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3743072U -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43072U
CN203743072U CN201420125829.XU CN201420125829U CN203743072U CN 203743072 U CN203743072 U CN 203743072U CN 201420125829 U CN201420125829 U CN 201420125829U CN 203743072 U CN203743072 U CN 2037430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eller
motor part
blast device
outer cover
gas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2582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寺本拓矢
早光亮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430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4307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Electric Suction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及吸尘器,所述送风装置包括马达部、叶轮、上外罩以及主体外罩,所述叶轮与所述马达部的旋转部连接,并且从上方吸气,朝向径向外方或者径向外方且下方排出气体,所述上外罩具有覆盖所述叶轮的上方的内周面,并且在中央具有吸气口,所述主体外罩覆盖所述马达部的外周,并且在与所述马达部之间构成筒状空间。所述筒状空间包括第一筒状空间和第二筒状空间,所述第一筒状空间位于所述叶轮的外缘部的下方,所述第二筒状空间位于所述第一筒状空间的下方,并且具有多个流体流路。所述多个气体流路的流路入口位于比将所述吸气口的内径下方端部与所述叶轮的外周下端部连接的假想延长线靠下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式送风装置。送风装置例如装设于吸尘器。
背景技术
装设于吸尘器的送风装置要求静压。例如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第2010-281232号公报以及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第2011-80427号公报中公开了这样的送风装置。在这些送风装置中,设置有将气流从叶轮的侧方引导到下方的空气引导件。从叶轮的中央吸引空气,朝向叶轮的侧方排出空气。空气通过空气引导件被引导到位于下方的马达的周围。
然而,若在叶轮的侧方设置空气引导件,则在叶轮高速旋转的情况下会在叶轮与空气引导件之间产生噪音。在将送风装置用于吸尘器等民生用品的情况下,降低噪音特别重要。另一方面,根据设备内的送风装置的位置或者周围的结构,存在需要将送风装置在径向上小型化的情况。但是,若空气引导件位于叶轮的侧方,则送风装置的小型化变得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其既能够维持静压又能够降低噪音,并且还能够在径向上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包括马达部、叶轮、上外罩以及主体外罩,所述马达部的中心轴线朝向上下方向,所述叶轮位于所述马达部的上方,并且与所述马达部的旋转部连接,通过旋转从上方吸气,并朝向径向外方或者径向外方且下方排出气体,所述上外罩具有覆盖所述叶轮的外周以及外缘部的上方的内周面,并且在中央具有吸气口,所述主体外罩覆盖所述马达部的外周,并且在与所述马达部之间构成筒状空间。所述筒状空间包括第一筒状空间和第二筒状空间,所述第一筒状空间位于所述叶轮的外缘部的下端部的下方,所述第二筒状空间位于所述第一筒状空间的下方,并且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气体流路。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气体流路的流路入口位于比将所述吸气口的内径下方端部与所述叶轮的外周下端部连接的假想延长线靠下方的位置。
并且,在送风装置中,所述叶轮的外径比所述筒状空间的外径小。
并且,在送风装置中,所述多个气体流路朝向周向倾斜,并且,相对于所述气体流路的流路入口,流路出口位于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
并且,送风装置还具有下环状部,所述下环状部位于所述马达部的下方,并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且呈环状,在所述马达部与所述下环状部之间的空间设置有从所述多个气体流路的下端朝向径向内方延伸的多个下气体流路。
并且,在送风装置中,所述多个下气体流路的顶面为所述马达部的电路板的下表面。
并且,送风装置还具有另一叶轮,所述另一叶轮位于所述下环状部的下方,并且与所述旋转部连接。
并且,在送风装置中,形成所述马达部与所述主体外罩之间的所述筒状空间的内侧侧面为所述马达部的金属外罩的外周面或者保持所述马达部的外周的金属保持部的外周面。
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包括马达部、叶轮、上外罩、主体外罩以及中间部件,所述马达部的中心轴线朝向上下方向,所述叶轮位于所述马达部的上方,并且与所述马达部的旋转部连接,通过旋转从上方吸气,并朝向径向外方或者径向外方且下方排出气体,所述上外罩覆盖所述叶轮的外周以及外缘部的上方,并且在中央具有吸气口,所述主体外罩覆盖所述马达部的外周,所述中间部件在轴向上位于所述叶轮与所述马达部之间,并且具有包围所述中心轴线的环状部。所述环状部位于所述叶轮的所述外缘部或者所述外周的下方,并且具有朝向下方凹陷并沿周向延伸的引导槽,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部在所述引导槽内具有多个送气孔,所述多个送气孔将来自所述叶轮的气体引导至所述马达部与所述主体外罩之间的筒状空间。
并且,在送风装置中,所述多个送气孔随着朝向下方而向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倾斜。
并且,在送风装置中,所述引导槽存在于所述环状部整周,所述叶轮的所述外缘部的下端位于所述引导槽内。
并且,送风装置还具有多个气体流路,所述多个气体流路位于所述马达部与所述主体外罩之间的空间,并且沿周向排列。
并且,在送风装置中,所述多个气体流路朝向周向倾斜,并且,相对于所述气体流路的流路入口,流路出口位于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
并且,送风装置还具有下环状部,所述下环状部位于所述马达部的下方,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并且呈环状,在所述马达部与所述下环状部之间的空间设置有从所述多个气体流路的下端朝向径向内方延伸的多个下气体流路。
并且,在送风装置中,所述多个下气体流路的顶面为所述马达部的电路板的下表面。
并且,送风装置还具有另一叶轮,所述另一叶轮位于所述下环状部的下方,并且与所述旋转部连接。
并且,在送风装置中,形成所述马达部与所述主体外罩之间的所述筒状空间的内侧侧面为所述马达部的金属外罩的外周面或者保持所述马达部的外周的金属保持部的外周面。
一种吸尘器,其具有上述送风装置以及流路与所述上外罩的所述吸气口连接的吸引管。
本实用新型也适用于具有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既能够维持送风装置的静压又能够降低噪音,还能够将送风装置在径向上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吸尘器的图。
图2是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4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上叶轮的立体图。
图5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上叶轮的立体图。
图6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主体外罩的立体图。
图7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主体外罩的立体图。
图8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扩散器的立体图。
图9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扩散器的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空气流路的流路入口的轴向位置的图。
图11是另一送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12是另一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13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中间部件的立体图。
图14是中间部件的俯视图。
图15是送气孔的纵剖视图。
(符号说明)
1,1a    送风装置
8       吸尘器
11      上外罩
12      主体外罩
15a     上叶轮
15b     下叶轮
16      马达部
17      中间部件
31      旋转部
71      筒状空间
72      假想延长线
73      下空气流路
81       吸引管
113      吸气口
131      下环状部
154     (叶片的)外缘部
171      环状部
174      引导槽
175      送气孔
321      马达外罩
324      电路板
711      第一筒状空间
712      第二筒状空间
713      空气流路
714      流路入口
71       流路出口
J1       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图3中的送风装置的马达部的中心轴线J1方向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是为了方便说明而定义的,不必与重力方向一致。并且,将与中心轴线J1平行的方向或者大致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图1是表示包括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的吸尘器8的图。用双点划线表示吸尘器8的外观。
吸尘器8包括吸引管81和主体82。主体82包括送风装置1。在吸引管81的末端安装有省略图示的吸引刷。在主体82内设置有集尘室821和排气空间822。集尘室821与吸引管81连接。送风装置1与集尘室821以及排气空间822连接。
图2是送风装置1的立体图。送风装置1呈大致圆柱形状。送风装置1包括吸气口113和多个排气口142。吸气口113位于上部中央。吸引管81的流路通过集尘室821与吸气口113连接。排气口142在外周面的下部沿周向排列。来自排气口142的排气从排气空间822排出到主体82的外部。
图3是送风装置1的纵剖视图。截面的细节部分省略了平行斜线。下图也一样。送风装置1包括上外罩11、主体外罩12、扩散器13以及下外罩14。在送风装置1中,利用这些构成要素构成内部空间。送风装置1的内部空间还包括上叶轮15a、马达部16、下叶轮15b。
上外罩11包括覆盖上叶轮15a的外周的外周部111和覆盖上叶轮15a的外缘部的上方的上部112。上外罩11在上部112的中央具有吸气口113。上部112随着朝向径向内方而向上方倾斜。外周部111从上部112的外周部朝向下方延伸。上部112与外周部111通过平滑的曲面相连。上外罩11的内周面覆盖上叶轮15a的外周以及外缘部的上方。
上叶轮15a位于马达部16的上方。上叶轮15a与马达部16的旋转部连接,并且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通过上叶轮15a旋转,利用吸气口113从上方吸气。空气被叶轮15a朝向径向外方排出。上叶轮15a也可像斜流风扇那样朝向径向外方且下方排出空气。由于上叶轮15a的外周以及上方被上外罩11覆盖,因此空气在上外罩11的内周朝向下方流动。特别是,由于上外罩11的上部112与外周部111平滑地连接,因此空气被高效地引导到下方。
图4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上叶轮15a的立体图。图5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上叶轮15a的立体图。上叶轮15a包括基部151、多个叶片152以及叶片连接部153。基部151为与中心轴线J1垂直的圆板。多个叶片152配置于基部151的上表面。多个叶片152沿周向排列。
各叶片152从基部151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并且从基部151的中心朝向径向外方延伸。各叶片152的上缘随着朝向径向外方而朝向下方。各叶片152延伸至基部151的径向外方。比各叶片152的基部151靠外侧的外缘部154延伸至比基部151靠下方的位置。叶片连接部153在周向上将外缘部154的上端连接。
马达部16包括旋转部31、静止部32以及一对轴承33。旋转部31包括轴311、磁铁支承部312以及转子磁铁313。轴311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配置。轴311的上端与上叶轮15a的基部151的中央连接。转子磁铁313通过磁铁支承部312间接地固定于轴311。转子磁铁312在周向上具有多个磁极。
静止部32包括马达外罩321、定子322、一对轴承保持部323以及电路板324。马达外罩321呈大致圆筒状。马达外罩321的外周面为马达部16的外周面。定子322固定于马达外罩321的内周面。在定子322中,齿的顶端朝向径向内方与转子磁铁313对置。轴承保持部323位于马达外罩321的上部以及下部。在轴承保持部323保持有轴承33。轴311借助轴承33被静止部32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电路板324位于定子322的下方。电路板324呈环状或者大致圆弧状并且呈与中心轴线J1垂直的板状。电路板324位于下侧的轴承保持部323的径向外侧。
主体外罩12呈大致圆筒状。主体外罩12覆盖马达部16的外周。主体外罩12的上端与上外罩11的下端连接。主体外罩12的上端与上叶轮15a的基部151在径向上对置。在马达部16与主体外罩12之间构成筒状空间71。叶片152的外缘部154的下部位于筒状空间71内。在送风装置1中筒状空间71呈圆筒状,但是筒状空间71不限定为圆筒状,也可直径的尺寸在轴向上不固定。但是,在送风装置1中,为了实现小型化以及节省电力,将上叶轮15a的外径设置得比筒状空间71的外径小。另外,主体外罩12与上外罩11也可为一体的部件。
在送风装置1中,形成筒状空间71的内侧侧面为马达部16的马达外罩321的外周面。马达外罩321为金属外罩。由此,通过在筒状空间71流动的空气,马达部16被高效地冷却。形成筒状空间71的内侧侧面也可为保持马达部16的外周的金属保持部的外周面。
图6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主体外罩12的立体图。图7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主体外罩12的立体图。主体外罩12包括圆筒部121和多个引导叶片122。圆筒部121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圆筒部121位于马达部16的径向外侧。引导叶片122位于圆筒部121的内周面。引导叶片122的上端隔着马达外罩321与定子322在径向上对置。多个引导叶片122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各引导叶片122呈从圆筒部121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方突出的板状。另外,引导叶片122的厚度也可不固定。各引导叶片122朝向下方延伸,但是引导叶片122随着朝向下方而向上叶轮15a的旋转方向倾斜。各引导叶片122从如下位置朝向下方延伸,该位置为从圆筒部121的上端朝向下方远离的位置。
若马达部16配置于主体外罩12内,则通过彼此相邻的一组引导叶片122、马达部16的外周面以及圆筒部121的内周面构成将空气朝向下方引导的空气流路713。也就是说,筒状空间71包括第一筒状空间711和第二筒状空间712,所述第一筒状空间711位于空气流路713的上方,所述第二筒状空间712位于第一筒状空间711的下方,并且包括多个空气流路713。第一筒状空间711位于上叶轮15a的外缘部154下端部的下方。
多个空气流路713沿周向排列。由于引导叶片122倾斜,空气流路713也朝向周向倾斜。相对于空气流路713的流路入口714,流路出口715位于上叶轮15a的旋转方向前侧。通过设置空气流路713,防止从上叶轮15a流入到筒状空间71的空气逆流,从而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静压。并且,由于空气流路713倾斜,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静压。
扩散器13安装于主体外罩12的下端。扩散器13的上端与马达外罩321下端在径向上对置。图8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扩散器13的立体图。图9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扩散器13的立体图。扩散器13包括下环状部131、多个引导叶片132和外周部133。下环状部131呈与中心轴线J1垂直的环状,并且位于马达部16的下方。下环状部131的上表面与中心轴线J1垂直,并且下环状部131的下表面随着朝向径向内方而向上方倾斜。多个引导叶片132配置于下环状部131的上表面。多个引导叶片132沿周向排列。扩散器13的外周部133的下部构成排气口142的一部分。
各引导叶片132为从下环状部131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的板状,并且从下环状部131的中心朝向径向外方延伸。各引导叶片132的上缘与中心轴线J1垂直。马达部16的电路板324与引导叶片132的上端接近或者与引导叶片132的上端接触。由此,在马达部16与下环状部131之间的空间设置有多个下空气流路73。各下空气流路73由电路板324、下环状部131以及彼此相邻的一对引导叶片132构成。引导叶片132的厚度既可固定,也可不固定。各引导叶片132既可呈直线状,也可呈曲线状。
引导叶片132的数量与主体外罩12的引导叶片122的数量相同。各引导叶片13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主体外罩12的引导叶片122的下端的下方。主体外罩12的引导叶片122的下端也可位于扩散器13的引导叶片132的外端的径向外侧。通过引导叶片122与引导叶片132以连接的方式配置,多个下空气流路73从多个空气流路713的下端朝向径向内方延伸。由此,在马达部16与下环状部131之间也能够调整气流,并且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静压。并且,由于多个下空气流路73的顶面为电路板324的下表面,因此高效地将电路板324冷却。
下叶轮15b具有与上叶轮15a相同的结构。在以下说明中,对下叶轮15b的构成要素标记与上叶轮15a相同的符号。下叶轮15b位于下环状部131的下方,并且与轴311连接。下叶轮15b从扩散器13的中央的开口吸气,并向径向外方将空气排出。如上所述,扩散器13的下表面朝向上方凹陷。通过下环状部131的下表面以及外周部133的内周面构成与上外罩11的内周面相同的面。也就是说,下叶轮15b的上方的顶面随着朝向径向外方而向下方倾斜,并且圆筒面从顶面的外周朝向下方延伸。顶面与圆筒面平滑地连接。通过下叶轮15b进一步提高了送风装置1的静压。
下外罩14将扩散器13的下方封闭。下外罩14包括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槽141。环状槽141朝向下方凹陷。下叶轮15b的叶片152的外缘部154的下部位于环状槽14内。下外罩14与扩散器13一起在外周构成朝向径向外方开口的多个排气口142。各排气口142与环状槽141连接。空气从下叶轮15b大致直接地排出到外部或者通过环状槽141内之后排出到外部。如图2所示,排气口142的开口的内表面沿空气的旋转方向朝向径向外方倾斜。
图10是用于说明空气流路713的流路入口714的轴向位置的图。在送风装置1中,为了缩小径向尺寸,流路入口714没有配置在上叶轮15a的径向外侧。因此,流路入口714配置于叶片152的外缘部154的下方。但是,若流路入口714靠近外缘部154,则包含因由上叶轮15a引起的气流的紊乱而产生的振动分量的空气会与流路入口714强烈碰撞,噪音变大。因此,如上所述,在送风装置1中,在空气流路713的上方设置有第一筒状空间711。
形成第一筒状空间711的外侧的壁、也就是主体外罩12的内周面通过与空气碰撞,从而发挥降低空气的冲击力并且减弱空气的振动分量的作用。从这一观点来看,优选流路入口714位于比从吸气口113朝向筒状空间71笔直流动的假想的空气流靠下方的位置。因此,流路入口714配置在比作为将吸气口113的内径下方端部与上叶轮15a的外周下端部连接的假想的直线以及其延长线的假想延长线72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有效地降低噪音。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a的主视图。图12是送风装置1a的纵剖视图。在送风装置1a中,在下部的外周面设置有两个排气口142。送风装置1a与送风装置1相比,在轴向上,在上叶轮15a与马达部16之间还具有中间部件17。上侧的轴承保持部323固定于中间部件17。其他结构除了形状不同以外与送风装置1相同。对送风装置1的说明适用于送风装置1a的说明。以下,对与送风装置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
图13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中间部件17的立体图。图14是中间部件17的俯视图。中间部件17包括包围中心轴线J1的环状部171。中间部件17的外缘部的上端与上外罩11的下端连接。中间部件17的外缘部的下端与主体外罩12的上端连接。作为环状部171的内侧部位的中央部172呈大致板状。在中央部172的下表面设置有凹部,在所述凹部安装有轴承保持部323。在中央部172的中央设置有供轴311插入的贯通孔173。
环状部171位于上叶轮15a的外缘部154的下方。在环状部171设置有朝向下方凹陷的引导槽174。引导槽174沿周向延伸并且存在于环状部171整周。上叶轮15a的外缘部154的下端位于引导槽174内。环状部171在引导槽174内具有上下贯通中间部件17的两个送气孔175。另外,在图13中,从观察不到送气孔175的方向观察中间部件17。引导槽174的截面既可呈U字状,也可呈V字状,还可以呈方形。
图15是利用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面剖切得到的送气孔175的纵剖视图。送气孔175随着朝向下方而向上叶轮15a的旋转方向倾斜。送气孔175将来自上叶轮15a的空气朝向马达部16与主体外罩12之间的筒状空间71引导。由此,防止了来自上叶轮15a的空气直接进入空气流路713,从而降低了噪音。引导槽174将来自上叶轮15a的空气整流并高效地向送气孔175引导。通过送气孔175的整流作用也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a的静压。
与图3的送风装置1一样,由于送气孔175位于上叶轮15a的下方,因此实现了在径向上将送风装置1a小型化。并且,通过送气孔175倾斜,能够进一步提高送风装置1a的静压。另外,在送风装置1a中,即使在没有设置空气流路173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中间部件17实现降低噪音。送气孔175的数量也可多于两个。
环状部171的引导槽174也可不整周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叶片152的外缘部154的下端不位于引导槽174内。因此,也可外缘部154的只有径向上的一部分位于引导槽174的上方。优选引导槽174位于上叶轮15a的外周的下方。送气孔175位于引导槽174内。
送风装置1、1a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上叶轮15a以及下叶轮15b的形状也可进行适当变更。叶片152的外缘部154也可不向下方突出。上叶轮15a以及下叶轮15b的形状不必相同。在送风装置1、1a中,也可省略下叶轮15b或者下叶轮15b以及扩散器13,而只设置上叶轮15a。
马达部16也可为外转子型马达。但是在考虑马达部16的冷却效率的情况下,优选马达部16为转子磁铁313位于定子322的内侧的内转子型马达。
引导叶片122也可设置于马达部16侧。引导叶片132也可设置于电路板324侧。空气流路713以及下空气流路73不限定为空间被叶片隔开的流路。例如,也可将主体外罩12增厚,将沿纵向贯通主体外罩12的孔作为空气流路。下空气流路73也一样。并且,也可设置厚度固定的直线状的板作为引导叶片122、132。
马达外罩321也可通过树脂形成。并且,也可利用树脂将金属外罩的外周局部地覆盖。通过将马达外罩321的外周的一部分利用树脂形成,也能够与引导叶片122以及圆筒部121一体成型。
利用送风装置1、1a进行送风的气体不限定为空气。因此,一般地,能够将“空气流路713”以及“下空气流路73”分别称为“气体流路713”以及“下气体流路73”。并且,送风装置1、1a不限定于用在吸尘器,其适用于吸引或排出气体并且要求高静压的装置。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的结构只要相互不产生矛盾即可进行适当组合。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特别适用于吸尘器的送风装置,但是送风装置也可用于其他装置。特别是适用于要求在高静压的状态下吸引或排出气体的装置。

Claims (17)

1.一种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
马达部,所述马达部的中心轴线朝向上下方向;
叶轮,所述叶轮位于所述马达部的上方,并且与所述马达部的旋转部连接,通过旋转从上方吸气,并向径向外方或者径向外方且下方排出气体;
上外罩,所述上外罩具有覆盖所述叶轮的外周以及外缘部的上方的内周面,并且在中央具有吸气口;以及
主体外罩,所述主体外罩覆盖所述马达部的外周,并且在与所述马达部之间构成筒状空间,
所述筒状空间包括:
第一筒状空间,所述第一筒状空间位于所述叶轮的外缘部的下端部的下方;以及
第二筒状空间,所述第二筒状空间位于所述第一筒状空间的下方,并且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气体流路,
所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气体流路的流路入口位于比将所述吸气口的内径下方端部与所述叶轮的外周下端部连接的假想延长线靠下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的外径比所述筒状空间的外径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气体流路朝向周向倾斜,相对于所述气体流路的流路入口,流路出口位于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还具有下环状部,所述下环状部位于所述马达部的下方,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并且呈环状,
在所述马达部与所述下环状部之间的空间设置有从所述多个气体流路的下端朝向径向内方延伸的多个下气体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下气体流路的顶面为所述马达部的电路板的下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还具有另一叶轮,所述另一叶轮位于所述下环状部的下方并且与所述旋转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马达部与所述主体外罩之间的所述筒状空间的内侧侧面为所述马达部的金属外罩的外周面或者保持所述马达部的外周的金属保持部的外周面。
8.一种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
马达部,所述马达部的中心轴线朝向上下方向;
叶轮,所述叶轮位于所述马达部的上方,并且与所述马达部的旋转部连接,通过旋转从上方吸气,并向径向外方或者径向外方且下方排出气体;
上外罩,所述上外罩覆盖所述叶轮的外周以及外缘部的上方,并且在中央具有吸气口;
主体外罩,所述主体外罩覆盖所述马达部的外周;以及
中间部件,所述中间部件在轴向上位于所述叶轮与所述马达部之间,并且包括包围所述中心轴线的环状部,
所述环状部位于所述叶轮的所述外缘部或者所述外周的下方,并且具有朝向下方凹陷并且沿周向延伸的引导槽,
所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部在所述引导槽内具有多个送气孔,所述多个送气孔将来自所述叶轮的气体引导至所述马达部与所述主体外罩之间的筒状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送气孔随着朝向下方而向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槽存在于所述环状部整周,所述叶轮的所述外缘部的下端位于所述引导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还具有多个气体流路,所述多个气体流路位于所述马达部与所述主体外罩之间的空间,并且沿周向排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气体流路朝向周向倾斜,相对于所述气体流路的流路入口,流路出口位于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还具有下环状部,所述下环状部位于所述马达部的下方,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并且呈环状,
在所述马达部与所述下环状部之间的空间形成有从所述多个气体流路的下端朝向径向内方延伸的多个下气体流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下气体流路的顶面为所述马达部的电路板的下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还具有另一叶轮,所述另一叶轮位于所述下环状部的下方,并且与所述旋转部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马达部与所述主体外罩之间的所述筒状空间的内侧侧面为所述马达部的金属外罩的外周面或者保持所述马达部的外周的金属保持部的外周面。
17.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以及
流路与所述上外罩的所述吸气口连接的吸引管。
CN201420125829.XU 2013-08-09 2014-03-19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4307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5721 2013-08-09
JP2013165721A JP6585873B2 (ja) 2013-08-09 2013-08-09 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43072U true CN203743072U (zh) 2014-07-30

Family

ID=51342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25829.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43072U (zh) 2013-08-09 2014-03-19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85873B2 (zh)
CN (1) CN20374307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4888A (zh) * 2015-05-29 2018-01-1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8291555A (zh) * 2015-11-09 2018-07-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13757145A (zh) * 2021-09-14 2021-12-07 杭州贝丰科技有限公司 风机
CN114321017A (zh) * 2019-02-28 2022-04-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15713A1 (en) 2014-10-30 2016-05-04 Nidec Corporation Blower apparatus
WO2017082224A1 (ja) * 2015-11-09 2017-05-1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RU2710769C1 (ru) 2016-03-31 2020-01-13 ЭлДжи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ИНК.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чистки
KR102560970B1 (ko) 2016-03-31 2023-07-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청소기
US10646082B2 (en) 2016-03-31 2020-05-12 Lg Electronics Inc. Cleaner
WO2017171499A1 (ko) * 2016-03-31 2017-10-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청소기
US11166607B2 (en) 2016-03-31 2021-11-09 Lg Electronics Inc. Cleaner
JP6718365B2 (ja) * 2016-11-21 2020-07-08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2022100054A (ja) * 2020-12-23 2022-07-05 株式会社マキタ 送風機
US11802573B2 (en) 2020-12-23 2023-10-31 Makita Corporation Blow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66099U (zh) * 1980-09-03 1981-06-02
JPH11125198A (ja) * 1997-10-22 1999-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動送風機
JP2002310098A (ja) * 2001-04-10 2002-10-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JP5468747B2 (ja) * 2007-06-05 2014-04-09 レスメド・モーター・テクノロジーズ・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軸受管を有するブロワ
JP5195488B2 (ja) * 2009-02-10 2013-05-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JP2011080427A (ja) * 2009-10-08 2011-04-21 Panasonic Corp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4888A (zh) * 2015-05-29 2018-01-1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7614888B (zh) * 2015-05-29 2019-08-0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8291555A (zh) * 2015-11-09 2018-07-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14321017A (zh) * 2019-02-28 2022-04-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CN113757145A (zh) * 2021-09-14 2021-12-07 杭州贝丰科技有限公司 风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34514A (ja) 2015-02-19
JP6585873B2 (ja) 2019-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43072U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3307023B (zh) 离心风扇
CN100562667C (zh) 风扇单元
CN100516548C (zh) 离心风扇
CN108350900B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0480516C (zh) 离心式风扇
CN105864061A (zh) 用于离心式压缩机的振动隔离安装件
US8322998B2 (en) Serial axial fan
CN108350899B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KR102330551B1 (ko) 진공 흡입 유닛
CN209743188U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CN102414962A (zh) 驱动电机
CN101196196A (zh) 风扇电机壳体
JP2011080427A (ja)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TW201329352A (zh) 水平對流扇
CN109958634A (zh) 离心风扇
JP2012041883A (ja) 遠心ファンおよび遠心ファンを搭載した自走式ロボット
US20190154057A1 (en) Vacuum Suction Unit
JP6687050B2 (ja) 遠心送風機
CN209354389U (zh) 送风装置
CN210565190U (zh) 径流式通风机
CN109904971B (zh) 马达以及具有该马达的送风装置
CN205533414U (zh) 叶轮、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US10418883B2 (en) Cover assembly and motor
CN105090067A (zh) 风机及包括其的干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