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00851U - 线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线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300851U CN203300851U CN2013203467685U CN201320346768U CN203300851U CN 203300851 U CN203300851 U CN 203300851U CN 2013203467685 U CN2013203467685 U CN 2013203467685U CN 201320346768 U CN201320346768 U CN 201320346768U CN 203300851 U CN203300851 U CN 2033008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e connector
- terminal
- shell
- cable
- terminal b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7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34 disapp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接器技术领域的线缆连接器,包括一外壳及一端子座。该外壳具有一第一对接端及一第二对接端,该外壳内部设有邻接于该第一对接端的一插槽及邻接于该第二对接端的一容置空间,该端子座具有一座体及数个端子,该些端子各具有固定部、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该固定部固定于该座体,该端子座组装于该容置空间,且该座体部分突出于该第二对接端,该些端子的该第一接触部伸入该外壳的该插槽内,每一该第二接触部则伸出该座体及该第二对接端之外,每一该第一接触部间具有一第一间距,每一该第二接触部间具有一第二间距,该第二间距小于该第一间距;端子座与外壳以组合方式结合,端子可因应不同需求而轻易变化,具有降低成本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ATA(AT Attachment,AT接口)为一般磁盘驱动器的接口规范,可被应用于计算机系统上,主要作为磁盘驱动器与主机板之间的传输接口,且发展出并列先进技术连接(Parallel ATA,简称PATA)和串行先进技术连接(Serial ATA,简称SATA)两种接口规格。PATA接口由于传输频宽有限,无法跟上处理速度越来越快的中央处理器,而为达到快速传输,致使目前计算机硬盘大多使用SATA接口。
为了实现硬盘甚至蓝光光盘等越来越轻薄趋势的电性连接,以及降低成本的考虑,目前可利用软性排线(FFC)或软性印刷电路板(FPC)等软性传输单元来连接SATA连接器与电性导通接口。
习知SATA连接器设有数个端子,该些端子设置于一绝缘本体相对应的端子槽,该些端子设置于绝缘本体,无法因应不同需求而弹性变化,难以具有降低成本的效果。此外,部分习知的线缆连接器,连接软性传输单元相当的麻烦。
综上所述,本申请人有感上述缺失可改善,于是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应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端子可因应不同需求而弹性变化,具有降低成本的效果,且可便利于电性连接软性传输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使得软性传输单元的宽度缩减,具有减少占用空间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其软性传输单元设置位置可视需求而改变其位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一外壳及一端子座。该外壳具有一第一对接端及一第二对接端,该外壳内部设有邻接于该第一对接端的一插槽及邻接于该第二对接端的一容置空间。该端子座具有一座体及数个端子,该些端子各具有固定部、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该固定部固定于该座体,该端子座组装于该容置空间,且该座体部分突出于该第二对接端。该些端子的该第一接触部伸入该外壳的该插槽内,每一该第二接触部则伸出该座体及该第二对接端之外。每一该第一接触部间具有一第一间距,每一该第二接触部间具有一第二间距,该第二间距小于该第一间距。
较佳地,该端子座还具有连接于该座体一端的一凸出部,该座体设置于该容置空间,该凸出部渐缩地凸出于该第二对接端之外,每一该第二接触部凸出于该凸出部之外。
较佳地,还包括一线缆连接座,供组装于该凸出部并抵触该座体壁面,该线缆连接座具有一套体及一承台,该套体套设该凸出部,该承台供每一该第二接触部设置。
较佳地,该承台具有一底板、两侧板及一盖体,该底板设有数个端子槽,供每一该第二接触部容置,该底板及该两侧板之间形成裸空的一线缆容置槽,该线缆容置槽供该盖体盖合。
较佳地,该承台的两侧板设有第三卡扣部,该盖体设有第四卡扣部,该第三卡扣部及该第四卡扣部相互卡扣。
较佳地,该端子座设有第一卡扣部,该线缆连接座设有第二卡扣部,该第一卡扣部及该第二卡扣部相互卡扣。
较佳地,每一端子具有一个、两个或多个该第一接触部,每一端子具有一个、两个或多个该第二接触部。
较佳地,该外壳设有第一卡接部,该端子座设有第二卡接部,该第一卡接部及该第二卡接部相互卡接。
较佳地,该些端子以嵌入射出一体形成于该端子座中。
较佳地,该些端子以组装的方式设置于该端子座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包括外壳以及端子座,该端子座具有一座体及设置于座体上的数个端子。该些端子先行设置于座体上,再将端子座组装于外壳的容置空间,端子座形成一模块化设计,组装方便容易,且端子座与外壳以组合方式结合,端子座的端子可因应不同需求而轻易地变化,具有降低成本的效果。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座体部分突出于外壳的第二对接端,该些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伸出座体及第二对接端之外,可便利于电性连接软性传输单元。软性传输单元不需透过电路板即可与线缆连接器连接,且软性传输单元也不需与端子焊接固定。藉由外壳的卡合,使端子与软性传输单元电性导通。
另外,本实用新型每一第一接触部间具有一第一间距,每一第二接触部间具有一第二间距,第二间距小于第一间距,使得线缆连接器前、后接触部的间距不同,软性传输单元的宽度得以大幅地缩减,且线缆连接器的第二对接端处也可以空出较大的空间,具有减少占用空间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线缆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端子成型于料带的立体图。
图5为端子连接于座体的立体图。
图6为端子座去除部分料带的立体图。
图7为端子座组装于外壳的立体图。
图8为线缆连接座组装于端子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一外壳1及一端子座2,其中外壳1较佳系符合SATA连接器的规范,然而在其它不同的实施例中,亦可包含其它各种型式的连接器。以塑料材料制成的外壳1具有一第一对接端11及一第二对接端12,外壳1内部设有邻接于第一对接端11的一插槽13及邻接于第二对接端12的一容置空间14,亦即外壳1内部前缘形成插槽13及后侧容置空间14。插槽13供与对接连接器(图未绘示)插接,容置空间14则供与端子座2组装。外壳1两侧外缘各设有一导引柱15,两导引柱15沿插接方向延伸,可用以导引本实用新型的线缆连接器插接于对接的连接器。
请参阅图4及图5,端子座2具有一座体21及数个端子22,座体21以塑料材料制成,该些端子2为符合SATA规范,以导电性良好的金属或其合金材料制成,该些端子2包含讯号端子及电源端子。该些端子22各具有固定部221、第一接触部222及第二接触部223,每一端子22可具有一个、两个或多个第一接触部222,每一端子22可具有一个、两个或多个第二接触部223,传输相同电源的多个第一接触部222、多个第二接触部223可以共同连接于同一固定部221。
每一第一接触部222间具有一第一间距P1,每一第二接触部223间具有一第二间距P2,第二间距P2小于第一间距P1。固定部221系固定于座体21,在本实施例中,该些端子22以嵌入射出一体形成于端子座2中。在另一实施例中(图未绘示),该些端子22则以组装的方式设置于端子座2中。该些端子22设置于端子座2之后,则可将连接于该些端子22的第一料带23去除(如图6所示)。而后将端子座2组装于容置空间14(如图7所示),此时座体21部分突出于第二对接端12,该些端子22的第一接触部222伸入外壳1的插槽13内,每一第二接触部223则伸出座体21及第二对接端12之外,而后可将连接于该些端子22的第二料带25去除(如图8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该端子座2进一步地具有一凸出部24,该凸出部24包含但不限制一体成型地连接于座体21一端。凸出部24较佳为渐缩的设计,亦即凸出部24由邻接座体21的一端往远离座体21的一端呈渐缩的设计。座体21设置于容置空间14,凸出部24渐缩地凸出于第二对接端12之外,每一第二接触部223更凸出于凸出部24之外。在另一实施例中,凸出部24也可以为等宽的设计,亦即凸出部24也可以呈非渐缩的设计,但是凸出部24的宽度必需小于座体21的宽度,且凸出部24可位于座体21的中心或偏一侧处。进一步而言,凸出部24的设计位置可随需求变更,亦即软性传输单元(图未绘示)的设置位置亦可随需求变更。
本实施例可进一步地包括一线缆连接座3,供组装于凸出部24并抵触座体21壁面。该线缆连接座3以塑料材料制成,该线缆连接座3可具有一套体31及一承台32,套体31为一与凸出部24相对应的中空体,套体31套设凸出部24。承台32连接于套体31的一端,承台32呈裸空,承台32可供每一第二接触部223设置。该承台32可具有一底板321、两侧板322及一盖体323,该底板321设有数个端子槽324,供每一第二接触部223容置,底板321及两侧板322之间形成裸空的一线缆容置槽325,该线缆容置槽325供该盖体323盖合。该盖体323可具有一顶壁3231及两侧壁3232,顶壁3231覆盖于线缆容置槽325的顶部,两侧壁3232覆盖于两侧板322外缘。两侧板322内壁各设有一凹部326邻接于线缆容置槽325,供与软性传输单元(图未绘示)一端的两凸耳配合。
另,外壳1可设有第一卡接部16,端子座2可设有第二卡接部26,第一卡接部16可为卡接孔或卡接体等,第二卡接部26可为卡接体或卡接孔等,第一卡接部16及第二卡接部26相互卡接,使外壳1与端子座2可稳固地结合。端子座2可设有第一卡扣部27,线缆连接座3可设有第二卡扣部327,第一卡扣部27可为卡扣孔或卡扣体等,第二卡扣部327可为卡扣体或卡扣孔等,第一卡扣部27及第二卡扣部327相互卡扣,使端子座2与线缆连接座3可稳固地结合。承台32的两侧板322可设有第三卡扣部328,盖体323可设有第四卡扣部329,第三卡扣部328可为卡扣孔或卡扣体等,第四卡扣部329可为卡扣体或卡扣孔等,第三卡扣部328及第四卡扣部329相互卡扣,使两侧板322与盖体323可稳固地结合。
软性传输单元一端可容纳于线缆容置槽325内,使软性传输单元一端与该些第二接触部223相接触导通。另可将盖体323盖合于线缆容置槽325,使盖体323压制于软性传输单元,可加强压合软性传输单元与端子22的第二接触部223之接触,使得接触导通的讯号传输较为稳定。
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包括外壳以及端子座,该端子座具有一座体及设置于座体上的数个端子,该些端子先行设置于座体上,再将端子座组装于外壳的容置空间,端子座形成一模块化设计,组装方便容易,且端子座与外壳以组合方式结合,端子座的端子可因应不同需求而轻易地变化,具有降低成本的效果。
其次,本实用新型的座体部分突出于外壳的第二对接端,该些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伸出座体及第二对接端之外,可便利于电性连接软性排线(Flexible FlatCable,FFC)或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等软性传输单元。软性传输单元不需透过电路板与线缆连接器连接,且软性传输单元也不需与端子焊接固定,仅藉由与外壳的压合,即可使得软性传输单元与线缆连接器(端子)的电性连接较为简单容易。
另,本实用新型每一第一接触部间具有一第一间距。每一第二接触部间具有一第二间距,第二间距小于第一间距,使得线缆连接器前、后接触部的间距不同。因此,软性传输单元的宽度得以大幅地缩减,且线缆连接器的第二对接端处也可以空出较大的空间,具有减少占用空间的效果,以便于电子装置内部其它组件的设置。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外壳,具有一第一对接端及一第二对接端,该外壳内部设有邻接于该第一对接端的一插槽及邻接于该第二对接端的一容置空间;以及
一端子座,具有一座体及数个端子,该些端子各具有固定部、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该固定部固定于该座体,该端子座组装于该容置空间,且该座体部分突出于该第二对接端,其中该些端子的该第一接触部伸入该外壳的该插槽内,每一该第二接触部则伸出该座体及该第二对接端之外;
其中每一该第一接触部间具有一第一间距,每一该第二接触部间具有一第二间距,该第二间距小于该第一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座还具有连接于该座体一端的一凸出部,该座体设置于该容置空间,该凸出部渐缩地凸出于该第二对接端之外,每一该第二接触部凸出于该凸出部之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线缆连接座,供组装于该凸出部并抵触该座体壁面,该线缆连接座具有一套体及一承台,该套体套设该凸出部,该承台供每一该第二接触部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承台具有一底板、两侧板及一盖体,该底板设有数个端子槽,供每一该第二接触部容置,该底板及该两侧板之间形成裸空的一线缆容置槽,该线缆容置槽供该盖体盖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承台的两侧板设有第三卡扣部,该盖体设有第四卡扣部,该第三卡扣部及该第四卡扣部相互卡扣。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座设有第一卡扣部,该线缆连接座设有第二卡扣部,该第一卡扣部及该第二卡扣部相互卡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端子具有一个、两个或多个该第一接触部,每一端子具有一个、两个或多个该第二接触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外壳设有第一卡接部,该端子座设有第二卡接部,该第一卡接部及该第二卡接部相互卡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端子以嵌入射出一体形成于该端子座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端子以组装的方式设置于该端子座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3467685U CN203300851U (zh) | 2013-06-17 | 2013-06-17 | 线缆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3467685U CN203300851U (zh) | 2013-06-17 | 2013-06-17 | 线缆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300851U true CN203300851U (zh) | 2013-11-20 |
Family
ID=49576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346768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00851U (zh) | 2013-06-17 | 2013-06-17 | 线缆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300851U (zh) |
-
2013
- 2013-06-17 CN CN2013203467685U patent/CN20330085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728916B1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 |
US9948041B2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for providing grounding and reduc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 |
US7946887B1 (en) | Combo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11495905B2 (en) |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 |
US9647396B2 (en) | Standing-type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 |
US892636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detect function | |
US8882526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onnecting member for improving assembling efficiency | |
JP3137685U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206976631U (zh) | 电子卡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107039803B (zh) | 电连接器 | |
TWI506865B (zh) | 線纜連接器組合 | |
CN205429352U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CN104347976A (zh) | 微型usb连接器 | |
CN203300851U (zh) | 线缆连接器 | |
CN106785594B (zh) | Usb与sd卡混合型电连接器 | |
CN203339391U (zh) | 线缆连接器 | |
CN203574208U (zh) | 电讯传输元件连接器组合及电子系统 | |
CN201374444Y (zh) | 电连接器 | |
CN114600322B (zh) | 连接器 | |
CN201207197Y (zh) | 读卡器 | |
JP2005071988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204315833U (zh) | 连接器组件 | |
CN203339331U (zh) | 线缆连接器 | |
CN201038425Y (zh) | 线端插座连接器改良结构 | |
TWM451680U (zh) | 線纜連接器組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0 Termination date: 20150617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