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52440U - 一种三态直/直变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态直/直变换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352440U CN203352440U CN2013203047405U CN201320304740U CN203352440U CN 203352440 U CN203352440 U CN 203352440U CN 2013203047405 U CN2013203047405 U CN 2013203047405U CN 201320304740 U CN201320304740 U CN 201320304740U CN 203352440 U CN203352440 U CN 2033524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verter
- circuit
- diode
- current
- inductor curr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08000028659 dischar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70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15 magnet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42 weekl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态直/直变换器,由两只开关管VT1和开关管VT2、两只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储能电感L、滤波电容C和各元器件之间的连接电路组成,所述的连接电路借助于两只开关管VT1和开关管VT2的开通与关断组合出变换器电路三种工作模态,分别是电感电流线性上升模态、电感电流线性下降模态、电感电流惯性续流模态。本实用新型因为惯性模态的存在,变换器电路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实现输入电压、电流的独立控制,获得变换器伪连续导电模式,取得优越的动态响应。该变换电路除可应用到一般的直/直变换控制系统中,实施直流到直流的变换,还可以应用到带功率因数校正的直/直变换电路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伪连续导电模式变换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态直/直变换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传统不控整流电路中,因为电网输入电流所存在谐波,对电力系统产生严重的污染,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为了减小整流负载对电力系统产生的谐波污染,提高电力系统传输的电能质量,需要在整流电路后采用带功率因数校正的变换电路,或者直接采用具有功率因数调整的全控整流电路。但不论如何,不控整流电路因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构成成本低廉而深受公众的喜爱,使用也十分广泛。
功率因数校正广泛使用的变换电路主要以Boost升压变换电路为主,兼而有两管Back-Boost变换电路实现输入电路的功率因数校正。其中,平均电流控制的Boost变换器因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以及对噪声的不敏感,已经成为功率因数校正的首选结构。在功率因数校正控制过程中,电流的控制方式有电流连续模式(CCM)、电流断续模式(DCM)、伪连续导电模式(PCCM)。与DCM变换器相比,PCCM变换器有较大的带载能力,优于CCM和DCM的动态响应速度。因此,伪连续导电模式得到大家的关注。
文献1[具有快速动态响应的三态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电机与控制学报,2011年1月,Vol.15No.1:13-19]介绍了Boost三态升压变换应用于整流电路的功率因数校正,文献2[两开关伪连续导电模式Back-Boost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3月,Vol.32No.9:56-64]介绍了两开关Back-Boost变换电路实现整流电路的功率因数校正。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态直/直变换器,通过伪连续导电模式变换电路实现整流电路的功率因数校正。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三态直/直变换器,包括两只开关管VT1和开关管VT2、两只二极管D1和 二极管D2、储能电感L和滤波电容C;输入电路正极与开关管VT1集电极相连,开关管VT1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1的阴极相连,二极管D1的阳极与输出电路负极相连;输入电路负极与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2的阴极与输出电路正极相连;储能电感L的一端连接在开关管VT1发射极与二极管D1阴极的共同端,另一端连接在输入电路负极与二极管D2阳极的共同端;滤波电容C连接在输出电路的正极和负极之间;开关管VT2的发射极连接在二极管D1阳极与滤波电容C的共同端,开关管VT2的集电极连接在二极管D2阳极与输入电路负极的共同端。
所述的输入电路正极与开关管VT1集电极相连,开关管VT1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1的阴极相连,二极管D1的阳极与输出电路负极相连;输入电路负极与输出电路正极相连;储能电感L的一端连接在开关管VT1发射极与二极管D1阴极的共同端,另一端连接在输入电路负极;滤波电容C连接在输出电路的正极和负极之间;开关管VT2的集电极连接在储能电感L与滤波电容C的共同端,开关管VT2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2阳极相连,二极管D2阴极连接在开关管VT1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1阴极的共同端。
本实用新型借助于两只开关管、两只二极管、储能电感及滤波电容构成三态直直变换器,实现输入电压的上升、下降变换,电压的输出极性与输入电压极性相反。有三个工作模态,分别是电感电流线性上升、电感电流线性下降、电感电流惯性续流3个模态。当输入开关管导通,输入电源施加在电感的两端,在输入电源电压激励下,储能电感的电流线性增长。输出负载电压由输出端电容电压维持,向负载供电。在本模态中,控制储能电感惯性维持的开关管不论是处于导通还是关断状态,该变换器储能电感电流线性增长的工作状态不变。当输入开关管关断,控制储能电感惯性维持的开关管关断,储能电感中电能通过两个二极管续流,向负载供电,同时给输出滤波电容充电。随着电感向负载释放能量,电感电流按线性规律下降。当输入开关管关断,控制储能电感惯性维持的开关管导通,变换器进入电感电流惯性续流(维持)模态。
本实用新型中,输入开关管关断,控制储能电感惯性维持的开关管导通,电感电流通过该导通的开关管及二极管续流,因回路阻抗很小,电感电流惯性维持。输出负载电压由输出滤波电容电压维持,向负载供电。
一种所述三态直/直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
1)变换器设定的输出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之间的偏差值,经过电压调节器 输出控制电压,该控制电压与三角波信号比较得到VT1的控制信号,经过驱动电路给VT1以驱动;
2)变换器控制电流设定值与电感电流经过滞环比较器输出VT2的控制信号,经过驱动电路给以VT2驱动;比较器设置滞环,目的是提高电路工作可靠性。
3)VT2驱动信号需要和VT1的工作周期同步,以保证两开关管协调控制;使用VT1的驱动信号作为VT2控制信号的门控信号,当VT1处于关断情况下开放VT2的驱动信号;
4)在每个开关周期内,只要VT1一开通,VT2便关断,续流过程结束,电感电流在输入电源电压作用下上升;VT2的再次开通,是电感电流低于设定电流的时刻,此时电感电流续流过程开始。
设定的电感电流下限在半个工频周期内按正弦规律变化,输入电压也按照正弦规律变化,每个控制周期内,电感电流达到的峰值亦按正弦规律变化,电感电流的平均值自然也按正弦规律变化。
本实用新型中,若控制变换器惯性维持电流及输入电压在半个工频周期内按照正弦规律变化,电感电流亦按照正弦半波规律变化。因此,该变换电路除可应用到一般的直/直变换控制系统中实施直流/直流变换,还可以应用到带功率因数校正的直/直变换电路中。
本实用新型与升降压直流/直流变换器相比,因为惯性模态的存在,该变换电路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实现输入电压、电流的独立控制,获得变换器的伪连续导电模式,可应用于带功率因数校正的直/直变换电路中。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三态直/直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本实用新型因为惯性模态的存在,变换器电路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实现输入电压、电流的独立控制,获得变换器伪连续导电模式,取得优越的动态响应。设定惯性模态续流电流按正弦规律变化,可获得电感电流的正弦变化规律。因此,该变换电路除可应用到一般的直/直变换控制系统中,实施直流到直流的变换,还可以应用到带功率因数校正的直/直变换电路中。
附图说明
图1是三态直流变换器第一种原理图;
图2是VT1导通、VT2关断区间(0~t1)示意图;
图3是VT1、VT2关断区间(t1~t2)示意图;
图4是VT1关断、VT2导通区间(t2~T)示意图;
图5是电路工作波形图;
图6是三态直流变换器第二种原理图;
图7是三态直流变换器控制电路图;
图8是三态直流变换器控制信号图;
图9是三态直流变换器各元件电压电流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三态直流变换器,由两只开关管VT1和开关管VT2、两只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储能电感L及滤波电容C和它们之间的连接电路组成。图中,VT1、L、D1、C构成升降压斩波电路,VT2提供电感电流续流的惯性回路,D2阻止电感电流续流过程中电容的短路放电,根据VT1、VT2的开通、关断组合,构成变换器电路的四种工作组合,分别是:
①VT1:ON,VT2:ON;
②VT1:ON,VT2:OFF;
③VT1:OFF,VT2:ON;
④VT1:OFF,VT2:OFF;
在这四种工作组合中,①和②两种工作组合电路的工作模式一样,将其归于一种工作模式,即电感电流线性上升模态。在该阶段,输入电源通过导通的开关管VT1向电感提供能源,电感电流增加,因回路阻抗小,变换器电路工作频率较高,电感电流近乎按照线性规律上升,可称为电感电流线性增长阶段。在该阶段,负载电压由电容维持,电容向负载放电。
工作组合④中,为电感电流线性下降模态,输入端VT1管关断。电感电流通过D1、D2续流,向负载供电的同时,给输出滤波电容充电。随着电感向负载供电、向电容充电过程的进行,电感电流按指数规律减小。因回路时间常数较大(电容较大),电路开关工作频率较高,电感电流近乎按照线性规律减小,可称为电感电流线性下降阶段。
工作组合③中,为电感电流惯性续流模态,输入端VT1管关断。电感电流通过D1、VT2续流,因回路阻抗较小,电感电流基本不变。在该阶段,输出端负载电压由电容维持,电容向负载放电。
本实用新型根据电路工作模式,分析了变换器电路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如下式:
式中:Uo、Ui为变换器电路输入、输出电压,Iin、Io为变换器电路输入、输出电流,d1、d2、d3为变换器电路处于电流上升、下降、惯性维持三个区间的时间与控制周期的比值。
根据变换器电路工作原理,电路的控制是这样进行的。变换器设定的输出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的偏差值,经过电压调节器输出控制电压,该控制电压与三角波信号比较得到VT1的控制信号,该信号的宽度取决于设定输出电压与实际输出电压的偏差程度。VT1控制信号经过驱动电路给VT1以驱动。变换器控制电流设定值与电感电流经过滞环比较器输出VT2的控制信号,经过驱动电路给VT2以驱动。比较器设置滞环,目的是提高电路工作可靠性。VT2驱动信息需要和VT1工作周期同步,保证两开关管协调控制。
为实现VT2与VT1控制的周期同步,使用VT1的驱动信号作为VT2控制信号的门控信号,当VT1处于关断情况下才开放VT2的驱动信号。在每个开关周期内,只要VT1一开通,VT2便关断,续流过程结束,电感电流在输入电源电压作用下上升。VT2的再次开通,是电感电流低于设定电流的时刻,此时电感电流续流过程开始。
倘若设定的下限电流在半个工频周期内按照正弦规律变化,输入电压也按照正弦规律变化,每个控制周期内,电感电流达到的峰值亦按正弦规律变化,电感电流的平均值自然也按正弦规律变化。则在实际控制过程中,将参考电流设置为正弦半波,其控制的最终结果是,工频半周期内,电感电流亦按照正弦半波规律变化。因此,该变换电路除可应用到一般的直/直变换控制系统中,实施直流到直流的变换,还可以应用到带功率因数校正的直/直变换电路中。
实施例1三态直流变换器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三态直流变换器原理图如图1所示,变换器工作模式如图2、3、4所示,其驱动及电感电压、电流工作波形见图5所示。
图1中,VT1和VT2按照一定的工作组合,可以实现输入、输出电压的变换,其组合方式可有:
①VT1:OFF,VT2:OFF;
②VT1:ON,VT2:OFF;
③VT1:OFF,VT2:ON;
④VT1:ON,VT2:ON;
图2对应工作组合方式②。在此方式中,VT1导通将输入电路接通,电源给电感以激励增磁,电感电能增加,输出电压由电容维持,向负载提供电能,电路处于电感电流上升模态。该工作组合方式中,当VT1导通时,VT2导通或者关断,其电路工作状态一样,因此,④和②两种模式相同。处于该阶段时,电感电流线性上升。
图3对应工作组合方式①。在此方式中,VT1和VT2均关断,电感电流通过D1、D2续流,向电容及负载提供电流,电感电流一部分提供给负载,一部分给电容充电,电路处于电感电流下降模态。处于该阶段时,电感电流线性下降。
图4对应工作组合方式③。在此方式中,VT1关断,VT2导通,电感电流续流,电路进入电感电流惯性模态。处于该阶段时,电感电流维持不变。
说明:电路处于图2的电感电流上升阶段及图3的电感电流下降阶段,其电感电流均应按指数规律上升、下降,但因变换器工作频率较高,回路电阻值较小,为分析方便,在开关控制周期内,电感电流的变化可按线性规律分析。
观察图5波形,电路工作的三段时间分别为d1T、d2T、d3T,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下:
d1+d2+d3=1
d1=t1/T
d2=(t2-t1)/T
d3=(T-t2)/T (0)
将图中元件视为理想元件,则在0~t1区间,VT1导通,VT2关断,电源对电感充电,输出电容对负载放电。在电源电压作用下,电感电流增加,从iLmin增加至iLmax。电路工作状态如图2所示。输入电路电压方程为:
在t1~t2区间,VT1关断,VT2关断,电感通过二极管D1、D2放电,其放电电流一部分给电容充电,一部分给负载供电,电感电流逐步下降。电路工作状态 如图3所示。输出电路电压方程为:
随着放电的进行,电感电流逐步减小。当电感电流减小到iLmin时,控制电路驱动VT2导通,电感电流通过VT2、D续流,区间为t2~T。该区间中,电感电流不变,电路工作状态如图4所示,输出电压由电容维持。
假定输入、输出电压ui=Ui、uo=Uo不变,忽略变换器输入电路、输出电路电阻,则电感电流在上升、下降两个阶段将按照线性规律变化。对方程(1)有:
对方程(2)有:
由方程(3)、(4)得:
按照图5中电感电压以周平均值为零,同样可以得到公式(5)。计算方式如下:
UL=Uid1+Uod2=0
即得(5)式。
实施例2三态直流变换器输入、输出电流特性分析
1、时间平均等效法
按照时间平均等效方法,假定电感电流、电容电压在开关过程中保持不变(该假定要求电感、电容的数值较大),分别计算输入电流的时间平均值、电容电流平均值,可以得到:
Iin=d1IL (7)
IC=d2IL-Io (8)
当电路稳定工作时,电容电流平均值为零。由(7)、(8)式得:
从这里的分析可知,该三态直流变换器可以实现输入电压、电流变换,具有直流变压器的性质,但是,因为VT2的作用,即电感惯性模态的存在,使得电感的充电模态与电容充电模态(电感放电模态)之间分开,在控制周期确定后,电感的充电模态与电容充电模态之间可以独立控制。
2、电感电流按照线性变化规律分析法
考虑实际情况,不失一般性,作如下分析。
如果分析时考虑输出大滤波电容的存在,在开关周期内视输出电流为恒定值,电感电流按照图5所示变化,即在电感电流上升阶段电流按照线性规律增加,在电感电流下降阶段电流按照线性规律减小。假定,电感电流初始值为Ix,则在0~t1区间,电感电流线性增加,其斜率为在t1~t2区间,电感电流线性减小,其斜率为有(注:以下公式,所有符号量均按其数值代入,极性在公式中已经考虑):
在0~t1区间,电源向电感提供电能,t1~t2~T区间VT2关断,输入电流为零,输入电流的平均值为:
在0~t1区间,输出端电压由电容维持并输出电流;在t1~t2区间电感放电电流一部分给电容充电,一部分提供给负载;在t2~T区间,电感续流,输出电压由电容维持并输出电流。电容电流表示为:
假定在整个工作区间,输出电压维持不变,则可以表示出电容电流平均值:
电容电流平均值在一周内应为零,得:
由(0)、(12)、(15)式,并考虑(5)式(输入、输出电压按数值计)得:
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之间有关系:
该式与(9)式相同。
图1电路也可以采用图6形式,电感的充电阶段相同,与图1不同的是,图6的电感放电阶段路线为:电源-→D1→L→电源+,电流续流阶段的路线为:L→VT2→D2→L,电感放电阶段的电流路经只有一个二极管压降,D1不参与续流过程。由于在电感放电阶段的电流较大,在图1中D1、D2均参与,而图6中只有D1参与;在电感电流续流阶段,D1参与,D2不参与。因此,图1的总体损耗要比图6大,但他们的控制过程一样。
实施例3三态直流变换器的控制
为了实现三态直流变换器的控制,设计系统控制电路图如图7所示。图中,uref、uo为变换器设定的输出电压和实际输出电压,Δu为uref和uo的偏差值,经过电压调节器输出控制电压uk,该控制电压与三角波信号比较得到VT1的控制信号,经过驱动电路给VT1以驱动。iref为变换器控制电流设定值,它与电感电流经过滞环比较器输出VT2的控制信号,经过驱动电路给以VT2驱动。比较滞环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减小电流控制过程中,当电感电流接近Ix时控制开关VT2的高频动作,提高电路的工作可靠性。VT2的驱动电路需要和VT1的工作周期同步,保证两开关管协调控制。其控制信号如图8所示。
实际控制过程中,为实现VT2与VT1控制的周期同步,使用VT1的驱动信号作为VT2控制信号的门控信号,当VT1处于关断情况下才开放VT2的驱动信号。则在每个开关周期内,只要VT1一开通,VT2便关断,续流过程结束,电感电流在输入电源电压作用下上升。VT2的再次开通,是电感电流低于Ix的时刻,此时,电感电流续流过程开始。虽然VT1开通和VT2关断是每个控制周期的时间起点,电路进入电感电流增加阶段,两开关管因为开通、关断均需要时间,彼此之间会有共同导通的重叠区,但电路的结构保证,即便是VT1、VT2两管同时导通,电路仍然进入电感电流增加阶段,正如该电路原理分析时所说明的一样。
前面的分析是假定Ix为恒定情况下所得的结论,倘若Ix在半个工频周期内按照正弦规律变化,即:
Ix=|Im|sinωt (17)
变换电路工作稳定后,在一个开关周期内VT1开通,经过d1T时间,电感电流到达本周期的峰值,其数值在第i个开关周期的电流峰值可表示为:
倘若输入电压ui也按照正弦规律变化,每个控制周期内,电感电流达到的峰值亦按正弦规律变化,电感电流的平均值自然也按正弦规律变化。则在实际控制过程中,将参考电流设置为正弦半波,其控制的最终结果是电感电流亦按照正弦半波规律变化。因此,该变换电路除可应用到一般的直/直变换控制系统中,实 施直流到直流的变换,还可以应用到带功率因数矫正的直/直变换电路中。
实施例4三态直流变换器的参数确定
变换器各元件工作中流过的电流、两端所承受的电压见图9所示。根据图9各元件的工作情况,可以确定各元件的额定参数。
VT1:Ic1=(1.5~2)Im,Uce1=(2~3)×(Uim+Uom);
VT2:Ic2=(1.5~2)Ix,Uce2=(2~3)×Uom;
D1:ID1=(1.5~2)Im,UD1=(2~3)×Uim;
D2:ID2=(1.5~2)Im,UD2=(2~3)×Uom;
L:ILm≥Im;
C:UCm≥Uom。
Claims (2)
1.一种三态直/直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只开关管VT1和开关管VT2、两只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储能电感L和滤波电容C;输入电路正极与开关管VT1集电极相连,开关管VT1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1的阴极相连,二极管D1的阳极与输出电路负极相连;输入电路负极与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2的阴极与输出电路正极相连;储能电感L的一端连接在开关管VT1发射极与二极管D1阴极的共同端,另一端连接在输入电路负极与二极管D2阳极的共同端;滤波电容C连接在输出电路的正极和负极之间;开关管VT2的发射极连接在二极管D1阳极与滤波电容C的共同端,开关管VT2的集电极连接在二极管D2阳极与输入电路负极的共同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态直/直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路正极与开关管VT1集电极相连,开关管VT1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1的阴极相连,二极管D1的阳极与输出电路负极相连;输入电路负极与输出电路正极相连;储能电感L的一端连接在开关管VT1发射极与二极管D1阴极的共同端,另一端连接在输入电路负极;滤波电容C连接在输出电路的正极和负极之间;开关管VT2的集电极连接在储能电感L与滤波电容C的共同端,开关管VT2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2阳极相连,二极管D2阴极连接在开关管VT1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1阴极的共同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3047405U CN203352440U (zh) | 2013-05-29 | 2013-05-29 | 一种三态直/直变换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3047405U CN203352440U (zh) | 2013-05-29 | 2013-05-29 | 一种三态直/直变换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352440U true CN203352440U (zh) | 2013-12-18 |
Family
ID=49752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304740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52440U (zh) | 2013-05-29 | 2013-05-29 | 一种三态直/直变换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35244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60119A (zh) * | 2018-12-19 | 2019-04-19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谐振开关电容变换器 |
-
2013
- 2013-05-29 CN CN2013203047405U patent/CN20335244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60119A (zh) * | 2018-12-19 | 2019-04-19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谐振开关电容变换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96069B (zh) | 一种新型单相混合三电平整流器 | |
CN102497711B (zh) | Led驱动电路及包含该驱动电路的开关电源 | |
CN103427656B (zh) | 一种交错并联反激式led驱动电源及其pfm控制电路 | |
CN102158105B (zh) | 高功率因数双向单级全桥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7968471B (zh) | Lclc谐振电路、宽范围恒功率输出直流充电机及控制方法 | |
WO2016112784A1 (zh) | 不间断电源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490632B (zh) | 升降压型输出电压平衡电路 | |
CN108183603B (zh) | 一种单级无桥软开关谐振隔离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 |
CN110957922A (zh) | 单级式高频隔离型双向直流变换器和并网储能系统 | |
CN105553249A (zh) | 宽电压范围低电压应力电流注入型三相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 |
CN205725502U (zh) | 一种开关磁阻电机的多电平功率拓扑结构 | |
CN108880268A (zh) | 电压源型半有源桥dc-dc变换器的多模式控制方法 | |
CN104578253A (zh) | 一种具有高频三角变技术的电动汽车电机驱动dc/dc变换装置 | |
CN117458856A (zh) | 双工作模态无桥降压型pfc变换器 | |
CN211127589U (zh) | 单级式高频隔离型双向直流变换器和并网储能系统 | |
CN110445387B (zh) | 一种化成分容用电源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方法 | |
CN116722734A (zh) | 基于降压与升降压变换单元的无桥降压型pfc变换器 | |
CN112054673A (zh) | 一种软开关buck变换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269160B (zh) | 一种三态直/直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5490142U (zh) | 一种开关电感Boost变换器 | |
Gao et al. | A single-stage single-phase isolated AC-DC converter based on LLC resonant unit and T-type three-level unit for battery charging applications | |
CN114079384A (zh) | 一种宽输出电压范围的变结构llc变换器及方法 | |
CN203352440U (zh) | 一种三态直/直变换器 | |
CN204948016U (zh) | 一种采用零电压开关辅助谐振的光伏发电装置 | |
CN104022672A (zh) | 用于软开关zvt变换器的自适应可调延时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8 Termination date: 2017052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