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85847U - 印刷流体盒及印刷流体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流体盒及印刷流体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185847U CN203185847U CN 201320153449 CN201320153449U CN203185847U CN 203185847 U CN203185847 U CN 203185847U CN 201320153449 CN201320153449 CN 201320153449 CN 201320153449 U CN201320153449 U CN 201320153449U CN 203185847 U CN203185847 U CN 20318584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inting fluid
- ink
- cartridge
- contact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41J2/1753—Details of contacts on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on of conta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73—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using optical means for ink level indic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7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using a floater for ink level indication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印刷流体盒及印刷流体供给装置,使设置于印刷流体盒的电气接口确实导通。墨盒(30)安装于具有连接部(103)和接点(106)的盒安装部(110)。墨盒(30)具有:墨水供给部(34),连接于连接部(103),使收纳的墨水流出;IC基板(74),设置于主体(31)的上壁(39)上并与接点(106)接触;凸部(45),设置在主体(31)的上壁(39)上比IC基板(74)更靠近前壁(40)侧,并在IC基板(74)与接点(106)接触的状态下从接点(106)受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印刷流体盒及印刷流体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用墨水在记录纸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装置是公知的。该图像记录装置具有喷墨式的记录头,从记录头的喷嘴向记录纸选择性地喷出墨滴。通过该墨滴附着于记录纸上而在记录纸上记录希望的图像。该图像记录装置设置有存储向记录头供给的墨水的墨盒。墨盒相对于设置在图像记录装置上的安装部可装卸。(专利文献1)。
为分别掌握墨水的颜色、材料、残余量、维护状态等,有时在墨盒上设置存储模块等电子零件。在墨盒安装于盒安装部的状态下,存储模块等和设置于盒安装部的接点电导通,从而可以读取所存储的数据(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320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37880号公报
安装于盒安装部的墨盒至少将墨水供给部相对于盒安装部进行定位。为避免与墨水的接触,存储模块等电子零件多与墨水供给部分离配置。但是,存在如下问题:与墨水供给部分离得越远,越容易相对于墨水供给部发生错位,容易使导通变得不可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情况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设置于印刷流体盒的电气接口确实导通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印刷流体盒,安装于具有连接部和接点部件的盒安装部,上述印刷流体盒的特征在于,包括:供给部,连接于上述连接部并使收纳的印刷流体流出;以及电气接口,设置于主体的外表面上并与上述接点部件接触,在上述主体的外表面上比上述电气接口更靠近上述供给部侧设置有凸部,该凸部在上述电气接口与上述接点部件接触的状态下受到来自上述接点部件的力。
如果印刷流体盒安装于盒安装部,则供给部与连接部连接。并且,电气接口与接点部件导通。并且,凸部受到来自接点部件的力,印刷流体盒定位在盒安装部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因为通过凸部受到来自接点部件的力,印刷流体盒定位在盒安装部中,所以电气接口和接点部件确实导通。
优选上述主体具有前表面和与该前表面分隔并相对的后表面,上述凸部所受到的上述力从上述后表面朝向上述前表面。
根据该结构,在插入方向上确实实现定位和导通。
并且,优选上述主体具有设置有上述供给部的前表面和与该前表面分隔并相对的后表面,设置有上述电气接口及上述凸部的上述外表面以沿前后方向扩展的方式设置,上述凸部设置在上述前后方向上与上述电气接口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上。
上述电气接口设置于在上述主体中与接点部件相对应的位置,使得在印刷流体盒安装于盒安装部时与该接点部件接触。另一方面,上述凸部设置在上述前后方向上与上述电气接口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上。因此,在将印刷流体盒安装于盒安装部的过程中,该凸部与接点部件接触,从而能除去附着于接点部件上的异物。因此,能够使接点部件和电气接口良好地导通。
并且,优选上述凸部在上述电气接口侧具有与上述主体的外表面交叉的斜面。
根据该结构,在取出印刷流体盒的过程中,由于接点部件攀爬斜面,所以与凸部为垂直的情况相比容易取出。
优选上述凸部进一步在上述供给部侧具有与上述主体的外表面交叉的斜面。
根据该结构,在安装印刷流体盒的过程中,由于接点部件攀爬斜面,所以与凸部为垂直的情况相比容易安装。
并且,优选上述凸部进一步具有与上述主体的外表面平行的平面,该平面将上述电气接口侧的斜面和上述供给部侧的斜面相连接。
并且,优选上述凸部具有与上述主体的外表面交叉的斜面,上述电气接口设置在上述斜面上。
根据该结构,由于电气接口设置在凸部的斜面上,从而在该斜面上,能使得接点部件和电气接口导通,并且实现与盒安装部的定位。因此,能够在同一位置实现印刷流体盒的定位和导通这两项功能,有助于盒的小型化。
也可以是如下这样的设置:上述电气接口设置在位于上述前表面和上述后表面之间的上表面上,并且在与上述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排列有多个电极,上述凸部在上述前后方向上与上述电极接口重叠。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在印刷流体盒的安装过程中使凸部与接点部件接触,能够去除接点部件上的异物,因此能够实现接点部件和电气接口之间的良好导通。
进一步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式,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具有:印刷流体盒,使收纳的印刷流体从供给部流出;电气接口,设置于上述印刷流体盒;盒安装部,安装有上述印刷流体盒;以及接点部件,设置于上述盒安装部,并与上述电气接口导通,上述接点部件能够沿与上述印刷流体盒从上述盒安装部抽出的朝向相交叉的方向移动,并弹性作用于突出位置,上述印刷流体盒在比上述电气接口更靠近上述供给部侧具有与突出位置的上述接点部件抵接的凸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印刷流体供给装置,由于在印刷流体盒安装于盒安装部时,凸部和接点部件相抵接,所以印刷流体盒定位在盒安装部中。因此,确实地实现电气接口和接点部件的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因为通过凸部受力于接点部件,印刷流体盒定位在盒安装部中,所以电气接口和接点部件确实导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盒安装部110的打印机10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表示墨盒30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墨盒30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盒安装部110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墨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110过程的墨盒30及盒安装部110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表示墨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110过程的墨盒30及盒安装部110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表示墨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110状态的墨盒30及盒安装部110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适当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化的一个例子,显然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要点的范围内可对实施方式进行适应性变更。
[打印机10的概要]
如图1所示,基于喷墨记录方式,打印机10通过对记录纸选择性地喷出墨滴来记录图像。打印机10具有墨水供给装置100。墨水供给装置100设置有盒安装部110。墨盒30可安装于盒安装部110。盒安装部110设置有其一面向外部开放的开口112。墨盒30通过开口112插入盒安装部110中,或者从盒安装部110中拔出。
在墨盒30中存储有可以在打印机10中使用的墨水。在安装于盒安装部110的状态下,墨盒30与记录头21通过墨水软管20连接。记录头21设置有辅助罐28。辅助罐28暂时性存储通过墨水软管20供给的墨水。通过喷墨记录方式,记录头21将从辅助罐28供给的墨水从喷嘴29选择性地喷出。
通过供纸辊23从供纸托盘15供送至传送路径24的记录纸,通过传送辊对25传送到压印平板26上。记录头21对通过压印平板26上的记录纸选择性喷出墨水。由此,图像记录在记录纸上。通过了压印平板26的记录纸通过排出辊对22向设置在传送路径24最下游侧的排纸托盘16排出。
[墨盒30]
如图2、3所示,墨盒30是存储墨水的容器。形成于墨盒30内部的空间是存储墨水的墨水室36。墨水室36通过主体31的框体形成,但是,举例来说,也可以通过作为与形成墨盒30外观的主体31的框体不同部件的内部框架等形成。
墨盒30以图2、3所示的立起状态即以该图2、3的下侧的面作为底面、以该图2、3的上侧的面作为上表面,相对于盒安装部110沿以箭头50所示方向(参照图4,以下称为“插入及取出方向50”)插拔。插入及取出方向50沿水平方向。墨盒30维持立起状态相对于盒安装部110插拔。该立起状态相当于安装姿势。墨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110的朝向为插入朝向56,取出的朝向为取出朝向55。并且,在立起状态下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相当于重力方向。也就是说,墨盒30沿着插入及取出方向50插入到盒安装部110,并且,沿着插入及取出方向50从盒安装部110拔出。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插入及取出方向50沿水平方向,但是插入及取出方向50也可以是重力方向、或者与水平方向及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如果插入及取出方向50例如是重力方向的话,墨盒30的前表面朝向下方。
如图2、3所示,墨盒30具有由平面或曲面构成的立体形状,例如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主体31。主体31在整体上为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上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和纵深方向(前后方向)53比宽度方向51大的扁平形状。
如图2、3所示,在墨盒30安装至盒安装部110时,成为插入朝向56前方侧的主体31的壁为前壁40,成为插入朝向56后方侧的主体31的壁为后壁41。前壁40和后壁41在插入及取出方向50上相对。前壁40及后壁41被以下四个壁分别划分:沿插入及取出方向50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壁37、38;将侧壁37、38和前壁40及后壁41连接,且从前壁40的上端横跨至后壁41的上端,沿插入及取出方向50扩展的上壁39;以及从前壁40的下端横跨至后壁41的下端,沿插入及取出方向50扩展的下壁41。另外,插入及取出方向50与纵深方向53平行。前壁40的外表面相当于前表面。后壁41的外表面相当于后表面。上壁39的外表面相当于上表面。
如图2、3所示,在主体31的前壁40上的高度方向52的中央附近设置有残余量检测部33。残余量检测部33为与墨水室36连通的一侧开口的箱形。并且,残余量检测部33具有使得从光传感器114(参照图4)射出并沿与插入及取出方向50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51)行进的光例如红外光透过的透光性树脂所构成的一对的壁、确定残余量检测部33的透光性前壁、上壁及下壁。构成残余量检测部33的壁使沿宽度方向51行进的光透过。另外,对于透光性树脂,残余量检测部33也可以作为通过使光以超过临界角的角度入射而使光反射的反射部件。并且,光可以是红外光,也可以是可见光。
为了能存储墨水,残余量检测部33的左右一对的壁之间为中空。如图3所示,传感器臂60的指示部62位于残余量检测部33的左右一对的壁之间。传感器臂60在板状的壁主体6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指示部62和浮动部63。在墨水室36中,传感器臂60通过沿宽度方向51延伸的支撑轴64可转动地被支撑。传感器臂60对应墨水室36中存在的墨水量转动。传感器臂60可变化姿势为指示部62位于残余量检测部33的重力方向下侧的低位姿势,和指示部62比低位姿势更位于残余量检测部33的重力方向上侧的高位姿势。另外,在图3中,表示了墨水在预定量以上且指示部62处于低位姿势的状态。
在墨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110的状态下,对于设置于盒安装部110内的光传感器114,残余量检测部33从透过预定量以上的沿与插入及取出方向50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宽度方向51)行进的红外光的状态,变化为残余量检测部33以不足预定量的方式遮蔽红外光或使其衰减的状态。如果指示部62为高位姿势的话,残余量检测部33使红外光透过,指示部62为低位姿势的话,残余量检测部33遮蔽红外光或使其衰减。按照该残余量检测部33的透光状态,判定墨水室36内的墨水残余量不足预定量。
另外,残余量检测部33中也可以没有传感器臂60。这种情况下,光传感器114为如下这样的构成: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在与插入及取出方向50垂直的水平方向(与墨盒30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一致)上相对,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沿与插入及取出方向50垂直的水平方向行进,并由受光元件受光。并且,也可以是如下这样的构成:在残余量检测部33内有墨水的状态下,从发光元件射出的红外光被遮断或衰减,在残余量检测部33内没有墨水的状态下,透过预定量以上的从发光元件射出的红外光。
进一步地,残余量检测部33也能以软膜构成。在该膜上以接触的状态设置有可转动的杆。在残余量检测部33内有墨水的状态下膜膨胀,杆保持在遮断红外光的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构成为在残余量检测部33内没有墨水的状态下膜萎缩,可转动的杆向下方或上方转动,并转动至不遮断红外光的位置。或者,也可以是如下这样的构成:在残余量检测部33内有墨水的状态下,从光传感器114的发光元件射出的红外光不到达受光元件而反射;在残余量检测部33内没有墨水的状态下,从光传感器114的发光元件射出的红外光到达受光元件而反射。
在主体31的前壁40侧的残余量检测部33的下侧设置有墨水供给部34。墨水供给部34形成有圆筒形状的外形,从前壁40沿插入及取出方向50向外侧突出。在墨水供给部34的突出端形成有墨水供给口71。
形成墨水流路72,该墨水流路72从墨水供给口71通过墨水供给部34的内部空间,沿插入及取出方向50延伸并连通至墨水室36。墨水供给口71构成为通过墨水供给阀70可开闭。墨水供给阀70通过设置于墨水供给部34的内部空间中的螺旋弹簧73向墨水供给口71侧施力。墨盒30一旦安装于盒安装部110,则设置于盒安装部110内的墨水针122(参照图4)插入墨水供给口71中并抵抗螺旋弹簧73的作用力,从而打开墨水供给阀70。由此,墨水通过墨水流路72从墨水室36流出至设置于盒安装部110内的墨水针122。
另外,墨水供给口71未必限定为通过墨水供给阀70实现可开闭的结构,举例来说,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使用膜等阻塞墨水供给口71,并将墨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110时,通过墨水针122穿破膜而使墨水供给口71打开。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表示,但也可以在主体31上设置用于使维持负压状态的墨水室36的气压成为外部气压的大气连通口。
在主体31的后壁41上设置有把手80。把手80为从后壁41的下端附近向斜后方延伸的平板形状。把手80的形状及位置并没有特别限定,使用者更换墨盒30时,为了将主体31从盒安装部110取出,设为容易握持的形状及配置即可。
在主体31的外表面例如上壁39上设置有IC基板74和卡定部45。IC基板74被设置为比卡定部45靠近后壁41侧。墨盒30在安装于盒安装部110中途与接点106(参照图4)导通,且在墨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110的状态下也与接点106导通。IC基板74相当于电气接口。
IC基板74上搭载有IC,其表面上搭载有HOT电极75、GND电极76及信号电极77。IC为半导体集成电路,以可读取的方式存储有表示例如批号和制造年月日、墨水颜色等涉及墨盒30的信息的数据。
HOT电极75、GND电极76及信号电极77与IC电连接。HOT电极75、GND电极76及信号电极77分别沿纵深方向延伸出,并沿宽度方向51分隔而排列配置。HOT电极75、GND电极76及信号电极77可电气接入从IC基板74的上表面露出。也就是说,HOT电极75、GND电极76及信号电极77以可电气接入的方式从安装姿势的主体31的上侧露出。
凸部45被设置为比在主体31的上壁39上的IC基板74靠近前壁40侧。凸部45从侧面看为梯形,具有配置于前壁40并与上壁39的外表面交叉的斜面46、配置于后壁41侧并与上壁39的外表面交叉的斜面47、以及与上壁39的外表面平行并与斜面46和斜面47连接的平面48。凸部45被设置为在宽度方向51上比IC基板74宽度更宽,在纵深方向53上与IC基板74重叠。
斜面46相对于插入及取出方向50呈钝角,斜面46相对于插入及取出方向50呈锐角。在墨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110的状态下,后述接点106卡合于凸部45。卡定部45受到使墨盒30沿取出朝向55被挤出的作用力、即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受到来自螺旋弹簧73的力。
[墨水供给装置100]
如图1所示,墨水供给装置100设置于打印机10内。墨水供给装置100向打印机10所具有的记录头21供给墨水。墨水供给装置100具有可装卸墨盒30的盒安装部110。另外,在图1中,表示了墨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110的状态。
[盒安装部110]
如图4所示,形成盒安装部110的框体的壳体101在打印机10的正面侧具有开口112。墨盒30通过开口112相对于壳体101进行插拔。虽然壳体101可收纳对应青、品红、黄、黑各色的四个墨盒30,但在图4中,表示了可收纳一个墨盒30的壳体101的空间。
如图4所示,框体101的端面102的下部设置有连接部103。连接部103在端面102上分别配置在与安装于壳体101的各墨盒30的墨水供给部34对应的位置。连接部103相当于连接部。
连接部103具有墨水针122和保持部121。墨水针由管状的树脂针构成。墨水针122在和壳体101的端面构成表里面的外表面侧连接于墨水软管20。从各墨水针122向和壳体101的端面构成表里面的外表面侧引出的各墨水软管20在沿着壳体101的该外表面提升至上方之后,墨水以可流通的方式被延伸至打印机10的记录头21。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墨水软管20。
保持部121形成为圆筒状。在保持部121的中心配置有墨水针122。如图5所示,墨盒30一旦安装于盒安装部110,则墨水供给部34插入保持部121的圆筒内侧。此时,墨水供给部34的外周面贴合于保持部121的圆筒内周面。由此,墨水供给部34保持预定的间隔插入保持部121。墨水供给部34一旦插入保持部121,则墨水针122插入墨水供给部34的墨水供给口71。由此,存储于墨水室36的墨水变得可向外部流出。从墨水室36流出的墨水流入至墨水针122。
如图4所示,在壳体101的端面102上,比连接部103靠近重力方向上侧设置有光传感器114。光传感器114分别具有LED等发光元件和光电晶体管等受光元件。发光元件及受光元件分别被框体包围。光传感器114通过该框体形成马蹄形的外形。发光元件从框体沿单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沿与插入及取出方向50垂直的水平方向(宽度方向51)照射光。受光元件相对于框体可接收单向照射来的光。这样的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在马蹄形的框体中沿与插入及取出方向50垂直的水平方向(宽度方向51)以预定的间隔隔开并相对配置。墨盒30的残余量检测部33可进入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之间的空间。残余量检测部33一旦进入光传感器114的光路,则光传感器114可检测出残余量检测部33所引起的透光量的变化。
如图4所示,在壳体101的顶面104上,在端面102和开口112之间设置有接点106。接点106沿与插入及取出方向50垂直的宽度方向51分离而配置有三个。三个接点106的配置与在墨盒30的IC基板74上的HOT电极75、GND电极76及信号电极77的配置相对应。各接点106为从顶面104突出至下方的半圆形状。接点106由具有导电性及弹性的部件构成,可向高度方向52的向上方向即没入顶面104的朝向弹性变形。在不施加外力的状态下,接点106从顶面104向下突出,并位于墨盒30的凸部45的行进路径上。也就是说,接点106是处于从顶面104向下弹性作用的状态。在墨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110的状态下,各接点106抵接于斜面47和对应的电极(HOT电极75、GND电极76及信号电极77其中之一)。也就是说,墨盒30安装于和安装部110时,是这样配置的:在三个接点106中,一个抵接于斜面47和HOT电极75,还有一个抵接于斜面47和GND电极76,余下的一个抵接于斜面47和信号电极77。接点106相当于接点部件。
各接点106通过电路电连接于运算装置。运算装置也可以构成为由例如CPU、ROM、RAM等构成,且作为打印机10的控制部。通过使接点106和HOT电极75电导通,对HOT电极75施加电压Vc。通过使接点106和GND电极76电导通,GND电极76接地。通过使接点106和HOT电极75及GND电极76导通,向IC供电。通过使接点106和信号电极77电导通,可接入存储于IC的数据。将来自电路的输出输入到运算装置。
[墨盒30的安装动作]
以下,参照图5~7并说明墨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110的动作。
如图5所示,在将墨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110的过程中,首先将凸部45的斜面46与接点106抵接。如图6所示,墨盒30进一步向插入朝向56插入,接点106即从凸部45的斜面46向平面48进行相对移动,接点106向上弹性变形。因此,在安装墨盒30的过程中,由于是接点106攀爬斜面46这样的结构,所以与凸部45为垂直的情况相比容易安装。
之后,如图7所示,如果墨盒30进一步向插入朝向56插入,则接点106从凸部45的平面48向斜面47移动,端面102侧的一部分抵接于斜面47,并且开口112侧的一部分与IC基板74的HOT电极75、GND电极76及信号电极77电连接。此时,斜面47和接点106在纵深方向53上线接触。因此,由于通过在墨盒30的安装过程中使凸部45与接点106接触能够去除接点106上的异物,因此能够实现接点106和IC基板74之间的良好导通。
另外,优选各接点106与斜面47接触的宽度比对应的HOT电极75、GND电极76或信号电极77在宽度方向51上的两端更靠外侧。并且,从IC基板74的IC读取出的信息用于墨盒30的种类(墨水颜色和容量等)等的判断。关于种类等的判断方法,因为可以采用一直以来公知的方法,故此处省略详细说明。
并且,残余量检测部33到达光传感器114的检测位置。由此,通过光传感器114可检测出传感器臂60的指示部62。
并且,墨水供给部34与保持部121相邻,墨水针122插入墨水供给部34的墨水供给口71。墨水针122插入墨水供给口71并与墨水供给阀70相邻,主体31进一步向插入朝向56移动,墨水供给阀70受墨水针122挤压,并抵抗螺旋弹簧73的作用力而与供给口71分离。并且,通过墨水供给部34插入保持部121且墨水针122插入墨水供给口71,墨盒30的主体31相对于壳体101安装至预定的位置。虽然各附图中没有表示,但是因为在墨水针122的顶端设置有墨水导入口,所以通过该墨水导入口,墨水从墨水室36流入至墨水针122。
在上述这样的墨盒30安装于盒安装部110的状态下,墨盒30的螺旋弹簧73的作用力传递至盒安装部110的墨水针122。通过螺旋弹簧73,对墨盒30施加向取出朝向55的作用力。与之相对,因为接点106和凸部45卡合,所以接点106通过凸部45受到由螺旋弹簧73产生的作用力。也就是说,凸部45受到向插入朝向56作用的来自接点106的力,该力作为由螺旋弹簧73产生的作用力的反力。由此,墨盒30在盒安装部110中保持于安装位置。因此,通过凸部45受到来自接点106的力,在盒安装部110中墨盒30在插入朝向56上被定位,因而IC基板74和接点106确实导通。
如果墨盒30的墨水室36内的墨水消耗的话,将使用完的墨盒30从盒安装部110取出,并安装新的墨盒30。
将墨盒30从盒安装部110取出时,使用者握持墨盒30的把手80并沿取出朝向55抽出。由此,接点106从凸部45的斜面47向平面48进行相对地移动,接点106向上弹性变形。因此,在取出墨盒30的过程中,由于是接点106攀爬斜面47这样的结构,所以与凸部45为垂直的情况相比容易取出。
并且,如果将墨盒30进一步向取出朝向55抽出的话,接点106从凸部45的平面48向斜面46移动,凸部45和接点106的卡合被解除。之后,将墨盒30进一步向取出朝向55抽出,从而从壳体101的开口112拔出。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通过凸部45受到来自接点106的力,在盒安装部110中墨盒30定位于安装位置,所以在墨水针122插入墨水供给口71的状态下,IC基板74的HOT电极75、GND电极76及信号电极77和接点106的定位具有良好地精度,使它们确实导通。
[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IC基板74的HOT电极75、GND电极76及信号电极77设置在与墨盒30的上壁39的外表面平行的面上,但也可以将HOT电极75、GND电极76及信号电极77设置在凸部45的斜面47上。并且,也可以将IC基板74设置在斜面47上。根据该结构,由于IC基板74设置在凸部45的斜面47上,因而在斜面47上能使得接点106和IC基板74导通,并且实现与盒安装部110的定位。因此,能够在同一位置实现墨盒30的定位和导通这两项功能,有助于盒的小型化。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凸部45横跨沿墨盒30的上壁39的整个宽度方向而设置,但凸部45在纵深方向53上,至少和IC基板74的一部分重叠即可。并且,斜面47和各接点106的抵接状态既可以是面接触也可以是点接触。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安装位置的墨盒30通过螺旋弹簧73向取出朝向55被施力,但对安装位置的墨盒30施力的部件不限于螺旋弹簧73,举例来说,也可以通过开关大气连通孔的阀、设置于盒安装部110的螺旋弹簧或受其作用力的滑动部件,墨盒30向取出朝向55被施力。
Claims (9)
1.一种印刷流体盒,安装于具有连接部和接点部件的盒安装部,上述印刷流体盒的特征在于,包括:
供给部,连接于上述连接部,并使收纳的印刷流体流出;以及
电气接口,设置于主体的外表面上并与上述接点部件接触,
在上述主体的外表面上比上述电气接口更靠近上述供给部侧设置有凸部,该凸部在上述电气接口与上述接点部件接触的状态下受到来自上述接点部件的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流体盒,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具有前表面和与该前表面分隔并相对的后表面,
上述凸部所受到的上述力从上述后表面朝向上述前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流体盒,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具有设置有上述供给部的前表面和与该前表面分隔并相对的后表面,
设置有上述电气接口及上述凸部的上述外表面以沿前后方向扩展的方式设置,
上述凸部设置在上述前后方向上与上述电气接口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流体盒,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在上述电气接口侧具有与上述主体的外表面交叉的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流体盒,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在上述供给部侧具有与上述主体的外表面交叉的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印刷流体盒,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具有与上述主体的外表面平行的平面,该平面将上述电气接口侧的斜面和上述供给部侧的斜面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流体盒,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具有与上述主体的外表面交叉的斜面,上述电气接口设置在上述斜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流体盒,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气接口设置在位于上述前表面和上述后表面之间的上表面上,并且在与上述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排列有多个电极,
上述凸部在上述前后方向上与上述电气接口重叠。
9.一种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印刷流体盒,使收纳的印刷流体从供给部流出;
电气接口,设置于上述印刷流体盒;
盒安装部,安装有上述印刷流体盒;以及
接点部件,设置于上述盒安装部,并与上述电气接口导通,
上述接点部件能够沿与上述印刷流体盒从上述盒安装部抽出的朝向相交叉的方向移动,并弹性作用于突出位置,
上述印刷流体盒在比上述电气接口更靠近上述供给部侧具有与上述突出位置的上述接点部件抵接的凸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82668A JP2013212588A (ja) | 2012-03-30 | 2012-03-30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流体供給装置 |
JP2012-082668 | 2012-03-3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185847U true CN203185847U (zh) | 2013-09-11 |
Family
ID=48465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320153449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85847U (zh) | 2012-03-30 | 2013-03-29 | 印刷流体盒及印刷流体供给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3212588A (zh) |
CN (1) | CN203185847U (zh) |
DE (1) | DE202013002520U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42007A (zh) * | 2013-09-20 | 2015-03-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容器、液体容纳体以及基板支撑部件 |
CN105829109A (zh) * | 2013-09-18 | 2016-08-03 | 佳能株式会社 |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
CN108481914A (zh) * | 2017-12-29 | 2018-09-04 |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 一种打印装置 |
EP3616927A1 (en) * | 2018-08-31 | 2020-03-04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ystem including a liquid cartridge storing liquid and an attachment portion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47301B2 (ja) * | 2015-03-27 | 2019-01-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システム |
CN108430784B (zh) * | 2015-12-28 | 2020-06-2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供给单元 |
JP6870265B2 (ja) * | 2016-09-30 | 2021-05-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
JP7035417B2 (ja) | 2017-09-29 | 2022-03-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
JP7069963B2 (ja) * | 2018-03-29 | 2022-05-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
WO2019186878A1 (en) * | 2018-03-29 | 2019-10-0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artridg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34907B2 (ja) | 2007-11-30 | 2012-09-2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供給装置 |
-
2012
- 2012-03-30 JP JP2012082668A patent/JP2013212588A/ja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03-13 DE DE201320002520 patent/DE202013002520U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3-03-29 CN CN 201320153449 patent/CN20318584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29109A (zh) * | 2013-09-18 | 2016-08-03 | 佳能株式会社 |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
US9597884B2 (en) | 2013-09-18 | 2017-03-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cartridge and ink jet printer |
US9821562B2 (en) | 2013-09-18 | 2017-11-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cartridge and ink jet printer |
CN104442007A (zh) * | 2013-09-20 | 2015-03-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容器、液体容纳体以及基板支撑部件 |
CN104442007B (zh) * | 2013-09-20 | 2017-05-1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容器、液体容纳体以及基板支撑部件 |
CN108481914A (zh) * | 2017-12-29 | 2018-09-04 |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 一种打印装置 |
EP3616927A1 (en) * | 2018-08-31 | 2020-03-04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ystem including a liquid cartridge storing liquid and an attachment portion |
US10894421B2 (en) | 2018-08-31 | 2021-01-1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artridge including circuit board and deformable member |
US11285727B2 (en) | 2018-08-31 | 2022-03-2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artridge including circuit board and deformable memb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212588A (ja) | 2013-10-17 |
DE202013002520U1 (de) | 2013-04-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185847U (zh) | 印刷流体盒及印刷流体供给装置 | |
JP5990995B2 (ja)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 |
JP6019697B2 (ja) | 印刷流体収容装置及び印刷流体供給装置 | |
JP6083151B2 (ja) | 印刷流体供給装置及び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 |
JP5974439B2 (ja)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装置 | |
JP6115041B2 (ja) | 印刷流体収容装置及び印刷流体供給装置 | |
JP5962144B2 (ja) | 印刷流体収容装置及び印刷流体供給装置 | |
JP6874313B2 (ja) | 印刷流体収容装置、印刷流体供給装置、及びアダプタ | |
JP2013049168A (ja)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装置 | |
JP6878811B2 (ja)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13049169A (ja)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装置 | |
JP2013129178A (ja)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12000850A (ja) | インク供給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6961918B2 (ja) | 印刷流体収容装置、印刷流体供給装置、及びアダプタ | |
JP2013049170A (ja)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3197783U (ja)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流体供給装置 | |
JP3194162U (ja)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3194167U (ja)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装置 | |
JP3194163U (ja)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装置 | |
JP3194164U (ja) |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