(省略图示)等,组装在外壳20内。
组装在外壳20内的各种操作杆包括:外侧杆21,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3连接于前述的外侧把手4;内侧杆(省略图示),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7与前述的车门2的内侧把手8联接、并与内侧把手8的操作联动;锁止杆(省略图示),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9与前述的锁捏手10联接、并与锁捏手10的操作联动;键杆(省略图示),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5与前述的锁芯6联接、并与锁芯6的操作联动。
此外,联接杆包括释放杆43,所述释放杆43与构成外侧杆21的后述第一外侧杆211和第二外侧杆212中的第一外侧杆211的内端部211d连接,并且能与锁止杆的动作联动而移动到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当释放杆43处于解锁位置时,通过与伴随外侧把手4的打开操作的第一外侧杆211的释放动作(例如图5中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的动作)联动而向上方移动,能将第一外侧杆211的释放动作传递到棘轮17,使棘轮17向脱离闩15的解除方向转动,从而能打开车门2。另外,由于上述外侧杆21以外的内侧杆、锁止杆、键杆和释放杆43等各种杆为安装于一般的门锁装置的公知的杆,故省略其结构和杆彼此的联接方式等的详细说明。
外壳20包括:第一外壳201,在啮合部组件11和操作部组件12一体化的状态下,在主体13的背面侧借助后板19固定在啮合部组件11的背面侧;以及第二外壳202,相对于第一外壳201朝向垂直前方。第二外壳202内组装有外侧杆21以外的上述各种杆。第一外壳201包括:基部201a,与主体13相对;以及上部侧壁201b,包围主体13的上半部的外周面,在基部201a的上半部的外周缘上向后突出设置。
为了使啮合部组件11和操作部组件12牢固地一体化,将外壳20的上部和下部利用朝向后方的螺栓23、24连接在后板19上。如图4所示,下侧的螺栓24贯穿朝向前后方向的枢轴26的中心,并与后板19螺纹连接,所述枢轴26在第一外壳201的后表面上一体地突出设置,用于枢轴支撑外侧杆21。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闩15和棘轮17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啮合机构部,主体13或外壳2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基座构件,此外,主体13、外壳20、盖板18和/或后板19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构件。
如图3、图4和图5的放大图所示,外侧杆21为二分割结构,包括:第一外侧杆211,朝向车门2的车内外方向且中央部具有轴孔28;以及第二外侧杆212,同样朝向车门2的车内外方向,内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车内外方向的长孔29。第一外侧杆211的轴孔28能转动地嵌合于第一外壳201上设置的枢轴26。此外,第二外侧杆212与第一外侧杆211的后表面重合,并将长孔29以能向车内方向移动且能转动的方式嵌合于枢轴26,使第二外侧杆212相对于第一外侧杆211能在车内外方向上相对移动。另外,本实施例中,长孔29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设为枢轴26的直径的大体两倍,但是其长度可以适当设定。
在第一外侧杆211的车外侧的端部(与外面板2a相对的端部)上,设有上端面倾斜的朝上的被卡合突部211a,所述被卡合突部211a与设置在第二外侧杆212上的后述卡合突部212a对应,并且在所述被卡合突部211a的车内侧设有向下的凹入部211b。此外,在比轴孔28略靠内侧的第一外侧杆211的下端,向下突出设置有用于卡住后述扭转螺旋弹簧30的一个引脚301的卡止片211c。
在第二外侧杆212的长边方向的大体中央部上端突出设置有卡合突部212a,所述卡合突部212a侧视呈倒立L状,在第二外侧杆212的转动轨迹的切线方向上倾斜。当第二外侧杆212位于后述的通常位置时,卡合突部212a自身的下表面与第一外侧杆211的被卡合突部211a的上表面卡合(参照图5)。另外,由上述被卡合突部211a和作为卡合部的卡合突部212a构成将第一外侧杆211和第二外侧杆212联接的联接构件。
在第一外壳201与第一外侧杆211的相对面之间,扭转螺旋弹簧30活动嵌合于枢轴26,所述扭转螺旋弹簧30的一个引脚301卡止于第一外侧杆211的卡止片211c,其向上方延伸的另一个引脚302在受到弹性力的状态下,在图5中从左侧卡止于第一外壳201的后表面上突出设置的卡止突部31。
由此,第一外侧杆211在图2、图3中以枢轴26为中心被朝向逆时针方向施加作用力,并且通过使被卡合突部211a的上端抵接于第二外侧杆212的卡合突部212a的下表面,使第二外侧杆212也以枢轴26为中心被朝向逆时针方向施加作用力。其结果,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0,外侧杆21整体被朝向逆时针方向施加作用力,在非动作时,通过使第一外侧杆211的卡止片211c的车外侧的侧缘抵接于第一外壳201上设置的止动件32的车内侧的侧缘,使外侧杆21整体停止在待机位置(图2、图5所示的位置)。
如图2、图5和图9所示,扭转螺旋弹簧30的朝向上方的引脚302通过对第二外侧杆212朝向车外侧施加作用力,兼用于朝向通常位置(特别如图5所示,在第二外侧杆212的卡合突部212a能抵接于第一外侧杆211的被卡合突部211a的状态下,能将第二外侧杆212的释放动作(基于外侧把手4的打开操作,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并在图5中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的动作)传递到第一外侧杆211的位置)施加作用力的施加作用力构件。即,外侧杆21整体处于待机位置而停止在通常位置时,通过使第二外侧杆212的卡合突部212a的车内侧的侧端抵接于扭转螺旋弹簧30的朝向上方的引脚302,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第二外侧杆212通常被朝向车外侧施加作用力。此时,通过使枢轴26抵接于长孔29的车内侧的端部边缘,第二外侧杆212向车外侧的移动受到限制,第二外侧杆212被保持在通常位置上。
第一外侧杆211的车内侧的端部、即配置在外壳20内的内端部211d,与设置在第二外壳202内的释放杆43联接。在第二外侧杆212的车外侧的端部(与外面板2a相对的端部)、即从第一外壳201突出的部分的端部上,向后一体折曲形成具有上下方向的通孔(省略图示)的连接部212d,所述连接部212d的通孔内压入嵌合有合成树脂制的承接构件33。操作力传递构件3的下端部的曲柄状的折曲部3a借助承接构件33从上方连接于连接部212d,所述操作力传递构件3由能将外侧把手4的操作力传递到第二外侧杆212的连杆构成,其上端部与外侧把手4联接。
接着参照图5~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的作用,特别是侧面碰撞时等的外侧杆21的动作。
图5和图6表示了门锁装置1的通常状态(车门关闭状态),对外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使与其联接的操作力传递构件3向下方移动时,如图6所示,外侧杆21整体、即第二外侧杆212以及借助被卡合突部211a与所述第二外侧杆212的卡合突部212a卡合的第一外侧杆211,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从图5所示的待机位置(车门关闭位置)到图6所示的动作位置(车门打开位置)为止,一体地向释放方向(图5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
由此,锁捏手为解锁状态下、锁止杆和释放杆43处于解锁位置时,通过使与第一外侧杆211的内端部211d联接的释放杆43向上方移动并从下方抵接于棘轮销171,可以解除棘轮17与闩15的卡合,从而打开车门2。另外,在图5、图6所示的通常状态下,如上所述,由于第二外侧杆212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0的朝向上方的引脚302的作用力,通常被向车外侧按压,所以被卡合突部211a与卡合突部212a的卡合状态不会被解除,由于第一外侧杆211与第二外侧杆212作为一体的外侧杆21发挥功能,所以门锁装置1的可靠性高。
如图7所示,在车门2关闭的状态下,由于侧面碰撞等使车门2的外面板2a在初期阶段向车内侧变形且门锁装置1的外侧杆21受到冲击负荷时,只有借助长孔29枢轴支撑在枢轴26上的第二外侧杆212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相对于枢轴26和第一外侧杆211向车内侧移动,并相对移动到枢轴26抵接于长孔29端部边缘的位置而停止。这时,此前处于卡合状态的第二外侧杆212的卡合突部212a,通过向第一外侧杆211的被卡合突部211a的内侧移动而分离,上述卡合突部212a与被卡合突部211a的联接构件的卡合状态被解除。此外,即使外面板2a变形时的冲击负荷施加到操作力传递构件3而使所述操作力传递构件3被压向车内侧时,第二外侧杆212也向车内侧移动,与第一外侧杆211的卡合被解除。
另外,当第二外侧杆212向车内侧移动时,因为与卡合突部212a抵接的扭转螺旋弹簧30的引脚302向车内侧移动,所以第二外侧杆212能够无障碍地向车内侧移动。此外,暂时变形的外面板2a向车外侧复原、离开第二外侧杆212时,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0的引脚302的作用力,使第二外侧杆212向车外侧移动,第一外侧杆211的被卡合突部211a与第二外侧杆212的卡合突部212a再次卡合。
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外面板2a如图8所示,在第二外侧杆212向下转动的方向上进一步变形时,尽管第二外侧杆212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并向释放方向(图7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但是由于第二外侧杆212的卡合突部212a与第一外侧杆211的被卡合突部211a的卡合状态被解除,所以第二外侧杆212的释放方向的转动不会向第一外侧杆211传递。因此,只有第二外侧杆212向释放方向转动,第一外侧杆211不会向释放方向转动。另外,只有第二外侧杆212向释放方向转动时,由于卡合突部212a进入第一外侧杆211的凹入部211b内,所以卡合突部212a和被卡合突部211a不会再次卡合。
由此,即使在侧面碰撞时等使外面板2a变形,通过使第二外侧杆212相对于第一外侧杆211向车内侧移动,第一外侧杆211与第二外侧杆212的卡合状态被解除,只有第二外侧杆212能向释放方向转动,第二外侧杆212的转动不会传递到第一外侧杆211,所以能够维持棘轮17与闩15的卡合从而防止车门2意外打开。
图10和图11表示了上述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第二外侧杆212的施加作用力构件的变形例。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此外,省略外壳20和扭转螺旋弹簧30等。
在所述变形例中,在第二外侧杆212上设置有比上述实施方式的长孔29大的嵌合孔36,在压入嵌合于所述嵌合孔36的合成树脂制的导向件37上,设置有朝向车内外方向的长孔38,枢轴26以能滑动和转动的方式嵌合于长孔38,并且在所述长孔38的中央部的上下的相对面上,一体形成有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突出的、能弹性变形的山形的弹性保持片39、39。两个弹性保持片39的基座部上设有减轻重量孔40、40,使两个弹性保持片39彼此能向上下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
当外侧杆21位于图10所示的待机位置时,枢轴26被两个弹性保持片39弹性保持在长孔38的车内侧的端部,第二外侧杆212最大限度突出于车外侧。因此,与图6所示相同,可以利用外侧把手4的打开操作,使门锁装置在通常状态下动作。
如图11所示,当第二外侧杆212因侧面碰撞等外部负荷而被压向车内侧时,枢轴26在使两个弹性保持片39朝向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相对移动到长孔38的车外侧的端部。由此,与前述的图7所示相同,由于此前处于卡合状态的第二外侧杆212的卡合突部212a与第一外侧杆211的被卡合突部211a的卡合状态被解除,所以随后即使第二外侧杆212被施加向下的冲击负荷,也不会向第一外侧杆211传递转动,车门2维持关闭状态。
在所述变形例中,由于利用两个弹性保持片39将第二外侧杆212通常保持在向车外侧突出的位置上,因此不必如上所述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0的引脚302对第二外侧杆212通常向车外侧施加作用力,所以两个弹性保持片39可以兼用作扭转螺旋弹簧30。另外,所述变形例可以将两个弹性保持片39的形状设为车外侧的端部敞开的横向八字形。
图12和图13表示了上述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第一外侧杆211和第二外侧杆212的联接构件的变形例,即,将第一外侧杆211和第二外侧杆212以能联动的方式卡合、以侧面碰撞时等解除卡合状态的方式联接的联接构件的变形例。另外,省略了外壳20和扭转螺旋弹簧30等。
在所述变形例中,在比第二外侧杆212的长孔29靠车外侧,设置有朝向内外方向和上方的、后视呈向内L状的卡合孔41,在第一外侧杆211的比轴孔28靠车外侧的后表面上,突出设置有卡合销42,并将卡合销42能滑动地嵌合于所述卡合孔41,且在外侧杆21处于图12所示的待机位置时,所述卡合销42位于卡合孔41的车内侧的侧端部。
由此,在通常的车门打开操作时,由于卡合孔41和卡合销42成为卡合状态,所以第一外侧杆211和第二外侧杆212彼此联动并顺时针方向转动。此外,如图13所示,在侧面碰撞时等,由于卡合销42沿卡合孔41移动,所以只有第二外侧杆212向下转动,防止了其转动力传递到第一外侧杆211。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与上述相反,在第一外侧杆211侧设置与上述反向的卡合孔,并在第二外侧杆212侧设置卡合销。
图14和图15表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另外,对于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外壳201的基部201a的下半部的外周缘上,向后突出设置有比上部侧壁201b突出尺寸小的下部侧壁201c。在基部201a的与枢轴26相对的部分的外侧端部,形成有贯穿基部201a的纵长的矩形孔44,并且在下部侧壁201c的与枢轴26相对的部分的基端部,形成有与矩形孔44连续的切口部45。由此,在下部侧壁201c的与枢轴26相对的部分上,形成有前后尺寸比其他部分短且不与基部201a连续的脆弱部201d。
第二外侧杆212的从下部侧壁201c突出的车外侧的端部,朝向前方即朝向下部侧壁201c侧折曲为俯视L状,第二外侧杆212的折曲部212b的车内侧的内侧面与下部侧壁201c的脆弱部201d的外侧面接近。
如图15所示,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中,第二外侧杆212因外面板2a的变形而向车内侧移动时,尽管第二外侧杆212的折曲部212b抵接于第一外壳201的下部侧壁201c,但是由于下部侧壁201c的与枢轴26相对的部分上设有脆弱部201d,所以当对第二外侧杆212施加了强冲击负荷时,能够利用折曲部212b使脆弱部201d边向内变形边向车内侧移动。另外,在侧面碰撞时如果脆弱部201d向车内侧变形,则由于第二外侧杆212的折曲部212b进入第一外壳201上设置的矩形孔44内,所以能够抑制第二外侧杆212向释放方向转动。
在第二外侧杆212上施加的冲击负荷比较小、脆弱部201d不会变形时,由于第二外侧杆212不会向车内侧移动,所以门锁装置1维持车门关闭状态并且成为能进行车门打开操作的状态。
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外面板2a变形时都是通过外面板2a自身与第二外侧杆212接触,使所述第二外侧杆212向车内方向移动,从而解除第二外侧杆212与第一外侧杆211的联接状态,但例如图16所示,也可以在外面板2a的内侧面的与操作力传递构件3的下部相对的部分上,固定设置杆按压构件46,利用所述杆按压构件46使第二外侧杆212向车内方向移动。
即,如图17所示,当外面板2a因侧面碰撞等向车内方向变形时,杆按压构件46的前端先于外面板2a与操作力传递构件3接触。由此,操作力传递构件3及其连接的第二外侧杆212向车内方向移动。其结果,由于第二外侧杆212的卡合突部212a与第一外侧杆211的被卡合部211a的卡合状态被解除,所以随后即使对第二外侧杆212施加了向下的冲击负荷,第一外侧杆211也不会向释放方向转动,因此车门2维持关闭状态。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将杆按压构件46设置成与第二外侧杆212的车外侧的突出端部的下缘部附近相对,当外面板2a向车内方向变形时,通过使杆按压构件46的前端与第二外侧杆212的突出端部的下缘部或操作力传递构件3的下端部接触,使第二外侧杆212边顺时针方向转动、边向车内方向移动。
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0的引脚302作为通常对第二外侧杆212朝向车外侧施加作用力的施加作用力构件,但是也可以单独设置拉伸螺旋弹簧等施加作用力构件。
此外,以上说明了将操作力传递构件3设为连杆状、使外侧杆21的外端部向按下方向转动的门锁装置,但是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采用推拉式或拉线等操作力传递构件、使外侧杆21向提升方向转动的门锁装置。
而且,车门也可以是车辆的后门、滑动门或后背门。
接着,参照图18~图21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另外,对于和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如图18和图19所示,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的外侧杆50的靠车内侧的中间部上,形成有朝向车内外方向的长孔51,所述长孔51以能转动且能在左右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嵌合于枢轴26。在外侧杆50的长孔51嵌合于枢轴26之后,通过将螺栓24螺纹连接于后板19的下端部191上设置的阴螺纹孔52,而将后板19的下端部191固定在枢轴26的后表面上。另外,本实施例中将长孔51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设为枢轴26的直径的大体两倍,但是其长度可以适当设定。外侧杆50的从下部侧壁201c突出的车外侧的端部,朝向前方即朝向下部侧壁201c侧折曲为俯视L状,外侧杆50的折曲部501的车内侧的内侧面与下部侧壁201c的脆弱部201d的外侧面接近。操作力传递构件3的下端部连接于外侧杆50的车外侧的端部的承接构件33。
在外侧杆50的接近长孔51的内端部的下缘上,向下突出设置有用于卡住扭转螺旋弹簧30的一个引脚301的下部卡止片502。此外,在外侧杆50的接近长孔51的外端部的上缘上,朝上突出设置有与扭转螺旋弹簧30的另一个引脚302抵接的侧视呈倒立L状的上部卡止片503。
另外,在长孔51和后板19的下端部191的外侧方,通过在外侧杆50的后表面上对外侧杆50的一部分进行切舌,而向后突出设置突部504,所述突部504朝向车内外方向并位于长孔51的上下大体中央部的线上。另外,所述突部504也可以通过将外侧杆50的前面侧利用冲压等进行按压而向后方膨出,或将单独构件通过焊接等而形成。
扭转螺旋弹簧30的向上方延伸的一个引脚302,在图19中从左侧卡止于基部201a的后表面上突出设置的卡止突部31,其另一个引脚301在被施加了弹性力的状态下,从图19的左侧卡止于外侧杆50的下部卡止片502。由此,外侧杆50在图18、图19中以枢轴26为中心被朝向逆时针方向施加作用力。另外,扭转螺旋弹簧30的朝向上方的一个引脚302通过对外侧杆50向车外侧施加作用力,构成将外侧杆50保持在待机位置的施加作用力构件。即,通过使外侧杆50的上部卡合片503的向前片503a的车内侧的侧端抵接于扭转螺旋弹簧30的一个引脚302,使外侧杆50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通常被向车外侧施加作用力。此时,通过使枢轴26抵接于长孔51的车内侧的端部边缘,外侧杆50最大限度向车外侧突出,保持在通常的车门关闭状态、即待机位置。
在枢轴26的下方,在第一外壳201的基部201a的后表面上突出设置有止动件32,所述止动件32通过抵接于外侧杆50的下部卡止片502的外侧面,使外侧杆50停止在待机位置(图18、图20所示的位置)。另外,当外侧杆50处于待机位置时,其上突出设置的突部504从后板19的下端部191的外侧面略微向车外侧分离。
如图18和图20所示,在作为外侧杆50转动区域的、后板19的下端部191的车外侧的侧端部上,设有狭缝状的卡合部53,所述卡合部53朝向车内外方向并朝向车外侧和前后两方向开口,且卡合部53与外侧杆50的突部504相对设置。所述卡合部53的上下方向的槽宽比突部504的上下尺寸略大,在外侧杆50相对于枢轴26向车内侧移动时,突部504能进入卡合部53内并与其卡合。另外,可以不把卡合部53形成狭缝状,而是形成前表面向后方凹入的卡合槽。设置在上述后板19的下端部191上的卡合部5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止动部。
接着,说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的作用,特别是侧面碰撞时等的外侧杆50的动作。
图18表示了门锁装置1的通常状态(车门关闭状态),对外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使与其联接的操作力传递构件3向下方移动时,外侧杆50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从待机位置(车门关闭位置)至动作位置(车门打开位置)为止,向释放方向(图18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
由此,锁捏手10为解锁状态下、与锁止杆和外侧杆50的内端部505联接的释放杆43处于解锁位置时,通过使释放杆43向上方移动并从下方抵接于棘轮销171,可以解除棘轮17与闩15的卡合从而打开车门2。另外,在图18所示的通常状态下,如上所述,由于外侧杆50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0的朝向上方的引脚302的作用力,通常被向车外侧按压,所以不会向车内侧移动。
如图21所示,在车门2的关闭状态下,在车门2的外面板2a因侧面碰撞等而向车内侧变形、门锁装置1的外侧杆50被施加冲击负荷时,外侧杆50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并相对于枢轴26向车内侧移动,且相对移动到枢轴26抵接于长孔51的外端部边缘的位置而停止。
此外,在所述移动的同时,此前处于非卡合状态的外侧杆50的突部504进入后板19的下端部191的卡合部53内并与其卡合。由此,阻止了外侧杆50围绕枢轴26转动。其结果,即使在使外侧杆50向下转动的方向上使外面板2a进一步变形,外侧杆50也不会向释放方向(图21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能够防止车门2意外打开。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下部侧壁201c的与枢轴26相对的部分上设有脆弱部201d,所以向外侧杆50施加强冲击负荷时,能够利用外侧杆50的折曲部501使脆弱部201d边向内变形边向车内侧移动。此外,当外侧杆50上施加的冲击负荷比较小、脆弱部201d不会变形时,由于外侧杆50不会向车内侧移动,所以门锁装置1维持通常的车门关闭状态,并且侧面碰撞时脆弱部201d向车内侧变形、外侧杆50的折曲部501进入第一外壳201上设置的矩形孔44内,从而可以抑制外侧杆50向释放方向转动。
此外,暂时变形的外面板2a向车外侧复原并离开外侧杆50时,由于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使外侧杆50向车外侧移动,突部504与卡合部53的卡合状态被解除,所以门锁装置1恢复通常的车门关闭状态。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如果将上述卡合部53设置在作为外侧杆50转动区域的、第一外壳201的基部201a的车外侧的侧端部,并且在外侧杆50的前表面突出设置上述的突部504,则当外侧杆50向车内侧移动时,突部504进入卡合部53,从而可以阻止外侧杆50朝向释放方向转动。此时,可以将基部201a设置为没有下部侧壁201c和矩形孔44的形状。
图22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要部立体图。另外,对于和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在所述第四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中,在外侧杆50的与长孔51分离的车外侧,以和枢轴26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向后突出设置有作为突部的卡合销54,并且在与卡合销54相对的后板19的部分上,以彼此的外端部和上端部相互连续的方式,设置有使卡合销54能滑动地嵌合的朝向车内外方向的卡合孔55,以及以枢轴26为中心的向下圆弧状的引导孔56。另外,上述卡合销54所嵌合的卡合孔5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止动部。
当外侧杆50处于待机位置时,卡合销54位于卡合孔55与引导孔56连续的角部,当外侧杆50向释放方向转动时,通过使卡合销54沿引导孔56向下方移动,能够对门锁装置1在通常状态下进行打开操作。
另一方面,在外侧杆50上施加了冲击负荷时,通过使卡合销54沿卡合孔55向车内方向移动,并限制上下方向的动作,阻止了外侧杆50围绕枢轴26转动。其结果,和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能够防止车门2意外打开。
此外,在通常的车门打开操作时,由于卡合销54沿引导孔56移动,所以外侧杆50不会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向车内方向移动。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所述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和上述相反,在后板19侧向前突出设置卡合销54,并且在上下尺寸加大的外侧杆50侧,设置朝向车内外方向的卡合孔55以及与卡合孔55的前端部连续的朝上圆弧状的引导孔56。此外,也可以在第一外壳201的基部201a侧设置与图22相同形状的卡合孔55和引导孔56,或者在后板19和基部201a双方上设置卡合孔55和引导孔56。在基部201a侧设置卡合孔55和引导孔56时,只要将卡合销54向前突出设置即可,此外,在后板19和基部201a双方上设置卡合孔55和引导孔56时,只要将卡合销54贯穿外侧杆50并向前后两方向突出即可。
另外,在省略后板19时,也可以将主体13或盖板18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并在其中的任意一方上设置上述的卡合孔55和引导孔56。
图23表示了将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在与图18相同的部位横断的断面图,在所述第五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中,将外侧杆50的内端部505以向车内侧略微伸出的方式加长,并且在与外侧杆50的内端部505相对的第二外壳202的相对部202a上,设置有能使外侧杆50的内端部505进入并卡合的卡合孔57。如图23的双点划线所示,当外侧杆50因侧面碰撞等而向车内侧移动时,通过使其内端部505进入第二外壳202的卡合孔57,阻止了外侧杆50向释放方向转动。另外,设置在上述第二外壳202上的卡合孔57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止动部。
图24表示了将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在与图18相同的部位横断的断面图,在所述第六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中,将后板19以不与释放杆43发生干扰的方式向前方折曲并向车内侧延伸,并且与后板19一体地连接设置有与外侧杆50的内端部505相对的向后的相对片192,在所述相对片192上设置能使外侧杆50的内端部505进入并卡合的卡合孔57。如图24的双点划线所示,当外侧杆50因侧面碰撞等而向车内侧移动时,通过使所述内端部505进入相对片192的卡合孔57,阻止了外侧杆50向释放方向转动。另外,设置在上述相对片192上的卡合孔57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止动部。
上述第五和第六实施方式的相对部202a或相对片192,可以设置在主体13和盖板18的任意一方上。
如上所述,在上述第三~第六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中,都是在后板19或第一外壳201上设置比较简单的止动部,就可以在车门2向车内侧变形时阻止外侧杆50向释放方向转动,所以提高了门锁装置的可靠性。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中,将卡合部53设置在后板19上,但是例如省略了后板19时如图19中双点划线所示,可以将主体13和盖板18的车外侧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并在所述延伸部上设置卡合部53。此外,还可以将主体13和盖板18中的任意一方向下方延伸,并在所述任意一方的延伸部上设置卡合部53。
此外,用于阻止外侧杆50向释放方向转动的止动部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只要在外侧杆50处于待机位置时允许其朝向释放方向转动,并在外侧杆50向车内侧移动时阻止其朝向释放方向转动即可,可以采用任何形状,此外,可以将止动部设置在不与外侧杆50一起动作的任意固定构件上。
而且,以上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0的朝向上方的引脚302作为通常对外侧杆50向车外侧施加作用力的施加作用力构件,但也可以单独设置拉伸螺旋弹簧等施加作用力构件。
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还可以采用图10所示的导向件37作为通常对外侧杆50向待机位置施加作用力的构件。
接着,参照图25~图31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另外,对于和上述第一~第六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如图26~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外侧杆60具有二分割结构,其包括:第一外侧杆601,朝向车门2的车内外方向,并且中央部具有轴孔61;以及第二外侧杆602,同样朝向车门2的车内外方向,并且在靠车内侧形成有朝向车内外方向的长孔62。另外,第二外侧杆602具体后述,通过在车门2的外面板2a向车内侧变形时使第二外侧杆602向车内方向移动,使释放杆43朝向不能将外侧杆60向释放方向的转动传递到啮合机构部的方向移动,使闩15与棘轮17的卡合不能解除,从而第二外侧杆602兼用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车门变形追随构件的车门变形追随杆。因此,以下为便于理解,将第二外侧杆602称为车门变形追随杆进行说明。
第一外侧杆601的轴孔61能转动地嵌合于第一外壳201上设置的枢轴26。此外,车门变形追随杆602与第一外侧杆601的后表面重合,并将长孔62以能向车内方向移动且能转动的方式嵌合于枢轴26,车门变形追随杆602成为能相对于第一外侧杆601在车内外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状态。第一外侧杆601的轴孔61和车门变形追随杆602的长孔62嵌合于枢轴26之后,通过将螺栓24与设置在后板19的下端部191上的阴螺纹孔52螺纹连接,将后板19的下端部191固定于枢轴26的后表面(参照图27)。
车门变形追随杆602的长度设置为长于第一外侧杆601,当枢轴26抵接于长孔62的车内侧的开口边缘、车门变形追随杆602位于待机状态(图25所示的状态)的位置时,车门变形追随杆602的车外侧的侧部从第一外壳201的右侧端向车外侧突出,并且车门变形追随杆602的车内侧的侧端,以不与第一外侧杆601的内端部601a上联接的释放杆43发生干扰的方式,略微向车外侧分离(参照图28)。
此外,当枢轴26抵接于长孔62的车外侧的开口边缘、车门变形追随杆602向车内侧最大限度移动时,车门变形追随杆602的车内侧的侧端比第一外侧杆601的车内侧的侧端略微向车内侧突出,释放杆43从第一外侧杆601的内端部601a脱开,释放杆43与第一外侧杆601的内端部601a的联接状态被解除(参照图30)。
在第一外侧杆601的车外侧的端部(与外面板2a相对的端部)上设有上端面倾斜的朝上的被卡合突部601b,所述被卡合突部601b与设置在车门变形追随杆602上的后述卡合突部602a对应。此外,在轴孔61的略靠内侧且第一外侧杆601的下端上,向下突出设置有用于卡住后述扭转螺旋弹簧30的一个引脚301的卡止片601c。
在车门变形追随杆602的长边方向的大体中央部上端,突出设置有侧视向前的倒立L状的卡合突部602a,所述卡合突部602a侧视呈倒立L状,且形成为在车门变形追随杆602的转动轨迹的切线方向上倾斜。在本实施例中,即使车门变形追随杆602在车内外方向最大限度移动,其卡合突部602a的下表面与第一外侧杆601的被卡合突部601b的上表面抵接,第一外侧杆601和车门变形追随杆602也能够一体向释放方向转动(参照图28、图29),但是也可以在车门变形追随杆602向车内方向最大限度移动时,使其卡合突部602a从第一外侧杆601的被卡合突部601b的上表面脱开,仅仅让车门变形追随杆602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车门变形追随杆602的从下部侧壁201c突出的车外侧的端部,朝向前方即朝向下部侧壁201c侧折曲为俯视L状,车门变形追随杆602的折曲部602b的车内侧的内侧面与下部侧壁201c的脆弱部201d的外侧面接近。
操作力传递构件3下端部的曲柄状的折曲部3a连接于车门变形追随杆602的车外侧的端部(与外面板2a相对的端部)的承接构件33。
活动嵌合于枢轴26的扭转螺旋弹簧30的一个引脚301卡止于第一外侧杆601的卡止片601c,其向上方延伸的另一个引脚302在受到弹性力的状态下,卡止于第一外壳201的基部201a的后表面上突出设置的卡止突部31。另外,卡止在第一外侧杆601的卡止片601c上的一个引脚301从车门变形追随杆602的下端向后方突出。
由此,第一外侧杆601在图25中以枢轴26为中心被朝向逆时针方向施加作用力。此外,通过使第一外侧杆601的被卡合突部601b的上端抵接于车门变形追随杆602的卡合突部602a的下表面,车门变形追随杆602也借助第一外侧杆601,以枢轴26为中心被朝向逆时针方向施加作用力。其结果,外侧杆60整体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0被朝向逆时针方向施加作用力,在非动作时,通过将第一外侧杆601的卡止片601c的车外侧的侧缘抵接于第一外壳201的基部201a上设置的止动件32的车内侧的侧端,使外侧杆60整体停止在待机位置(图25、图28所示的位置)。
接着,参照图28~图30所示的放大图,说明上述第七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的作用,特别是侧面碰撞时等的外侧杆60的动作。另外,在图28~图30中,省略后板19并且将第一外壳201的一部分切除进行图示。
图28和图29表示了门锁装置1的通常状态(车门关闭状态),对外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使与其联接的操作力传递构件3向下方移动时,如图29所示,外侧杆60整体、即车门变形追随杆602以及借助被卡合突部601b与所述车门变形追随杆602的卡合突部602a联接的第一外侧杆601,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并从图28所示的待机位置(车门关闭位置)至图29所示的动作位置(车门打开位置)为止,一体地向释放方向(图28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
由此,锁捏手为解锁状态下、锁止杆和释放杆43处于解锁位置时,利用嵌合在第一外侧杆601的内端部601a上的释放杆43向上方移动,从下方抵接于棘轮销171,可以解除棘轮17与闩15的卡合从而打开车门2。
在图28所示的待机状态下,如上所述,车门变形追随杆602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0的朝向上方的引脚302的作用力,通常被向车外侧按压,且即使在车门变形追随杆602向车内外方向最大限度移动时,由于卡合突部602a的下表面也通常抵接于第一外侧杆601的被卡合突部601b的上表面,所以第一外侧杆601和车门变形追随杆602作为一体的外侧杆60发挥功能。
如图30所示,在车门2关闭状态下,当车门2的外面板2a因侧面碰撞等而向车内侧变形、在外侧杆60上施加了冲击负荷时,仅仅是借助长孔62枢轴支撑在枢轴26上的车门变形追随杆602,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并相对于第一外侧杆601向车内侧移动,并相对移动到枢轴26抵接于长孔62的内端部边缘的位置而停止。另外,即使车门变形追随杆602向车内侧最大限度移动,由于卡合突部602a与第一外侧杆601的被卡合突部601b处于卡合状态,所以车门变形追随杆602会在大体水平状态下向车内侧移动。
如果车门变形追随杆602追随外面板2a的变形向车内侧移动,则折曲部602b抵接于第一外壳201的下部侧壁201c,但是由于下部侧壁201c的与枢轴26相对的部分上设有脆弱部201d,所以车门变形追随杆602上施加了强冲击负荷时,能够利用所述折曲部602b使脆弱部201d边向内变形边向车内侧移动。当车门变形追随杆602上施加的冲击负荷比较小、脆弱部201d不会变形时,因为车门变形追随杆602不会向车内侧移动,所以门锁装置1维持通常的车门关闭状态。
当车门变形追随杆602向车内方向最大限度移动时,车门变形追随杆602的车内侧的侧端从第一外侧杆601的内端部601a的侧端向车内方向突出。由此,此前与第一外侧杆601的内端部601a连接的释放杆43,被车门变形追随杆602的内端向车内侧押出并脱开,其与第一外侧杆601的内端部601a的联接被解除。另外,外面板2a变形时的冲击负荷被施加到操作力传递构件3上、车门变形追随杆602借助所述操作力传递构件3被压向车内侧时,也同样解除联接状态。
如果解除第一外侧杆601的内端部601a与释放杆43的联接,则在图30所示的状态下,即使在使车门变形追随杆602向下转动的方向上使外面板2a进一步变形,第一外侧杆601和车门变形追随杆602向作为释放方向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其动作也不会传递到释放杆43。其结果,释放杆43不会向上方移动而解除与其联接的棘轮17和闩15的卡合,由于闩15与锁止销S维持卡合状态,因而能够防止车门2意外打开。
图32~图35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另外,对于和上述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在所述第八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中,与上述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有与外侧杆63独立的车门变形追随构件、即车门变形追随杆64。
外侧杆63的尺寸长于上述的第二外侧杆602,在其略靠车内侧设有能转动地嵌合于枢轴26的轴孔65。此外,车外侧的端部安装有用于嵌合操作力传递构件3的折曲部3a的承接构件33。
在轴孔65与承接构件33之间、且在外侧杆63的上端,突出设置有侧视为倒立L状的卡合突部631,所述卡合突部631侧视呈向前的倒立L状,且在外侧杆63的转动轨迹的切线方向倾斜。外侧杆63的内端部632与释放杆43的下端部嵌合。
车门变形追随杆64的车内外方向上的尺寸比外侧杆63大规定尺寸,在车门变形追随杆64的略靠车内侧且与外侧杆63重合的前方,形成有以能转动且能向车内外方向移动的方式嵌合于枢轴26的长孔66。此外,在长孔66的内端部的略靠内侧且车门变形追随杆64的下端,向下突出设置有用于卡住扭转螺旋弹簧30的一个引脚301的卡止片641。而且,在车门变形追随杆64的中央部的上端设有被卡合突部642,所述被卡合突部642对应于外侧杆63的卡合突部631而倾斜,侧视呈倒立L状,所述被卡合突部642的上表面能抵接于卡合突部631的下表面。另外,以即使车门变形追随杆64在车内外方向最大限度移动时、外侧杆63的卡合突部631也不会从被卡合突部642脱离的方式,将被卡合突部642的长度设定为大于卡合突部631的长度。
如图33所示,扭转螺旋弹簧30的朝向上方的另一个引脚302与上述第七实施方式同样,卡止于第一外壳201的卡止突部31。此外,扭转螺旋弹簧30的另一个引脚302抵接于外侧杆63的卡合突部631以及车门变形追随杆64的被卡合突部642的车内侧的侧缘。
由于外侧杆63的卡合部631的下表面抵接于车门变形追随杆64的被卡合突部642的上表面,所以外侧杆63和车门变形追随杆64都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被朝向逆时针方向施加作用力,且一体地向释放方向转动。
如图33和图35所示,在车门变形追随杆64向车外侧最大限度移动、长孔66的车内侧的开口边缘抵接于枢轴26时,车门变形追随杆64的车外侧的侧端部从外侧杆63的车外侧的侧端633向车外方向突出,并且车内侧的侧端以不与外侧杆63的内端部632上嵌合的释放杆43发生干扰的方式,略微向车外侧分离。
此外,如图34所示,当车门变形追随杆64向车内侧最大限度移动、长孔66的车外侧的开口边缘抵接于枢轴26时,车门变形追随杆64的车内侧的侧端从外侧杆63的车内侧的侧端略微向车内侧突出,且外侧杆63的内端部632与释放杆43的联接状态被解除。
接着,说明第八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的作用,特别是侧面碰撞时等的车门变形追随杆64的动作。
图33表示了门锁装置1的通常状态(车门关闭状态),当对外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使与其联接的操作力传递构件3向下方移动时,外侧杆63和车门变形追随杆64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并一体地向释放方向(图33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
由此,在锁捏手为解锁状态下、锁止杆和释放杆43处于解锁位置时,通过使外侧杆63的内端部632上嵌合的释放杆43向上方移动,从下方抵接于棘轮销171,可以解除棘轮17和闩15的卡合从而打开车门2。
在图33所示的通常状态下,如上所述,由于外侧杆63的卡合突部631的下表面抵接于车门变形追随杆64的被卡合突部642的上表面,所以外侧杆63和车门变形追随杆64一体地向释放方向转动。
如图34所示,在车门2关闭的状态下,当车门2的外面板2a因侧面碰撞等而向车内侧变形、从外侧杆63的外侧端向车外侧突出的车门变形追随杆64上施加了冲击负荷时,借助长孔66枢轴支撑在枢轴26上的车门变形追随杆64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向车内侧移动,并相对移动到枢轴26抵接于长孔66的外端部边缘的位置而停止。另外,即使车门变形追随杆64向车内侧最大限度移动,由于车门变形追随杆64的被卡合突部642与外侧杆63的卡合突部631处于彼此抵接状态,所以车门变形追随杆64在大体水平状态下向车内侧移动。
如果车门变形追随杆64追随外面板2a的变形向车内侧最大限度移动,则车门变形追随杆64的车内侧的侧端从外侧杆63的内端部632的内端向车内侧突出。由此,此前与外侧杆63的内端部632连接的释放杆43,被从车门变形追随杆64的内端向车内侧推出,释放杆43与外侧杆63的内端部632的联接状态被解除。
如果外侧杆63与释放杆43的联接状态被解除,则在图34所示的状态下,即使在使外侧杆63和车门变形追随杆64向下转动的方向上使外面板2a进一步变形、外侧杆63和车门变形追随杆64向释放方向转动,上述的动作也不会传递到释放杆43。其结果,与第七实施方式同样,不会使释放杆43向上方移动而解除与其联接的棘轮17和闩15的卡合,能够防止车门2意外打开。
图36和图37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要部。另外,对于和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在所述第九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中,通过将外侧杆67的中央部所设置的长孔68,以能向上下方向转动且能在车内外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嵌合于外壳20的枢轴26,使外侧杆67自身成为车门变形追随构件、即车门变形追随杆。
在外侧杆67的略靠车内侧的下端上,向下突出设置有用于卡住扭转螺旋弹簧30的一个引脚301的卡止片671,当外侧杆67最大限度向车外方向移动时,所述卡止片671的外侧面能抵接于外壳20的止动件32。在外侧杆67的略靠车外侧的上端上,朝上突出设置有侧视呈向前倒立L状的卡止片672,所述卡止片672的内侧缘抵接于扭转螺旋弹簧30的朝向上方的引脚302,所述引脚302卡止于卡止突部31。由此,外侧杆67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0通常被朝向车外方向即图36所示的待机状态施加作用力。
与上述的实施例同样,外侧杆67的内端部673连接于释放杆43的下端部。外侧杆67处于图36所示的待机状态时,设置在释放杆43上的按压部431以能使棘轮销171动作的方式,位于棘轮销171下方。
如图37所示,在第九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中,在车门2关闭的状态下,车门2的外面板2a因侧面碰撞等而向车内侧变形、外侧杆67追随该变形向车内方向移动时,外侧杆67的内端部673上连接的释放杆43也整体向车内侧移动。这时,利用设置在释放杆43上的、能与棘轮销171联接的按压部431从图36所示的位置向车内方向移动,不能利用按压部431使棘轮销171向车门打开方向(解除棘轮17和闩15的卡合的方向)移动。
其结果,即使外面板2a朝向使外侧杆67向下转动的方向进一步变形,使外侧杆67向释放方向转动,并使释放杆43向上方移动,也不会利用按压部431使棘轮销171向解除其与闩15的卡合的方向移动,防止了车门2意外打开。
如上所述,在上述第七~第九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中,都是在车门2的外面板2a向车内侧变形时,利用车门变形追随杆602、64和外侧杆67自身,朝向不能解除构成啮合机构部的闩15和棘轮17与锁止销S的卡合的方向移动,可以维持车门2的关闭状态,所以门锁装置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外侧杆601和车门变形追随杆602设置为,其上设置的被卡合突部601b和卡合突部602a能移动地卡合,使第一外侧杆601和车门变形追随杆602彼此能向释放方向一体地联动,但是也可以采用图38所示的构件。另外,省略了外壳20和扭转螺旋弹簧30等。
即,在车门变形追随杆602的比长孔62靠向车外侧,设置有朝向车内外方向的卡合孔69,并且在省略了被卡合突部601b的第一外侧杆601的比轴孔61靠向车外侧的后表面上,向后突出设置有卡合销70,将所述卡合销70以能向车内外方向滑动的方式嵌合于卡合孔69,且当车门变形追随杆602处于图38所示的待机位置时,使所述卡合销70位于卡合孔69的车内侧的侧端部。
由此,在对车门进行打开操作时,由于卡合孔69与卡合销70处于卡合状态,所以第一外侧杆601和车门变形追随杆602彼此联动并向释放方向转动。此外,在侧面碰撞时等如双点划线所示,由于卡合销70相对移动到卡合孔69的车外侧的侧端部边缘,所以能够使车门变形追随杆602相对于第一外侧杆601向车内方向移动。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所述变形例中可以与上述相反,在第一外侧杆601侧设置卡合孔69,并在车门变形追随杆602侧设置卡合销70。此外,还可以在上述的第八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外侧杆63和车门变形追随杆64上,设置这种卡合孔69和卡合销70。
此外,在上述第八实施方式中,车门变形追随杆64以能向车内外方向移动且能与外侧杆63一体地向释放方向转动的方式,与枢轴26嵌合,但也可以不与枢轴26嵌合,例如利用设置在第一外壳201上的引导构件,对车门变形追随杆64朝向车外方向施加作用力并支承,使其仅能向车内外方向移动,且通常车外侧的端部从外侧杆63的右端向外侧突出。
而且,可以组合上述第八实施方式的车门变形追随杆64与上述第九实施方式的外侧杆67。这样。能利用车门变形追随杆64检测外面板2a向车内侧的移动,并能利用外侧杆67检测操作力传递构件3上施加的冲击负荷。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采用图10所示的导向件37,作为对第七实施方式的车门变形追随杆602和第九实施方式的外侧杆67通常向待机位置施加作用力的构件。
接着,参照图39~图48说明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另外,对于和上述第一~第九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说明。
所述第十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也和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同样,包括:后表面开口的箱状的合成树脂制的主体13,由省略图示的螺栓固定在车门2内的内面板2b的后端面;金属制的盖板18,封闭主体13的开口并和主体13一起固定在内面板2b上;金属制的后板19,固定在主体13的前表面;以及合成树脂制的外壳20,以覆盖主体13的前表面侧上设置的各种可动要素的方式,固定在主体13上。上述各构件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基座构件。
此外,门锁装置1还包括:闩15,被前后方向的闩轴14枢轴支撑在主体13与盖板18之间,能与车身侧的锁止销S啮合;以及棘轮17,被前后方向的棘轮轴16枢轴支撑在主体13与盖板18之间,通过与闩15的外周缘卡合能阻止闩15旋转。上述的闩15和棘轮17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啮合机构。
如图40、图41所示,各种可动要素包括:车外侧的第一外侧杆80和车内侧的第二外侧杆81,被前后方向的枢轴26支承在后板19上,所述枢轴26与外面板2a的面大体平行;释放杆43,与第二外侧杆81连接;打开杆82,能与棘轮17一体地旋转;省略图示的内侧杆,被外壳20支承并与内侧把手连接;以及锁定杆83,与锁捏手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释放杆43和锁定杆83相当于能变化为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本实用新型的锁定构件。可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可以适当改变释放杆43和锁定杆83的联接关系、配置关系。总之,只要锁定构件可以设定为能在下述两种状态之间变化即可,即通过使第一、二外侧杆80、81朝向释放方向的旋转有效从而能打开车门2的解锁状态,以及通过使第一、二外侧杆80、81朝向释放方向的旋转无效从而不能打开车门2的锁定状态。
第一外侧杆80包括:车外侧连接部80a,从外壳20向车外侧突出,并借助朝向上下方向的操作力传递构件3连接于外侧把手4;朝向车内外方向的长孔80b;以及强制锁定部80c,强制性使释放杆43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通过将枢轴26以能相对移动的方式插入长孔80b,第一外侧杆80以能旋转且能向车内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在后板19上。并且,第一外侧杆80通常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被保持在图39、图40、图44、图45所示的待机位置,当外侧把手4的打开操作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3输入车外侧连接部80a时,第一外侧杆80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从待机位置如图46所示向释放方向(图44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此外,当外面板2a因侧面碰撞等而向车内侧变形并接触车外侧连接部80a时,第一外侧杆80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从待机位置如图47、图48所示,移动到向车内方向位移的没入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侧杆80相当于伴随本实用新型的外面板2a的变形能从待机位置向车内方向位移的检测构件。可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可以代替第一外侧杆80而采用其他的要素作为检测构件。此时,可以将第一、二外侧杆80、81构成为一体,并追加其他的要素作为检测构件。
第二外侧杆81由枢轴26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后板19上,第二外侧杆81的车内侧端部设有与释放杆43的下部连接的车内侧连接部81a,第二外侧杆81的下部设有折曲部81b,所述折曲部81b在图40中能从逆时针方向侧抵接于第一外侧杆80。
扭转螺旋弹簧30卷绕安装在枢轴26上,并且通过使其一端在受到弹性力的状态下、从车内侧钩挂于后板19上设置的钩挂片19a和第一外侧杆80上形成的钩挂片80d,另一端在图40中从顺时针方向侧钩挂于第二外侧杆81的折曲部81b,对第一、二外侧杆80、81在图40中朝向顺时针方向施加作用力,并且对第一外侧杆80朝向车外方向施加作用力。另外,第一、二外侧杆80、81从图40所示的待机位置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被设置在后板19或外壳20上的省略图示的止动件阻止。
通过对外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使操作力传递构件3向下方移动时,第一外侧杆80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并从待机位置向释放方向旋转,借助折曲部81b向第二外侧杆81传递所述旋转,使第二外侧杆81与第一外侧杆80一起向释放方向旋转。
如图41和图42所示,锁定杆83被朝向车内外方向的支轴84枢轴支撑在外壳20上,并且借助拉线等操作力传递构件与锁捏手连接,锁定杆83基于锁捏手的操作,能移动到图41所示的解锁位置以及从所述解锁位置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的图42所示的锁定位置。另外,利用省略图示的弹簧的作用力,将锁定杆83弹性保持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上。
通过将第二外侧杆81的车内侧连接部81a插入释放杆43的下部设置的连接孔43a,释放杆43以能向前后方向摆动的方式与第二外侧杆81连接,并且通过将设置在锁定杆83的侧面的突部83a以能相对地向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卡合于释放杆43的侧面上设置的上下方向的长槽43b,释放杆43与锁定杆83朝向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的移动联动,能移动到图41所示的解锁位置以及以车内侧连接部81a为支点、从所述解锁位置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的图42所示的锁定位置。并且,在释放杆43的比连接孔43a靠向上方部位形成有被强制锁定部43d,在第一外侧杆80移动到没入位置时,所述被强制锁定部43d能与强制锁定部80c接触。
如图41所示,释放杆43和锁定杆83位于解锁位置的解锁状态下,如果第二外侧杆81从待机位置向释放方向的旋转传递到释放杆43,则释放杆43从待机位置向上方移动,通过利用所述移动使释放杆43上设置的解除部43c从下方抵接于打开杆82的旋转部分上设置的被解除部82a,使打开杆82从图40所示的位置向逆时针方向的释放方向旋转,并使棘轮17朝向从闩15脱开的释放方向旋转,从而能够打开车门2。此外,如图42所示,释放杆43和锁定杆83位于锁定位置的锁定状态下,如果第二外侧杆81从待机位置向释放方向的旋转传递到释放杆43,则即使释放杆43从待机位置向斜上方移动,释放杆43的解除部43c也不会抵接于打开杆82的被解除部82a。因此,棘轮17和闩15彼此的卡合关系被保持,从而不能打开车门2。
接着,基于图44~4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的作用,特别是各种可动要素的动作。
图44和图45表示了在车门2关闭的状态下,第一、二外侧杆80、81利用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被保持在待机位置的待机状态。在所述待机状态下,第一外侧杆80的强制锁定部80c位于释放杆43的侧方、并位于与释放杆43的被强制锁定部43d不发生干扰的位置。
在待机状态且解锁状态下,对外侧把手4进行打开操作并使操作力传递构件3向下方移动时,第一、二外侧杆80、81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且以枢轴26为中心向释放方向旋转规定角度,并通过旋转到图46所示的位置将所述旋转向释放杆43传递。利用释放杆43向上方(释放方向)移动,解除部43c从下方抵接于打开杆82的被解除部82a,从而使打开杆82向释放方向(图40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棘轮17与打开杆82一体旋转并从闩15脱开,通过允许闩15向打开方向的旋转,从而能够打开车门2。
在待机状态且解锁状态下,车门2的外面板2a因侧面碰撞等而向车内侧变形,如图47、图48所示,变形后的外面板2a通过与第一外侧杆80的车外侧连接部80a接触、第一外侧杆80作用有被朝向车内方向压入的力时,第一外侧杆80克服扭转螺旋弹簧30的作用力并从待机位置向车内方向移动,使强制锁定部80c接触被强制锁定部43d。由此,强制锁定部80c边向车内方向移动边强制性使位于解锁位置的释放杆43向锁定位置移动。此外,锁定杆83与释放杆43向锁定位置的移动联动,也向锁定位置移动。即,当外面板2a因侧面碰撞等向车内侧变形而使外面板2a与第一外侧杆80接触时,使锁定构件(释放杆43和锁定杆83)从解锁状态改变为锁定状态。
随后,即使外面板2a的变形进一步发展,作用了使操作力传递构件3向下方位移的力,或者使第一外侧杆80向释放方向旋转的力,由于释放杆43位移到锁定位置,所以不能使打开杆82向释放方向旋转。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车门2意外打开。
另外,在所述第十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中,可以进行下述变形和变更。
(a)如上所述,将第一外侧杆80和第二外侧杆81一体形成的构件作为外侧杆,单独设置专用的检测构件,当外面板2a向车内侧变形时,所述检测构件能伴随所述变形从待机位置向车内方向移动。并且,在检测构件上设置有将释放杆43强制性移动到锁定位置的强制锁定部43c。此时,第一外侧杆80原状使用现有的构件,通过追加检测构件构成本实用新型。
(b)将强制锁定部80c设置为能与锁定杆83接触,利用所述接触使锁定杆83和释放杆43移动到锁定位置。
(c)将车门设为车辆的滑动门或后背门。
Claims (17)
1.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包括:啮合机构部,由固定在车门内的固定构件支承,并能与车身侧的锁止销卡合;以及外侧杆,利用枢轴而枢轴支撑于所述固定构件,并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与所述车门的外面板上设置的外侧把手联接,通过基于所述外侧把手的操作使所述外侧杆从待机位置向释放方向转动,借助所述外侧杆上连接的释放杆来解除所述啮合机构部与所述锁止销的卡合,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杆为二分割结构,包括:第一外侧杆,由所述枢轴以能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撑,且端部与所述释放杆联接;以及第二外侧杆,能相对于所述第一外侧杆向车内方向移动,并且被施加作用力构件向车外方向施加作用力,通过使所述第二外侧杆的车外侧的端部借助所述操作力传递构件与所述外侧把手联接,所述第二外侧杆能基于所述外侧把手的操作向释放方向转动,
在对所述外侧把手进行通常操作时,所述第二外侧杆朝向释放方向的转动能传递到所述第一外侧杆,当所述第二外侧杆上施加了车内方向的外力时,通过使所述第二外侧杆克服所述施加作用力构件的作用力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外侧杆向车内侧移动,所述第二外侧杆朝向释放方向的转动不能传递到所述第一外侧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侧杆借助朝向车内外方向的长孔,以能转动且能向车内方向移动的方式枢轴支撑于所述枢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侧杆具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通过抵接于所述第一外侧杆而能将所述第二外侧杆朝向释放方向的转动传递到所述第一外侧杆,通过使所述第二外侧杆克服所述施加作用力构件的作用力向车内侧移动,所述卡合部从所述第一外侧杆脱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加作用力构件为扭转螺旋弹簧,通过将所述扭转螺旋弹簧的一个引脚卡合于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第二外侧杆,对所述第二外侧杆向车外方向施加作用力,并且通过将另一个引脚卡止于所述第一外侧杆,对所述第一外侧杆向待机位置施加作用力。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施加作用力构件的一对弹性保持片以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长孔的中间部的相对面,当所述第二外侧杆上施加了车内方向的外力时,所述枢轴使两个所述弹性保持片在彼此分离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从而所述枢轴相对移动到所述长孔的车外侧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孔和弹性保持片设置在合成树脂制的导向件上,并将所述导向件压入嵌合于所述第二外侧杆上设置的嵌合孔。
7.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包括:啮合机构部,由固定在车门内的固定构件支承,并能与车身侧的锁止销卡合;以及外侧杆,利用枢轴而枢轴支撑于所述固定构件,且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与所述车门的外面板上设置的外侧把手联接,通过基于所述外侧把手的操作使所述外侧杆从待机位置向释放方向转动,借助与所述外侧杆联接的释放构件来解除所述啮合机构部与所述锁止销的卡合,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杆能从所述待机位置向所述释放方向转动,并且能克服施加作用力构件的作用力从所述待机位置向车内方向移动,
所述固定构件上设有止动部,当所述外侧杆向车内方向移动时,所述止动部能阻止所述外侧杆朝向释放方向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包括:
主体,支承所述啮合机构部;
基座构件,用于固定所述主体;以及
金属制的板构件,固定在所述主体上,
所述止动部是车外侧开口并朝向车内外方向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设置在所述主体、所述基座构件或所述板构件上,
当所述外侧杆向车内侧移动时,设置在所述外侧杆上的突部进入所述卡合部并与所述卡合部卡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包括:
主体,支承所述啮合机构部;
外壳,用于固定所述主体;以及
金属制的板构件,固定在所述主体上,
在所述固定构件和外侧杆中的任意一方上设置有突部,并在另一方上设置有与卡合孔连续的圆弧状的引导孔,所述突部能滑动地卡合于所述卡合孔,并且所述突部能滑动地卡合于所述引导孔,从而允许所述外侧杆从待机位置向释放方转动,所述引导孔的圆弧以所述枢轴为中心形成,并将所述卡合孔作为所述止动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包括:
主体,支承所述啮合机构部;
基座构件,用于固定所述主体;以及
金属制的板构件,固定在所述主体上,
在所述主体、所述基座构件或板构件上设置有相对部,所述相对部与所述外侧杆的车内侧的侧端相对,并且在所述相对部上设置有卡合孔作为所述止动部,当所述外侧杆向车内侧移动时,所述外侧杆的车内侧的端部进入所述卡合孔并与所述卡合孔卡合。
11.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包括:啮合机构部,由固定在车门内的固定构件支承,并能与车身侧的锁止销卡合;以及外侧杆,利用枢轴而枢轴支撑于所述固定构件,且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与所述车门的外面板上设置的外侧把手联接,通过基于所述外侧把手的操作使所述外侧杆从待机位置向释放方向转动,借助与所述外侧杆联接的释放构件来解除所述啮合机构部与所述锁止销的卡合,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
还包括车门变形追随构件,所述车门变形追随构件通过追随所述车门的变形向车内方向移动,使所述释放构件向不能解除所述啮合机构部和所述锁止销的卡合的方向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利用所述枢轴将所述外侧杆枢轴支撑为能向释放方向转动、能向车内方向移动且被施加作用力构件朝向车外方向施加作用力,使所述外侧杆自身成为所述车门变形追随构件,所述外侧杆自身通过追随所述车门的变形向车内方向移动,使与所述外侧杆联接的所述释放构件向不能解除所述啮合机构部和所述锁止销的卡合的方向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杆包括:
第一外侧杆,由所述枢轴以能向释放方向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撑,且内端部与所述释放构件联接;以及
第二外侧杆,由所述枢轴支承为能相对于所述第一外侧杆向车内方向移动,并能与所述第一外侧杆一起向释放方向转动,并且被施加作用力构件向车外方向施加作用力,所述第二外侧杆的车外侧的端部借助所述操作力传递构件与所述外侧把手联接,
通过将所述第二外侧杆作为所述车门变形追随构件来追随所述车门的变形向车内方向移动,解除所述第一外侧杆与所述释放构件的联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变形追随构件以能向车内方向移动且车外侧的端部从所述外侧杆的车外侧的侧端向车外方向突出的方式被施加作用力,所述车门变形追随构件通过追随所述车门的变形向车内方向移动,来解除所述外侧杆与所述释放构件的联接。
15.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构件,固定在车门内;
啮合机构,设置于所述固定构件,通过与车身侧的锁止销啮合而能将所述车门保持在关闭位置;
外侧杆,设置于所述固定构件,能基于所述车门的外面板上配置的外侧把手的打开操作向释放方向旋转;
锁定构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构件,基于所述外侧杆朝向释放方向的旋转,能变化为将所述啮合机构的啮合解除的解锁状态和不能解除的锁定状态;以及
检测构件,平时被保持在待机位置,能伴随所述外面板的变形从所述待机位置向车内方向位移,
所述检测构件通过从所述待机位置向车内方向移动,将所述锁定构件从解锁状态改变为锁定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构件在克服弹簧的作用力从所述待机位置向车内方向移动时,通过与所述锁定构件接触,将所述锁定构件从解锁状态改变为锁定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杆分割为车外侧的第一外侧杆和车内侧的第二外侧杆,并且将所述第一外侧杆作为所述检测构件,所述第一外侧杆借助操作力传递构件连接于所述外侧把手,所述第二外侧杆能将所述释放方向的旋转传递到所述锁定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90600 | 2013-04-23 | ||
JP2013-090600 | 2013-04-23 | ||
JP2013-120581 | 2013-06-07 | ||
JP2013120581A JP6089299B2 (ja) | 2013-06-07 | 2013-06-07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JP2013126907A JP6197199B2 (ja) | 2013-06-17 | 2013-06-17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JP2013-126907 | 2013-06-17 | ||
JP2013-129515 | 2013-06-20 | ||
JP2013129515A JP6182768B2 (ja) | 2013-06-20 | 2013-06-20 |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JP2013-129189 | 2013-06-20 | ||
JP2013129189A JP6078881B2 (ja) | 2013-04-23 | 2013-06-20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846892U true CN203846892U (zh) | 2014-09-24 |
Family
ID=51559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70064.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46892U (zh) | 2013-04-23 | 2014-04-09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52355B2 (zh) |
CN (1) | CN203846892U (zh) |
FR (1) | FR3004743A1 (zh)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90777A (zh) * | 2015-04-28 | 2015-07-22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防止侧碰车门开启的安全装置 |
CN107542334A (zh) * | 2016-06-28 | 2018-01-05 | 株式会社有信 | 门锁装置 |
CN108350706A (zh) * | 2015-09-09 | 2018-07-31 | 有信法国 | 车辆车门闩锁装置 |
CN108368712A (zh) * | 2015-12-14 | 2018-08-03 | 开开特股份公司 | 机动车门锁 |
CN108397062A (zh) * | 2017-02-08 | 2018-08-14 | 恩坦华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 车辆闩锁中均匀释放作用力的装置和方法 |
CN109249785A (zh) * | 2017-07-12 | 2019-01-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用车门构造 |
CN109555382A (zh) * | 2017-09-25 | 2019-04-02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机动车的车门的门把手装置、车门、机动车 |
CN109750915A (zh) * | 2017-11-06 | 2019-05-14 | 大同多沃株式会社 | 车辆用门锁 |
CN110195535A (zh) * | 2018-02-27 | 2019-09-03 |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 带撞击保护的动力闩锁组件 |
CN114109161A (zh) * | 2014-12-04 | 2022-03-01 | 恩坦华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手动释放和电动锁的侧门乘用者闩锁 |
CN114352139A (zh) * | 2020-10-14 | 2022-04-15 |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 动作传递构造和检测装置以及汽车用门锁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66659B2 (ja) * | 2014-06-24 | 2019-02-06 |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DE102016125167A1 (de) | 2016-12-21 | 2018-06-21 | Kiekert Ag | Schließ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US10914101B2 (en) * | 2017-11-01 | 2021-02-09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Door latch assemblies for vehicles including latch release lever blocking structures |
US11060326B2 (en) * | 2018-03-16 | 2021-07-13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Door latch assemblies for vehicles including latch release lever blocking structures |
DE102019007824B4 (de) * | 2019-11-12 | 2023-06-07 | Mercedes-Benz Group AG | Kraftfahrzeugtür |
US20220275670A1 (en) * | 2021-02-27 | 2022-09-01 | Inteva Products, Llc | Vehicle door latch |
FR3128162B1 (fr) * | 2021-10-19 | 2024-11-01 | Renault Sas | Ouvrant de véhicule comprenant un moyen de blocage de la serrure en cas de choc. |
US20230193664A1 (en) * | 2021-12-17 | 2023-06-22 |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 Door latch jamming assembl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55671B2 (ja) * | 1979-05-10 | 1985-12-06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ドアロツク装置 |
JPH064988B2 (ja) * | 1988-10-11 | 1994-01-1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3312829B2 (ja) * | 1995-07-03 | 2002-08-12 |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におけるロックレバー保護装置 |
GB0214817D0 (en) * | 2002-06-27 | 2002-08-07 | Arvin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 | Door latch mechanism |
JP4528804B2 (ja) * | 2007-06-27 | 2010-08-25 |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KR100957103B1 (ko) * | 2008-06-30 | 2010-05-13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도어래치장치 |
US8353542B2 (en) * | 2009-05-05 | 2013-01-15 | Magna Closures S.P.A. | Closure latch with inertia member |
JP5285524B2 (ja) * | 2009-07-22 | 2013-09-11 |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US8128151B2 (en) * | 2009-09-11 | 2012-03-06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sengaging a drive rod in a door after an impact to the door |
DE102010010833B4 (de) * | 2010-03-10 | 2023-12-07 |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
KR101806564B1 (ko) * | 2011-12-12 | 2017-12-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도어래치장치 |
KR101806565B1 (ko) * | 2011-12-13 | 2017-12-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도어래치장치 |
US9322198B2 (en) * | 2012-05-25 | 2016-04-26 |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 Vehicle door latch mechanism |
US9874046B2 (en) * | 2013-03-25 | 2018-01-23 | Brose Schliesssystem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 Motor vehicle lock |
US9605449B2 (en) * | 2013-03-25 | 2017-03-28 | Brose Schliesssysteme Gmbh & Co. Kg | Motor vehicle lock |
US9366063B2 (en) * | 2013-03-25 | 2016-06-14 | Brose Schliesssysteme Gmbh & Co. Kg | Motor vehicle lock |
-
2014
- 2014-04-09 CN CN201420170064.1U patent/CN20384689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4-15 FR FR1453379A patent/FR3004743A1/fr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4-04-17 US US14/255,159 patent/US9752355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09161A (zh) * | 2014-12-04 | 2022-03-01 | 恩坦华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手动释放和电动锁的侧门乘用者闩锁 |
CN104790777A (zh) * | 2015-04-28 | 2015-07-22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防止侧碰车门开启的安全装置 |
CN104790777B (zh) * | 2015-04-28 | 2017-12-15 | 凯悦汽车大部件制造(张家口)有限公司 | 一种防止侧碰车门开启的安全装置 |
CN108350706A (zh) * | 2015-09-09 | 2018-07-31 | 有信法国 | 车辆车门闩锁装置 |
CN108350706B (zh) * | 2015-09-09 | 2020-02-21 | 有信法国 | 车辆车门闩锁装置 |
CN108368712B (zh) * | 2015-12-14 | 2020-05-19 | 开开特股份公司 | 机动车门锁 |
CN108368712A (zh) * | 2015-12-14 | 2018-08-03 | 开开特股份公司 | 机动车门锁 |
CN107542334B (zh) * | 2016-06-28 | 2020-07-03 | 株式会社有信 | 门锁装置 |
CN107542334A (zh) * | 2016-06-28 | 2018-01-05 | 株式会社有信 | 门锁装置 |
US20180230722A1 (en) * | 2017-02-08 | 2018-08-16 | Inteva Products, Ll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niform release effort in a vehicle latch |
CN108397062A (zh) * | 2017-02-08 | 2018-08-14 | 恩坦华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 车辆闩锁中均匀释放作用力的装置和方法 |
KR20230104095A (ko) * | 2017-02-08 | 2023-07-07 | 인테바 프로덕츠 엘엘씨. | 차량 래치에서의 균일한 해제 작용력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KR102749329B1 (ko) * | 2017-02-08 | 2025-01-03 | 인테바 프로덕츠 엘엘씨. | 차량 래치에서의 균일한 해제 작용력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CN109249785A (zh) * | 2017-07-12 | 2019-01-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用车门构造 |
CN109555382A (zh) * | 2017-09-25 | 2019-04-02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机动车的车门的门把手装置、车门、机动车 |
CN109750915A (zh) * | 2017-11-06 | 2019-05-14 | 大同多沃株式会社 | 车辆用门锁 |
CN110195535A (zh) * | 2018-02-27 | 2019-09-03 |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 带撞击保护的动力闩锁组件 |
US11414899B2 (en) | 2018-02-27 | 2022-08-16 | Magna Closures Inc. | Power latch assembly with impact protection |
CN110195535B (zh) * | 2018-02-27 | 2022-04-01 |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 带撞击保护的动力闩锁组件 |
CN114352139A (zh) * | 2020-10-14 | 2022-04-15 |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 动作传递构造和检测装置以及汽车用门锁装置 |
US11891842B2 (en) | 2020-10-14 | 2024-02-06 | Mitsui Kinzoku Act Corporation | Actuatio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detection device equipped with concerned mechanism, and motor-vehicle door locking device equipped with concerned detection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752355B2 (en) | 2017-09-05 |
FR3004743A1 (fr) | 2014-10-24 |
US20140312632A1 (en) | 2014-10-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846892U (zh)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
CN102917899B (zh) | 车辆的门构造 | |
CN101636296B (zh) | 锁定装置 | |
CN1654249B (zh) | 用于车辆的翻起式盖 | |
CN203854532U (zh) |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 |
KR101264978B1 (ko) | 플러그 도어 장치 | |
JP4451876B2 (ja) | 建設装備用運転室 | |
US8590973B2 (en) | Lock device for vehicular seat | |
CN101333894B (zh) | 用于车辆的门闭锁装置 | |
WO2012176619A1 (ja) | 車両用バッテリユニット装着装置 | |
CN105164354A (zh) | 车辆用把手装置 | |
CN103442937B (zh) | 锁定装置和车辆座椅 | |
CN101622402B (zh) | 驾驶室的前窗锁定装置 | |
CN103874603B (zh) | 座椅轨道滑动装置中的锁定机构 | |
ES2965897T3 (es) | Acoplador rápido | |
CN103097629A (zh) | 车辆的门把手装置 | |
CN107429796B (zh) | 长条物的导引装置 | |
CA2880740A1 (en) |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 |
CN102472058B (zh)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
US20160281319A1 (en) | Safety lock device for quick coupler | |
CN102439253A (zh)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
CN103703199A (zh) | 锁定装置 | |
CN106661904A (zh)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
CN103842207A (zh) | 用于座椅调节器组件的形状配合接合闭锁件 | |
US7549832B2 (en) | Device for coupling a loader to a trac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24 Termination date: 20200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