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05508U - 车辆的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005508U CN203005508U CN201220490985.7U CN201220490985U CN203005508U CN 203005508 U CN203005508 U CN 203005508U CN 201220490985 U CN201220490985 U CN 201220490985U CN 203005508 U CN203005508 U CN 2030055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nar portions
- internal thread
- nut member
- threaded shaft
- bearing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1—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power actuated adjustment, e.g. with position memo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的转向装置,能够以较少的部件个数且低廉的价格防止摆动机构的螺纹轴和螺母构件之间的晃动,且能够容易地组装这些构件。转向装置具有:马达;螺纹轴,将主壳体的第二端部支撑为能够摆动,并且被马达驱动而进行旋转;螺母构件,随着螺纹轴的旋转而在螺纹轴的轴向上移动。螺母构件具有:内螺纹部,与螺纹轴螺合;枢轴部,具有与内螺纹部垂直的旋转轴,并且具有与旋转轴平行并且隔开规定距离相向的两个平面部。连杆机构具有:至少一个轴承部,其形成在连杆机构的第二端部,并且将枢轴部支撑为能够旋转,弹簧构件,其设置在轴承部和内螺纹部的两个平面部中的至少一个平面部之间,并且在与螺纹轴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按压内螺纹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转向装置,尤其涉及能够将转向柱(steeringcolumn)支撑为相对于车体摆动并且能够调整转向盘(steering wheel)的操作位置的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上述转向装置中,利用能够调整车体前后方向的操作位置的伸缩(telescopic)机构和能够调整车体上下方向的操作位置的摆动(tilt)机构,作为能够调整转向盘的操作位置的机构,但是尤其在摆动机构中,重要的是防止螺纹轴和螺母构件之间的晃动,确保平稳的滑动性。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关于由轴(螺纹轴)和滑块(螺母构件)构成的滑块机构,提出了如下技术:“一种滑块机构具有:轴,其具有与驱动源的输出轴连动并旋转的外螺纹部;大致圆筒状的内螺纹构件,其沿着所述轴的旋转方向的旋转被限制,另外,其配设在所述外螺纹部的周围,与所述外螺纹部啮合,并且与驱动对象连动;施力构件,其在径向上向所述内螺纹构件施力;按压构件,其具有与所述外螺纹部抵接的抵接部,并且受到所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的反作用力,将所述反作用力作用为所述外螺纹部和所述抵接部的抵接力”,并且还记载有:“大致呈圆筒状的内螺纹构件被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向径向施力而可靠地抵接在轴的外螺纹部上,而且,按压构件受到该作用力的反作用力而按压构件的抵接部可靠地抵接在轴的外螺纹部上,由此强制消除螺纹的啮合部的齿隙(back lash)。”,而且还记载有:“另外,不通过树脂制造的螺母的变形来消除齿隙,因而不会如以往技术那样产生因螺母的杨氏模量的变化而螺纹机构部的滑动摩擦扭矩出现变动的情况。进而,在本发明中,即使螺母使用树脂材料而轴使用金属材料的情况下,也不利用如以往技术那样的螺母的变形,因此难以产生低温时的稍微过盈配合的状态。”。
另外,在下述的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如下装置:“一种电动式转向柱装置,以能够在摆动方向或伸缩方向上调整位置的方式对旋转自如地支撑转向轴的转向柱进行驱动。该电动式转向柱装置具有:马达;旋转体,其被所述马达驱动而进行旋转;轴线方向移位体,其随着所述旋转体的旋转在轴线方向上移位,由此在摆动方向或伸缩方向上驱动所述转向柱。所述旋转体的热膨胀系数和所述轴线方向移位体的热膨胀系数大致相等;而且在所述旋转体和所述轴线方向移位体之一的周面上接合有树脂构件;所述树脂材具有螺纹部,该螺纹部与形成在金属制造的另一周面上的螺纹部螺合”。并且,记载有如下内容:“根据该装置,由于所述旋转体的热膨胀系数和所述轴线方向移位体的热膨胀系数大致相等,因而即使在配置所述电动式转向柱装置的车内的环境温度大幅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两者之间的膨胀量或收缩量大致相等,从而能够抑制晃动的产生以及过盈配合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809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48703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摆动机构中,需要施力构件(弹簧)或按压构件等,因而部件个数及组装工时较多。进而,在其第一实施方式中,需要在树脂制造的内螺纹构件(螺母构件)上设置与轴(螺纹轴)垂直的横孔,因而内螺纹构件的树脂成形难度上升,这成为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述的装置中,由于旋转体(螺纹轴)和轴线方向移位体(螺母构件)的制造偏差,螺纹尺寸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偏差,但不能吸收其初始偏差,因而不能防止初始偏差引起的晃动及过盈配合。另外,旋转体和轴线方向移位体的螺纹部中的一方由树脂制造而另一方由金属制造,因而在螺合的两者之间产生线膨胀系数存在差异(线膨胀系数差不能够成为零),因而存在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而产生晃动和过盈配合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至少能够在车体上下方向上调整转向盘操作位置,能够以较少的部件个数且以低廉的价格,来防止构成其驱动机构的螺纹轴和螺母构件之间的晃动,并且能够容易地组装这些构件。
为了达成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车辆的转向装置,用于具有转向盘的车辆,该车辆的转向装置具有:主壳体,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并且被支撑为能够以所述第一端部为摆动中心相对于车体进行摆动,可动柱构件,其容置在该主壳体内,并且被支撑为能够在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固定托架,其固定在所述车体上,且能够将所述主壳体的第二端部支撑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车体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连杆机构,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并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第一端部支撑在该固定托架上,驱动机构,其与该连杆机构的第二端部相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马达,螺纹轴,其通过所述主壳体的第二端部被支撑为能够摆动,并且被马达驱动而进行旋转,螺母构件,其随着该螺纹轴的旋转而在所述螺纹轴的轴向上移动;该螺母构件具有:内螺纹部,其与所述螺纹轴螺合,在相互相向的位置上具有与所述螺纹轴平行的两个平面部,所述平行的两个平面部中的一个平面部与螺母构件的内螺纹部的轴心相距第一规定距离,所述平行的两个平面部中的另一个平面部与所述轴心相距第二规定距离,枢轴部,其具有与该内螺纹部的轴垂直的旋转轴;所述连杆机构具有:至少一个轴承部,其形成在所述连杆机构的第二端部,并且将所述枢轴部支撑为能够旋转,弹簧构件,其设置在该轴承部和所述内螺纹部的所述两个平面部中的至少一个平面部之间,并且在与所述螺纹轴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按压所述内螺纹部。
在上述转向装置中,所述弹簧构件可以是弯曲垫圈。所述弯曲垫圈可以构成为其截面为圆环形状,并且嵌合在所述枢轴部上,且被所述枢轴部保持。另外,所述弯曲垫圈的截面为“U”字形状,并且所述弯曲垫圈以所述枢轴部配置为配合在所述“U”字形状内的方式,支撑并保持在所述枢轴部上。或者,所述弹簧构件可以是卷绕在所述螺母构件的所述枢轴部上的螺旋弹簧。
并且,在上述转向装置中,所述连杆机构可以如下构成,即:所述连杆机构具有连杆构件,该连杆构件在相互相向的一对脚部上分别具有所述轴承部;所述螺母构件的所述枢轴部的两端部支撑在相对应的一对所述轴承部上;在所述枢轴部的一侧的所述轴承部和所述内螺纹部的平面部之间安装所述弹簧构件。
或者,在上述转向装置中,所述连杆机构可以如下构成,即:所述连杆机构具有:连杆构件,其在一个脚部上具有所述轴承部,板,其具有所述轴承部,并且所述板与所述脚部隔开规定的间隔,且被配置为与所述脚部平行;该板和所述脚部的所述轴承部配置在相向的位置上,在该板和所述脚部之间,所述螺母构件的所述枢轴部的轴向两端部被相对应的所述板的所述轴承部和所述脚部的所述轴承部支撑;在板的轴承部和和脚部的轴承部中的一方的所述轴承部与所述内螺纹部的相对应的平面部之间,安装有所述弹簧构件。
并且,在上述转向装置中,可以如下构成,即:所述弹簧构件具有抵接部,所述螺母构件的所述枢轴部具有与所述旋转轴平行且隔开规定距离相向的两个平面部,所述抵接部与该两个平面部中的至少一方抵接。并且,在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轴承部上形成有缺口,该缺口在与所述枢轴部的所述旋转轴垂直的方向上形成开口,并且该缺口具有与所述枢轴部的所述两个平面部平行且相吻合的两个平面。
并且,在上述转向装置中,所述马达可以设置在比所述枢轴部靠近车体前方的部位。
并且,在上述转向装置中,在所述螺纹轴与所述螺母构件螺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弹簧构件设置在所述轴承部与所述内螺纹部的所述两个平面部中的至少一个平面部之间时,所述内螺纹部的轴与所述螺纹轴的轴错开配置。
并且,在上述转向装置中,所述螺母构件的两个平面部中的一个平面部与内螺纹部的中心轴之间的所述第一规定距离与所述两个平面部中的另一个平面部与所述内螺纹部的中心轴之间的所述第二规定距离相等。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因而具有以下的效果。即,在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装置中,驱动机构包括:马达,螺纹轴,其通过主壳体的第二端部被支撑为能够摆动,并且被马达驱动而进行旋转,螺母构件,其随着该螺纹轴的旋转而在螺纹轴的轴向上移动;该螺母构件具有:内螺纹部,其与螺纹轴螺合,在相互相向的位置上具有与螺纹轴平行的两个平面部,平行的两个平面部中的一个平面部与螺母构件的内螺纹部的轴心相距第一规定距离,平行的两个平面部中的另一个平面部与轴心相距第二规定距离,枢轴部,其具有与该内螺纹部的轴垂直的旋转轴;连杆机构具有:至少一个轴承部,其形成在连杆机构的第二端部,并且将枢轴部支撑为能够旋转,弹簧构件,其设置在该轴承部和内螺纹部的两个平面部中的至少一个平面部之间,并且在与螺纹轴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按压内螺纹部,因此,结构简单且容易组装,并且,与以往相比能够以较少的部件个数来防止螺纹轴和螺母构件之间的晃动,从而能够提供低价的装置。
尤其,若弹簧构件构成为截面为圆环形状或截面为U字形状的弯曲垫圈,则能够容易地保持在连杆机构上。另外,弹簧构件还能够由螺旋弹簧构成,这样设计自由度变宽。另外,连杆机构能够由单个脚部的连杆构件和与该脚部平行配置的板构成,因而能够形成适于安装对象的结构的连杆机构。
进而,若螺母构件的枢轴部具有与旋转轴平行且隔开规定距离相向的两个平面部,并且在弹簧构件上设置与该两个平面部中的至少一个平面部抵接的抵接部,则能够防止弹簧构件相对于枢轴部的旋转,从能够保持稳定的弹性负载。并且,若形成具有与枢轴部的两个平面部平行的平面的缺口,则驱动机构和连杆机构的连接结构变得简单且容易组装,另外,由于能够以较少的部件个数容易地组装驱动机构和连杆机构,因而能够降低组装工时。
另外,在马达设置在比枢轴部靠近车辆前方的部位时,能够避免马达与乘坐人员的膝部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了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杆构件上支撑有螺母构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杆构件和螺母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了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杆构件上支撑有螺母构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杆构件和螺母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了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杆构件上支撑有螺母构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杆构件和螺母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了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实施方式的连杆构件上支撑有螺母构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放大示出了在图9所示的连杆构件上支撑有螺母构件的状态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另外实施方式的连杆构件和螺母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了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弯曲垫圈的其他实施例和螺母构件的组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弯曲垫圈的又一其他实施例和螺母构件的组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弯曲垫圈的另外实施例和螺母构件的另外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弯曲垫圈的另外实施例和螺母构件的另外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16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弯曲垫圈的又一另外实施例和螺母构件的又一另外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弯曲垫圈的又一另外实施例和螺母构件的又一另外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转向轴
2伸缩机构
3摆动机构
4连杆机构
5驱动机构
10主壳体
20可动柱构件
30固定托架
50螺母构件
51内螺纹部
52枢轴(pivot)部
60电动马达
62螺纹轴
71、73弯曲垫圈
72螺旋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整体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轴1由筒状的上轴1a和下轴1b构成,其中,所述上轴1a的后端部与转向盘70相连接,所述下轴1b与该上轴1a的前端部花键连接。即,上轴1a和下轴1b能够在轴向上相对移动地连接,下轴1b的前端部与转向机构(未图示)相连接。该转向机构对应于转向盘70的操作被驱动而经由车轮转向机构(未图示)使转向车轮(未图示)转向。
并且,与转向轴1同轴地配置有主壳体10,围绕相对于车体100的摆动中心C能够摆动地支撑该主壳体10,并且该主壳体10保持在固定托架30上。该固定托架30具有向车辆的下方延伸的相向的一对保持部(作为代表由31示出),在它们之间保持主壳体10,并且该固定托架30在图1的上方固定在车体100上。并且,在固定托架30的一对保持部31和主壳体10之间分别安装有按压机构(未图示),通过这些按压机构按压支撑主壳体10,并使主壳体10滑动自如。
在主壳体10内,在轴向上能够移动地支撑有可动柱构件20,即,在车体100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地支撑有可动柱构件20。作为该可动柱构件20设置有:金属制造的内管21,其容置转向轴1并且支撑该转向轴1使该转向轴1能够以轴为中心旋转;金属制造的外管22,其容置该内管21并且始终将内管21保持在规定位置上。内管21还称为上管,外管22还称为伸缩管。上轴1a通过轴承(未图示)能够旋转地支撑在内管21的后端部上,但是上轴1a和内管21之间的轴向上的相对移动被限制,上轴1a和内管21能够一体地在轴向上移动。
因此,外管22、内管21、转向轴1及转向盘70成为一体而能够相对于主壳体10在轴向上移动,从而构成伸缩机构2,由此,能够将转向盘70调整到所希望的车体前后方向的位置上。并且,在对转向轴1施加了规定值以上的负载时,允许内管21相对于外管22在轴向上相对移动(进而允许上轴1a的轴向移动),本实施方式的内管21及外管22与安装在这两者之间的环状的摩擦构件(例如,金属制造的弹性的衬套(bush))等一同发挥能量吸收单元的功能。
另一方面,在固定托架30上支撑连杆机构4的一端,该连杆机构4的另一端与驱动机构5相连接,驱动机构5能够摆动地支撑在可动柱构件20上。通过该驱动机构5来经由连杆机构4使可动柱构件20能够相对于车体100摆动,从而构成摆动机构3,由此,能够将转向盘70调整到所希望的车体上下方向的位置上。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4中,第一连杆(由一对连杆构件41构成)的上端部以枢轴P1为中心能够旋转地支撑在固定托架30的下方,并且,该第一连杆的下端部以枢轴P2为中心能够旋转地支撑在第二连杆(由连杆构件42构成)的一对臂部421、422的后方上端部上。
构成第二连杆的连杆构件42如在图2及图4中放大示出那样形成为钟形曲柄(bell crank)状,以在一对臂部421、422的前方上端部之间夹持主壳体10的方式,被支撑为在主壳体10的下方能够以枢轴P3为中心旋转,并且,以在第二连杆(连杆构件42)的一对脚部423、424之间夹持螺母构件50的方式,被支撑为能够以枢轴P4为中心旋转。该螺母构件50与螺纹轴62等一同构成驱动机构5,形成摆动机构3的驱动源,因而还称为摆动螺母或摆动滑块。另外,通过压入枢销(省略附图标记)或螺合枢轴螺钉(省略附图标记),来连接连杆构件41、42、驱动机构5、可动柱构件20及主壳体10,并且,枢轴P1及P5由枢销构成,枢轴P2及P3由枢轴螺钉构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枢轴P4由螺母构件50构成。
因此,在通过电动马达60驱动螺纹轴62旋转而随之螺母构件50在螺纹轴62的轴向上移动时,第二连杆(连杆构件42)以枢轴P3为中心摆动,并且第一连杆(连杆构件41)以枢轴P1为中心摆动,由此主壳体10(以及外管22、内管21、上轴1a及转向盘70)在车体的上下方向上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动马达60的输出轴和螺纹轴62之间安装有减速机构(未图示),该减速机构对电动马达60的输出适当地进行减速后传递至螺纹轴62。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螺母构件50具有与由梯形螺纹构成的螺纹轴62螺合的内螺纹部51和发挥上述枢轴P4的功能的枢轴部52,并且通过合成树脂使该螺母构件50形成为俯视呈“十”字的形状。内螺纹部51在从螺纹轴62相互隔开规定距离而相向的位置上,具有与螺纹轴62平行的两个平面部51a、51b。另外,枢轴部52具有与内螺纹部51的轴垂直的旋转轴(枢轴P4),并且具有与该旋转轴平行并隔开规定距离而相向的两个平面部52a、52b。另一方面,构成第二连杆的连杆构件42的脚部423、424发挥支撑枢轴部52且能够使其旋转的轴承部的功能,且分别形成有轴承孔42a,并且形成有缺口42b,该缺口42b从轴承孔42a向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开口,并且具有与两个平面部52a、52b平行的平面。
上述缺口42b的开口的宽度设定为小于轴承孔42a的内径,并且比枢轴部52的两个平面部52a、52b之间的尺寸(两个面之间的宽度)稍微大,因而枢轴部52的平面部52a、52b能够经由缺口42b插入到轴承孔42a内。并且,轴承孔42a的内径设定为比枢轴部52的外径稍微大,以使枢轴部52能够与轴承孔42a嵌合。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因螺母构件50的内螺纹部51与螺纹轴62之间的螺合而产生的晃动,在与螺母构件50的内螺纹部51对应发挥轴承部的功能的连杆构件42的脚部423、424的内侧平面部和内螺纹部51的平面部51a之间安装弯曲垫圈71及垫片81,借助弯曲垫圈71的作用力来在与螺纹轴62垂直的方向上按压内螺纹部51。
弯曲垫圈71是在被压缩时产生反弹力的俯视呈圆环形状的弹簧构件,在该弯曲垫圈71的外周部的两处形成有与内螺纹部51的平面部51a、51b抵接的抵接部71a、71b。另外,在与抵接部71a、71b垂直的位置上,在与这些抵接部71a、71b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有与垫片81抵接的抵接部71c、71d。另外,抵接部71a、71b、71c、71d的与内螺纹部51及垫片81接触的接触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并且,在如图2及图3示出那样组装时,设定垫片81的抵接面与螺纹轴62的中心轴CL2之间的距离(图2的尺寸s),以使弯曲垫圈71产生的反弹力形成适当的负载,并根据该距离来设定垫片81的厚度。此时,在其负载过小时不能完全消除螺母构件50的晃动,转向盘70的松动感会使驾驶人员感到不舒服,相对于此,在负载过大时对螺纹轴62负担增大,从而引起早期磨损或滑动异常声音,因此考虑这些因素来设定垫片81的厚度,以形成适当的负载。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上述那样配置弯曲垫圈71和垫片81,在将螺母构件50螺合在螺纹轴62上的状态下,将弯曲垫圈71及垫片81组装在连杆构件42上时,弯曲垫圈71被压缩,从而通过其反弹力使螺母构件50的内螺纹部51的梯形螺纹向图2及图3的右方向移动至与螺纹轴62的梯形螺纹抵接为止,从而消除螺纹轴62的晃动。即,如图2及图3所示,在螺纹轴62的中心轴CL2和螺母构件50的中心轴CL1之间错开相当于梯形螺纹相互的晃动量的距离。通过尽量将弯曲垫圈71的弹簧常数设定得小,能够使各部件的制造上的偏差以及因摆动作动而产生的螺纹部磨损所引起的反弹力变化变小,借助稳定的反弹力来向螺母构件50施力。另外,为了极力减少螺母构件50的材料及重量,如图3那样在枢轴部52上形成了多个凹部(作为代表以52e示出)。
图5及图6示出了变更了螺母构件50的枢轴部52的支撑结构的实施方式,连杆构件42仅具有一个脚部425,并且具有与该脚部425平行配置并且通过螺栓B进行固定的板42y,枢轴部52的一侧插入到连杆构件42的脚部425的轴承孔42c中,另一侧插入到板42y的轴承孔42d中,由此支撑枢轴部52。在该实施方式中,只要设定为使弯曲垫圈71的抵接部71c、71d与板42y的内侧平面部抵接即可,不需要上述的垫片81。
图7及图8示出了取代弯曲垫圈71而利用螺旋弹簧72作为弹簧构件的实施方式,在连杆构件42的脚部423、424上分别形成有轴承孔42c、42d,在枢轴部52的一侧卷绕安装螺旋弹簧72的状态下,在枢轴部52的两侧通过枢轴螺钉PB来将枢轴部52能够旋转地支撑在轴承孔42c、42d中。
图9至图11示出了取代圆环板形状的弯曲垫圈71而利用俯视时呈“U”字形状的弯曲垫圈73作为弹簧构件的实施方式,图9示出了弯曲垫圈73被安装的状态。为了防止这样安装弯曲垫圈73之后弯曲垫圈73因自重或振动等而脱落,如图10放大示出那样,弯曲垫圈73的中央部被弯曲而形成了突出部73p,在螺母构件50上,在内螺纹部51的平面部51a上形成有与突出部73p卡合的凹部50r。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由于弯曲垫圈73能够被枢轴部52从“U”字开口部插入,因而能够通过在将螺母构件50和垫片81组装到连杆构件42上之后插上弯曲垫圈73来进行组装。
在上述的弯曲垫圈71中,设定弯曲垫圈71的形状以及图2的尺寸s,以使该弯曲垫圈71在抵接部71a、71b与螺母构件50的平面部51a、51b抵接并且在抵接部71c、71d与垫片81抵接的状态下产生适当的弹性负载。因此,存在如下可能性,即:在随着摆动作动时的螺母构件50相对于连杆构件42的旋转而弯曲垫圈71围绕枢轴部52旋转时,抵接部71a、71b从螺母构件50的平面部51a、51b上脱落,从而弯曲垫圈71的压缩量发生变化而导致弹性负载发生变化。因此,在图12至图17中示出了以机械的方式使弯曲垫圈71止转的单元。
首先,在图12中,在圆环状的弯曲垫圈71的内径侧形成了一对突起71p作为抵接部,并且以使突起71p与该螺母构件50的枢轴部52的平面部52a、52b抵接的方式配置该突起71p。另外,在图13中,在圆环状的弯曲垫圈71的内周侧形成了一对平面部71s以作为与枢轴部52的平面部52a、52b抵接的抵接部,由于与螺母构件50相同的两个面之间的宽度,因而能够可靠地阻止弯曲垫圈71的旋转。
接着,在图14及图15中,在圆环状的弯曲垫圈71的外周侧形成了一对弯曲部71c,在弯曲垫圈71安装在螺母构件50上时,保持为这些弯曲部71c的内侧面与螺母构件50的内螺纹部51的两端面抵接的状态,因而能够可靠地阻止弯曲垫圈71的旋转。另外,在图16及图17中,在圆环状的弯曲垫圈71的外周侧形成了一对突起71d,并且形成从内螺纹部51的平面部51a、51b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以夹住各突起71d的方式保持各突起71d的一对突起50p(因此,合计四个),因而将弯曲垫圈71安装在螺母构件50上时,在这些突起50p之间夹持突起71d,从而能够可靠地阻止弯曲垫圈71的旋转。
Claims (12)
1.一种车辆的转向装置,用于具有转向盘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的转向装置具有:
主壳体,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并且被支撑为能够以所述第一端部为摆动中心相对于车体进行摆动,
可动柱构件,其容置在该主壳体内,并且被支撑为能够在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
固定托架,其固定在所述车体上,且能够将所述主壳体的第二端部支撑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车体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
连杆机构,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并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第一端部支撑在该固定托架上,
驱动机构,其与该连杆机构的第二端部相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马达,
螺纹轴,其通过所述主壳体的第二端部被支撑为能够摆动,并且被马达驱动而进行旋转,
螺母构件,其随着该螺纹轴的旋转而在所述螺纹轴的轴向上移动;
该螺母构件具有:
内螺纹部,其与所述螺纹轴螺合,在相互相向的位置上具有与所述螺纹轴平行的两个平面部,所述平行的两个平面部中的一个平面部与螺母构件的内螺纹部的轴心相距第一规定距离,所述平行的两个平面部中的另一个平面部与所述轴心相距第二规定距离,
枢轴部,其具有与该内螺纹部的轴垂直的旋转轴;
所述连杆机构具有:
至少一个轴承部,其形成在所述连杆机构的第二端部,并且将所述枢轴部支撑为能够旋转,
弹簧构件,其设置在该轴承部和所述内螺纹部的所述两个平面部中的至少一个平面部之间,并且在与所述螺纹轴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按压所述内螺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构件是弯曲垫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垫圈的截面为圆环形状,并且所述弯曲垫圈嵌合在所述枢轴部上,且被所述枢轴部保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垫圈的截面为“U”字形状,并且所述弯曲垫圈以所述枢轴部配置为配合在所述“U”字形状内的方式,支撑并保持在所述枢轴部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构件是卷绕在所述螺母构件的所述枢轴部上的螺旋弹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具有连杆构件,该连杆构件在相互相向的一对脚部上分别具有所述轴承部;
所述螺母构件的所述枢轴部的两端部支撑在相对应的一对所述轴承部上;
在所述枢轴部的一侧的所述轴承部和所述内螺纹部的平面部之间安装所述弹簧构件。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具有:
连杆构件,其在一个脚部上具有所述轴承部,
板,其具有所述轴承部,并且所述板与所述脚部隔开规定的间隔,且被配置为与所述脚部平行;
该板和所述脚部的所述轴承部配置在相向的位置上,在该板和所述脚部之间,所述螺母构件的所述枢轴部的轴向两端部被相对应的所述板的所述轴承部和所述脚部的所述轴承部支撑;
在板的轴承部和和脚部的轴承部中的一方的所述轴承部与所述内螺纹部的相对应的平面部之间,安装有所述弹簧构件。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构件具有抵接部,所述螺母构件的所述枢轴部具有与所述旋转轴平行且隔开规定距离相向的两个平面部,所述抵接部与该两个平面部中的至少一方抵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轴承部上形成有缺口,该缺口在与所述枢轴部的所述旋转轴垂直的方向上形成开口,并且该缺口具有与所述枢轴部的所述两个平面部平行且相吻合的两个平面。
10.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设置在比所述枢轴部靠近车体前方的部位。
11.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螺纹轴与所述螺母构件螺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弹簧构件设置在所述轴承部与所述内螺纹部的所述两个平面部中的至少一个平面部之间时,所述内螺纹部的轴与所述螺纹轴的轴错开配置。
12.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构件的两个平面部中的一个平面部与内螺纹部的中心轴之间的所述第一规定距离与所述两个平面部中的另一个平面部与所述内螺纹部的中心轴之间的所述第二规定距离相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08393A JP5782956B2 (ja) | 2011-09-26 | 2011-09-26 |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11-208393 | 2011-09-2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005508U true CN203005508U (zh) | 2013-06-19 |
Family
ID=46939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20490985.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05508U (zh) | 2011-09-26 | 2012-09-24 | 车辆的转向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44400B2 (zh) |
EP (1) | EP2572958B1 (zh) |
JP (1) | JP5782956B2 (zh) |
CN (1) | CN203005508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96776B2 (ja) * | 2011-09-26 | 2015-10-21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WO2013176193A1 (ja) * | 2012-05-25 | 2013-11-28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
CN103192865B (zh) * | 2013-04-08 | 2015-05-20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电动汽车的多功能方向盘机构 |
JP2014218129A (ja) * | 2013-05-07 | 2014-11-20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160866B2 (ja) * | 2013-10-18 | 2017-07-12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202321B2 (ja) * | 2013-11-07 | 2017-09-27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DE102014103879A1 (de) * | 2014-03-21 | 2015-09-24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Gewindestange und Spindelmutter |
JP6390946B2 (ja) * | 2014-05-29 | 2018-09-19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DE102016008561A1 (de) * | 2016-07-14 | 2018-01-18 | Thyssenkrupp Ag | Lenksäule mit elektro-mechanischer Fixiervorrichtung |
DE102017200213B4 (de) * | 2017-01-09 | 2018-12-20 | Thyssenkrupp Ag | Motorisch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EP3511225B1 (en) * | 2018-01-10 | 2020-11-25 | Volvo Car Corporation | A steering arrangement |
US11498603B2 (en) * | 2018-05-31 | 2022-11-15 | Byd Company Limited | Steering column and vehicle |
US11673600B2 (en) * | 2018-11-29 | 2023-06-13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JP7226051B2 (ja) * | 2019-04-11 | 2023-02-21 |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および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製造方法 |
DE102019116761B4 (de) * | 2019-06-21 | 2021-03-11 | Nidec Motors & Actuators (Germany) Gmbh | Höhenverstelleinrichtung einer Lenksäule eines Kraftfahrzeuges mit Federelement |
DE102020201058A1 (de) | 2020-01-29 | 2021-07-29 | Thyssenkrupp Ag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KR102524793B1 (ko) * | 2023-01-26 | 2023-04-21 | 임병철 | 자동차용 틸팅-텔레스코픽 스티어링 컬럼 |
KR102524799B1 (ko) * | 2023-01-26 | 2023-04-21 | 김성수 | 정밀 작동 가능한 자동차용 틸팅-텔레스코픽 스티어링 컬럼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610087Y1 (zh) * | 1966-08-30 | 1971-04-09 | ||
JPS5221418Y2 (zh) * | 1972-11-21 | 1977-05-17 | ||
JPS56155909U (zh) * | 1980-04-21 | 1981-11-20 | ||
DE3421273C2 (de) | 1983-06-11 | 1987-01-22 | Aisin Seiki K.K., Kariya, Aichi | Wellenbuchseneinheit |
JPS59230861A (ja) * | 1983-06-11 | 1984-12-25 | Aisin Seiki Co Ltd | テイルト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4739673A (en) * | 1985-09-20 | 1988-04-26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ically operated tiltable vehicle steering mechanism |
JPH0637228Y2 (ja) * | 1988-11-17 | 1994-09-28 | チノン株式会社 | 変位装置 |
JP3214028B2 (ja) * | 1992-02-14 | 2001-10-02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ラックアンド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H0653839U (ja) * | 1992-12-25 | 1994-07-22 |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 減衰力可変型緩衝器 |
DE19654273A1 (de) * | 1995-12-26 | 1997-07-03 | Aisin Seiki | Lenkradstellungsein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lenksystem |
JP2000280916A (ja) * | 1999-03-30 | 2000-10-10 | Aisin Seiki Co Ltd | スライダ機構 |
US7331608B2 (en) * | 2002-06-27 | 2008-02-19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Electrically actuated steering column mechanism |
DE10251764A1 (de) * | 2002-11-07 | 2004-05-27 | Daimlerchrysler Ag | Kraftfahrzeuglenksäule |
JP3823920B2 (ja) * | 2002-12-27 | 2006-09-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油圧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4184106B2 (ja) * | 2003-02-03 | 2008-11-19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ガバナー付きエンジン |
JP2008094129A (ja) * | 2006-10-06 | 2008-04-24 | Nsk Ltd | 電動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09248703A (ja) * | 2008-04-04 | 2009-10-29 | Nsk Ltd | 電動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JP5796776B2 (ja) * | 2011-09-26 | 2015-10-21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2011
- 2011-09-26 JP JP2011208393A patent/JP5782956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9-24 CN CN201220490985.7U patent/CN20300550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2-09-25 US US13/626,016 patent/US8844400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9-25 EP EP20120185830 patent/EP2572958B1/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844400B2 (en) | 2014-09-30 |
EP2572958B1 (en) | 2015-01-07 |
JP5782956B2 (ja) | 2015-09-24 |
JP2013067312A (ja) | 2013-04-18 |
EP2572958A1 (en) | 2013-03-27 |
US20130074638A1 (en) | 2013-03-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005508U (zh) | 车辆的转向装置 | |
JP5708981B2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5645070B2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CN102858618B (zh) |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 |
JP4751315B2 (ja) | 伸縮アクチュエータ | |
US6761244B2 (en)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 |
CN1323005C (zh) | 电动转向装置 | |
WO2003078234A1 (fr) | Dispositif a colonne de direction electrique | |
CN102398627B (zh) |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 |
CN102822565A (zh) | 用于机动车转向装置的螺旋齿轮传动装置 | |
US11104371B2 (en) | Steering device | |
WO2012026301A1 (ja) | ステアバイワイヤ式操舵装置 | |
JP2002518242A (ja) | 電力アシスト式ステアリングに関する改良 | |
CN101101054A (zh) | 电动转向装置 | |
JP2007247734A (ja) | ウォーム式減速機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07186021A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4468911B2 (ja) | 車高調整装置 | |
JP6812907B2 (ja) | ウォーム減速機 | |
JP4825331B2 (ja) | 車両用アクティブ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 |
JP4708237B2 (ja) | 車高調整装置 | |
KR101452545B1 (ko) |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의 감속기 | |
JP2019007534A (ja) | ウォーム減速機 | |
JP4859866B2 (ja) | 伸縮機構 | |
JP2006056296A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6120439B2 (ja) | 伸縮アクチュエ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9 |